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的婚嫁习俗

枣庄的婚嫁习俗,第1张

枣庄为孔孟之乡一脉之地,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较深。特别是旧时的婚嫁礼仪更为隆重,娶妻有“小登科”之称。要进入洞房花烛之夜,需行过“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俗称提亲、说媒、说亲,对男方而言叫“说媳妇”;对女方来说叫“说婆家”。旧时提亲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注重门当户对。多数男大于女,同岁的也好。也有女大于男的,但不能大太多。

纳征俗称“定亲”。婚事一旦说妥,男女两家先下“通书”,即男方求婚的红纸小贴,俗称“定亲喜书”。下“通书”一般不行重礼,男方以禽类、美酒、糖果、布帛、首饰为彩礼。女方回以文房四宝,鞋袜等物。下“通书”后,还要正式签订婚约,俗称“下大启”,亦叫“传启”。仪式较为隆重,双双都在同日宴请媒人,男家早宴,女家午宴。

下完“大启”,表明婚约正式生效,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毁约,要通过家长、族长、媒人重新议定,双双退回启贴、彩礼、信物,方可解约。“下启”后,双双议定佳期,准备迎娶新人。

婚期定下来就是娶亲了,俗称“办喜事”。对男方来说称“娶新媳子”;对女方来说则叫“出门子”。娶亲之前,男方要做好一切迎娶的准备。例如下喜帖、安客、请执事、厨师、乐队、伴娘、雇花轿、布置新房等。娶亲的一切事都由执事操办。娶亲前,要套被褥,即绿褥子、红被,意为越过越滋。

套被褥得找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忙,套被的时候在四个被角都放上染红的花生、栗子、硬币等,谐意“早生贵子”。男方还要套红棉袄、红棉裤,俗称“催嫁衣”。迎娶的前一天,把棉袄、棉裤送到女家,叫“送催嫁衣”。按照“查日子”指定的方位把新床铺在新房里,俗称“铺床”。铺床的人必须是夫妻二人,儿女双全。

铺床的时候,在大红苇席下放秫疙瘩、豆秸,意思为秫疙瘩,豆疙棒,一年一个小学生(一年生一个孩子)。铺好床,先由新郎的弟弟、表弟或侄子在新床上打几个滚或睡一夜,俗称“滚床”。

迎娶的前一天,新郎家张灯结彩,门两旁贴大红双喜字,门上贴对联。新郎还得上喜坟,新郎穿新婚礼服,黑礼帽或老蓝色帽子,上缠红线;蓝长衫、紫袜、青布鞋。满清时,辫子上还要系红布条。

女家也在前一天,贴上大红对联和大红单禧字。出嫁女在头一天或三天前“饿嫁”,不吃东西。出嫁前,娘家亲朋好友登门贺喜,送些衣料、被面、首饰、点心等。到晚上由姑嫂等亲属和随亲的嬷嬷“填箱”,在陪嫁的灯、脸盆、尿罐等用红纸剪成的双喜字或圆形的“绞古钱子”(剪成的圆形的花形)盖上,连同亲友送的点心装到柜子里或箱子里。陪嫁的嫁妆因女方家庭贫富而异。

多是橱、柜、桌、椅、梳妆用品等。一般平民小户也就是一个衣柜、一对方凳(坐床子)、一个盆架、一只铜盆,叫做“小五件”。也有“小八件”、“大八件”的。在出嫁的当天,随新娘一起抬走。

新娘开始辞别娘家上轿到婆家称作“发嫁”。上轿前,新娘梳妆打扮,“窝盘头”即把辫子挽成发髻。无论春夏秋冬,都要穿红棉袄、红棉裤、扎裤腿,穿软底大红花鞋。富户嫁女还要带凤冠、着霞帔、戴双玉镯、金戒指,发髻上别金钗、玉簪。

午时前,男方迎娶的花轿来到女家门口,吉时一到,出嫁女从床上下来,自己的鞋套在哥哥的鞋上,然后坐到椅子上,再把哥哥的鞋甩掉。自己的鞋不能沾地,认为出嫁的鞋沾了娘家的土就是沾了娘家的财气,以后娘家会穷的。坐到椅子上后,由叔父辈或兄弟辈的抬着,新娘坐在椅子上哭着被送入花轿,寓意给娘家“掉金豆子”,娘家以后的日月会过得更加富裕。

