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奥巴马的个人资料~

谁有奥巴马的个人资料~,第1张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美国第44任总统,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祖籍肯尼亚(The Republic of Kenya)。奥巴马是首位拥有黑人血统,并且童年在亚洲成长的美国总统,与不同地方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过,其个人资料如下:

中文名: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外文名:Barack Hussein Obama II

别名:奥巴马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夏威夷

出生日期:1961年8月4日

职业: 总统

毕业院校: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

信仰:新教

主要成就:1996年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2009年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200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英语:Barack Hussein Obama II,19610804-),美国民主党政治家。第56届、第57届美国总统(连任)。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首位同时拥有黑(卢欧族)白(英德爱混血)血统的总统。2007年2月10日,他以侧重完结伊拉克战争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为竞选纲领,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并于同年11月4日正式当选。2009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委员会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2012年11月6日(北京时间2012年11月7日),奥巴马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成功连任。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檀香山)。父亲是一位祖籍肯尼亚的黑人穆斯林,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美国人。 父亲贝拉克·奥巴马是一名在夏威夷念书的肯尼亚留学生。母亲安·邓纳姆是一个白人,原本来自堪萨斯州。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

1992年和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结婚。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6565htmfromId=1353297#1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出生。他的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两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由于父亲此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奥巴马从小由母亲抚养。在奥巴马两岁多的时候,父母婚姻最终破裂。6岁时,奥巴马随母亲和继父前往印度尼西亚生活了4年。

此后,奥巴马回到夏威夷,在完成中学教育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学习,后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年毕业。1985年,奥巴马来到芝加哥,从事社区工作。1988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还成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洲裔负责人。1991年在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他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

1996年,奥巴马进入政坛,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并连续担任8年。2000年,已在全国政坛崭露头角的奥巴马试图进入国会,但在竞争联邦众议员席位的预选中失利。2004年,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政策演讲赢得了广泛关注,他在同年11月国会选举中当选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

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期间,奥巴马参与起草有关控制常规武器的议案,推动加强公众对联邦基金使用的监督,并支持有关院外游说、选举欺诈、气候变化和核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一系列议案。他还先后出访东欧、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

2007年2月,奥巴马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总统选举。在竞选期间,他主要强调结束伊拉克战争、实现能源自给和普及健康保险等政策观点,并承诺要实现党派团结,给美国政坛带来“变革”。在民主党总统预选初期,他落后于竞争对手、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但在2月5日“超级星期二”后逐渐赶超,并一路领先。

奥巴马1992年与米歇尔·罗宾森结婚,育有两个女儿。

“问题少年”

奥巴马当天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中部高中回答学生提问,问题涉及伊拉克战争和奥巴马的教育主张。被问及他的学生时代时,他直言不讳。

奥巴马说:“我要向你们坦白,正如我妈妈告诉我,我高中时比较游手好闲。”

他说,他读高中时在夏威夷,那里天气总是很好,有很多机会不务正业。“我成绩不错,但我并不用功,”他说,“我付出的努力刚好让我被大学录取,这对我而言相当容易。但我没能全力以赴。”

奥巴马说,他高中时代曾做过一些错误决定,沉溺酒精,还吸食过毒品,“直到高中毕业升入大学,我才意识到,啊,我浪费了很多时间”。

奥巴马的回忆录《父亲的梦想》记录了他吸食毒品的经历。这部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

“瘾君子。毒虫。我曾沿那条路走下去,一个黑人少年的不归路,”奥巴马写道,他主要吸食大麻和酗酒,手头宽裕时就买可卡因。

浪子回头

奥巴马告诉学生听众,他是在升入大学之后产生了社会正义感。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就读两年后,转学至位于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

奥巴马说:“我刚上大学,就注意到为什么一些地方贫困,而另一些地方富裕;为什么我们不把庞大的军费开支投入教育;为什么女人与男人之间的待遇总是不公……我的脑海中冒出许许多多问题。”

“我意识到,如果我曾多花一点时间读书学习,我就能真正对这个世界施加一些影响,”奥巴马说,“所以上大学后我恶补功课。等到读大三、大四时,我真的已不再吊儿郎当。”

奥巴马还说,学生时代的他可是“灌篮高手”。他现在即使为竞选活动四处奔波,也会抽空打上一局,“我打篮球相当不错”。

奥巴马当年对异性也兴趣浓厚。“我经常琢磨女孩,我说的是实话,”他说。

对手共鸣

奥巴马的坦率引起共和党总统竞选人鲁迪·朱利亚尼的共鸣。

朱利亚尼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参加竞选活动时,被问及他如何看待奥巴马在曼彻斯特中部高中的讲话。

