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画家杨彦在北京温都水城康熙行宫,举行了一场浩大的婚礼,辞别了53年的独身生活。当时参与宴会的人数多达5万余人。
虽然那场盛大的婚礼把他送上了热搜,但也让他饱受谈论,这是怎样回事呢?1958年,杨彦出生于青海西宁的一户书香人家,从小潜移默化,他对绘画产生了浓重的兴味。他的舅舅马福伟见他在绘画上有天赋,于是在他6岁的时分,就教他绘画,并让他临摹《芥子园画谱》
1978年,学画多年的杨彦成为画家华拓先生的弟子。尔后,他又陆续拜齐白石与李可染为师。有了巨匠们的指点,再加上杨彦在绘画上的天赋与刻苦,他慢慢构成了本人共同的作风。他的创作手法更是多变,泼墨、长卷、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精。
早在年轻时,杨彦便凭着一幅《大宁河览胜图》,在画坛惹起了不小的惊动,而他那时便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杨彦酷爱绘画几十年如一日。他的画不只深得评论家好评,还经常呈现在国度级大型画展与美术展上。而他也因其画作颜色丰满,气势恢宏,再加上鲜明的个人特征,因而被大家称为“当代张大千”。
按理说,搞艺术创作的人,常常是浪漫而多情的。比方民国时期的徐悲鸿在感情上就曾闹得沸沸扬扬。但杨彦却是个例外,他在绘画上功成名就,但他在感情上却一片荒芜。起初,家人还常常催婚,杨彦却一直以为宁缺勿滥。假如不能遇到那个令他心动的女神,他宁可独身到老。
一眨眼,杨彦就过了知天命的年岁。眼看着杨彦白胡子都挂在腮上了,家人慢慢对他结婚的事情死了心。曾经热心做媒的同事和朋友,也以为他请求太高,也摸不清什么样的姑娘合他的心意。
倒是杨彦不急不躁,仍然把本人关在画室里安心创作。
其实,杨彦早已心有所属,只是他心里的那个她还没有呈现,这是怎样回事呢?
原来,杨彦有个好朋友叫张二苗。张二苗平常喜欢珍藏非洲雕塑。有一次,杨彦到张二苗家作客,看到了一尊非洲少女的雕塑。当时他看到少女美丽的容貌后,心里竟产生了要娶一位这样的姑娘做妻子的想法。
尔后,杨彦为了寻觅心目中的女神,他开端了千里“寻妻”的路途,美国、意大利、非洲的许多国度等,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但是他却迟迟没有发现和雕像长得一样的姑娘。
几年后,作为当代有影响力的画家,杨彦受邀参与了非洲塞拉利昂独立50周年的庆贺活动。
在活动完毕的时分,杨彦决议到周边城市去采风,顺便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由于言语不通,他请约请方给他引见了一位当地的导游来协助他。
很快,一个叫艾达的姑娘被派了过来。
艾达21岁,还在当地大学读书。她通晓英语和汉语,与杨彦交流起来并无大碍。不过最让杨彦快乐的是,他一看到艾达,就立即想到了那尊雕像,这不正是他四处寻觅的“妻子”吗?
艾达对中国文化很有兴味,在给杨彦做导游的几天里,她和杨彦聊得十分开心。以至还拜杨彦为师,准备学习书法。
很快,杨彦就要回国了。于是杨彦开门见山地向艾达表达了爱意,并向她求婚。
事情来得很忽然,不过艾达非常欣喜,由于她也对才气横溢的杨彦也早就心生喜欢了。所以她仅停顿了一秒钟,就容许了杨彦的求婚。
随后,在艾达的家人的祝愿声中,两人在塞拉利昂办理了却婚手续,然后杨彦再拿着结婚证为艾达办理了护照,双双回到了国内。
但是带着娇妻归国后,杨彦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却都对他们的婚姻非常不看好。在这些人看来,杨彦这不过是一场异国艳遇。再说了老夫少妻向来持久不了,何况还是跨国婚姻,在文化和思想方面肯定也很难调和,总之他俩在一同太格格不入了。
一时间,杨彦从国外带回来了个年轻非洲妹的音讯,被大家传来传去,竟传成了一个笑话,各种风言风语也不时地落到杨彦耳中。眼看着本人的名声被那些人越传越离谱,杨彦决议要举行一场浩大的婚礼,以此来堵住那些好事者的口。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场气势浩荡的中式婚礼。但是让杨彦没想到的是,婚礼有多繁华,就有几人骂他老牛吃嫩草。还有人讪笑他为了个非洲妹挥金如土,他一定是脑袋被驴踢了,几乎是傻到了家。
网上更是有人直言,杨彦这不过是土包子的糟糕行为艺术,几乎有辱画家的名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地改动了见地。
原来,杨彦和艾达结婚后,两人不断过得非常甘美。不论到哪里参与活动,艾达不光陪伴在杨彦身边,还把他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
除此外,聪明的艾达跟着杨彦学绘画和书法,两人有时还共同创作作品。在画展上,艾达还能给喜欢绘画的朋友讲杨彦的创作动机和绘画过程中的趣事。时间一长,杨彦和艾达就成了书画界的明星夫妻。不光网上经常有他们的音讯,而且就连电视台,也慕名约请他们到节目中讲讲他们的爱情。
慢慢地,大家改动了对杨彦和艾达的成见。以至置信了爱情来的时分,年龄不是问题,文化也不是问题。因而大家一边慨叹他们传奇的爱情,一边送上了迟到的祝愿。
