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幸福”的典型论据

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幸福”的典型论据,第1张

一个女 CIO的幸福

——幸福是对生活的满足

“我其实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当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CIO)陈静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幸福的居家女人。对她来说,幸福的定义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刚刚创业的那段日子,对于陈静来讲,“如火如荼”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银河证券公司下属的 170多家营业部,运行的是9种不同的系统,它导致系统不统一,给互通数据、共享信息带来了许多不便,为了铲平这些障碍,信息部门要进行更换系统的工作。在陈静的直接带领下,组织全员大规模系统测试42次,且绝大部分是利用周末进行的。也就是说,一年当中有80%以上的休息日陈静都在加班。可她却感觉到很彻底的幸福和满足。这就是她的工作,常人不能消受的幸福。

除了工作,陈静还不断学习,并且十分重视注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注意在职教育。她认为搞好在职培训工作,是对技术人员个人职业生涯负责。于是坚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部门员工进行业务、管理知识培训。通过不断地学习,陈静敲开了信息技术的大门,同时她被挖掘出来的管理才能,让她在一个个项目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就是她的学习,是种不断收获的幸福。

陈静有一个幸福的家,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一个能容忍并一直支持她的丈夫。她的家庭,给她被包容的幸福。

多活 45年

——幸福快乐比财富更重要

约翰· D·洛克菲勒在33岁时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43岁时,他建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垄断企业——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但他在53岁时又怎么样呢?烦恼把他搞惨了,烦恼和高度紧张的生活已经破坏了他的健康,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

医生们开始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他们为他立下三条规则——这也就是他后来终生彻底奉行的三条规则:

一、避免烦恼。在任何情况下,绝不为任何事烦恼。

二、放松心情,多在户外做适当运动。

三、注意节食,随时保持半饥饿状态。

洛克菲勒遵守这三条规则,因此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他从事业上退休,他学习高尔夫球,整理庭院,和邻居聊天;他打牌、唱歌。但他同时也进行别的事。温克勒说:“在那段痛苦的日子及失眠的夜晚里,洛克菲勒终于有时间自我反省。”他开始为他人着想,他曾经一度停止去想他有多少钱,而开始思索那笔钱能换取多少人类的幸福。他捐助教会,捐助芝加哥大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学,帮助黑人,成立了一个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及无知。洛克菲勒他自己怎么样了?他把钱捐出去之后,是否已获得心灵的平安?不错,他最后终于感觉满足了。

洛克菲勒十分快乐,他已完全改变,完全不再烦恼。

他“死于”53岁——但一直活到98岁。

把不幸变成优势

——用钢铁般的意志在不幸中体验幸福的滋味

曼德拉是南非的前总统。他一生坎坷,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南非前种族主义统治者的监狱中度过的。

他的小女儿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在 17岁时成为的《挚爱》杂志的专栏作家。当曼德拉在狱中得知女儿成功的消息时,他激动不已,给女儿写信祝贺。信中写到:“为了适应你今天的处境,你要进行自我调整,设法使自己感到幸福。对此,我激动万分。你说得好极了,孩子,只要有钢铁般的意志,你可把不幸变成优势。”

曼德拉一生都致力于与种族隔离作斗争,多次遭到囚禁,在长达 27年的铁窗生涯中,他依然乐观积极,每天都坚持读书、写日记、绘画、养花,还写信鼓励陷入困境的人们。他的部分狱中绘画作品曾经分别在美国、英国、南非等地进行拍卖,价值达数百万英镑。囚徒生活没能禁锢他的思想和智慧,反而使他的政治信仰和斗争目标更加坚定,性情变得更加深沉老练,观察问题更加周全客观。

1990年,备受迫害和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的曼德拉终于结束了27载的铁窗生涯。1994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

王光美与幸福工程

——让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幸福

王光美是20世纪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她是“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组委会主任。幸福工程是以全国的贫困母亲作为救助对象的一项系统工程。“幸福工程”是王光美在其人生旅程中对人性与母爱的再一次理解、参禅与诠释,也是她晚年生活中意义的行动,是其博爱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

据介绍,每5000元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就可以使一位贫困母亲通过劳动致富。为了筹集资金,王光美委托拍卖公司拍卖了她自己的5件家传藏品,最终成交价为566万元,她把这笔巨款全部捐给了幸福工程,这大概可以帮助100多位贫困母亲和她们的家庭脱贫。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幸福工程已在全国的1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1个救助项目点,分别在59个乡、114个村救助贫困母亲及其家庭共2821名(户)。

王光美在开展“幸福工程”中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我永远替人民做事”

