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第1张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以优美的文学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徐志摩1922年归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尚在,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追求“为人生的文学”的文学研究会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已经确定文学为立身之本的徐志摩,积极参与其中。1923年成立新月社。

扩展资料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参考资料:

-徐志摩

参考资料:

人民网-徐志摩与创造社

历史沿革:袍服自汉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 "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著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 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流行於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於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 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 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於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 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於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 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 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 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 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 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 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 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 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 整件衣服全用蕾丝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 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 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 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 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橘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於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著者甚 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演变: 1最早的旗袍是宽袍大袖的,中国妇女长期以来的束胸裹臂,30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220年代时,青布旗袍是当时最受女学生欢迎的之后成为全国新女性的代表服装

330~40年代的歌谣可知道旗袍已在当时的上海服装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旗袍最光辉耀眼的年代因当时开港通商,上海这个商业港口变出现了许多洋式的服装及文化习俗,旗袍变开始有了新的面貌慢慢的,崎跑不在宽松,而倾向以合身显现出女子曼妙而玲珑有致的身材但其中的花色仍带有中国文化,花鸟,图腾,手工刺绣…等旗袍俨然成为服装上的艺术品!民间,妇女,学生,工人,政商名流的太太,无人不著旗袍甚至一度成为了交际场合的标准服装

旗袍的种类和款式

有单旗袍,夹旗袍,棉旗袍,有长袖旗袍,短袖旗袍,无袖旗袍, 有高领旗袍,矮领旗袍,无领旗袍,有长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还可以在旗袍外面套 毛衣,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灵活多样

旗袍的造型

有连袖,装袖,对开襟,斜襟,大圆襟,琵琶襟等 工艺形式上,常运用锒,嵌,盘,滚等装饰工艺,在胸襟常饰以彩绣,雕绣,亮片,圆珠,使旗袍外观更华丽,悦目;面料上,织锦缎,丝绒,古香缎,金玉缎,香云纱等均可制作旗袍

补充说明

作为女性著装的旗袍,与旗女有著密 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 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 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 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著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於他们的汉人 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 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

满族 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 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著显示本民族 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著装与汉女著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 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

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 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著裙还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 裙算作裙的话,也还是极少有机会穿著的八旗妇女一般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则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衬衣和氅衣衬衣 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襟,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头和无袖头两类,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为多,周身加以边饰,常穿在里面夏季衬衣可单 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衬衣外面,与衬衣类同,只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顶端饰以云头,且装饰较为华丽考究边镶和纹饰繁复精细,还缀有蕾丝,花绦 子,狗牙儿氅衣多穿於正式场合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就有许多关於旗女这种袍装打扮的文字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 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麼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 石青片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著两折袖儿;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

而与旗女相反,汉 女穿裙,从不穿袍,她们仍沿袭旧时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裤,上下衣不连属穿裙是汉族妇女的一大特点,清代汉族女裙种类繁多,如百褶裙,凤尾 裙,月华裙,马面裙,裥干裙等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也有青楼女子或独处家中时不穿裙只穿裤的《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忽见旁边儿又过来了个年轻的 小媳妇子,穿一件享肩贴背,镶大如意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并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裤子;脚下一双过桥高底大 红缎子小鞋儿;……"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沿袭旧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著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於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 异常宽肥,竭力将女性曲线掩藏於宽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显得长身玉立 其次,旗袍的审美趣味中心在 上面,而袄裙的趣味就显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长及地,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袄衫则将汉女腰线降低,拉长了上身, 重心随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异,旗人重头而轻脚,假髻虽然夸张高耸,天足却被掩盖於袍摆之下相反,汉文化倾心於"纤纤作细步","三寸金莲"倒是无 论如何要露出裙摆的简约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这就是汉人的重脚而轻头了

旗袍 与袄裙在具体形制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种种斜襟,礼服上还有马蹄袖,袄裙却多为对襟;袄衫上戴领抹,沿用本族的交领,而旗袍在最初 则无领,只戴领巾兑,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领,而且也非交领在装饰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当简朴的,入关后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甚至大大超过汉女的袄 裙,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这在汉女袄裙上也能见到),而且许多正式礼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只袖被分成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 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这是汉装所没有的