杨彦和艾达还努力于协助非洲,曾义卖过一些作品,并将拍卖所得的40余万元钱,全都捐给了非洲灾区,用来治疗在当地高发的埃博拉病毒患者。
尔后,艾达先后为杨彦生下了两个混血儿子,这为两人的生活,更是增加了许多乐趣。在杨彦看来,艾达不只是他最圆满的妻子,而且还是他最优秀的学生。在他的支持下,艾达开过画展,而他在画展上对采访的记者表示,艾达就是中国画家,她只画中国国画。
不少人发现,自从杨彦娶了艾达后,由于频频亮相,再加上经常在电视台露脸,他曾经成了大名人了。而他在知名后,他的画作在拍卖会上的价钱一翻再翻,以前拍得十几万一幅的作品,往常竟拍出了上百万的价钱。显然,杨彦娶艾达这是一桩双赢的婚姻。豁然开朗的人们这才发现,杨彦花大钱办婚礼那可不是傻,那是投资。
当然,看着杨彦与艾达出双入对,夸奖他们夫妻的人也越来越多,以至还有人打算学杨彦也来一段跨国婚姻。
可就在2018年,杨彦却遁入空门了。人们顿时震惊不已,以至还为艾达和他那两个年幼的儿子隐隐担忧起来。
当时有记者想方设法联络上了杨彦,问他为何爱情事业双歉收的时分,却要出家为僧?杨彦漠然表示,只是为了聪慧。这话真实深邃,一时竟让众人更是满头雾水。
不过,杨彦固然出家了,但是他对绘画的热情照旧,听说他的儿子偶然还会到寺庙里来探望他,但是他和艾达的婚姻,在7年后随着他的出家却再也不复从前了。
一、婚嫁
按伊斯兰教的教规和当地习俗,男性可取妻四房,最后一房可随意休换。
二、待人接物
几内亚人无论受过何种教育,一般均能言善辩。对外国人,尤其对中国人热情大方,愿意主动帮忙且期望值较高,敢于提出要求也不羞于被拒绝。索要礼品和消费的现象在全社会普遍存在。
三、食物禁忌
同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在几内亚也应尽量避免谈论猪及其制品。不主动敬烟酒。应特别尊重穆斯林的清真饮食和工间祈祷习惯。不向正在祈祷的人问话。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当地无特殊法规。
几内亚人一般都不准谈论有关猪的话题,也十分忌讳使用猪鬃、猪皮和猪内脏制成的物品,如毛刷、皮革、皮箱等。
四、神圣象征物
几内亚人对公鸡有特殊的感情,视作力量和美丽的象征,因而男子们常喜爱将其头梳成高高的鸡冠状,而四周却剃得光光的,远远望去犹如一个突出的鸡冠立在头上,颇为独特。
五、庆祝活动方式
几内亚人能歌善舞。鼓在几内亚的运用十分广泛,他们常以变幻莫测的鼓点来表达其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的感情。每逢传统节日,公众集会,男女举行婚礼,孩子出生和命名,在集体歌舞的欢乐场面中,总少不了以鼓为主器作欢乐的合奏。可以说,在几内亚几乎无处听不到鼓声。
六、穿戴
在几内亚,常常可以看到穿古时候那种白衣和斗篷的女性。这些白衣、斗篷,是贞节纯洁的象征。这一身打扮,具有传统宗教上的意义。男士们一看到这种打扮的异性,无不敬重有加。也就是说女性观光的旅游者,若以这样的打扮出入,会倍受尊敬。
扩展资料:
几内亚著名旅游景点介绍:
一、科纳克里
1893年科纳克里成为法属几内亚殖民地首府。1958年成为独立后几内亚首都,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该城三面环海,背枕终年常青的冈岭,海滨景色绮丽迷人,每每令游客流连忘返。
国家宫、人民宫、纪念碑、“非统村”、科纳克里大学、“9.28”体育场等建筑物各呈风采,风格独具。商业街各类商店与摊商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市中心的国家博物馆收藏着几内亚的珍贵艺术品,如象牙雕刻、金器、木器和陶器等。
二、宁巴山自然保护区
宁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几内亚/科特迪瓦,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宁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07.18′;西经10.35′;占地总面积为145,220英亩,其中核心地区占21,780英亩,缓冲地带占35,140英亩,过渡带为88,280英亩。
该保护区海拔高度在海平面以上450米-1752米之间,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为热带湿润森林型。
三、康康
康康是几内亚东部大城市,康康省首府,是几内亚东部地区经济中心。在尼日尔河支流米洛河左岸。东北距马里的巴马科282公里。人口229万(1983)。
康康是稻、咖啡、水果、香料和牲畜集散地。有果汁、陶器、砖瓦、家具、粮食加工等小型工业。附近产金刚石。水陆交通枢纽。科纳克里铁路终点,米洛河航运起点,公路网中心。
-几内亚
-康康
-科纳克里
-宁巴山自然保护区
前两年,美国黑人领袖发起了“百万男人大”,号召非洲裔男士负起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几年的非洲生活,使我对此深有感触:在非洲,男人实在有点太“潇洒”了。
