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华电保定校区电力系在读研究生,本科专业是热动的,和楼主差不多。考了两次,08年考的北京,复试被刷。第二年考上了保定的研究生。我感觉楼主的经历我在大四的时候也有过,但我觉得现在作为一个过来人,有些话还是和你唠扯唠扯比较好。
别嫌我烦。
先说考电力还是考测控的问题。考华科的测控,是考外校本专业,而考本校电力系,是本校跨专业。我不是学测控的,我对华科的测控到底怎么样不是很了解。但是我个人感觉咱们学校的测控在全国来说不是很有名。特别是出了电力系统之后,排在咱们学校前面的一大堆。如果你深爱着这个专业,完全可以试一试。但是考外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不畅。很可能在你走进考场的时候发现他们专业课要求的东西或者考试侧重点和我们一点不一样。这一点你丝毫不用怀疑,因为学校很定会保护本校生的利益。和我同届的一个同学,机械专业的,考哈工大机械系就遇到了这个情况。他个人能力绝对没问题,年年一等奖学金,考研时专业课成绩很低。而咱们学校电力就没这种情况了,你可以和大三的孩子们一起上课,其实你们他们的不同也就在这一门课——电力系统分析,其余的数学外语政治全看自己水平了,和专业没关系。所以跨专业的考研的压力绝对没有你想的那么大。当然这是个人意见,如果楼主更喜欢本专业的话,完全可以试试华科。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毕竟考外校难度还是很大的。
再说说保定和北京的问题。我在考研的时候和楼主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想法也一样,感受一下北京。但是结果却很悲惨。首先我不是因为没考上而在这里埋怨。但是楼主如果去过北京校区的话,应该会知道如果那也能叫北京的话……其实所谓的大城市氛围都是想象中的美好。求学最关心的无非就是学习环境和就业。两个校区电力系的导师情况就不用说了,基本一样,而且咱们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两面办公。至于就业,楼主应该知道电力系统的招聘会保定的不比北京少。所以北京校区仅仅是有个名字而已。现在比较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当然学校机关在北京办公,在政策上会对北京有点倾斜,但到了学生层面上,几乎是没有影响。
在一个就是考研难度的问题。一般来说北京和保定的招生人数基本一样,都是100左右,最多差别不超多10个。但报考人数,北京是1500多,保定500多。在一个就是阅卷问题。考北京校区是在北京阅卷,而保定是在河北阅卷。北京判卷最严,这是公认的。当然会有人说你答对了的题北京的还能给你批错不成!问题当然不是这样。对于一些主观性质的题,在北京考试时很吃亏的。再一点就是即使是同样的分数,你在北京的排名会比保定的低很多。比如你在保定可能拿奖学金,但在北京就可能连上都上不了。
综合来看,保定的电力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况且在研究生阶段都有联合培养的机会,楼主要是不想在保定待,可以选择联合培养。难度不是很大,只是想不想的问题。我们实验室就有在电科院联合培养的。
清华北大向来是许多莘莘学子心中的目的,从建校至今,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精英和顶尖的科研人员。
但是,每年在众多的考生中,可以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少之又少。而且,有些考生没能考上清华北大,并不代表着他们不优秀,只需足够的努力,在其他的大学读书,也能够有一番作为。
20年前,一个来自东北的80后女孩,因高考发挥失常,落榜清华,却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硕连读,毕业之后,创业打造世界抢先的机器人,往常掌管上亿资金。她就是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结合开创人、董事长石金博。
在她的率领下,李群自动化公司于2013年,研发出全球首台高性能驱控一体并联机器人,并胜利打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高速实时视觉检测、开放可拓展软件系统等技术瓶颈,开发出具备世界先进技术程度的Apollo系列并联机器人、Artemis系列SCARA 机器人及相关配套产品,构成自主学问产权成果20余项。
到2018年,公司更是进入“China AI 10",成为中国机器人及自动化产业的一匹”黑马“。
同年,凭仗实力,李群公司完成了由粤科金融集团、天鹰资本共同投资的亿元级别C轮融资。
石金博还入选了202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商界女性”榜单,被称为“商界木兰”。
一个80后女孩,凭什么能够打造出世界抢先的机器人,并掌管上亿资金?