——为人民做事才有价值,才感觉幸福

丁玲是我国现代的女作家。早年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就决心寻找“一条改革中国的路”。但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前,尽管她抱有济世救国的雄心却苦于报国无门。

直到她认识了瞿秋白等早期***人并参加了左翼文学运动,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她才开始走出知识分子的小天地,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中国社会底层。 1936年,她奔赴陕北,在与边区人民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了全新的灵感和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她用笔讴歌党领导的抗日战争,讴歌边区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和生活。解放战争时期,她参加了河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并以此作为素材创作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的优秀作品。

丁玲一生坎坷,建国后曾经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一度被下放到北大荒,但她始终都没有脱离人民,正如她自己所说“和劳动人民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舒服、自由,我从他们那里发现美的东西更多”。 1979年丁玲重返文坛,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和我工作;1984年3月,她听到家乡成立县文联的消息,立即发去贺电;7月又在病榻上为临澧县文联刊物《澧兰》题写刊名;10月,给临澧二中回信并赠送一套《丁玲文集》。直到她临终前还在顽强写作,她一直都坚持“我是人民的女儿,我永远替人民做事”。

马克思的志向

——人类的幸福是奋斗的方向

1835年8月,马克思就要在特利尔中学毕业了。毕业前夕,班里的同学在谈论自己的理想志向,有的说自己想当官,有的说自己想经商发财,有的愿意当医生,有的却爱上了神甫的职位。而马克思却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他在毕业论文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是这样写,也是这么做的。马克思从 1842年初开始给《莱茵报》写文章,他在文章中总是提出一些最尖锐的问题,总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揭露普鲁士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公开站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一边,维护他们的利益。他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参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他毕生的使命。

马克思终生把为人类谋幸福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生都为之奋斗不已。

“快活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不断进步也是种幸福

1925年,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的长篇小说《恰巴耶夫》(又译为《夏伯阳》)和《叛乱》出版后,受到各方的赞扬。他把小说寄给高尔基,希望听听高尔基的评价。半年时间过去了,他终于接到了高尔基的回信。回信中对这两部小说虽然也给予了肯定,更多的却是严厉的批评。高尔基说:“你写得很匆忙,很草率。你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叙述,而不是作为艺术家在描写。两本书写得都不简练,废话很多,有很多重复和解释。这些解释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说明你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读者的理智。”读了高尔基满是批评的信,富尔曼诺夫不仅没有感到恼怒或者沮丧,反而“快活得气都喘不过来了”,他立即给高尔基写回信说:“你顺手给了我两拳,而且每一拳都打得是地方,是地方。”不久,富尔曼诺夫就根据高尔基的批评,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对这两部作品精心修改,使它们在再版时显得更加完美。

虽然高尔基给的多是批评的意见,可是富尔曼诺夫却欣喜若狂,这是他的作品可以继续提高和进步的基础,只有不断的进步才可以感觉到幸福。

爱你的本色

——母亲的爱给人幸福

比利琼,是获得格莱美奖歌曲创作奖的创作者。比利琼的成才道路并不平坦。在他小的时候,由于他比其他孩子矮一点,他被周围的孩子嘲笑。上学或者玩耍回来,他常常抱怨自己不够好,他觉得如果自己高一点,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他一直都想变成另外一个人。

但是,比利琼的妈妈一直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每次比利琼回来抱怨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她就告诉他:“别担心,没关系,你不需要像别人一样,因为你已经是完美的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同于别人。你也同样有美好的东西与这个世界分享。我爱你本来的样子。”

多年之后这位无条件爱着儿子的妈妈说过的这些话,出现在比利琼创作的歌曲里面。正是妈妈无私的爱,让比利琼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是独特的,是完美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梦想——为整个世界创作的歌曲。

雷锋的一生

——帮助别人是最幸福的

说起雷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雷锋是我国上世纪 6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换过好几个工作岗位,他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争做好事。他把自己的爱好兴趣,还有所有的时间精力,统统都同党的需要完全融合在一起。

雷锋为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有一个星期天,他去看病,路上经过一个工地,为热烈的劳动场面所吸引,连自己肚子还痛的事实都忘了,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劳动中去。假期里,他经常到车站为旅客们服务,端茶、送水、搀扶老人。他自己的工资不多,却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积攒的钱捐给灾区。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他在日记中写到:“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雷锋同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牺牲后,毛泽东给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而从此之后,雷锋就成了做好事的代名词,每年的 3月5日是纪念日,也就是学雷锋日。

老橡树上的黄丝带

——幸福需要宽容

1971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刊登了一篇非常感人的小说,故事是这样的:

一群学生出外旅游,在长途车上看到一位面容严肃的中年男子,他一直坐着沉默不语。也许是学生们的热情感染了他,他终于开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因倒闭破产而被判刑三年,刚刚从监狱出来。在出狱前夕,他写了一封信给乔治亚州的妻子,问她是否还愿意接纳他。如果妻子还在等他回来,还愿意跟他继续生活,就在门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如果她已经另有所属,没有系黄丝带的话,他会默默地离开,不会打扰她的新生活。

男子的故事打动了所有人,随着离他说的地方越来越近,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忐忑不安。在即将到家的时候,男子甚至不敢睁开眼睛,而恳求司机帮他看结果……终于,谜底揭晓了,只听见司机和所有的乘客同声地欢呼,他睁开双眼,竟然看到老橡树上几百条黄丝带在风中飞舞,顿时所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说里的故事后来被谱成了歌曲,伴着歌声这个故事也传遍了全世界,这首歌就是的《 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首歌曾在1973年美国排行榜上维持四周冠军。黄丝带也成了美国“欢迎被囚禁的人重获自由”的标志,有久别的亲人归来,就会在家门前的树上系上黄丝带,成了一个风俗。

安徒生一生与童话为伴

——为了童话放弃幸福

安徒生潜心写作,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童话世界里。

美丽的姑娘叶琳娜·瑰乔莉被安徒生美丽的童话所吸引,被安徒生不凡的谈吐和善良的心灵所折服,她悄悄地爱上了他。有一天,叶琳娜·瑰乔莉向安徒生表露了心中的爱情,并表示永远爱他。安徒生看着这个美丽的姑娘,虽然他也很喜欢这个既漂亮又聪明善良的姑娘,但是,童话创作需要他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爱,他的心中只能容得下童话,容纳不了别的东西,所以,他只能婉言拒绝了姑娘的爱情,他对姑娘说:“对不起,我的爱在童话里。”

临终的时候,安徒生对朋友回忆起这件事情,说:“为了童话,我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安徒生的一生都在为全世界的孩子写童话,创作了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在内的 156篇童话作品,给全世界世世代代的孩子带来了快乐,他放弃了个人的幸福,却给人类留下了财富,同时也给天下所有的孩子们带来了幸福和梦想。

马克思和燕妮

——有爱就有幸福

燕妮出身于名门贵族,才华出众,又漂亮聪明,她的父母希望她能在上层社会联姻,她却爱上了出身平凡但有着远大抱负的马克思。为了爱情,她毅然离开了舒适的家庭,和马克思结婚,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流亡期间,他家一连几个星期靠吃马铃薯过活。严冬没柴生火,生病没钱请医生,穷得付不出房租。家里的铁床、被褥、衣服,连女儿的玩具、孩子们的摇篮都拿去抵押了。马克思写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却没有邮费把手稿寄到柏林去。因为交不起学费,孩子只能辍学。孩子病死了,没有钱买棺材埋葬……面对如此贫寒的日子,燕妮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的爱,没有抱怨没有离开,相反,她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因为她的生活中有爱。谈到他们的婚姻,燕妮说的是:“我希望卡尔跟我在一起是幸福的,正像我自己希望跟他在一起是幸福的一样。”她曾自豪地说:“我坐在卡尔的房间里转抄他那潦草不清的文章的那些日子,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杜朗找幸福

——幸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美国作家威廉·杜朗曾经叙述过他寻找幸福的过程。他先从知识里寻找幸福,得到的只是幻灭;从旅行中找,得到的只是疲倦;从财富里找,得到的只是争斗和忧愁;从写作中找,得到的只是劳累。知识、旅行、财富还有写作,带不来纯粹的幸福感。

然而有一天,他从车站出来,看到一辆小汽车里坐着一位年轻妇女,怀里抱着一个熟睡的婴儿。一位中年男子从火车上下来,径直走到汽车旁边。他吻了一下妻子,又轻轻地吻了一下婴儿——生怕把他惊醒。然后一家人开车离去。这时杜朗才惊奇地发现什么,其实这就是真正的幸福。他高兴地松了一口气,从此懂得:生活的每一正常活动都带有某种幸福,只有好好珍惜现在,才有真正的幸福。

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带着某种幸福。那一个浅浅的吻,其中蕴涵着丈夫的关爱,还有父亲的慈爱,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呈现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你能说那个妻子在接受那个吻时不是幸福的吗?你能说那个小小的婴孩没感觉到他在被关怀着吗?幸福就是这样被召唤着,不用什么妙法仙方,只是需要你感情的投入。给熟睡的孩子掖掖被子,给疲惫的父母倒杯水,给哭泣的朋友纸巾,给路边的乞丐帮助。在你做这些事的时候,你是幸福的。

