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他时不见北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欧阳詹《观送葬》
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杜牧《哭韩绰》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 高坟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张籍《北邙行》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 堆著黄金无买处。天涯悠悠葬日促,冈坂崎岖不停毂。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涧底盘陀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王建《北邙行》
汉家都护边头没,旧将麻衣万里迎。阴地背行山下火,风天错到碛西城。单于送葬还垂泪,部曲招魂亦道名。却入杜陵秋巷里,路人来去读铭旌。——王建《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
铭旌官重威仪盛,骑吹声繁卤簿长。后魏帝孙唐宰相,六年七月葬咸阳。墓门已闭笳箫去,唯有夫人哭不休。苍苍露草咸阳垄,此是千秋第一秋。送葬万人皆惨澹,反虞驷马亦悲鸣。琴书剑佩谁收拾,三岁遗孤新学行。——白居易《元相公挽歌词三首》
南康丹旐引魂回,洛阳篮舁送葬来。北邙原边尹村畔, 月苦烟愁夜过半。妻孥兄弟号一声,十二人肠一时断。 往者何人送者谁,乐天哭别师皋时。平生分义向人尽, 今日哀冤唯我知。我知何益徒垂泪,篮舆回竿马回辔。何日重闻扫市歌,谁家收得琵琶伎。萧萧风树白杨影,苍苍露草青蒿气。更就坟前哭一声,与君此别终天地。——白居易《哭师皋》
错莫天色愁,挽歌出重闉。谁家白网车,送客入幽尘。 铭旌下官道,葬舆去辚辚。萧条黄蒿中,奠酒花翠新。 米雪晚霏微,墓成悄无人。乌鸢下空地,烟火残荒榛。生人更多苦,入户事盈身。营营日易深,却到不得频。寂寥孤隧头,草绿棠梨春。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近来送葬人,亦去闻归声。岂能车轮疾,渐是墓侵城。 城中人不绝,哀挽相次行。莫非北邙后,重向洛城生。卜地起孤坟,全家送葬去。归来却到时,不复重知处。叠叠葬相续,土乾草已绿。列纸泻壶浆,空向春云哭。——刘言史《北原情三首》
秋草宫人斜里墓,宫人谁送葬来时。千千万万皆如此,家在边城亦不知。——张籍《宿山祠》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班固《苏武传》
第一、信仰的文学时期,第二、贵族的文学时期,第三、平民的文学时期,第四、近代化的文学时期、第五、世界性的文学时期。五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样式分别是:神话、史诗;诗歌、古典戏剧;民间故事、古典小说、市井戏剧;近代文学;现代文学。
02、史诗:史诗,指产生于古代、人民群众创作、口耳相传,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以英雄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叙事诗。史诗是原文保存下来的最早文学形式,风格崇高庄严,具有多种文化功能。古代汉民族一方面由于很早出现了书面史传叙事文学,不需要靠史诗来记录民族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很早进入了理性、知性的文明阶段,不需要靠对英雄的信仰、崇拜来维系民族凝聚,因而没有产生发达的史诗。人类古代的几部著名史诗是:第一、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作者不传,以楔形文字记述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16世纪出土以来被陆续破译,主要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与恩启都结交、为民除去山妖芬巴巴与天牛、寻求不朽生命等事迹。其意义可以归结为:、反映古代部族的融合,、赞美人与自然的斗争,、展示对生命的渴望与探索。第二、印度的《摩诃婆罗多》,作者相传为毗耶娑(广博仙人),全书卷帙浩繁,共10万颂,以般度族坚战、怖军、阿周那、偕天、无种五兄弟在黑天帮助下与难敌等俱卢族人进行斗争为情节主线,其中插入了大量哲理性的插话。第三、印度的《罗摩衍那》,作者相传为跋弥(蚁蛭仙人),全诗以成熟的输洛迦诗体写成,分为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以主人公罗摩一生的英雄事迹以及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情节主线。印度两大史诗是印度文学的源头,具有高度艺术性,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摩诃婆罗多》中神的化身黑天、老将德罗纳,《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十首魔王罗波那等,深圳华富装饰公司;同时也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经典。