旗女与汉女著装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反映了异族文化间的差异内敛型的汉文 化造就了上袄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则产生了旗袍在两种服饰截然对立的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撞击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磨合化解,旗汉服 饰的差异也并非不可调和清王朝统治稳固后社会趋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变得宽身大袖,袄褂变得越来越长,类似於 袍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著装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确,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袖上也出现类似半臂的深色装饰有穿著长坎肩 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同一时期的旗汉服装也会反映同样的时兴做法和装饰手段总之,旗女与汉女的著装已由初期的对立走向了融汇交合

在民国前的旗袍的确不开叉,与我们印象中的飘逸比较起来,

样式很土,这姑且可以称为旧式旗袍特别的是,那时旗袍领子

很古怪,高高的立领,高到腮边,像个桀骜不逊的豪杰旧式旗袍

仍然是被桎梏在一种意识形态裏,似乎只是城裏人以及上层社会人的

专利现在可以认定,这些服装的保守策略,主要是为了约束妇女

的肢体运动, 使女人显得更加端庄和贤淑

20世纪初,欧风美雨浸*之下,汉族人相对比较开化,把旗袍领子改低

了特别具有创意的是把下摆开了叉,姑且可以称之为改良旗袍,

这种服装的革命赢得了男人们的普遍喝彩改良旗袍始於20年代,喇叭管袖口缩小,袖子由长变短,衣领如荷花,改良旗袍越来越瘦,紧裹腰身,将人体的轮廓曲线勾划出来,袍叉开到了大腿,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

后来则连长裤都不穿了鲁迅先生见过夜晚倚门候客的妓女,穿的旗袍开叉高到"似乎高到了腰间"风尘女人最好是"美"的,也就是说,那时的"风情",与旗袍开叉的高度成正比,开叉到了腰间,那麼风情就"盈盈一握"了 多数人认为旗袍要搭配凹凸有致的身材,更多人认为,旗袍端庄但不讲究流行多数人认为旗袍太正式,穿起来太拘束,最重要是不少人认为旗袍不走流行路线,这是对该传统服装的误解,使得旗袍不受年轻女性的青睐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 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 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 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 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 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 小帽,颜色是外面黑,裏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 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 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满人统一中国后,

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渐渐流行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一衣冠古国的服饰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互相交融制造出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著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服装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周代以前,为蔽体御寒时代;周礼制定,以至清末,属政治表徵时代;君主政体结束后,新的服装文化特色,类属模糊不清中国服装制度的大原则是「上得以兼下,下不得僭上」,故社会阶级愈低的人,能选择的服色就越小故历朝政府均以列举式,规定不准使用的颜色,每一阶层的人就在他能用的范围之内发挥,虽然每一朝代均有禁用色之颂布,但随著服装文化的进步,政府的规定经常是跟在流行的背后,因此,有时禁用色也就意味著即流行色一个时代之所以选择某一颜色作为流行服色,事实上隐含著该时代的政治取向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环,故智识份子重视,他们的好恶,向来影响时代文化取向事实上,服装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传统的长河中,沈甸了无数的宝藏,挖掘都来不及,向忍遗弃 但重拾它时,必探究其意义所在,琢磨出真正的精神,劣辨何不该扬弃,何不可遵循,建立我们现代的中国文化 赞同0

欧风卫浴你听说过吗?对于欧风卫浴你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下有关欧风卫浴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欧风卫浴品牌介绍

佛山市欧风卫浴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卫浴的企业,在国内首家采用KRD蓝色环氧板材应用于浴室家私,该板材主要运用于豪华游轮、高档轿车的内饰及高端卫浴家私的生产。公司产品涉及浴室柜、浴缸、花洒、座便器、挂件。欧风卫浴以其优秀的产品品质,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欧美流行的设计风格开启中国市场,很快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赖,迅速成为卫浴行业风向标。2006年,欧风公司在专注生产浴室柜的基础上进行产品项目扩张,将晶玉石、微晶石材质推向市场,以它独特的设计风格,欧美流行的设计理念和高雅的生活品位,欧风浴室柜迅速成为竞争对手竞相模仿的对象。卫浴公司凭借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及对知识产权专利研发的重视,不断研发性感卫浴的创新设计,让消费者将有限的私密空间无限组合,随自己的个性设计,全力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完美的私属空间。

