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腊月,中条山下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突然来了一位天水姑娘,她身段苗条,走起路来宛若风摆杨柳,婀娜多姿;跳起舞来双手伸展,细腰拧动,犹如飞天起舞。精致的五官,明亮的眸子,皓洁的牙齿,还有那高高的鼻梁,淡雅的双唇,再加上她那一袭柔柔的长发和弱柳一样随风摇曳的身姿,简直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美得令村里的小伙心疼,美得让村里的姑娘揪心,美得让多年静如死水的小山村顿时活过来了。
人们不禁心生疑问:荒漠之地何以有如此美人?村里有学问的人说,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之地,也是秦人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润 ,生态环境良好。天水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据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湖中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干涸,夏不外溢,四季滢然,与天河相通,所以叫“天水井”。
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就在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设一郡,起名“天水郡”,从此世上才有“天水”之名。天水气候好,生活环境优越,天水的姑娘们大多长得白皙水嫩,聪明伶俐,乖巧贤淑,得“白娃娃”之美誉,主要还是水土的原因使得女孩皮肤比较白皙,俗语“一白遮百丑”,天水姑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白,而且身材比较高挑,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对西北姑娘面相黑红的印象。天水姑娘的白,别说在甘肃,在整个中国也具有优势,“白娃娃”可不是浪得虚名,她们的皮肤白皙粉嫩,水灵娇艳,那种白不是脂粉抹出来的,而是一种不施粉黛、天生丽质的白。
那么如此美如天仙的天水姑娘是如何流落到这个小山村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我的小姨。我的小姨在北京打工,东家正好就是这天水姑娘。天水姑娘和丈夫在北京创业,从白手起家到承包门店,最后创立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房子、车子、票子齐全,准备静下心来享受生活,生儿育女的时候,一场车祸,丈夫一命归西,小叔子恨心将所有财产霸占,逼迫天水姑娘净身出户。
绝望的天水姑娘站在楼顶,准备结束她那年轻美丽的生命,在我好心的小姨劝说下,改变了轻生的念头。但天水姑娘整日以泪洗面,伤心难过,一直无法从失去丈夫的悲痛中缓过来,这种状况持续了近两年。小姨看着姑娘可怜,去年末便领她回家过年,好让她换个环境,离开伤心之地,避开是非之人。就这样,天水姑娘来到了我们这个小山村,引起了平日肃清的小山村的轰动。
初来乍到,天水姑娘难以适应,小姨便让婆家弟弟开车带姑娘出去散心。说起小姨婆家弟弟,也是村中剩男,三十多岁了,仍未婚配。年轻时因家境贫困,没有姑娘愿嫁,好不容易等到村中征地赔款,修房买车后,还落下几十万存款,却己超过婚龄,小姑娘看不上他,老姑娘他不想要,三挑两捡,就成了家中老大难。前半年忙完农活,后半年整日逛荡。忽然家中来了一个天仙似的美人,小伙子就象打了鸡血似的兴奋起来,一听说让带上姑娘出去散心,那是一万个乐意,屁颠屁颠地开上车,带上嫂子和姑娘去山上抖风了。
他们的首选之地当然是绛北大峡谷,冬天的大峡谷就是冰的世界,袅袅婷婷的树木,云雾缭绕的山涧,晶莹剔透的冰挂,银妆素裹的峡谷,构成了一个洁白宁静的神话仙境。山泉从岩石缝隙中流下来,瞬间结成冰,不断涌出泉水,又不断凝结在冰凌上,又一层一层堆砌。一块块冰凌如晶似玉,玲珑剔透。冰挂晶莹如玉,阳光照在上面,发出炫目的光彩,十分迷人,千奇百怪,有的像钟乳石,有的像虬龙,有的像水晶。
漫步冰挂长廊中,大自然晶莹剔透的杰作,对人的心灵产生莫名震撼。这是一个冰雪的世界,是一个白色的峡谷,巨大的冰挂覆盖了山崖,超大的冰挂从天而降,鬼斧神工,浑然天成,远看像一棵冰雪覆盖的大树,那短短长长的冰挂,从这棵大树延伸而出,如玉臂琼枝。近看,它更像个没有一点杂色的超大白珊瑚,晶莹碧透,闪耀着迷人,神秘,诡异,鬼灵的白光。造型各异的“冰雕”作品跃然眼前,玲珑剔透,奇妙瑰丽,或如怪兽,或如苍鹫,或如花卉,或如人物,可谓是珠帘翠幕,瑶树琪花。
他们小心异异地走向峡谷深处,遇到冰坡,脚下冰滑,就只好由弟弟拉着她们前行。没有碰过女人的弟弟,握着天水姑娘的柔夷小手,难免心生激动,脸涨得痛红,而再生为人的天水姑娘,出于女人的天性,也羞红了脸。装着没事的小姨,看到这两人的表情,心里暗暗高兴,二人能够结为姻缘,也算老天有眼,替双方家人去了一些烦恼。年关将近,小姨忙于家务,准备年货,就由弟弟陪着天水姑娘。他们又到东华山、紫金山、佛泉等几处景区玩了几天,二人渐渐熟悉,无话不谈。
再后来,疫情来了,全国封城、封路、封村,他们也就无法出门了。小姨和家人在村东山脚下,弟弟和天水姑娘就住在村西边,无法频繁走动了,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年轻人待在一块,看电视、玩手机、跳皮绳,吃饭喝酒,短时间困在家中还行,时间长了,难免急躁。天水姑娘作为过来人,显然不急,与弟弟同处一院,却相安无事,因为她要好好地观察一下这个年轻小伙,是否足以托付终身。小伙子却相反,表面宁静,内心似火,面对貌若天仙的美人,倒也不敢轻举妄动。终于,在小姨家吃过年夜饭后,夜深人静的时候,趁着酒意未消,小伙子敲开了姑娘的房门。一个春心萌动,一个干柴烈火,他们不顾一切地相拥在一起,滚到床上,早把人间的一切苦痛抛到九宵云外。
没想到这次疫情隔离期,二人却悄悄的地过完他们的蜜月。疫情解除后,天水姑娘跟小姨他们一家商量要回天水拜见父母,弟弟开车和姑娘一同去了半月有余,回来后就置办结婚用品,请村里人吃饭,举行简单的婚礼,成为真正的夫妻。在微信中,不时有二人发出的相亲相爱的视频,只是这天水姑娘动辄就发跳舞视频,大概是还没从幸福的梦中醒来吧,我从心里祝愿他们白头到老!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是礼仪之邦,新人结婚时也有许多礼仪之说,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结婚习俗,各民族不一样的婚礼习俗代表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汉族的婚礼习俗又是哪些呢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1、议婚
