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蒋介石到底有着怎样不广为人知的故事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1945年9月,国共双方的代表团,正在重庆举行谈判。一天中午,蒋介石突然约周恩来对弈。蒋介石原以为周恩来不敢应战。没想到,他的电话刚一放下,周恩来就与王若飞等人过来了。蒋介石见面一惊:“你答应了”周恩来风趣地说:“岂有不来之理桌面上两党谈判,棋盘上楚汉相争,多么有趣!蒋先生您说是吗”蒋介石微微一笑:“那是那是。”
在蒋介石的会客室中,两人隔着“楚河汉界”摆开了阵势。蒋介石问:“周先生是要蓝子还是要用红子。”周恩来手中早抓住了一个红“帅”,说:“我就用这个吧!”蒋介石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随即排兵布阵,大有猛虎下山之势。周恩来见蒋介石果然棋局不凡,便巧布迷阵。无疑,蒋介石不谙对方看似平常的阵势,加上求胜心切,想先发制人。于是使出他常用的突袭之术,首先来个当头炮,直逼红帅大本营。接着又是沉底炮,双炮齐上的火炮攻势,使周恩来的“帅”几乎无路可逃。蒋介石双眉一挑,对周说:“这一著,周先生大概还未想到吧!”
周恩来却是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态,将早已备好的“车”、“卒”,紧密配合,齐头并进,不几,就在对手不经意间化险为夷了。蒋介石这才意识到,对方战术非同一般。在场的两方“观战”人,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棋艺。蒋介石边走子边问:“周先生你从小跟过名师”周恩来笑道:“下棋不过是一个小玩意儿,哪从什么师哦。”其实蒋介石哪曾知道,周恩来5岁就开始下棋,到9岁时已是十里八村的象棋高手了。他的特点是后发制人,一旦看准战机,既敢拼杀,又善诱敌,临危不乱,处险不惊,获胜不骄,往往以少胜多,以劣势而转危为安,直到最后胜利。第一盘蒋介石输了。
第二盘,蒋介石又是老招,到中局时便节节败退,多次进攻都被对方化解,不免有些紧张起来。人们发现他的额头上已渗出一些汗珠。而胜利在握的周恩来稳扎稳打,妙用“卒”、“车”、“马”、“炮”的技能,步步逼近蓝棋之“将”。蒋介石一时乱了阵脚,来了个倾巢出动。可是战局已定,他无法挽回危局,只得丢卒保车,最后到抛车护将。周恩来问:“蒋先生,你看怎么办”蒋介石有些不高兴地说:“我看还是和了吧!”一旁观战的王若飞趁机插话说:“不,我看蓝棋输定了,红棋必胜,岂能以和了之。”蒋介石自己心中有底,只好一声长叹:“周先生棋艺果然名不虚传,我蒋某算是领教了。”周恩来一语双关地笑道:“蒋先生的火炮攻势还是功力不小的,可惜失误在于轻视我的这些小米加步枪。”
篇二
据说蒋介石生性活泼顽皮,但体弱多病,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从逆境中脱身。
据说他三岁时,有一次将一双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看能杵多深,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 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知道后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
两年后的1892年冬天,幼小的蒋介石跳进一口大水缸,这水缸有成人那么高,中国人通常将它放在屋檐下用来装水。缸里的冰块引起了他的好奇,从那东西里他看见了自己的影像,便跳了进去。这一次兄长们都不在旁边,结果他浑身上下溼了个透,结成了冰,还吞了一肚子冰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出来。
他家屋前有一条湍急的山溪流过,他常常跳入溪水中洗澡,有时乐而忘返“溪口”———他出生的地方———意思就是“小溪的出口”。这里又叫“武岭”,另外它还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叫“锦溪”。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历来忽视体育,但对蒋介石来说,由于经常在乡间的小溪中游泳和外出爬山,使他从小就很快摆脱了孱弱多病的体质而变得体魄健壮了,并在他那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到晚年。
他最喜欢的娱乐是玩打仗的游戏,和戴高乐将军小时候一样,“总司令”一律由他自己担任。据说他经常站在一块高地上,向小伙伴们训活或给他们说古道今,这样他很早就养成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的习惯。后来他时常发表些没完没了的演说正是得力于这种早熟的演讲基础。
篇三
1927年5月,上海政变后不久,蒋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家为此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宋霭龄赞成,而宋子文完全不同意。尽管宋氏姐妹独立性很强,而且追求解放,但宋美龄已明确向蒋说明,没有宋母的同意,她不会和他结婚,而宋母并不怎么重视这一婚事。
