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感人等众多故事,急~!!!

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感人等众多故事,急~!!!,第1张

  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社区 | 在线 | 企业

  Sohu首页 > 体育频道 > 中国搜狐登山队攀登珠峰行动 > 中国搜狐登山队

  顶峰的诱惑--中国搜狐登山队健儿攀登珠峰的故事

  2003年6月4日23:34 中体在线

  中国体育报 别卫青 珠峰又开始渐渐地显露出了她清晰的模样,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阳光洒向珠峰的时候,云雾正在缓缓地散去———这是一个清冷的早晨,我们将在这一刻离开珠峰大本营。

  转自搜狐

  5月26日,整个营地里的人都早早地起了床,匆匆整理着各自的行装。可就在把背包放进车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不由地要再望一眼这座相处了近两个月的山峰。

  转自搜狐

  49天———从4月7日开始进驻大本营,队员们沿着这座山峰的东北山脊上上下下地踩下的一连串的脚印,记录着他们的心路历程,尤其是望着那触目可及的顶峰,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

  转自搜狐

  顶峰的诱惑

  转自搜狐

  遥望上去,珠峰之巅似乎永远都让人感到变幻莫测,时而云遮雾罩、时而旗云飞扬,能够靠近她、并且最终“山登绝顶我为峰”,自然是每一个登山者的最大愿望。

  转自搜狐

  为了成功完成这个目标,这个国内首支由业余队员组成的登山队,从3月29日进入拉萨开始,随着海拔高度的逐级升高,就一直在适应着高原反应,用了一周时间才来到大本营。随后经过一号营地(海拔5500米)、二号营地(海拔6000米),缓缓地上到了前进营地。

  转自搜狐

  可在尚未开始正式攀登之前,进行了第二次高山适应性行军之后,陈骏池就说,真正地接近了珠峰之后,登顶的心情反而平静了,“可要是说一个登山者对登顶的心情很平淡,会有人相信吗?”

  转自搜狐

  在成功登顶后,陈骏池说,在向顶峰进发的过程中,也的确就是这样一种心情。尽管在向上行进的队列里,他始终走在队伍的第一个,可一路上想的最多的就是抓好路绳,稳步走好脚下的路。直到接近顶峰时,看见了上面有人,感觉顶峰马上就要到了的时候,才有了短暂的兴奋的感觉。然而实际上,还要再上上下下地翻过两三个雪坡之后,才是真正地接近了顶峰。“登山,就是件磨人性子的事,”他说,“在峰顶上做完了我预先准备好的几件事之后,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安全下撤。”

  转自搜狐

  对此,中国登协常务副主席李致新说,每一个登山者的目标都是要登顶的,然而每一个成熟的登山者都绝不会把登顶作为惟一的目标。

  转自搜狐

  风中的考验

  转自搜狐

  “也就怪了,按照以往珠峰地区的天气规律,5月份肯定是天气最好的季节,”罗申说,“可今年4月的天气却出奇的好,风也小、天气也比较晴朗。”

  转自搜狐

  罗申,中国登山队副队长,也是这次登山活动的先行官。自3月12日中国搜狐登山队正式宣布成立之后,罗申就带着18名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来到了珠峰脚下;展开了选址建营的工作。在建大本营的时候,除了为平地面、来来回回地搬石头比较累一些以外,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在这种好天气下,罗申还指挥着夏尔巴协作人员完成了一项“艰巨工程”:在紧挨山坡下的乱石堆里挖坑围栏,建起了一个应急公厕,特别在其中挖出的一个直上直下、深达1米多的粪坑,尤显难度之大。

  转自搜狐

  可过了4月26日,在队员们完成了往返北坳营地的适应性行军之后,天气就开始逐渐转坏。在完成了一次在北坳的高山适应性行军之后,4月30日,当第一组队员刘福勇、陈骏池和李伟文/梁群夫妇在队长尼玛次仁的带领下向海拔7790米挺进的时候,当晚就遭到了暴风袭击。

  转自搜狐

  从第二天开始,高海拔上的大风逐步也席卷了下面的营地,第二组队员由北坳营地向上跟进时被大风击退。全体回到前进营地后,攀登前方总指挥王勇峰考虑到前进营地大风不利于队员休息,决定继续回撤大本营。谁知,大风已赶在他们之前扫荡了山下的营地,一号营地和二号营的帐篷都被吹得没了影,大本营也被狂风摆平了近二十顶军用大帐。

  转自搜狐

  从5月2日到9日,无论是大本营还是6500米的前进营地,皆连续出现10级甚至以上的强风。刘福勇和陈骏池在回到大本营的当晚再遭风袭,三更时分拎着睡袋四处投宿。

  转自搜狐

  大风打乱了登山队预先为队员们准备的多套高山适应计划。由于没有一名队员得到8000米以上的行军经验,更多的行军艰险和心理考验都被集中到了后来的正式攻顶期间。

  转自搜狐

  攻顶的艰险

  转自搜狐

  连续不断的大风在5月9日间歇了下来,但并没有完全停,时强时弱地变得更难把握。在珠峰地区,没有哪一个气象机构敢自诩准确预测出这里的天气变化,但任何一家的预测都足以影响前线指挥部的决策。

  转自搜狐

  5月11日,登山队从大本营重新出发,正式向顶峰进发。从这一天起,狂风聚起的时候就越来越多,而且其规律也越来越无章可循。

  转自搜狐

  5月14日,第一攻顶突击队队长尼玛次仁带队来到北坳营地后,依据瑞士队的天气预报,请求把原定在5月17日和18日两天内的攻顶日提前,因为据称这两天会起大风,而中间的5月16日很可能是一个大风间歇的好日子,为此,尼玛提出了带队直跨8300米突击营地,然后抓住时机直接冲顶的大胆想法,经过近三个小时激烈争论,尼玛的提议最终被王勇峰力谏劝止。

  转自搜狐

  尼玛之后说,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第二天北坳起的风就在九级以上,根本无法继续向上行军,而且后来真正冲顶时,在8300米以上路线的艰险程度也“超出了我想象中的十倍”。

  转自搜狐

  其中有两处路段,尼玛认为对所有的登山者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是“第二台阶”处的那个“中国梯子”,由于梯子上方还有两块相互挤对着的巨石,难以接近“台阶”的上沿,因此在上到梯子顶时必须抓住侧上方的一根保护绳,蹬住侧后方岩石的一壁,再跨上对面的这块巨石,难度很大;其次,就是在接近登顶时“第三台阶”的侧下方,有一段近30米长、在峭壁上横切的路段,这时一段借着层状岩伸出来的岩缝、在崖壁上打出保护绳索做出来的一条路,实际的路宽只能仅仅放下一只脚,一侧是贴着崖壁用岩锥固定的绳索,一侧则是垂直落差深达2000多米的悬崖。

  转自搜狐

  尼玛说,在上了“第三台阶”以后,比大拇指还要粗的路绳,很多由于风化只剩下了细细的绳芯,很多队员都要用“快挂”把一堆绳芯扣在一起才会有些安全感。

  转自搜狐

  顶峰下的抉择

  转自搜狐

  登山队第一冲顶突击队5月15日回撤到前进营地后,进行了最后的休整。指挥部综合各个方面的气象资料,最终将冲顶日确定到了5月21日和22日两天。

  转自搜狐

  与此同时,指挥部还多次强调了冲顶的“关门时间”问题。因为在珠峰发生的多次山难都是在下撤的途中,而这又大多是由于登顶时间太晚而造成的。在珠峰,一个最基本的天气规律就是,一过中午就肯定要起风。据说,这次在中国队里给王石担任高山协作的夏尔巴扎西次仁就是1996年珠峰山难时的参与者。当时霍尔等几位著名登山家带领的队伍在接近顶峰时就陷入了失控状态,人们忘记了时间,都要冲顶,直到下午4点半左右才陆续登顶,结果天气大变。作为不多的幸存者之一、扎西次仁有幸提前一步从南坡下了山,但由于在暴风雪中能见度极差,他也是一直走到半夜云开月现的时候,才找到了营地。

