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笼罩在灯影里的《简•爱》,如湖水微漾下波光潋滟的玲珑岛屿。解开数年前时光之手加盖的印条,泛黄的书页间鬓染秋霜的我与芳华年代的自己如约相遇。数年前我盘桓其中,思想的微风却没能在白色纸笺上留下轻抚的迹痕。这回我要以笔为梯,趁这个芬芳的春夜,采摘下心树枝头上垂挂的金果,留待落花拂身时节的某日黄昏,来饮上一碗微醺的酒酿。
一、圣约翰:一位传教士的婚恋观
年少时阅读《简•爱》,我的目光主要聚焦在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位男女主角身上,但这次男二号——一位致力成为传教士的年轻牧师圣约翰,则紧紧攫住了我关注的视线。圣约翰身行力践他孜孜以求的人生奋斗目标,孤身远渡重洋到印度,以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去各地播撒宗教的光芒普泽众生,几年后他如落日般永远沉睡在异乡的彼岸。
相比简•爱与罗切斯特最后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圣约翰这位在陌生国度开疆辟土的将军,以如日中天的年纪捐躯沙场的悲壮结局,更像战鼓之余音令我们心灵的琴弦震颤不停。这其中既有对他不畏远方道阻且长,始终高擎着理想信念明灯的仰视,又有为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胜唏嘘。即使圣约翰在远行印度前,简•爱终于接受他的求婚,履行她协助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角色职责,简•爱也难以延缓圣约翰这轮太阳在炽烈燃烧后的加速沉落。甚至她这株小草,也会被他身上喷射的炙热火焰灼伤烧焦。
抵达心中那座金光闪闪的圣教殿堂,是圣约翰无人撼动的至高理想。他必须铲除朝圣途中的一切阻碍,包括可能羁绊他前行脚步的儿女情长。他无法容忍因沉湎于世俗家庭生活的安乐乡,而亲手熄灭蓄势已久的斗志与赤忱。圣约翰理想中的配偶,并非花前月下耳鬓厮磨的亲密爱人,他招募的是能与他并肩偕行的忠实战友,共同投身于宗教和文明的传播事业中。
现实情况却是,鲜少有人能完全契合他崇高而严苛的灵魂节拍。他果断摒弃所爱之人罗莎蒙德传递的电波,没有丝毫犹豫,只因她不符合传教士妻子的标准;而他选中的表妹简•爱,无论如何都不肯屈从于她无法认同的爱情价值观。圣约翰为自己铺设的理想道路,注定是崎岖不平的,布满了荆棘和泥泞。而即便如此,他仍坚定得像野地里的向日葵,毫不偏离太阳照耀的方向。
二、圣约翰对初恋爱人罗莎蒙德的“十五分钟幻想法”
身为富家独生女的罗莎蒙德,不仅拥有大自然特别偏爱而赐予的出众容貌,还有着一颗水晶般的心灵,平时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由罗莎蒙德出资负担了圣约翰创办的女子学校的部分费用。两人因此产生交集,情愫像春天的幼草抽芽滋长。
如果说罗莎蒙德对圣约翰的爱恋像一湖奔流的春水温柔而直率,那么圣约翰对罗莎蒙德的情感,则是开春冰块覆盖下暗流涌动的河床。当她玫瑰色的面颊和亮晶晶的眼眸出现在他眼前,即使他严峻的目光被突如其来的火花所烧熔,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胸膛里巨大的心房厌倦了专横的管束,而剧烈地跳动着渴望获得自由,但他还是像一位果断的骑手勒住了腾起的怒马。
特别是他自创的“十五分钟幻想法”,使读者无不惊叹他非同常人的克己毅力。当聪慧狡黠的简•爱用她给罗莎蒙德画的肖像,逼圣约翰吐露出心事时,他说“很高兴,再谈一刻钟吧!”然后取出手表来掌控时间。在这一刻钟里,他开闸倾泄出心中甜蜜的爱情洪水,幻想匍匐在新娘罗莎蒙德的裙裾前,把鬓角靠在诱惑的胸前,把脖子套进她用鲜花做的颈轭下,品尝了她杯中的美酒……一刻钟计时一到,他迅疾收起表返回现实世界,用冰冷的链条把自己驰骋的心捆绑起来。尽管他坦言她“不愧为世界上最好的玫瑰”,可是,“我平静而清醒地意识到,她不是我合适的伴侣……罗莎蒙德会是吃苦耐劳的人,会是女使徒吗?她会做个传教士的妻子吗?不!”