“我尊重他(奥巴马)的坦诚,”朱利亚尼回答。

“我们并不需要竞选人展示自己有多完美,”朱利亚尼说,“我们都是人。”

有过3次婚姻、与子女关系疏远的朱利亚尼说:“如果我们没犯过错,请不要给我们投票。”

几周前宣誓就职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开创了新的美国和世界历史。但奥巴马的母亲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者。奥巴马的母亲突破种族偏见嫁给黑人,在于奥巴马的父亲离婚后依然胸怀宽阔,为其父亲树立良好形象,并让奥巴马从小接受精英而多元化的教育,这些非常难得。我记得在翻译《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一书的过程中有些很难忘的细节。比如奥巴马小时候六岁跟随母亲去印尼以后,由于母亲没有钱送他去国际学校,只好就送他去了普通当地的印尼学校,而这些学校使用当地语言教学。尽管如此,奥巴马母亲却深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加倍努力自己亲自辅导奥巴马的教育。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她都会在凌晨四点叫奥巴马起床,然后教他三个小时的英文,然后奥巴马再去学校接受当地教育,妈妈还要去上班。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教育自己的儿子三个小时,一周连续五天,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付出?并且他的母亲对他的寄望很高,从小教导奥巴马做人要诚恳、坦率、有主见。奥巴马的自信、魄力和拉近不同人群的能力,以及面对强势女性能处之泰然的特点,无一不反映了母亲的影响力。他们母子俩虽然长时间远隔重洋,但始终关系密切。

奥巴马后来在写给自己两个女儿的信中提到母亲对他的教育:“这正是我在你们这年纪时,外婆想要教我的功课,她把独立宣言开头几行念给我听,告诉我有一些男女为了争取平等挺身而出游行抗议,因为他们认为两个世纪前白纸黑字写下来的这些句子,不应只是空话。她让我了解到,美国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让它变得更好,而让它更好的未竞任务,就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奥巴马的母亲把独立宣言念给奥巴马听,从小对他进行自由、民主和美国精神的教育,并且从小给他灌输了“领导国家”的理念,她对奥巴马说:“你不能像那些只顾享乐的人一样,总是坐等着机会送上门来。”正因为懂得抓住机会,才使得奥巴马总是能在机会面前抢先一步。这种对高层次理想的培养更是极难见到,当然也就造就了非同寻常的未来总统。

这种严格要求的教育方式也被奥巴马运用到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奥巴马在给10岁的马莉娅和7岁的萨莎写的信中敦促女儿在看到错误事物要挺身而出矫正,并努力工作让其它人也能获得“你们所拥有的机会”,他希望她们能成为有同情心和有责任感的女性,以助建造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世界。

奥巴马给她们设立以下家规:1不准出现以下行为:抱怨、哭闹、争辩、纠缠和恶意嘲笑。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给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上闹钟等等。3如果干家务,每星期能从爸爸那里领得1美元零用钱。4要求两个孩子安排充实课余生活:马莉娅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萨莎练体操、弹钢琴、打网球、跳踢踏舞。

成功的家庭教育应是,家长注重锻炼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可以宠爱,但不应溺爱。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要求一致,持之以恒。奥巴马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设闹钟,自己起床穿衣服,干家务等,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孩子也应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劳动的习惯。

除了很好的家教之外,奥巴马成长的过程中书籍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这两所大学都是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学校的图书馆是奥巴马当年在哥伦比亚读书时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书籍是奥巴马最好的伴侣和朋友。现在网上最流行的一张奥巴马照片就是他在哈佛读书是手捧一本书的照片。读书的好习惯和博览群书性格帮助造就了奥巴马的成长与成功。

在战后美国历届总统中,奥巴马可能是最爱读书的,而且读书的也的确很多。从他自传广博的知识和优雅流畅的语言中我们能猜想他的阅读是非常丰富的。美国媒体也认为,他是美国很长时间以来难得一见的“有文化的总统”。他在自传中提到,每次遇到问题时,他都会找来相关的书阅读,希望从书中得到些启示。奥巴马认为塑造他人生、最感动的书是《圣经》。还有莎士比亚的悲剧,不管《哈姆莱特》还是《李尔王》,每一部悲剧都那么丰富。你可以一年读一次,每年都读,年年有新意,年年都有你不曾留意的东西,书里有对人性两难境遇的洞察,非常有力。

