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林语堂,有哪些写他女儿的文章?

台湾作家林语堂,有哪些写他女儿的文章?,第1张

林语堂,1895年10月出生于福建龙溪一个基督教家庭,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开始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1岁。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廖翠凤结婚,婚后不久,夫妻两人一起到美国留学。他们生育有三个女儿,长女林凤如(如斯)、次女林玉如(太乙)、小女儿林相如。

一、长女林凤如

林凤如,1923年5月出生于厦门。1936年8月随父亲一家赴美,在纽约定居后,林如斯脱下了旗袍,穿起了纽约陶尔顿学校的校服,开始接受全盘的西方教育;后来,她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美国顶尖的高等教育。在父亲的熏陶之下也喜欢上文学,中学时代就能用英文写作,并开始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受到赛珍珠等文界大咖的赞赏。

1945年,已过豆蔻年华的林如斯春心萌动,结识了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工作的军医汪凯熙。他是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青年才俊,林语堂夫妇对这个前途无量的小伙子也很满意,双方家长商定,抗战胜利后就让他们回美国完婚。

不料,就在订婚之前,文静内敛的林如斯,竟与一个美国同学的哥哥狄克私奔了。狄克是一个广告公司老板的儿子,初中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林语堂认为狄克靠不住,很为女儿担忧。果不其然,日后林如斯便过着穷困落魄、居无定所的生活,1955年他们就离婚了。

离婚两年后,林如斯住进了医院,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出院后,她的情绪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仍然是个聪慧美丽的女子,在一家出版公司从事翻译工作。此后十来年,林如斯数度进出精神病院,终究无法摆脱抑郁症的折磨,1971年1月因长年躁郁自尽了。

二、二女儿林玉如(太乙)

林玉如,1926年4月出生于北京。1936年,林太乙尚未小学毕业便随家庭去了美国读小学,只差几个月小学毕业,林太乙又随家人去了欧洲,一度在巴黎恶补法语。1939年4月,林家又迁回美国。林太乙开始进入纽约陶尔顿中学就读。1943年初,林家到达陪都重庆,住进山区北碚,一家人过了一段终日与空袭为伴的灾难性的日子。同年8月,他们再次去美国。林太乙经过极大的努力才赶上学校的课程。最后,她还是以获得“荣誉毕业生”的称号的优秀成绩中学毕业了。在这期间,她以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为题材,创作出版了第一部英文小说《战潮》。该书问世后颇得好评,评论家称之为“小妞儿版的《战争与和平》。”这时她才17岁。

1949年她结婚了,嫁给华裔学者黎明(初任联合国翻译,后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林太乙承继林语堂的文采,1952年4月,父亲林语堂在纽约创办《天风》月刊,就由林太乙及夫婿黎明任主编。她还出任过《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并著有《林语堂传》《林家次女》《金盘街》等名作。1995年,林太乙参加厦门大学举办的林语堂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宣读了《忆父亲》一文,听者动容。林太乙于2003年7月5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7岁。

三、小女儿林相如

林相如,1930年7月出生于上海。林相如是一位大学教授,她偏爱理科。林相如今年80多岁了,住在美国。她像林语堂一样,喜欢旅游。林相如于2001年台北林语堂故居开放时曾返台。谈起父亲,林相如在当时的座谈会上表示:“1974年,父亲身体状况日渐不佳,与母亲搬到香港与我同住。我常陪他们逛街。有一天,我突然问他:‘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他马上说:‘我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

1971年1月19日,76岁的林语堂和夫人在台北赴宴时收到了一则噩耗,心爱的女儿林如斯死在了自家的铁窗上,当清洁工发现时已经没有了气息。

桌上的一杯水还是温着的,女儿的遗书上道尽了对父母的亏欠和对生活的绝望。

「爸妈,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已经心力交瘁,我非常的爱你们」,一字一句,都道出了林如斯对生活的绝望和无奈。

1923年5月6日,林如斯出生在厦门,她是林语堂的第一个孩子,因为长相酷似林语堂,被林语堂当作掌上明珠。

林家的三个女儿当中,林语堂对长女林如斯是格外重视的,她遗传了父亲的长相和才华,7岁便开始写稿。

1936年8月,林语堂带着全家前往美国,准备在那里专心自己的写作,13岁的林如斯到了美国后依旧也是学校的佼佼者,她坚持写作,并翻译国内的一些著名作品。

16岁那年,她便为父亲的「京华烟云」撰写评论,洋洋洒洒接近两千字,不俗才情跃然纸上。

结束美国学业后,林如斯于1943年回到了国内,她积极地参加抗战,先后在昆明战地医院做过护工,后又因为精通英语,被派去红十字会担任秘书。

工作中,林如斯认识了青年牺牲汪凯熙,接触中两人互生情愫,并在家长们的见证下约定等抗战结束后就结婚。

然而,林语堂没有想到,一直引以为傲的女儿竟然让他颜面尽失。

在订婚的前一天,林如斯与人私奔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林如斯在美国期间一个同学的哥哥,名叫狄克。

令林语堂一直想不通的是,女儿怎么会爱上这么一个混混。

林如斯和狄克一起逃到了波士顿在那里完成了婚礼,而林语堂不免为女儿担心,只是多次的劝说并没有让女儿决心回来。

对于眼前这个混混狄克,林如斯就像是着了魔一样地死心塌地,她的决定让父亲林语堂很是不解,为何当初那么乖巧听话的女儿如今却变成了另一个人。

作为父亲,看着自己疼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一无是处的混混,心里肯定是无比着急的而他此刻只能向上帝祈祷,希望他们可以好好的过日子。

可结婚后,狄克慢慢地露出了他渣男的本性,酗酒、家暴、出轨、辱骂…

一次次地伤害,让林如斯从希望看到了绝望,她开始反思这段婚姻,1955年,林如斯结束了她十年的痛苦生活,回到了父母身边。

这一年,她32岁,可离婚并没有让她从阴影中走出来。

本以为回来的林如斯会将过去的一切痛苦都忘掉,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可强烈的抑郁症时刻压制着她,让她无比痛苦。

离婚两年后,林如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住进了医院。

父母为了为了开导她,经常不定期的带她旅游、散心,并给她安排工作,想让她充实自己来忘却那痛苦的过去。

可悲剧还是发生了。

林如斯没有办法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在她48岁这一年,趁着父母外出时间,她选择了投缳自尽来结束自己的痛。

女儿的离世对于白发的林语堂无疑是心头一棒,林如斯的离去也掏走了林语堂的心,让这个白发老人一夜之间衰老了许多。

1976年3月26日,在林如斯去世五年后,林语堂也撒手人寰,这对父女选择在美丽的天国重新相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362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