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是指贴在窗户上的剪纸,具有鲜明的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过去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如今南方只在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的习俗还一直盛行。贴窗花主要是为了表达对新年的庆祝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于窗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西汉之前人们就已经利用金箔、树叶、皮革等材质进行雕刻装饰,之后随着纸张的发明,便开始用更加轻薄廉价的纸来替代,直到宋元时期,人们才将迎春贴窗花改为了春节张贴,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另一种说法来源于一个远古传说,人们利用重明鸟的形象来雕刻各种的金鸟木鸡,放在窗户上,以此来威慑妖魔和怪兽,之后就逐渐演变为窗花。
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成形,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南方现在只在结婚时才贴,春节时一般不贴了。而在北方贴窗花依然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在北方较为普遍。
百科星图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春节的代表性物品
共10个词条 35万阅读
屠苏酒
屠苏酒,古时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桃符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红灯笼
红灯笼,中国传统节日用品。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南方现在只在结婚时才贴,春节时一般不贴了。而在北方贴窗花依然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在北方较为普遍。
常见春节装饰品
共9个词条 13万阅读
灯彩
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文化影响,在亚洲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肇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它与流传汉族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上海元宵赏灯习俗,明弘治、嘉靖年间修攥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从夏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元宵灯彩最为高潮动人。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申城繁华商街也是花灯高熙,灯市红火。由于悠久的赏灯习俗,促进了上海灯彩艺术的发展。2008年,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联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幅年画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
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南方现在只在结婚时才贴,春节时一般不贴了。而在北方贴窗花依然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在北方较为普遍。
百科星图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春节的代表性物品
共10个词条 35万阅读
屠苏酒
屠苏酒,古时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桃符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红灯笼
红灯笼,中国传统节日用品。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中国古老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南方现在只在结婚时才贴,春节时一般不贴了。而在北方贴窗花依然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在北方较为普遍。
常见春节装饰品
共9个词条 13万阅读
灯彩
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文化影响,在亚洲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肇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它与流传汉族民间的元宵赏灯习俗密切相连。据考证元宵赏灯始于西汉,盛于隋唐,明清尤为风行。上海元宵赏灯习俗,明弘治、嘉靖年间修攥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从夏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元宵灯彩最为高潮动人。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申城繁华商街也是花灯高熙,灯市红火。由于悠久的赏灯习俗,促进了上海灯彩艺术的发展。2008年,灯彩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联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绘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幅年画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一说起窗花,估计大家都会很熟悉,特别是北方的朋友们。造型百变的窗花现在不仅是一种过节的传统习俗,有些更成了一种艺术作品。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窗花吧!
窗花的介绍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窗花的特征
一、线条。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根据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二、构图。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势。
三、形象。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四、色彩。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五、刀法。要稳、准、巧,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如果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这里的巧主要是指运用巧刀刻出的锯齿和月牙儿。这是剪纸刀法中很重要的两种刀法。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窗花都选用适合纹样,山东的窗花多直条式,是适合该地直棂窗而形成的;西北的窗花逢中用十字将完整的剪纸分成四大块,也是适合该地窗户中心有一个十字格而形成的。
贴窗花寓意着喜庆。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它为”窗花"。贴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还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见。
中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战国时期出现使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的,都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这也就是后来春节剪窗花的由来。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窗花是汉族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分为南北风格,南方以“精致”为美,其特点是玲珑剔透;北方以朴实生动为美,其特点是天真浑厚。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人们在春节期间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