欧风卫浴的优势

2009年,世界经济将开始复苏,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也在回暖,我国的高端建材市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是很大。各类一线品牌的销售数据可以告诉我们,中高端消费群体的数量还在逐步的增长,市场呈现一片繁荣。卫浴产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为止,国内的高端市场依旧被几个外资品牌所垄断,不过他们占据的份额也是相当的小,众多卫浴品牌在茫茫市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并没有形成其他行业所出现的强势品牌。

陶瓷和玻璃材料的卫浴产品在国际主流高端消费群体中已经开始弱化,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开始步入环保时代,微晶石和晶玉石行业的曙光已经初现,合成材料的诸多优点开始被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合成材料制品具有造型丰富、性能稳定等诸多优点,完全可以成为继陶瓷和玻璃之后浴室的主角,这也正是欧风卫浴全力投入微晶石和晶玉石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欧风卫浴从诞生伊始,就开始筹划卫浴市场的发展布局和业态的重组,企业制定的5年规划中,将09—10年作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是有根据的。第一,高端市场的持续走热,说明产业形态的健康。第二,09年至2012年是中国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1983年)出生人群的成熟期,他们开始置业、结婚,必将是中国家装行业的又一个高峰期的来临,这个高峰期说明产业的容量在增大。

基于以上二点,欧风卫浴将市场战略启动目标设置在09年。虽有春寒料峭,怎奈我豪情万丈。我们深信,市场永远都是存在机会,只是我们能否把握。不存在饱和的市场,只有滞销的产品。欧风卫浴携欧美顶级科技和生产工艺,将生活艺术家的品质和无限梦想的私享空间奉献给你。

面对市场众多品牌的纷争,如何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鲜明的品牌个性,需要企业有一个先进的营销理念来支持。欧风卫浴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了“以旧换新”“尊享无忧服务”“私享革命”“色彩DIY”等理念,在业界引起了轰动,一改卫浴行业传统营销及运营模式的弊病,将卫浴产业的营销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欧风卫浴敢于这样做,基于自身过硬的科技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也是在向传统卫浴消费观念挑战,一改国人5年换家电、10年换家具、20年换房子,卫生间一生装一次的传统消费模式。卫生间作为私人的绝对私享空间,你可以享受到最好的,你可以有更多的要求,你可以提出你的观点,你可以打破常规,告别白色的世界。

针对高端商务团购订单,欧风卫浴第一次在行业内提出了“按单定做,款款风格”的做法,为经销商争取大订单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利器,现在是一个讲究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年代,很多高端商务、公务场所需要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和行业风格,欧风卫浴的微晶石系列产品跳出了陶瓷产品的桎梏,用灵动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后加工程序,可以为每个客户制造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卫浴系列产品,真正的做到“尊贵、私享”。

欧风卫浴用超前的营销理念,为你开拓一个蓝海市场,一个有着57亿人的中国城市市场。通过欧风卫浴整体的运作,卫浴市场的基本格局将被打破。高端产品将不再只是陶瓷的天下,还有我们。我们将服务于中国的高端消费群体,将用生活艺术家的观点来为每一个客户塑造私享的舞台和空间,你可以想到的,就是我们可以为您做的。

