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离婚登记为1643万对,去年同期为1584万对,较去年增加59万对,同比增加37%;结婚人数方面,今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5445万对,去年同期为5886万对,较去年减少441万对,下降75%。
12月9日,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时代财经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受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离婚率数据慢慢提高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支撑。
张雪峰称,婚姻是一把双刃剑,大多数人的婚姻关系其实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离婚群体年轻化趋势显著。郑州市民政局统计显示,2020年,90后离婚人数已占全市总离婚人数的两成以上。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也在2019年的数据中提到,离婚夫妻中,35岁以下的占比达45%。
对离婚时间进行约束性规定成普遍做法
时代财经梳理2021年常住人口排名前十的省份发现,广东、江苏、湖南、浙江、安徽已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的结婚与离婚人数。
2022年前三季度,广东结婚登记433万对、离婚登记12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431万对,离婚登记105万对。结婚人数上升,离婚人数也上升,但结婚人数增速(04%)远低于离婚人数增速(142%)。
江苏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316万对、离婚登记97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35万对,离婚登记99万对,结婚和离婚人数都在下降。
湖南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31万对、离婚登记79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38万对,离婚登记72万对,结婚人数下降,离婚人数在上升,增速为97%。
浙江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27万对、离婚登记59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192万对,离婚登记 56万对。结婚与离婚人数同时上升,但结婚增速(182%)高于离婚增速(54%)。
安徽今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276万对、离婚登记82万对,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341万对,离婚登记84万对。结婚和离婚人数均下降,但结婚增速为-191%,离婚增速为-24%。
2021年是离婚冷静期实施的第一年,离婚人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民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2021年,中国每年离婚数分别为4158万对、4374万对、4461万对、4701万对、4339万对、2839万对。
所谓30天“离婚冷静期”的法律根据是《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法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曾对媒体表示,“离婚冷静期”设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降低离婚率。“我国目前的离婚程序过于简单,在实践中,存在很多的草率离婚、冲动离婚的现象。”杨立新表示,“离婚冷静期”的设立,就像是给离婚增加了一个“门槛”。
据悉,对离婚时间进行约束性规定,提高离婚门槛,增加离婚成本,以此减少冲动离婚,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例如,韩国与德国,都有类似的规定。
人口与未来网主编何亚福12月9日对时代财经指出,“2021年是实施离婚冷静期的第一年,所以离婚率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2022年是实施离婚冷静期的第二年,离婚冷静期效果不如第一年,所以离婚率又上升了。”
婚姻对于两性关系的束缚作用逐渐降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离婚登记对数从2003年的133万对增长到2019 年的470万对,直至疫情出现的2020年有所回落,我国离婚率已经连续15年上升。
第一条 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倡导移风易俗,根据《中国***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纪律处分条例》和省纪委《关于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规定(试行)》(冀纪发〔2016〕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省直机关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党员干部要带头发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行文明健康的礼尚文化,对婚丧喜庆事宜能简则简,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严禁追求奢华、大操大办、借机敛财、铺张浪费或者搞封建迷信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
第三条 党员领导干部一般不得操办除婚丧以外的满月、生日、上学、就业、履新、乔迁等喜庆事宜。确需操办的,邀请参加人员不得超出近亲属范围(包括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和姻亲)。
第四条 党员领导干部一般不得参加亲属以外的婚庆活动,以及应邀担任该类活动的主婚、证婚、总管等角色。经批准代表单位参加的除外。
第五条 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通知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参加,或者接受其赠送的礼金、礼品等财物;
(二)接受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金、礼品等财物;
(三)直接或者变相使用公款支付费用,或者利用职权、职务上的影响减免应当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四)违反规定使用公车、公物,或者借用与行使职权有关的私营企业或者个人的车辆;
(五)大操大办,或者采取分期、分批宴请等方式变相大操大办;
(六)影响正常工作秩序或者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七)造成不良影响的其他行为。
党员干部对事后发现的属于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赠送的,或者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等财物,应当及时退还;无法退还的,应当在收到后15日内上交本单位党组织或者纪检监察机关(机构)。
第六条 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应当严格控制规模和标准。婚庆车队不得超过6辆。婚礼宴请人数不超过120人(12桌)。男女双方同城合办婚宴的,宴请人数不得超过180人(18桌),每桌费用(不含酒水)控制在2000元人民币以内。为本单位干部职工办理丧葬事宜确需使用公车的,不得超过3辆。
第七条 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实行报告备案制度。
党员干部操办婚事应当于举办婚礼7日前填写《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操办婚庆事宜报告表》,向所在部门机关党委(党群工作部、党办室)报告,举办婚礼后15天内填写《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操办婚庆事宜备案表》,将执行情况向所在单位机关纪委书面备案。
