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的婚姻观和价值观,所以答案会因人而异。就我个人来说:
1 如果对方在其他方面条件都符合要求,单纯因为没有求婚仪式就拒绝结婚,感觉有些形式主义。求婚虽然浪漫,但并不改变婚姻本质,不应成为评判对方的主要标准。
2 现在社会进步思想开放,传统观念有所变化。求婚习俗己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是否进行。如果双方对此都没有太强的执着,那么可以不必强求。
3 真心相爱和生活理念的契合更加重要。如果在生活观、处事方式等更深层面上与对方高度契合,单纯因为求婚问题而否定这份感情,未免有些难以理解。毕竟婚姻要持续一生,这比形式更加关键。
4 求婚仪式只是形式,可以随时补上。如果双方在婚后都觉得有必要,仍然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候补上一个求婚仪式。这样既不会错过这个浪漫时刻,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地点,有一定的意义。
然而,如果对女方来说,求婚仪式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觉得这是表达心意和诚意的重要方式,那么男方不求婚就结婚确实难以理解和接受。这涉及到不同的期待值,很难强求要对方做出改变。
所以,我个人而言还是相对开明的,如果对方在其他方面都让我感到满意,单纯因为形式上的求婚问题而否定这份感情,感觉有点不值。但这也理解女方传统观念较重和情感期待的需要,如果原本对求婚寄予厚望,结果却令人失望,那未免也难以接受。这还是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为贵族的少数民族省市,还有很多更细致的婚俗。所以让让我们来看看贵州的一些婚俗。这气氛一定很热闹。我们希望通过了解贵胄的婚俗,领略一下贵州的婚礼现场。让让我们一起看看。
贵州的婚礼习俗有哪些?
1求婚。说到贵州的婚俗,首先要说的就是求婚。新郎娘家会请媒人来给新娘求婚的房子。
2组合八字。在双方父母同意结婚后,一个媒人交换了他们的角色。找人为两对新人组合八字,看看是否适合结婚。但是,因人而异。有些人不Idon’我不相信,跳过它。
3烧香。下面是讨论彩礼。这时候媒人就在中间玩了。多少钱商量彩礼,多少钱嫁给他等等。一般来说,它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有一些固执的父母不同意,所以谈起来更麻烦。
4父母见面。是的,双方所有意见一致后,就出来见面。谈论婚礼的细节,如菜肴,应遵守什么礼仪或宴会的次数等。
5定一个时间。有些比较注重礼仪的人在选择婚期的时候会比较传统,比如生日和生肖,但有些比较开明的人只是看生肖来选择更好的周末。
6请客。开始发送邀请。父母邀请亲戚。你的朋友或同事应该邀请他们自己。它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看看这些人是否有联系,谁会邀请谁,谁会胜出t邀请客人的时候可以列一个清单,这样不容易遗漏和出错。
所以贵州人结婚的时候有很多和我们国家其他地方不一样的习俗,结婚的过程会比较复杂,可见他们对婚姻的重视。
真假新娘
山这边住着一户人家,山那边也住着一户人家。不知是前世的姻缘,还是神佛的保佑,这两家的主妇,同时怀上了小孩。在一个吉日良时,两位妇女都到山顶上煨桑,插祈福经幡。敬神完毕,她们俩盘坐在草坪上,互相敬酒斟茶,同时细细地谈心,越说越是亲密。分手的时候,她们互相约定:日后如果生下的都是男孩,就让他们结拜为兄弟;如果是女孩,她们便以姐妹相称;如果是一男一女,就让他们成为夫妇。
过了不久,山前的妇女生下一个男娃娃;山后的妇女呢,生下一个小姑娘。这个小姑娘不但模样可爱,还有个不同常人的特征:只要她笑一笑,地上便绽出一朵雪白的莲花。男孩子家里得知这些情形,别提多高兴了,觉得能找上这样的媳妇,是前生的造化。
谁知小姑娘还没有成年,她的阿妈就得了一种不治之症。她在断气之前,把丈夫叫到身边,再三提到女儿的婚事;又拿出一副珍珠寄命项链,系在小姑娘脖子上,叮嘱她身不离项链,项链不离身。说完,就悲伤地离开了人世。
时光一年一年地过去,山前的男娃娃长成了健壮的小伙子;山后的小女孩,也长成美丽的大姑娘了.有一天,男家派出使者,捧着吉祥的哈达,到女家来求婚。这时候,小姑娘已经有了一位继母,还带来一个比她小一点的妹妹。继母听说山前那户人家很有钱,便起了歹心,在丈夫耳朵边上说悄悄话:“觉!我们的大女儿太憨了,到别人家做媳妇是要吃亏的,我看还是把小女儿嫁给他们吧!”丈夫说:“不行!她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亲口答应了这桩婚事,我不能对不起死人。”于是,他高高兴兴地接待了求婚使者,很快定下了结婚的日期。
到了成亲的那天,继母早早地起床,带着自己的女儿去送亲。三个人走着走着,来到蓝茵茵的神湖旁。继母说:“新娘啊新娘,前面就到你丈夫家了,快把脸洗一洗,快把头梳一梳!”姑娘听了她的话,跪在湖边洗脸,坐在湖边梳头。狠心的继母一手夺过她的项链,一手把她推进湖中。
继母淹死了前妻的女儿,把项链给自己的女儿戴上,把新衣给自己的女儿穿上,亲自把她送到山前那户人家,和小伙子成了亲。
神湖边上,住着一个穷苦的老头儿和他的妻子。这天晚上,老太婆到神湖背水,看见水里长出一棵很好看的珍珠树,便跌跌撞撞地把老头儿叫来,老头儿高兴得不得了,跳进水里摘珍珠,老太婆高声喊道:“老头子呀,别摘了。快把它拔出来,扛到家里再慢慢弄吧!”
