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活动

剪纸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活动,第1张

  我们陕西的,具体是陕北的! 算是比较著名的吧,当然不排除外省。

  看一段论据吧∶

  今日安塞,所谓的“剪纸之乡”早已声名远扬,

  据韩杰浩介绍: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窑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 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花鸟鱼虫 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所不包。

  安塞县前任文化馆馆长陈山桥对当地的剪纸曾作过广泛的调查与深入的研究,他在一篇《安塞人与剪纸艺术》的文章中写道:

  “安塞的剪纸历史很少有文字可供考证,但问一问健在的老婆婆:你们小时候剪花跟谁学来的?她们都会同样回答:妈妈教的。安塞人现在还称传统花样为“古时花”,从现在整理出来的剪纸作品来看,可以寻觅到安塞历史文化的踪迹。64岁的常振芳剪的《龙与凤》,使人联想起五千年前人类经历的那个龙飞凤舞的时代,想到鸿蒙初开,伏羲女娲刚刚创造出的那个混沌世界。龙凤造型特别古朴,与濮阳西水坡仰韶墓内摆塑的龙有某种相似之处。67岁的白凤兰剪的《年耕图》和《猴吃烟》中的树,树干和树枝组成了鹿头纹样的变形,专家们认为,它是我国古代作为“物候历法”和生命象征的鹿图腾崇拜在安塞的遗存。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在一些专家看来,它是别处早已失传了的商代民俗文化,把头上两个抓髻剪成了两个鸡,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样。《抓髻娃娃》一手举鸟(阳);一手托兔(阴),阴阳结合孕育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遗存。安塞的古时花样,可以说是地上的文物,它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文化与民俗的重要史料。从艺术风格上看,它淳朴、庄重、简炼、概括,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保留了汉代艺术深沉雄大的艺术特点。”

  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方李莉,对此曾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她十分注重这种叫做“古时花”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在一篇叫做《黄土地的记忆》的文章中,她的笔触追根寻源,直指远古:

  “……一些表现古老传说的剪纸,如白风仙剪的"二郎担山追太阳"。民间传说,过去,天上突然出来九个太阳,晒得人们不能在田间劳作,飞鸟晒死,树木枯萎,二郎担山追日,压去了八个太阳,救了人类,救了万物。这和中原‘后羿射日’有同工异曲之源,还有,白凤兰剪的‘王祥卧冰’是二十四孝故事内容之一。表现王祥为孝敬老母,卧冰取鱼的故事。

  “已经去世的曹佃祥老人所剪的‘鹰踏兔’也是如此,鹰是鸟中的英雄,鸟在这一带有很深的寓意。在安塞曾发现不少新石器时期属于庙底沟型的彩陶,庙底沟型彩陶的一大特点就是鸟纹很多,就像半坡型的彩陶是以鱼纹为主一样。由于鸟纹的广泛应用,其上面的鸟应该是当时一个原始部落的图腾,而在原始神话中称太阳为‘三足乌’,因而崇拜鸟的原始部落实际上是崇拜太阳,因此鸟是太阳的象征,在当地民间也称太阳为‘鸦’。所以鸟在民间是象征阳性的,鹰是鸟中的英雄,自然是阳性的了。而兔是代表月亮,月是阴性,兔自然也代表阴性了。‘鹰踏兔’是喜花,是结婚时所剪的花,其寓意的是男女情爱,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主题。

  “剪纸能手白凤兰的父亲虽不识字,却能绘声绘色地讲出好多上古时期的故事,《女娲造人》、《二郎担压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阴雨天或冬月天,她家晚上总是坐满了庄稼汉,津津有味地听着‘朝古’,白凤兰总是坐在父亲怀里,听得很认真。母亲剪得一手好花,受到全村人的敬慕,同时也影响了白凤兰。她经常学母亲的样,剪个石榴着牡丹,剪个鱼儿戏莲花。她家贫穷,买不起纸,她便捡好多梨树叶放在家中,以树叶代替纸来剪。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好多传统花样的剪法。在父亲的 ‘朝古’影响下,她剪了不少以上古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剪纸,除前面所提到的‘二郎担山追太阳’、‘王祥卧冰’之外,还有‘毛野人’、‘鞭打芦花’、‘牛郎织女’等。她剪的花古朴醇厚,粗犷有力,她剪的‘牛耕图’、‘猴吃仙桃’、‘牛’等都与陕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很接近,特别是‘牛耕图’、‘猴吃仙桃’中树的造型,被认为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图腾纹样,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陕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依据。 其实这些树的形象,和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占纹"铜壶上的桑树的表现手法也很相似。说明这些纹饰都是具有一定传承性的。

