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汉朝时的婚礼是什么样的?,第1张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

  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在亲迎这一天,新郎亲领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则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张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户上以驱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车前在自己闺房里打扮一番,这时有催妆和催妆诗,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宾客代劳。当时有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壮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有的在催妆诗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车文。新娘出闺房后须跨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男家。迎亲队伍走到半路上要举行障车,送亲的人和迎亲的人在一起饮酒取乐,拦车要财。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后,先拜猪枳和炉灶,再拜天神地诋、列祖列宗,然后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新娘三日庙见之后,才开始“执妇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厨房,操烹饪之事以孝敬父母。

  在拜堂结束以后,就有闹洞房,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含有双方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当时称为“合卺”。

  合卺结束,新郎新娘又对拜一次,然后坐上床,男右女左,此时一大群妇女开始撒金钱,称为“撒帐”。所撒钱一般为六铢钱,上面刻有“长命富贵”字样,每十文缚条彩条,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婚礼礼仪中,入洞房之后,还有若干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

  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

  城上风生蜡炬寒,锦帷开处露翔鸾,

  巳知秦女升仙态,休把圆轻隔牡丹.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只须放桂花。

  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

  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1,意大利婚俗

意大利人实行婚姻自主,关于订婚、结婚有不少传说。古时没有自由恋爱,有钱有势的人常常强迫妇女成亲,甚至出现抢亲。

意大利人习惯把婚期定在春、秋两季,一般以3月、4月、7月、9月、10月为多。婚礼分为两种,一种是民政婚礼,另一种是教堂婚礼。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进行婚姻登记,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办理。

2,越南婚俗

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康族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者叔叔安排的。根据他们的民族习俗,男孩要到女方家中住上一段时间,至少是两年,多者长达十二年,一直到女方家长同意他与女儿结婚。

然后,男方必须再次带着礼品到亲家,告诉新郎和他的家人新娘有什么本领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然后新娘就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名成员了,并且改随丈夫的姓氏。

3,芬兰婚俗

在芬兰,如果一个人将要做新娘或新郎就会被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或姑娘拖着在公共场所溜达,而且要带着面具,衣衫不整。初夏时节正是芬兰人举行婚礼的最佳季节,这些年轻人实际是在欢送他们即将结婚的朋友,结束单身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这种风俗起初只有芬兰某些市区极少的人了解,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突然开始流行于各地。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人开始摒弃很多传统仪式和风俗,这种做法持续了一些时间后,芬兰人又开始追求传统的风俗做法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汉族传统婚俗

汉族先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汉族人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5,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汉族传统婚俗

-婚俗

中国是泱泱大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很多好玩的婚礼习俗到现在以后消失殆尽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好玩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汉族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中国古代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婚礼习俗--僳僳族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婚礼习俗--朝鲜族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婚礼习俗--满族  满族婚礼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婚礼习俗--土家族  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婚礼习俗--傣族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  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摆礼 就是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男方迎亲的知客唱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件全;

虽如意也不失面;

亲戚朋友来观点。

接着新娘的父母说:

山高水断亲相连;

花红绿叶婿操钱;

礼物整洁福不浅;

不周不到请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娘迎走了。

羌族婚嫁风俗:

据宁强县政府网载,解放前,婚姻遵古训陈规,极重父母之命。一面未见,一言未交而成婚的喻为“隔口袋买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讨口子(乞丐)背背篼”,一般妇女无择偶的自由。

  妇女离婚,寡妇再嫁,视为大逆不道,备受歧视刁难。男子再婚纳妾,则认为是理所当然。虽提倡一夫一妻,但财主豪绅三妻四妾为所欲为。

  抱子,婿、上门、填房、留女嫁男等婚姻,多受歧视。童养媳多见于贫寒之家。招夫养夫,系丈夫丧失劳力,生计无着,不得已而为之,联姻条件,明清时期,论门第不论财礼。民国时期门第财礼兼论。联姻步骤,一般有提亲、合婚、见人、落话、过礼、接人。