在这次家庭会议中大家还提出了很多问题。用中国社会的标准来衡量,作为一个士兵,蒋是属于传统的低层次的人,此外他结过一次婚,或许还有一次,除非他可证明他已离婚。随后,宋夫人又听到了一些有关蒋生活中的其他女人的传言。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蒋不是基督徒。
就在1927年深夏蒋宣布“引退”的时候,宋美龄终于使蒋知道,她同意他做自己的丈夫,但这还要取决于他是否能说服她的母亲。
1927年9月28日,蒋乘船抵达日本。听说他要来,宋夫人便躲到日本东部,以扩大彼此之间的距离。然而,在镰仓,蒋还是找到了她,并且,迫于宋霭龄的压力,她终于同意见他一面。蒋带来了可证明他与第一个妻子离婚的证件第二次婚姻显然被视为无效,并且已经“平息了那些搬弄是非者所制造的其他谣传”。
但他是否准备做一名基督徒呢蒋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说,他将尽最大努力并准备研究《圣经》。他不能事先做出许诺,但他的确表示要试一试。
宋夫人的反对崩溃了,不久,她便答应了这桩婚事。
在某种程度上,宋美龄对她的丈夫有一种软化的影响,他学会了用英语“达令”称呼她。但是他的口音太重,所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说什么。
据说,他的警卫员总是无意中听到“达令”这个词,以为这一定是上流社会称呼“太太”或“夫人”的时髦说法。
有一天,宋美龄让一名警卫给蒋捎带个口信,这个不幸的家伙双脚立正,尊敬地对他说:“先生,达令让我告诉您……”
蒋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很快他便意识到这名警卫并未真正明白这个词的含义。他摆摆手,让这名警卫走开了。
相关文章:
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
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于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照拂。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张作霖是一个颇自负的男人。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富大贵、大吉大利。从那时起他便许下一个心愿:一旦得势,他的儿子必与于家女儿成亲,用以相近相报。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让张学良娶了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
于凤至美丽而又智慧,爱新觉罗·溥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张学良同于凤至的婚事,是由张作霖一手包办做主的。张学良最初并不满意这门亲事,因而持反对态度。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分反感。
张作霖面对儿子的不感兴趣则出以折中的态度,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张学良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张学良15岁同于凤至结婚。于凤至大张学良3岁,所以婚后张学良一直对于凤至以大姐呼之。
婚姻的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和成熟度。于凤至对张学良的婚外行为并非没有察觉,心里有时也不是滋味,但她的良好家教和个人涵养使她总能识大体,顾大局,所以还是一往情深地培植、浇灌她们的婚姻之树,给外人的感觉:他们夫妻倒也是和谐、幸福的。
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
于凤至在府内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就连张学曾、张怀曈想要给许夫人办寿酒都请她给出主意。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于凤至对卢夫人格外敬重。她十分钦佩她能视冠英、学良、学铭如己出的美德,所以一直寻机加以回报。和卢夫人形同母女,她不但对自己的亲属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亦不摆少奶奶架子,于凤至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
于凤至入帅府以来,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也更加使张氏父子对这位女子刮目相看。