回到20年前,任何一个人都不敢想象,以至有人还以为一个女孩去读哈工大没有长进。但是,石金博却凭着一腔热情,和韧劲,在机器人范畴闯出一片天。当然,她的胜利离不开贵人的协助。
石金博出生于普通家庭,和许多孩子一样,从小她听父母跟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要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未来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
在父母的影响下,石金博以清华为幻想,非常努力读书,学习成果不断排在班级前面。
但是,在2001年的高考中,她发挥失常,高考分数达不到清华录取线,遗憾落榜了。
不过,她的分数也不低,最后还是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取得了本硕连读的资历。
那个时分,很多女孩子大学毕业就出来参与工作了,然后找个好老公,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假如不出不测的话,石金博大学毕业之后,也是沿着这样的生活走下去。
可是,在2005年,大四的石金博参与了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一场暑期科技夏令营活动,回来之后,让她感触良多。
她说:“这场长达42天的夏令营,让我有时机与来自全球各地,包括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的优秀营员在一同,倾听他们的说话,理解他们懂的东西,我第一次深入感遭到本身的渺小与无知。”
有了这一次思想碰撞,石金博对将来有更多的向往,她觉得本人应该做些什么。
而恰恰在她于哈工大的深圳研讨院读研讨生时,有幸认识了本人将来的贵人——哈工大的客座教授李泽湘,正是他真正改动了石金博的人生轨迹。
李泽湘是国内机器人、运动控制、机构学和制造科学的专家,曾荣获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大奖。当时,他被聘为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
他在给学生上课时,常常教诲学生,要学致使用,未来做一个对中国有用的人才。
石金博被李泽湘的教学理念深深打动,于是决议继续进修,考上了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师从李泽湘。
在导师的教授和引导下,她对机器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感遭到了中国与欧美一些国度的差距,于是有了创业的想法,以为中国一样能够做出好的机器人。
四、成立公司,打造世界抢先的机器人
2011年3月,石金博与导师李泽湘及其他4位同窗一同,成立了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一腔热情投入到机器人范畴。
可是,想法很美妙,理想却不尽人意,刚开端,由于公司没有自动研发的产品,靠国外的机器无法翻开市场;而且科技没有创新,做出来的机器被客户拒收。
没有收益,公司寸步难行,一度面临倒闭的风险,还有2个结合开创人因而分开了团队。
但是石金博没有泄气,汲取经验,并组织队员继续投入研发。
她说:“坚持不代表原封不动,遇到失败或者波折时,要勇于改动办法。”
后来,在李泽湘的劝说下,公司又吸收了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一位有着30多年机器人制造经历的重量级人物沙琪。他的参加,直接担任公司的CTO,给公司注入了新的生机。
为了开发新产品,他们每天至少工作18个小时,累了就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躺一会。
2013年,李群自动化更是凭仗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驱控一体并联机器人,亮相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的舞台,成为该会的一大亮点。
李群自动化也因而一战成名,与此同时,也构成自主学问产权成果20余项,吸收了资本的投资。
有了资金,公司得到了快速开展。到2018年,公司更是进入“China AI 10",成为中国机器人及自动化产业的一匹”黑马“。同年,凭仗实力,李群公司完成了由粤科金融集团、天鹰资本共同投资的亿元级别C轮融资。
而石金博也因而,入选2019年福布斯“中国科技女性榜”,荣登2020年福布斯“商界20位潜力女性”榜、202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商界女性”榜单,并入选“商界木兰”。
从2011年到往常,石金博与李群自动化公司走过了10年,阅历了许多艰难和波折,也收获了许多胜利,但是每一次胜利的背后,又是一次新的开端。置信将来她会有更多的创新和成就。
每个人的胜利都不容易,不是说名校毕业,就不会遇到艰难,其实机遇与危机并存,守得云开,才干见到月明。
回忆石金博的生长进程,让米酱感触很多,除了信服她克制艰难的勇气之外,也深知唯有努力读书,才干走上更大的舞台,让本人发挥更大的价值。
我就是哈工大的 吉林大学是很多大学合并出来的 哈工大是老牌子硬大学 首批985 首批211 全国各大学包括北邮 北航 大连理工很多大学校长都是哈工大的校友
至于哈工大和吉大的排名 首先想说的是 大学排名是看很多东西的 就是说 吉大专业很多 工大专业比较少 所以排名的时候很吃亏。
另外 说起工大学文的问题 这么讲吧 我就是文科学院的 是外语的 哈工大学文呢 得看你学什么专业 学新闻 千万不要来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根本没这个专业。哈工大人文学院的社会学 中国很有名 经管学院部分专业全国前十 外语学院人很少 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公费出国 而且 选拔过程很光明磊落