简•爱不解地劝说他不必做传教士,就可以与心爱之人厮守终生。圣约翰惊诧道,“放弃!我伟大的工作?它比我血管里流的血还可贵。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是我活着的目的。”圣约翰要与那群人一道,为建立天堂里的大厦在世间打下基础,他立誓“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同那桩伟大的事业合而为一,那就是提高他们的种族,把知识传播到无知的领域,用和平代替战争,用自由代替束缚,宗教代替迷信。”
对自己,冷静如大理石的圣约翰也下了鞭辟入里的判语,“我是一个冷酷无情、野心勃勃的人。”他亲手扼杀和摧毁自己真爱的树苗,屏蔽掉罗莎蒙德释放出的情意和饱含失望伤心泪水的眼波,义无反顾地将她彻底推出自己情感的禁区。几个月后当罗莎蒙德订婚的消息传来,在姊妹们投来的目光中他看起来从容不迫,“你看,简,仗打过了,而且打胜了。我的道路已经扫清了。”
罗莎蒙德是代表世俗生活诱惑的符号,在一个为伟大崇高事业盟誓的奋斗者眼里,他无疑要与人类的弱点进行殊死的敌我搏斗,并坚信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让桎梏自己的所有镣铐在征途中纷纷熔化和脱落。
三、圣约翰对表妹简•爱的三次求婚
简•爱满足了圣约翰选拔传教士妻子的全部条件。从简•爱逃离罗切斯特的庄园,一路颠沛流落到圣约翰的沼地居开始,十个月里圣约翰对简•爱进行了细致观察与种种考验。他认为这个刚相认不久的表妹,温顺、文雅、勤奋、无私、坚贞和勇敢,完全具备他所寻求的各种品质。
但是,他却没从简•爱之前的生活经历去进一步了解研判,孤儿出身成长的简•爱,骨子里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和追求平等自在的精神,并满怀对幸福圆满家庭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这些都是圣约翰未曾考虑周全的关键,他的疏忽导致久经酝酿的求婚计划最终落空。
01
在圣约翰漂洋过海奔赴印度之前,他决定向简•爱求婚。一开始,圣约翰对他的求婚信心十足,直接对毫无心理准备的简•爱抛出霸气强悍的决定,“你得做传教士的妻子,一定得做。你将属于我的,是为了对主的奉献。”并毫不讳言她的作用就是,“你可以掌管印度学校,帮助印度女人,你的协助对我是无价之宝。”
懵圈后清醒过来的简•爱明白,“他珍视我就像士兵珍视一个好的武器,仅此而已。”以这样的身份永远依附着圣约翰,完全没有作为亲密爱人的心灵共鸣,被禁锢的天性之火只能在内心燃烧, 直至躯体完全销蚀殆尽。这样可怕的殉道,是向来追求独立自主和幸福生活的简•爱绝对不能接受的。而之前他对罗莎蒙德情感的处理,已经让简•爱得到昭示,他一心追求自己伟大目标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忘记了小人物的感情和要求,他在前进的途中会把他们踩在脚下。因此简•爱斩钉截铁地回答圣约翰,她只能以妹妹的身份去印度辅佐他的事业。
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圣约翰原以为会俯首帖耳的简•爱竟毫不让步,她甚至大声呐喊出她的宣言,“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虚假感情,是的,你奉献它时我也瞧不起你。”两人自然不欢而散。求婚意外受阻并未使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圣约翰知难而退。
02、
第二次求婚,是简•爱主动向表哥示好和解时,圣约翰再次提出的要求。但双方在原则问题上都仍然毫不妥协和退让,甚至展开更为激烈的思想交锋,顽固执著地坚守着各自的堡垒。
与第一次情形不同的是,圣约翰没有了上回的从容不迫,和以上帝的说辞来劝导简•爱的居高临下,他已经明白此路不通。而简•爱的言辞更为直接坦率,“要是我不得不嫁给你,你会要了我的命的。我在那里的水土下是活不成的。现在你就已经在要我的命了……上帝给了我生命并不是叫我去浪掷的……”句句像利刃刺向圣约翰的要害,几乎使他差点失去平时的冷静克制和温文尔雅。简•爱似乎感觉到了冰山雪崩前的摇摇欲坠。结束这次艰难的求婚前,圣约翰只得再次借助上帝的力量继续劝导,“你要去寻找罗切斯特先生吗?你抱的这种关心是非法和不神圣的……我只好衷心求上帝别让你真成了一个迷途的人。”
03、