党员干部操办丧事应先电话口头报告所在部门机关党委(党群工作部、党办室),丧葬事宜后15天内填写《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操办丧葬事宜备案表》,向所在单位机关纪委书面备案。
下属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向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纪检组织报告、备案。
第八条 党员干部违反本规定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检查、通报批评或者组织处理;构成违纪的,依照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的,移送相关部门依法处理。对违规收取的礼金、礼品等财物予以收缴;对违规使用公车、公物的,责令退赔相关费用。
第九条 各部门(单位)机关党委应当加强对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监督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注意督促检查,倡导移风易俗。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党员干部,提前打招呼提醒注意事项。在职责范围内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
第十条 各单位党组织和纪检组织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等问题,不制止、不查处,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河北省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一条 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纳入民主评议和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有关党员干部应当在当年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述职述廉会上就操办情况进行具体说明。
第十二条 省直纪工委通过在河北机关党建网长期开通的“省直纪工委举报平台”、举报信箱等方式,接受群众对党员干部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问题的举报。省直各部门机关纪委也要畅通举报渠道,接受群众举报,在收受举报线索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查核,对属实的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出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省直纪工委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发布的相关规定中有关内容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党中央、中央纪委和省委、省纪委另有规定的,按上级规定处理。部门或行业相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照从严标准掌握。
一般在节日里面,结婚的人都相对偏多!
为什么呢?
1、天气舒适:五一的期间,天气不冷也不热,很适合穿婚纱,冬天很冷,会变成冻美人,夏天太热,会悟出痱子,五一的天气很舒服。
2、时间充沛:五一劳动节要放三天假期,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太多时间完成婚礼,在五一期间可以很好的休息。而且亲戚朋友也放假了,不必要为了参加婚礼而请假,耽误上班。
3、节日优惠:放假节日期间,饭店啊,旅游啊等都会为了增加人流量而拿出不错的折扣和优惠。毕竟,结婚就是组织新家庭,能省则省,为了将来而考虑。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自2013年结婚登记突破13469万对,创下近十年的历史高位后,其后六年连续减少。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1国家统计局官网近期公布《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披露了2020年的婚姻登记情况。
在2020年,官方统计的结婚登记人数共计81433万对,比2019年减少了113万对。
这也是自2013年后,连续7年下降。
而2020年登记结婚的人数,也创下了自2003年以来,近17年中的新低。
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去年登记结婚的人数确实呈下降趋势。
也许有小伙伴会说,去年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所以导致了登记结婚的人数减少。
在我看来,确实存在疫情影响的因素,但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还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除去疫情的原因,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下面几个因素:
一、老一辈的观念 VS 现代年轻人的观念
我相信,十个年轻人中至少有九个听过家中长辈常说的一句话:年轻人,要先成家后立业。
这是中国古人传承下来的一种理念,其中的核心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古人的人均寿命较短,早婚早育才是硬道理。如果是按照现代人的年龄才结婚,恐怕只有一半或更少的人在孙子出生,甚至看不到孙子出生就与世隔绝了。
更别说什么四代同堂了。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在长辈眼中看来,未成家的男子始终还是个“孩子”。
只有在成家后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让人承担起家庭、生育和感情的责任,进而形成完整的个人价值观,然后才能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变好,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结婚已然不是现代年轻人的一个必选项了。
更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智能化的生活方式占据现代年轻人大部分的时间,现实中的社交越来越少,不说结婚,甚至找对象都成问题。
而且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结婚面临的成本更是巨大,所以大多数的现代年轻人的想法都是“先立业,后成家”,因为不立业根本就娶不到老婆。
二、男女择偶标准的条件不同
社会的发展,也让男性和女性的教育知识水平不断增加,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却出现了让大部分的女性不愿意结婚,而很多男性找不到另一半的这类怪异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
大致上是因为“上迁”的原因,女性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都会喜欢选择一个比自己高一个层次的男性作为结婚的对象。但男性不是很喜欢找比自己有能力的女性,他们更多想要找一个比自己层次低一点的女性。
其中有一部分的女性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条件或是其他的原因而停留在各个层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剩女”。
有“剩女”自然也就会有“剩男”。
他们主要出现在社会底层,主要是因为没有女性会选择上迁到这一层,而且还常常因为自身不够“优秀”,无法晋升到上一个层次。
其实,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择偶标准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就是反过来罢了。
三、社会经济越发达,人们越不愿意“妥协”
很多研究表明,经济越是发达的城市,人们对婚姻的渴望感就越低。
因为随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人们的个性需求就越强,再加上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自主独立性之后,人们就会不愿意去为了别人而妥协自己。
但是,婚姻偏偏就是“妥协”的产物。
它意味着个人变成了家庭,其中又涉及到了另外两个家庭或家族的关系,还有生育和教育后代等一系列的问题。