花轿进村,来到男方门前,落轿时,燃放鞭炮,称“迎轿鞭”。红毡由天地桌前一直铺到花轿跟前。贫民之家,没有红毡铺苇席。由婆婆婶子、大娘拆开轿门,由伴娘搀扶新娘下轿,踏红地毯或红苇席至天地桌前。其间婆家一对“喜娘”前边引领,另一对“喜娘”手端红筐,向新郎、新娘头上、身上撒麦麸、红枣、栗子、花生。

天地桌上放一粮斗,斗盛五谷,口封红纸。斗上插一杆秤,左右放托盘,左盘放一串制钱,右盘放麦麸、红枣。斗前放香炉、烛台,烛台上燃红烛,香炉前竖铜镜。拜天地时,司仪唱礼,婆母撒盐于松柏火盆中,以求婆媳缘分。拜完天地,新郎把斗、秤端进洞房,秤杆挑去蒙头红。要是一个村有两家以上办喜事的,每家都争取早拜天地。认为早进门、早拜天地的要比晚拜天地的过得称心。

进入洞房,先拜床公、床母,然后入账上床。迎亲喜娘把红枣、花生、栗子撒到床上,俗称“撒帐”。到了晚间,两个小姑(新郎的妹妹或远房妹妹)把红烛点亮,叫“点灯”。边点灯边唱:红盈盈,绿盈盈,一对大姐来点灯,有(生)个小孩叫姑娘(姑姑)。

小姑点上灯,摆上酒菜,小姑、大伯嫂子陪新郎、新娘吃晚饭,喝“交心酒”。喝完“交心酒”,由新郎的嫂子催促新婚夫妇早点休息,俗称“送房”。

送完房,新婚夫妇仍然得不到休息,新娘开柜拿出点心给婶子、大娘,闹喜的乘机抢点心、糖果,越抢越闹越吉利。特别是好友、同学闹着要喜糖、喜烟,不给不走。有的会到新娘身上找钥匙,自己开柜寻找喜烟,摸不着钥匙就扒下新娘的鞋子作为交换条件。新娘招架不住,只好拿出喜糖、喜烟、点心。这称为“闹婚”、“闹喜”。

俗话说,进门三天不分大小,甚至是远亲、长辈也可闹一闹,吵一吵。待“闹喜”的离去,新郎、新娘上床休息,但不能灭灯,如果自己吹灭灯,夫妻不能白头到老。新郎、新娘等“闹喜”的人走了,小两口说些悄悄话,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中的小青年在新房外贴窗偷听“悄悄话”,俗称“听房”。俗话说,新郎新娘不说悄悄话,生出孩子是哑巴。

第二天早上起来,新娘梳洗完毕,拜谒公婆、兄嫂等长辈,称为“请安”。早饭后拜谒族长、进祠堂烧香,上祖坟祭祖,俗称“磕喜头”。

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叫做“回门”。回门由娘家舅舅、叔辈、兄辈去婆家接回。婆家为表示对娘家人的尊重,要置办好酒好菜并找能说会道、而且酒量大的人来陪,确保新娘的娘家人吃好喝好。婚后有在婆家过一个月,然后回娘家再过一个月返回的,称为“对月”;

婚后在婆家过九天,然后再回娘家过九天,叫“对九”;也有“接三还四”的,叫做越过越滋;“接七还八”的,叫做“越过越发”。

扩展资料

现在虽然提倡移风易俗,但是一些习俗依然保存着,青年人结婚,穿婚纱,沿袭老仪式,颇有些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意味。

台儿庄新闻网-枣庄地区的婚嫁习俗

有滕州如果是姐姐嫁了弟弟结婚,姐姐家要拿贺礼和磕头礼,不过大多人家为了好看面子主家也不是太穷的话,会让亲戚们都算在磕头礼上不要贺礼了。钱也要看家庭情况或者一样的亲戚商量,比如都是有两个姐姐要一样,姑家一样,舅家一样。家庭情况少的也要拿五千吧,多了就不好说了,好面子的二万的也有。哥结婚不是小舅子,做妹妹的不用拿磕头礼,但是是亲哥哥结婚,按情况少了说也要二千吧,再少就不好看了,如果有钱要面子,当然五千或者多了也行。呵呵。