老俩口花了不少气力,直到天黑才把珍珠树抬进自己的小屋。珍珠树摆在屋角里,忽然轻轻地活动起来,最后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老俩口害怕极了,以为遇到了魔鬼,双双跪在地上磕头祈祷。姑娘说:“两位老人啊,我不是什么魔鬼,我是山前那户人家的新娘。我的继母抢走了我的寄命项链,戴在她女儿身上,并且冒称我的名字,和山前的小伙子成了亲。现在,我的妹妹正在睡觉,项链挂在柱子上,我才能活过来。明天早晨,她戴上项链,我便又要死去。”两位老人很替姑娘抱不平,说;“姑娘,不用难过,我们一定帮助你把项链找回来。”
姑娘听了,露齿一笑,屋子里“叮铃”一声,绽出一朵雪白的莲花。莲花闪闪发亮,满屋流动芳香。姑娘摘下莲花,交给老头儿,说:“请把这朵花,卖给山前那位青年吧!他问多少钱,你就说不能少于一百个金币。”
第二天,老头儿拿着花,在青年的窗户下叫卖。青年从窗户里伸出头来,眼睛立刻被莲花照花了。他想:都说我的妻子,笑起来地上便会绽开白莲花。从昨天开始,她一直嘻嘻哈哈笑个不停,为什么不见一朵花长出来呢?再说,这老头儿的白莲花,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青年一边想,一边下了楼,用重金买下了这朵雪白的莲花。
第三天天刚亮,老头儿又拿着一朵白莲花,在青年的窗户下叫卖。青年赶紧拿着一百个金币,下楼要买这朵花。老头儿连忙摇着手说:“这回我不要金币了,我要换一副珍珠项链。”青年想知道白莲花的来历,便返身上楼,趁假新娘还在酣睡,悄悄地把项链取下来,跟老头儿换了那朵白莲花。
老头儿捧着项链,高高兴兴回到小屋,把珍珠项链挂在珍珠树上,树儿轻轻地摆动,忽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山前的小伙子,正跟着老头儿的脚步进门,看到这种情形,以为撞上了神女,吓得全身不停地发抖。
老头儿乐呵呵地喊道:“喂,小伙子!这才是你真正的新娘。家里那位,是假的,是假的呀!”老俩口你一句,我一句,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通通讲了出来。小伙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妻子,那份高兴就不用提了。姑娘呢,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心里格外快乐,笑声象银铃一样,一串连着一串,笑得小小的屋子里,到处绽开着雪白的莲花,又美丽、又芳香。
过了两天,继母得意洋洋,带着青稞酒和礼物,来看自己的女儿。青年看到了她,便大声喊道:“姑娘,快出来倒茶!”应声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她害死的大女儿。羞得她满脸通红,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青年说:“你的心肠,真比罗刹女还要狠毒!我不打你,也不骂你,快带着你的女儿走吧!同时,我还要说一句,这辈子你别想走进我家门!”
继母没有办法,带着哭哭啼啼的女儿,象被逮住的小偷一样溜走了。从此,山前的青年和山后的姑娘,结成美满的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
结婚风俗 订婚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索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革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性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余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姻。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贴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贴亦称拜贴或求贴,只是求贴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贴与允贴送至男家。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矫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通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结婚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试,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根或10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最为珍贵之信物。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娇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按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闭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同。其后,由行即送出厅堂。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道,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人。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闭”,“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撤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天地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莱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上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