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是谁

泰戈尔是谁,第1张

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饥饿的石头”)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 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2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罗 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12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诗人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飞鸟集》(1916)等。1910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和象征剧《国王》等。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1937)、《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又是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先后完成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1500多幅画和2000多首歌曲。天才的泰戈尔还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作家,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1913年以英文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常常想,泰戈尔就像那天际的明星。“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的高昂;在那里,智识是自由的;……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吉檀迦利)这就是泰戈尔,像那启明星带引我们走向黎明。

泰戈尔的家世

附:家族

泰戈尔 母亲:夏勒达黛维,具有忍耐等优秀品质和擅长操持家务的人,使别人成为伟大人物而自己只留下半丝印记。

大哥:德维琼德拉纳特,大学者、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数学家,长诗《梦游》能与斯宾塞的《仙后》妣美,被称为孟加拉的不朽著作。创造了孟加拉速记体,最早把钢琴引入孟加拉音乐。他诗歌创作里的独特而勇敢的实验,在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心灵发展上烙下了深刻的印痕。

二哥:萨特因德拉纳特,梵文学家,最早把马拉提虔诚诗介绍给孟加拉读者,在罗宾德拉纳特发展上所烙下的影响是深刻、细致和永的。他的妻子是第一个打破印度妇女传统生活方式的人,女儿英迪拉•戴维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音乐创作的权威评论家。

三哥:海明德拉纳特,早逝,是教育罗宾德拉纳特用祖国语言的人。

四哥:巴楞德拉纳特,早逝,孟加拉文坛上赢得了不可磨灭地位的作家。

五哥:乔迪楞德拉纳特,那个时代最有天才的人,一位富有激情的音乐家、诗人、剧作家和艺术家,在罗宾德拉纳特的理智和诗才上,留下了影响。

大姐:苏达米妮,罗宾德拉纳特的抚养人。

五姐:斯瓦尔纳库马莉,富有才干的音乐家和女作家,孟加拉第一位女长篇小说家。

其他姐姐:希楞默依•黛维作为社会服务者而闻名于世。

萨勒拉•黛维女作家、音乐家、民族独立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泰戈尔名句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名句:

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Once we dreamt that we were strangers We wake up to find that we were dear to each other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My heart, the bird of the wilderness, has found its sky in your eyes

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It is the tears of the earth that keep her smiles in bloom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了。"

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人不能在他的历史中表现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

我们如海鸥之与波涛相遇似地,遇见了,走近了。海鸥飞去,波涛滚滚地流开,我们也分别了。

Like the meeting of the seagulls and the waves we meet and come nearThe seagulls fly off, the waves roll away and we depart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决不要害怕刹那--永恒之声这样唱着。

"完全"为了对"不全"的爱,把自己装饰得美丽。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这寡独的黄昏,幕着雾与雨,我在我的心的孤寂里,感觉到它的叹息。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

人对他自己建筑起堤防来。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想起了浮泛在生与爱与死的川流上的许多别的时代,以及这些时代之被遗忘,我便感觉到离开尘世的自由了。

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思想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见它们鼓翼之声了。

"谁如命运似的催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在身背后大跨步走着。"

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O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麼可唱的,只是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使大地保持著青春不谢的,是大地的热泪。

伟大的沙漠为了绿叶的爱而燃烧,而她摇摇头、笑著、飞走了。

跳著舞的流水啊!当你途中的泥沙为你的歌声和流动哀求时, 你可愿意担起他们跛足的重担?

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把灯笼背在背上的人,有黑影遮住前路。

休息隶属於工作,正如眼睑隶属於眼睛。

瀑布歌道:「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了歌声。」

群星不会因为像萤火虫而怯於出现。

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於伟大。

麻雀因孔雀驮著翎尾而替它担忧。

「完全」为了爱「不完全」,把自己装饰得更美。

瀑布歌唱著:「虽然渴者只需少许水便足够,我却乐意给与我的全部」

樵夫的斧头向树要柄,树便给了它。

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想要行善的人在门外敲著门;爱人的,看见门是敞开的。

剑鞘保护剑的锋利,自己却满足於它自己的迟钝。

白云谦卑地站在天边,晨光给它披上壮丽的光彩。

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来回报。

当富贵利达的人夸说他得到上帝的恩惠时,上帝却羞了。

不是鎚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於完美。

上帝的大能在柔和的微风中,不在狂风暴雨中。

采撷花瓣得不著花的美丽。

大的不怕与小的同游,居中的却远避之。

萤火虫对群星说:「学者说你的光有一天会熄灭。」群星不回答它。

小狗怀疑大宇宙阴谋篡夺它的位置。

上帝喜爱人间的灯光甚於他自己的大星。

荣誉羞著我,因为我暗地里追求著它。

生命因为失去爱情而更丰盛。

黑云受到光的接吻时,就变成了天上的花朵。

小花睡在尘土里,它寻求蝴蝶走的路。

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作为我最后的话。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上帝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

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

果实的事业是尊重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幺报酬。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在群星之中,有一颗星是指导着我的生命通过不可知的黑暗的。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世界欺骗我们。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去找呀。