刘晓庆曾感叹做女人难,她哪里想到做非洲女人更难。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可在中国,那半边好歹还有老公帮着抬,养家糊口的重任,作为男子汉大丈夫自是当仁不让。在非洲,不**女是在勉力支撑着整个天。更不易的是,无论是白领丽人还是打工一族,少有轻装上阵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多半是拉家带口作为单身母亲独闯世界,备尝生活的艰辛。
我老公在阿比让为一家国际金融组织工作,单位里来自非洲国家的女职员很多。不少人教养良好,业务出色,人又漂亮,条件相当优越。按我们的想法,求婚的男士必争先恐后挤破了门槛。也确实有人嫁得如意郎君。但对不少人来说,为人母,同时又在法律上为人妻,有个幸福家庭,并非易事。 好友安娜是乌干达人,漂亮优雅,心地善良。原在联合国工作,后又转来这边成为我老公的同事。她有两个儿子,保罗和威廉,一个10岁,文静腼腆;一个7岁,活泼淘气。至于孩子的父亲,安娜却从未提起过,似乎他根本不存在。
邻居非洲裔美国人珍妮也是我老公的同事,她选丈夫一直没有着落,但却有个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朋友的同事更不简单,不仅带着亲生子女过,在安哥拉为联合国难民署工作时还收养了个当地孤儿,组成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共享天伦之乐。这种选择,有些是自愿,有些却是无奈。如果有丈夫,那是运气好;如果没有,也实属正常。非洲男士的那份自在,着实让一身沉重的中国大丈夫们羡慕。可反过来,这身轻松却使女人们的叹息成倍增加。若相安无事,当然风平浪静;若一个想嫁,一个不娶,只好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来自塞拉利昂的西赛带着同居女友来我家吃饭,看起来两人甚是亲热。过些日子我向老公打听他们的情况,老公说他们很好,依旧双进双出。只是问西赛是否打算结婚时,他直摇头,回答说你不懂非洲女人。这非洲男人才让人不懂呢,怎么一进入正题便退避三舍了呢。话说回来,也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我在阿比让大学法语教学研究中心学习时,教文学课的老师是杜瑞女士,有时家里没人,她也会把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带到教室来,让他们在角落里看书写字。2月份两个星期的春假一过,在课表上发现文学课换成了普丽夫人,而上课时来的分明还是杜瑞女士。私下一打听,原来她的男友终于和她正式结婚,名字当然也就随了老公。无论怎么说,白领丽人们收入甚丰,又受过良好的教育,抚养孩子,对付日常生活自是不在话下。最艰难的要算那些没受过什么教育的非洲女性了。由于没有特殊技能,她们大多帮人带孩子、做家务。差些的,头上顶盆水果蔬菜沿街叫卖,日晒雨淋,艰难度日。这样的女孩,很少有能够正式结婚的,多是同男友同居。没有婚姻保证,也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但孩子她们却照生不误。将来会怎样,也不过多考虑,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
奥黛特是我女儿的保姆,26岁就有了三个孩子。我问她既然已和男友生活了好几年,为什么不正式结婚,虽不能约束什么,但好歹有一纸婚约,白纸黑字写着,哪能说不算数就不算数。她耸了耸肩说,明年吧。哪天他看上别人走了,就是结了婚,我也没办法。我说,如果他跑了而你又失了业呢?奥黛特说,我就把孩子送到乡下去———俨然乡下是她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堡垒。现在,我女儿已经3岁了,奥黛特当新娘的日子仍遥遥无期,真不知要等到哪一天。
家里另一个女工妮可17岁,还没有固定的男朋友。母亲带着她和10岁的弟弟一块过。父亲在她10岁时就一走了之,再也没管过他们,是舅舅时常接济一下。妮可说她并不奢望将来有人能正式娶她,就这么打打工,挣点钱,再生个孩子就行了。
我曾试着讲些外面的故事给家里的女工听,但在大众传播媒介如此发达的今天,她们又何尝不了解呢,那些走南闯北的职业妇女们就更是如此了。然而她们并不抱怨什么。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只有默默接受罢了。
一夜之间,世界首富换了人。
伊隆·马斯克击败亚马逊CEO贝索斯,成为世界首富。
在2020年初,他只有270亿美元的资产。
短短一年时间,他的身家暴增至1950亿美元,折合人名币12626亿元,相当于每秒钟增长30万元。
马斯克成为世界首富的消息,震惊了不少人。
他本人却很淡定:
马斯克出生在贫穷的非洲。从童年时期的屡遭凌辱、创业期的精神崩溃,到如今的世界首富,马斯克的一生,可以说是幸与不幸纵横交错。
他的母亲梅耶·马斯克,优雅自信,气质雍容不凡,在马斯克的成功路上,一直为他保驾护航。
但他的父亲埃罗尔·马斯克却是一个恶魔,被人指责为同性恋、厌女症、恋童癖。
他父亲还家暴、虐待妻儿,曾亲口承认,掌掴幼年的马斯克。
马斯克小时候博览群书、过目不忘,被赞誉为“埃隆百科”,是大家眼里公认的天才。