欧风卫浴价格

欧风卫浴MD1050浴室柜

937500元/套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28

301000元/件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27

178600元/件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22

234500元/件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21

234500元/件

欧风卫浴天浴系列花洒OFM-0018

219400元/件

欧风卫浴天浴系列花洒OFM-0016

269500元/件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24

178600元/件

欧风卫浴天浴系列花洒OFM-0012

176400元/件

欧风卫浴天浴系列花洒OFM-0011

230300元/件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19

161000元/件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17

238000元/件

欧风卫浴座便器OFM-9026

178500元/件

欧风卫浴OFS-SH-1200浴室柜

937500元/套

欧风卫浴OFS-HF-800浴室柜

787500元/套

欧风卫浴OFS-HF-900浴室柜

825000元/套

欧风卫浴OFS-HF-1100浴室柜

900000元/套

欧风卫浴OFS-MD-1200浴室柜

1040500元/套

1 搜四个字带有美字的成语

不敢掠美、成人之美、逞娇呈美、侈衣美食、传为美谈

醇酒美人、东南之美、斗美夸丽、风和日美、凤毛济美

甘言美语、功一美二、黄梁美梦、黄粱美梦、价廉物美

将顺其美、尽美尽善、尽善尽美、精金美玉、精美绝伦

乐成人美、良辰美景、良金美玉、良时美景、良宵美景

两全其美、掠美市恩、掠人之美、美不胜收、美景良辰

美轮美奂、美女簪花、美芹之献、美人迟暮、美人香草

美如冠玉、美言不信、美意延年、美玉无瑕、美中不足

欧风美雨、攘人之美、十全十美、世济其美、释回增美

顺美匡恶、天不作美、甜言美语、同美相妒、完美无疵

完美无缺、物美价廉、鲜衣美食、香草美人、信言不美

休声美誉、掩恶扬美、羊羔美酒、溢美溢恶、溢美之辞

溢美之言、溢美之语、溢言虚美、玉成其美、珍馐美馔

至善至美、志美行厉

2 形容美好的四字成语

花好月圆

huā hǎo yuè yuán

[释义] 花儿是美的;月亮是圆的。比喻美好团聚。多用做新婚贺词。

[语出] 宋·晁次膺(端礼)《行香子·别恨》词:“莫思身外;且逗尊前;愿花长好;人长健;月常圆。”

[正音] 好;不能读作“hào”。

[辨形] 圆;不能写作“园”。

[近义] 鹊笑鸠舞

[反义] 花残月缺

[用法] 比喻美好、圆满的生活。常用作祝人幸福美满的新婚颂辞。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①祝你们~;白头偕老。

②我们结婚的东西都已准备好;就等着~的那一天了。

[英译] perfect conjugal bliss

3 带林字和美字和的成语

现成的四字成语里,只有林丰草美,没有其他成语同时带两个字

只能自制仿成语的四字词语了

山林秀美 竹林纤美 茂林繁美 松林峋美 枫林幽美 林丰草美

如果单独带林字的话:

穷猿奔林、

焚林而狩、

言谈林薮、

绿林强盗、

绿林豪杰、

绿林豪士、

翰林子墨、

桂林杏苑、

杞梓之林、

披林撷秀、

泮林革音、

绿林豪士、

穷猿投林、

焚林竭泽、

声振林木、

总戈成林、

绿林好汉、

笔墨之林、

单独带美字的:

珍馐美馔、

先代所美、

溢美溢恶、

释回增美、

鲜衣美食、

美意延年、

凤毛济美、

美景良辰、

四时充美、

物美价廉、

美轮美奂、

乐成人美、

将顺其美、

美不胜收、

溢美之言、

两全其美、

价廉物美、

掩恶扬美、

甘言美语、

醇酒美人、

美言不信、

东南之美、

良辰美景、

溢美之辞、

4 意境美四字成语

繁华似锦。 赢了爱情。

痛定思痛。 似水柔情。

月光倾城。 流绪微梦。

残花败柳。 夏花依旧。

演绎轮回。 一抹红尘。

悲欢自饮。 稚气未脱。

离经叛道。 两重心事。

心安勿忘。 悲欢离合。

无处安放。 残缺韵律。

眼神调情。 安然放心。

内心深处。 负面情绪。

心有所属。 时间在流。

流年开花。 守住时间。

静待死亡。 梦绕魂牵。

半世晨晓。 惜你若命。

单独隔离。 寂寞盘旋。

放心不下。 往事随风。

年少无知。 内心世界。

沧桑笑容。 微光倾城。

乱试佳人。 散场**。

折现浪漫。 梦回旧景。

今非昔比。 淡忘如思。

眼角笑意。 痴心绝对。

魂不附体。 回眸的笑。

落荒而逃。 网名大全。

黑白年代。 忠贞罘渝。

空城旧梦。 浮生若梦。

夕夏温存。 醉生梦死。

旧事重提。 浮生如梦。

沦陷的痛。 徒增伤悲。

尘缘而已。 血色玫瑰。

泄气的爱。 真的爱你。

安之若素。 随遇而安。

本末倒置。 杳无音信。

浮光掠影。 不即不离。

相濡以沫。 浅尝辄止。

哀而不伤。 尘埃未定。

毫无代价。 视而不见。

终生守之。 地老天荒。

玉颜粉骨。 几番轮回。

岁月更迭。 经年未变。

流光易断。 情自阑珊。

闲云清烟。 若即若离。

望眼欲穿。 风情万种。

烟花沼泽。 盛世流光。

云中谁忆。 凡尘清心。

一尾流莺。 半生情缘。

似念似恋。 日之夕矣。

试看春残。 轻描淡写。

满城灯火。 冷暖自知。

安之若素。 念念不忘。

甜到悲伤。 烟花易冷。

等个旧人。 没有结局。

零落浮华。 微笑向暖。

无双未央。 只若初见。

一纸乱言。 流水妄言。

不似经年。 时光若止。

不知不觉。 不痛不痒。

灰色天空。 痴心易碎。

撕心裂肺。 不哭不闹。

虚情假意。 宁缺毋滥。

覆水难收。 时光流离。

日光倾城。 冷暖自知。

漫不经心。 不痒不痛。

无可取代。 浮华落尽。

浅怀感伤。 余音未散。

半个灵魂。 诠释悲伤。

朝朝暮暮。 浅末年华。

若如初见。 花落半歌 。

虚情假意。 潜移默化。

无门有缘。 凌波微步。

深秋无痕。 沉鱼落雁。

往事如烟。 岁月如歌。

如梦如幻。 临窗观景。

昨日悲喜。 闭月羞花。

痴人说梦。 庸人自扰。

作茧自缚。 一笔荒芜。

重拾旧梦。 孤峰无伴。

水清天蓝。 邀月对影。

余音未散。 烟花寂凉。

温暖慕城。 旧人不覆。

愚人码头。 无可置疑。

乱了思绪。 热带岛屿。

醉后余欢。 事与愿违。

回眸最初。 消失殆尽。

物是人非。 旧事惘然。

大声告白。 逝去的爱。

世界末日。 最后一天。

一生一世。 如花似玉。

寂寞好了。 人亦已歌。

顾影自怜。 红颜多祸。

黑发尤物。 戏如人生。

北极以北。 半世倾尘。

黑白棋局。 乱世惊梦。

东京爱过。 强颜欢笑。

俯瞰天空。 夏夜暖风。

空洞角落。 闲云清烟。

香椿丛林。 倾国倾城。

素子花开。 封情舞韵。

归去如风。 森林散布。

和风戏雨。 复制回忆。

怒默语晨。 肤浅世人。

以烟代食。 上世笑眸。

容颜殆尽。 放慢心跳。

撕心裂肺。 风中凌乱。

独草孤花。 新不了情。

独守空城。 热情腐朽。

半夏时光。 八月未央。

婚庆一条街没花头的,都是垃圾!

无锡的婚庆是从北向南一路扫去等级从低到高!

北面:婚庆一条街(低)(太多了)

市中心:优族联盟、南禅寺等等(中)(盛世风情、小薇婚庆、爱尔。。。)

南面:好像婚庆公司并不多,但有一家叫博尚婚典的不得不提!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阅读配图

 人物简介

 经历

 林语堂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2]

 英文译作

 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婚姻家庭

 烧掉结婚证书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婚前曾有两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学位。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期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与妻相处之道

 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会笑起来了。

 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金玉良缘的秘诀

 1969年1月9日,在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一对喜烛点燃,林语堂夫妇悄悄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把一枚金质胸针献给廖翠凤,上面铸了“金玉缘”三字,并刻了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不朽名诗《老情人》。林语堂将其译成中文五言诗:

 同心相牵挂 一缕情依依

 岁月如梭逝 银丝鬓已稀

 幽冥倘异路 仙府应凄凄

 若欲开口笑 除非相见时

 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

 而自己却是凿穿万物的“金”。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有人问他们半个世纪“金玉缘”的秘诀。老夫妇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与“受”。在过去的一万八千多天里,他们相互之间,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受对方的多少。林语堂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翠凤仍与他终日厮守。

 主要作品

 小说

 林语堂作品《京华烟云》[4](Moment in Peking),又名《瞬息京华》,张振玉译,

 京华烟云 林语堂

 《风声鹤唳》A Leaf in the Storm

 《赖柏英》

 《朱门》The Vermillion Gate ,1953年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务印书馆

 《唐人街家庭》

 《逃向自由城》

 《红牡丹》

 散文和杂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

 《剪拂集》,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

 《欧风美语》,1933年

 《大荒集》,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

 《我的话》(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我的话》(第2卷,又名《拙荆集》),1936年

 林语堂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1937年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1938年