张作霖娶于凤至为儿媳,当初想法很简单,一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二是希望于家女儿能给儿子带来好运。不曾料到儿媳竟然还具有诸多美德: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善待下人,聪明睿智。据他自己的经验:如果女子贤惠、聪明,就可以充分发挥男人的最大力量。相反,女子愚蠢、刁顽,也会大大减弱男人的力量。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射出去。学良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他的福份。可自己当初还应允学良在外找女人。张作霖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这孩子,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于凤至格外关照,高看一眼。据传张作霖特别给儿媳面子,他平时发怒时,别人不敢上前,于凤至一劝即可消气。
张学良在同于凤至婚后的漫长岁月里,也越来越被她的友爱、体谅和痴情所感动。他们在1916年结婚,那时学良只有15岁,于凤至也仅18岁。婚后,于凤至可谓双重身份:既是妻子,又是大姐。作为妻子,她已察觉出学良对她用情不专,与别的女人在外同居。面对这些她没有哭闹过,也不曾以疾言厉色来责怪他,而是默默地把苦涩埋在心底,对学良仍然一副温良恭顺的样子。作为大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问寒问暖,没有半点怨言。1927年,张学良结识了赵四**,他们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一时闹得沸沸扬扬。面对丈夫的情人,于凤至没有失却昔日风范,待她如同姐妹。这些深为张学良所感动,钦佩。所以,张学良对赵一荻提出,如果她愿意跟随他,没有夫人名义。对外国人称她为自己秘书,对中国人则可称其为侍从**。此后他们三人一起出出进进,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凡是和张学良有交往的人,都羡慕他有个和美的家庭,称他有两位贤内助。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起来。时值于凤至正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得知此消息后,她立即给宋子文发来电报“学良不良,心急如焚”。希望宋子文能帮助周旋此事。随后,她携带子女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由旧金山飞抵南京,求见蒋介石。蒋拒不接见。于凤至无奈只好请宋美龄母亲出面(早年,于凤至曾拜过宋母为干娘,宋母也把她认作四女儿),并求宋美龄帮助一道做蒋工作。蒋介石仍不开情面,先是通过高级军事法庭将张学良判为有期徒刑10年,尔后又长期软禁。为此事,宋子文曾一气辞去财政部长职务,宋美龄也同蒋大动肝火。于凤至为搭救张学良,几经周折,后因有病急需治疗及考虑到子女的前途,她才又再次携子女赴美。
张学良在溪口幽禁期间,曾住武岭学校,二日后,移居距武岭学校五、六华里的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之后当局允许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和他同住,两位商量之后,每月一替一换,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于凤至由上海乘船来宁波,赵四**则由宁波去上海,有时她们也一同留在张学良的身边,小住几日。
适时,赵四**和张学良所生的独子张闾琳(后在美国任太空总署工程师),还属幼小,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年龄。于凤至为了使赵四**更好好地抚养幼子,便说服赵四**返回上海,自己留下。而后的三年幽禁中,她由溪口辗转奔波江西、湖南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乳房烂疮日渐加重,张学良便向军统局局长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去治病,由赵四**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蒋介石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自此,天人两隔。
武岭中学
小洋房
美龄塔
美龄钢琴室
六脚床
蒋经国的床
奉化溪口镇的蒋家老宅,记载着蒋乔石先生一家四代人的生活。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小洋房、丰镐房、玉泰盐铺。听导游说,这个老蒋故居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玉泰盐铺,是蒋家老祖宗留下的家业。蒋的父亲死后,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要分家,哥哥很自私,将值钱的玉泰盐铺分为自己所得,丰镐房二间房分给弟弟蒋介石和母亲他们。20世纪30年代,玉泰盐铺遭遇三次火灾,他哥哥无力修复,蒋介石先生不记前仇,出资修复了玉泰盐铺。现在成了溪口镇的重要景点。