可有的人会问,恋爱作为婚姻的基础,为什么很多人会愿意花时间恋爱,而不愿意结婚呢?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哪怕恋爱是婚姻的基础,但恋爱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为彼此负责,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约束,没有法律的约束。
而婚姻里面则是涉及了责任和义务,是受法律约束的。
所以,越是个性需求独立的人,反而越是不愿意“妥协”婚姻。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2近年来,人口问题一再被提及,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备受关注。想要克服老龄化的影响,自然需要从生育率着手。在低生育率的背后,又牵扯着结婚人数持续减少、结婚平均年龄日渐增长、单身群体日益扩大等相关问题。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结婚现状确实令人堪忧。10月29日,民政部发布了2021年前三季度各省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有5886万对新人登记结婚。2020年同期,这一数据为5894万对。相当于较2020年同期减少了080万对,同比减少01%。
不过我们还要知道的是,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前三个季度的结婚数量下降幅度较大。因此,如果我们与2019年前三季度的7131万对结婚人数相比,就会发现,今年前三季度的结婚人数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高达1245万对,减少175%。此外,要知道,2020年我国的结婚人数创下了17年来的新低,可就在此情况下,今年结婚人数依旧出现了下降。
再看看近些年的情况,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结婚登记突破13469万对,创下近十年的历史高位后,其后六年连续减少。2014年降到13067万对,2015年降至12247万对,2016年减少至11428万对,2017年减少至10631万对。2018年继续保持在1000万对以上,但到2019年,跌破了1000万大关,降至9471万对。2020年更是夸张,直接下跌到了8131万对。
显然,目前我国结婚人数下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且还是一个明显加速的趋势。结婚人数的减少将不可避免地对出生人口产生重大影响。在未来一段时期,育龄妇女和已婚育龄妇女数量的下降,也是影响出生人口数量增长的`重要客观原因。
为什么结婚人数不断减少?
事实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闭环。如今适婚的人群总量在减少,这也与我国出生人口下降有关。如今90后可以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出生人口就开始不断走低,1991年出生人口为2250万人,1992年下降到21126万人,1994年跌破2100万大关,到1998年跌破2000万大关。按照这个基数来看,未来几年结婚人数可能还将继续走低。
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对于婚姻观念的改变。如今,平均结婚年龄线越来越高,晚婚甚至不婚者越来越多。根据光明日报今年10月报道的针对2905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问卷调查显示。对于“你将来会谈恋爱吗”的问题,128%的青年选择“不谈恋爱”,263%表示不确定。
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89%的青年选择“不会结婚”,也就相当于有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此外,我们还发现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到了4392%,比男性多出1929%。
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当前很多人受教育的年限比较长,比如读了硕士、博士,结婚普遍较晚。就比如硕士毕业,一般都25、26岁了,工作几年就接近30岁了。之所以女性比较多,也源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在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女学生数量已经明显超过了男性。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女性都以结婚生子作为己任,男性方面也讲究“三十而立”,以及“孝文化”与“家族文化”。如今传统婚恋观也在时代的变迁下改变。新兴思潮的涌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公平性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新颖的视角来审视婚姻,审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随着自我意识的提升,让大部分年轻人开始反思婚姻的意义,在这一情况下年轻人自然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必须的事情了。这也造成了现代青年越来越独立,特别是女性青年都更愿意选择单身。
当然,思想国人再怎么转变,多少都会有家族情怀。但是由于城镇化快速提升,人口加速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在城市生活的人们,住房、交通、消费等等都面临巨大压力。更多的人并非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婚或者结不起婚。
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经济压力等因素,劝退了很多人的结婚意愿。尤其是男性,车、房、彩礼成为了结婚必备新“三大件”。即使是在小城市,最起码在结婚上都要花费上百万,结婚也给不少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显然,如今结婚人数持续走低已经成为了社会一大难题,其中牵扯的问题太多,人们的婚恋观念、生育观念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想要促进生育,还是必须得从婚恋方面入手。
结婚登记人数连年下降或是因为这些3近日,两则与人口有关的报道引起热议:
一是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下了1978年来的新低。
二是2020年的结婚登记人数较2019年减少了113万对。这也是自2013年后连续七年下降,也创下了自2003年以来,近17年中的新低。
关于前者,由于《中国统计年鉴2021》只列出1978年以来的全国人口出生率,所以,媒体报道说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创下1978年来的新低。但查询国家统计局官网就会发现,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创下了1949年以来的新低。
关于后者,根据民政部官网最新发布的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共计5886万对,比去年前三季度结婚登记人数小幅下降。如果不出意外,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仍然会继续下降,虽然降幅有所收窄。
在欧美国家,非婚生育的情况很普遍。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2019年欧盟国家非婚生子占新生儿比例平均是413%。但在中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非婚生子占新生儿比例很低,所以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必然对人口出生率有负面影响。
需指出的是,在结婚登记数据中,与出生人口更密切相关的数据是初婚人数,因为结婚登记人数中还包括部分再婚的中老年人,由于部分中老年人已过了生育期,对出生人口没有什么影响。从2013年后,到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和初婚人数已连续七年下降;从2017年到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已经连续四年下降。在这样的局面之下,人口出生率下降在预料之中。
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近年来为何不断下降?