 《新生的中国》,1939年,林氏出版社《俚语集》,1940年,上海朔风书店

 《锦秀集》,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圣人》,1941年,上海朔风书店

 《语堂文存》,1941年,林氏出版社

 《讽颂集》,蒋旗译,1941年,国华编译社

 《拨荆集》,1941年,香港光华出版社

 《爱与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林语堂作品《有不为斋文集》,1941年,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书店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年,上海金屋书店

 《无所不谈》,(1一2集,1969年,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年,开明出版社),又名《无所不读》

 《优游人间》,2007,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道家是个幽默派》 出自《道家二十讲》作者梁启超 出版日期:2008 之第五讲

 《浮生若梦》,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

 《开明英文读本》,开明出版社

 《开明英文文法》,开明出版社

 《语言学论丛》,1932年,开明出版社

 《最新林语堂汉英辞典》,正中书局

 《中国新闻舆论史》,1936年

 《当代汉英辞典》,1972年

 评论集

 《新的文评》,1930年

 《中国文化精神》,1941年,上海国风书店

 《平心论高鄂》,1966年,文星书局

 《信仰之旅——论东西方的哲学与宗教》,2005年,香港道声出版社

 传记

 《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武则天传》(Lady Wu)

 译著

 《冥寥子游》(中英对照系列)

 《不亦快哉》(中英对照系列)

 《东坡诗文选》(中英对照系列)

 《幽梦影》(中英对照系列)

 《板桥家书》(中英对照系列)

 《老子的智慧》(中英对照系列)

 《浮生六记》(中英对照系列)

 创办刊物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每逢春节恐催婚”,这是近几年来未婚男女青年的通病。

未婚男女青年为了应付亲人的需要,经常选择征婚,其套路和方式可谓层出不穷,实在也是心累的一件事情。

但说起征婚,可不是我们现代人的专利,早随着欧风美雨席卷民国,那时候的人追赶潮流的态度不比现代的我们差。

征婚最早的实践者,就是著名的章太炎先生和蔡元培先生了,那时候“西风”初开,两位先生也算走在潮流的前沿。

章先生的征婚条件还不算太出格,比如要求女方会作点文章,大家闺秀之类的,关键要听话;蔡先生毕竟喝过洋墨水,所以态度开放些,要求女子不缠足、可离婚、可再嫁等,确实有我们现在提倡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民主观念。

这时期能像这两位先生赶潮流的还不算多,毕竟人们接受新事物还需要个过程。

▲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1 征婚条件需哪般?

经过20世纪初的几场运动,“西风”大开,20年代以后,征婚也渐成潮流,深入普通民众生活,各类征婚广告层出不穷。

这时期的征婚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当事人亲自出马,我们可以叫它作“亲征式”;另外一种是由别人出面代征,故名为“代征式”;后者是否是当事人拐弯抹角为之,就很难说了,那时候的读书人还是有些读书人的脾气。

征婚内容大致也可分为两部分:

1、

前一部分是表明自己的身份,也可以说是自我介绍,包括职业、籍贯、家庭、学历等,这方面男士征婚可能写得详细一些,比如学业,多数征婚者都有留学经历,这一点是否真实,难以考证,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西风”盛行,有留学资历的男士更容易引起女同胞的注意,换做是现在社会,有点海归资历,看起来也不一样,所以并不奇怪;而女士在征婚内容中就比较少的涉及职业这一点,毕竟在当时一般人士看来,女子有无职业并不十分重视。

2、

后一部分是对对方要求的条件,1947年天津大公报的记者黎启颖做了一个粗略的分析:男士征婚方面,对女士的年龄要求大概在18至22岁,希望女方身家清白、性格温和、貌美体健、受过教育之类;女士征婚方面,年龄要求一般比自己大即可,希望男方有职业,能给予生活上的保障。为了更明了起见,我们举出两个例子来帮助说明:

(图一)

▲某年三旬,鄂籍寓汉,通英法德三国语言,容颜俊秀,身体强健,曾留学欧西巴黎,环游全球,在彼邦社交场中有远东王子之誉,因无职业,故不敢坠入情网。回国后,充某三大商号总经理职,已历三年,现拟与资产实有,身体强健,容颜俊秀之女士通音讯,如意气相投,即以结合为目的,绝对严守秘密,以名誉为担保。通讯处:汉口邮政信箱六十八号收。