至于哈工大的理科 工科 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反正就是没事弄个小卫星什么的玩吧 具体的可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人打听一下 正常情况下 在那看见的工大人要比其他的大学总数还多那么一点
不知道吉大怎么样
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地理位置比较偏,不在一线发达城市,但是人家是大名鼎鼎的C9成员,中央工信部直属的985工程与211工程名校,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工科实力特别强,很多学科能排进全国前十甚至是前三:
序号 学科 全国排名
1 力学 1
2 土木工程 2
3 环境科学与工程 2
4 控制科学与工程 3
5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6 仪器科学与技术 4
7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4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9 机械工程 5
10 光学工程 5
11 建筑学 6
1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6
13 电气工程 6
14 软件工程 7
15 化学工程与技术 8
16 城乡规划学 8
17 管理科学与工程 9
18 交通运输工程 10
19 信息与通信工程 10
20 物理学 12
21 设计学 13
22 社会学 15
23 风景园林学 19
24 数学 20
25 统计学 26
26 工商管理 29
27 哲学 30
28 外国语言文学 40
清华更好,两所大学都是以工科为主,专业重合度很大,但哈工大几乎所有强势专业清华都强势,而且比哈工大更强;另外清华的科研实力,声誉,影响力均非哈工大可比;办学经费等也远高于哈工大。由于历史原因,哈工大在航天领域有一定优势,但正受到北航清华等的挑战很严重。。。综合来说,清华工科国内第一,哈工大可以和浙大争二三位,但与清华差距还很大。
中国人民大学女生伍继红,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后流落到赣北山区,沦为赤贫之家六子之母的新闻,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记者近日获悉,泰州也有一个与伍继红境况相似的名校生。
他,16岁就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从大三开始,因痴迷数学放松了对专业的学习,最终没能拿到毕业证书。回家后的他,继续沉迷于他的“数学研究”,一干又是20多年。最终,他选择了放弃。既无一技之长,又干不了体力活,如今的他仅靠政府每个月400元的低保收入维持生活。
他,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8095班的刘汉清,现蜗居在泰州兴化戴南镇双沐村五组一幢屋顶见光的三间农舍里。端午小长假后,记者走近刘汉清,探寻“天才少年”沦为“低保户”的悲怆故事。
刘汉清就居住在这破旧的房子里。
眼前的他生活潦倒
“一个月400元足够了”
端午小长假后的一个上午,记者一行沿宁靖盐高速“戴南”出口下,向东约4公里,就到了刘汉清所在的双沐村。
由于刘汉清没有手机,不知道他的家到底在哪,记者一行向双沐村村部求助。热情的村会计宋银丰甘当向导,领我们前往。穿过几条或宽或窄的巷子,宋银丰在一院落门前停住了,“这就是刘汉清的家。”
说是院落的门,倒不如说是两垒砖块中间留的一个过道,过道两侧各立着一根木头,上方再横着一根木头,这便成了“门”。走进院落的门,记者看到的是一幢旧式的三间瓦房。从东厢房窗户上面破碎塑料薄膜,可以看出这幢房子年代的久远。堂屋门大敞着, 鞋子、破旧的衣服、各种瓶瓶罐罐……里面堆满了杂物,让人无处立足。东厢房房顶有几处透着亮光。
“刘汉清!刘汉清!”宋银丰喊了半天,都没有发现人。等待十多分钟后,不死心的宋银丰,再次进屋寻找,这次,他在东厢房床上发现了正在睡觉的刘汉清。
记者眼前的刘汉清,皮肤白皙,脑门很大,鼻梁上方架一副近视眼镜。刘汉清说,目前他一个人住在这所房子里,爸爸妈妈老了,住在他弟弟的房子里。在厨房里,记者看到,两口铁锅里,一口锅里放着一只粽子,一只鸡蛋,另一口里有少许稀饭。刘汉清说,这是母亲给他留的。“她煮什么,我吃什么。我吃得不多。”
刘汉清没有工作,又不能干农活,一直没有结婚,无儿无女,每天吃安定才能睡眠。几年前,政府给其办理了低保,每月能领取400元的生活补助。“一个月400元生活补助能养活自己吗?”“我花不了什么钱,一个月400元足够了。”刘汉清的回答出乎记者所料。
曾经的他意气风发
16岁走进哈工大一篇文章让他迷上数学
1980年,16岁的刘汉清以3985分的优异成绩,被哈工大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在当时很多人眼里,少年的他就是一个“天才”,聪明无比,进入哈工大学习后,前途不可限量。记者获悉,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我国航天领域很多顶端人才都出自哈工大。