第四、希腊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作者为荷马,以特洛伊战争为情节主线,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03、东方古典戏剧:指东方各民族古典戏剧的总称,在世界戏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欧洲戏剧,东方古典戏剧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多元性与民族性。欧洲戏剧有三种基本形式,话剧、歌剧、芭蕾舞剧,虽也有不同风格流派,但各国各民族大体相同。而东方各主要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艺术,印度的梵剧,泰国的孔剧,印尼的哇扬,中国的昆曲、京剧、各种地方戏曲,深圳西乡装修公司,日本的能乐、狂言、歌舞伎、净琉璃,越南的嘲剧、口从剧等。第二、综合性。欧洲三大剧种综合性低,话剧只说话,歌剧歌唱为主,芭蕾舞剧只有音乐舞蹈。而东方古典戏剧都具有更复杂的艺术综合性。第三、高度程式化。
04、印度市井文学:印度传统社会由村社与城市两部分组成,在印度城市出现很早,但千年来结构、性质很少变化。因此在印度,产生于村舍的民间文学与产生在城市的市井文学是同时并存、相互渗透的。到了近古时代,印度的城市仍然保持着古代社会的城市性质,印度的市民只是传统社会的一部分,没有发育成熟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因此,印度的市井文学并不发达。
05、物语:日本散文文学的一种独特样式。不同时期的物语性质有所不同。最早的一类叫“传奇物语”,即传奇故事,代表作是《竹取物语》,叙述从竹心里出生的绝代佳人赫映姬,摆脱五个求婚者并在月圆之夜升天的故事。另一类叫“歌物语”,是以和歌为中心的叙述文体,代表作是《伊势物语》。11世纪初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标志着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使得物语发展为成熟的日本古典小说文体。此后的著名作品有12世纪的《平家物语》等。
06、俳句:日本古典诗歌最具特色的形式,有两条基本规则:第一、一首俳句由17个音节构成,分为——三个音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第二、必须有“季题”,即与四季有关的暗示与标志。俳句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和歌—连歌—俳谐—俳句。俳句艺术成就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者是17世纪诗人松尾芭蕉,本名宗房,被称为“俳圣”,其丰富多彩的创作构成了日本历史上俳句的黄金时代,代表作有《古池》、《蝉声》等。后人将芭蕉与其弟子的创作编为《俳谐七部集》。
07、《沙恭达罗》:印度诗歌、戏剧大师迦梨陀娑作,代表了古典梵剧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印度古典名剧之冠”。剧本描写了净修女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恋爱故事,深圳蛇口装饰公司,剧情源于《摩诃婆罗多》与《莲花往事书》。全剧共七幕,第一幕《狩猎》第二幕《故事的隐藏》第三幕《爱情的享受》第四幕《沙恭达罗的离别》第五幕《沙恭达罗的被拒》第六幕《沙恭达罗的遗弃》第七幕《尾声》。《沙恭达罗》标志着梵剧的高度成熟,集中体现了梵剧的特征:第一、性质属于贵族宫廷戏剧,风格华丽铺张;第二、诗歌约占全部戏文的一半;第三、结构上来看,有献诗、序幕、插话;第四、剧情以大团圆收场。
08、《万叶集》:日本第一部大型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编纂于770年前后,分为20卷,收录四世纪到八世纪的4500多首诗歌。其中的诗歌体裁叫作和歌,具有严格的格律规范,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三种;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相闻、挽歌、杂歌三类,整体倾向是吟叹人生的苦闷悲哀,抒发对自然景物细腻的主观感受。《万叶集》的作者十分广泛,署名的就有478人,著名诗人有额田王、柿本人麻吕、山部赤人、大伴家持、山上忆良等。
09、《源氏物语》:日本物语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作者紫式部。全书共54回,前41回写主人公光源氏的一生,描绘了他与藤壶女御、紫姬、胧月夜、明石姬等女性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经历,深圳坂田装饰公司;42至44回是过渡;最后10回写薰、皇子与八亲王的两位女公子以及她们的异母妹浮舟的爱情。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全景式地反映了平安朝盛世的宫廷生活与人情。其艺术成就主要有:、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详细描写了自然景物与四十行事。、将散文与和歌完美结合融为一体。
10、《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市井文学集大成的作品,由阿拉伯、波斯、埃及、印度等各民族、各地区的文人、艺人在从八、九世纪到十六世纪前后数百年年的时间内收集、加工、整理而成,共三百多个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故事、道德训诫、笑话等,著名篇章有《渔夫的故事》、《阿里巴巴、女仆与四十大盗的故事》、《阿拉丁与神灯的故事》、《辛巴达航海的故事》等。其文学特色主要有:第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神灯与魔戒指、宫殿、飞毯、乌木马、隐身头巾、千里眼等。第二、结构灵活巧妙,情节曲折离奇。第三、善恶美丑对比鲜明。第四、语言诗文并茂,说唱结合;丰富生动,优美流畅。
