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的儿子眼中的父亲

萧涤非的儿子眼中的父亲,第1张

父亲在一次校庆大会发言中,谈到闻一多、老舍、华罗庚诸先生无师自通时,曾不无自豪地说:“谈到我自己,也有那么个劲,走自己的路!”

父亲原名忠临。1907年1月11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茶溪村一个穷秀才家。排行老三。祖父名雪初,号晴谷,能为人排难解纷,人称晴谷先生。祖母杨氏,生三子二女。父亲未满周岁丧母,10岁成了孤儿。这悲苦童年仅有的一点温馨,竟成了他一生无尽乡思的源头。

在此之前,他曾在村上我祖父创办的三益小学读书,有时也放牛、爬松毛,亲见农民疾苦。当时读的书还多是《论语》、《孟子》等,方法也是死记硬背的老一套。父亲说:“这也有一定的好处。一些有益的格言,当时虽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会懂得,并影响自己的行为。”不过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水浒传》白胜唱的那首“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民歌和《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兵车行》等这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这些都对父亲的一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后,父亲随我大伯辗转外地。1920年由开封北仓小学考入开封留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两年后,转学南昌心远中学,夏征农、吴有训等曾就读于此。这时,大伯常拿些没有标点的书让父亲“啃”,其中的甘苦,父亲至老不忘。家人的苦心,亦可想见。临川夙号才子之乡,初唐王勃即以“光照临川之笔”颂之。这些使父亲从小用以自勉,读书倍加勤苦。

1926年父亲20岁,由南京江苏省立一中同时考取清华、东南(即后中央)两所著名大学。因得堂叔的资助,又慕梁启超之名,遂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清华七年,父亲深受黄节先生教益。1930年大学毕业,论文为《历代风诗选》,把《诗经》以下至清末黄遵宪,所有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的诗,作了一番检查,在这方面当推杜甫为最。另外,他还悉心整理并发表了黄先生讲授曹植、阮籍、谢灵运三家诗的笔记。由于四年总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故免试进入清华研究院,每月30元津贴。导师黄节先生是第一个在大学讲乐府的,指导父亲完成研究院毕业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因成绩最优,清华同学会还送他一个刻有“状元”二字的铜墨盒。

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记载着:“萧涤非,为华北著名足球健将”。当时北平报纸时有他的名字。他的百米11秒1的清华记录,一直保持到解放后。

1933年经黄先生力荐,父亲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中文系专任讲师,所开第一门课即四年级必修课“词选”。这年他27岁,著名诗人臧克家就是当时同学中年龄比他还大的一个。1935年黄先生病逝北平,父亲远道奔丧,大病一场,以诗哭之。父亲是有正义感的,曾一度冒险接济在济南狱中的中共地下党员。1936年秋,山大换校长,父亲被解聘。离青时结婚。母亲黄兼芬老师,江西武宁人,1917年5月16日生于茶商家庭,著名爱国将领李烈钧将军的外甥女。这时就读山大,此后相伴53年风雨同舟。当时因请不起客,只好上火车前发送婚帖。老舍先生闻讯赶来,把他的一本刚出版的《牛天赐传》送作纪念。

此后,父亲先在四川大学,呆了五年,1941年因拒绝参加国民党,被突然解聘。全家困在峨嵋山下,幸亏老同学余冠英先生来信,说闻一多先生要他去昆明西南联大,另一老友黄玉佳先生从香港电汇路费,这才得了活路。在昆明的五年,生活也极艰难。父亲曾卖掉心爱的书籍,兼教专科、中学及至小学,拼命干也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甚至把我尚未出生的一个姐姐,说定送人,为此父亲写了悲痛欲绝的《早断》诗。尽管如此,父亲仍坚持治学,1943年他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终于出版,并发表一系列论词之作。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发爱国民主运动。父亲的学生潘琰遇难,他怒不可遏,写了《哭潘琰君》诗二首,发表后因有“血染青天白日红”一句,受到反动派恫吓和警告。现实使父亲对杜甫诗产生共鸣。1947年,他重返山大,第二年,便开了“杜诗体别”这门课,印发了数十万字的讲义。(李希凡同志曾旁听过)