第三次求婚出现了两次戏剧性的逆转。圣约翰的求婚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这次他改变了以往的战略,不再与简•爱发生正面强硬的对抗和冲突,而是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用他最擅长的诵读圣经和祈祷的方式,使简•爱像被施以魔咒一样,不知不觉间思想意识与四周弥漫的氛围水乳交融。
当圣约翰把手按在简•爱头上,语气诚挚而柔和地问她现在的决定,简•爱已经想不再对他进行抗拒,她也已把爱置于不加考虑之列,而只是想着责任。就在圣约翰欣喜地喊道,“我的祈祷感应了!”此刻,第二次逆转紧跟着发生了,她的耳边似乎传来了罗切斯特来自远方那狂野急切的召唤。后来事实证明,那正是她与罗切斯特阻隔不断的心灵感应。也是它,拉响了圣约翰求婚故事终结谢幕的铃声。
这三次求婚,实际上是两种不同人生价值观屡次发生撞击的过程,也是全书令人回味无穷的精彩华章。圣约翰对毕生夙愿的虔诚和狂热,以及为了理想信仰的实现,对他人施以影响的专制、强横和严酷,到最后的失望纠结和力不从心,在书中铺陈得层次分明,立体生动,一个伟大事业的先驱者劈波斩浪、无惧无畏的形象跃然纸上。
四、结语
画上这篇圣约翰人物小传的句号,我的心底浮出一则短语。凡心之所向,惟素履以往。虽生如逆旅,当一苇以航。正如圣约翰,在选定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直至如逐日的夸父耗尽全力,即使颠簸的大海邮轮上他孤身一人,也要乘风破浪,即使东方日头的炙烤也蒸发不了他劳作的热情。因为他心灵的房间里点亮着一盏不可扑灭的信念之灯。
相比简•爱与罗切斯特的传奇,圣约翰更贴近现实中努力奔跑的我们。正是对这种精神的感喟,促使我以笔为犁,在心田上留下思想的辙印。很多时候,如蜗牛般驮负着重壳的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缕星光,让我们推开夜窗抬头仰望。
学生时代阅读的《简•爱》,是上译的版本,微黄的纸张因岁月的陈酿发出熏香,我不愿再次阅读时用笔尖在上面勾勾画画,生怕会戳破一个曾装进梦想的五彩气球。就让它静静地呆在手边,与夜灯一起放射出光芒。我又新购一册译林的版本,每次翻开时,我都能嗅到冰淇淋与香草混合的清新气味,让我一瞬间心里涨满了难以言说的喜悦。这次阅读必须有所输出,是我要完成的目标。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这本《简•爱》因塞满了书签而变得逐渐厚重,但我知道,距离达成这次心愿又靠近了一步。
《简·爱》这本书呢,说简单点就是,简的父母早早离世,被舅舅看管,但舅舅去世后,简爱就由舅妈看管了,她对简爱非常不好,处处针对,两人闹掰,便把简爱送去孤儿院,简爱在那生活了八年,后来去了桑费尔德庄园当家教,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正当两人要结婚时,简爱发现罗切斯特有妻子,得知此事后,简爱决定离开,她仅有的积蓄花光后风餐露宿,晕倒在牧师圣约翰家门前,获得了解救。醒后,圣约翰给她找了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期间拿到遗产,认亲成功后分割了财产。简爱全心全意的教学,心里却忘不掉罗切斯特。圣约翰向简爱求婚,但简爱始终爱着罗切斯特,她决定去找罗切斯特,看到罗切斯特的状况后,他们结婚生子,罗切斯特也治好了眼睛,看到了他的孩子……
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当她还在幼年时,父母就染病双双去世。简爱被送到盖茨海德庄园的舅母里德太太家抚养。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并决定把她送进达罗沃德孤儿院。由于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里德太太赶紧把简爱送去孤儿院,为了赶走简爱,她在勃洛克赫斯特先生面前处处中伤简爱,毁坏简爱的名誉。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但简爱仍然努力的讨大家喜欢。简爱与孤儿海伦结成好友,教师潭泊尔**也很关心她。有一次,勃洛克赫斯特光临,简爱失手打碎了石板,被惩罚站在凳子上,当众受到羞辱,当她觉得自己以后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时,是海伦的微笑给了简爱力量。