诗歌散文

吉檀迦利 飞鸟集 新月集

随想集 园丁集 采果集

黑牛集 再次集 叶盘集

游思集 最后的星期集 爱者之贻

弃绝 尘埃集 抒情诗

渡口 吉莉芭拉 深夜

小说

时代画卷 文苑瑰宝 女乞丐 河边台阶的诉说

破裂 移交财产 小媳妇

一夜 活着还是死了 胜与败

喀布尔人 素芭 莫哈玛娅

报答 编辑 判决

一个古老的小故事 原来如此 笔记本

非法入内 乌云和太阳 赎罪

法官 姐姐 打掉傲气

过失 拜堂相见 难以避免的灾祸

女邻居 履行诺言 哈尔达尔一家

海蒙蒂 女隐士 一个女人的信

诀别之夜 陌生女人 新郎与新娘

偏见 艺术家 偷来的财宝

最后的奖赏 穆斯林的故事 沉船

相关文章

泰戈尔的文学圣殿 论泰戈尔的散文诗① 泰戈尔的诗

泰戈尔年表

1861年5月7日,出生。

1878年,赴英国留学,

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

1901年,在圣地尼克坦创办儿童教育实验学校。

1884~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

1924年,访问中国。

1941年,写作遗言《文明的危机》。

1941年8月7日,逝世。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一贯强调印中两国人民团结友好合作的必要性。1881年,他写了《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回国发表了《在中国的谈话》。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几十年来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译本和评介著作为数很多。1961年为纪念他的百岁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尔作品集》。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新青年》)第2期上发表他译的《赞歌》4首。作品中“信爱、童心、母爱” 的思想,博大仁慈的胸怀,独具魅力的人格,赢得了无数中国读者的敬仰。

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泰戈尔热”进入高潮。他在徐志摩家乡时,“观者如堵,各校学生数百名齐奏歌乐,群向行礼,颇极一时之盛。”他会见了梁启超、沈钧儒、梅兰芳、梁漱溟、齐白石、溥仪等各界名流。1956年,周恩来总理回忆时说:“泰戈尔是对世界文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他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第一人,称自己文学生涯的“第一阶段是泰戈尔式的”。冰心是中国新文学女性作家第一人,她早期的创作受到了泰戈尔的明显影响,特别是诗集《繁星》和《春水》。她说:“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郭沫若、冰心等人又以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

泰戈尔是中国读者心目中最具地位的外国作家之一,能与其匹敌的大概只有莎士比亚一人。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

泰戈尔的北京之旅 (张宝申)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和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作,还画了一千五百多幅画,作了几百首歌曲,撰写了大量的论文。1913年,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流萤集》等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1924年4月12日至5月30日,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来华访问,时间长达50多天。在泰戈尔来华之前,当时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也向他发出热情洋溢的邀请信:“……先生来华,如得亲自相迎,当引为大幸……专此泰邀,希即能前来广州为幸”。一踏上中国的领土,这位诗人就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

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乘火车抵达北京前门车站。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梁漱溟、辜鸿铭等前往车站迎接。在他时间长达一个月的北京之旅中,他到古老的法源寺去赏丁香,参加诗会;浏览了故宫,会见了末代皇帝溥仪;在北大、清华、北师大等高等学府发表了《中国与世界文明》、《文明与进步》、《真理》等多篇演说;会见各界知名人士……5月8日,适逢泰戈尔63岁寿辰,北京文化界人士赶排了他的名作话剧《齐德拉》,当天在东单协和礼堂里演出,以此为他祝寿。胡适主持大会。梁启超代表京城各界人士致以热烈的贺辞。祝寿会的压轴戏,是观看用英语演出的《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主角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伐森塔。梁思成担任舞台布景设计。礼堂里高朋满座,盛况空前。泰戈尔和梅兰芳坐在一起,他兴奋地说:“在中国能看到自己写的戏,我太高兴了。可是,我更希望能观赏到你演出的戏。”梅兰芳当即答应请他看自己刚排的新戏《洛神》。

5月12日,泰戈尔在朋友们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昌平小汤山温泉。汤泉沐浴,山野春色,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说:“这里温暖的泉水涤净了我身上的尘垢。在晨光的熹微中,看到艳丽的朝霞,蔚蓝的天,默默地望着地上的绿草,晓风轻轻摇撼着醒过来的溪边古柳,景色是使人留恋的。”

5月19日,在刚刚落成开幕的珠市口开明戏院,梅兰芳专门演出了新排的神话京剧《洛神》招待泰戈尔。泰戈尔来剧场看演出,特意穿上了他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的红色大礼服。梅兰芳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从台上看过去,只见诗人端坐在包厢里正中,戴绛色帽,着红色长袍,银须白发,望之如神仙中人。”5月20日,泰戈尔将赴太原。当日中午,梁启超、李石曾、梅兰芳、齐如山和冯玉祥将军的代表李鸣钟等,在丰泽园饭庄为他饯行。泰戈尔兴致勃勃地谈了他此次北京之旅的许多感受。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对梅兰芳的《洛神》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在表演和布景上,应再浪漫一些,舞台色彩更丰富一些,突出神话剧的诗意……梅兰芳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在布景和表演方面做了改动,取得了可喜的舞台效果。当场,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了一首小诗题在纨扇上送给梅兰芳:“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盖着你的容颜;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37年后的1961年,梅兰芳写了《追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发表在5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怀念这位印度友人。在序言中,梅兰芳写道:“1924年春,泰戈尔先生来游中国,论交于北京,谈艺甚欢。余为之演《洛神》一剧,泰翁观后,赋诗相赠,复以中国笔墨书之纨扇。日月不居,忽忽三十余载矣。兹值诗人诞辰百年纪念,回忆泰翁热爱中华,往往情见于词,文采长存,诗以记之。”这一象征中印友谊的诗扇,现保存在梅兰芳故居纪念馆里。