彩礼是必须的,我当时是 送日子,订婚一起给的钱,由于女方没有配送嫁妆,就给了少一点,一块给了38800,

三金,家具什么的,都是我出的,女方由于家远,就没有嫁妆,所以就少给了点钱,彩金要看个人的富裕情况,一般在胶州都是10001-100000之间,家庭好可以多给,不好就少一点,还有就是女方要给姑爷买一套西装和鞋,现在也有不买的直接给你钱的,都是事先问好了的

你说的带6包饼干,6包糖、喜馒头、肉那是送日子的时候带的,订婚先不用,还有就是女方第一次到男方见面钱还要给一般是6000,(是确定关系了),

其实钱不钱的主要看你媳妇,你媳妇和她家里商量呗,我一朋友结婚都没给她媳妇家里钱,就买了点东西,还是让你媳妇好好和她加沟通一下,再说你也不是胶州人,不知道风俗,叫她问问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那边好像是说来的人越多,说明娘家人多,去了之后没有人敢欺负,一般情况下可以有新娘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有长辈,而且需要一个小男孩,篮子里提着一只鸡,男方准备一只鸡,到时候栓到床两头,要拴一天一夜的

在滕州一般的家庭男方给女方见面礼是一万零一,当然有条件的就高啦,结婚当天男方去女方家磕头改口也要女方家也要给钱的,这个给的就少了些几千块吧,一般首饰是在订婚时买的 以前实兴三金 现在条件好了 你喜欢什么就买咯 主要还是看你老公家条件,我们这有盒齐的东西 就是你说的那些 碗筷台灯等等 滕州西市场一问就知道啦,那边基本上一个店里就买的很全 ,你说的梳子 篦子 还有包袱皮是在订婚的时候买的哦 结婚的时候你的柜子里面要有给老公的鞋,腰带,腰带上要有钱哦 就是所谓的压柜钱。

现在头婚和二婚办的都差不多了 如果你婆婆家愿意的话 就是这些程序

十条鱼、十只鸡、十箱酒、十条烟、十斤粉条、一般的十全十美送十回六(六六大顺、讲究的会回个吉祥数的钱)做好退货的准备其余的自愿选,还有最好让媳妇问问老岳家要求或忌讳的东西,如果他说随便,你就必须按这个来,人家还要找陪客的呀,还要办正事的一桌,如果还要别的你就看着加吧

  滕州民俗

  一 饮 具

  民国年间,烧水有铜壶、锡壶、铁皮壶。冲茶常用提系大瓷壶、红泥壶或黑沙壶,配用小茶碗。普通人家没有暖水瓶,常用瓷壶冲开水,外裹棉套或草囤,以此保温。

  50年代后,铜壶、锡壶日渐稀少,镀锌铁皮壶和钢精水壶为一般家庭普遍使用。60年代后,暖水瓶已为家庭必备暖水用具。农家常用竹编壳,塑料壳和铁棂壳的暖水瓶,茶壶,茶碗多厚壁粗瓷。近年来,多备塑料方桶,用于下田提水。城镇家庭喜欢喷花铁壳暖瓶,茶具多为小型细瓷套具。现今多数人家购置了气压水瓶和凉水瓶套具。

  酒具,常见有酒瓶、酒瓯、酒杯和酒壶。旧时,壶多用铜或锡制,今多用瓷壶。锥形瓷质烫酒壶仍普遍使用。城镇新婚家庭多备有高脚玻璃酒杯。近年,城里人家多以塑料桶沽啤酒,少数人家配有啤酒套具。

  二 餐 具

  餐具,主要有碗、筷、盘、碟、盆、勺。多备置于新家庭建立之初,或添置于新年前夕。民国年间,除富裕的人家,一般无成套餐具,多用粗瓷大白碗和黑瓷碗。勺有木勺、铜勺、铁勺,匙有铜、瓷两种,筷有竹、木两种,竹筷最普遍。汤盆主要为黑瓷盆和红瓦盆。

  50年代以后,特别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对餐具的使用日渐讲究。汤勺、以铝勺、铁勺最普遍,多用素底薄壁白瓷碗,以描金烤花细瓷小碗为好。一般配有少量菜盘、菜碟、菜盆。匙有铝、瓷、不锈钢几种,筷箸仍以竹质为主。在单位食堂就餐的人员,常使用搪瓷饭盒、小盆、大口茶缸等。近年,城镇新婚家庭,大多购置成套细瓷餐具。西餐餐具虽有出售,但购置者了了。