  “这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的传承,以原始、上古时期和秦汉时期的特征最为浓厚,究其原因,这一带曾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其次是宋代。元明清以后,这里的文化处于相对封闭和独立发展的状态,受中原文化及其它外来文化影响较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习俗,从古到今,源远流长。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都可以从这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寻到踪迹。”

  楼下的,那不是你们山东的,无论是哪的都是我们中国的艺术!!!!!

  又名细纹刻纸,流行于乐清。最初多应用于龙船灯或窗棂装饰,后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称剪花。这种细纹刻纸,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入微。景细线纹阔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阔度薄纸能刻22刀,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细如发丝;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建国后,细纹刻纸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图案内容花鸟、人物兼备,其代表作细纹《花乌》《军民鱼水情》、《课余》、《纺织姑娘》等先后在国内外展出,影响广泛。

  乐清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风景秀丽的雁荡山麓,傍依瓯江,濒临东海,隶属温州辖区。西汉初年,东瓯王在此建都。东晋宁康二年,置乐成县,属永嘉郡,此乃乐清建县之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南宋以来,瓯江流域的经济与文化就十分繁荣,宋绍兴元年这里已设舶务,对外贸易与海外交流频繁,民间文艺极其丰富,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尤其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导下,主张"通商重工",商业意识逐渐崛起。长期以来手工业作为"重工"的主要手段,使这里的民间工艺美术不断地丰富与壮大,并享誉国内外。诸如瓯塑、瓯绣、草编、竹编、镶嵌、米字花边、黄杨木雕、石雕、纸扎、剪纸等。出现了大批技术精湛的民间艺匠。

  乐清细纹剪纸的历史

  乐清古属吴越之地,又位于瓯江之畔。乐清的剪纸就是在瓯越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诞生的。据考证,乐清的剪纸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五代《武林梵志》有云"吴越践王于行去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至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公元1297年-1307年)所载"社里笙歌达旦,能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可见乐清的剪纸历史之久远。早期的乐清剪纸亦以女性为主,故此,有人把剪纸称之为"女性艺术"。古时候有"男居外,女居内"之习俗,或叫"男耕女织"。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准莫过于"巧手"。在农村,谁家的闺女媳妇会剪一手好花,全家都引以为荣。蓬年过节,家里如没有个会剪纸的,就只得向邻居讨花贴。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使民间剪纸更加普及。从女性的童年开始,农村就把剪花织绣作为教育女儿的一种主要手段之一。除了剪"窗花",还有剪花样作为刺绣的底样,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品德。她们用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手法,简单的工具、材料去美化农村,美化生活。

  由于乐清位于东海之滨,瓯江之畔,为温州的重要商埠,参与海上作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但海上作业风险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龙神、谒求风调雨顺的活动与故事不断丰富,龙国腾已成为当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节,村村可见"鱼灯"与"龙船灯"(后来也叫"首饰龙")的民俗表演活动,表现"鱼在水中游,龙为海中王"的故事情节。据姜维在《山与海琐谈》中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载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似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道出了龙船灯的形、质与活动形式。乐清的细纹剪纸就随南宋的"龙船灯"相辅而生,相得溢彰,人们习惯称它为"龙船花"。刚开始时的"龙船花"与后来的"龙船花"比较,早期的"龙船花"显得相对粗犷、单纯、古朴。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需求与创造,对瓯越民间文化、海洋文化及农耕文化的感悟、运用与理解,使细纹剪纸日趋成熟、精细、丰富、生动、多样,其民间民俗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厚,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特征,终于使乐清细纹剪纸独树一帜。现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分册中将乐清细纹剪 纸作为极其独特而鲜明的语言个性收编在册。