泰戈尔的访华,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学家郑振铎在当时发表的《欢迎泰戈尔》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欢迎的乃是给爱与光与安慰与幸福于我们的人,乃是我们亲爱的兄弟,我们的知识上与灵魂上的同路的旅伴。他的伟大是无所不在的!”作家谢冰心也怀着崇敬之情写道:“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

泰戈尔在访问中国时,曾经高瞻远瞩地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

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饥饿的石头”)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在印度独立运动的初期支持这个运动,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的荣誉的人。

他反对英国在印度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反对这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背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为此他在他的故乡建立了一个按他的设想设计的学校,这是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前身。

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之一。

泰戈尔生平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 《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 (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 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

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泰戈尔在这样一个文坛世家环境的薰陶下,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5岁发表了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叙事诗《诗人的故事》。才华横溢的泰戈尔从小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86年,他发表《新月集》,成为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这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抨击美国殖民统治政论文章。

1901年,泰戈尔在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从事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这所学校在1912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

1905年,泰戈尔投身于民族独立运动,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今日印度的国歌。1910年,泰戈尔发表长篇小说《戈拉》。1916年,发表长篇小说《家庭和世界》,热情歌颂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1912年,泰戈尔以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13年发表为人们所熟知的《飞鸟集》和《园丁集》。

1924年曾来过中国,泰戈尔回国后,撰写了许多文章,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20世纪20年代,泰戈尔曾多次出国访问,并与世界各国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反战的和平团体。30年代,当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泰戈尔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声疾呼:“在我离去之前,我向每一个家庭呼吁——准备战斗吧,反抗那披着人皮的野兽。”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赎罪》、《顽固堡垒》、《红夹竹桃》等都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予以无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戏剧剧本。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尔与世长逝,享年81岁。

泰戈尔(1861~1941)

Tagore,Rabindranath

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 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 ,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11年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

泰戈尔的创作

1主要作品

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活动中,泰戈尔共写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大量关于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还创作了1500余幅画和2000余首歌曲,其中1首为印度国歌。

13岁以后 ,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1881~1885年,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戏剧和小说多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1886年,诗集《刚与柔》出版,标志着他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与现实生活的时期。诗集《心中的向往》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这一时期还写了剧本《国王与王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习俗。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从1891年起,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摩诃摩耶》等60多篇短篇小说,主要是反对封建压迫,揭露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现象。他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5 部抒情诗集,1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1部《故事诗集》。收入《缤纷集》的叙事诗《两亩地》是作者民主主义思想的最高表现。从《刹那集》起,他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他的第二部英译诗集《园丁集》里的诗大多选自这一时期作品。

20世纪初泰戈尔遭遇到个人生活的不幸,丧偶、丧女、丧父的悲痛与伤感在诗集《回忆》、《儿童》和《渡船》中有真实记录。他另有两部长篇小说《小沙子》和《沉船》。1910年,长篇小说《戈拉》发表,它反映了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塑造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战士形象;歌颂了新印度教徒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条主义、崇洋媚外也予以鞭挞 。这期间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孟加拉文诗集《吉檀迦利》出版 ,后泰戈尔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成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泰戈尔成为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进入另一创作高潮,发表诗歌《歌之花环》、《颂歌》、《白鹤》、《逃避》,中长篇小说《四个人》与《家庭与世界》。20世纪20 年代泰戈尔仍坚持写作,发表剧本《摩克多塔拉》、《红夹竹桃》,长篇小说《纠纷》、《最后的诗篇》及一些诗作。30年代他又陆续出版长篇小说《两姐妹》、《花圃》、《四章》;戏剧《时代的车轮》、《纸牌王国》 ;诗集《再一次》、《边缘集》和政治抒情诗《礼佛》等。1941年4月 ,他写下最后遗言、有名的《文明的危机》,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控诉,表达了对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念。

2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 ,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 ,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 。可以说 ,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泰戈尔童年时代即崭露诗才,他的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1875)发表时,年仅14岁。1880年,19岁的泰戈尔便成为职业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戏剧和小说等作品。这些早期伤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期,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诗篇《两亩地》(1894)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的人道主义。这一时期的诗作还有《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第5部抒情诗集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此外,他还创作了6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的《素芭》(1893)、《摩诃摩耶》(1892)、《最活着,还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杰作之林。