但因为他性格内向孤僻,所以经常在学校里受到排挤,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
创业时,他和弟弟一起建立的信息网站卖了3亿美元,马斯克分到巨款,成为了开豪车、住别墅的大富豪。
但他梦想“上天”,去太空种菜,于是疯狂投钱造火箭。
结果火箭年年炸成了烟花,逼得他不得不变卖所有家产,精神崩溃。
**《霸王别姬》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可以说,马斯克能够逆风翻篇、绝地反击,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梦想,达到了痴迷的境界,所以他才能把赚钱这件事做到极致。
读了世界首富马斯克的故事,我悟到了5个人生真相。
第一个人生真相:原生家庭不可以选择,但要去的地方可以。
年轻时,梅耶过于单纯,面对前夫的求婚,她未加考虑,就仓促答应了。
婚后,丈夫在蜜月期就动手打她,还把她的护照藏起来,让她无法逃走。
她怀上马斯克,丈夫也不会因为她有孕而怜惜。
反而当着客人的面羞辱她,让她挺着大肚子干体力活,甚至禁止她和家人联系。
梅耶在自传中回忆那段日子:
童年时瘦弱的马斯克,用这样的方式保护他的母亲。
(梅耶年轻时,曾当选为选美冠军)
一直到四十多岁,马斯克接受《滚石》杂志的采访时,谈到父亲,他仍旧会浑身颤抖:
马斯克结婚生子后,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和父亲见面。
他的父亲离婚后,又娶了三任太太。
当时,他父亲的二婚妻子带过来一个女儿,结果,这个继妹成为了他父亲的最后一任太太,还给他父亲生下1个女儿。
这个名义上的妹妹,曾和马斯克有6年相处时光。
很难想象,有这样私生活混乱的父亲,马斯克要经受怎样的内心煎熬。
(梅耶年轻时)
原生家庭在马斯克的身上留下烙印,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堪称独立女性典范的母亲。
当初,为了孩子,也为了自救,梅耶坚决离婚。
丈夫为了逼她回到原来的家中,反复起诉她十年,一再向法院证明,她没有独自抚养孩子的能力。
梅耶带着3个孩子,生活很拮据,她白天要打两份工,同时还要兼职做模特、营养咨询师,晚上还要去夜校进修硕士学位。
她们租住在小房子里,孩子们睡在卧室,她就睡在客厅或者厨房,晚上只能吃便宜的花生酱三明治和豆汤。
即使生活如此清苦,梅耶还是坚持离婚:
(1976年,梅耶带着3个孩子在南非)
在一篇关于梅耶的专访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
很赞同这个说法,是马斯克的母亲,用自己的经历,教会他坚持自己的热爱。
他在母亲的帮助下,完成了自我治愈,成长为一代传奇。
第二个人生真相:不经过千锤百炼,谁也成不了一块好钢。
在同龄人眼里,马斯克是个喜欢臭显摆的书呆子。
有一次,他被人从高高的楼梯推下去,被追着打得鼻青脸肿,昏死过去。
马斯克身体开始发育后,他立即开始学空手道和柔道。
再受到欺负,他瞅准机会,一拳把最大的霸凌者打到在地,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他。
多年后回想起来,他狠狠地放话:
有这些悲惨经历,马斯克变得内向,但他骨子里那种不服输、敢于反抗的特质,也越来越明显。
他高中快毕业时,正是80年代后期,当时的美国国力强盛,他下定决心到美国去读书发展。
但对一个高中生而言,去美国很不容易。
他母亲梅耶在加拿大出生,保留有加拿大护照,根据加拿大法律,他可以申请加拿大国籍。
于是,马斯克的第一步,就是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申请到加拿大国籍。
父亲坚决反对他去加拿大,侮辱他是白痴,还威胁他说,不会给他一分钱生活费。
17岁的马斯克,只想远远地离开父亲,他孤身一人登上飞机离开南非。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去过。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最终,马斯克经历过的苦难,都变成了他惊喜的铺垫。
第三个人生真相:所有的天赋异禀,都源于日积月累。
马斯克从小就是个笼罩着光环的天才。
12岁的马斯克,编写了一款外太空射击 游戏 ,被一家公司用500美金的名义买下。
那时,他还想和弟弟一起开一家 游戏 厅。
他们已经买了机器,租好店面,但因为政府不给18岁以下的孩子颁发营业执照,父母又不同意代办,他的商业计划才被迫终止。
28岁时,他和弟弟一起创办了一家信息网站,把商家的位置等信息放到网络上,提升客户的到店率,类似于现在的美团。
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这个想法十分超前。
后来,这家公司以3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他分得了2200万美元。
经此一役,马斯克蜕变成了有钱人,买了豪车、豪宅。
(年少时的马斯克)
紧接着,马斯克创办了第二家公司。
他搭建了一个可以通过邮箱支付的网站,革新了当时的信用卡交易,就类似于现在的二维码取代现金交易。