著名文学学者李欧梵说:“即使奥巴马选不上总统,他也有足够资格成为一名作家。”并称赞该书是“富于文学性的大手笔”。从回忆父亲到回忆自己的幼年经历,从因身份焦虑而堕落到回到非洲寻求来自父亲的梦想,青年奥巴马的人生围绕寻求非同寻常的种族身份而展开,并被附上了找寻梦想的内涵。这样很符合政治家自传要达到宣传自己的“政治正确”的目标。当然,奥巴马又是那么诚恳地展现了他的意图,自传结构被安排得精巧别致。其中的对话和细节如同小说般生动精彩,遣词造句也凸现了英语的晓畅优美。奥巴马善于用细腻的文字氛围和诚恳的姿态带领读者去探究他最初的“政治缘起”。就这一点,奥巴马不当政治家也是个优秀的作家。于是我想到,听奥巴马的竞选成功演讲时那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句子,我相信他的演讲稿多数是他亲自写就,因为它们的风格、遣词造句与他这本自传的语言都是一致的晓畅优雅。

奥巴马的文学修养是很高的,他还喜欢一些文学性极高一般人很少涉猎的著作。奥巴马在当选总统后曾与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通过电话。他在电话中谈了对阿根廷的了解:“大学时曾认真看过博尔赫斯和科塔萨尔的小说,因此非常了解。”

奥巴马他最爱读《圣经》外第二喜欢的书呢?有人说就是多丽丝·古德温写的《对手团队:亚伯拉罕·林肯的政治天才》。这本书很详细地介绍了林肯内阁的内情,有人望文生义,说奥巴马在选择内阁人选方面,效仿林肯,让白宫内布满了在政治上相互竞争的对手。奥巴马爱读有关林肯的书,是很自然的。除了本书外,还有人看到,去年11月中旬时,奥巴马拿着卡普兰的《林肯传》一书。

奥巴马今天当选美国总统成功,与他有一个很好的母亲,很好的家教传统和他爱好博览群书是密不可分的,且不管奥巴马未来的政治主张如何,单就其家庭教育、他母亲的育儿方式和他博览群书的习惯来说,是值得我们欣赏或予以借鉴的。

小学时的奥巴马资质平平,并不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从小学五年级直至高中毕业,他始终是老师眼中的B等生。虽然并不为老师“重视”,但奥巴马却受到了同学们的“重点照顾”。

从入学第一天起,他就要忍受同学如潮的讥讽和嘲笑,在别人眼中,奥巴马是个不折不扣的怪胎,那个洋溢着“非洲屌丝”气质的名字成了同学们攻击奥巴马的“常规武器”。有些同学甚至模仿猴子的叫声来侮辱他,“问候”奥巴马的父亲,称他是食人族。

奥巴马对此的回应也充满了孩子气,诈称自己的爸爸是非洲某部落酋长的儿子。

扩展资料:

奥巴马家规的故事

美国总统奥巴马给自己两个女儿设立了8条家规:

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7,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8,不准追星。

奥巴马的家规看似简单、琐碎,但操作性极强,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含义,体现了一个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希望通过这些家规,把女儿培养成能自立、有教养、负责任、讲道理、爱劳动、不慕虚荣、起居有节的人。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奥巴马的家规就从培养习惯入手。小孩子是一张白纸。教他什么就学什么,培养成好的习惯就使他终生受益,奥巴马的家规,并不比别的家规要高明,也没有培养天才儿童的迹象,但他的每一条家规都是在围绕着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

譬如第二条“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就是在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有了认真习惯,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千不好的。再如第六条“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则是为了培养孩子生活俭朴的习惯。

奥巴马自己就是从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深知一个人如果有了生活俭朴的习惯,在无论怎样困难的生活环境中都能存活、立足、发展。作为一个平民总统,自己也许不能给孩子留下多少财富,但是,从小刻意养成的生活俭朴习惯就是留给她们的最好遗产。

奥巴马的家规还有一个特点是难易适度。他的8条家规,难度都不大,花费时间也不多,对孩子没多大压力,有些项目在嘻嘻哈哈的玩闹中就完成了,个别项目稍微需要努力,也是属于跳起来摘桃子那种难度。

这样就很容易得到孩子们的配合,使她们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素质,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礼貌、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奥巴马的家规第三个特点是引导与强制相结合。人都是有惰性的,更不要说一个孩子了,不论是国法还是家规都必须有一定的强制性,不容商量,必须执行,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因而,奥巴马的家规里就有“一定”、“不准”、“准时”等强制性字眼,像“不准追星”,那就是必须遵守的。同时,针对孩子的特点,奥巴马的家规还有引导的一面,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使孩子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譬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等。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奥巴马上任以来的百日维新,支持率70%左右。

