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的富丽家园的风俗文化和社区和谐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的富丽家园的风俗文化和社区和谐,第1张

富丽家园都是全国各地的新移民,当然可能还是广东省人人占多数,虽各有各的风俗但还是随乡入俗多。社区还数和谐,本人入住多年看到闲在家的妇人们都关系不错,没见吵架,打架现象。邻居关系还不错。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548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仅云南就有40多种,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壮族人民在历史上就善于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种植水稻,妇女则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澜。

壮族还以唱山歌闻名,山歌言语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山歌有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活技术的“生产歌”,以及“酒歌”、“情歌”。民歌主要是“苦歌”,如“长工歌”,“妇女苦情歌”等。壮族还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已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土、依、沙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为“僮”,1965年根据周恩来倡议,国务院批准,把“僮”改为“壮”。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在壮族居住地,人们在路上与老人相遇时,须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并退让到路旁请老人先过去。老人进屋时,要请老人坐上座,如果有人在老人面前翘腿二坐,则被认为是对老人的不尊敬,会受到众人的谴责。

番禺始建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重要港市,为历代通商口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番禺是广州“南拓”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水陆交通便利,是广州重要的工业强区和重要的工业出口基地之一。

番禺邑内,番禺历来人文昌盛,代有精英。东汉时期岭南第一位著名学者诗人杨孚,宋代著名学者李昂英,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明末黎遂球,诗书画独冠一时;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屈大均,诗韵为当时绝响。更有邓世昌 广州-番禺 甲午战争爱国名将。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使广东民间音乐升华至崭新境界。近现代更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者、名家,抗战时期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唱出中华民族的“正气歌”。有开创岭南画派的“画坛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有诗、书、画名家叶恭绰、赵少昂、李少马、麦华三、周千秋,建筑工程界泰斗罗明熵、地质学家何杰、教育家许崇清,霍英东先生、何贤先生及其儿子澳门特首何厚铧先生,香港著名实力派歌手陈慧娴,北京2008奥运举重冠军陈燮霞。等等都是番禺人士。因此,番禺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

旅游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莲花山、宝墨园,有著名的隐居主题生态会所茂德公草堂,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馀荫山房和祈福新村、丽江花园、华南新城、碧桂园等时尚商住楼盘。广州大学城也选址在番禺区小谷围岛。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

春节是我们中国长久以来的节日,顺德人(包括所有中国人)在春节前都会搞一次大扫除(见图1),去旧迎新,把家中彻底地清洁一次。在春晚团圆之时,按传统风俗来说,大家会包饺子(见图2)、油角,炸煎堆和蒸松糕来食用。晚上吃完团年饭后,小孩就会到大街上卖懒。除夕夜里,大家要等到12:00才去睡觉,这便是守岁。

白天,大家会去逛花市(见图3),在五彩的世界里走走看看,买些花儿回去装饰单调的房子,给家中增添一丝丝生机。一般人们还会去买一幅挥春(即对联)贴在家门口

有时间的人会回乡下探亲,亲朋好友聚在一块儿聊聊家常,谈谈事业,嘴皮子乖巧的小孩兴许能逗得许多压岁钱呢!当然,放爆竹是淘气的娃娃最爱的事,据说,以前的小孩喜欢在舞狮(见图5)时扔爆竹吓唬“狮子”,让“狮子”惊得跳起来,非常淘气。

2.待客之道

家中有客人到来,主人会与客人互相道喜、祝福,接着主人给客人端上茶水,让客人吃一些糖果,嗑点儿瓜子(见图6)(广东话“瓜子”读“瓜银”,因此主人让你吃瓜子,还有让你发财这另一层意思),主人还常常留客吃饭。

3.殡葬仪式

顺德的殡葬仪式分三七(即“期”)。第一期死者的亲戚都会前来吊丧(见图 7),点上香火,献上白利是,穿上孝服,哭丧一日(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死了大家已经不怎么哭了),二日请上喇嘛(即“和尚”)、乐队,敲敲打打三天三夜,最后送到火葬场焚化。

第二期死者家人会请一个“事神”到家中,在死者灵位前摆上此人生前最喜欢吃的饭菜,再准备一叠纸钱,为死者举行守灵回魂仪式,当“事神”感觉到死者的灵魂带着一帮“魂友”回来时,便会马上将纸钱贴在死者灵位上,当“大家”吃饱喝足之后,纸钱便会自动飘落,那么第二期也就结束了。

4.宗教信仰与宗教节日

大多数的顺德人家中都供奉了观音菩萨(见图 8),属于佛教。而生意人不管是家中还是店里,一般都供奉着关云长关公。当地还有一些宗教节日:

1.在杏坛,有时你运气好也许会看到一些人抬着穿着华丽的观音菩萨,浩浩荡荡地游行几条街,这个节日就是庙会,象征着来年吉祥如意。

2.观音开库(见图 10、图11):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是民间佛教节日“观音开库日”,传说每年观音到这天会开库周济穷人,所以当地有些地方一到年底他们的观音庙中就挤满了家境不富裕的人都会烧香拜佛,每个人都期待观音能帮助自己,第二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种看似无用的祈求却让很多人受益了。

5.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纪念大诗人屈原的日子,当年,爱国的屈原看见国家一步步衰落,十分悲愤,投汨罗江自尽了。人们不愿他的遗体被鱼吃掉,就往江中投下粽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在本地,端午节很受人注重,因此有许多特别的风俗。每到端午,大家都会包粽子(见图 12)(方法:买回粽叶,用热水烫过,让它变软、去菌,再用糯米、红豆、绿豆、花生和调好味的猪肉放在粽叶上,把它包成长形的,最后放进蒸笼里去,粽子包得越好,就说明你越智慧、越有心思)、做龙舟饭来吃。另外,这边还会举行盛大隆重的划龙

6.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本地人说:“冬大过年。”古代以冬至为春节,本地人在过年时会买好菜来祭祖,特别是整鸡。冬至那天被顺德人当作过小年,也极其热闹啊!

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老百姓们喜欢一种民间体育活动,在各种喜庆节日庆典中都可见到,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种中国传统的舞蹈之一了。 舞龙,又称“耍龙灯灯”、“龙灯舞”。 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文娱活动。 关于舞龙,民间有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里的药都吃过了,还是不见效。只好装成老头到人间求医,大夫搭脉感到吃惊: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于是大夫要他变回原形,从龙王腰间的鳞甲里捉出一条娱蚣。经过消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病之恩,就告诉大夫:“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大家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所以后来就有了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狮是外来的异兽,我国国土上并没有狮生活的环境,但发展至今,狮在中国吉祥瑞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与五灵(龙、凤、龟、麟、虎)并驾而驱,舞狮最初是由西域进贡中国的一种舞蹈,后来慢慢传入中国民间,成了老百姓的喜爱。舞狮,又名“耍狮子”、“狮子舞”。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分为北狮和南狮两种。现在“北狮”以河北沧州、北京为代表,“南狮”则以南海为代表,并辐射到番禺、顺德(即俗话说的南番顺)。广州、香港、澳门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所舞的狮子风格也大都以“南狮”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559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