不用说,马斯克又在2002年,通过这家公司套现18亿元,顺利完成了从千万富翁,到亿万富翁的跃进。
他在事业上取得的成果,足以证明他的天才头脑。
(创业时期的兄弟俩)
其实,马斯克和弟弟刚开始创业时,两人一共才凑了2000美元。
他们租了一间链接的办公室,因为没有没多余的钱,吃住都在办公室,就连洗澡,都要去教堂的公共浴室。
而且,马斯克从小就喜欢看书,小学时就看叔本华、尼采的书,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高达10小时。
读书时代,几乎翻阅完了学校图书馆的所有书籍。
他当初在加拿大读了两年大学,又申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继续学习。
先读了经济学专业,为了多掌握一些技能,他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读了一年物理学。
他拿下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和经济学双学位。
刚到美国时,他和弟弟搜罗了无数商业高管的电话,挨个给这些高管打电话,问对方能不能和他吃一顿午饭。
打了无数个电话,才获得一个机会,而这位和他一起吃午饭的高管,则给了马斯克一个实习机会。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横空出世的天才,只有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
第四个人生真相:有非凡志向,才有非凡成就。
31岁的马斯克,实现了经济自由,此时的他,完全有能力去追逐梦想。
可他的梦想是:用火箭把温室送到太空,在太空建立一个生态系统。
即使是现在看来,他的这个梦想也很疯狂。
他的朋友为了阻止他,想到太空实验需要老鼠,而老鼠最喜欢吃的食物是奶酪,就给他买了一大箱奶酪送去,还故意嘲讽:“哥们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马斯克却并没有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他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买火箭,但和买家讨价还价失败,对方还嘲讽他:“没钱别玩这个。”
他气得不轻,发誓自己投钱,一定要把火箭造出来。
为了追梦,马斯克出资 在洛杉矶郊区成立了SpaceX公司。
从2002年到2006年,他带着团队彻夜工作,历时四年造出了火箭。
但发射25秒以后,火箭失去了控制,一头栽到在地。
之后又连续发射了两次,均以失败告终。
有人调侃地说:
马斯克却有一种“上天入地,不成功誓不罢休”的气概。
他疯狂变卖房产、私人飞机等资产,卖无可卖时,又四处联系朋友借钱,再难他也要造火箭。
持续到2008年,马斯克的火箭终于成功升空,正式开启了商业航天之路。
现在,SpaceX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业卫星运营商,马斯克从中获得的利润,无法估量。
而他的下一个目标, 是2050年前,让100万人移居火星。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话:
其实,这句话不止适合用来形容马斯克,也适用于每个追梦人。
处境越是艰难,越是要坚定自己的凌云之志。
第五个人生真相:渴望极度成功,就要先把自己逼疯。
在马斯克的商业传奇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他们为了完成马斯克制定的工作目标,每周累计工作100个小时以上。
谁要是在马斯克的面前说工作完不成,他就会说:“你被炒了,接下来你的工作由我来承担。”
他就真的把对方炒掉,然后把对方的工作接过来更好地完成。
在他眼里,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谁说做不到,就是承认无能,或是不想做,用做不到给自己当借口。
可他忘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马斯克”。
有一次,一个员工因为小孩出生,缺席了某个活动,马斯克发邮件把他大骂一顿。
曾经,马斯克两个月大的儿子,因为被子蒙住头没有及时发现,被捂死了。
那时,马斯克正为了造火箭疯狂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掉一滴眼泪,他的前妻贾斯汀因此责怪他冷血无情。
其实,对马斯克这样极度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当然是自己的事业更重要,但对别人来说却未必。
担任了他12年助手的布朗女士,因为提出涨工资,被他直接开除。
跟着他全天候待命的布朗女士,离职时,只获得了N+1的补偿金。
为了成功,马斯克可以舍得一身剐,他却不能要求别人和他一样忘记所有。
在类似于“知乎”的外国社交网站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马斯克的前妻贾斯汀回答说:
对此,你怎么看呢?