  奥巴马在对金融市场摸底的同时,其实市场也在对奥巴马进行测试。让这位新总统可略舒一口气的是,至少在这百日之内,美国股市大落后又大起,回馈给他一个巨大的“V”字。

  第二战场

  这意味奥巴马的胜利吗?还真难说。

  其实,奥巴马的头一百天走得是跌跌撞撞,至少在前50多天,节节下跌的股指、周周攀升的失业率及不断累积的坏账、持续低迷的消费市场等,都将这位新总统推到了一个似乎正在喷发的火山口。

  奥巴马处境险恶,原因当然是多重的,或许也正说明美国经济危机的积重难返。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奥巴马更多看重拯救经济的具体举措,在化解目前的信心危机上却乏善其陈。对正处于下行通道的美国经济来说,即便奥巴马开出的真是一剂救命良药,但疗效显现肯定也需要时间;但奥巴马“医生”在病床前迭放悲观之词,却可能更加重已垂危的病人病情,事实上,他也拱手输掉了舆论这个“第二战场”。

  奥巴马上台前和上台初有许多不当之言。比如,在多次演讲中,他总会警告,“这是我们从未见过的危机”,“经济在好转前还会继续恶化”,“有可能由危机发展成灾难”,“前路是漫长充满艰险”,诸如此类,他讲得顺溜无比,民众听得心惊肉跳,资本市场风声鹤唳也就在所难免。

  奥巴马讲得可能都是实话,美国经济确实阴云密布。但他这样讲,何尝没有推托自己责任的意思?但作为一个执政者,在接管政权之后仍将继续发展的灾难归咎于前任,不会有助于解决问题。相反,在极度恐慌的市场情况下,气可鼓不可泄,奥巴马如果比民众还悲观,市场就肯定更加悲观。好在奥巴马随后很快明了这个问题,他不断上电视、下工厂、会见商界领袖、征询学界意见,阐述自己对经济的坚定信心。

  三面作战

  当然,对当前美国经济来说,光有言词动员,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踏实的具体行动。奥巴马为此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这“百日新政”中,除了舆论第二战场外,在应对经济危机主战场上,他可以说是三面作战。

  第一个作战方向,就是疲惫不堪的金融业。为帮助金融业剥掉“有毒资产”,轻装上阵并重启信贷市场,奥巴马政府推出了公私合营的投资基金,政府提供担保并融资,以此帮助银行剥离1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根据相对保守的估计,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制定的新金融救援计划总额高达2万亿美元。受这一系列利好消息提振,美国金融业信心大振,一些本已摇摇欲坠的金融巨头可以说是绝处逢生。

  第二个作战方向,则是千疮百孔的美国经济。为此,奥巴马更是接连释出大手笔。如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应是继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最大规模刺激经济的举动。“新政”是一切刺激经济举措的重中之重。“新政”的核心任务是增加就业。美国目前的失业率达到了85%。就业是民众安身立命之本,没有了工作,一切就无从谈起。奥巴马已多次表示,其政府当前第一要务,就是增加工作岗位。按照美国政府的测算,“新政”将可望带来约350万个工作岗位,缓解目前的就业危机。

  奥巴马也清楚,当前危机是深重的,没有一系列后续措施,显然无法将美国经济带离危机。因此,作为第三个作战方向,就是他推出创纪录的预算案。根据奥巴马的方案,美国2010财年开支达到3.6万亿美元,而本财年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1.7万亿美元。后者相当于美国GDP的12.3% ,为二战以来最高纪录。奥巴马强调,非此庞大预算,无以拯救美国经济。

  但天文数字的预算,也遭致美国上下的广泛质疑。以至于许多美国人开玩笑说,美国经济的复苏不是“V”形、不是“U”形,也不是“L”形,而更可能是“J”形。为什么?“J”就是一个抽水马桶,美国政府做的,不过是将纳税人的大笔金钱,投进了这个抽水马桶。

  对奥巴马来说,预算案毕竟还有一个有形的对手,那就是国会里的共和党人;而重振美国经济、稳定金融市场,面对的却都是无形的对手,前路更加艰难。这是三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胜负如何,考验着奥巴马政府的决策力,更决定着美国经济的未来。