——(出处:1933年5月24日《玲珑》期刊)

(图二)

▲某女公子身出名门,工诗善画,年方二九,父母爱若掌珠,兹因欲得子婿,特为征求冀作雀屏之选,一、年龄十七至二十二,身家清白,品学兼优;二、女方虽有相当粧奁,应征者须有职业,经济独立之可能(如中选后,尚有求学期内得资助其学费);三、开详细籍贯、履历、住址及其知友一二人之住址,寄申报馆第三三六信箱。

——(出处:1928年11月1日《申报》)

2 征婚广告花样多

民国时期,民众征婚的媒介基本依靠报纸,所以多数人为了征得佳侣,一般都按正常套路出牌,但也有些人不走寻常路,独树一帜,征婚内容不免让人刮目相看。

1931年11月14日的《申报》生活版就登载了一则《名人征婚》的广告,是一位中将军人征婚,他一心想要“毁家纾难,为国捐躯”,怎奈计划虽好,但财力不足,所以在他的征婚当中,希望能够征一名有相当财力的女子或者妇人,并且能够像他一样,有“为国捐躯之志愿,毁家纾难之决心者”。

毕竟是军人,有此觉悟,难能可贵。

无独有偶,在1933年7月4日的《北洋画报》上也登载一则名为《为救国征婚》的广告,但这位仁兄与前者相比,就有点文不对题了。

征婚广告前部分主要写东北四省沦亡,原因是因为国内连年内战,人民死的死,伤的伤,人口急剧下降,导致东北千里荒无人烟,所以日本人才能够长驱直入,“此乃人少不能保土之证也。”

真的有点佩服这位仁兄的想象力,那怎么解决人口少的问题呢?

他想到了征婚,他希望能够与一女士共同合作,以求增加中国人民;所以在他的征婚条件中,明确的提出了能多生子女者即为合格,假如对方还不想结婚,也可以暂时同居,看来这位仁兄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为革命保留火种。

可谓“苟利于国,无所不为”之实践者也。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以上两位仁兄有觉悟的,有些人征婚看起来就像一场投资。

1927年7月23日的《申报》登载了一则《征求未婚女士》的征婚广告,这是一位有志青年,他富有思想,爱好科学,现在一心投入科学研究中,相信自己未来会有发明的。

既然一心搞科研,估计生活问题就很难解决了,所以他想到了征婚,征什么呢?

征“一富女为室”,明显的意思是希望通过征婚解决生活问题嘛!这也还算好,说不准哪天他真的发明成功了,可以回报“富女”。

▲民国时期的广告画报

但下面这则征婚广告真的让人瞠目结舌。

1937年5月25日《益世报》登载了一则《征婚》,是一位18岁的有大学学历的女士征婚,她的目标是征一名80岁以上的老翁为终身伴侣。

看到这里就有点让人惊讶,但也说得过去,万一人家就喜欢比她大很多很多的呢!这种事情在现今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

但看过她的条件真的大跌眼镜:

一是老翁没有子嗣亲属,意思是孤家寡人的;

二是老翁家产要在20万以上的,意思得是土豪;

三是老翁现在患有急症,命有垂危。

不知这姑娘咋想的,征婚征得如此赤裸裸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估计当时的人看到这则广告,会不会有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民国时期可乐广告

说起赤裸裸,不得不说一下这位陈君仁兄。1926年5月21日《申报》登载了一则《一张离奇的征婚广告》,讲的是一位留美文学士,现在任武汉专业学校教授,是个喝过洋墨水的知识分子,每个月收入300元,相当富足,但因单身,所以也洋气一把,登了一则征婚。

征婚内容前面写得还算规矩,只是这仁兄也希望能多生子女,所以明确要求如果女子结婚后无法实现,就允许他纳妾,看来这洋墨水还没喝够。

但他要求应征者寄履历时,应付带一张最近全身裸体照片,感觉是否在国外待多了,不太了解国情。

传统社会里,女子是不能随便被男子看到身子,许多女子多因羞耻而自杀;即使近年“西风”盛行,想必也没有几个女子敢于把自己的裸照寄给陌生人。

也难怪报纸的作者会起这样一个标题,当时这位仁兄的事迹也成为一时的笑资。

3 广告征婚有风险

征婚广告花样百出,有心者自然希望能够出奇制胜,求得佳人伴侣;但也有些人混杂其中,希望能够浑水摸鱼,各取所需。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征婚者自身和征婚广告差距大。