--END--
作者:七月
参考资料:
《量子位:专访梅耶·马斯克:硅谷钢铁侠是怎样被炼成的?》
《天下网商:马斯克终于当上了世界首富》
《何加盐:伊隆·马斯克:下一站,火星》
《华尔街见闻:马斯克登顶全球首富》
地球村的今天,跨国爱情和婚姻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洋媳妇和洋女婿也就是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更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了。而爱情、婚姻本就不易,跨国的感情和婚姻更是不易了,事实证明,跨国的婚姻的离婚率确实比不跨国的婚姻高了十几二十个百分点。
而这当中能幸福美满地生活着的跨国婚姻真的很让人好奇和羡慕。
一位河南38岁的农民工和他来自非洲乌干达的20岁妻子的婚姻,在2018年的时候是被不少国人羡慕神仙眷侣。
这位农民工叫谢晓伟,与他的妻子娜布力娅的的爱情以及婚姻至今已经长达7年,依旧如初恋那般美好。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他们相识于2013年。那一年10月份,谢晓伟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了乌干达,娜布力娅也在他工作区域内工作。他们可以说是因为工作,发现了彼此。
刚开始,娜布力娅不会中文,谢晓伟也不会当地的语言,语言不通的他们是怎么交流的?刚开始是动作加眼神,他们如此也能意领神会;时间再久一点,他们就想到了用字典,再久一点就想到用手机翻译软件。有了这些帮助,他们的交流更容易顺畅了一些。
在谢晓伟的眼中,娜布力娅热情大方;在娜布力娅的眼中,谢晓伟踏实。他们都是眼中最好的彼此。
娜布力娅对内敛的谢晓伟展开了热烈的追求,用玫瑰花示爱谢晓伟,而本就互生情愫的两人,自然也就借这样的机会在一起了。
他们的相识到相恋也就是一年的时间,在2014年的时候,谢晓伟向娜布力娅求婚。他们在女方父母的见证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段婚姻之中,18岁的年龄差,不同肤色,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不通的语言,都没能阻止两个相爱的心在一起。
2015年的时候,谢晓伟就带着娜布力娅回到了祖国。娜布力娅就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初来乍到,自然很不适应,而谢晓伟和他的妈妈却一直鼓励娜布力娅,也帮助她适应这边的生活。娜布力娅现在不但说得一口麻利的普通话,更煮得一手中国菜,还会种地,在婆家的生活适应得很好,而且她很喜欢自己的婆婆,觉得自己的婆婆宽容大度,还时不时夸赞自己的婆婆煮的一手好菜。娜布力娅的婆婆对这位洋媳妇更是满意,这样一位热情大方,吃苦耐劳的媳妇,谁不喜欢呢?村里的人对这位不同肤色的媳妇也是很热情,每次看到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有什么事情也是互相帮衬。
自2015年以来,已经五六个年头过去了,这对小夫妻感情越发地好。谢伟东工资不高,家里也没有别的收入,娜布力娅却很快乐地稳定住家庭的后方,照顾好小孩,婆婆,照顾好丈夫的生活,一家人的生活其乐融融。
彼此珍惜,彼此经营好婚姻,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爱情和婚姻最美好的样子;即便有内在的外在的各种阻碍,仍能克服,携手共度一生。
1,无限制娶妻制;
2,要娶媳妇先建厕所;
3,另类美食:昆虫美食节;
4,非洲买婚制:1个老婆60美元;
5,神奇的非洲:“咬人”治病术;不穿上衣的非洲时尚;
6,非洲女孩的“百辫”发型;
7,非洲人喜欢穿蓝色婚纱:非洲人穿婚纱吗?
要说以前,还真没什么非洲女孩结婚穿婚纱。那时候的婚礼照片上,新娘自然是传统的非洲打扮,不少人选择蜡染布、绣花布等高档布料制作的漂亮衣裙。即使非洲沿海城市里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已经习惯在教堂结婚,却同样很少穿婚纱拍照。究其原因,一是一般人不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另一个是传统的婚纱比较适合…爱美的富拉尼人:身上刺青展示美;拔门牙切耳朵:马赛人的“独特”的爱美方式;西非:女孩求婚男孩不能拒绝;西非沙漠美男大赛,胜者可以一夜风流;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惯;中非国家沿袭黑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兰及英国影响。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休息日。所有的人,要进入清真寺,都必须脱鞋子。如果被邀请到埃及人家吃饭,习惯上带花或巧克力作为礼品,在送礼或受礼时,一定要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能只用左手。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饮料。埃及的社会活动开始的时间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10:30或更晚些才开始。