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与不成,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付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彩”。媒人议亲,一般首先口头上探询双方意图,女方即使不允,一般也只能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许,但不可以得罪媒人。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2、订婚
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订婚,即“许亲”、“定亲”。男方可以郑重地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至于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而异,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山西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3、嫁娶
订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宴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事先请人定一个好日子。因为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选日子”,又称“看日子”、“送好”、“送娶牌”等,即古代的“请期”。 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究吉利,不能送谐音不吉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有些地方要给待嫁的女子加“笄礼”,俗谓之“上头”。古代女子十五岁许嫁时要举行加笄仪式,即改变幼年的法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以此表示女子已成人。 女儿出嫁离家时,各地大都有新娘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庄家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坑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毯或红布铺地(红毯、红布象征一生走红云),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力求脚不沾地。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4、婚礼
新郎、新娘进门之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位。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行夫妻对拜礼。仪式结束之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新娘走入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一杆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或者等新娘进入洞房坐在床上后,两人并肩坐在床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表示已经同房同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蒙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5、闹洞房
新娘被送进新房之后,多是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帐”或“坐床”。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以前坐帐要坐三天,为此新娘要在婚前几天便要节食,以免坐帐时难堪,后来改为一天,或者象征性地坐一下午。
中国各地一般都有“闹洞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话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汉族从古至今结婚习俗6、回门
新娘婚后的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回门”、“回亲”等。回门标志着男子开始以新郎的身份进入女家,也是给新娘缓和初为人妻、初为人媳紧张的一次机会,女家往往也借此机会来考验新女婿。 回门通常由娘家人来接,也有由婆家送的,然后由丈夫接回婆家。有的地方讲究“爹接娘送,一辈子不生病”。
很久以前,人们习惯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洞房一词的由来有两个感人的传说。 传说一:远古时期,陶唐氏尧称王不久。非常关心放牧人的生活。有一天他亲临牧区问苦,忽然传来一般幽香,远处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执火种飘然而来,。尧王惊呆了,问牧民才知是鹿仙女,从此尧王食不甘味,一心惦着仙女,决计下山寻仙。尧王带领四个大臣访仙于晋南“仙洞沟”,久觅不得。忽见一俏丽梅花鹿悠然从姑射仙洞走来,尧王知是仙女,便迎了上前去,正要接见时,一条大蟒突然窜出,直逼尧王,尧王措手不及。只见鹿仙女己近跟前,用手一指,大蟒顿时颤抖不己,仓惶而逃。尧王身材高大魁悟,相貌堂堂,仙女窈窕美丽动人,两人一见钟情,一段美好的的神话佳缘从此喜结成了。他们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和鸣。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 传说二:秦朝时,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并派大臣到民间强选天下美女。当时,有一位十分俊美而聪明的三姑娘,被强迫送进阿房宫。但勇敢倔强的三姑娘不甘心过那被奴役蹂躏的黑暗生活就逃出宫外,直奔华山。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无辜地迫害读书人,读书人被迫逃命。