谭波**也来看望她,与海伦谈古论今,使简爱佩服不已。后来孤儿院里传染上了斑疹伤寒,夺走了许多孤儿的生命,海伦就在这场伤寒中死去,这对简爱打击很大。斑疹伤寒使孤儿院有了大规模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谭波**由于出嫁,因此离开了,简爱决定出去工作,于是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她是简爱的学生,而罗切斯特先生是她的保护人。简爱来到了桑费尔德庄园,那里的一切很庄严。一天,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罗切斯特从受惊的马上摔了下来,简急忙上前去扶他,回到家后简才知道他便是庄园主罗切斯特。因为阿黛尔,罗伯斯特先生与简爱面对面交流,了解了简爱的过去,并对简爱的画做出评价。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夜里,简爱简被一阵奇怪的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门开着,床上着了火,她叫醒罗切斯特并扑灭火。罗切斯特告诉简爱,三楼住着一个女栽缝格雷斯,她神经错乱,时常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并要她对此事严守秘密。简爱苦思冥想理不清头绪,胡乱猜测缘由,罗切斯特也出了一趟门,简爱想见到罗伯斯特先生又盼不到他。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桑费尔德庄园上上下下开始忙碌起来。在一次家宴上他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大家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而罗切斯特却邀请简爱跳舞,她确定了两人之间的感情。一次,家里来了一个蒙着盖头的吉卜赛人。当轮到给简·爱算命时,简爱发现这个神秘的吉卜赛人就是罗切斯特,他想借此试探简对他的感情。庄园里又来了个名梅森的陌生人,当晚他被三楼的神秘女人咬伤了,简帮罗切斯特把他秘密送走。不久,里德太太病危,天天念叨着简爱。回到舅母家中,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封信是三年前简的叔父寄来的,向她打听侄女的消息,并决定把自己的遗产交给简爱。里德太太谎称简在孤儿院病死了,直到临终前才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简。简爱回到桑费尔德庄园感觉像回到家一样,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简爱答应了,心里充满了幸福感。罗切斯特与简爱筹备婚礼,罗伯斯特很宠简爱,简爱视罗贝斯特为她的整个世界,他是简爱的偶像。在婚礼前夜,简爱从梦中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穿她的婚纱,然后把婚纱的面罩撕成碎片。罗切斯特告诉她那不过是一个梦,第二天当简醒来时发现婚纱的面罩真的成了碎片。婚礼如期举行,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教堂,声称婚礼不能进行,他说罗切斯特15年前娶梅森先生的妹妹伯莎·梅森为妻。罗切斯特承认了这一事实,并领人们看被关在三楼的疯女人,那就是他的合法妻子。她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就是她在罗彻斯特的房间放火,也是她撕碎简婚纱的面罩。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简爱也因为罗切斯特的谎言感到失望,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夜里,简爱离开了桑费尔德庄园。她仅有的积蓄花光后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晕倒在牧师圣约翰家门前,被圣约翰和他的两个妹妹救了。简爱睡了三天三夜,终于清醒了过来,在圣约翰家人的照料下,渐渐恢复体力。简爱被圣约翰收留并为她谋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位。