  红爷(媒人)受托向男女双方家长提亲,若欢喜开亲,即互换生辰庚贴,算命合婚。若互不相克,就可约期见人,双方同意,即接受信物,约期订婚,俗称“落话”、“插毛香”或“作定准揖”。继后,择期过礼,女方开礼单,男方到期如数送至女家,女家宴请户族至亲品评,称“过礼”。最后,订期接人,即结婚,女方叫打发女,男方叫接媳妇。姑娘出嫁须哭陪嫁(嫁歌),否则,遭非议。别的姑娘亦可代哭。男方送钱给女方,女方红纸包封若干份,赠贺喜姑娘,叫“姊妹封”。巴山一带时兴将36斤面做12个大镆送女方。女方将镆切成小块,分赠亲友。婆家礼物中的两瓶酒,娘家回赠男方一瓶泔水,据称,这样女方到婆家养猪易成。

  出亲时,新娘顶红绸盖头,由兄弟背上轿,年幼弟妹1人押轿。此时嫁歌尽道惜别之情。鞭炮之声中花轿起程,押礼先生、接亲娘子、行嫁(抬陪奁)、吹鼓手先行,花轿相继,送亲一行随后。途中若遇到别的结婚花轿,新娘交换手帕。花轿到男家门口,迎亲娘子扶新娘出轿入室拜堂。礼毕,新娘新郎争先而入洞房,谓之“抢房”。洞房中,新郎用擀面杖或秤杆将新娘头上盖头挑去。新娘坐椅上,迎亲娘子给新娘上头(将辫子挽成发鬓),给新娘送洗脸水、铺床,新娘以礼封相赠。入夜,亲友闹房。广坪地区,新娘一到婆家,便蒙头大睡。翌日方起拜客。婚后3天,新婚夫妇携礼品回娘家叫“回门”。婚后10天,娘家接新娘回去住10天,叫“住十”。

  解放后,实施新婚姻法,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政府发给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婚姻。禁止包办买卖、重婚纳妾和童养媳。离婚、再婚、男到女家受法律保护。

  算命合婚、哭陪嫁、坐花轿、拜堂、上头等旧习成故事。婚事新办,蔚然成风。过礼财物,不多苛求。婚礼、宴席,随乡就俗,唯阳平关、巴山“十大碗”较特殊。新娘不守洞房,而是席上酬客敬酒。集体结婚、旅游结婚流行一时。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宽裕,婚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视俭朴为小气、寒酸,城镇尤其显著。在农村过去只给吹鼓手、押轿人和交钥匙者礼封。而今,新娘的离娘钱、过河钱、进门钱等名目多至10余种,新婚旧俗,视为当然。

羌族婚礼: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淳朴的少数民族,她至今仍保存着完好的传统民风民俗、衣食住行、生丧嫁娶,无不凸显出独有的民族特色和风情,尤其是结婚礼仪。

羌民族自古以来传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孩提时代就由父母定下娃娃亲。16岁时吃“小酒”(称许可酒),表示同意这门婚事;18岁吃“大酒”,男方要到女方家送财礼、衣服、首饰,如果女方收下了礼物,表示女方已应允,可以商量办婚事了。这时,男方委托的“红叶”(即媒人)于中秋节后到女方家提亲,初步商定结婚的日子,并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寺庙上,请“喇嘛”或“端公”算命,看双方的“八字”时辰,是否合得来。由“喇嘛”或“端公”打卦来决定结婚的良辰吉日。

结婚日子一旦商定,待嫁的羌女就自己动手做起手工鞋(不得让人帮做),一般都要做一柜子,花色各异的各式布鞋,以便拿到男方家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其它诸如衣服嫁妆之类可请裁缝制做,也可以自己做,陪嫁的东西也开始紧张筹备。男方家则准备新房、迎亲的物品、办喜事需要的诸多钱、物。临近办喜事前三天,“红叶”再次来到女方家商量办喜事的一些细节。

羌族人办婚事场面盛大、时间长、热闹而隆重。从办喜事之日起到拜完长辈、亲戚,前后需要两个多月时间;婚礼一般都在每年农历十月份以后进行。除长辈、亲戚外,全村寨的人都要去参加,无论是过去有多大仇怨,这时都要顾及全村寨的脸面,抛弃前嫌上门恭贺,以显示羌族人的宽容和团结。