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12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诗人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飞鸟集》(1916)等。1910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和象征剧《国王》等。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1937)、《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余种戏剧,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著和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是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和画家,曾创作2000余首歌曲和1500余帧画,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为印度国歌。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代表作

诗集:诗集《暮歌》、《晨歌》、《心中的向往》、《两亩地》、《金帆船》、《缤纷集》、《故事诗集》、《素芭》、《摩诃摩耶》、《最活着,还是死了?》等等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泰戈尔多才多艺,才华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著的社会活动家,也是锐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泰戈尔在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现,恐怕就是他惊人的创作量了。他12岁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歌词1200余首,并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 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还创作了2700余幅画。他给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处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漫长的55年后,日本的川端康成长又一次夺取这一桂冠。泰戈尔因此而蜚声世界。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孟加拉的加尔各答,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诞生在那里。 泰戈尔世家和拉比的童年 泰戈尔家庭原姓塔克尔(孟加拉人的尊称,意为“圣”),泰戈尔是它的英文变称。罗宾德拉纳特的祖父德瓦卡纳特“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化名流,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改革运动都得到他有力的支持。 这位“王子”的继承人德本德拉纳特不同于父亲的热衷社交,他性格内省慎思,潜心于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他兼具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笃信,对艺术的敏感,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对名气更大的儿子,他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他的温文尔雅、尊贵大方, 博得了“玛哈希”(意为“大圣人”)的美称。 德本德拉纳特有个庞大的家庭。他拥有15个子女。女儿婚后,女婿也长住于他家的。此外,还有一些亲戚和众多仆从。子女匀是在充分的自由和严格的家教、对宗教的虔敬与对美妙生活的享受紧密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个家庭继承了父亲所热爱的印度文化传统,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常举行哲学和宗教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经常演戏, 还有不时安排的音乐会。 著名诗人、演员、音乐家和学者常常成为座上客。“玛哈希”让子女们自由发展各自的特长,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而不加限制,态度极开明。罗宾德拉特就降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他的性格形成时期,从这个环境中饱吸了智慧和美的养份,“印度文艺复兴的急流潮涌从他的四周澎湃而过”。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被大家昵称为“拉比”的罗宾德拉纳特成为每个家庭成员钟爱的对象。但他并不受互溺爱,恰恰相反,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十分简朴。鞋子和袜子要在儿女们长到10岁时才按宗教法规批准穿用。拉比在中尔答进过4所学校, 但他都不喜欢。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在孟加拉学院读书,但都没有完成学业。他后来致力于教育革新,与此不无关系。 相形之下,他的家庭给他的熏陶是极明显的。拉比丰富的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源自于父兄。泰戈尔家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复兴孟加冬天文艺具有很大贡献。长史德威金德拉纳特才华出众,是诗人和哲学家,曾向印度介绍西方哲学。另一位史长萨迪延德拉纳特是进入英属印度行政机构的第一个印度人,懂多种语言,翻译出版了许多梵文和孟加拉文古典著作。姐姐斯瓦纳库玛丽是第一位用孟加拉文写小说的女作家。五哥乔蒂林德拉纳特成为一位音乐家、戏剧家、诗人和新闻记者。他长拉比13岁,对拉比的才干十分赏识并予以鼓励,还通过创办文学杂志《婆罗蒂月刊》直接引导拉比走上文坛。 另外,乔蒂林德拉纳特的妻子卡丹巴丽•黛薇,是一位丰姿绰约、优雅宽厚的女性。她在拉比身上倾注了深深的爱,给他布置出一个精美优雅的环境。她几乎成了拉比理想中的人物,两人之间有一种罗曼蒂克的眷恋。拉比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度过一生中最愉快安适的日子。

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曾赴英国学习文学和音乐,十余次周游列国,与罗曼•罗兰、爱因斯坦等大批世界名人多有交往,毕生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交流和协调。泰戈尔以诗人著称,创作了《吉檀迦利》等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又是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先后完成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1500多幅画和2000多首歌曲。天才的泰戈尔还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泰戈尔以诗歌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和现代最伟大的作家,诗人,小说家,戏剧家,美术家,音乐家1913年以英文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常常想,泰戈尔就像那天际的明星。“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的高昂;在那里,智识是自由的;……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吉檀迦利)这就是泰戈尔,像那启明星带引我们走向黎明。

在北京情侣可以去哪玩?学长为大家推荐以下几个地方:

                                   

01 太平洋海底世界

在海底世界这个有着无限浪漫的地方,手牵着心爱的人,走在各种彩色灯光照耀的海洋馆里,来一次梦幻又奇妙的约会,想想都是很美的事情。每当看到那些毫无杀伤力的海洋生物们,只会被他们美丽的外表所吸引,让人心情大好。当心情好了,很多人和很多事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02 后海

后海又叫什刹海,不管是冬天滑冰,还是夏天观景,都是很惬意的,夕阳很美,夜景也很美,晚上的酒吧更是热闹,是个约会的好地方。

                                   

03 公园

北京值得逛的公园真是太多了,每一个都各有特色。北边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边有天坛公园,西边有玉渊潭公园,东边有运河公园,中间有北海公园、景山公园、中山公园。随便哪一个公园,都可以散散心,聊聊天,享受两个人的慢生活。