简爱渐渐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一座山村农舍成了简的家,她有二十名学生,其中能识字的只有三个,能写和算的一个也没有。简的责任就是要培育这些孩子,黄昏时,简边望着日落的景象,一边自我安慰,这时候,圣约翰来了,询问简对第一天工作的感觉。简爱全心全意地做乡村女教师的工作,渐渐成了那一带乡亲们喜欢的人,那段日子,简爱表面上很平静,但常常在梦中遇到罗伯斯特先生,心里焦躁不安。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向简爱求婚,但他坦率地告诉她,他要娶她并不是因为爱她,而是他需要一个很有教养的助手。简爱觉得应该报答他的恩情,但迟迟没有答应他。当夜,圣约翰在荒原上等待简爱的答复,就在简爱要作出决定的时候,她仿佛听到罗彻斯特在遥远的地方呼喊她的名字。圣约翰非常自信简爱会追随他,并不断地做出各种努力帮助简爱尽快下定决心与他结婚。简爱在圣师的感召下差点失去了抗争的勇气,在那一刻,简爱又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呼唤她,使简爱无法抗拒,简爱明白自己应该如何选择了。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得知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简爱终于找到了罗伯斯特先生并十分震撼而感动,于是和罗切斯特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两年之后,罗切斯特治好了一只眼睛,他看到了简爱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
《情迷巧克力》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1 彩色片 114分钟
墨西哥米拉墨斯**公司出品
导演:阿尔方索·亚罗 编剧:罗拉·艾斯奎威尔 摄影:艾玛努艾尔·鲁班茨基 斯蒂夫·伯恩斯坦 主要演员: 卢美·戛华佐(饰蒂塔) 马克罗·莱昂纳特(饰彼得罗) 里吉娜·托尼(饰伊琳娜)
本片获1991年艾里奥**节最佳影片奖,东京国际**节最佳女演员奖,芝加哥国际**节最佳剧本奖
剧情简介
蒂塔出生的时候,母亲伊琳娜正在厨房切洋葱。那洋葱的剧烈 使她在母体里就哭个不停。据厨娘娜恰说,蒂塔是被淌流在厨房地板上的汪汪泪水推送到这世界上来的。出生以后泪水成河,娜恰把泪水蒸发成的盐扫起来,有40磅重,足够全家人吃很长的时间。
伊琳娜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蒂塔,把她交给厨娘娜恰抚养。娜恰终日围着锅台转,这样,蒂塔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伴着厨房的洋葱异味终其一生。从会拿刀叉起,蒂塔就学着剁洋葱的手艺,善良的娜恰为这幼小的生命祝福,希望她早日长大,找一个如意郎君,摆脱这苦难的命运。这种良好的祝愿遭到伊琳娜的严厉责斥,她说“蒂塔永远不会嫁人,她是我的小女儿,她要照顾我,直到我死去。”伊琳娜这样说,是根据这个家族世代相传的一项规定:么女不得嫁人,要侍候母亲终生。
母亲疼爱两个姐姐路莎拉和苏菲。苏菲有着墨西哥女人所没有的一头金发,人们纷纷议论,说她是混血种,不是蒂塔父亲之女。蒂塔的父亲在气恼中死去。
1910年,三姐妹均长大成人。英俊的牧场少东家彼得罗出现在蒂塔的面前,他深深爱着这个姑娘。蒂塔感到“他凝视她 的双肩时,就像生面团接触到热油时那样灼热的感受”,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同样爱着他。
彼得罗无法压抑这种感情,他向蒂塔坦露了自己的爱情。他说:“我知道这种表白的确显得过于唐突,但要接近你又是那么困难……”
“我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请给我时间考虑……”
彼得罗说:“不,我现在就需要你的答复,爱是一种感觉,感觉是不用去考虑的。”
彼得罗和他的父亲来到蒂塔家求婚,遭到伊琳娜的婉言谢绝,她说蒂塔是最小的女儿,按照家族规矩要侍奉母亲,不能出嫁,不过她也说,如果彼得罗要娶妻,可以娶她的大女儿路莎拉,他只比蒂塔大两岁。
彼得罗考虑再三,同意了伊琳娜的建议。