11、《春香传》:朝鲜说唱体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18世纪中叶起即在民间流传,经申在孝(1812—1884)的整理后趋于完善,版本众多,其中较好的是19世纪初全州土版《烈女春香守节歌》。作品歌颂了官宦子弟李梦龙与艺妓之女成春香之间的美好爱情,赞扬了春香的坚贞不屈,批判了以卞学道为代表的荒*官吏,其后半部分情节,特别是结局的安排,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善良愿望与审美理想。
12、菲尔多西(940—1020),波斯著名诗人。代表作《列王纪》(王书)从远古神话时代写起,直至萨珊王朝末代国王为止,堪称波斯的民族史诗。全书12万字,50章,分为神话传说、勇士故事、历史故事三部分,全书充溢着鲜明的民族自豪感。《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是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一方面塑造了战无不胜的英雄鲁斯塔姆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鲁斯塔姆与达赫米娜公主相恋生下儿子苏赫拉布,后来却在战场上误杀亲生儿子的悲剧,揭露了以国王卡乌斯为代表的统治者的自私冷酷。
13、世阿弥(1363—1443)原名结绮元清,日本古代能乐最著名的剧作家、理论家、表演艺术家。出身戏剧世家,观阿弥(结绮清次)之子,著有百余种能乐以及《风姿花传》、《花镜》、《至花道》、《能作书》等一系列自成体系的戏剧理论著作。世阿弥提出能乐的最高审美理想是“幽玄”,即日本传统雅致含蓄的古典美;能乐演出的最理想效果是“花”,即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趣味;能乐再现现实生活的原则是“物真似”,即模仿现实但要比现实生活本身更具美感。其代表剧作《熊野》集中体现了这些理论主张。
14、金万重(1637—1692),朝鲜李朝著名小说家。理论上明确强调母语通俗文学重要性,实践上创作成就卓著。代表作《谢氏南征记》描写了中国一个贵族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深圳桃源村装饰公司。《九云梦》也以中国唐朝为背景,描写书生杨少游与秦彩风、桂蟾月、狄惊鸿、郑琼贝、贾春云、沈袅烟、兰阳公主、白凌波八位女子先后巧遇、相识、定情,将其娶为二妻六妾,同时武定祸乱、文致太平,位至显官,尽享荣华,最后受点化顿悟前生,看破红尘而皈依佛门。作品成功地将才子佳人小说与神怪小说融为一体,情节离奇、描写生动、辞藻华美,全面表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对朝鲜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5、井原西鹤(1642—1693),日本近古市井小说代表作家。其描绘现实的市井作品开创了浮世草子这种小说类别。代表作“好色物”《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好色五人女》体现了日本传统人生无常观念与江户时代町人阶层审美情趣的结合。“町人物”《日本永代藏》反映了日本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与精打细算的民族“算盘性格”;《世间胸算用》以除夕日为核心全景式地描写了町人的生活,并集中反映了高利贷的作用与其带来的社会矛盾。
16、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本名杉森信盛,日本近古最大的剧作家,一生写作净琉璃110多部,歌舞伎28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创作可分三类:第一,历史剧,代表作《出世景清》以平氏家将景清的复仇为主线,标志着日本真正意义上悲剧文学的诞生。第二,现代剧,代表作《曾根崎情死》,叙述了一个下层平民的殉情悲剧,奠定了近松作为悲剧作家不可动摇的地位。第三,外国剧《国姓爷合战》,改变净琉璃一贯采取日本世情的套路,改编中国英雄故事,创下了连演十七个月经久不衰的奇迹。
17、阮攸(1765—1820),越南近古最著名的小说家。代表作诗体小说《金云翘传》以中国清代青心才人同名小说为蓝本创作。作品以女主人公名门闺秀王翠翘先后横遭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新兴商人、人口贩子、地痞流氓、老鸨龟奴摧残侮辱的苦难经历为主线,叙述中渗透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特别是正面塑造了起义头领徐海的形象,将其刻画为除暴安良、为民伸冤的英雄人物。《金云翘传》在越南是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家喻户晓。