  转自搜狐

  这一次,冲顶队员中第一个遭遇关门时间的是李伟文。由于是最后一个钻出帐篷来套冰爪,本来就出发晚了些,再加上对走夜路的不适应,李伟文与大队落出较长的一段距离,并且中间隔着中韩联合登山队的6名队员,在过了“中国梯子”后,他就已经与前队相差了1个小时,因此他尽管有些心存不甘,但还是顺从地接受了王勇峰要求返回的命令。他说:“我当时体力很好,也有能力登顶,但登山应该服从指挥,登顶不是惟一目的。”

  转自搜狐

  而当被称为“老年组”的第二突击队准备实施冲顶的时候,几乎是集体面临着对于顶峰的抉择。当时第二组从7790米营地来到突击营地时,行军用了近十个小时,比第一组同样的行军慢了近三个小时,所有人都为他们第二天的冲顶感到担心。此外,一名英国队员小腿骨折,需要救援,第一组成功登顶的陈骏池下撤路上由于胃疼病发,需要接应。这些事情都需要第二组分派出高山协作力量,第二组冲顶队伍必须主动减员。

  转自搜狐

  所有第二组的队员都在帐篷里默默地掉泪。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身体状况被认为一直很好的刘福勇主动表示,放弃登顶,随后就对着大哥王石放声痛哭。一向不善言语的张梁也在一直默然饮泣,到冲顶队员们开始准备行装时,他也做出了参与高山救人的表示。

  转自搜狐

  下撤中的经历

  转自搜狐

  作为第二组的队长,在冲顶过程中罗申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一个,他比刘建、王石晚了近40分钟登上顶峰,而且在下撤的途中他把所有的高山协作人员都派给了身体虚弱的刘建和王石,因为三个人冲顶前的这一晚都没有休息。

  转自搜狐

  就这样,罗申独自走在下撤队伍的最后面,在到达8400米左右时他的氧气瓶里没有气了,昏昏沉沉地,罗申说:“当时听到对讲机里说,有三个夏尔巴越过突击营地上来接应了,再加上也能看见突击营地,就找了个地方歇了下来。”

  转自搜狐

  罗申并不知道,他就在这背风的地方昏睡了过去,他的身旁就是一个早前外国山难者的尸体,直到前来接应的夏尔巴发现他、给他换上氧气并唤醒他。他事后分析说,有可能身旁那位遇难者死前的情形跟他差不多,要不,不会坐在离营地那么近的地方死去。

  转自搜狐

  而这天的一早,张梁就随着尼玛护送英国伤员下山了。路上,身体虚弱的尼玛在8000米左右

  转自搜狐

  倒下时,张梁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氧气给了尼玛。张梁回到大本营后说,高山救人同样是件挺有意义的事,虽然无法与登顶去进行对比,但还是觉得非常值得。

  转自搜狐

  刘福勇因为自己的高山靴被登校的小阿旺穿错了,只剩了一只自己的鞋和一只小鞋。只好这一天都在帐篷里陪着登顶下来的陈骏池。他说:“没登顶是很遗憾,但是山还在那儿,我大刘也还在,以后我还会再来登”。

  转自搜狐

  李致新说,随着登山运动近几年在国内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登山者的层次也提高得很快,登山的境界追求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他说,“我们当初就没想过这么多,当年让我放弃登顶去营救一个日本人时,我差点恨得都想打那家伙,怎么偏偏这时候受伤,误我大事。后来回过头看,就发现那会儿头脑太简单了,一心光想着登顶,别的什么都没有。其实,登山本质就是一种精神,最终就是一个对高尚精神追求的体验”

“跟着边凡看世界” 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相信是每一个人心中神圣的地方,也是每一个人向往的地方。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位于西藏的定日县,珠峰的南坡位于尼泊尔境内,我们中国境内的是北坡。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白天大晴天的时候,日照非常强烈。

中午时分我们在珠峰大本营拍摄时,珠峰上飘动的云在风的吹拂下,飘浮在珠穆朗玛峰上空的云时刻展现不同姿态。山顶惊现云帽,难得一见的奇观,太壮观了!

大家欢呼着——看到了戴“云帽”的珠穆朗玛峰了,咔咔咔的声音此起彼伏……站在珠峰脚下,感觉触手可及,真是妙不可言。

山帽云是指覆盖在山顶的小块云,像戴在山顶上的帽子一样。当一股稳定气流爬升到山顶并准备越过山顶时,冷却形成山帽云。

远处看到珠峰顶被一朵云挡着吗,这就是经常说的戴帽子的珠峰。

云罩珠峰,珠穆朗玛峰,坐落于世界屋脊之上,矗立在群山之巅,“世界最高峰”是它独享的殊荣,它是无数人魂牵梦绕的神圣坐标。

在界碑处看不远处的珠峰,也要看你运气如何,有时候非常清楚,有时候就是一片白雪白雾茫茫的,而且珠峰气候多变,随时清楚随时又模糊。

珠峰峰顶的云。

西藏已经很接近天堂,但珠穆朗玛峰一定是最接近的。对普通人来说,登顶珠峰遥不可及,去珠峰大本营遥望这神秘的“女神”却是机不可失的机会。

晴朗无云时,人们可以从大本营远眺珠峰,世界之巅就在眼前。

烟云中的神山巍峨震撼着人们,“高山仰止”从未如此贴切。

然而珠峰的天气十有八九不大好,绝大多数人见到的都是被白茫茫的云团掩盖的珠峰,最后不得怅然离去。

这里的风景让人着迷,点点白云下峰峦如波涛涌怒,群山在白云的光影中阴暗层次分明。

天空碧蓝如洗,一尘不染,大气稀薄,却透明似镜。

珠穆朗玛峰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雪山迷们心目中的超级圣殿和梦中天堂。

然而,据说到过珠峰脚下的人,也只有二十万分之一的人才有幸目睹珠峰的真面目。

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人无缘亲眼看到珠峰的风采,有些甚至到达珠峰脚下,也只能望云兴叹。

傍晚19:30点左右,山风渐大,积云随风飘散,云雾中透出一座巨大的银色金字塔,人们奔走相告:快看!珠穆朗玛峰日照金山现身啦!

日照金山的珠峰蔚为壮观,当梦萦魂牵的珠穆朗玛就这样身披轻纱出现在眼前,许多人竟然有些手足无措、热泪盈眶了!

告别大本营,阳光透过云影,洒在珠穆朗玛峰顶,温暖明快,再见珠峰,再见大本营,今日一别,此情可待成追忆。

我们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有幸目睹珠峰的真面目,而且还看到了珠峰戴帽,云袍披身,夕照金山的最佳景色。从珠峰下来,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说来西藏不到珠峰大本营很遗憾。另外,大本营关闭不影响观赏珠峰,今后可在加吾拉山和绒布寺眺望珠峰。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1

 冲着吴京去看的点映,看完了在打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平心而论这片子不算烂片,它要是不叫攀登者叫珠峰之恋之类的名字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吴京站立于大地之上(人形高达是这样的)。但它是根据饱含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真实故事改编,这片子拍得对不起那些伟大而坚韧的原型人物们。编剧绝对跑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样一个献礼片要加这么多基本无用甚至拖后腿的感情戏。这些感情戏非但没能丰富角色的性格,而且还给人物塑造造成了打击。

 在影片中这种严酷的环境下,满脑子粉红泡泡是很不合时宜的,甚至可以说搞不清状况。而这些角色,按理说接受了严格训练和专业培训的角色,不观察周遭就贸然行动导致自己和意中人遭难,攀登至关键地段为了和恋人通信更加清晰擅自离队,通知气象的变化时哪怕自己已经不适合传达了还要在可能误传的情况下和恋人通话到死。我不明白导演和编剧是出于什么考虑让人物形象和剧情设计为了感情戏做出这种牺牲的。整个叙述的重点就是偏的。60年的攀登完全可以加重戏份。现实原型的留氧气瓶最后奇迹生还的事迹不够好吗不够感人吗这种情谊和意志不够动人吗