04 大栅栏

闲暇的周末,约上另一半,去老北京的小胡同里走一走,感受一下北京的胡同文化,再拍一些灰墙黑瓦的照片,留作你们永久的纪念也是很美妙的。

05 瑞得万国际卡丁车

对于喜欢刺激类游戏的人来说,玩卡丁车的乐趣比逛公园大得多。卡丁车操作简单,左脚油门,右脚刹车,不需要驾照就可以玩,由于坐姿很低,实际的速度感会很强烈,让你体会速度与激情的驾驶乐趣。

06 枫花园汽车影院

如果你不喜欢嘈杂人多的**院,就可以带对象去汽车影院看**。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两个人买点炸鸡啤酒,一边共享美味,一边看着浪漫的**,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07 中国美术馆

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个很喜欢艺术的人,那么美术馆这种典藏艺术品的地方就再合适不过了,不管是拍照还是赏评艺术文化,都能增进你们的感情。

08 蓝色港湾

喜欢时尚的人一定要去蓝色港湾,这里有很多国外的建筑和一些国外的时装店,风格多样,独具创意和设计,适合情侣俩人逛一天。不管是拍照,吃饭,还是逛街,都是美美哒。

                                   

以上就是情侣约会地的所有推荐,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可以关注学长,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与你邂逅!

elian8210是个托儿,多严重的病,他都说是几十块钱的病,轻松得很,骗你个几十块钱就算了,我的朋友回来就说是上当了,摸个几下,十分钟就打发你走,电话010-61785554。专业医生说,椎间盘突出按摩是禁止的,容易加重,让椎间盘复位根本不可能,髓核出来了,回不去的,手术都做不到,只是去掉突出物。江湖医生的本事就是说大话,骗小钱,受骗的都是外行。

Chapter1 缘分初定

2000年,在山东德州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清纯明媚的女孩。她叫夏露,刚满20岁。夏露虽生在山东这样一个北方的小镇,但却是典型的北人南像,出落的就像江南女子,娇俏玲珑。皮肤白皙如凝脂,柳叶弯眉,樱挑小嘴,还有一双勾人心神的清澈双眸。

因为从小不爱读书,夏露高中毕业后就去念了个专科职业技术学院,学了幼师专业,但临到毕业也未找到合适的幼儿园,反正她也并不喜欢整天围着小孩子转。

既然如此,夏露爸爸只好应允她去家里开的加油站的小商店卖货。终于摆脱了学校,不用再受学习的煎熬,夏露如释重负。

每日坐在小商店里,看着那些大大小小的车停了走了,形形色色的人聚了散了,她心里很是舒畅。小店里常常能听见她欢快的歌声,顾客来了她总是满眼笑意的热情攀谈。小镇的人都喜欢这个漂亮活泼的姑娘。当然也少不了小伙子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经常跑到小店里搭讪夏露。但她从来不为所动。她总觉得好歹她爸也在镇上有一官半职,再说家里条件也不差,她年轻貌美的,不想随便就找个镇里的人家嫁了。

明一凡,自小也是长在镇子里,与夏露高中同学三年。他学业优异,典型的学霸,从来没有他考不好的试。凭着优异的成绩,他顺利进入山东大学。

大学期间虽然身边不乏漂亮优秀的女生喜欢他,但他的心里永远都印刻着夏露的模样。在他的内心深处,夏露永远都是高中时的清纯甜美,她的声音是那样的柔软,笑声真像银铃般悦耳动听,她仿佛就是跌落人间的天使。不止一次他的室友告诉他,做梦时他常常喊着“夏露,万岁!夏露,万岁!”他要娶夏露,今生必娶她。这种想法从来没打消过。

2000年的假期,大二的明一凡回到家对父母说了他心中埋藏已久的想法。父母听后坚决反对。一来,他们觉得夏露是三流专科生,而他是重点大学的学霸,差距太大。二来,都住在一个镇子上,从小看着夏露长大,觉得那姑娘实在是不简单,岂是他能降住的。再者夏露她爸也是镇上的领导,高攀不起。

明一凡听了这些很是绝望,但却实在想不出别的法子说服父母。他想起小时候听大人说有个老人上了年纪,实在觉得拖累子女却又迟迟不肯归西,便天天绝食以求解脱。他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主意。父母怎么会不心疼他这么优秀的儿子?!