大学前两年,刘汉清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好评。之所以迷上数学,刘汉清说,是受了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于1979年,轰动了全国。当时,刘汉清正在准备高考,并没有对此过多关注。直到大三时的一天,他才在学校图书馆里无意中读到了这篇文章。这时候,全社会的“陈景润热”已经退了。或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吧,命运向他开启了“另一扇门”,有数学天赋的他,因为这篇文章一头扎进了“数论”的海洋,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刘汉清越“啃”越觉得其中奥妙无穷、趣味无穷,并立志“要比陈景润做得更好”。
对“数学的研究”,刘汉清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回忆,最疯狂时,他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与此对应的是,他对热处理专业越来越不感兴趣,只醉心于他的“数学世界”。系主任以及辅导员发现后, 找他谈话,让他立足于本专业的学习。实在要研究数学,也要先拿到毕业证书。但老师们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到大四时,因多门功课“挂科”无法毕业。因“热爱学习”而无法拿到毕业证,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哈工大甚至全国高校中都是少见的。哈工大从爱护学生的角度给了他一年的时间。然而,这一年,刘汉清仍在研究他的“数论”。“那时,就像中了邪一样。”刘汉清说。
拿不到毕业证书,刘汉清便享受不到国家“包分配工作”的待遇。而他的同学们很多被分配进了航天工业部或其下属企业。
1985年,刘汉清当农民的父亲,用当初送儿子上大学挑行李的那根扁担,从哈尔滨挑回了儿子的行李。
疯狂“追数”20多年
没人认可精神焦虑
回到家乡的刘汉清让家人大失所望。乡邻们都认为他疯了。刘汉清的一位高中同学,当年在戴南做教师,他向记者回忆了刘汉清肄业回家后的情景。
“大约是1987年吧,也是一个上午,我听说了他的情况,走了七里路,来到他们村,找到他的家。当时,他也是在睡觉。见到他时,我几乎认不出他了:长发披肩,胡子拉碴。靠近床头的是一口米缸,米缸上面是木头做的盖子,盖子上面是数学书,诗集,稿纸。那时,他二十多岁,也许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吧,他对自己的选择不仅不后悔,甚至有些自傲。我记得当时他向我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之后,我多次去他家中看望,也常请他到自己家中小住。他也把长发剪了,收拾整齐了。他认为我是能够理解他的,也常常向我说起为啥这样偏执。他说,‘数论’真的有魔力,投入进去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大美,让你欲罢不能。我虽然领略不到大美,虽然为他可惜,但说实在的,对他的执着,我确实充满敬意。”
两年后的一天,刘汉清告诉他的这位同学,他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他当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该拿这成果咋办呢?当时美国已经有了因特网,我想到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同学,请他将刘汉清的论文公布在网络上,希望能有国外行家评判。不久,一名挪威数学家有了反馈,对论文第三页提出一点疑问,刘汉清做了解答,又请美国同学翻译过去。但此后就没有了下文。”
为了验证刘汉清的研究成果,刘汉清的这位同学决心帮助他找国内最顶尖的数学权威做鉴定。几经辗转,最终找到了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潘院士多年从事数论研究,与其兄潘承洞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认为是国际上有关这个猜想的论述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本专著。当时,潘承彪是北大数学系的客座教授。潘教授审阅了刘汉清的论文,一个月后给了回复。“我记得潘教授信的大意是,第五页上有个论点未经证明,接下去的论证没有意义。意即不需再往下看了。但刘汉清认为,未经证明并非不能证明,只是他没有证明。”
他的心声
没有工作,没有结婚,不能干农活
“过两年再思考来时路”
刘汉清今年53岁。从他爱上“数论”至今,3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这些年来,他的足迹几乎没有出过他的村庄。没有工作,不能干农活,没有结婚,无儿无女。十年前,刘汉清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每天要服用大量的安定才能入睡。也是从那时起,他放弃了“ 数论”研究。
“这些年来,没想过找个工作?”记者的问题让刘汉清有些为难。他说,几年前,有单位的负责人到过他家,让他去工作。“后来,那个人没有再来,我也没有去。” 刘汉清的那位同学告诉记者,大约在二十年前,他们曾帮刘汉清找过一个热处理车间技术员的工作。“那时,他还在研究数论,大约一个月不到,就回来了,说工厂噪声大,需上夜班,而他习惯了夜里搞研究。”37年,时光将一个天才少年变成了今天的低保户。在与记者交流时,刘汉清提及班上某同学,“十年前,他就是航天总公司一个司的司长,说不定,现在已是部级了。”“对于走过的路,你思考过吗?”采访结束时,记者婉转地问。过了一会儿,刘汉清慢慢地说:“没有思考过,现在也不想思考,等过两年再好好想想吧。”说这句话时,他的眼睛望着门外,像一个“思想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