 曲秋林和方五洲两人的嫌隙也没有用心地处理,他们解散了,重聚以后就开始生分。在没有解散前应该就给他们一个因为摄像机冲突的戏份,成品的铺垫我个人觉得不够。这条线如果用心拍了是可以作为影片的骨子的。两个演员都演的很好,应该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但这个矛盾匆匆就结束了。

 我觉得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人员的选拔导演和编剧居然提都没提。只能说他们根本搞不清重点。训练部分也是沦为了感情戏的背景。70年代3次登峰,第一次的作用仿佛就是刷刷感情戏,让杨光能有个出场场合和退场理由。我无法理解那个烫伤。水在那种地方沸点是不高的。我甚至无法理解杨光这个角色的意义,他在故事里先是一副重点人物的样子上场,然后莫名其妙的下场。请问这个角色是来干嘛的因为需要把演员塞进去所以设置的角色吗听说他的原型是夏伯瑜先生,老先生为了帮助一位丢失睡袋的藏族同胞而导致小腿截肢。又是一位辜负了原型的角色。编剧显然缺乏这样的同情心,无法理解这种牺牲精神和动人关怀。要给人物找理由,上珠峰是为了爸爸,让睡袋是因为不小心导致队友受伤。

 何必呢!你不能理解,难道就不能接受它,尊重它吗

 第2次登峰明明到了第二台阶,李国梁都说了继续,然后半点没交待他们怎么没有登顶成功。说起李国梁,我怀疑他和编剧有仇。他顶着这么个名字,跟老一辈说该我们接棒了。结果临门一脚突然就牺牲了,还是要方五洲来。太讽刺了。编剧写的时候没觉得哪里不对吗

 另外一个问题是画音不同步,大部分口型是对不上的。这使得我观影时有点出戏,因为并不是所有演员的台词处理得都很好,杨光因为老喜欢说一些偏书面的台词,又不同步,给我一种轻浮感。

 唉,一路写下来,我国是多么缺好导演和好编剧啊!这影片的演员不差了,题材也非常好,最后出来的却是这幅样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2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字叫《攀登者》。登世界屋脊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没有坚强意志,是登不上去的。

 **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据说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经过九死一生,终于来到了珠峰峰顶。当时上去的有三人,她们把国旗塞到手电筒里埋了起来,还带回了两块化石,一块是古代的蜗牛,另一块则是三叶虫。

 当时他们的摄影机在救一名队员的时候丢失了。所以很多西方的科学家都不认可中国登上了珠峰,但是他们并不在意。他们觉得不需要所有人知道他们登上了珠峰。

 他们里有一名队员叫方五洲,他在登山队解散以后去一个锅炉房干活,有时也会去村子里代课。直到有一次,一个是同学质问他我们到底有没有登过珠峰。方五洲感到对他打击很大呀!他就一直呆在锅炉房里干活,一直不愿意出来。

 后来中国登山队又重新组对,他们三人被请了过去。一名当副指挥,一名当队长,另一名当后勤队队长。

 他们经过了日复一日的训练,每次训练都十分的辛苦。训练差不多了,他们出发了。

 他们在第一次冲顶的时候,首先经过一个有许许多多冰柱组成的地方。很像我的世界里的冰刺平原。全国这里到了一个很窄很窄的山脊。上面常年刮着大风,有的时候能把人刮出十几米远。

 他们到达2号台阶的时候已经天已经很夜晚了,正准备扎营休息的时候,这时刮来了十级以上的大风,他们的帐篷都被吹飞了。队长方五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上第二节梯的梯子拿了出来,拼在一起,然后绑了一块儿石头。便爬到了梯子上,准备借此休息一会。没想到大风还是刮不停,他们人都快被吹飞了。坐在上面一上一下的,简直比过山车还颠簸。随着风吹,他们一上一下的,绳子就在石头上摩擦,不久就被上面的棱角磨断了,他们飞了出去。要不是他们的队长及时跳到另一块岩石上绑住了梯子,那后果不堪设想。不过在这一晚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下半部分的睡袋割给了别人,所以她的腿被冻伤。最后右腿没有保住。

 经过和风雪奋斗,但第一次他们登山还是失败了。他们只好等到第二个窗口期。但是第一次失败撤退的时候方五洲队长受伤了。所以第二次登山的时候不是方五洲带队的,是另一位队长带队,他还是一名摄影师。当他们登到第二台阶的时候,刮来了一阵大风,一个队员的氧气瓶被刮掉了,正好砸到了队长的脸上,队长一下就被打了下去了,掉到岩石下。三个人去救他,但他们都往下的滑。终于在队长快掉下悬崖的时候队友抓住了他。这时悬崖上的岩壁快裂了,他就把摄影机交给了其他队员,割断绳子,自己掉下悬崖。队长牺牲了,保住了其他队员生命。但第二次登山又一次的失败了。

 他们回去积极准备,第三次登山的时候,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牺牲一名队员的情况下终于登顶了。

 三次登山,牺牲了两个人,伤了好多好多人。充分说明登上珠峰很艰难的,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那些登山勇士们没被这些困难吓到,一次又一次向上攀登,最终他们成功了!

 我想,我们学习远没有登珠峰艰难,只要具有他们一点点品质,把学习学好,不是太简单了吗!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3

 《攀登者》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一部**。1960年,3名中国登山者首次从最艰难、最危险的北坡登上了世界的珠穆朗玛峰。然而,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这个“首次”攀登的记录没有被国际社会认可。15年后,1975年,9名中国登山者再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以中国人的行动成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做到了西方人认定做不到的事情!

 **《攀登者》中有一段描写1960年中国登山者在北坡8000米以上的某个路段,靠搭人梯登上悬崖的过程。因为搭人梯不能穿布满钉子的登山靴,所有攀登者就只能光脚踩在同伴的肩背。最终导致攀登者因冻伤失去了十个脚趾和半个脚掌。这是一个真实的细节,这位攀登者名叫屈银华。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他无论身处何处都得拄着根拐杖,经常站不稳。这样一位为了攀登梦而毫不退缩,鼎力前行的追梦人,可想也是激励了许多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一句让我印象颇深的,一位攀登队队长说的话:“攀登对于那些无知的人来说,是地狱,但对于我们这帮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天堂”。它同时也在证明梵高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过路的人只看到烟。”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在追梦的途中,你得接受他人的`偏见,甚至是冷嘲热讽。

 影片中,攀登队在向珠穆朗玛峰进发的时候,也遭受了许许多多灾难性的困难:暴风雪,雪崩,冰裂……每一个都足以致命,前前后后将近牺牲或严重受伤十余人,攀登队前队长甚至为了保存完整的录像证明,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摄像机的存在,尽管如此,中国登山队仍然继续完成祖国任务,在物资短缺,窗口期为时不多的情况下,中国登山队不断地创造奇迹,不但成功登顶,还准确测量出了珠峰高度,也是中国高度!这告诉我们:远大的目标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就算命运不公!

 很多人都一直有个疑惑,登山对于那时的中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说,跟祖国的声誉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的声誉都背负在中国登山队身上了,为什么呢?珠峰不仅仅是一座山那么简单,它关系到领土归属、国家的国际形象,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攀登精神的体现。据我所知,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与尼泊尔发生了一次争夺战,对象是珠穆朗玛峰,尼泊尔一直不承认珠峰是两国的国界,找了很多的借口,其中一条就是既然珠峰北侧是中国的领土,那你中国人怎么不登上去留下证据,而尼泊尔人已经冲刺了南坡登上了珠峰,因此登上珠峰成为了国家的政治任务,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登山运动,而是为了宣示国家的主权,保卫领土重要事件。为了能够登上珠峰,中国组建了自己的登山队。历时两个多月的艰难险阻终于把国旗插在了地球的点,这一幕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坚强不屈的精神,更加维护了整个国家的威严!这向我们传递的,是要捍卫祖国,捍卫领土的斗志与信念,为了这片领土,我们要把它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攀登者》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庆典,它不仅回顾了祖国这70年来走过的一些心路历程,更是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看来,攀登者攀登的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在一步一步向中国在世界的新高度砥砺前行!