他开始绝食,一日日的蜷缩在床上不吃不喝。三天后,父母终于忍不下心,答应去夏露家求她的父母。

明一凡如此的情深意切,夏露怎能不知。从高二起她便看出来明一凡的心思,但她确实不是很喜欢他。他学习那么好,而她那么差,明显就不是一条道上的。所以她一直很确定不会跟明一凡交往。

明一凡的父母来了一趟,夏露很明确的表示了拒绝。而后又来了第二趟,夏露的父母也心软了,开始劝说夏露交往试试。夏露去了明一凡家,看着他因为连日绝食而消瘦的脸,听着他睡梦中喊着“夏露”,她突然湿了眼眶,很是心疼。

夏露决定接受明一凡的誓死求爱。反正是一个镇上的,又是同学,试试就试试吧。

知道夏露终于同意与他交往,明一凡内心雀跃不已。那种欢喜就像是即将要与夏露洞房花烛夜,似乎已经一辈子紧紧抓牢她了。放假这些天他日日兴高采烈的跑到加油站,帮着夏露点货、卖货、进货;偷偷的从家里给夏露带各种吃食;绞尽脑汁的逗夏露开心打发看店的无聊。总之,只要能与夏露在一起,不论做什么他都欣喜若狂。他常常盯着柜台里坐着的夏露,不由自主的笑出声,一看就是一整个下午。“真好!一定是我前世修了极大的福份才能拥有夏露。”

通过与明一凡交往的这些日子,夏露渐渐的发觉他并不是从前那个只知读书考试的书呆子。除了博学多才,他还体贴入微、浪漫长情。看着明一凡眼波里的柔情蜜意,夏露心里也乐开了花。

假期结束后,明一凡恋恋不舍的与夏露道别,回到了学校。离开夏露的每一天他日日夜夜寝食难安,像失了魂的流浪儿。夏露坐在小店里看着车来车往,想着明一凡傻傻愣愣的帮她做这做那、时常偷瞄她,她嘴角总是笑不停,有好几次都因为收错钱而被人调侃。

相思的苦痛折磨着明一凡,很多次他都想干脆退学回到小镇上就那样一辈子陪着夏露。当他把这样的想法告诉她时,夏露狠狠的骂了他一顿,好几天没搭理他。明一凡从此再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大二下学期,学校开始招收国防生。成绩优异、体格达标的学生才可以申报,而且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部队授予中尉军衔,享受同地区同职级军官待遇,另外还能解决随同家属的工作。明一凡觉得这简直就是上天给予他的大礼。只要他能当上国防生,那毕业后就能与夏露朝夕相处了。果然他名列前茅的进入了国防生的行列。他与夏露都觉得以后的生活有了奔头。

剩下的两年里,明一凡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刻苦训练,以求毕业时能被分配到部队的好岗位。闲暇之余他一封接一封的给夏露写信。两年里林林总总的寄出了630封信。一到放寒暑假,他便一头扎进小商店里再也不想出来。在这两年里,明一凡和夏露也曾吵过闹过。夏露抱怨过异地恋的难捱。明一凡也曾有一时内心深处略微的嫌弃过夏露的学历。可不管出现怎样的矛盾,明一凡坚定不渝要娶夏露的心没变过。夏露也越来越深沉的爱着这个男人。

很快就到毕业了,明一凡反倒因为表现突出被分配到了甘肃一处深山里的军事基地。 收到这个通知,他整个人都崩溃了。他怎么忍心把夏露也带到这个鬼地方来。 当兵就是为了把夏露带出来,从此长相厮守,如今他困在了深山里,反而离夏露更遥远了。可部队的命令谁敢违抗!

2001年九月明一凡去了那个深山。除了军事基地外,那里没有村庄,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路,一眼望去都是连绵不绝光秃秃的山,最重要的是常常没有信号。

为了联系到夏露,听到夏露的声音,他经常翻着山头找信号。有好几次刚刚接通却又突然断了信号。他还是像大学时那样有时间就给夏露写信。深山里交通阻隔,每个月在部队补给的时候才会收到夏露的信。每一封信中,都依稀看得见夏露已干在信纸上的泪迹。但在信中她却从未抱怨责备过明一凡的遥远。说的最多的都是她的日思夜想和鼓励。明一凡贴身装着这些信,思念最难熬时,他会偷偷的拿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

在像是与世隔绝的深山里困了大半年后,明一凡还是决定要离开这个地方,要回到夏露身边,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研。趁着一次休假探亲,他告诉夏露他要考中科院的研究生。夏露也决定专升本考到北京去。两人仿佛又瞥见了未来的曙光。

2002年明一凡如愿考到了中科院。到北京后他很快把夏露也接了过来,帮助她复习专升本。在明一凡的帮助下,对学习深恶痛绝的夏露也考上了政法大学的本科。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明一凡信誓旦旦的向夏露求婚了。夏露满含热泪,深情亲吻着他,却并未戴上那玫戒指。在她的心里,她与明一凡的差距是那么大。他是学霸,想考到哪儿就能考上,而她是真的厌烦学习。这次要不是为了跟他长久的在一起,打死她也不想再上什么学。

2003年的5月全球爆发了非典病毒,而北京成为了重灾区。夏露所在的政法大学正好离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很近。这个素来被成为“温泉古镇”的京北重镇如今被一排排七天七夜临时搭建起来的简易板房覆盖。每天都能听见发着刺耳声音的救护车呼啸而过 ,看见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跑来跑去。很多学校已停课,学生们惶恐不安。因为离小汤山很近,政法大学完全被封锁了,里面的学生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夏露也被困其中。明一凡每次来看夏露时,他们也只能趴在栅栏上简单的说几句话,而后待在各自的隔离区里。那个时候的北京处处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每个人心中都充斥着对死亡的恐惧。夏露和明一凡也不例外,一度觉得他们又会与彼此分离。

