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一生怎样?急!

贝多芬的一生怎样?急!,第1张

  新加坡许多家庭里摆设的钢

  琴上,都有一尊半身小人像,头

  发蓬松,金刚怒目。他就是有

  “乐圣”之称的鲁德维·凡·贝

  多芬。贝多芬这名作曲家生于

  1770年的德国波恩,1827年在奥

  地利的维也纳逝世。

  贝多芬一生孤独、耳疾缠身,

  甚至在全聋情况下过了下半生。

  但在悠悠音乐史中,贝多芬是顶

  天立地的。他不仅是作曲家,也

  是艺术家、思想家。第九交响曲

  中的合唱《欢乐颂》,更成为

  人类团结的颂歌。

  贝多芬的精神究竟在哪里?

  记者得未来人之助,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参加他的葬礼,这是1827年3

  月底,一片肃穆,送葬的行列估计有两万人。

  记者出了虫洞,这里的情景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那是伟

  大音乐家贝多芬的葬礼。贝多芬被疾病纠缠多时,肺炎未愈,加上肝

  脏硬化,不幸在三天前,即3月26日深夜病逝于维也纳城外,享年57

  岁。

  葬礼气氛肃穆庄严,抬棺人包括著名钢琴家兼作曲家哈默尔(

  Hummel),另一个音乐家舒伯特(Schubert)则负责擎火炬。当贝多

  芬的遗体徐徐运往威陵墓地时,人人脸上有说不出的悲恸,一些眼角

  ,还淌着泪水。

  记者在缓缓前进的人群中,听到两名乐迷在窃窃私语。乐迷甲说

  :“贝多芬是独一无二的!不错,几个世纪以来,欧洲这里出了不少

  音乐家,但贝多芬的作品形成了独立风格,而他个人也树立了艺术家

  的独立人格。”

  乐迷乙说:“是呀,贝多芬跟比他年长14岁的莫札特(Mozart)

  学艺,可说青出于蓝。莫札特的乐风是属于18世纪的,而贝多芬则开

  拓了19世纪的长河。我相信到了另一个千禧年,贝多芬的音乐还是历

  久长青,广为人们热爱。”

  三短一长的音符作出绝世乐章

  乐迷甲:“贝多芬是个不肯妥协的人。当他完全掌握了前辈的作

  曲技巧之后,却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出前人从来没有的东西。他不按照

  方程式来写旋律,却以三短一长的四个音符作为主题,登、登、登、

  凳——,发展出一首丰富完美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真是不可思议

  !”

  乐迷乙:“照我看,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不屈的精神。在他之前

  ,音乐之父巴哈(J S Bach)以及音乐神童莫札特尽管都是天才,

  然而都受雇于教廷或王侯,也听命于他们。贝多芬则要以音乐来表达

  自己的心灵,唱出人类的凯歌。”

  是的,贝多芬勇者无惧,有时当众破口大骂维也纳的萎靡风气和

  政治体制,有时则发牢骚,揭发某亲王跟他上课时的糗相。当地三十

  来岁的诗人葛里尔帕札受访时便指出:“我多么想对贝多芬说:我有

  你那种力量与性格的千分之一就好了。”

  身旁这两位,看来很懂得贝多芬。记者于是表明身分,来个“三

  人行”加小小论坛。“你说,贝多芬凭什么让帝王将相对他服服帖帖

  ?”我问。

  乙回答:“唉呀,你不知道吗?现在流行的是贵族文化!这年头

  哇,哪个公侯伯爵不想学得一点抚琴弄箫,好让自己能附庸风雅?有

  的贵族家里还养了唱诗班、小乐队呢!”

  甲:“说得也是。其实贝多芬很早便崭露头角了。莫札特听过了

  他的主题即兴演奏后,便曾评说:他会受世人注目,不久世人都会因

  他而骚动。贵族找贝多芬做音乐老师,赞助他的作品演出,自己的身

  价也因此提高不少!”