  乐清的细纹剪纸不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它还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及其审美趋向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标志。记得我的孩提时代,每逢春节,就可看到纸扎"鱼灯"和"首饰龙"。鱼灯活动都在傍晚天黑之后举行,一组有十几盏鱼灯,一般第一盏为"龙灯",后面跟着各种各样的"鱼灯",在"龙灯"前面还有一人手执"龙珠灯",在锣鼓喧哗声中开始了以龙嬉珠为形式的娱乐活动,有表示"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抬式,互比高低,争奇斗艳。但小时候的我更迷恋的还是"首饰龙",首饰龙一般长为45米,高3米,宽2米。以龙为头尾,以船为身,又似层层楼阁,四周布满戏典人物与神话人物。并通过首饰龙中轴滚动(后改为电动)使人物栩栩如生。首饰龙上所有的窗花亦用细纹剪纸装饰而成,精细至极、令人赞叹不已。无论是"鱼灯"、"首饰龙"或"龙船花"都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蓄兴旺、吉祥如意乐清剪纸的发展

  据考证,在乐清剪纸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部分。一是早期剪纸以女性为主体,以美化生活为主流,为剪为主要手段,但题材、内容、手法、形式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剪纸有所相似,并无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龙船灯"的出现,打破了女性艺术的范畴,成为男女皆为的民间手工艺术,并且从原来以剪为主变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将乐清的细纹剪纸叫做细纹刻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足以说明细纹剪纸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变化,使乐清的剪纸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回顾乐清的细纹剪纸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宋代。随着南宋"龙船灯"的出现,乐清的细纹剪纸应运而生。剪纸作为龙船灯上的窗花装饰开始演变,从造型语言上变原来花鸟、草虫为主为几何形状为主,常见有柳条纹、砖块纹等。这个时期的剪纸,作为龙船灯上专有的用途,开始变的细腻而富有装饰性,使乐清的剪纸初步形成个性语言,与原来的女性剪纸逐渐拉开了距离,如图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剪纸叫做乐清细纹剪纸的起始阶段,或叫初级阶段。

  元、明时期。随着"龙船灯"活动年年频频出现,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民间艺匠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造,使细纹剪纸的语言开始丰富,技法开始熟练,纹样开始精细。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着重讲求对比与变化的形式美,一般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粗内细为常见,外面多为柳条纹,里面一般有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等,如图③。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的细纹剪纸叫做成熟期。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随着乐清商贸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娱乐活动有着更高要求。于是在每年春节开始有"龙船灯"的赛事活动。而评判龙船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龙船花"的精美程度,这就成为民间剪纸艺匠呕心沥血、精心创作、不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时,龙船花的纹样除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之外,还有长寿纹、正字纹、鱼鳞纹、双喜纹等。通过民间艺匠的不断创造,使细纹剪纸的纹样增多到几十种,使细纹剪纸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技法更加成熟,如图④。所以把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称为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乐清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手工艺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成立许多工艺美术产家。其中,黄杨木雕、石雕、竹编、草编、米字花边等产品远销国外。乐清的细纹剪纸就是在这个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当地人就是将龙船灯的饰花"龙船花"转化为商品,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把"龙船花"改名为"乐清细纹刻纸",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与地区,深受世界友人的喜爱。

  1955年,乐清县黄杨木雕厂成立了剪纸车间,首次将民间剪纸艺人请到工厂,并配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至20世纪70年代,在乐成、象阳寺前村、地团桥头村等地相继成立十几家专业剪纸工厂,孕育出一支庞大的剪纸制作队伍,高者能在方寸之间刻制出2500多个洞孔,因此,被有关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称为"微雕艺术"、"中国一绝"等。郭沫若先生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透得末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郭先生的这首诗中讲的南方剪纸,尤如是对乐清的细纹剪纸而言。

  的美好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剪纸纹样,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到人字纹、米字纹、葵花纹、梅花纹、菊花纹等近百种。其剪纸版面一般分外、中、里三层,外层多为花鸟、草虫、动物之类,中间为细纹,里面为主题图案,有时外纹也为主题图案。这时细纹剪纸在继承传统"龙船花"的前提下进行大变法,变过去单纯作为"龙船灯"上的窗花装饰为居室饰品,也可叫墙花。其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并且通过对瓯越文化、海洋文化、农耕文化的觉悟与运用,将民风民俗等语言要素纳入其中,使细纹剪纸更赋予地方文化内涵。况且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所以我们把这个时期的乐清细纹剪纸称为鼎盛时期。