结婚当天下午,新郎官就要到新娘家迎亲。迎亲的姑娘背个背篼,上插两根蜡烛,内装有两瓶酒、一把木梳、一张红盖头、一副耳环、坠子、三尺红头绳及两个直径50厘米的月亮和太阳馍馍。新娘方送亲也要举行隆重的一系列仪式,除请客吃饭外,送亲的头晚要举办“花夜”(即“对歌”)。姑姑、姐姐和全村一起长大的姑娘们参加“对歌”:姑姑、姐妹或朋友们“责怪”新郎把新娘“哄”走了;“骂红叶”千方百计把新娘“骗”走了,或希望新娘到男方后要尊敬丈夫,孝敬公婆等;紧接着参加婚礼的人一齐跳锅庄舞,喝咂酒,吃烤羊肉。而新娘午夜时分就开始梳头挽髻,插根簪子,用棉线拔掉额头上的苦毛,表示从此结束了姑娘身份进入妇女行列。在一片唢呐声中,哥哥背着新娘绕全村走一圈,以示告别生她养她这片土地和众乡亲;沿途的亲朋好友们端着米酒在屋门迎候,送上一杯米酒以示关爱;随后,新娘在亲人的簇拥下,坐进花轿起程。

到男方家后,新娘有意不下轿或下马,也不进门,待新郎给了过门钱后才下轿或下马。然后,新娘跨过一个竹篮、一碗米,新郎则从屋顶上抓一把米往新娘头上撒去;新娘进屋后,送亲的人不能进去。在堂屋,神龛上点着香蜡,新郎父母端坐在上方位,司仪连呼新郎新娘“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拜毕,新郎挽扶新娘入洞房,外面开始开宴就餐。新郎新娘烧香蜡纸钱在祖宗面前祭拜,表示二人已正式结婚为夫妻,请列祖列宗放心,并发“千子”给长辈们,远方客人就坐。

次日,男方的长辈们、兄长依次请客三天以示庆贺。三日后回门(即回娘家)。至此,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方告结束……

这个 我弱弱的说一句。。。。长安城内是没有河的 只有沟通城市与郊区河流的 渠 以及 人造或天成的池长安附近有八川就是泾、渭、灞、浐、沣、滈、潏、潦 就是这8条河了长安城内的渠有永安渠,清明渠,漕渠,龙首渠,泾渠这就是所谓的八水五渠唐朝婚嫁有什么风俗? 唐代的婚礼

中国古代的婚礼大致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唐代也是如此。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阿胶、干漆象征长久永固;合欢、嘉禾象征共同分享幸福;九子蒲、朱苇象征心胸可屈可伸;等等。

在亲迎这一天,新郎亲领鼓乐队、仪仗队及彩车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则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张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户上以驱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车前在自己闺房里打扮一番,这时有催妆和催妆诗,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宾客代劳。当时有催妆诗:“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壮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有的在催妆诗唱完后,要念一篇障车文。新娘出闺房后须跨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顺利到达男家。迎亲队伍走到半路上要举行障车,送亲的人和迎亲的人在一起饮酒取乐,拦车要财。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新娘进门后,先拜猪枳和炉灶,再拜天神地诋、列祖列宗,然后夫妻交拜。在唐代,新妇不仅要拜公婆和丈夫的尊长,而且还要拜观礼的宾客,称为“拜客”。新娘三日庙见之后,才开始“执妇工”,其第一件工作就是入厨房,操烹饪之事以孝敬父母。

在拜堂结束以后,就有闹洞房,唐代称之为“戏妇”,然后新婚夫妻进入新房(新郎是倒着走进新房的)共饮合欢酒,后世称“交杯酒”,含有双方敬爱,同体为一的意思,当时称为“合卺”。

合卺结束,新郎新娘又对拜一次,然后坐上床,男右女左,此时一大群妇女开始撒金钱,称为“撒帐”。所撒钱一般为六铢钱,上面刻有“长命富贵”字样,每十文缚条彩条,至此,婚礼宣告结束。

新娘在亲迎过程中都会使用遮盖物,唐代或幕离(这两个字电脑里打不出来),或帷帽,或皂罗,或扇子,统称为“盖头”。唐初用幕离为多,幕离是女子遮体之物,用缯帛制成,其长可以遮蔽全身。永徽以后,渐多用帷帽、皂罗,帷帽是帽子的一种,其网子只遮到脖颈,故又称为“面帽”。唐代妇女结婚常用纨扇和折扇两种,故洞房定情,古语美称为“却扇”。