回家的路上,彼得罗的父亲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要改变初衷,何以会和没有爱情的人结婚。彼得罗说:“如果你不能娶你心爱的人,唯一的接近她的办法就是娶她的姐姐。”
他们的谈话,被娜恰听到了。
娜恰把这一切告诉了蒂塔,她安慰她说:“他是为爱而结婚的,是为了更深地爱你。”但这种安慰的话,无法抚平少女受重创的心灵。
为了压抑内心的痛苦,蒂塔每晚编织毛毯,她的泪水不断地滴落在毛毯上,这条毛毯后来织了百米长。
路莎拉结婚的日子快到了,伊琳娜命令蒂塔主理姐姐的婚宴。蒂塔苦涩的泪水滴入用了170个鸡蛋搅拌的结婚蛋糕的面粉里。娜恰说,悲伤的泪水是有毒的。果然,吃了婚宴蛋糕的人都莫名其妙地悲伤起来,后来全体都奔到河边呕吐不止。
彼得罗心中只有蒂塔,婚后三个月始终以种种理由拒绝与妻子有任何亲昵的举止,这使路莎拉非常痛苦。伊琳娜发现彼得罗和蒂塔藕断丝连,便禁止他们接近。
彼得罗以蒂塔“下厨一周年”为由,送给她一束玫瑰花。蒂塔把花紧抱在胸前,那带刺的玫瑰在胸前留下了三道血痕,那花的芳香也给了她启示,她要用玫瑰花瓣为心爱的人作一道菜——玫瑰汁鹌鹑。当这道精心制作的菜肴端到餐桌上,不同的人尝到它竟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彼得罗吃了这道菜,仿佛蒂塔整个身心进入他的体内;伊琳娜的脸上,是莫名的苦涩;苏菲吃了这道菜,浑身发热,冲到小木屋去洗澡。路过的扎帕达农民革命军闻到这道菜的飘香,情迷意乱,开枪把木屋点燃,赤身露体的苏菲,狂奔在原野上,被一个革命军将领抱上骏马,他们一同消失在地平线上。后来传出了谣言,说她当了 ,为此,伊琳娜气得大病一场。
这道“玫瑰汁鹌鹑”使蒂塔和彼得罗找到了心灵和爱的交流的途径。蒂塔的厨艺日臻完美。
伊琳娜禁止别人提到女儿苏菲的名字,甚至烧毁了她的照片和出生证。
一年以后,路莎拉生下一个女儿,由于母亲缺奶,孩子终日啼哭。蒂塔总是热心帮助饥饿的人,她以处子的胸怀喂养彼得罗的骨肉,对孩子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孩子满月的时候,村民们尝到蒂塔美味绝伦的菜肴,人们问她是怎么做的,蒂塔回答说:“关键在于制作的时候,要放进更多的爱。”路莎拉产后体弱多病,伊琳娜令彼得罗把她带到充满阳光的德州,蒂塔感到失去了寄托,茫然若失。不久,传来噩耗:孩子因饮食不当而夭折。蒂塔长期积郁的痛苦和愤懑终于爆发了,她对母亲说:“孩子的死全是你不好!”她爬进遍布尘埃的鸽子房,不愿再见世人。人们说,蒂塔得了精神病。
伊琳娜让约翰医生把蒂塔送进了精神病院。离家的那个黄昏,马车驮着蒂塔缓缓前行,马车后拖着蒂塔编织的百米长毛毯。善良的约翰是个鳏夫,一直暗恋着蒂塔,把她带到自己德州的老家,悉心照料着她,但是蒂塔依然沉默,很少吃喝。
约翰说,他那印第安裔的祖母曾对他说过,每个人出生时心中都有一盒火柴,如果它不能自燃,就要通过外界的力量去引燃它。每个字,每一种旋律,每一种声音或每一种爱抚,都可能成为引燃的契机。如果火柴一直不引燃,就会潮湿,永远点不着了。约翰认为,要治好蒂塔,必须引燃第一根火柴,“因为感情的突然爆发,将会把整盒火柴同时点燃,就会产生强烈的光辉,它为我们显示出生时忘却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引领我们回到神圣之本。”
医生把蒂塔家的使女珍恰接来,她以真挚的爱心做了一碗牛肉汤,蒂塔喝下就神奇地复原了。
不久,伊琳娜去世。蒂塔用母亲一直挂在颈项的一把小钥匙打开她珍藏的小箱子,发现里面是一个男人的照片和情书。外间的传言终于成为事实。蒂塔伤心流泪了,不过她的哭,不是为了使她的爱情受到压抑的母亲,而是为了受到爱情挫折的那些人。
丧礼上,蒂塔和彼得罗重逢了。路莎拉又有了一个女儿,蒂塔同样以真心去照顾她。只是在一次宴会上,她听到路莎拉宣布这个小姑娘长大以后,也不能出嫁,也要侍奉母亲终生时,她甚为反感也感到悲伤,仿佛伊琳娜还活着一样。回到厨房后,蒂塔开始诅咒,让路莎拉宣布过的话在她自己的肠胃里烂掉,让那腐臭气体从她的孔穴排出并挥发掉。这诅咒果然奏效,此后路莎拉不断打呃、放屁,口腔气味难闻。彼得罗就更加疏远她。
约翰医生向蒂塔正式求婚,为了不使他伤心,蒂塔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她毕竟深爱着彼得罗。入夜,彼得罗潜入蒂塔房中,经过多年的暗恋,他们终于得到了亲近的机会。但正是从这天开始,伊琳娜的亡灵经常出现,她谴责蒂塔忘记了道德和尊严,抛弃了社会的规范,这使蒂塔深感恐惧。