  奥巴马在AIG“奖金门”中的进退失据,也成为其百日任期内最大的败笔。一个靠政府输血1700亿美元的企业,高管居然还可分得1亿多美元的奖金,舆论自然大哗,民众出离愤怒。奥巴马阵营可能忽视了外界对华尔街的激荡民意,拖泥带水的处理结果,则让外界将愤怒目光转向政府。奥巴马随后对AIG抨击有加,冠之以“可耻”行为,则使华尔街对他怒目而视,一些金融巨头更由此决定早日归还政府援款。

  岩上之屋

  如果认为奥巴马只是忙于应对当前危机,这种认识显然也是不完整的。可以说,奥巴马正以应对危机为契机,迫使美国经济进入深刻转型。如果成功,这也将对美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奥巴马的这一前瞻性理念,在他本月中旬的一次重要演讲中表露无疑。日前在乔治敦大学的演讲中,奥巴马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而怎样建立岩上之屋?按照奥巴马的说法,就是美国必须重建美国经济的基础;在过去10年,40%的美国企业利润来自金融领域,这是不可持续的;美国经济必须深刻转型,政府将通过制定新的教育、医疗卫生、能源计划,为经济新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其实也正是奥巴马此前一系列政策的总结。以7870亿美元的“新政”为例,其中很多是短期的刺激经济行为,但也不乏长远着眼之举。比如,“新政”中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这也将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州际公路建设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医学、数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投资,用奥巴马的话说,也是美国历史上投入最大的一次,将促进一系列的“新发明和新突破”。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奥巴马认为,在当前美国经济形势下,对新能源的开发将诞生一个全新产业,并为美国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这将增强美国能源安全,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的重大转变,这也可能是“新政”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产业项目。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中,目光应着眼长远。从目前的一系列措施看来,奥巴马看到了当前挑战中带来的机遇,并正在努力抓住这个难得机遇。

  奥巴马的百日白宫之路,只是他4年、并很可能是8年总统生涯的短暂开始。但在大萧条以来最严峻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个开头惊心动魄,不乏失误、挫折,但也小有成就,美国一些公司的赢利有所增加、信贷市场有复苏迹象,就是一些积极信号。但考虑到这次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经济前景仍不容乐观,并可能再次出现严重反复。

  也有一些人认为,奥巴马过于雄心勃勃,贪大求全,妄图毕其功于一役,很可能反而受危机所伤。一些共和党议员就抨击,奥巴马政府动辄数千亿美元的开支项目,实际是寅吃卯粮,将沉重的债务负担留给了子孙后代。而且,这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未来的通胀上行埋下了风险。处置不当,不仅美元有贬值风险,可能的通胀将会使经济复苏更加困难。

  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发生灾难性的政策失误,美国经济应该会在明年,最迟后年走出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卡恩就认为,美国将可能率先复苏。身为总统的奥巴马,自然是居功至伟。我总认为,奥巴马是幸运的,历史给予了他严峻的挑战、巨大的压力,但也给了他成就历史功名的难得机遇——把握得当,他很可能会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总统之一载入史册。

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小)(Barack Hussein Obama Jr)(台湾地区译为欧巴马) 党派:民主党 身高:186cm 公职:第44任美国总统(第56届)(任期:2009年1月20日——2013年1月20日) 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2004年首次当选) 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1997-2004)(2005年1月3日–2009年1月3日) 职业背景:1993-2004,Miner Barnhill & Galland律师事务所律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生日:1961年8月4日 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 居住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教育背景:19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婚姻状况:1992年结婚,育有二女(大女:玛丽亚Malia,生于1999年;小女:娜塔莎Sasha,生于2001年) 宗教信仰:联合基督教会(新教) 著作:《希望无畏:开垦美国梦的思考》(The 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2006]; 《父亲留下来的梦想:种族与传统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1995]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奥巴马出生于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父母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分手,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奥巴马跟着母亲和姥姥姥爷长大。 父亲贝拉克·奥巴马是一名在夏威夷念书的肯尼亚留学生。母亲安·邓纳姆是一个白人,原本来自肯萨斯州。当邓纳姆与老奥巴马结婚时,她刚好18岁。这一段婚姻很短暂,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念经济学的博士学位,就把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巴里(那时他才两岁)抛下了,他没有钱带上妻儿同去。毕业后,他更是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肯尼亚,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因为在家乡他早已娶了一任妻子。 父亲离开了,奥巴马跟着母亲长大。邓纳姆后来嫁给了一名印尼石油公司的经理罗罗·素托罗,素托罗由于工作的关系需要去雅加达,于是,邓纳姆带着6岁的奥巴马去了印尼。奥巴马在印尼度过了四年的童年时光。 10岁时,母亲与继父离婚,奥巴马回到了夏威夷,大部分的时间他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当时,邓纳姆生活十分困难,她自己在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还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奥巴马老少儿童时期奥巴马一家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面。奥巴马的外祖父换过多份工作,先做过家具推销员,还当过一名很失败的保险经纪。外祖母在一家银行工作。但奥巴马竟然进了夏威夷普纳后私立学校,这说明小家伙很会念书,但家里负担不轻。夏威夷普纳后私立学校是夏威夷乃至全美最优秀的私立学校,具有百年历史,学费昂贵,但凡有点钱财地位的人无论如何都是要把孩子往里塞的。一旦进去了,父母脸上有光,小孩前程似锦。 一谈到这件事,邓纳姆总是半带自豪地认为,奥巴马继承了他父亲的智慧,沿着他父亲成功的道路在走。 在2004年7月,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45岁的奥巴马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虏获许多民众的心。与过去有意竞选总统的黑人前辈相比,奥巴马是首位在初选前民调获得全国性支持的明日之星,打败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选之一的希拉里,成为民主党总统竞选人。 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 19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结婚,育有二女; 1993-2004,Miner Barnhill &Galland律师事务所律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1996年,首次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2004年在伊利诺伊州首次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2008年当选美国第44届总统。