文:晓静故事

美国作家弗吉尼亚·E伍尔芙,用无韵诗手法创作的“柠檬系列”小说荣获众多奖项,包括有美国金风筝奖,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青少年读物奖,等等。

无韵诗是英语格律诗的一种。无韵诗不同于自由诗,无韵诗虽不押韵,但是有固定节奏,以扬抑格五音步最常见。

《没有橘子,就来颗柠檬吧》是一部写法独特,立意深刻的作品。文字不多,却引人深思。

这部作品讲述了十四岁的拉芳和十七岁乔莉一起努力走出生活阴霾的故事。如果更进一步来说的话,它是拉芳帮助乔莉把酸柠檬变成甜橙的故事。

拉芳与乔莉年纪相仿。这两个姑娘,一个是家境贫寒支付不起上大学的费用的中学生,一个是十六岁就成为两个孩子母亲的年轻姑娘。原本无交集的两个人,因为乔莉贴在拉芳学校告示栏的招聘告示相识了。

乔莉在告示上写着: 急需请人看小孩子儿。

拉芳从出生时起,就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一栋有六十四户人家的公寓楼里。拉芳的爸爸因一场意外离世后,拉芳妈妈靠自己微薄的工资维持母女俩的生活。生活在这座公寓楼里的都是这座城市的边缘人,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继而在这里结婚、在这里生子。

楼里的六十四户人家中,从未有一人上过大学,也从未有一个想过要上大学。

然而,拉芳想上大学!非常想!

拉芳的妈妈在拉芳十岁生日时对拉芳说: 拉芳,你要去上大学。虽然,上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我们这栋楼里从来没有人进过大学。但是,你能去上大学会是这一生中最让我骄傲的一件事了,真的是最让我骄傲的一件事。

妈妈的鼓励让拉芳开始向往走入大学的生活。不过,拉芳的妈妈继续对拉芳说:

于是,十四岁的拉芳拨通了乔莉写在学校布告栏上的电话。

这时的拉芳还无法预感到十四的自己会成给乔莉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在认识长乔莉之前,拉芳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站在绝境边缘挣扎的姑娘。看到了乔莉,拉芳才意识到比起滑下山坡的乔莉,自己已经非常幸运了。至少,自己还能够在学校读书,而乔莉连简单的单词拼写都不会

乔莉一直处在低档行进的状态之中,可是,她自己并不知道。

乔莉家给拉芳的第一印象是: 公寓里乱七八糟,有一股怪味。

乔莉告诉拉芳自己没有父母,她需要挣钱给孩子们买奶粉。而拉芳的工作就是在乔莉上班时间里照看两个孩子——不满三岁的杰瑞米和尚在襁褓之中的吉莉。

拉芳想一走了之。拉芳的确需要打工挣钱,可眼前的一切让拉芳感觉自己无能为力,拉芳想要离开,她不想在乔莉这里挣钱。

然而,乔莉一遍一遍地对拉芳说: 我没法一个人对付这一切了。

拉芳很困惑,她无法想象有人会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在杰瑞米的父亲抛下他们离开之后,乔莉为什么要让自己再次怀孕,又为什么会再一次被吉莉的父亲抛弃?

两个男人留下两个孩子,乔莉的生活让拉芳无法想象。

拉芳仿佛在乔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影子:

拉芳知道,自己想要拥有能够进入大学校园的未来,就必须立刻开始挣钱。于是,拉芳决定留下来。

如果,以这样的情形继续下去,拉芳可以为自己积累一些上大学的费用,乔莉可以安心上班维持母子三人的生活。

然而,对于拉芳和乔莉来说,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开始。

乔莉的境地让拉芳更加坚定自己上大学的愿望。拉芳对自己说:维纳·拉芳要上大学,要有一份好工作,不要过像我在这里看到的那种满是绝望的生活。

拉芳和乔莉交替看护孩子们的日子里,杰瑞米越来越喜爱拉芳,拉芳也和两个孩子越来越亲近。所以,当乔莉的老板企图性侵乔莉,乔莉反抗被暴打被辞退的时候,拉芳选择免费帮乔莉照看孩子。