首先是年轻人数量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80后(1980-19 89年出生人口,依此类推)、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23亿、21亿和163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其次,由于结婚成本升高、工作压力大、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程度大幅提高等原因,当代年轻人结婚意愿普遍下降。
另外,由于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男多女少现象比较普遍,也是导致近年来结婚登记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七人普”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这3000多万人分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总的来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原因来自各方面,这应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创新低已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而要提升出生率,首先就要提升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意愿。为此,各地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最近有多个省份已通过了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普遍延长了婚假和产假,并设立父母育儿假。
虽然延长婚假和产假有利于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但如果延长婚假和产假的成本全部由企业负担,企业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可能更不愿意招聘女性员工。为此,政府需要分担延长婚假和产假的成本,这样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也有利于防止企业在招聘中歧视女性。考虑到小孩长大并参加工作后就是社会的纳税者,因此,政府分担家庭的一部分结婚生育成本也是合理的。
另外,高房价也是阻碍年轻人结婚生育的一大“拦路虎”。为此,各地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住房成本。比如在一些房价特别高的地方,为三孩政策履行者推出打折房价,或者对购买第1套房的实施无息贷款。政府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优先予以保障。
结婚生育问题,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既事关民生幸福与社会稳定,也与促进我国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息息相关,亟须引起社会各方的足够重视。
现在结婚率低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关键因素:
1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许多年轻人更加独立,不再依赖婚姻来维持生活。此外,现代社会对于独立和个人发展的重视也导致部分年轻人选择推迟或不结婚。
2 教育水平提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受教育年限延长。许多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已经进入了职场,他们可能会先投入到事业发展中,然后再考虑结婚。
3 职业发展:在职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年轻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婚。
4 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随着女权主义和性别平等的发展,女性在社会和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依赖婚姻来实现个人价值,她们可以独立生活并追求职业发展。
5 社会观念改变: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和期望也发生了改变。现在,许多年轻人更加重视个人幸福、生活质量和独立发展,而不是传统的婚姻观念。
6 高离婚率:近年来,离婚率不断攀升,这也影响了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他们可能会对婚姻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从而推迟或不考虑结婚。
7 独立生活方式的吸引力: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生活方式,许多年轻人更愿意享受独立生活的自由和乐趣,而不是被婚姻束缚。
8 生活压力: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和生活压力大。许多年轻人认为,结婚可能会增加生活压力,因此选择推迟或不结婚。
总之,现在结婚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和选择。
记者 | 赵孟
编辑 | 翟瑞民
1
近日,民政部发布2022年二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结婚登记人数为万对,离婚人数万对。与2021年二季度万对相比,今年二季度结婚人数同比下降20%,降幅较大。
人口学专家易富贤向界面新闻分析,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导致一季度结婚登记锐减,二季度略有回升。今年以来,受奥密克戎广泛传播影响,二季度一些地区实施管控,导致全国二季度结婚数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23%。此外,育龄人口减少、结婚推迟、单身和丁克人口增加也是重要叠加因素。
知乎“人口观察”专栏作者“古都闲云”长期关注人口变化趋势,对近7年的季度结婚登记数做过统计分析。他向界面新闻表示,适龄结婚规模持续较快下降,奠定了近几年结婚登记数较快下降的基础,而适龄人群的初婚推迟与完成初婚者比例下降,又进一步扩大了初婚登记的降幅;此外,离婚冷静期不止降低了离婚数量,也降低了再婚数量。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结婚对数下降,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