18、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今之助,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日本近代文学的光辉代表。漱石有着深厚的汉和传统文化修养、精湛的西方文学造诣,“为国为民”的创作热忱、铁骨铮铮的独立人格。他在短短十二年创作生涯中共发表了《我是猫》、《哥儿》、《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心》等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两部理论专著以及大量诗歌、散文、评论等,为日本近代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19、邵基(1868—1932),埃及近代著名诗人、戏剧家,有“诗圣”、“诗王”之称,也是埃及诗剧的奠基人。其诗歌代表作《尼罗河流域的大事件》、《狮身人面兽》、《在金字塔下》等通过对埃及历史、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先业绩的崇敬与对近代祖国屡遭不幸的痛心;戏剧代表作《克娄巴特拉之死》一反西方成说,将美丽的克娄巴特拉女王描写为捍卫埃及独立而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巾帼英雄,以鼓舞人民反抗英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
20、普列姆昌得(1880—1936),印度近代著名小说家,被称为“小说之王”,一生共创作了15部中长篇小说、近300篇短篇小说。他的基本创作主题是对殖民主义与西方势力的反抗拒斥、对印度传统文明的弘扬与堕落势力的批判、对西方工业文明侵入后农村农民命运的关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仁爱道院》、《舞台》、《戈丹》,短篇小说《母亲》、《祈祷》、《**》等。《戈丹》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最深刻反映现实的典范名作,堪称“印度农村史诗”。
21、芥川龙之介(1892—1927)本姓新源,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夏目漱石门生,新思潮派中坚作家,被称为小说“鬼才”。一生作有《罗生门》、《鼻子》、《竹林中》、《蜘蛛丝》、《水虎》、《戏作三昧》、《沼泽》、《地狱图》、《玄鹤山房》等148篇珠玉般精致的小说,作品取材新颖、构思谨严、立意精到、文笔凝练,几乎篇篇有新意。芥川以对人性与社会丑恶的深刻剖析与批判为创作主题,作品中贯穿着彻底的理性精神,对所写的事件与人物持一种冷峻客观的旁观者态度,以超越具体描写而反映人与社会的普遍性本质。
22、三岛由纪夫(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日本当代公认的世界一流作家。三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假面的告白》确立了他的文坛地位,并奠定了其创作基本心理倾向:性倒错、虐待、嗜血、趋亡;此后《爱的饥渴》、《禁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游历希腊后创作的《潮骚》表现了对勇气、力量、牺牲精神的赞美与向往;《金阁寺》代表了其创作的转折,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戏剧集《近代能乐集》融能乐瑰丽玄秘的传统与现代哲理意识于一炉,在欧美备受推崇;绝笔巨作《丰饶之海》四部曲是三岛本人人生思想历程与毕生创作的缩影,文学、美学的集大成之作。相关的主题文章:
借鉴外地经验,发展乌海市旅游业
五十年代中期以前
下看“安花”
光绪三年(1875)其祖父刘兴台,携带喜奎父贻文、叔贻虎、贻鹿至天津谋生。刘贻文入清朝海军,曾参加甲午之役,是兵工修理匠。战后流浪于旅顺。在旅顺居住期间,街坊有一戏班,喜奎常看他们排练,耳濡目染,遂爱上戏曲。后因生活困难,又返回天津,途中,贻文丧于营口,至津靠母亲针黹为生。喜奎8岁,入天津李海科班学戏,学京剧青衣,兼学花旦。 刘喜奎在津、京演出中,引起北洋官僚及派系军阀的垂涎,袁世凯与黎元洪次次约请唱堂会,均被拒绝。曹锟、张勋之流,妄想“明媒正娶遭到蔑视。时有京剧名家向其求爱,喜奎自知已得罪权贵,应允后,势必带累同仁,毅然拒绝这一爱情,为避开权贵对她和同仁的迫害,仓促嫁于武清县崔昌洲。婚后,自知上当受骗,只得将错就错。崔患肺病,结婚四天,即被某军阀施计调离,奔波于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不久病逝。
刘喜奎父母去世后,舅父伴其同住家中,身边只有一女佣生活一起。此时,她把精力倾注干艺术之中,早起吊练功,研究身段,把秦腔化为河北口语,在行腔方面,作了改革,形成今流行的以河北字音为基础间有极少山陕口音,曲调慷慨激昂、苍凉古朴的“京梆子”。“七七事变爆发,刘喜奎易名埋姓,隐居僻地。 时间久了,一般人似乎看烦了,听腻了京剧的杀伐场面,反而对地方戏的靡靡之音趋之若鹜,于是平剧界迅速吸收了许多地方戏曲的唱腔及情节,也开始引进坤伶,北京城里遂成立了“崇雅女科班”刘喜奎又成它的学生。原本就有相当造诣的刘喜奎,经过崇雅女科班稍加调教及包装,首先在“中和园”挂牌演出。想不到一炮打红,几乎压倒梅兰芳和程砚秋,更直逼尚小云和荀慧生。一般观众看见舞台上的刘喜奎绰约多姿,媚丽娇俏,眼睛为之一亮,继而如痴如醉,陶醉在她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之中,没有多久变成了“梨园第一红”的著名坤怜,连伶界大王谭鑫培都说:“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吾其休矣!”