丰镐房,原来只有两间半房子,后来蒋介石先生当官后将其扩建成四厢房屋(二层楼)加上老的两间二层楼,成了两井两场宅园,前园蒋介石夫妇住,后园母亲住。母亲亡后,蒋介石先生在母亲住的楼房上装上了一个一人能过的木制扶梯,称为孝亲梯,专为母亲亡灵回家用。蒋介石先后娶有四个老婆,原配毛福梅、二房姚冶诚、三房陈洁如、后房宋美龄。东厢房分给原配毛福梅住,西厢房给姚氏等侧室住。当时扩建时,蒋介石要拆迁了周边的28户邻居,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砌筑了丰镐房宅园。邻居搬迁时,有一个蒋介石的发小,不高兴,说:“瑞元(蒋介石乳名)做了皇帝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了。”蒋介石知道了,就不拆迁他家的房了,在丰镐房的东南角保留了他家的房,结果拆迁了27户人家。后来人们议论,“这一角就是祖国东南领土的台湾,蒋介石也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后路。”至今凡到丰镐房参观的人,都能站在园里看到那个发小家的房角。
丰镐房院子里的金桂银桂两棵树,是宋美龄结婚时在丰镐房栽种的。宋美龄与蒋介石结婚时,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不生育;第二,蒋介石要与所有女人断离关系;第三,要蒋和她一起信基督教。蒋介石先生都同意了,就和原配毛福梅离了婚,将姚冶诚、陈洁如送美国读书,从此一刀两断。由于母亲王彩玉的蔽荫,将毛福梅离婚不离家安置。旧社会正宫娘娘住东厢房,偏宫住西厢房的。蒋介石将丰镐房东厢房重新分配给了宋美龄住,将西厢房分配给了毛福梅住。可是,宋美龄在东厢房一夜都没住过,她还是住小洋房傍边的文昌阁。她认为,若住在丰镐房,则和毛福梅同住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见了还要喊一声姐姐,所以,她干脆不住进去了。
她在丰镐房院子里,靠东厢房这边种上了一棵银桂花树,靠西厢房那边种上了一棵金桂花树。两棵树蓬勃成长,几十年下来,树冠有七、八米对径大。可是,当2003年宋美龄逝世以后(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4日),那棵银桂树也突然枯萎死去。这是多么的巧合呵!奇怪!科学也无法解释。现在看到的银桂树,是管理层重新搬种的。
小洋房,是蒋经国结婚后从苏联回国时,蒋介石先生为儿子砌的,是用砖石水泥砌筑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水泥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卫生间用品都是从德国空运过来的。考虑土木结构容易朽坏,而砖混结构牢固,所以采用国外的原材料。取名为小洋房,是因为:其一,300平方米房子确实不大;其二,是用的外国空运过来的洋材料,其三,是给洋儿媳蒋方良用的。
蒋方良来中国以后,喜欢在小洋房旁边剡溪河里游泳,所以旁边还建了一个跳水台。蒋方良穿着泳衣游泳,被河彼岸种田的老百姓看到了,他们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之行为。但不知道是蒋介石的儿媳妇,来到蒋介石先生面前告状。据说,蒋介石听到了,骂了一句“娘稀屁!”,不知骂的是谁?后来蒋介石先生摆了酒席,请这些乡亲喝酒,平息了风波。
在丰镐房底层的堂屋里,挂着当年蒋介石先生出生时接生婆蒋氏的照片,挂着蒋介石先生家当年管家先生的照片,他们两人为蒋介石先生是父蒋肇聪所生作了证明。所以,那个《金陵春梦》书上所说蒋介石是郑三发子,是拖油瓶的说法是错误的,完全是以讹传讹。不能因为政见不一,就瞎说八道人家。
蒋介石睡在小洋房旁边的文昌阁的卧室里,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睡在乌龟背上。第二天,他感觉这梦很奇怪,就请人打了一张六只脚的床,代表乌龟四条腿一头一尾。这张床就成了和宋美龄在老家的夫妻床。
宋美龄到老蒋老宅以后,用水不习惯,看百姓家什么东西都在剡溪河里洗涮,嫌脏,蒋介石先生就帮她打了一口深井,砌了一个水塔,用地下水作自来水用,这是民国溪口第一个自来水塔。
蒋介石先生母亲临终前要儿子为家乡办一所学校,来报答乡亲。1925年春,已经在国民革命军中成为风云人物的蒋介石先生秉承慈母遗命,整合力量以进一步推进桑梓地的乡民子女教育,择私邸丰镐房为校舍,将三所小学合并为一,称“禽孝区立小学”,聘张葆元先生出任校长。1927年7月,学校改名为“私立武岭学校”,蒋介石先生亲书校匾,时有学生300多人。现在站在小洋房能看到学校的大礼堂和学生教室,能听到朗朗读书声。现在武岭中学是宁波的重点中学,能容纳3000学子同时就读。它也成了蒋氏老宅的组成部分。它的大礼堂正在改为博物馆。
毛福梅于1939年12月12日被日本飞机炸死于丰镐房外后墙门口,蒋君国先生悲痛欲绝,终身不忘杀母之仇。从此丰镐房失去了真正的女主人。楼毁人空去,只留亡魂住。在蒋氏父子的眼里,丰镐房是老家;可在其他人的眼里,丰镐房是一对伟人父子的摇篮。
游客陆续不断前来参观,充满了蒋家老宅的阳气,使丰镐房内外天天人声鼎沸,名声远扬。蒋家老宅为溪口镇旅游业带来了兴旺,为溪口镇百姓带来了经济收入,老宅周边的民众以蒋氏老宅为背景,天天有生意收益。旅馆、商店、饭店宾客盈门。小暑前后,水蜜桃成熟了,满山遍野挂灯笼,大车小车的人们既来旅游,又来买溪口水蜜桃,成了一个季节的特有的风景。原来,溪口镇还真是一个桃花盛开的村庄,山上的桃子特别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老蒋老宅还真的吃老蒋老宅。更有甚者,扮相成蒋介石,手持拐杖,和人合照收费,并且以此为生。所有这些,冥冥之中,成全了蒋氏父子无法报答父老乡亲的念想。