1951年父亲主动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真正找到了学术研究的正确理论和方法。结业时,写诗说:“废铁能成剑,熔炉大有神。我今从此去,服务永为民。”这是他的真心话。从此他的学术研究进入了丰收时期。先后出版了《杜甫研究》、《读诗三札记》、《解放集》、整理校点了《皮子文薮》等。1961年至1963年,在北京与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诸先生一起主编《中国文学史》,并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撰写一系列文章,如《人民诗人杜甫》等。1964年在党组织鼓励下,开讲“毛主席诗词”课,并发表赏析文章。不乏确当见解。

“文革”中,父亲也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杜甫研究》被列为“大毒草”。为此他曾发誓不再谈杜诗。但当1972年郭老《李白与杜甫》一书点名批判他时,他还是相当理直气壮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有关问题。尽管那时气氛不正常,被批判者照例没有公开答辩的权利。1975年他应约写关于刘禹锡的文章,这是十年中发表的唯一一篇。多年不敢有一字来往的亲友,看到他的“亮相”,纷纷写信庆贺他的健在。其实他曾大病多次,多亏一些好心人暗中帮助。

经过十年浩劫,父亲已是“牙齿全落双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的古稀老人。但工作热情依然不减当年。1978年他接受人民文学出版社委托,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并成立校注组,邀请廖仲安教授担任副主编。一面广泛积累资料,一面率组万里寻访杜甫遗踪。1981年重要资料基本都有了。1984年又在巩县主持了有国内外著名学者参加的样稿征求意见讨论会。《重谒邙山少陵墓》诗,是他第一次肯定杜甫真墓在邙山,已刻石立于杜甫陵园内。同时,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毅然发表了与郭老争鸣的长文《关于〈李白与杜甫〉》,及其它文章近30篇,并修订旧著出版。

父亲执教近60年,桃李满天下,深受敬重。他教书多着眼于人的骨气,他当年赠别联大毕业生的诗“端知前路饶荆棘,应念饥驱有独贤”,便含有这种用意。他育人更怀“但使一枝能照眼,不辞心血活莓苔”的苦心。建国17年,他和冯、陆、高是被称为中文系“四大台柱子”的。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不仅给本科生上课,还辅导进修教师、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从未休假。培养过如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向为学生称道。他说:“如果一堂课教失败了,我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新时期,父亲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撰写书序,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并接受国家教委安排,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对于他们毕业后的提高与发展,父亲仍继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此外,父亲还为电台撰稿,尽量亲自答复各界来信,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指导意见。难怪有的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以为“汉学伟人”。

父亲辛勤工作几十年,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副教务长、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及文科委员会主任、《文史哲》编委会副主委、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文史哲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杜甫全集校注》主编等。他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问、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会、中国唐代文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编委,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和陶研会、齐鲁书社、联合周报、江西诗词学会顾问和江西师大学术顾问等。荣获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1990年7月,国务院决定首批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为发展我国科学研究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91年4月15日,父亲病逝。学界震悼,惊呼“当世学者如先生者无多”。党、国家和人民给予高度评价。盖棺论定,有这样的说法:“萧先生就是当代的杜甫,新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师级人物。”鲁迅先生说过:“只要道出实情,便是公道。” 父亲在《自题〈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一诗中写道:“稿成十年前,稿定十年后。虽非作始功,青灯写如豆。”其实他的著作,大都经历了这样潜心钻研、反复锤炼的过程。父亲治学,大致可以1949年为界。前期侧重乐府和词,后期侧重杜甫诗和唐诗。他的著作,也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