6月20日,随着最后一批非典患者从小汤山医院走出来,北京终于不再属于非典疫区。各个学校渐渐解除了封锁隔离,人心终于安定了下来。

政法大学取消封锁后,明一凡飞奔去看夏露。夏露也已等在了门口,笑中带泪。

“我答应你,答应你。”夏露像个孩子一样紧紧蜷缩在明一凡的怀里,放声哭着。

明一凡眼眶湿润,将她抱的紧了又紧。

夏露躺在明一凡的怀里,双臂紧紧的环绕着他的身体。他们的目光长久的停留在夏露右手的那玫戒指上。

“非典太可怕了,在最严重的时候我真的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经历了那么多……”夏露说着不由的眼泪滚落了下来。

“露,我们再也不会分开了,我发誓。”明一凡吻干了挂在夏露脸上的泪珠,摩挲着那玫戒指。

“谢谢你答应嫁给我,你不知道与你在一起是我一生的梦想。”明一凡恨不得将夏露揉进他的身体里就此保护起来不许任何人靠近。

“傻子,我愿意嫁给你啊,你这么好。”夏露抬起头深情的望着明一凡。

此时,夏露再也不想考虑什么学历的差距了。明一凡是学霸就学霸呗,中科院的硕士又能怎样,反正他很爱她就行了。

明一凡也再不想放开夏露的手,此生就她了,管它什么专科、自考本科呢。

回到山东德州老家,他们举行了订婚宴。两家人都乐开了花,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总算安定了下来。明一凡的爸妈看着夏露出落的更加清秀动人,而且好歹也有本科学历了,便越来越喜欢这个原先在加油站卖货的姑娘。

夏露的爸妈自是开心,明一凡名校的硕士,而且知根知底,最重要的是对他们的女儿百般好。

虽定了婚,但明一凡并不想立刻结婚。他觉得现在的自己一无所有,并不能给夏露什么,在北京连个80平米的家都安不起。他不想夏露跟着他吃苦受累。他一定要成为成功人士。

明一凡考研成绩不错,再加上读研期间所做的项目标新立异,导师推荐他硕博连读,毕业后可以留校任教。他斩钉截铁的拒绝了,心里早已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要考清华的经济学博士。

夏露对此自然是支持。自从非典过后,她就认定了这个男人,不管他做什么她都义无反顾的支持。

考上清华的博士对于明一凡来说当然不算什么难事。在他顺利考上的时候,夏露也从政法大学毕业了。她在北京的一家传媒公司找了份法律咨询的工作,这是她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明一凡读博后,经常会参加一些有关经济学的论坛、宴会、大小型聚会。除了专业的经济论坛,其他的各式各样的大小聚会他都愿意带着夏露参加。开始时小型的同学之间的聚会大都聊的是家长里短,夏露都能应付。后来,在那些聚会上夏露如坐针毡。他们聊的都是全球最近的经济热点,用的都是专业术语,夏露根本说不上一句话,更别提给予什么评价了。明一凡一聊起来就全情投入,完全不会顾及到夏露一脸的尴尬和无措。夏露渐渐觉得她与明一凡的这些朋友格格不入。

一次明一凡的一位女同学询问夏露的学历及工作。夏露直言不讳的说出“本科”时,她分明看到了明一凡脸上的难堪,尽管他始终紧紧握着她的手。

从那以后,夏露再也不愿和明一凡出入这样的场合。明一凡也渐渐默许,只是建议夏露考研究生。

夏露同意了,心里却乌云密布。

“明一凡是变了吧,他明明知道我不爱读书的,政法大学的本科都是因为他百般的要求才读的,如今却又逼着我要考研。他是不爱我了吧。”

夏露这样想着,内心慌乱极了,她觉得她与明一凡之间那个裂缝已经变成跨不过的巨大鸿沟了。

她想逃离。

自从明一凡提出让夏露考研,她很多次都想找个机会与他坐下来推心置腹的谈一谈。她是真的不想再读书,请他不要再为难她。

可明一凡越来越忙,不是飞去全球各地参加各种论坛,就是埋头在书本里做研究、写论文。

有一两次夏露刚要说出口就被明一凡挡了回来。“让你考研是为了你好,我就不明白了,你为什么这么抵触?!以后咱们还要出国深造,还要……”每每听到这些,夏露总觉得身上像被压上了千斤的重石,难以翻身,生命垂危。她知道考研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明一凡会出国,会要求她更多。而她日思夜想的仅仅就是与这个男人过清平日子,不喜欢什么大富大贵。

又一次出差回来后,明一凡得意的告诉夏露,他已经帮她填报了清华大学的法学硕士,导师已打过招呼,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只需她好好复习。夏露只觉得心中那一簇小火苗顷刻间烧成了熊熊大火,再也抑制不住了。

“凭什么你要决定我的人生?凭什么?凭什么你要违背我的意愿去满足你的虚荣心?凭什么?”

“就凭我爱你啊。”

夏露痛苦的冷笑着,泪水肆无忌惮。“爱?爱就是逼迫我做不愿意的事情么?爱就是你因为我的学历感到越来越难堪?爱就是违背你曾经所有的承诺?”