商南与山阳、镇安、柞水等县的群众多是明末清初的移民,来自山西的“大槐树”或安徽的太湖,南北差异很大,经过长期的通婚交往,形成了大体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商南的婚俗,解放前后一直是按“六礼”进行的。一是“纳彩”,即请媒人。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相中了哪家的姑娘或小伙子,便请一个在两家都有威信、能说上话的人提亲。所谓“成不成,酒三瓶”,即是请媒人的开端。二是“问名”。双方家长如果同意联姻,即交换“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合”,若八字中无冲克,姑娘即在媒人、母亲或嫂子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如果女方对男方没意见,可在男方家里吃饭、留宿或接收衣物赠品,这大致就算默认了。三是“纳吉”,也叫“过礼”或“订婚”。订婚的当天,男方要按女方的安排,给本家亲属送“四色礼”,给姑娘及父母送衣物,并交换“庚帖”。男方在龙凤帖上写上“乾造××年××月××日××时建生”;两边写上“龙飞凤舞,麟芝呈祥”等字样。女方要在同一张龙凤帖上写上“坤造××年××月××日××时建生”。字数要相等且逢双不逢单。男、女家这一天都要向叔伯姑舅等至亲下请帖,请喝喜酒。男方送的礼,女方本家一般只收一半。四是“纳征”。男女双方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再请媒人去女方家里征求婚期和意见,商定时间,双方做好准备。五是“请期”。男方择定婚期,用红帖通知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媒人要问清彩礼、来几辈几个送亲人及抬嫁妆人等。六是“迎亲”。成亲之日,男方家将辞香火的礼物、衣物、手饰以及化妆品请人挑上,随同媒人抬花轿至女家。花轿不能抬空,去时,要一小孩坐在其中,名曰“压轿”。男方迎亲的一切活动由一名知礼、随和、善于辞令的人总领,叫做“客头”。双方喜炮迎送,设宴招待后,送过厨房、上轿、梳头、离娘等礼,新娘换上新衣、新袜、新鞋,烧香磕头,辞别祖先父母,挂上铜镜,搭上盖头,由兄或弟背进轿内。

新娘到家,要放炮迎接。新郎到轿前一揖,牵娘揭起轿帘,搀扶新娘出轿,有钱人家用红地毯铺地,新娘沿地毯前进,由一人手提木斗,内装五谷杂粮、红枣、麻钱、花生、核桃,边唱边撒,至堂屋外,坐下“压性子”。举行拜堂仪式后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老表、小叔子等开始抢被子、枕头里的红鸡蛋、花生、毛栗、核桃等。新郎、新娘在床前坐下,厨房送来两碗子茶(每碗两个荷包鸡蛋),新郎、新娘象征性地吃一小口,交换喝子茶。有的还拜客,新郎、新娘面对祖先牌位磕头,至亲都送上红包。之后,婚宴开始,送亲、媒人和“家婆”家人是上宾,自然位居首席。凉菜撤去,热菜第七个上圆子,意为“妻子团圆”。此时,新婚夫妇向客人敬酒,一般都是七杯,父母和至亲也敬酒,以示酬谢。最后,新房内也设酒席,叫团圆酒,一般是一家人坐一桌,姑、嫂、姐妹作陪。饮酒时,新婚夫妇要交换酒杯饮酒,叫“交杯酒”,意为同心同德。

婚宴后,老表、小叔子和其他亲戚邻居要闹洞房(这里也有新娘三天不论大小之说)。商南人闹房比较文明,房中摆一张桌子,摆七种糖果,新郎、新娘先敬烟,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每人敬七杯酒。闹房的老表及其他亲属让新郎新娘说些带有调侃意思的话语或做“糊顶棚”,“叉鳖”等滑稽的游戏,有的分三次,有的分两次把七杯酒喝完,一个个边吃糖果边说笑。封建社会婚姻多是包办的,这种方式大概也是调节气氛、增进了解的一种方法吧!

结婚第三天,一般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名曰“试刀面”,显示新娘的教养和手艺。第十天,新娘的哥嫂来接,新娘与丈夫一块回娘家,称之为回门。一般男方住10天,女方住9天,叫做男足女扣。结婚第二年正月,新婚夫妇要“谢媒”,还要带上厚礼回娘家认亲,名曰回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19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