有个叫沈博的书生当时也逃到了华山。一天,姑娘和沈博相遇,俩人都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他俩各自倾吐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逐渐的生了爱慕之情,插枝为香,对天盟誓,结成为患难夫妻。在上无片瓦,身在密林的情况下,他们便以巨石下的一个洞穴为新居。夫妻俩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生活在一起,虽然生活困苦,但感到生活甜蜜。 后来此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后人对不畏强暴争取自由的三姑娘产生了崇敬和怀念,便在华山山路沿途修建了不少寺院,每个寺院主殿都供奉三圣母的神位,这个三圣母就是三姑娘。后来一些文人有杜撰了象宝莲灯,劈山救母等美丽多彩的神话和吟咏“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诗句,使“洞房”的传说更加优美动人。 传说三:在西安市有一处6000至7000年前遗留下来的原始社会遗址---半坡遗趾。它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村落遗址反映了当时婚俗:当时的人们住在半洞半房的房子里,男人与女人到了婚期时男方就嫁到女方的村子,与女方一起住在事先安排好的“洞房”里(这样就有了洞房一词)。 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里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
婚姻过程是指结婚时的具体实施阶段。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礼,使人纳其采择之意。《仪礼士昏礼》中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名。”问名的文辞大多是:“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若女方同意,则授礼;男家即通过占卜测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
纳吉,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等物为礼。相当于现在的定婚,俗称送定、过定、定聘。
纳征,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崔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为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故送聘礼又叫“委禽”。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象《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过程之一。
请期,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现在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亲迎,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剖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此即后世交杯酒的源起。这一过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古代富家子女结婚,一般都严格遵循六礼的步骤,而普通人家结婚则大多从简。齐鲁之地是古代的文明礼仪之邦,但也并不拘泥于六礼。齐俗不亲迎――现在山东临朐一带还是如此,早已被风诗所讥。《诗经齐风著》篇谓: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诗中所谓的“著”,指大门与屏之间的空地;庭,则指门内、堂前之地;堂,则为室前之厅。结婚时,男子只等在这三个地方,正说明了齐俗不亲迎的婚俗。
后世的婚礼大致沿袭了古代六礼的过程,只是有繁有简,略有差异而已。然不管风俗如何不同,大致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步骤:一说亲,二定亲,三迎亲,四成亲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新娘未出轿之前,雁北平鲁一带要由婆婆为她搽点粉,名为“添胭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引亲先生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头蒙红盖头、又叫“遮头红”,手捧内盛米、谷等物的“宝壶”,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与新郎脚踩红毡,步入院中。晋南闻喜等地则由新郎手端搽油盘进轿,掀起新娘盖头,给额上点一点胭脂,名为“搽油”。然后由女方的“送姑”、即女送客和男方的“捏姑”、即女伴客,左右掖扶新娘下轿,脚踩红布或花布进院,名为“铺踩布”。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胭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搽好脂粉后,新娘怀抱柳斗、桃技、历书、秤或辐条、铜镜、铜锁、箭等镇物,由“扶女嫂”左右搀出。随即以红绫一条,让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男先女后踩着红毡相随人院,名为“牵红”。有的地方由司仪迎轿唱喜歌,祝愿夫妻美满幸福。
普通家庭一般都是礼金24800到38800
三金: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
[以下可供参考]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晋南襄汾一带,在女儿出嫁前夕还有“踩花堂”的习俗。一般是由女方派两名能言善辩的妇女,打着喜字灯笼,提着小箱子,抱着个瓷娃娃,在夜里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进了新房后,女婿取出箱子里的镜子照照脸,意为新郎、新娘见面;来人在瓷娃娃两腿之间洒点水,意为贵子洒尿。然后,男方再给来人些喜钱,并把她们恭恭敬敬地送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