攀登者影片观后感作文4

 爱情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能是朝夕相对的甜蜜,也可能是生离死别的不舍,但究其根本,都是彼此认同、相互期盼回应。70后成长到及笄与弱冠之龄时,大多处在中国跨越了艰难时代而欣欣向荣的时刻,遑论在繁荣富强中成长的80后与90后。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奉献”的感受,始于“养儿方知父母恩”,对爱情的认知,来自“陌上少年足风流”。

 但是经历过创业以及创业过程中共同承担责任、经历磨难的团队,对于为了追寻共同的理想而奉献自我,一定感同身受——只因都是过来人。不同于军警队伍的纪律、服从,这种源于爱情的奉献精神是无需教导而自发产生,并且支持自身克服各种艰难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徐缨对于方五洲的感情,正是这样:方五洲对于攀登的情结,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对于徐缨的感情,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方五洲没有诉诸于口,但是借着登山笔记,含蓄地表达了心意。这是那个年代爱情的样子,也是最符合以攀登为毕生追求的方五洲的表白。

 徐缨是另类的“不爱红妆爱武装“,在那个年代,她不仅接受了方五洲带回的珠峰化石,也足够勇敢地在临去苏联进修时要求方五洲的表白。徐缨对着逃之夭夭的砸窗键盘侠大喊的时候,发泄着最后的不甘,说出了她不忍对方五洲施加压力却满腹委屈的话语。这一点小小情绪化是一个女孩子的人性,但未掩盖徐缨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操——试问有几个人,能够为了支持所爱的人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继续追寻前途未卜的梦想,放弃朝夕相对而选择远渡重洋到未知的环境与期限中锤炼自己的技能,学成归来不改初心,毅然决然奔赴他身边去共同奋战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管鲍之交的矢志不渝,在任何时代的洪流中,始终闪耀着知己的光辉——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原来是基于彼此理解与信任支持!

 红颜知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小说中的明月心之于公子羽,历史上的武曌之于李治,可遇而不可求。在《攀登者》中,方五洲何其有幸,与气象学家徐缨相识相知。为了这样一位以青春与学识相报的红颜知己,难道他可以无动于衷吗虽然在爱情与理想需要选择的时刻,方五洲是毫不犹豫的,所以面临必须的抉择时,他放弃了迎接鸿雁传书多年后终于归国的徐缨,因为在那一天他要去重组的登山队报到;但是在徐缨需要帮助的时刻,他孤身一人在雪域中救助她,这诚然是一个血肉之躯的情感选择。虽然这浪漫主义情怀引导了一出雪岭相逢的奇迹,不过鉴于稀有的气象专家组全团失联,经验丰富的登山专家方五洲的采取行动并不违背人性与规律。

 虽然徐缨再也无法与她心系十五年的方五洲长相厮守,但她知道方五洲在她的帮助下这次必然登顶,没有枉费她多年在气象学的深耕,那么在临终时必然是感到幸福的。方五洲拿着天线时的求婚,在那一刻已经只是形式——为了同一个理想而共同奋战在一线的两个人,当然是心意相通的,哪还有什么不明白呢

 那块埋在珠峰顶上的化石,是方徐二人的定情信物。方五洲在登顶时带着它,也说明了他对徐缨的认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我非常想给文章换成这个名字:丢下妻子,丈夫独自走下珠峰

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却要用一个惊悚的标题来“哗众取宠”,为什么?无非是在吸引眼球、在吸粉。

我非常想给文章换个名字:丢下妻子,丈夫独自走下珠峰

一个人的行为是需要看到最后的,就像我们要倾听人叙述完以后再给出结论一样。

一篇好文,是需要感动人的、是教化人的。是引起人们思考的。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要成为流量的附庸

附原文

40岁运动员登珠峰遇害,生前哀求丈夫别丢下她,今冰封24年成路标

1998年5月22日,在珠穆朗玛峰海拔8000多米的一个斜坡上,一个穿着灰色登山服的金发姑娘倒在了雪地里。

这个姑娘气息非常微弱,脸色苍白,嘴唇也被冻成了青紫色。

她的眼睛呆呆地看着下山的方向,眼角划过一滴泪珠,喃喃自语:“亲爱的,不要丢下我,救救我吧。”

在她模糊的视线中,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背着红色的背包, 头也不回地快速往山下走去。

这个男子是她的丈夫,可是在这样危险的时刻他却把她一个人丢在了这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倒在雪地中的女子名叫弗朗西斯·阿森蒂夫,她于1958年12月7日出生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上。

弗朗西斯的父母都是极限运动爱好者,在他们的影响下, 弗朗西斯从小就非常具有冒险精神。

在上大学之前,弗朗西斯就尝试过蹦极、空中滑板、冲浪等多种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

后来,弗朗西斯考上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虽然学习任务逐渐加重,但是弗朗西斯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

她一边上大学,一边继续进行各种极限挑战。

只是,这些挑战弗朗西斯已经尝试了很多次了, 她对这些项目已经失去了热情。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弗朗西斯变得极为颓废,她的冒险精神不允许她停下脚步,但是常见的几种极限运动已经没有了挑战性。

见女儿一直郁郁寡欢,弗朗西斯的父亲就建议她加入登山俱乐部,成为一名登山运动员。

这个项目看似没有任何的挑战性,但是却 对登山者的体力、耐力、应变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弗朗西斯进入俱乐部后,和其他登山者一起攀登了很多的高山,见识到了很多的风景。

因为每一座山的风景都是不一样的,会遇到的挑战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弗朗西斯从来不会觉得厌烦。

在这个俱乐部中,弗朗西斯不仅找到了可以坚持终身的事业,而且还遇到了一个可以陪伴她一生的人--谢尔盖·阿森蒂夫。

谢尔盖比弗朗西斯大三岁,是亚利桑那大学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他也非常喜欢极限运动,也非常具有冒险精神,所以跟弗朗西斯志同道合,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两人相识于俱乐部举办的一场舞会,谢尔盖对弗朗西斯一见钟情,热情地邀请她跳舞,还交换了****。

之后,他们还多次一起登山,在登山的过程中互相确定了心意,成为了一对情侣。

在一起后,他们还尝试了很多其他的极限运动,但是 都没有能像登山一样长久坚持下去。

1981年12月3日,弗朗西斯和谢尔盖在夏威夷大威雷亚度假村教堂中举办了婚礼,成为了一家人。

当时,弗朗西斯年仅23岁,刚刚从大学毕业,谢尔盖26岁,也才拿到研究生毕业证不久。

虽然夫妻俩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身份和责任,但是他们依旧没有放弃登山。

谢尔盖在一家证券交易所工作,一有空他就会和妻子一起去登山。

夫妻俩携手登上了美国的最高峰麦金利山和美国第三高峰内达华山脉的惠特尼山。

他们征服的高山越来越多,在很多山顶都留下了足迹。

生日礼物是登珠峰

后来,弗朗西斯想要尝试一项新的挑战--登顶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作为世界公认的最高峰,官方测量的海拔为884886米。

要登上这座高峰,不仅需要体力和耐力,更是对身体素质、物质条件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毕竟,要登上珠峰就要进行长时期的高强度训练,还要购买一些非常专业的设备,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

谢尔盖和弗朗西斯不缺钱,也不缺乏勇气, 虽然他们知道登顶的路上困难重重,但是依旧想要征服这座高山。

他们从1987年5月份开始进行专业的训练,还跟已经登顶成功的运动员发了邮件,询问他们登珠峰的经验。

一切都准备得非常顺利,他们预计将在来年四月份前往中国西藏,五月份将会对珠峰发起冲击。

可是,一场意外却打乱了夫妻俩原本的计划。

1988年3月份,当夫妻俩兴冲冲地进行临行前的最后一次体检的时候,弗朗西斯却被医生告知已经怀孕两个多月了。

她的意外怀孕使准备了将近一年之久的登峰计划不得不搁置,弗朗西斯无奈地留在家中养胎。

本来谢尔盖可以按照原来的计划前往中国西藏的,但是他不愿意抛下妻子,所以也留了下来。

几个月之后,两人唯一的孩子汤姆·阿森蒂夫出生了。

为了照顾年幼的孩子,谢尔盖和弗朗西斯只能继续攀登国内的高山, 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他们心中的遗憾。