在浙江的东部, 藏着一个民国小镇,青翠的数目,典雅的民居,以及江南标配的脉脉流水,让这里无比温情。
这里就是浙江的溪口古镇
这个名气不大的小镇,却在民国时期一度成为国民党重镇。因为这里出了一个人物——蒋介石。
作为蒋氏父子的故里,他们对这里情有独钟,甚至到了台湾,他们依然对这里念念不忘。
这里的建筑与风景,十分特别。
蒋氏故居系群体建筑,从格局到细节,都十分讲究,有明清的风格,又有模仿西方建筑的痕迹。
武岭门
这是溪口镇的必经门户之一,门楼威严,带着些斑驳的 历史 意味。
文昌阁
文昌阁在古代就十分有名了,到了民国时期,这里成了蒋氏夫妇的别墅。他们在结婚后常居于此。
小洋房
在蒋氏宅邸中,还有一座小洋楼,当年蒋经国从苏联回来,就是在此生活看书等。
当年,不少国民党将领就曾被安排在此接待。如今楼房旁绿树成荫,墙上布满斑驳痕迹。
这里竖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以血洗血”的字样,是当年蒋经国生母(蒋介石原配)被日军轰炸溪口时炸死后,蒋经国所立。
蒋家府邸不过是 历史 的遗迹,并不是溪口镇出彩的地方。溪口真正的魅力,还在于它本身。
剡溪 ,李白“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就是说的这里
雪窦山, 弥勒圣地,就在溪口镇西北方,为溪口也增添了不少亮点。
它就在在溪口镇西北处,江浙沪地区自驾25小时就能到达这里。
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是当地人民最信奉的佛教形象。这尊大弥勒,隔着很远就能看到。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一度被幽禁在溪口的雪窦山
除了不错的风景,这里还有一种特别不错的 美食 。
千层饼
千层饼只是一种当地小饼,香味、口感、形状算不得上乘,但也是溪口当地百姓喜爱的一种休闲食物。
梁一桐是被秦时关开枪打死的。
梁一桐是电视剧《决战南京》里面的角色,在电视剧中杨子月从秦时关那里知道了高粱花被关押在那里,并且告诉了告诉梁一桐,不料,他掉进了秦时关的陷阱。
梁一桐进入了密探的包围圈,在河滩被秦世冠挡住了。看到丈夫陷入重围,梁一桐和她肚子里的孩子都指着枪口。
梁一桐只好用受伤的身体遮盖高粱花,以便在关键时刻保护蒋方地图。这个时候秦时关一梭子弹打来,梁一桐身中数弹,死在了自己妻子身边。
扩展资料:
《决战南京》当中的梁一桐主要负责情报与对策工作。他在B-24飞机起义、长庆巡洋舰起义、皇家森林军起义等一系列重大反制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为渡江战役提供了核心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他容忍了沉重的屈辱负担,特别是对妻子高粱花强烈道歉的心理压力;作为叛徒,他成为奸*不明真相的地下党员的对象,在国民党内部遭受同样的排挤和侮辱。
尤其是当老母亲被游击队挟持为人质时,她不幸身亡并担任岳父,杨百川被处决,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他觉得自己的精神几乎崩溃了,但最后还是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继续在敌营里战斗到底。
—梁一桐
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西北面一公里就是溪口的第一大村------上白村,又称白岩,古称玉崖,现有1008户,总人口2796人,该村坐落茗山脚,外接五林村、溪口镇,里接东山、横涧,南连溪口风景区的蒋母墓道,村前公路又是通往雪窦山的必经之路地,四周群山重叠,风景秀丽,来自商量岗发源的茗山溪从村中流过,并划分了溪外、溪里。古人传说真宗白岩人能知如下秘诀“白岩有三奇,溪外叫溪里,东山在西边,凉亭在屋里。”进凉亭有山台石阶,亭屋柱有几根柱子,茗山溪旁有大悬山一座(1954年人工肩挑而成),大悬山水库一只,当时为增加水利水源而造,年久淤泥增厚,2000年挖泥砌石重修,主要蓄水供村民用水,水库下50米“石桥头”是溪外、溪里的连接桥梁,桥头有350年历史的古樟树一棵,是村中唯一大风景树,再往下50米有正祥桥一座(原叫新桥头),是进村主道,1992年被“730”台风洪水所毁,由台胞徐正祥之子徐汉康出资重建,故称“正祥桥”。茗山溪从村口流出汇入剡江,溪两岸水稻田洪水期屡次受灾,及至镇政府改江后得到了彻底解决。
说到上白村由何时由谁诞生?经调查有以下二种依据:
一 据传说:宋朝顺宗王时仙居黄岩有一家姓徐的弟兄三个,常外出烧炭,有一天经过本村,当时这土地上没有人烟,遍地都是节竹棚烂泥塘,他们路过后继续寻找炭山及山主,兄弟三个四处奔波,一星期后转回原地看到“冷饭饱”原样不变,饭色不变,温度不冷,老大一想,此地非凡,随即安居下来,这块地就是现在的小四房堂前,后堂还有玉石一块,故称上述的玉崖村名;0后来去下官发族,到过人说烟灶比上白还多,都是同姓辈代,我村每届做家谱都来祝贺顺根,有一届送来匾一块,挂在徐氏宗祠台亭后,进大门就看到上写“徐府翰林第”,这个名人就是清朝苏州府台徐立刚;三弟去向不详;以上老大据家谱记载就是徐子兆(八太夫君)是上白徐氏的始祖。