  纵观乐清细纹剪纸的发展历史,始终是以瓯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为背景,独具匠心,逐渐趋向成熟,并成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瞩目。

  上个世纪末新世纪之初,随着乐清经济新的腾飞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乐清的细纹剪纸却面临着前所末有的危机,它将面临着灭绝的可能性。如今乐清能善细纹剪纸者已是廖廖无几,他们并且都已步入中老年段,年轻一代的细纹剪纸还是个空白,乐清细纹剪纸艺术这一颗镶嵌在东海之滨的璀灿明珠能否永久地放出异彩,尚是一个未知数。

  林邦栋与乐清细纹剪纸

  林邦栋出身在一个世代以油彩、纸扎。龙灯等手工业为生的家庭。其祖父林祠明在油漆画、塑佛像、纸扎龙船灯诸方面在当地颇有影响,其文林松亭继承了祖辈的技艺,又在细纹剪纸方面有所发展。林邦栋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喜爱油漆画,纸扎和剪纸艺术。他看着家人神奇的技艺十分着迷,一看就是大半天,而且常常废寝忘食。在13岁那年,父亲见其如此迷恋民间艺术,便开始潜心传授油漆、纸扎和剪纸艺术,二十岁左右他便能独立设计剪纸花纹、并熟练地刻制。

  由于他勤奋好、刻意求新,又有一身娴熟的细纹剪纸技艺,于1955年首批被吸收到乐清县黄杨剪纸小组,后发展为乐清县工艺美术厂。在厂三十年间,使他有着充足的时间,潜心研究民间细纹剪纸艺术,设计了剪纸纹样数百种,剪纸作品远销国外。使乐清的细纹剪纸从原来单一用途"首饰龙"上的花饰,发展成为书笺、居室布置等多元用途的独幅作品。到了70年代并以乐清工艺美术厂的剪纸东间为奠基,在全县各地相继成立了几十家专业剪纸厂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剪纸制作队伍。剪纸作品大多数属外贸出口产品。一时间乐清的剪纸遍布全球,成为当地一种产业与文化。林邦栋先生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林邦栋有深远的细纹剪纸传统,但他从不摩古不化;敢于创新,而不失传统本色。传统的"龙船花"剪纸大都以竖长方外形,外部花纹亦以砖块状常见,里面配以细纹,细纹花样的模式不超过20种。林先生凭着对细纹剪纸的执着追求,对技术 的精益求精,对民间文化的深刻领会,通过长期的思考、探索、实践,使乐清的细纹剪纸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外形上有正字形、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葵花形等,细纹样式上发展到近百种,从四围的砖块状变化为花卉、鸟兽、人物、风景等。使细纹剪纸更富于动静结合,粗细相间,疏密对比,给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如今,他虽然已是古稀老人,但他一旦进入细纹剪纸创作与刻制,依然是精神抖擞,手提刻刀,如鱼得水,动作自如,一气呵成。他的技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可老人从不仅满足于此。他深入百姓生活,非常注重搜集民俗民风、民间传说故事,并将它运用到细纹剪纸艺术之中。使细纹剪纸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使细纹剪纸的题材更加广泛而富有民间特色,使细纹剪纸的语言更加丰富灿烂。他所创作的《龙飞大有年》、《多福多财》、《金玉满堂》、《鱼跃龙门》等作品,都充分地展示了传统的民俗偶意。

  在人们的心目中,林邦栋还是慈善的老人,令人尊敬的老人。邻里结婚、祝寿、生儿育女、过年过节,老人常刻一些松鹤、寿星、鸳鸯、双喜、龙凤及窗花之类的题材内容送给他们。林老常说:"他们需要什么,我给他们刻什么",可见老人的作品是深受百姓的欢迎。察其原因,是老人的作品即来源于生活,又回到了生活。