随着年龄的增大,弗朗西斯在登山的时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体力流失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

她不服老,一有时间就去找教练训练,也经常参加一些登山集训营。

1997年12月7日是弗朗西斯的第39个生日。

那一天,谢尔盖送了弗朗西斯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珠穆朗玛峰之旅。

这些年,弗朗西斯的训练他一直都看在眼里, 他知道没有登上珠峰一直是弗朗西斯心中的一大遗憾。

为了让妻子实现愿望,谢尔盖决定和妻子一起走一趟西藏。

弗朗西斯非常满意这份生日礼物,并决定在这个礼物上增加一点挑战难度。

她决定登珠峰的时候不带氧气瓶,成为美国第一个无氧登珠峰的女登山员。

谢尔盖为妻子的大胆想法感到震惊,但还是尊重妻子的选择。

他一直是弗朗西斯的坚实拥趸,也非常佩服她的勇敢和坚定,所以 他决定跟她一起无氧登山。

无氧登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一般来说攀登海拔低于6500米的山峰,登山者可以不携带氧气瓶的,因为空气中还有足够的氧气。

但是 在6500米以上的区域里,空气就会变得越来越稀薄,登山者没办法进行正常的呼吸,体能的流失速度也会不断加快。

为了保证顺利登顶,很多人都会在爬珠峰的时候携带氧气瓶。

可是,登山本来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所以一直有人在尝试无氧登珠峰,但是 成功者非常少。

为了能够成功地完成这次挑战,谢尔盖和弗朗西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进行了非常专业的体能训练。

成功登顶,却被困在下山的路上

1998年4月10日,谢尔高和弗朗西斯告别了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坐上了前往西藏的飞机。

他们在珠峰脚下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登山训练,才跟着登山队一起攀登珠峰。

临行前,登上队的教练们劝这对夫妻带上氧气瓶以防万一,但却被他们拒绝了。

“我不能给自己退缩的理由,带上氧气瓶就等于有了退路,那成功的几率就更小了。”

1998年5月16日,谢尔盖和弗朗西斯跟着一支登山队向山上进发。

他们都是极有经验的登山者,所以攀登海拔6500米以下的区域时没有遇到一点困难。

但是,当超过了6500米这个临界值的时候, 谢尔盖和弗朗西斯明显地感觉到呼吸越来越急促了。

虽然身体还有点不适应,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的慌乱,淡定地调整着呼吸节奏。

在登上八千米的高度后,弗朗西斯感觉体力流失越来越迅速,身体也越来越难受。

胜利就在眼前,还有几百米就可以登顶成功了,她不愿意在此时停下脚步。

她不断给自己打气,脚步坚定地往前挪,谢尔盖注意到了妻子的异样,一直用关切的眼神看着她。

她给丈夫回了一个微笑,继续跟着登山队前进。

最后的几百米地势非常险峻,很多人都被卡在了这里,弗朗西斯也不例外。

虽然她想要一鼓作气爬上山峰,但还是力竭地倒在了雪地里。

谢尔盖发现妻子摔倒了, 立马跑过去把她扶到了事先搭好的帐篷中休息。

在休息的时候, 谢盖尔给了她两个选择,继续登顶或者原路返回。

他还表示,无论弗朗西斯选择哪一条,他都会全力支持。

弗朗西斯不愿意就此放弃,于是选择了继续对山顶发起冲锋。

在这样高的海拔里, 他们虽然在帐篷中休息,但其实体力并没有恢复多少,只能给自己一点心理上的安慰。

当第二天到来的时候, 营地外就只剩下了谢尔盖和弗朗西斯两人。

与他们同行的人,有些中途放弃了,有些登顶之后就原路返回了。

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每多呆一分钟就会多一分危险,所以他们不能为了谢尔盖和弗朗西斯这两个陌生人停下脚步。

尝试了三次之后, 弗朗西斯终于在耗尽最后一丝体力前登上了山顶 ,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在顶峰拍下了一张照片,就再次按照原路返回。

可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弗朗西斯才走了两百多米,就因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地里。

谢尔盖想要把妻子扶起来,可是他的体力也快要耗尽了,根本没办法帮到她。

成为珠峰睡美人,等待与儿子相遇

谢尔盖把背包中的各种药物拿了出来,给弗朗西斯喂了一些,可是弗朗西斯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此时,谢尔盖知道妻子需要的不是药物,而是足够的氧气。

可是, 他们都没有带氧气瓶上山,救妻子的唯一办法就是他快速找到附近的营地,向营地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谢尔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妻子,可是弗朗西斯已经意识模糊了, 根本没办法听清丈夫的话。

她靠着本能紧紧地拽住谢尔盖的衣服,气息微弱地哀求:“求求你,不要丢下我。”

谢尔盖心痛地挣开了妻子的手,在她额前吻了一下,就快步往山下走去。

不久之后,一对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登山夫妇伊恩和卡西准备对顶峰发起冲击。

在攀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还有一丝生命迹象的弗朗西斯。

这对经验丰富的登山夫妇快速地检查了弗朗西斯的情况, 发现她的虚弱完全是由缺氧造成的。

可是, 他们没有携带多余的氧气瓶,如果把自己用的氧气面罩给她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变成下一个弗朗西斯。

眼见着弗朗西斯的气息越来越微弱, 他们对自己见死不救的行为感到非常愧疚。

于是,他们放弃了登顶的机会,守在弗朗西斯身边陪她度过最后一程。

一个多小时之后,他们的氧气即将耗尽,没有办法继续停留在这里,只能跟她做了最后的告别。

临走前, 这对夫妇对弗朗西斯承诺:“如果有机会,我们会来看你的。”

第二天,一支登山队发现了弗朗西斯的尸体。

因为她距离峰顶只有两百多米的距离,所以后来的登山者都把弗朗西斯当成登顶的“路标”。

每一个向山顶前进的人都会看见她安详的睡颜,于是 她又有了珠峰“睡美人”的称呼。

1999年7月,波兰的一支登山队在离弗朗西斯不远的一处山沟中发现了谢尔盖的尸体。

据现场的情况来看, 谢尔盖是在赶路的时候不小心摔死的,临死前他的怀里还紧紧地抱着两个氧气瓶。

2007年3月,伊恩和卡西夫妇践行了承诺,再次来到了弗朗西斯身边。

他们把弗朗西斯拖到了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给她举行了简单的葬礼,还在她身上盖上了美国国旗。

卡西把一封信和一个泰迪熊放在了弗朗西斯身边,这两样东西都是弗朗西斯的儿子汤姆交给她的。

2022年3月5日,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小伙子来到了珠穆朗玛峰的训练营。

这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名叫汤姆·阿森蒂夫,是谢尔盖和弗朗西斯的儿子,今年34岁。

谢尔盖继承了父母的冒险精神,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尝试过多项极限挑战。

他本来想在30岁的时候来登珠穆朗玛峰,看望自己的父母的。

可是,这个计划被他的外公外婆以及爷爷奶奶给全力破坏了。

在四个老人看来,珠峰就是一头会害人性命的怪兽,他们不想汤姆也葬身于此。

为了阻拦他的行动,汤姆的爷爷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在医院中住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汤姆不想让四个年迈的老人为自己担忧,于是就暂时取消了自己的计划。

2021年11月9日,汤姆送走了最后一位老人,才重新计划起自己的珠峰之行。

他没有娶妻生子的打算,也没有家人为他担心,所以就毫无牵挂地来了珠峰。

“我一定可以找到父母的,我很爱他们,我给他们写了很多封信。”

汤姆希望能够把父母的尸体挪到一起,让他们相互依偎,长眠于这座圣洁的雪山。

“如果这次我不能做到,我下次也会继续来的,不让父母团聚我不会停止登山的行动。”