1933年8月23日《玲珑》期刊上登载了一则《男子广告征婚的黑幕》揭露这种行为:

一个自称28岁,毕业与国外,并历任要职的男士要征婚。一女子因家中困顿,所以应征了,结果与男子相见时,才发现该男子至少有三十六岁,而且满面滑猾神气,不像个读书人。当女子闺蜜和他谈起外国留学情况时,才发现他基本没读过书,还厚着脸皮说自己在美国牛津大学(?)读过,不免令人唏嘘。这位仁兄想骗人,功课都没做到家。

(图三)

有应征者被骗的,当然也有征婚者被骗的,轻者被人娱乐,重则被人骗财。1932年11月13日《申报》登载了一则《征婚趣话》:

说有一男子要找配偶,高不攀,低不就,拖了五六年,结果做媒的都绝迹了。后来男子异想天开登报征婚。三天后,往信箱一看,居然取到了七封应征信,这位仁兄高兴呀,想着这七封信中,肯定能够找到一位合心意的佳侣。岂料,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回不过气来。一封信里说:“你要找老婆往青莲阁去找”。(青莲阁,为当时上海下等娼妓最多之处)。一封说:“待我娶妻生女后嫁你。”一封说:“我家的老妈子,貌尚不恶,芳龄六十二,愿为介绍”。余下几封,大同小异,都是寻开心的。

相较这男子,蔡韫石和刘锡祉两位先生则倒霉些。

1936年3月13日和10月30日的《益世报》分别登载了这两位先生的事迹。大致内容就是,两位先生征婚,恰好有女子应征;一开始女子和家人表现的非常热情和气,加之这两位先生独自一人在外,所以女子和家人邀请其同住,不知是不是住久了,这两位先生渐渐放松警惕,发觉女子和家人真诚,处处使人感激。正当这两位先生沉醉于美好新生活时,女子和家人突然消失不见,并顺带卷走了两位先生的钱,两位先生顿感被骗,羞愧不已,所以都登报痛斥这种行为。

虽说悔之晚矣,但两位仁兄敢于揭己之痛,警醒世人,确实在当时还是有影响的。

《益世报》在登载了刘锡祉事迹后,第二个月,又专门出了一期消息《征婚不可靠》,陈数征婚广告的不足,认为其过于粉饰修辞,男方所注意者,不外女方的容貌,女方所注意者,不外男方的财产,这种贸易式的婚姻,最终都没啥好结局。

有些地方也因征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西风”最为盛行的上海。

1928年3月24日《申报》登载一则《官家闺秀征婚》广告,女子明确提出除上海一县以外,其他各省均可。

原因是因为他父亲在上海生活过,知道那里的男子浮华不可信;而方子女士也在1932年《玲珑》期刊上痛斥上海征婚的弊端:有些征婚的人,只不过闲来无事,想跟女同胞寻寻开心,这些人卑污到不消提起;有些人借此图点利益,想来也实在可怜,为图三餐温饱,不惜出此下策等等。

想来上海也是躺着中枪,北平人还是很机智的,在1935年,专门出台了取缔征婚广告的法令,虽说不能根治,但总有法可依,让抱以侥幸的人有所顾忌。

(图四)

(图五)

4 征婚仍需谨慎

人们选择征婚,一是正常社交机会缺乏。

有些限于工作问题,有些限于性格问题,民国时期可能也有通讯工具问题,毕竟不像我们有QQ、微信之类的社交平台。

二是性的需要。

如果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一种事情的发生都与性爱有关,当然我们这里不帮他强调,如果从我们传统的角度讲,近一点是为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理想的完成,远一点则是为了达到“绵延种族”的目的,毕竟中国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

民国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旧文化的底子,即使他们没有,他们父母也还有。所以当自己迟迟没有成家,总是有种尴尬感。

征婚就给了他们一条便捷的途径,一时花样奇出,也就不足道哉了。

对于我们来说,征婚的门门道道少说也有百年,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抱着真诚的心态征婚,希望觅得佳侣固然是好;但有时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是可三思而行,切莫因为家里人催,年龄渐大等原因而草草从之,最后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诉。

谨以此文共勉之。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古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283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