奥巴马 美国总统

许多了解奥巴马的人认为,奥巴马能有今天的成就,他的妻子米歇尔·奥巴马功不可没,她也是奥巴马竞选总统的“秘密武器”。

现年43岁的米歇尔出生于芝加哥南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水管工,母亲是秘书。米歇尔聪明好学,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法学院就读。她身高18米,仪态端庄。甚至有人称赞她将杰奎林·肯尼迪的风度和劳拉·布什的魅力集于一身。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米歇尔和奥巴马有段浪漫的邂逅。毕业后,米歇尔成为芝加哥“西德利和奥斯汀”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一次,她被派去指导一名新来的实习生,这名实习生正是奥巴马,他当时在哈佛法学院就读。刚开始,米歇尔视奥巴马为“一个可以坦率交谈的黑小伙”。

一天,奥巴马走到米歇尔的面前说:“我们不妨出去约会”。米歇尔认为这样不妥当,于是,后来奥巴马就约米歇尔去参加一个在教会地下室举办的社团会议。奥巴马在那里发表了关于消除种族差别的演说,他称为“世界的现况是这样,但世界应当是那样”。

米歇尔想,“这个家伙是不一样”。

“他真的不同,除了友善、滑稽和可爱,还有你每天看不见的认真和守信”。米歇尔回忆说。于是,她将奥巴马介绍给她的家人。

家人很喜欢奥巴马,但没指望这段关系会长久。因为米歇尔是一个很挑剔的人,总是吹掉一个又一个求婚者,成为家庭的玩笑话。她的弟弟克雷格(Craig)说,“我担心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可怜的家伙早晚将被踢掉。”

米歇尔的母亲回忆,奥巴马宁静和庄重,“他并没有谈论自己,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正在竞选《哈佛法律评论》的主席,我们也从来没有意识到他有远大的前程……”

相识4年后,奥巴马和米歇尔结为伉俪,育两个女儿马利亚和萨莎,一个9岁,一个6岁。

在家里,米歇尔每天早上4时30分起床,做些日常家务后,就开始准备早餐。奥巴马经常赞扬妻子说,米歇尔可以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她是个高效率的持家能手,我永远也达不到她的水准”。在妻子影响下,奥巴马也开始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铺床、倒垃圾、给孩子们读《哈利·波特》等。

除了生活上的关心,米歇尔对奥巴马的事业也给予极大帮助。她经常和丈夫讨论国家大事,为他的演讲出谋划策。2004年竞选参议员成功后,奥巴马曾经公开宣布,米歇尔才是奥巴马家“最耀眼的明星”。

他们夫妇的幸福婚姻在朋友中被传为佳话。在美国《黑檀》杂志举办的“美国十大人气夫妇”评选中,奥巴马夫妇名列其中。

现在,身为议员的奥巴马全心投入政治,目标瞄准白宫。米歇尔则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并每周都抽出数天时间为丈夫辅选,发表演讲,接受采访,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些活动中,她不时会透露一些丈夫的“糗事”,如不收拾床铺,乱扔脏袜子等,让人们认识生活中的奥巴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594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