  三 炊 具

  炊具主要有锅、鏊、刀、铲、笼、筚等。菜刀、菜铲、擦板、笊篱、桌案为家庭炊事必备用具,一般变化不大。家庭蒸馏食品,过去常用竹制筚盘,今多数家庭使用双层钢精锅。几年前淘粮食、洗菜,常用秫秸挺勒制的弯竿子和柳编卜篮筐,现为竹编和彩色塑料小筐取代。鍪子有两种,大的摊煎饼,小的烙单饼。

  锅与灶的变化较大。1960年以前,一般家庭至少备置两口尖底铸铁锅,大锅做饭,小锅做菜。灶多是砖砌或泥捏的烧柴锅框,用风箱鼓风助燃。城镇家庭现在多使用憋拉气炉灶或蜂窝煤自燃灶,个别行业的职工家庭开始使用液化气炉灶。城镇家庭饭锅以钢精锅为主,少数家庭备有平锅、高压锅,乡村一般仍使用旧式炉灶。燃料是柴、煤各半,冬季多用憋拉气炉子。

  四 卧 具

  民国年间,一般家庭多使用雕花面子床,富裕人家则用雕花顶子床,也有使用棕屉、皮屉、麻屉等屉子床的,通常垫单苫铺苇席。另有一种麦草睡包,元宝型,是传统的小儿卧具。 70年代,卧具变化不大,人们也不甚讲究。1978年以后,一般家庭普遍添置竹制或钢管尼龙躺椅。城镇时兴钢制双人床和沙发。进入80年代,城乡家庭添置沙发的日渐增多,三人多用沙发最受欢迎。新婚家庭,村民仍以雕花面子床为主,城镇则以板式双人床为主,普遍配置有沙发。席梦思高档卧具亦在少数小家庭中出现。

  五 家 具

  民国年间,稍富裕的家庭备有八仙桌、太师椅、马杌、衣箱、衣柜、盆架条几、三联桌、大马杌、圈椅等,材料以榆、槐、桐、柳为主,漆色以枣红、栗色为主。

  1949年至1970年,家具变化不大,之后,水泥预制家具始兴。1978年后,一般家庭普遍添置大件家具,其中,以镶镜大衣橱、高低柜、菜橱、书橱为多。进入80年代,城乡兴起置办家具热潮。随着南方木匠的大批来滕,和国外生产技术的引进,家具一改浑厚、肃穆、质朴的风格,呈现出做工精细、风格典雅、色调明快的特色。起初,盛行捷克式、镜框式成套家具,以米**绘饰木纹为美。随后,蜡壳板式组合家具出现,又使城镇青年为之倾倒。电镀折叠椅、沙发、藤椅、竹椅盛销城乡。

  六 日常用具

  民国初,居民照明使用菜油灯,后以煤油灯为主。城镇居民多用玻璃罩子灯、马灯和土捻子灯,农村家庭多用土捻子灯。解放后,年代至今,大部分居民始用电灯,乡村仍备油灯或腊烛以防停电。 汲水常用水桶、瓦罐、勾担、井绳等物多数家中备有大水缸。70年代末,地下水下降。有的用深水机泵提水。城南乡村多建水塔供水。平原村民多改用大油桶拉水,东部山乡多置特制水桶,用独轮车推水。

  盛装杂物的器具有叉子、箢子、挎篮、叉子筐头。一般箢子是农村人家必备物什,主要用于盛粮或其他杂物,也是喜庆盛装礼物的常用器具。

  煎饼筐,家家必备,有荆条和麦草编织的两种。近年,人们多使秫秸挺穿制的锅拍叠放煎饼。另外,还有一种麦草编织的囤子,也是用来存放干粮的用具。

  农村居民盛粮习惯用瓦缸。大靛缸似乎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标志。50年代后,农妇常捏制泥缸以代之,尔后,又出现水泥缸。城镇家庭多无大型盛物器具,粮面用门袋,杂物用包装箱。

  家庭盥洗,建国前以红瓦盆为主,后渐以瓷盆、铸铁盆、搪瓷盆取代。现在,城镇居民多使用搪瓷盆和塑料盆。

基本上是买三金 (手镯、项链、耳钉)衣服、鞋子、包包或者行李箱、红色羽绒服,还要给女方哥哥或弟弟家的侄子买衣服、书包、铅笔盒的,俗称鸡皮,这些都没有大小、多少,视家庭情况、经济情况而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79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