  回顾林邦栋先生所走过漫长的艺术历程,令人感叹不已。他的作品即代表着一个地方和民族的文化与艺术 特色,并走出地方,走向全国,也走向世界。使我不禁想起一位哲学家说的话:"只要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林老的细纹剪纸已有着鲜明的个性、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鱼跃龙门》、《龙飞大有年》、《细纹剪纸系例》分别获得全国金奖和最高荣誉奖,作品分别在中国美术馆。法国科布伦茨州博物馆展出、收藏和现场表演,《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剪纸艺术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细纹剪纸艺术。他已被授予首批"中国剪纸艺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林老不光是位细纹剪纸传人与大师,同样也是一位纸扎艺术稀世传人与大师。1999年为了迎澳门回归,他带领两个儿子一起制作长达2000米的臣龙,被人们称赞为"中华传统一绝",并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1998年他制作的"首饰龙"在"浙江省乡镇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被评为特别奖。1999年云南昆明世博会上,又展现了他精心制作的"首饰龙",今天中外赞不绝口。

  细纹人生--细纹刻纸工艺美术师陈余华先生

  陈余华先生系浙江省乐清市象阳镇寺前村人,1953年出生,15岁随父(剪纸艺术大师陈朝芬先生)学艺,长期从事中国民间细纹刻纸的创作和研究。现系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乐清市剪纸研究会理事,工艺美术师。三十多年来创作了数百幅刻纸作品,主要作品有《四大美女》、《桂林山水》、《十二生肖》、《独生子女》、《细纹花鸟》、《双鱼》、《冲出亚洲》、《观音》、《连年有余》、《熊猫》、《花蝶》、《九龙图》、《九狮图》、《庆祝港澳回归》等优秀作品远销国内外。

  《四大美女》1992年在纪念《讲话》发表五十周年美术展获优秀奖。为继承家父的精湛技艺而学刻的《九狮图》刀法细腻工整,深得行家好评,在象阳首届"浙江民间艺术精品展"中获一等奖。1996年《九狮图》和缩制的《红楼梦》在浙江省乡镇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龙船花》获三等奖,《冲出亚洲》在1999年10月第四届中国黑龙江跨世纪全国剪纸展览中荣获金奖,《双鱼》在2000年9月第五届中国黑龙江跨世纪全国剪纸展览中荣获银奖,《凤戏牡丹》、《熊猫》和《九狮图》1999年12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铜奖,《观音》在"99年中国民间剪纸博览会"中荣获银奖,《独生子女》获优秀奖,《九狮图》等五件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馆收藏。《连年有余》在"99年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中荣获金奖,2000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中荣获一等奖,并同《九狮图》、《凤戏牡丹》、《十二生肖》、《天女散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以及中国华夏剪纸博物馆、温州博物馆、乐清文物馆、乐清图书馆等处收藏。《花蝶》2001年10月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九龙图》2001年在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赛中荣获铜奖、温州工艺美术世纪回顾展中荣获金鹿奖。他所创作的细纹刻纸在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荣获特别贡献奖。在浙江省工艺美术评审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奖。作品被中国轻工总会会长陈士能同志观赏后,得到高度好评。艺术传略与作品分别载入《中国美术报》、《人民画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纪珍藏版》、《中国工艺美术与礼品图文总览》、《温州民间艺术一百年》及《中国民间剪纸集》等。其艺术历程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摄制并多次播放,2000年10月被浙江有线经济台《非常人家》栏目专题拍摄,2001年5月被温州电视台国际部特约拍摄"匠心细微处----陈余华和他的细纹刻纸"专题片。陈余华先生潜心研究将原有的60多种细纹图案发展到100多种,其所创作的作品刀法既工整细腻,又活泼流畅,被行家誉为"中华一绝"和"剪纸之最"。

  我也不算很了解,给你搜了点,随便参考参考吧。。。。

贴窗花的劳动体会

1、许多民间艺术逐渐在消失,我一定要继续承和发扬民间艺术,绝不可以忽视。外婆答应我有时间,一定还教我剪窗花,我也要像外婆一样继承民间剪花艺术,为节日喜庆,装点生活,增添乐趣。

2、春节时,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3、剪纸在我国

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

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窗花”俗称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已有上千

年的历史。

5、山西民间的剪纸,尤其是窗花剪纸,充满山西民间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乡土风味。什么“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

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表示了农民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154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9
下一篇2023-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