  乙:“贝多芬写第三首交响曲《英雄》时,可说是他创作的一个

  高峰。当时他很崇拜拿破仑,认为拿破仑革命目的在于为法兰西人求

  自由,实现共和政治,所以在该曲封面题上‘奉献给拿破仑’。岂料

  拿破仑却在1804年称帝,贝多芬一气之下把献词撕掉,乐曲转献给他

  心目中的无名英雄”。

  靠顽强生命力走出黑暗的深渊

  谈过“贝三”,乐迷甲大概记起了“贝五”中的主题:“登、登

  、登、凳——,命运之神在敲门!照我看呐,贝多芬一生都跟孤独作

  战,他从黑暗悲苦的深渊走出来,不向苦难低头,是靠他顽强的生命

  力。”

  根据记者的资料,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生于波恩,父亲是唱

  诗班歌手约翰。小贝的音乐天分很早便被父亲发现。由于经济越来越

  拮据,父亲希望把儿子训练得像音乐神童莫札特,赚钱帮助生计,因

  此他8岁便尝试公开演奏钢琴,17岁时送到维也纳向莫札特拜师学艺

  ,及后又师从海顿(Haydn),并在音乐之都定居下来。

  由于年幼便遭酗酒的父亲严加逼迫,加上日夜为生活辛劳,贝多

  芬从24岁起,听觉便逐渐衰退。几年后,他更严重失聪,因此开始离

  群独居,躲避社交生活。

  到31岁那年,他已经听不见较高的乐声和人声,而且终日耳鸣。

  平时他避免跟人说话,有人隔得稍远些唤他时,他也听不见,以致给

  人性情孤傲、怪僻乖戾的印象。他本身也变得很消沉。

  1802年10月,贝多芬32岁,竟在乡村小住时萌起自杀念头,他甚

  至给两个弟弟写了这样的遗言:“是的,我的希望,至少在某程度内

  痊愈的希望,把我遗弃了。……噢,万能的主宰,给我一天纯粹的快

  乐吧!我没有听到欢乐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

  侄儿不上进间接使贝多芬死亡

  乐迷甲又开口了:“据贝多芬晚年的知交说,除了病痛和生活的

  艰苦,侄儿卡尔(Karl)也使贝多芬痛恼万分。”

  原来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于1815年死于肺病,遗下一名8岁儿子

  。贝多芬跟他那不入流品的弟妇争取侄儿的监护权,还把卡尔视如己

  出,称他为儿子。可惜,侄儿不争气,伤透了贝多芬的心。

  乐迷乙说:“对侄儿卡尔,贝多芬可说寄予厚望,辛辛苦苦替他

  筹划,让他上大学,他却要经商。可是,卡尔也没好好做生意,反而

  出入赌场,负了不少债。他甚至说:因为伯父要我上进,所以我变得

  更下流。”

  乐迷甲:“一年前,卡尔曾企图开枪自尽,侥幸被救活,竟向警

  方投诉伯父虐待他。不过旁人看得出,贝多芬因此深受打击,他的死

  可说是卡尔的不上进间接导致的。”

  卡尔后来从了军又退役,似乎痛改前非,从贝家领了一笔房地遗

  产,安享晚年,直到1858年才去世。当然,这都是贝多芬死后很多年

  的事,记者没告诉这两位谈了这么久却一直没问姓名的朋友,因为“

  点破未来”是这次时空之旅的禁忌。

  患耳疾后转向内心探索的音乐

  据说贝多芬临终前呢喃的一句话是:“朋友,鼓掌!喜剧已经结

  束了!”接着是生命的休止符。

  乐迷乙若有所思,轻声说:“我想,贝多芬的耳疾曾影响了他的

  思维。他不再追求表面上能听到的乐声,而是深深向内追求心灵的音

  乐。”

  这时,记者脑际响起了贝多芬的最后遗作之一——第九交响曲《

  合唱》中排山倒海的声音:“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声音响彻云霄

  ,绕梁不散,在缓缓的、肃穆的葬礼行进之中。

  他总是爱上不该爱的人

  在一般印象中,贝多芬的音乐是雄伟刚烈的,像第三(英雄)、

  第五(命运)和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首钢琴协奏曲(皇帝)都

  是。但乐迷不难发现,贝多芬的乐曲也有许多柔情似水的地方,例如

  F调和G调的两首浪漫曲,“悲怆”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小提琴与

  钢琴的“春天”奏鸣曲等。

  有人还穿凿附会,给他的《月光曲》(Moonlight Sonata),即

  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写了个美丽的故事,说在月光如银的晚上,贝

  多芬遇到一位像仙子般的盲女孩,触动灵感写下该曲。事实到底是怎

  样呢?