刘喜奎的身材小巧玲拢,眉目如画,气质尤其高雅清丽,打扮起来特别漂亮,与她配戏的尽都是精挑细逃的美人胚子,她未出场时,满台都是莺莺燕燕,个个美如天仙,令人目不暇接,一到刘喜奎登场。一声婉转娇啼,唱腔圆润,与她配戏的坤伶们相形之下,就都变成了庸脂俗粉。为她着迷的上至达官贵人,中有士绅名流,下至贩夫走卒,真是轰动九城,颠倒众生。 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侄子,还是个大学生,单恋刘喜奎已到发狂的程度,有人看他可怜,便赌他敢不敢当众抱刘喜奎。那晚刘喜奎在“广德楼”演《西厢记》中红娘,娇媚柔腻之态使得全场春意盎然,段祺瑞的侄子更是欲仙欲死地不能自已。散戏后,等到后台门口,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前一把抱住刘喜奎狂吻不放,口中念念有词:“心肝宝贝,我想死你了!”吓得刘喜奎花容失色,人们立即将他扭送警察局里,问他姓名他死不回答,于是罚他五十大洋了事,出了警察局,他大呼:“痛快!痛快!值得!值得。”当时报上大事渲染,好事之徒作诗一首;
冰雪聪明目下传,戏中魁首女中仙;何来急色儿唐突,一声心肝五十元。
曾任过广东钦廉道,以满清遗老自居的故都名士易实甫,才思横溢,文名藉甚,曾写过许多诗词赞美刘喜奎,并曾对天发下七大愿望:
一愿化蚕口吐丝,月月喜奎胯下骑。
二愿化棉织成布,裁作喜奎护裆裤。
三愿化草制成纸,喜奎更衣常染指。
四愿化水釜中煎,喜奎浴时为温泉。
五愿喜奎身化笔,信手摩挲携入直。
六愿喜奎身化我,我欲如何无不可。
七愿喜奎父母有特权,收作女婿丈母怜。
如此露骨的表态,极尽猥亵之能事。据说易实甫每天必到刘喜奎的寓所一次,风雨无阻,热情洋溢,每次入门都高呼:“我的亲娘呀!我又来啦!”狂态可掬,使人捧腹,刘禹生的《洪宪法记事诗》中有专咏此事的:
骡马街南刘二家,白头诗客戏生涯。
入门脱帽狂呼母,天女嫣然一散花。
历史上有名的“辫帅”,张勋,椎鲁不文,民国二年在北京江西会馆做寿,京城名伶一概召齐。演戏期间,张勋对刘喜奎垂涎不已,对刘喜奎软硬兼施,欲纳她为妾,终因各种因素的干扰未能成功。不久被任命为江苏都督,统兵南下,娶了一位秦淮名妓小毛子为妾。等到升为长汀巡阅使,坐镇徐州,再纳天津名伶王克琴为妾,总算填补了得不到刘喜奎的遗憾,民国六年,张勋率“定武军”入京,和康有为一道拥立溥仪复辟,在各界欢迎他的堂会戏中又目睹刘喜奎的绝妙风采,不禁心猿意马,神魂颠倒。凭着复辟丑剧中宣统皇帝封他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显赫地位,非要娶到刘喜奎不可,并不借撵走姨太太,剃掉胡须以答允刘喜奎的条件。幸亏段祺瑞在天津马厂誓师,组织“讨逆军”直扑京师,迫使张勋通电下野,刘喜奎总算是逃过了张辫帅逼嫁的这一劫。
那时刘喜奎真正钟情的是陆军部中的一位青年参谋崔承炽,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陆绵,与刘喜奎是青梅竹马,处处以护花使者自居,对刘喜奎小心呵护,殷勤备至,偏偏刘喜奎不领他的情,更因为一件事情使刘喜奎恨透了他。
原来,荣任四省巡阅使的曹锟,也对刘喜奎发生了兴趣,采取银洋攻势,白花花的银洋,一筐筐送到骡马街刘家,刘家父母对曹锟要娶刘喜奎为妾的要求早已点头应允。
但是刘喜奎以死抵拒。民国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921),曹锟六十大寿,北京名伶大演会堂戏,为躲避曹锟已经两年没有登台演戏的刘喜奎,经不起陆绵的一再保证和怂恿,也勉为其难地参加了演出。谁料戏一唱完。曹锟就露出狰狞面目,硬把刘喜奎留下,要逞其兽欲,幸亏崔承炽急急地找到了曹锟的正室太太,向她求情,曹锟的正室太太醋劲大发,大发*威,唬住以怕老婆著称的曹锟,刘喜奎才逃出虎口。 对钱如此,面对权势,她则不卑不亢。初入北京,她曾被袁世凯召去唱堂会。袁二公子对她百般纠缠,她嗤之以鼻;袁世凯想让她陪客打牌,她严词拒绝;袁三公子扬言:“我不结婚,我等着刘喜奎,我要等刘喜奎结了婚我才结婚。”她不加理睬。身处如此复杂的环境中,她坚守着自尊,保持着纯洁。她公开自己的处事原则:不给任何大官拜客;不灌唱片;不照戏装像,也不照便装像;不做商业广告。她特立独行、自尊自强的个性,受到梨园界人士的尊重,更受到梨园前辈老艺人的喜爱。田际云和票友出身的孙菊仙就是其中之一。
在京剧老生行,有“前三鼎甲”、“后三鼎甲”之称,孙菊仙(1841-1931)就是后三鼎甲之一。他是天津人,名濂,又名学年,号宝臣,人称“老乡亲”,因身材颀长,又被称“孙大个儿”。他出生于1841年,比梅兰芳、刘喜奎年长半个世纪。45岁时,他被选入宫廷升平署,时常进宫唱戏,长达16年。在宫中,他不但戏唱得好,也很会说笑话,所以非常受慈禧宠爱,常被赏赐。
民间传说,光绪皇帝也很欣赏孙菊仙,因为孙菊仙也能反串老旦,所以赞他为“老生、老旦第一人”。每逢孙菊仙入宫唱戏,光绪皇帝总是亲自入座乐池,替孙打板伴奏。这样的“待遇”,恐怕只有孙菊仙享有。庚子年,他的家在八国联军的战火中被焚毁,两个妻子随后相继去世。国破家败,孙菊仙心灰意冷,携子孙南下上海,与人合办“天仙茶园”、“春仙茶园”等。这个时候,他基本脱离了舞台。民国以后,他偶尔重返北京,参加一些义务戏的演出。 田际云和孙菊仙很为刘喜奎的处境担心,不约而同地认为应该尽快让她嫁人,以便摆脱不怀好意的人的纠缠,但他们又不愿意看着年纪轻轻又有大好艺术前途的她过早地离开舞台。想来想去,他们想让她嫁给梨园中人。田际云想到的人,是昆曲演员韩世昌;孙菊仙想到的人,就是梅兰芳。相对来说,刘喜奎更倾向梅兰芳。事实上,他俩的确有过短暂的恋爱经历。
关于两人恋爱的时间,据刘喜奎自己回忆,是在她20岁的时候,也就是大约在1915年左右。她说:“我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名气也大了,问题也就复杂了,首先就遇到梅兰芳,而且他对我热爱,我对他也有好感。”这时,梅兰芳在经过两次赴沪演出,又创排了几部时装新戏后,名声大振。一个名男旦,一个名坤伶,在外人眼里,是相当般配的。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分手了呢?