苏菲回来了。并非是传闻中说的那样,她成为韦·祖宏将军夫人。
“真相是不存在的。”苏菲对蒂塔说:“真相是路莎拉嫁给了彼得罗,而不顾你们的爱。”
“但做妻子的是她而不是我。”
“那又怎么样婚姻能改变你和彼得罗的感受吗当然不会,你们的爱是真正的爱,你们要向路莎拉承认这一事实,尤其是母亲去世后……”
她鼓励蒂塔为争取自己的幸福斗争。当伊琳娜的亡灵再度出现时,蒂塔说:“要走的不是我和彼得罗,应该是你!我已经受够你的折磨,该是一刀两断的时候了!”自此,鬼魂不敢再来骚扰她了,她的心灵也永不再受桎梏。
约翰已做好婚礼的一切准备。蒂塔告诉他,她已把贞操献给了另一个她心爱的人,要求取消婚礼。善良的医生感到蒂塔真心爱着彼得罗,自愿退出了。但是他坚信:“传统会随你而死去。”
1934年,路莎拉早已死去,约翰一直未娶,已是双鬓发白了,蒂塔也一直未嫁。他们仍是真挚相知的朋友。彼得罗的女儿和约翰的儿子幸福地结合了,他们一同入了哈佛大学。
当客人散去,老屋里只剩下蒂塔和彼得罗时,他们在数不清的烛光映照下,实现了真正的结合。彼得罗乐极而终,蒂塔慢慢地吞噬着火柴。整个老屋被引燃的烈焰包围着,这对有情人永不离分。
人们在牧场遗址的灰烬中,所能找到的,是蒂塔留下的一本烹饪书,还有这个关于深藏的爱的故事……
鉴赏
《情迷巧克力》是根据墨西哥女作家罗拉·艾斯奎威尔的处女作小说改编拍摄的。罗拉·艾斯奎威尔完成了**剧本的创作,并把它交给自己的丈夫导演阿尔方索·亚罗去完成。
《情迷巧克力》把加西亚·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带进了厨房和睡房——这是拉丁美洲妇女的传统避难所和禁锢她们的牢狱。
无法套用任何模式去分析这部影片。只有了解“魔幻现实主义”何以能够根植于拉丁美洲这块神奇的土地,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影片如何在似乎是荒诞的“神奇现实”外壳下所包含的深邃思想,在漫不经心的游荡中隐含着的社会批判作用。
据文学研究者的介绍,“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早产生于西欧,到1948年传入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在欧洲并没有发展成文学或艺术流派,但进入拉丁美洲时,那里已经有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雏型作品,名词一经传入,很快就发展成对当今世界文坛具有很大影响的文学流派。这当然是和拉丁美洲的自然条件、政治条件、印第安文化及外来文化、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远古的和现代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受西欧超现实主义启发而产生,但它反对逃避现实,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虽然他们接受了超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即“神奇的事物是美的,凡是神奇的都是美的,也只有神奇的事物才是美的” (布勒东)。但魔幻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现实中的神奇,同时也注重反映现实,这是一种 “神奇现实”。
阿尔方索·亚罗力图保持文学特色,通过昆塔的画外音,讲述姨婆蒂塔、外曾祖母几代人的故事,这可以说是墨西哥乃至整个拉美大陆女性命运的缩影。昆塔讲述的是日常琐事,诸如“剁洋葱”、“编织长毯”这类最为普通常见的事情,但却和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感情经历、喜怒哀乐紧紧联系在一起。“神奇”如何与“现实”相联系编导者通过昆塔的语言,发挥了文学给读者以更丰富的想象可能性的作用,形象地展示蒂塔悲剧性命运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厨房”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场景之一,也是每个墨西哥妇女的重要生存空间,切洋葱是这里最经常的工作,厨房里弥漫着辛辣的洋葱味,使人泪流不止。这些泪水滴到地面上,被阳光蒸发成为盐粒,这些盐粒打扫起来,竟有40磅之多!