二 据民国二十二年(最后一届家谱)敬-(三房)的四明玉崖徐氏家谱世传(宗谱交奉化档案馆)首页记载如下:
微言公长子始祖太八南宋嘉定年间自黄岩徒居玉崖配锦姓吴氏葬名山东陇大墓山生一子——四一配张氏葬名山祖下生二子,一子徒居公棠——等到此第二十四世。
这届这房记载到第二十四世,奕字辈,徐氏行诗(辈份)是:五、世、其、昌、兆、奕、哉、敦、本、在、明、伦、孝、友、家、风、正、从、斯、起、达、人,现在有各房堂前: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七房、新堂前、老屋、秧地头、西宅、高楼下、后二房、后三房共12间,做房内子孙祭拜和丧事办理;小祠堂也叫敬信堂,是第九世伯信(信太公)所造他行与二字实夫捐栗为羲官八乡贤祠,该祠堂过去只为信太公子孙所有使用、议事、祭拜等各种活动,现在为上白老年协会活动中心,刚解放时1950年立过上白乡政府办公室,乡范围有新建、上山、沙堤、入山亭、东山、横涧、伏岩坑八个村,乡长宋行行(宋独眼),江福良、文书江芝兰,土改溪口区上白试点,村行政主任徐敦文,农会主任徐哉清,土改结束乡办公室迁入溪外,徐敦康赶出大屋(被调房主雇工:樊阿福、徐成佳、单三毛),该大屋拆乡后订入奉化公房,八十年代仍卖给徐敦康子孙,据现健在的土改时调议组人员讲:当时的上白只有300余户,人口约1200人,全村水田1800亩,什地500亩(指坟滩、竹园、空基地等)土地改入每人15亩,坐落户每人17亩,每户有土地证存档(内有土地房屋面积四止),县长李会马。那时全村山林面积2500亩,用材林800亩,毛竹、大竹、乌竹山1500亩,其余为荒柴山;据老前辈说上白人多数种田为业,无产业田租田种,学手艺做五匠,有出卖做工,风调雨顺吃吃过,山林收入谈不上搞家庭建设,生活艰苦,住的一间屋祖孙三代做婚房,穿的是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缝缝补补穿热不冻算不错,吃的秋后有全年粮食是好人家,行的不管上山、落洋、市内外遇事就是一条腿,目前青少年是不会相信。
再说村中古代建筑大祠堂(徐氏宗祠),据识古人士推佑,明朝所造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外望五马山墙,进大门两边二楼廊屋,台亭前天井,中堂三间,台亭建筑威严,精致细雕,虽被扫四旧时有破坏,但形壳基本完整,奉化市内不多,也是文物之一;祠堂目前由老年协会管理,为村民办福利搞活动的室内场所;解放前“东海小学”校址,二个先生,几十个学生,复式班上课,可现在的上白小学,可说是奉化市第一舍,有学生218人,老师9人,学校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12间三楼一幢,有广阔的体育场所。大祠堂过去用于祭拜议事办事的活动场所,辈代最高,年龄最大为一族之长,一开祠堂门由他说了算;以下分四个堡:溪外、前宅、后堡、中堡,堡长也是一堡之内辈代最高,年龄最大;又有千首,能干有财的人为民办事。
古代建筑白岩庙也了略有名气(西祠庙),位置在蒋母墓道下,它是近地四庙中第一庙(新建南祠、北祠、五林东祠),范围大、石柱多、全套石銮驾,石元宝桌,菩萨是肖王庙同一体叫肖公绥银侯王,名字叫肖施西,生前,奉化县长,因开肖镇活动和灭蝗虫有功、爱民,故皇上封其以上之称,神是四方,这样的庙可惜在1976年被造上白小学时拆除。
土改后,全村人人有土地,个个与饭吃,生产劳动组织了互助组,十几户人家有组长派领下集中劳动一起做工,年终结算,这就是历史上没有的农业集体劳动开端的第一步。土地分到户对贫下中农种田还有困难,缺少资本及农具,为此上级政府号召进一步农村走集体化道路办合作社,我村办了复兴、中兴、爱国等五个小社,劳力土地山林,归集体所有(山林折价归还),农具作劳力股金投资,按劳记工分,按人记定粮,每年年终分配,社委会有主任会计保管员记分员组成,到1958年有原五个加伏岩坑共6个和拼上白高级社,主任徐中夫,监察主任殷定奎,财务主任徐高水,会计徐祖国,1958年下半年贯彻三面红旗总线路,-,人民公社,我村为溪口人民公社上白大队,组织军士化,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同吃同住同劳动,全村一个食堂,劳动不得自行。1961年食堂解散了,大队也分了,后横一大队书记徐宝康,前横二大队书记徐敦友,溪外三大队书记徐根宝,有生产队核算分配,全村24个生产队,也就是目前24个村民组,这是粮食通过见缝插针,种植比以往也有好转,可是到1968年0开始,各单位分两派,公社书记毛丹成,又把我村三个大队和拼为上白大队,书记徐宝康,生产队核算不变,因生产队劳力不得自由,赚钱搞副业就是资本主义,生活艰苦,人口有发展,上白大队的村名一直到1991年就是三块牌子:上白村委会,党支部,社委会;再说上白有1000多亩水稻田,其中1/4是梯田,雨点一息无三天水量,旱情年年有,无法解决,田头争水兄弟没面孔,莫奈何兄求龙王,有些年旱灾加虫灾,甚至颗粒无收;1952年溪外马夹岙独落坑开始筑山塘水库,“以工代中”做一天三斤米,接续上述写的大悬山水库,按受益田亩负担出工,并有溪口部队支援,那是主要蓄水灌溉,1957年1958年连续分布挑水库有马夹岙鸡龙站(1995年已建造宁蓄电站)黄泥岙、竹夹岙、羊坑庵等七只水库,有益改轻了旱情,为了上白根本性防旱保权,有徐林云设计名山缺口筑坝,造名山水库,经市水利局同意,支援无偿提供水泥、钢筋、0三村物质,劳力村自负,于1968年8月由村书记徐宝康进入中峰村亲自指挥施工,全年不停地进行打石、挑土,全村劳力上半年以农田为主,下半年留晚稻后期管理外,其余全部劳力挑水库,水利工程委及食堂人员紧紧长住中峰村,十三年后竣工回家,附近受益村同样也助工。