希望他能够早入让弗朗西斯和谢尔盖重逢。

珠穆朗玛峰

简介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西藏 和 尼泊尔交界处。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由结晶岩系构成。海拔884813米(最新海拔数据884443米),并以37厘米/年的速度增高。为世界第一高峰,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女神第三。清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855a href=/lemma-php/dispose/viewphp/2174htm>l]印l]测量局l]英l]人主持下,将该局局长SG额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尼泊尔称萨迦-玛塔。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也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学资料。1989年3月,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宣告成立。保护区面积338万平方千米。区内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极为丰富,其中有8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长尾灰叶猴l]熊l]、喜马拉雅塔尔羊l]金钱l]等。峰顶共有600多l]冰l],面积1600平方千米,最长的26千米,每当旭日东升,巨大的山峰在红光照耀下,绚丽多彩。此外,还常出现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位置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2005年10月9日发布数据),是地球上第一高峰,位于东经 869°,北纬279°。由于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地带,每年依然以1厘米的速度‘长高。珠穆朗玛峰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的定曰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藏语称 “珠穆朗玛”(清[u熙帝[/十六年(公元 1717年)编绘的《皇舆全览图》中作“朱母朗马阿林”),意为“神女第三”。

地理地形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 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 ,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 ,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 ,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 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冰川

在这些山脊 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u度洋[/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

珠穆朗玛峰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岳冰川就有15条,最大的绒布冰川长达26千米,平均厚度达120米,最厚处超过300米以上。这些冰川类型齐全,其上限一般在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其中最大、最为著名的是复式山谷冰川—绒布冰川。绒布冰川冰舌平均宽14千米,面积达8689平方千米。

冰川上 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 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u崩[/。

气候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 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 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C,平均气温在-40°C至 50°C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每年3月初至5月末,这里是风季过度至雨季的 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至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

路线

攀登示意图

早在19世纪初叶,珠峰就成为世界登山家和科学家所向往的地方。然而直到 1953年,才由英国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到1998年底, 全世界有1054人享有登临世界巅峰的殊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和开创了11条登山路线,这些路线是:

东南山脊路线:1952年由瑞士登山队发现,可惜功亏一篑,第2年才由英 国队沿此线登顶成功。

东北山脊路线:196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队开创并成功地登顶。

西北脊转北壁路线:1963年由美国队开创并取得了成功。

西南壁路线:1975年由英国博宁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西北脊路线:1979年由前南斯拉夫队发现并由此登上顶极。

北壁直上路线:1980年由曰本队首创并登上顶峰。

南面柱状山脊路线:1980年波兰队开辟并登上顶峰。

东北山脊转北壁路线:198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独身一人首创并取得成功。

西南壁转西北脊路线:1982年由前苏联队开创,并沿此线登上顶峰。

东壁转东南山脊路线:1983年由美国旧金山湾区队首创并取得成功。

东壁路线:1988年由美国一新西兰国际探险开创并由此登顶。

同年,中、日、尼三国联合登山队还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的壮举。人类攀登珠峰的英雄奇迹正不断涌现

交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山的路线是:从拉萨乘车沿中尼公路经江孜、日喀则至协格尔, 总计670公里,行程两天,然后再经帕卓区沿简易公路南下,行车110公里后就 到珠峰北麓,海拔5145米的绒布冰川末端---绒布寺。

环境保护

1989年,珠穆朗玛峰附近被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保护区面积35万平方千米,包括聂拉木、定结、定日和吉隆四个县。

旅游者进入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时,都要办理一张“通行证”。在这张“通行证”的背面注明有这样的“游客须知”:“当在荒野区徒步旅行时,不要践踏娇嫩的植物或采摘任何植物,请在可行的路上行走。任何种类的垃圾请包装好带出或放入指定的垃圾箱内。”

对于来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者来说,这些是必须知道的。在旅游途中游客如果有废弃物,可以生物降解的就挖个坑埋在土里,能烧掉的用火烧掉,不能降解的就用袋子装在车上带走。在珠峰自然保护区沿路的每一住宿地都有垃圾箱,甚至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也设有2个黑色的大垃圾箱。

珠穆朗玛峰(Jo-mo glang-ma),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是亚洲和世界第一高峰。藏语“珠穆朗玛jo-mo glang-ma 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语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玛”应该理解成母象(在藏语里,glang-ma有两中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话说珠穆朗玛峰是长寿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宫室。 西方普遍称这山峰作额菲尔士峰或艾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纪念英国人占领尼泊尔之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额菲尔士(George Everest)。珠穆朗玛峰最近的一次测量在1999年,是由[u国[/家地理学会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的,他们认为珠峰的海拔高度应该为8850米。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于1975年测定,是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种说法。最近,200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再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预计今年10月公布。 有趣的是,珠穆朗玛峰虽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顶却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这个特殊的点属于南美洲的钦博拉索山。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甚至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第四版人民币十元的背面图案就是珠穆朗玛峰。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34岁来自新西兰的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 en:Edmund Hillary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 en:Tenzing Norgay 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是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赖因霍尔德·梅斯纳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u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历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年。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疾人。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珠穆朗玛峰新高度为884443米。

慢旅君说:在我们120天的旅行时光里,最奇葩的经历,就是骑摩托车上珠峰大本营。等我们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这些年少轻狂的囧事,可能是坐着摇椅回忆的最后几件故事了。​只不过,假如还有机会去珠峰,我再也不想骑摩托车去了……

旅行的第二十八日,从定日到珠峰大本营。

带着满脚的水泡结束318国道上徒步,好心的司机把我们搭车到白坝村,这个村子隶属于定日,我们已经在珠峰脚下。路上又捡了一个广东来的胖小伙cc,只身一人,也是去珠峰。

正在讨论怎么去珠峰的时候,骑摩托车的藏族小伙把我们团团围住。

“你们去珠峰吗?跟着我们走,450元一个人,包门票!”

“怎么去啊?”

小伙子拍拍胯下的“铁马”。我有点震惊,这也能行吗?

小伙子笑了:“你放心啦,我们从小就骑马骑摩托车在这里,路,熟悉得很。”

关于珠峰的传言很多,在拉萨时就有耳闻。最广为流传的是按车轮子收进山费,每个轮子收费100元(不包含在200门票内),自驾上山,四个轮子收400。

我们向藏族骑手求证,他们点头说这是真的,不过自行车和摩托车不收费。看来能省下两百了。

一翻讨价还价,握手成交。我们三人各自骑上一辆摩托车后座,浩浩荡荡前往定日县城。

骑手在前,拧开改装的山寨大喇叭,一路嚣张嘚瑟。定日是最大的中转站,所有去珠峰大本营的人必先在此落脚。县城看上去有模有样的,还有一座高级宾馆,只是价钱高的吓人。我们只打尖儿、不住店,找了一家四川饭店吃晚餐。珠峰下的餐馆果然世界第一高,菜少价贵。本来六个人点六个不一样的盖浇饭,结果老板不干了,说太费事,就点两个品种,炒一大锅分吧!