利比亚: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间的运用很灵活,他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邀请吃饭或参加招待会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严厉的禁酒法律条文。如被邀请到利比亚人家吃饭,只有男人能参加,而且要为男主人带礼物,不能为他的妻子带礼物。谈话时避免谈政治、宗教及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南非:在南非,存在严格的有关种族与肤色的习俗和社会成规,在这方面,你最好效仿你的东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难避免谈到当地政治,尤其是种族隔离政策。你可以发现,当地人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多数南非人会说两种语言,即英语和南非公用语(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语)。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坦桑尼亚人非常好客,十分注意尊重老人,并注重礼节。晚辈见到老者要用敬语问候,晚辈在长者面前不能坐姿不端正,不能在长者离席前先行离席,同长者席地而坐时,不能伸腿或后仰,更不能把脚伸向别人。晚辈接受长者送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如果东西很小,可用右手接,绝对不可用左手去接;递东西给他人时,也要用右手;不得用左手接、递时,要向对方致歉。在坦桑尼亚,日常生活中左右手分工明确,右手用来握手、拿东西、吃饭,左手用来洗下身。 在待客方面,坦桑尼亚人不愿意生人随便进入自己家门,更不喜欢生人进入卧室。有前后门的家,客人须从前门进入,只有十分亲密的朋友才可走后门。
肯尼亚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有家三星级旅馆———“树顶”旅馆。这家旅馆建在“树”上,客人能观赏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因此,住店客人不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曾在此住过。
树上公主树下女王
1952年2月,伊丽莎白公主来到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肯尼亚旅游。一天,公主为观赏野生动物下榻树顶旅馆。当晚,公主接到父王驾崩的消息和由她继位的诏书。次日,伊丽莎白中断旅行,立即返英。次年6月2日,伊丽莎白正式加冕为女王。树顶旅馆的经营者们借机为自己树碑立传,大肆宣传“树上公主树下女王”的故事,还刻成碑文立在顶层平台上,供游人拍照留念。
树顶旅馆设计别致
早期的树顶旅馆完全搭建在几棵大树杈上,是全木结构,当时较为简陋,属于规模较小的“吊脚楼”,主要是向派驻肯尼亚的英国军政官员以及西方探险考察人员提供观赏野生动物服务。后来名气大了,游客络绎不绝,在原址旁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目前的建筑仍为全木结构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古朴风格和野趣,只是大树杈变成了数十根大木柱。建筑底层高高吊空,上面有三层,各层设有客房,两头有观景走廊,顶层有宽阔的观景平台。
人们在旅馆除了观赏四周美景外,还可以用旅馆提供的食品逗引飞来飞去的各种鸟和上蹿下跳的白尾猴、狒狒。旅馆后面有几个天然大水塘,水塘里有鳄鱼、水龟,中间有一片被芦苇覆盖的陆地,上面有成堆的鸟蛋。
“树顶”赏景别有情趣
我在肯尼亚工作时曾多次光顾树顶旅馆。旅馆有数十个房间,每次可接待100多位游客。
阿巴尔德拉野生动物园海拔约1200米,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在其他野生动物园,人们通常可以开着车到处漫游观赏动物。而阿巴尔德拉是荒野,野兽出没,危机四伏。所以,一旦上了树顶旅馆,就不能随便下来,只能呆在上面观赏动物。游客一般由旅馆专车接到距离旅馆约200米处,游客在几位持枪工作人员的护卫下,经过专门通道走进旅馆。
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及防火的需要,旅馆从不生烟火,所有食品均在接待站做好后运来,然后用微波炉加热。
在树顶旅馆观景除了看动物,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夜晚,旅馆打开专用的探照灯照亮楼下左边的一块空地,开始表演“给大象喂食盐”。工作人员把盐洒在地上,在那里等待的几十头大象争先恐后地用长鼻子将盐从地上卷起,送入嘴里,如此不停地重复着,地上的盐都吃光了,大象还依依不舍地用鼻子拱着地面,不愿离去。我问服务员大象为什么爱吃盐,他们只知道这是旅馆保持很多年的传统表演项目,为什么给大象喂盐和大象钟爱食盐的原因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风情奇特的马赛人
非洲是世界上部族最多的大陆,大大小小共有2000多个,使用近千种语言,也是全球语言、民族最具多样性的大陆。各个民族保持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地方传统、情趣嗜好、道德礼仪等生活方式,反映出非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烂若星河的民风习俗。其中,居住于非洲东部高原上的马赛族人,更是以其不同的人种特征,剽悍的种族个性,鲜艳多彩的装束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而声名远扬。
马赛人的长相较为特别:皮肤呈棕黑,脸庞稍窄,鼻头略显宽大,身材瘦而颀长。他们的风俗和装饰更为特殊,男人们蓄长发或将长发编成条条小辫并插上漂亮的发饰,女人们则一个个剃成光头,以之为美。马赛女孩从幼时就扎耳朵眼,并用牛油软化耳骨,塞入耳坠,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饰物也加大重量,镶金、镀银、石子、珠子、铁环等各种各样的耳环挂了上去,耳廓越拉越长,耳孔越拉越大,直到两耳垂肩,双耳洞穿,甚至大到可伸过一个拳头。她们的头上常戴有一圈白色的珠饰,但更明显的是颈部挂上一个圆形的五颜六色的项圈。另外,手臂和脚上套着色彩缤纷的珠链或闪闪发光的铁环铜环,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而不断加码,最重时竟达十四、五公斤。男人们也会在颈部、手和脚腕挂上彩色的珠环,但寥寥几串,不会像女人们那样浑身披挂。