(一)《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1943年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再版。迄今多次印刷。原为1933年清华研究院毕业论文。主要特点是阐发汉乐府民歌“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作品本身及背景,求之不厌其详”,使读者通过了解一时代乐府之得失而知其社会政治之状况。在写法上,“寓诵读于叙述之中”,凡所征引之作品,皆属全篇,这与以前一般概论的摘叙方法很不同。黄节先生曾写了两千多字的评语,肯定备至,以为“宜置超等”。本书问世至今,深得学术界高度重视。认为“成绩突过前此著作”,“如论五言出于西汉乐府民歌不始班固,极有见地”,“论木兰诗为北朝作品,均可成为定论。”(王运熙)而对本书主张今日研究乐府“惟有舍声求义”的观点,更许为“通人至论,足以振聋发聩”(钱仲联)。今天看来,亦不失为“乐府文学的最佳通史”(文学书窗)。

(二)《杜甫研究》195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两卷本,1959年出合订本,1980年齐鲁书社出修订本。本书是在《杜诗体别》讲义的基础上,努力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全面研究杜甫其人其诗的开创性力作。对杜甫的时代、生活、思想、影响及作品,都作了系统论述,指出杜甫的伟大,来自人民,人民的血泪灌溉了杜甫的园地;而杜甫之所以能在某些方面突破儒家思想,主要是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等等,尤为独到。同时,针对当时只谈作品思想性,不谈或少谈艺术性的偏向,特辟《杜诗的体裁》专章,用较大篇幅分析杜诗的艺术性。全书始终遵循“实事求是”与“知人论世”两条原则。《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即其显例,《文史哲》发表后,《新华月报》曾全文转载,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本书创造性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盛誉,被推为“建国三十多年来杜甫研究界的代表著作”,代表了迄今为止“学术界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最高成就”(学术月刊)“至今对我们当代学者仍具有指导意义”(傅璇琮)。

(三)《杜甫诗选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普及本。迄今印数已达几十万。本书原为《杜甫研究》下卷,共选杜诗281首,按诗人的生活经历分为:“读书游历、困守长安、陷安史叛军中及为官、漂泊西南”等四个时期。每期前面,均有这一时期写作情况与作品特点的概述。目录还标明各诗之体,以突出杜甫对各种诗体的擅长。本书注解的一大优点,是运用“以杜解杜”的方法,也就是清人吴兴祚说的“不强杜以从我,而举杜以还杜”。并力求做到鲁迅先生所谓的“三顾及”。这些亦属独创。论者认为“注释语句无多,简明洁净,说的中肯。”(臧克家),“一直被广泛誉为海内最好的杜诗选注本之一”(文史哲)。2001年教育部列为指定书目,作为专业主干课考核内容之一。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大学生必读本”。

(四)《乐府诗词论薮》1985年齐鲁书社版。本书为古典文学论文集,凡27篇。几乎囊括了前此除专著外的所有有关古典文学的单篇文章。其中既有才思敏捷的少年之作,也有深思熟虑的中年之作和雄风犹在的老年之作。考论赏评多种多样,颇具特色。1986年获山东省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

(五)《中国文学史》(四卷本)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78年修订再版,1991年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父亲为五主编之一,主要负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

此外,还有《读诗三札记》(1956年作家出版社)、《解放集》(195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校点《皮子文薮》(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与人合作之重校本)等。未刊稿尚有《杜诗体别》、《毛泽东诗词讲稿》、旧体诗词集《有是斋诗草》等多部,以及散见于各报刊尚未结集的文章。 父亲在《〈杜甫研究〉再版漫题》诗中说:“嗟子幼学杜,今已逾古稀。岂无分寸功,所得亦已微。虽名曰研究,其实无发挥。赋此聊志愧,非敢望解颐。”这是他的真心话。