1978年—1983年先后由溪口镇与上白村投资合造名山一、二级电站两只,发电不妨害灌溉,电收入镇分成60%,村分成40%,到2000年由徐华栋村长把两只名山电站全部买回归村所有,并重修了二级电站厂机房,又规定二只电站收入专项资金每年供老年人享受,目前每人每年200元,以后可能更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了农村劳力的积极性,有生产对的土地包产到户,粮食产量增长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按各人所长,办厂的、经商的、搞第三产业的年年增多,就是搞农业的从原来种粮食也调整了产值结构,种经济作物为主体,目前上白的土地上已经看不到水稻田了,据2005年年报农业总收入888万元,比1990年945000元增长了94倍,农作物播种846亩,特色农业:花卉苗木445亩(外地租种例外),水蜜桃316亩,雷竹550亩,个私企业45家,工业收入1415万元,比1990年156000元增长90倍,建筑业373万元,其他127万元(利息、房租),总收入达5026万元,人均7551元,村级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先后搞起了村政建设:有1974年电灯照亮了全村每家,永别了过去青、火油灯,洋烛照明;1986年拓宽了名山路,汽车进了村,2000年溪口公交上白设了停靠站,村民从村里就可到各地;1988年各户接上了自来水,消灭了肩挑井、河水饮用;1992年有线电视到每户,1997年上白实行了电话村,现在一般青年男女都带上了手机通话,摩托车行路,住的从八十年代开始建造水泥砖木结构屋,开始是名山路两旁三楼6幢65间,2000年名山路两边又造了别墅80套,改变了上白村村容村貌;回忆六十年代青年结婚打泥墙屋做新房,现在穿着方面,不但买高档,还要赶时髦,吃的既合胃口,由讲营养,再不象过去农家人说“家有咸菜不吃吃淡饭,农户人家没有客人决不上市买菜”。不但村民生活过的富裕,个人存款累累,如今的一般生活可说是历史未有的。
又说上白革命战士殷定奎,曾经参加过孟古良、大别山、淮海战役,过长江、卢中南、抗美援朝战役(有奖章),2005年8月份民政局转发中央24K抗日战争纪念章一枚,币800元,自即日起他的个人医疗费全报;上白高才生徐涵江学历研究生,上海邦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平龙学历博士生,在美国就读博士后;徐志勇学历博士生,江苏省常州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徐其军学历研究生,奉化罗蒙技术科长。
上白村附近有溪口、武山庙、武岭门、蒋氏故居、溪口长安桥、葛竹王宅等旅游景点,有溪口千层饼、奉化水蜜桃、溪口笋竹、花卉苗木、奉化竹笋、溪口白果等特产。
沿着宽阔的剡溪,映衬着溪口,依托着瀑布和溪水的雪窦山,使这里形成的一处独特的 旅游 景点,游人如织,此起彼伏。经过提升后的溪口风景区,如今已囊括蒋氏故居和雪窦山两大主要景区,使得景区看点有了质的飞跃。
顺应景区的发展,也顺其自然地延伸出出两个游客集散中心,其中之一便是位于蒋氏故里附近溪口镇上的武岭门,游客可由此处进入景区,而另一处则坐标于景区西侧两景点的交界处,两个出入口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同时,溪口风景区的 旅游 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尤其是交通硬件设施尤为突出,如果从溪口客运中心出发,无论是前往武岭门,还是游客集散中心都极为便利,因为各景点之间相互串联有绿色 旅游 公交。如果前往雪窦山景区,也可由游客集散中心转乘绿色观光巴士,即可到达。除此之外,景区附近的公交站点还有雪窦寺站,597路途经这里。
如果您是初次前往溪口,建议安排两天行程较为合理,个人推荐第一天抵达溪口后,上午游览蒋氏故里,下午前往蒋母陵园,晚上入住溪口镇,次日游览雪窦山和山中的雪窦寺,之后返程。游览时建议将武岭门作为始发点,正式开启参观蒋氏故居游览模式,这里的主要景点大多是集中在剡溪边的武岭路一带,景点相对比较集中,所以徒步游览较为合适。个人认为,这里最值得一看的是文昌阁,它坐标于武山之中,曾经属于蒋宋的别墅,现在依然悬挂着蒋夫人的画作,堪称经典,值得欣赏。其次,还有坐落在经堂路附近的丰镐房,这里曾是蒋先生与原配结婚的地方,房内匾额楹联,雕刻堆塑,西侧还有蒋先生的出生地玉泰盐铺,门额上刻有“清庐”二字,最后前往杜鹃谷,欣赏绝美的自然风光,返回住地。
个人建议夜间入住溪口镇的民宿,次日前往雪窦山,雪窦山拥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尤其是三隐潭的潭水与溪流,以及千丈岩的瀑布极为养眼,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景色美不胜收。游览时建议由三隐潭出发,尽情观赏三处潭水的绝美景观,之后由下隐潭,前往观光车西站,乘坐景区内小火车直奔千丈岩瀑布,感受雄伟壮观,飞珠溅玉的瀑布场景,然后转乘索道,从不同的视角俯瞰千丈岩瀑布。索道下站到达妙高台后,可登高远眺亭下的湖光山色,景色美轮美奂,美景一览无遗,随手拍出的都是大片。最后由妙高台前往雪窦寺,沿途都是常规的游览步道,一路下行,即可到达。雪窦寺最大的亮点是拥有一尊露天大佛,非常引人注目,许多游客在这里抱佛脚,求平安,虔诚祈祷。