在拉芳看来,乔莉的生活简直糟糕透了。虽然,拉芳不知道自己能够帮助乔莉多少,但她希望自己可以看到乔莉和孩子们的生活得到改善。

所以,拉芳提议乔莉回到学校。拉芳相信,学习是能够帮助乔莉拥有更好生活的最直接方法。

乔莉听到拉芳的建议,眼神中透出恐惧。在乔莉有限的认知看来,如果她去上学,就必须领社会救济。那样的话,她会被认定为没有资格当家长的母亲,杰瑞米和吉莉会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她将失去和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资格。

拉芳不了解社会救济,不过她终于说服乔莉去上了“蒸汽课”。

促使乔莉下定决心重新回到校园的正是这一节“蒸汽课”,也叫“自尊课”。

这里,想详细说一下“蒸汽课”。书中关于“蒸汽课”的主题是这样描写的:

从这一节课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东西方教育的不同。

作者弗吉尼亚·E伍尔芙,1937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虽然,现在无法详知本书的具体创作时间,但却可以清楚地确认这部作品创作的时代与现今相距遥远。

乔莉在“蒸汽课”上最终也没能张口发言。拉芳用肩膀碰了碰乔莉的肩膀,想通过自己的衣服和肌肉传递一种信心,但是,乔莉接收不到拉芳的信号。

拉芳有些失望,她感觉“蒸汽课”并没有给乔莉带来触动。

把自己想要的、想要达到的说出来,喊出来,让所有人都听到,是一种见证,也是一份隐形的契约,不容我们反悔,督促我们去实现。

为了坚定信念喊出“我能够”的瞬间,多么有魅力啊!乔莉没有魅力,因为乔莉没有说出“我能够”。

拉芳没能听到乔莉心里的声音,其实,乔莉在心底用力地大喊着“我能够”。

乔莉感受到了拉芳帮助自己改变的热情,乔莉想给自己一次机会,一个可以中档前进,甚至是高档前进的机会。

拉芳和乔莉在短暂的交集之后,回归各自的生活。很难说清是拉芳引领乔莉走向了新的生活,还是乔莉的境地让拉芳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可以肯定的是,乔莉的酸柠檬终于变成了甜橙。

这两位十几岁的少女在生命的轨道上并行的时光,是她们这一生最温暖快乐的时光。

放下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些脱离两个姑娘生活之外的感悟。

首先,是蒸汽课带来的触动。

在阅读这一章节过程中,仿佛能够听到课堂上孩子们喊出“我能够”时内心的坚定。

曾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教育,培养出了有知识、有才能、或许还有自信心的孩子,却在培养敢于面对、敢于表达勇气的孩子方面略显不足。

然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大学生郭岳自我隔离38天未感染一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成长,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多元教育的收获。无论是教育从业者还是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们,大家都在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没有“蒸汽课”,有的是比“蒸汽课”温暖的教育氛围。

其次,是乔莉总在重复的“没有人告诉我啊”。

在这个故事中,乔莉的父母没有出现。唯一一次拉芳问起时,乔莉的回答是:我没有父母。

缺失的陪伴让乔莉一直迷迷糊糊地生活着。乔莉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没有朋友。她不知道孩子会出水痘,更加不知道水痘会传染,当然也不会知道孩子们需要定期去体检。

这也是造成乔莉混乱生活的最直接原因。

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是需要“被告诉”的。

“被告诉”让我们能够知道还未接触却需要知道的事情;“被告诉”让我们能够知道有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被告诉”让乔莉冷静坚定地挽救了误食玩具吉莉的性命。

好在,拉芳的出现弥补了乔莉的这份缺失。

最后,是两个姑娘清脆的欢笑声。

拉芳和乔莉是偶然出现在彼此生命中的,她们原以为的普通相遇给两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在她们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令人感动的点:那就是,原来有人陪伴的前行是如此的阳光明媚;原来在深渊里仰望星空也可以欢声笑语。

老舍在《宗月大师》一文中写道:“他忙,他穷,可是他的笑声那么洪亮。”这里的“他”,指的就是资助老舍上学的刘大叔,也就是宗月大师。

老舍是宗月大师偶然资助的孩子,正如拉芳帮助乔莉发现未知自己的偶然。

这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那首诗——

拉芳和乔莉成就了彼此闪亮的青春。她们尽情欢笑,这个世界谁也伤害不了耀眼夺目的她们。

愿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暂时停下前进的脚步,为别人鼓掌,为别人加油。 请相信,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END-

《浮沉》第6集,乔莉和陈川再相遇。刚下班的乔莉在公交车上,和自己的前男友陈川再次相遇,告诉他自己由赛思公司的前台升职做总经理助理了。

二人再次相遇后,在家用并不十分丰盛的晚餐诉说着对彼此的爱意,陈川拿出当时跟朋友借钱买的钻戒求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16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