父亲治学60多年,我以为有如下特点:第一,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他说,如果说我那本《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还不无可取之处,那也是由于得到《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两句话的启发。他的杜甫研究更是显例。第二,熟悉研究对象,越熟越好越有用。至于如何熟悉,他认为最好是对研究对象有热情、感兴趣,以至爱得入迷。第三,掌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从《历代风诗选》到《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再到《杜甫研究》,纵看是由博而专,但横看每一具体项目却又是由专而博的。但二者应以专为先。第四,教研结合,父亲著述,大抵经过先开课,再发表,后出版这么三步。以便听取意见,不断完善。第五,严谨认真。这是父亲为人治学的一贯作风。他认为坚持实事求是也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品德。他最厌恶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种粗枝大叶的马虎作风。有时他对我的写作提意见,那个比你自己还要呕心的认真劲,真让人服了他了。他的两位博士生李从军、林继中毕业后来信都说从萧先生那里学到了“认真”二字。第六,强调为人是为学之本。比如治杜,父亲一身强调先学其人其志,他说:“吾人学杜诗,岂徒曰学其诗而已,固将学其人、学其志也。不学其人,而徒注目游心于文字之间,则所得者,杜之糟粕已耳,虽学犹之未学。”又说:“研究杜诗,就是要有一股寝食俱废的傻劲。世上就有那么一些人心甘情愿地为杜甫卖命。”父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卖命”人呢!

二十三年前,他在题为《心声》的词里说:“誓都将心血付‘村夫’,杜陵集。”十六年前,他又套用陶诗表白心迹:“但恨在世时,读杜不得足!”渴望亲见他主编十三年的《杜甫全集校注》早日完成和出版。十一年前,他抱憾而去,圆睁双眼,真真是死不瞑目!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足以垂范后世。“先生原不死,万古姓名香。”

  据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王攀、许雪毅、王橙澄) 他们身份各异,经历不同,但在过去的2010年里,全球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发掘”了他们的善良、坚韧、自强、信义、担当,将他们推上了璀璨的历史舞台。1月13日,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结果出炉,中国网民用近200万张选票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草根英雄。他们是: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他用满是烤羊肉串味道的“辛苦钱”,资助上百名贫困生学文化;

  “最美90后”铁飞燕,她飞身跳河、勇救落水者,用微薄收入收养弃婴;

  “百年义渡”万其珍一家四代,百余年深山摆渡,风雨无阻,不取分文;

  “背学兄弟”庄宏泉、庄汇泉,患病后,哥哥8年背着弟弟上学,不离不弃;

  “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她孤身一人在城市中拾荒,供儿子读书;

  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翻唱歌曲《春天里》,用质朴和真实感动了无数网友;

  “寻人志愿者”沈浩,凭一己之力,奔波于互联网与现实交织的寻人旅途上,力助万家团圆;

  “中国好人”王文清,18年献血超过8万毫升,20年扶贫帮困累计捐资50万元;

  支教女老师蔡加芹,她和一群热心网友帮助10个山里娃参观世博,看到山外五光十色的世界;

  “袖珍人”董志军,他仅有80厘米高,却和同样身患残疾的女友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网络情缘。

  10位当选者是从6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在13日于北京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他们获得了“"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的称号,并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

  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四川道孚大火15烈士被授予“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委会特别奖。2010年12月5日,四川省道孚县鲜水镇孜龙村呷乌沟发生山地灌丛草地火灾,甘孜州军分区独立营的官兵奋勇灭火,其中15位官兵的脚步永远停在了那条山沟之中。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英雄本色。

  事实上,平凡和真实是10位网络人物的共同特点,他们很多人还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首都北京;温暖和力量是他们馈赠给社会的宝贵财富,因为他们的崇高和坚持,当代中国社会感受到了道德力量的伟大与光辉。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13日的颁奖典礼上书面致辞,向千千万万在默默无闻中为梦想、美德、信念而坚持的中国草根,和支持他们的中国网民,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古代叫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存在争议)。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关于李白的出生,新旧唐书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新唐书称李白是山东人,而旧唐书删掉了这一说法。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

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20世纪70年代,郭沫若提出“碎叶”说。李白,祖籍甘肃成纪,先世因罪迁往西域,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亲李客回迁,于四川安家。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