明一凡面容冷漠,一言未发,思想早已不知游离到哪去了,夏露突然觉得他很陌生,好像从来不曾认识。

她咬咬唇,终于还是忍不住说出了那两个字:“分手,分手吧,我们分手吧。”八年来,不管是被重重大山阻隔还是在非典中挣扎,他们都未说过“分手”两个字。

“露露,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你好……”明一凡依旧是那副神情,似乎再无其他话可言。

夏露搬离了那间与明一凡住了三年的小屋,那间装满了甜蜜回忆,承载了无尽希望的小屋。

分开后的一个月里,她断绝了所有联系,像个游魂独自一人漂在北京,大病了整整一个月。她原本以为与明一凡的这场缘分绝不会断,不管艰难险阻,他们命定了是在一起的。

相处的八年里,无数的时刻让她认定了这个男人,一辈子至死不渝要嫁的男人。可命运偏偏是这么百转千回。

在每一个只听得见微弱呼吸声和时间滴答声的暗夜里,夏露绝望的蜷缩在床上,八年的场景像一个个**慢镜头徐徐而过:明一凡爬一个个山头找信号就为给她打几分钟的电话;她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给明一凡回信;非典时他们隔着学校大铁门约会;明一凡泪流满面的向她求婚……

明一凡以为夏露只是闹脾气,绝离不开他。这许多年,夏露早已把他当至亲,而她也已然成为了他的不可或缺。他四处寻找夏露,却杳无音讯。

明一凡的爸妈听说夏露要分手,坚决反对。当年反对他们相处是因为夏露学历低,如今学历不再是问题,况且他们相处了八年,早已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了。在他们眼里,夏露和明一凡绝然不会分开,过一段时间就会和好如初。

他们谁也不知道,就在那无数的暗夜里夏露已经坚定了要与明一凡分道扬镳,从此陌路。

她想他们缘分已尽。

明一凡是真的心急如焚,他终于意识到夏露的决绝,开始四处奔走寻找着夏露。寻遍了家乡,访遍了北京所有熟悉的人和街道,可是仍旧杳无音讯,夏露像是突然人间蒸发了一样。

一个女人倘若真的铁了心要诀别,那任谁也找不到的。

夏露辞了传媒公司的工作,寻了一处僻静之所,一边调养身体,一边认真复习考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在决定要与明一凡 分道扬镳的时刻,她也下定了决心要考研。每当读书读到痛苦处,想要半途而废时,她总是咬紧牙,心底暗暗的发狠:考研不为别人,只是心甘情愿的为自己。

在与明一凡分开后的这一年春天,万物复苏,草长莺飞,一切仿佛都焕然一新之时,夏露如愿以偿的考上了政法大学的法学硕士。

明一凡不知从哪得来的消息,研究生复试的那几日天天守在政法大学门口。

终于,还是遇见了。明一凡远远的看着夏露像是换了个人。从前她活泼开朗,举手投足间让人感觉犹如欢快的小鹿,不谙世事、热情纯真。现在的她眉宇间透着一股子书香气,走路自信而又沉稳,俨然是一种文艺青年的姿态。

明一凡迟疑了一时,突然飞奔过去紧紧抱紧了夏露,压抑了几个月的思念随着泪水奔涌而出。

“露露,我错了,我错了,我真的错了,不该那样逼你,不该那么自私,你原谅我,好么?我们,我们结婚吧。”

在明一凡温暖而又熟悉的的怀抱里,闻见他身体散发出的淡淡皂香,有一刻夏露觉得像是又回到了当年的情景:学校在非典结束后解禁,他们在学校门口抱头大哭,她答应他的求婚;多少次她躺在明一凡的臂弯里甜甜睡去。但很快她使出浑身的劲挣脱开了明一凡的怀抱,泪水模糊了整张脸。

“明一凡,你不觉得么?我们是真的不合适。从前的八年就只当是互相陪伴,互相成长了。从此,我们各安天涯,互不打扰。”

“露露,八年了,你舍得么?我们还有很美好的未来没有实现呢。我说过了,我们要一起出国。难道你就甘愿放弃我们的以后么?我以后不再逼你考这考那了,好吗?”明一凡攥着夏露的手不愿松开。

“不,我不愿意出国,我只想过安稳日子。你能么?你能陪我过安稳日子,别再折腾了么?你可以不再逼我和你齐头并进么?你可以做到么?你不能做到。”夏露终于抛出了憋在内心深处的话。

明一凡陷入了沉思中,愣在了原地,夏露头也不回的跑开了。

读研期间,夏露交往了一北京男孩。在相处未满一年时,也是在她28岁这一年,他们很快的结了婚。

后来,明一凡还是找过夏露。直到有一天看到夏露挺着硕大的肚子,旁边有个男人小心翼翼的搀扶着,明一凡此后再未出现。

听说他终是出国定居了。

听说他成为了很厉害的经济学家。

唯一不是听说的是他至今仍然孤身一人。有人说他神神叨叨的,时常哀叹,时常言语间会冒出来那首诗。

打不打赏不要紧,要紧的是留下你的身影,好让我也喜欢你,么么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74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