当晚,住在白坝的村民家里,主人是其中一个骑手的亲戚。房间里没有电,靠随带的手摇式电筒照明。三张藏床,上面铺着看不清颜色的毯子。捡来的室友迅速上床,瞬间发出均匀的鼾声,看来体重和睡眠质量成正比的,让我好生羡慕。

身体很累,精神却亢奋着。坐在黑暗的房间里,不明真相的飞蛾总往脸上扑。不想做无心的杀生,点一盏冷光灯把它们引开。六月的天气,定日的夜晚仍然寒气逼人,我决定先不睡了,去楼下充会儿电。

整座房子只有楼下才有充电器。主人忙把最好的位置让给我们坐。顺便看了一集抗日雷剧,中文配音藏文字幕。情节有点雷,连藏族人都笑了。主人家美丽的女儿只有十七岁,一边看电视一边纺牦牛线。她长发及膝,五官及其清秀,眼睛大、鼻梁高,顾盼有神。我夸她漂亮,她很害羞,却掩饰不住开心的笑容,露出两颗虎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额头和两颊布满青春痘。有一回我看她拿洗衣粉洗头发,猜测可能对洗衣粉皮肤过敏。尽管他们的汉语都不太熟练,我们还是聊得很开心。

回到卧室,钻进睡袋,心中仍然激动不已。世界第一高峰近在咫尺啊!!听说珠峰大本营上看到的星星有拉萨的5倍大,明晚亲自见证。

清早六点多出发,骑士们早已准备就绪。他们用绳子将行李牢牢捆在车后座上。

那时我们尚且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还以为只是普通的盘山公路,因此看见他们使出全身力气拉紧绳子,我是不以为然的。

大部分人选择乘坐越野车从定日到珠峰大本营,两个多小时,不太受罪。骑摩托车去大本营需要三个小时,很少有人这么干。然而路上却也遇到一两个骑自行车去大本营的,喘着粗气使劲蹬,比我们还厉害,真佩服他们。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简称珠峰,海拔884443米。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归属中国,南麓归属尼泊尔。传说喜马拉雅山住着五位仙女:马卡鲁峰,洛子峰,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所以称为珠穆朗玛峰,第三女神。尼泊尔人又将它称之为“埃非勒斯峰”(Everest,就是徒步EBC里的那个E,EBC全称Everest Base Cam,珠峰大本营)。

由于从北坡(中国境内)登顶珠峰难度很大,大部分登山爱好者选择从尼泊尔境内登顶。尼泊尔政府允许任何人在3月底到6月初登顶珠峰,而且从不限制人数。而登山探险作为尼泊尔旅游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形成了登顶珠峰的产业链:不仅有专门为外国登山者服务的高山向导,还有专业运输登山器材的背夫。

一位朋友和她先生两年前走过一次EBC路线,前后请向导加装备花了好几千美金,一路太艰苦,高原反应导致头晕目眩,背着氧气瓶边走边哭,还不敢停,停下来就是死。由于珠峰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珠峰登山客遇难与成功登顶人数的比例也一直维持8%左右,迄今已经至少有236人命丧珠峰。(数据转自2012年羊城晚报)。

在中国境内攀登珠峰,必须要提前三个月申请《登山活动批准书》,以专业登山队形式获得批准。普通游客只允许乘大巴抵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尽管离珠峰峰顶的直线距离还有19公里,有人(多数是飞机旅游团的游客)已经发生强烈的高原反应,要插氧气管。继续往南约4公里,有一个海拔5200米纪念碑,这段路只能乘坐环保车(每人25元)或徒步前往。过了石碑再往南,就是绒布冰川和攀登珠峰的路。

我那辆车的骑手叫扎西,这是最普通的藏族名字,一路遇到无数个。骑手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十七岁,最大的也才二十二,却饱受高原烈风的摧残,一副沧桑面容,看着比我们年纪还大。三人都是本家亲戚,一对是亲兄弟俩,另一个是堂兄弟。他们都相当自信,拍着胸脯说,这条路小时候骑马走过无数次,绝对保证我们的安全。

骑着三辆经过改装的摩托车,两边各一枚高分贝喇叭,唱起最炫民族风,一路轰鸣、一路高歌,朝着雪山方向冲锋。

最初的二十公里,是平坦的柏油公路,我还很悠闲地一边看风景一边拍照片。然而,当柏油公路走到尽头,骑手们突然抄近路。一条羊肠小道盘旋直上,这是一条看似无路可走的路,只能看见一条窄窄的摩托车痕,摩托车和我都颠得快要散架,好像骑在马上一样,肝儿都震得疼。我在后座紧紧抓住骑手的羽绒衣,害怕一放手就从车上甩下来。

土里参杂着碎石,轮胎碾过飞沙走石。头车轮胎扬尘,风助尘势,落后的车惨遭土灰蹂躏,人和车都像刚出土的文物,连睫毛上都挂着灰。

谁都不愿意跟在屁股后面吃土。三个热血小伙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头车争夺战,在70°陡坡的碎石小路上飙起了车。扎西的哥哥一马当先,已经领先我们几公里。扎西胆大如箩,明知道按照现有的路线不可能超过他,他竟把油门踩到极限,从盘山路的上游横插过去,飞跃百米山体,直接空降到盘山路的下游!

我:“……” 

失重……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想喊,却完全发不出声音……

脑子里意识乱窜,火星四溅,眼前一切变成慢动作——

车子飞下山崖——

重重地砸向地面——

(这是拍**呢吧?!拍**还吊个威亚呢,我还没有买保险啊!妈妈我爱你!!妈妈!!)

轮胎摩擦着石头——

轮胎冒烟了!! (质量不错啊,居然没爆胎)

刹车的尖叫声“嘎——”

一个干净利落的漂移动作,车子回到了路上!

我的手已经快把他肋骨掐断了。

半分钟后,扎西就变成车队的头马,轮到他哥在身后吃土。隔着背影,都能感受到他得意地笑声。

后来扎西还夸我胆子大:“你没有大喊大叫!”

我苦笑着说:“汉人也不是你想像中娇气!”

少年,难道你听不见我心里呐喊出的雪崩吗……

在一个挂满隆达(经幡)的山口,我们能看到云层下面连绵起伏的群山,却独独无法看见最圣洁的那一座雪山——它比云层还要高,雪顶隐没在白雾深处了。六月观赏珠峰并不是特别好的季节。即使在珠峰大本营那么近的地方,珠峰的真容也总是若隐若现。但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依然非常震撼。扎西停下来让我好好拍个够。这种随走随停的自由,也只有骑摩托车,才能享受到了。

去珠峰大本营的路并非一路荒芜。过了那些山口,我们路过一段葱绿的农田,还有水草丰美的溪涧草原。

太阳已经升上了天顶。我们在草原上躺着休息,脱了鞋袜,好好洗一洗满头满脸的黄土,松一松浑身散架的骨头。

扎西和他哥哥拿出雪碧招待我们(是真的雪碧),每人一杯,甜甜的,幸福感瞬间满溢。太阳晒得要昏过去,惬意到不想再走。

中午在扎西宗乡吃饭,川菜。满墙都是自驾游客留言。老板看我们风尘朴朴,不是有钱人,于是给打了折,6个人145。狼吞虎咽地吃,因为上了大本营就没什么可吃的了,却又怕吃的太多,一会颠簸到吐,心里很矛盾。自从跨上了这辆摩托车,我才知道川藏线上经历过的那些颠簸,都是浮云啊。

过了扎西宗乡,尽管路程还有一半,路况相对平缓,不用再连续上陡坡了。骑手们加快了速度,大概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把我们送到了珠峰大本营。

珠峰大本营,没有建筑,只有帐篷。四方游客被安排到各个帐篷中,睡的是藏式小床,和行军床一样宽,每一张床上配被子和毛毯,一个床位一晚的费用大概是一百多元。

扎西的堂哥,就经营着这样一顶帐篷。因为是扎西带来的客人,房费给打了折。放下行李稍微喘了口气,扎西带我们去上绒布寺转转,他说那里有一座海拔最高的天葬台(详见我的游记《海拔第一的天葬台,死亡的焦味如此清晰》)。

我们比大部队来得早,帐篷外人烟寥寥,只有几辆自驾游的越野车。隔壁就是绒布寺的帐篷,接待朝圣者。每个帐篷门前都支个摊儿卖纪念品,摊儿是卵石垒起,铺块红布,摆满天珠、琥珀、海洋古生物和海螺化石。原来,“沧海桑田”说的都是真的。在亿万纪元以前,世界屋脊曾经藏匿于海洋深处,它又是花了多少年,才一点点挤出海面,伫立在世人面前呢?