2016年-2022年各季度结婚数变化趋势。易富贤制图
2022年8月,民政部发布《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结婚人数连降8年,超30岁结婚人群占比近半。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为万对,比上年下降结婚率为‰,比上年下降个千分点。依法办理离婚手续万对,比上年下降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同时,当前, 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
对于2022年二季度结婚数下降的原因,“古都闲云”统计了从2015年-2022年的数据后分析指出,2020年一季度结婚登记数受到疫情暴发的明显影响,出现了达的非正常大幅下滑,数据不具备直接可比性;根据2015年一季度至2019年四季度数据,每年的一季度是一年中结婚登记最多的季度,致使每年上半年的结婚登记数要多于下半年,这可能与一季度内的春节与“”有关。在2015年时,四季度的结婚登记数仅次于一季度且明显多于二三季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9年二三四季度的结婚登记数已经基本持平,这可能与婚姻异地登记在各地逐渐推广有关。
他据此分析2020年与2021年两年逐季度数据,发现2020年初疫情暴发导致的结婚登记数据失真的影响,较为明显地持续到了2021年的二季度。不仅2020年内四个季度的数据不符合2015-2019年保持的“一季度结婚登记数最多”与2019年时形成的“二三四季度结婚登记数基本持平”的规律,2021年二季度数据也不符合先前规律,甚至几乎和2021年一季度数据持平,是明显偏高的。
“古都闲云”认为,除了因疫情导致的数据失真让2022年二季度结婚数同比下降外,还有人口变化周期性因素,比如婚姻适龄人口减少、平均初婚年龄推迟,这些因素的影响更为长期和重要。
民政部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人的平均结婚年龄为25岁-29岁。“古都闲云”分析,如果以25岁-29岁为婚姻适龄人口,以七普数据推算2015-2025年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2021年“适龄人群”的规模就比2015年下降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婚姻适龄人口的下降,2021年对比2015年的结婚登记数下降更大,达到“古都闲云”分析,其原因是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即达到相同的年龄时,现在的“适龄人群”中已经结婚的比例比过去“适龄人群”中已经结婚的比例要低。
他对“七普”数据分析后发现,2020年时25岁的年轻人已经结过婚的比例只有只有2000年时结婚比例的一半。“本来适龄人群的规模就在较快下降,叠加这样的初婚推迟(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多的终身不婚人群)最终必然导致结婚登记数比适龄人群规模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导致降幅从扩张到”
此外,“离婚冷静期”规定的实施,也会影响到结婚数,因结婚数据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再婚。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每年离婚与再婚规模在同步增长,离婚规模略多,二者的比大约是但2021年离婚冷静期实施以后,每个季度的离婚人数从实施前的100万左右,下降到50-60万,这也会导致2021年以后的再婚数减少,进而影响结婚数。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结婚了,因为凭借婚姻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幸福感越来越难了。
这里说的生活质量,并不单指物质方面,而是结婚以后,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精力少了,资金少了,而且短时间内很难再上升。
独生子女特有的自我关注人格使他们习惯受到关注而不是关注别人。独生子女,意味着在关注的目光中长大,不仅他们习惯被关注,他们也更习惯关注自己。到适婚年龄之后,与将精力放在配偶和家庭上相比,在自己还没有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时,他们更喜欢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自己身上。
现代年轻人更加明白婚姻的风险。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超前便捷,这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他们明白如果一不小心遇到了那些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错的人”,他们输掉的筹码不只是婚姻和自己对婚姻的期待和信任,而且可能会祸害两代甚至三代人。越来越多的人学着用经济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这种高风险,回报却不一定高的事情,也不是一定要做。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现代女性对婚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和提高,女性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越来越独立,传统的婚姻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女性对婚姻的期许,女性读了越来也多的书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她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但当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时候,男性并不愿意扮演走进家庭的角色,于是婚姻中的角色缺口就无法填补。“我们不愿意委屈别人,也不愿意自己受委屈。”这是很多现代年轻人内心对爱情和婚姻的真实想法。
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需要家庭成员在面对家庭整体利益的时候牺牲一定自己的利益。但现在年轻人的牺牲精神越来越少,他们更愿意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这也是他们不愿意结婚的原因之一。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