扩展资料:

根据郭沫若等学者的考究,李白生可能生于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与韩荆州书》:“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2009年10月29日,吉尔吉斯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商务参赞朱萨耶夫·古邦访问安陆,称李白故里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希望托克马克与安陆两个城市能够以李白为纽带,共同担负起弘扬李白文化的责任,并进一步拓展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合作。

事实上,早在2008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就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

朱萨耶夫·古邦造访安陆,更是表明吉方已经认识到李白故里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力图分上一杯羹。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李白

已经算不上萌新的萌新回答一下,咳咳

山东大学出过许多名人,他们如今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

《济南的冬天》想必小学都是背过的,它的作者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与历史上的山东大学渊源颇深,1930年到1936年间先后在齐鲁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8月老舍重回齐鲁大学,1946年山大曾邀请老舍重回山大执教,老舍也有此意向,无奈当时在美国讲学,只能作罢。事实上,老舍在齐大、山大的这六年正是写作高峰期,老舍的很多作品是在这一时期完成或者构思的,他的两篇文章《青岛与山大》《非正式的公园》讲的就是就是他与山大的故事。

曾在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历史系进入非常辉煌的时期,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等著名的八大教授,并称为“八马同槽”。“八大教授”群雕于2011年在中心校区“文史楼”南面落成。它将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诠释山东大学的“文史见长”、史学传统和史家风范。

1930年8月,闻一多先生应杨振声校长的邀请,来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虽然海滨两年,一多先生没有诗,但一多先生的精神却是一个大海,在极端严肃而静穆的状态下,他无声地容受着、润育着、酝酿着。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海洋大学内,有一座被命名为“一多楼”的小楼。它的旁边,还耸立着一座闻一多的雕像,现在山大兴隆山校区内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一多广场,这些都寄托着人们对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之深切怀念。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他出生于武后长安元

  年 (公元701年),五岁那年,随其父李客 “逃归于

  蜀”,因 “家于绵”,所以,唐代的剑南道绵州彰明县青

  莲乡 (即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便是他的第二故里。

  关于李白的家世,学术界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李

  白为山东人。此说出自两 《唐书》,盖因杜甫 《苏端薛

  复筵简薛华醉歌》有诗句云:“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

  山东李白好。”实际上,唐人称 “山东”乃泛指蜻山及

  函谷关以东即关东地区,并非指某一具体地名。又有不

  少人说李白是四川人,当然四川是李白的第二故里。还

  有人说李白是江苏人,其证据是李白 《上安州裴长史

  书》有 “白本家金陵”一句,可是,李白此句中的 “金

  陵”所指并非刘宋的京师建康,故而此说乃误解所致。

  当然,更多的人主张李白是陇西成纪人。李白诗文两处

  称 “白本家陇西人”和 “陇西布衣”。不过,坚持李白

  是陇西人的又因李白出生地的具体地望不同而有四种不

  同的看法:

  (1)陇西成纪人 (今甘肃省泰安县西)。

  (2)郭沫若提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 (今俄罗斯境

  内之托克马克),于是有人说李白是胡人。

  (3)李从军 《李白出生地考异》谓李白生于焉香碎

  叶 (今新疆博斯腾湖畔库尔勒和焉首回族自治县一带)。

  (4)刘友竹说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 (今阿富汉中部

  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此处“金陵”所指应是西凉“建

  康郡,,,即指今甘肃兰州一带。考之史料,‘晋书•武昭

  王李玄盛传》有如是记载:“武昭王讳是,字玄盛。隆

  安四年(400年),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号凉公,

  于敦煌、酒泉坐定千里。其子李欲继立,攻沮渠蒙逊,

  败死。弟询继立,沮渠破敦煌,询死,国亡。”这就是

  发生在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的“沮渠蒙逊之难”

  事件。国亡之后,‘,士业子重耳,脱身奔江左,仕于宋。

  后归魏,为恒(弘)农太守。”李重耳“仕于宋”,据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等史料,知李重耳所任之职皆为