这个开端,形象地体现了传统的拉美妇女被封闭在厨房里,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体现主观能动性的苦涩命运,无疑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同样,影片中多次出现伊琳娜的“鬼魂”,也是为了形象地揭示旧有传统观念对人的束缚,“死人统治活人”这一现实的。
**毕竟不是文学。在这部影片中,编导者为把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移植入**形式中,作出了很多的努力。“神奇现实”一个接一个向观众展示,有时是展示现象,实实在在的画面现实(如路莎拉婚宴上来宾的呕吐);有时又是充满奇幻的视觉性场景(如苏菲的出走);有时充满了忧伤的浪漫情调(如蒂塔被送往精神病院时,马车后拖着百米长毯),这些神奇现实的展现,旨在刻画人物,揭示人的心理过程,也是精神状态达到极点和激奋状态下的宣泄。导演阿尔方索·亚罗非常注重在不同心理条件下的场景气氛营造,发挥光色元素的情绪感染力,使观众不是在看一个神奇故事,而是和主人公蒂塔一起经受一次感情经历。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发挥**诸多的表现手段,影片是无法获得好的效果的。
卢美·戛华佐和里吉娜·托尼的出色表演,使蒂塔和伊琳娜这两个人物的矛盾关系显得丰富而又复杂多面。剧作者在人物关系上有明确的设定,她们既然是母女,那么根据家族规定,么女不得出嫁,必须陪伴母亲终其一生。人物关系的特殊性和残酷性由此而展开,蒂塔不能和自己心爱的彼得罗结婚,还要强作欢颜为彼得罗和姐姐的婚宴制作蛋糕。影片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表现这种无爱的骨肉关系和无爱的婚姻关系,去揭示人的情感痛苦和矛盾冲突,其现实意义和批判作用同样是不言自明的。影片中母亲伊琳娜的“鬼魂”多次出现,并没有采用通常惯用的恐怖、夸张的可憎面目,而是像她活着时候一样,这种处理手法,也是强调了现实的意义。
影片中的彼得罗,不能冲破旧传统和自己相爱的蒂塔结合,而采取与其大姐路莎拉结婚的方式,以这种无爱的婚姻达到继续和蒂塔接触的目的。这种矛盾共置的处理手法,使彼得罗这个人物显得极其虚伪,并在蒂塔不幸的感情经历中加倍地增添了痛苦,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弱了作品反封建、反传统的性质。在这点上,同样反映了作品受印第安文化中宿命论思想的影响,除苏菲外,所有的人物都任由命运去摆布。外来的西班牙本土传统的保守观念,也使影片中的人物悲剧性命运不可避免,使其中的事件、人物关系、情节走向显得扭曲和荒谬成为必然。
不可否认,《情迷巧克力》的导演阿尔方索·亚罗在**独特的叙事方法上有很好的功力,故事讲述得流畅而娓娓动听,**视听元素运用得十分纯熟而不露痕迹,展示了被传统束缚的强烈感情和被压抑过久的情欲导致的死亡。摄影在场景和光色处理上也精确地反映了导演的意图。但是,由于上述的局限性,在影片的结尾处,蒂塔和彼得罗这对拉丁美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死必然会给观众带来思考,究竟他们的死是一种反叛,是一种对自由和爱情的圣洁追求,还是最终“认命”,作为卫道士,成为封建传统的殉葬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