背对着珠峰那排帐篷,中间有一顶是中国邮政。这恐怕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邮局,应该也是生意最好的邮局了吧,每个到珠峰的人,都忍不住要寄一张明信片做纪念。我们在珠峰邮局,寄了两张明信片,一张给我的爸爸妈妈,另一张给他的爸爸妈妈,邮政员拿起邮戳,“啪叽”“啪叽”盖了两下,交给我们。我们一人一张塞进邮筒,还不忘自拍一张,为我们318川藏之旅画上一个鲜明的句点。

这封信不知费了多少周折,等我们走完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回来,又过了两星期,才辗转寄到家。

从上绒布寺下来,扎西的堂哥用牛粪升起炉膛火,帐子里逐渐暖和起来。他问我们是否准备吃饭,我说随意。于是他去了后厨。掀开帘子,原来是两顶帐篷连在一起,前帐住人,后帐厨房。我好奇地探头张望,发现他在下面条,面是方便面,放个鸡蛋。大本营物资珍贵,所需之物无论大小全靠山下供给,一碗面条加上运输成本也得几十块。这里烧水都烧不开,能吃一碗热腾腾的泡面,简直幸福得无以复加。喜出望外的是,他还拿出一袋奶粉,给我们冲酥油茶喝。奶粉是甜奶粉,直接倒在煮好的茶汤里,喝起来有点像云南迪庆的甜茶,和我们在稻城喝的咸酥油茶又不一样了。

驻扎大本营接待游客是苦差事。一年只有半年营业,另半年大雪封山,人员物资全部撤走,不撤走的东西,几场雪一埋,第二年再上来可能荡然无存了,所以年年都要来回搬。物资车一天一趟,生了急病也得等车来了才能下山。帐篷没有通电,发电机的电只够点半天灯,白天全靠帐篷顶的天窗照明。没有电视广播,家人孩子都在山下,每天见到的只有来了又走的游客,其实也挺孤独的。

令我惊讶的是,扎西的堂哥竟然也玩微信,甚至跟客人通过微信预定床位,扎西对此很得意。他说,堂哥用的这个智能手机,是和一个内地客人用一把藏刀换的。堂哥不会写汉字,只会发语音。他一直在和一个姑娘发语音,姑娘叮咛周至,谁都看出两人有点意思。扎西笑着说是一个客人,美女。

我问扎西,你们常年在山上,婚姻大事都是怎么解决的呀?扎西说,我家亲兄弟三人,哥哥娶老婆了。三兄弟只要一个老婆就行了。

我知道他说的是“兄弟共妻”习俗。游牧民族这一习俗,自古是很普遍的。通常男孩子多的贫苦人家,为避免财产和劳动力分散,不分家,把所有的财产给老大娶妻,老二老三和老大“共妻”,三兄弟共同抚养家里的所有孩子。这种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婚前彼此不认识,毫无感情基础可言,但很多夫妻也这样过了一辈子。什么爱情啊,从一而终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啊,那都是汉人们吃饱了才会想那么多。

高原上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人,人丁不旺,就没有生存机会。老大对于家族的延续负有责任,也享有绝对的权利。孩子,要多多的生,无论是哪一位兄弟生的孩子,都必须管老大叫爸爸、管生父叫叔叔。如果其他男孩有本事再娶,家里也并不会阻拦。

扎西说:“我也想娶妻,但是得先挣钱。”他们三人都只有二十岁上下,两手空空开始自己的奋斗。在汉地的城市里,同龄人还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生活,藏族男孩已经开始放牛、打猎、挖虫草,攒钱买摩托车,然后开始拉客人、跑运输、开客栈,直到他们有能力、有钱,娶得起自己喜欢的女人。

为了能够自由选择人生,他们付出了很重的代价。比起一生下来就拥有自由的人来说,这些男孩子更懂得什么叫做珍惜。

围着炉火,有人唱起了歌,其他人打着拍子呼应。他们一张嘴,我就觉得每一根汗毛都撑开了似的。真好听啊!

在318国道徒步的时候,我听过牧民赶牛的时候用藏语清唱,声音如同飞鸟,无拘无束。虽然每一句都听不懂,但整首歌的意境,我却好像懂了。藏族人都有一把好嗓子,也许是稀薄的空气改造了他们的肺部结构,高音宁静、澄澈是藏地的蓝天,低音苍茫、宽阔是雄浑的草原。

扎西用汉语轻唱:“姑娘你从远方来,请你留在这美丽的高原……”他的歌声越来越轻,似咏叹,又似惋惜,渐渐露出羞涩的神情。他堂哥笑笑问我:“你结婚了吗?”我点点头,指指身边的崔导。堂哥拍拍崔导的肩膀:“好男人,好运气!”兄弟们一阵起哄,扎西的神情更古怪了,盯着炉膛火焰,却仍在轻轻唱着:“姑娘你从远方来……”

午后,旅游大巴陆续进山,大本营热闹起来。扎西家的帐篷来了好几组游客。他们带着大罐氧气瓶、整包食物和饮用水。有一位大姐高原反应严重,鼻子上插着氧气管,躺在床上呻吟。一看就是坐飞机直达拉萨的,没有一个缓冲的过程。

扎西的堂哥说,今天晚上景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会来检查,由于他的帐篷超过人数限额,被查到会罚款,希望我们晚上去隔壁绒布寺的帐篷先坐一坐,等检查的人离开了再回来睡觉。

我还没明白他的意思,他塞给我两张已经剪过的门票,说恐怕有人会查。哦,难怪我们上山的路如此曲折蜿蜒……

据说检查时间是在晚上的十点到十二点之间。我们坐在绒布寺的帐篷里,左等右等,检查的人也没有来。周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鼾声。炉火不旺,冻得我哆嗦。尽管困的要命,为了驱赶寒意,每隔半小时我们就要去帐篷外面走一走、拍几张照片。气温可能已经接近零度了,哈气都冻成白雾。有两三个好摄之友,撑着脚架在拍星空。我没有三脚架,把相机架在路边废弃的汽油铁桶上,设置好长曝。

手指冻得僵直,快门都按不动。虽然没有见过传说中“拳头大的星星”,但是,我仍然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着。

珠峰就在那里,顶着大风漫卷的旗云,就在我对面。风云际会之际,它就像一尊雪白的佛塔,平静似水、岿然不动,从开天辟地时刻,一直站在那里。而我不过是匆匆路过的旅人,为了看它一眼风尘仆仆,在稀薄的空气中热泪盈眶。

这一眼于它是沧海一粟,与我则是大彻大悟。

大美无言。所有的形容词都沉默了。这样的星空下,能证大般若。转瞬即逝的人生,它会有万般诱惑、磨难、羞辱、恐惧,愿我能像雪山那样不为所动。

凌晨两点半,扎西家的人喊我们回去。我们和衣而眠,听帐外狂风呜咽,昏沉入梦。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国家,有很多适合情侣的旅行目的地。以下是一些受欢迎的选择:

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拥有众多浪漫的景点,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情侣可以在这里一同探索历史文化,品尝当地美食,以及享受浪漫的夜景。

2 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上海有着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繁华的购物街和浪漫的滨江风光。情侣可以在外滩观赏黄浦江夜景,游览豫园,以及探索各种精彩的艺术和文化活动。

3 丽江:位于云南省的丽江是一个迷人的古城,有着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情侣可以漫步在古城的小巷中,欣赏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还可以前往附近的玉龙雪山、虎跳峡等地探险。

4 桂林:桂林以其壮丽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拥有独特的山水景观。情侣可以乘船漫游漓江,欣赏奇峰、怪石和清澈的水域,还可以参观阳朔的乡村风光。

5 西塘:西塘是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位于浙江省。这里有着古老的街道、石桥和运河,给人一种宁静和浪漫的感觉。情侣可以一起散步,欣赏古建筑,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江南水乡的魅力。

6 张家界:张家界是湖南省的一个自然风景区,以其独特的石柱、峡谷和森林而闻名。情侣可以乘坐玻璃栈道和电梯,欣赏壮观的风景,还可以前往天门山、黄龙洞等地探险。

这只是中国众多适合情侣的旅行目的地中的一小部分,中国还有很多其他浪漫的地方等待你的探索。无论你选择哪个目的地,都能为你和你的伴侣提供美好的旅行

回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13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