  郡州守之类的地方官,未曾在刘宋的京师建康(金陵)

  任职。《世系表》序文记载道:“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

  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弘)

  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

  史。”在“神龙初,潜还广汉(今四川绵阳地区),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遭其邑,遂以客为名”。

  至于,李《序》、范(碑》中的“凉武昭王九世孙,,

  之记载,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考察,指李白本人显

  然与史事不符,其所指应为李白的祖父吧。

  另外,李阳冰《草堂集序》中“自穷蝉至舜,五世

  为庶”,长期困扰着学者们对李白家世的考察。宋蜀本

  作‘七世”,咸淳本亦作“七世”,而茹本、郭本、王本

  作“五”。此应以宋蜀本为准作‘七世11,。且“穷蝉”一

  词出自《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日重华,重华

  父曰替臾,……穷蝉父曰帝额项,撷项父日昌意,以至

  舜七世矣。自穷蝉至帝舜皆微,为庶人。’I《史记•五帝

  本纪》上“自穷蝉至舜”,乃为元古帝王世系,可知李

  阳冰本《史记》而历数唐代帝王世系。“自穷蝉至舜”

  灌”则指李白父亲、李白本人、李白儿子伯禽三代终身

  未仕的庶人身份,当然可叹。这样一来,李(序》这几

  句与前文的衔接便自然顺畅起来:李白为凉武昭王李

  悬的后代,“蝉联挂组,世为显著,,。但“倒武”(中叶)

  之后,历经七个皇帝,李白一家三辈以上皆飘泊流浪,

  沦为庶人。

  据李、魏二《序》及范‘碑》,我们考察史料,知

  道李白虽为右姓但却始终未申请到他的皇族户籍的原因

  了。

  最后,我们将上述两方面进行的考察归纳起来,理

  出李白与祖辈的顺序大致如下:

  李是(凉武昭王)—李故(凉后主)—李重

  耳—李熙(金门镇将)一一一李天赐一一李虎(又名李

  龙迁)--李畏—李渊一一李贞一一李贞幼子—

  李客—李白

  通过李白的家世考察,我们可以知道:李白,字太

  白,陇西成纪人,而以蜀中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绵阳

  江油县青莲乡)为第二故里。系西汉李广第二十七代

  孙,为凉武昭王李县第十一代孙。

  既为帝王世系,当然就不指李白从出和他所出之支脉,

  更不应指李白的祖父辈们,而应指唐代皇帝沿袭之七

  朝。我们将这个时间联系“倒武”攀件至李白生卒年代

  来看,刚好历经武后、中宗、少帝,睿宗、玄宗、肃

  宗、代宗七朝皇帝。故而,此处标点亦可标作:“自穷

  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嗜,亦可叹焉。”“累世不大

  灌”则指李白父亲、李白本人、李白儿子伯禽三代终身

  未仕的庶人身份,当然可叹。这样一来,李(序》这几

  句与前文的衔接便自然顺畅起来:李白为凉武昭王李

  悬的后代,“蝉联挂组,世为显著,,。但“倒武”(中叶)

  之后,历经七个皇帝,李白一家三辈以上皆飘泊流浪,

  沦为庶人。

  据李、魏二《序》及范‘碑》,我们考察史料,知

  道李白虽为右姓但却始终未申请到他的皇族户籍的原因

  了。

  最后,我们将上述两方面进行的考察归纳起来,理

  出李白与祖辈的顺序大致如下:

  李是(凉武昭王)—李故(凉后主)—李重

  耳—李熙(金门镇将)一一一李天赐一一李虎(又名李

  龙迁)--李畏—李渊一一李贞一一李贞幼子—

  李客—李白

  通过李白的家世考察,我们可以知道:李白,字太

  白,陇西成纪人,而以蜀中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绵阳

  江油县青莲乡)为第二故里。系西汉李广第二十七代

  孙,为凉武昭王李县第十一代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07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