显然,这个时候的梅兰芳是有家室的。他们的分手,有没有这个原因呢?刘喜奎在事后的回忆录中说到他俩的分手时,并没有提及这个原因。事实上,尽管这是刘喜奎的第一次恋爱,恋爱对象又是名旦梅兰芳,最终却是她自己提出了分手。之所以如此,她这样回忆说:“我经过再三地痛苦地考虑,决定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别人。”
当时,她对梅兰芳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爱过一个男人,可是我爱上了你,我想我同你在一起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在艺术上,我预料你将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演员,如果社会允许,我也将成为这样的演员。所以,我预感到我身后边会有许多恶魔将伸出手来抓我。如果你娶了我,他们必定会迁怒于你,甚至于毁掉你的前程。我以为,拿个人的幸福和艺术相比,生活总是占第二位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决心牺牲自己幸福的原因。我是从石头缝里迸出来的一朵花,我经历过艰险,我还准备迎接更大的风暴,所以我只能把你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 梅兰芳问:“我不娶你,他们就不加害于你了吗?”
刘喜奎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梅兰芳沉默了片刻后,说:“我决定尊重您的意志。”
于是,两人就分了手。对于刘喜奎来说,这成了她一生中最遗憾的事。许多年以后,她回忆起这段经历,这样说:“我拒绝了梅先生对我的追求,并不是我不爱梅兰芳先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十分热爱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我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所以我忍着极大的痛苦拒绝了和他的婚姻。我当时虽然年轻,可是我很理智,我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我感到如果他和我结合,可能会毁掉他的前途。”
遗憾归遗憾,但刘喜奎说她从来不后悔。从那以后,她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梅兰芳。当梅兰芳在抗战时期蓄须明志时,她由衷地佩服;当梅兰芳享誉世界时,她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她隐姓埋名深居简出近40年后,新中国成立,她被请了出来,到中国戏曲学校当了教授。这个时候,她和梅兰芳重新见了面。抗美援朝时,他俩又同台演出。时过境迁,往事如烟,过去的一切,都成为了曾经。
随着**《梅兰芳》的热映,一篇名为《梅兰芳与四个女人的情爱生活》的长文,出现在各地多家报刊和网络上。这篇文章说,梅兰芳除原配夫人王明华、继室福芝芳和梅孟恋主角孟小冬以外,还追求过刘喜奎。刘约梅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刘对梅说:“预感到在我身后有许多魔爪,如果你娶了我,他们必然迁怒于你,甚至会毁了你的前程。所以我要拒绝你的求婚,把你永远存在我的心里。”此说始作俑者是老文艺家胡沙。1980年,季刊《戏曲艺术》连载他撰写的《刘喜奎传》,第三章专有“和梅兰芳恋爱”一节。《梅兰芳与四个女人的情爱生活》所说梅兰芳追求过刘喜奎,就是照搬了胡沙的书稿。 1985年胡沙同志到天津出席戏曲音乐集成审稿会,我曾当面向老人请教过这一细节的由来。他说已听到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准备将来出单行本时把这段删去。不想20多年后,有人又把胡沙当年想刈除的内容翻腾出来,赶在**《梅兰芳》热映时凑热闹。
发表轶闻逸事,应当力求真实可靠,不能道听途说。无端溢美或者厚诬,既是对读者不尊重,也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特别是涉及已有定评的历史人物,更要谨慎对待。诸如《梅兰芳与四个女人的情爱生活》之类,还是别凑热闹为好。
在民初戏剧舞台上,有两位引人注目的旦角名伶,一位是男旦梅兰芳,另一位便是坤伶刘喜奎。
刘喜奎扮相炯娜多姿,神韵颠倒众生,兼之当时又鲜有女伶登台献艺,故刘喜奎艺名远播,风头甚至压过了梅兰芳。在刘喜奎等伶人的努力下,作为地方戏曲的河北梆子盛极一时。近一个世纪的时光倏忽而逝,穿过岁月的时空,我们依稀听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她那幽咽、低回、婉转的浅唱,我们听得耳热,她唱得悠扬。