马赛男人除了身材瘦而高的外表特征外,再就是他们长年累月都披着一块红色方格、长方形的布匹,从肩上垂下,一披一绕,这就是他们的服装,也有人身披两块红布,一块斜搭在肩上,一块围于腰间。穿红是为了吓走野兽,因为从远远的地方看这些红布,犹如荒原上飘动的烈火,具有很强的威慑力。与其他民族另有不同的是,他们红布披衣的里面,不仅没有裤子,也没有裤头。
马赛族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马赛男人养成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锻炼出一身搏杀猛兽的好本领。他们外出时,总是带着三件东西防身:
1、掂在手里的长矛(或梭标)。马赛人对长矛感情深厚,总是矛不离身,随时防备来犯之敌和凶猛的动物。在少年时,父辈们就开始传授他们舞矛、掷矛、击矛等竞技绝活。所以,马赛人能够在20米开外的地方用长矛准确地击中运动着的物体。
2、腰佩弯刀,随时抽出可以自卫。
3、拄在手中的棍。棍子因长期抚摸变得光滑发亮,走路时拄在手里,休息时顶着屁股用作依靠。在东非一些国家的工艺品市场上,就可以发现一些以马赛人独特的站立姿态为造型而制作的工艺木雕。
马赛人的家产是牛,谁拥有的牛数量越多,地位就越高,越易得到其他人的尊敬。男人在娶妻时,牛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定婚时的聘礼,牛越多,娶来的妻子就越多,因为马赛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马赛人的主要食品和饮料皆取于牛,他们认为牛身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干净的。每天早上用餐前,男主人用绳子在牛的脖根处捆扎一下,然后取出利箭,射入牛的脖子,鲜红的牛血像半开的自来水一样汩汩淌入下面的小桶。一头牛间隔两星期抽一次血,每次可供5-6个人饮用,血抽够后,主人将绳子解开,牛血立即止住,伤口也是让其自然愈合。吃上几片烤牛肉,喝上一杯带有牛的体温的新鲜血液,马赛人又开始新一天的生活。也有一些男人更省事,拿着小刀,对着牛的脖子“唰”地就是一刀,然后插上管子就喝,干脆来个茹毛饮血。马赛人的家中没有菜篮子,但他们的身体并不缺少维生素,这可能归功于常年饮用牛血的功劳。
马赛人不但长相、衣着、饮食有些独特,他们的传统舞蹈也与众不同。跳舞时,男、女青年分列两边,女子们站成一排摆手耸肩,齐声歌唱,权当舞者的“啦啦队”,男青年中有一个人走出场,用尽气力,噌噌地往上蹿,蹦了几下后归队,然后走出下一位继续“旱地拔葱”。“跳高”完毕,男青年走向女子们,与她们行碰面礼,这也是男女青年脉脉传情的一种方式。马赛人跳舞是实实在在地“跳”舞,这种“跳高”的方式是马赛部落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俾格米人——世界最矮的人种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曾有关于“小人国”的故事,在国外的民俗文学中也有过不少“小人国”的记载。世界上果真有“小人”吗?当我走入非洲才知道,在中部非洲赤道线两侧的热带雨林里,的确生活着一个身材非常矮小的民族——俾格米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种。
吴先生是上海人,曾在中部非洲的几个国家里做原木收购生意,对地方上黑人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民风习俗有所了解,并和森林里的俾格米人有过接触。他曾向我讲述第一次探寻“矮人国”的情景。
五年前的一个旱季,因工作需要,吴先生深入到喀麦隆、中非、刚果三国交界地带的一个林区。这个林区位于森林深处,远离人烟,林区的主人虽取得砍伐权,但交通一直是个问题。在偶尔的一次聊天中,一名黑人雇工告诉吴先生离此不远的地方,生活着一群非常矮小的人,他们居无定所,不知从其他什么地方刚迁来不久。第二天一早,按捺不住猎奇的心理,吴先生叫上另一位华人,带上两名黑人雇工,向俾格米人可能活动的区域开进。
寻找的过程非常辛苦。临近中午,他们隐约听到前方有人喊叫的喧闹声,很像是猎人在恫吓野兽。四人来了精神朝着声音的方向寻去,但空无一人。其中一黑人雇工说:现在已进入“非常时期”,俾格米就在附近,暗中监视我们,如果我们接近他们的生活区,会有人自现原形,否则对方不会主动接触我们。所以,大伙要装着毫无戒意,有说有笑,尽量朝附近有空地、有香蕉树的地方去寻。果然,在通往前面平坦之处的草径上,默默地站着十多个手持长矛和弓箭的俾格米男人,平均身高在12米左右,最高不会超过148米。吴先生颇感兴奋,掂着背包,刚上前两步,就引起对方一阵骚动,其中一矮人嗷嗷地怪叫两声,其他人立即扬起长矛、举弓搭箭,瞄准四人。吴先生连忙退后几步,从包中取出盐巴、瓷缸等礼物递给身边的一位黑人雇工,让他上前。黑人雇工不懂矮人们的语言,就抱着东西,作出吃、喝肢体语言与他们交流。一矮人接过礼品,用小手指蘸点盐尝了一下,然后让他们后退等候,他自己拿着东西返身跑回送信去了。趁此间歇,吴先生和善地打量这群俾格米人。他们身体矮小,但四肢健状,身材匀称,脚板宽厚,臀部平坦,腰系树叶或树皮做成的围裙,有几个人的脸上还用刀刻出条条疤痕,显得威武和精神,这大概就是最古老最简朴的纹面。与其他黑人不同的是,这群人的皮肤呈深棕色或古铜色,鼻尖前翘,额头突出,嘴唇很薄,头发也不是特别卷曲,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民族。约20分钟工夫,送信的黑人带着一位长者匆匆赶来,矮人们一见来人,忽地站到两旁,闪开道路,垂下手臂,面带崇敬之情,可能这就是他们的酋长了。
还有很多,包括埃塞俄比亚人也很有特点以及吉布提人和索马里人,你自己到知道里去搜搜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