  是的,贝多芬一生并没有结婚,可是这并不等于说他没谈过恋爱

  。有的贝多芬专家甚至说,小贝所找的对象是注定他一生不结婚的,

  因为对方不是名门贵媛令他高攀不起,就是有夫之妇,产生的爱情绝

  对不会有结果。

  恋爱是他作曲的推动力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恋爱的欢喜与悲哀,是贝多芬作曲的一大动

  力。1801年,31岁的他致函友人韦格勒(Wegeler),信中提到“一

  个亲爱的甜女子,是爱我也是我爱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信是他的

  学生茱丽叶塔伯爵夫人(Countess Giulietta),也就是《月光曲》

  所要献给的人。

  这名从意大利迁居来的伯爵的女儿,当时年轻貌美,年约16岁。

  不过,茱丽叶塔于1803年结婚,新郎却不是贝多芬,而是加伦勃(

  Gallenberg)伯爵。因此,《月光曲》中既充满了贝多芬对茱丽叶塔

  的热爱,又表达了他恋爱的烦恼。

  贝多芬也曾向茱丽叶塔的表妹约瑟芬(Josephine)求过婚:约

  瑟芬的年长丈夫戴姆(von Deym)伯爵在1804年去世。不过,这桩“

  婚事”似乎持续拖了三年,一方面是贝多芬本身的优柔寡断,一方面

  是约瑟芬家人的施压,爱情终告徒劳无果。

  大概是在1811至1812年间,这名金牌王老五曾写了三封从未寄出

  的信。信是写给“永恒的爱人”,对方是谁,至今仍是个谜。这三封

  信虽写上月份和日期,但没注明年份。信中的内容有沸腾的诗歌情怀

  ,也有关于日常的健康和不适的投诉,说明这不是什么文学写作的练

  习,而是确有收信的对象。

  专家说,贝多芬并不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但即使他意乱情迷,

  对作曲一事却绝对是严肃的。贝多芬一生只写过一部歌剧《菲德里奥

  》(Fidelio),便是歌颂忠贞的爱情。他还批评莫札特歌剧《唐乔

  望尼》(Don Giovanni)戏中主角是名风流伯爵,放浪不羁始乱终弃

  ,讲的是“不道德”的故事。

  未来人说:

  怀才不遇?请看贝多芬

  你能想象,谱了曲又听不见自己作品的痛苦吗?

  在西方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贝多芬,面对的就是这种遭遇。

  他的伟大不只在于音乐,还在于人格。一支《命运交响曲》,诉

  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

  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

  不少人自称“怀才不遇”,解读贝多芬的一生,让我觉得很多人

  是无病呻吟。说穿了,他们的“不遇”,要嘛就是怀中根本无“才”

  ,要嘛就是不肯努力,或两病俱全。

  不世的才华,抗争性的人格,贝多芬之所以永恒不朽,就这么简

  单。

贝多芬: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他的婚姻都在开始之前就结束了,有他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女人的原因。

米开朗琪罗是个忧郁病患者,是个恨不得夜以继日工作不休息的工作狂,米自身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就连米自己都知道他是弱者、懦夫,但却无法终止自己逼迫的心灵折磨、奴隶般无休止的劳作,米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

昨天晚自习一位学生推荐了一本书给我看,那就是《名人传》。《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描写的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一个是小说家。他们虽然各自所处的领域不同,但是,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他们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命运似乎是有意捉弄他,贝多芬一出生就开始于命运抗争。他有个悲催的童年,可是他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远有着一种美丽而凄凉的回忆。

1792年11月,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就在贝多芬开始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时候,命运的魔抓已慢慢地伸向他。1796年至1800年,他的耳朵日夜鸣响,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独自承受着这个秘密,心理的痛楚越来越让他难以忍受。

1801年贝多芬与一名姑娘恋爱了,这给他那封闭而痛苦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变化,他和别人的交往也多起来了。可是这段爱情却让他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在心灵已被疾病折磨得千疮百孔的时候,爱情的狂乱又把它带到了毁灭的悬崖边。可他最终没有选择死的道路,这全靠他那坚强的道德情操的支持。贝多芬认为使人得到幸福的是美德而不是金钱。贝多芬坚毅的天性使他在命运的磨难面前没有屈服。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1806年5月,贝多芬结婚,可是这段美好的爱情只持续到了1810年,婚约解除了。没人知道为什么爱情把他抛弃了。贝多芬又变成了孤独的人。

从1815年秋天开始,贝多芬只能用笔来代替口与人交流。

不幸的爱情,凄凉的遭遇、痛心的亲情将贝多芬抛入了悲苦的深渊。生命怎么会如此?生命不应如此!贝多芬的内心深处呐喊者,都争着。可是,在这世俗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处,他只有从艺术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快乐。贝多芬把音乐当做了一项讴歌欢乐的事业。

这是他毕生的信念,从1973年开始他就有了这样的念头。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欢乐作为他某一部伟大作品的结局。伟大的作品决不会来自平庸的生活,他是苦难磨砺的结果。

1827年3月26日,一场大风雪中,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人的手为他阖上双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39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