蒋经国和他妻子蒋方良的爱情故事。
蒋经国一生中只有一个正式的妻子。她是白俄罗斯人,原名芬娜,中文名字是蒋方良。蒋经国和蒋方良在苏联西伯利亚相遇,后来结婚生子。回国后,他们去了台湾省。
还有蒋经国和蒋方良。
蒋经国曾赴苏联留学,但后来他的父亲蒋介石在中国发动政变,导致中苏关系恶化。他被迫在苏联呆了十二年,但实际上被扣为人质。后来,由于与中国***的国际代表发生冲突,蒋经国被送去工作,先是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场,第二年又被送到西伯利亚的一家工厂工作。
蒋经国在一家重型机械厂工作,后来成为副厂长,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女工芬娜,后来成了他的妻子蒋方良。蒋经国和蒋方良的爱情故事据说是从一个英雄救美开始的。他们结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他们的长子。1937年,他们得以回到中国。
据说起初芬娜的中文名字叫“蒋芳娘”,是公蒋介石取的。后来,的生母认为“娘”字容易混淆,就改成了“梁”。在中国,他不仅学会了中文,还学会了地道的江家宁波话。在此期间,她为蒋经国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丈夫的要求下,蒋方良很少外出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很少出现在公共场合,也不干涉政治。
但是蒋方良的晚年是凄凉的。丈夫去世后,她的三个儿子也很快相继去世,可以说是深受刺激。据说他们还精神失常,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患有糖尿病、心脏病、中风、肺部肿瘤等。最终于2004年去世。
谁是前国民党主席蒋经国的后代?
蒋经国的原配妻子蒋方良为他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并有许多后代。然而,蒋经国的后代很少参与政治。蒋经国曾经说过,他的后代不应该参与政治。事实上,他是被迫这样说的。
赵
1984年,一位名为江南的著名作家在美国旧金山遇刺身亡。后来,他喜欢他的读者和学者,并要求台湾省当局彻查此案。随着调查的深入,线索都指向台湾省某团伙的三名成员。后来,经过对这三名团伙成员的审讯,案件被引到台湾省当局的情报部门。当时,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武负责情报部门。后来,在群众的压力下,蒋经国发表声明,表明台湾省主席只能由人民选举产生,不会任命为蒋家后裔。
事实上,在此事件之前,蒋经国有意限制他的子女参政。他让他的大儿子蒋孝文过着纨绔的生活,因为他只想让他的孩子过上更稳定的生活。当时台湾省虽然不大,但政治非常混乱,党派矛盾非常严重,帮派在中间闹得不可开交。为了保护蒋经国的后代,限制他们参与政治是保护他的后代最有效的方法。
蒋经国去世后的几年内,他的大部分儿子都去世了,只剩下一个蒋孝严活到今天。蒋经国去世后,蒋经国的后人过着低调的生活,远离政治,蒋氏的辉煌开始逐渐衰落。在现在蒋经国的后代中,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名的了,他们都生活得很低调。也许他们遵循蒋经国死后的教导。
蒋介石长子蒋经国的母亲是谁?
蒋介石一生有四任妻子,很容易让人产生怀疑。谁是蒋经国的母亲?蒋经国是蒋介石的长子,他的母亲是。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1882年生于奉化岩头村。1901年,他与蒋介石结婚,当时只有14岁,而毛已经19岁了。
蒋经国和他的妻子与他们合影
毛家是岩头的名门望族。在那个时候,女方年龄比男方大是很常见的。但毛在会见蒋介石的新娘时,有一个笑话。按照当地的习俗,新娘的轿子来的时候,要在门口放鞭炮。鞭炮放完后,有些孩子会把剩下的鞭炮捡起来。蒋介石当时只有14岁。看到这种情况,他也很开心的去捡头,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因为奉化有句老话“新郎挑头,夫妻永结”,大家对这件事都很忌讳。可想而知新娘毛当时是多么痛苦。新婚之夜,毛和单独睡在一起。事件发生后,蒋介石跑到母亲的房间,和她睡在一起。毛对感到非常委屈。因为两人是父母包办的,夫妻之间完全没有感情。
后来在奉化县办了一所女校。蒋介石觉得妻子不能落后,于是,时年21岁的毛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毛付梅一生品行端正,努力养家,支持蒋介石的一切行动,并于1910年生下了蒋经国。但在1927年,蒋介石坚持要与毛离婚,以便与结婚。毛离婚后,仍住在奉化老家。1939年日军轰炸溪口时,毛在蒋家老宅外被杀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