清光绪初年,刘喜奎祖父携家带口到天津谋生,刘喜奎的父亲刘贻文入清朝海军,曾参加甲午之役,战后流浪于旅顺。旅顺居住期间,街坊有一戏班,喜奎此时尚幼,常看他们排练,耳濡目染,遂爱上戏曲。喜奎8岁入天津李海科班学戏,学京剧青衣兼学花旦,10岁时,拜河北梆子演员毛毛旦为师。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戏曲剧种,过去曾有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之称,1952年始定名为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流行于京、津、冀、鲁及东三省一带,是由清代中叶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的。刘喜奎拜师学习梆子戏后,把主要精力倾注于艺术之中,早起晚眠,吊嗓练功,研究身段,在河北梆子的行腔方面做了改革和创新,她把秦腔化为河北口语,形成了以河北字音为基础的曲调慷慨激昂、苍凉古朴的“京梆子”。 当时女伶难登大雅之堂,戏曲舞台上的生、净、旦、末、丑皆由男子扮演,时间一久,听腻了男艺人的演唱,人们反而对清新俏丽的女伶趋之若鹜。天子脚下的北京城得风气之先,成立了专门培养坤伶的“崇雅女科班”,刘喜奎又成为它的学生。原本就有相当造诣的刘喜奎,经过崇雅女科班的调教及包装,在“中和园”挂牌演出一炮打红。刘喜奎的身材窈窕,眉目如画,气质高雅清丽,眉宇间荡漾着一股英气,是个绝代的北国胭脂、燕赵佳人。与她配戏的也是美女如云,出场时,只见满台莺莺燕燕,个个美如天仙,令人目不暇接。故刘喜奎一登台,京津冀那些捧角儿的便趋之若鹜,她被捧上了三十三层天。
刘喜奎先后在京、津、沪及哈尔滨、海参崴等地演出,在沪与周信芳同台,在津、京与谭鑫培、杨小楼合作,皆获好评。一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伶界大王看了刘喜奎的戏后感叹说:“男有梅兰芳,女有刘喜奎,吾其休矣!”刘喜奎还是中国第一位演出新戏的戏曲女艺人,1914年她在天津演新戏《宦海潮》、《黑籍冤魂》、《新茶花》,抨击军阀官僚,宣传民主自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当时在南开读书的周恩来就是热情的观众。刘喜奎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初“梨园第一红”,从这一方面讲,刘喜奎是幸运的,她活在了中国戏曲真正繁荣的鼎盛期。
刘喜奎在京、津、沪一带演出,艺旗高悬,艳名远播,有人专门赋诗形容刘喜奎之美艳绝伦:“远山之眉瓠犀齿,春云为发秋波瞳。娇羞灵艳妙难数,牡丹能行风能语。”
刘的声名和香艳引起当时军阀政客达官贵人的垂涎,北洋时期的几任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都曾打过她的主意。有一次袁世凯用总统的名义“请”她去中南海唱堂会戏,刘喜奎正在后台化妆,一个听差跑过来对她说:“有人请。”她跟着听差到了一间陈设华丽的屋子里,看房中无人,顿觉气氛不对,就问他:“是谁找我?有什么事?”这时,袁世凯从门后走出对刘喜奎说:“没有什么事,请你来随便聊聊。”刘喜奎见袁不怀好意,便不卑不亢地说:“既然没有事,我还得去化妆。”说完就回去了。后来袁世凯对人言:“那个女戏子真不好惹。” “辫子大帅”张勋是个好色之徒,曾邀刘喜奎到府中唱戏,妄图“金屋藏娇”,后被刘喜奎识破没有得逞。后来张勋复辟时,恰巧刘喜奎也在北京,张勋又要逼婚,刘灵机一动提出要张剪辫后再论婚嫁。张勋爱辫如命,当年“北洋之虎”段祺瑞曾派专人到徐州劝张勋剪辫,张闻言大怒:“头可断,发辫绝不可剪!”没想到这次张勋却痛快地答应了刘喜奎的要求,后多亏复辟失败,张勋自顾不暇,此事方才作罢。
关于时人追捧刘喜奎的趣事,著名戏曲专家张伯驹先生在其名作《红毹纪梦诗注》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清末民初,坤伶颇极一时之盛。刘喜奎色艺并佳,清末演于天津下天仙,民初演于北京三庆园,以《独占花魁》一剧最著,人即以花魁称之,为其颠倒者甚众。一日刘演于三庆园,夜场散戏后,刘卸妆回家,至园门口,遽有某人上前拥抱吻之,警察来干涉,此人即掏出银元五十元,曰:‘今日如愿矣!’扬长而去。盖警察条例,调戏妇女,罚洋五十元。”伯驹先生还为此作诗曰:“独占花魁三庆园,望梅难解口垂涎。此生一吻真如愿,顺手掏来五十元。”
刘喜奎与梅兰芳堪称是20世纪初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一对金童玉女,当时出版的书刊曾评价说,刘喜奎与梅郎皆有天仙化人之目,其身份高绝,丰姿绝韵,犹如两颗璀璨的双子星,正焕发着夺目的光芒。1918年,《顺天时报》主持评选伶界大王,结果梅兰芳以232865张选票获男伶大王徽号,刘喜奎以238606张选票获坤伶大王徽号。
观众的盛誉在刘喜奎和梅兰芳的心里激起了阵阵涟漪,两人从相互钦敬到相互欣赏,梨园圈内的同行也都希望他们能够喜结连理。刘喜奎钦佩梅兰芳的刻苦好学,坚信他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出类拨萃的优秀演员,梅兰芳同样也挚爱着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刘喜奎,但这对有情人最终却没能结成眷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喜奎毅然斩断了爱情的红丝。
刘喜奎为什么不愿嫁给梅兰芳呢?后来她在一篇回忆录中披露了真情:“当时我20多岁,正所谓花容月貌、青春年少时,在艺术上也有一些成就,那些军阀阔少们,纷纷打我的主意。……看来不肯牺牲身体,就得牺牲艺术。”刘喜奎认识到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不能没有梅兰芳,牺牲个人的爱情事小,葬送中国京剧的前程事大,所以她只有割断和梅兰芳的情缘,这样才能消除某些权贵借机陷害梅兰芳的借口,让他继续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光华。原来刘喜奎不嫁梅兰芳,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后来刘喜奎下嫁同乡崔承炽,洗尽铅华,相夫教子,一代名伶离开了曾让她辉煌一时的戏曲舞台。
建国后,周恩来总理委托田汉多方寻找刘喜奎的下落,一见面,周总理就说:“你应该把技艺传给后人。”在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总理又和大家说:“刘先生不贪富贵,不图享受,所以她在旧社会能够这么坚强。”确如总理所言,像刘喜奎这样视富贵如浮云、出污泥而不染的艺人即使如今又有几人?
刘喜奎后来到中国戏曲学校任职,成为该校十大教授之一。1964年,这位当年名满华夏的伶界女王安详辞世,其光灿夺目的人生之剧至此落幕。
翻译:广平府的冯生,是明代正德年间的人。他年轻时轻佻放荡,酗酒无度。一天早晨,他偶然外出,遇到个少女,披着红斗篷,容貌秀丽。身后跟着个小仆人,正踏着早晨的露水赶路,鞋袜都沾湿了。冯生心里暗喑喜爱她。
傍晚,冯生喝得醉醺醺地回来,走到路边一座荒废很久的寺庙前时,见一个女子从里面走出来;一看,正是早晨遇到的那个少女。少女看见他,转身又走了进去。冯生暗想,美人怎么会在寺庙里?把驴拴在门前,想进去看个究竟。
进入庙门,只见断壁残垣,石阶上铺着层绿毯一样的细草。冯生正在犹豫,一个衣帽整洁的白发老翁走了出来,问道:“客人从哪里来?”冯生说:“偶然经过这座古刹,想瞻仰瞻仰。老丈怎么到了这里?”老翁说:“老夫流落到此地,没有住所,暂时借这里安顿家小。
既然承蒙光临,有山茶可以当酒。”说完,请冯生进庙。冯生见殿后有个院子,石子路非常干净,再没有杂树乱草。进入屋内,帷幔床帐,都香气袭人。坐下后,老翁自我介绍说:“老夫姓辛。”冯生乘醉唐突地问道:“听说您有个女公子,还没找到好女婿;我不自量力,愿意礼聘女公子。”辛老翁笑了笑,说:“容我和老妻商量商量。”
冯生要来笔,写下一首诗:“千金觅玉杵,殷勤手自将。云英如有意,亲为捣玄霜。”主人看了后,笑着把诗交给了仆人。一会儿,有个丫鬟出来和老翁耳语了几句,老翁起身,请客人耐心坐会儿。自己掀起门帘进了里屋。隐约听得里面讲了两三句话,老翁又走出来。冯生以为定有好消息,但老翁坐下后,只是谈笑,再不提婚事。
《辛十四娘》赏析:
小说对辛十四娘的性格的生动刻画,与小说中冯生被害的曲折经过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作者为使辛十四娘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在故事情节上巧妙地运用了“春云渐展”法。冯生妄评楚公予的新作,是“春云初展”。
冯生当众贬低楚公子的文章,是“春云二展”;楚公子驰函请冯生,是“春云三展”;楚公子硬把冯生拉到家里喝酒,是“春云四展”。这“四展”,既展示了冯生轻脱、纵酒的劣根性;也展示了楚公子的阴险毒辣;更重要的是逐步展示了辛十四娘善察人心,反复劝夫改过自新的性格特点。
另外,小说还随手运用对照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在冯生妄评楚公子新作后,小说以“生归,笑述于房”;“生笑谢之”,来对照“女惨然曰”,鲜明地表现出了冯生与辛十四娘的不同性格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