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的开始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婚宴和其他主题的宴席不太一样。它的开始时间一般拖得比较长,因为婚宴当天客人比较多,有的来得早,有得来得晚。因此婚宴要顾及到客人的。
还有一点就是好多亲戚朋友好长时间不见面,甚至多年没有见,他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唠唠家常,谈谈近况。因此婚宴开始的时间晚既跟客人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去聊天,又为厨师上菜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中餐的出菜顺序
1、开胃菜
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2、主菜
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八大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
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交配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3、点心
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
婚礼是每对新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中国有56个民族,所以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文化,婚礼习俗也大有不同。玛丽纪带你了解一下这9种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吧!
羌族婚俗
羌族民间有的地方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傣族婚俗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满族婚 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瑶族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仡佬族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香港作为一个繁华的城市,结婚的花费着实不小,不过在香港登记结婚的流程倒也不复杂。首先,在香港登记结婚的新人需要先准备好登记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向婚姻登记处预约递交拟结婚通知书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提交结婚通知书的同时选择一个结婚日期,最后就可以领取到结婚证了。
假如是二八(八凉八热)席的话,凉菜四荤四素,热菜四荤四素。根据200元的价格定位,凉菜质量不必要求过高,按当地的肉类价格中游水平即可;热菜主要强调整鸡、整鱼、扒肘子这三个大菜以外,不要太强求另一个浑菜;四个素菜可按当地时鲜菜中等水平就行了。
假如是其他配比的话,再追问。
七十年代,农村待客的最高标准就是“八大碗”。那时一提“八大碗”,会令那些流着鼻涕的孩子直流口水。如果想请某人办什么事而某人又不痛快,则会说“怎么着?还非得‘八大碗’请你才行啊?”,可见“八大碗”的待客标准之高。那时的“八大碗”里没有整鸡和整鱼之类的大菜,但大碗的方肉和片肉就足以让人感觉到这桌菜水的丰盛了。进入八十年代,“八大碗”被“十大碗”替代,多出了鸡和鱼两大菜来,此时再用“八大碗”待客,便会被人看作小气了。
小时候坐了不少席。农村谁家有喜事,不管日子穷富,乡里乡亲的都会封上三块五块的礼,喜主家自然要摆席请客的。那时父亲在村里做会计,算是个文化人,人缘广。村里人家的喜事往来基本不落下。可每次父亲都把这坐席的机会让给了我。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坐席耽误干活,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想让长时间沾不着荤腥的我“拉拉馋”。说白了,好东西大人舍不得吃啊。
农村坐席的规矩挺多的,不象现在坐在桌前想吃啥叨啥。每桌坐八个人,辈分最大者坐在上席,辈分最小者坐在下方,且要负责给上席的长者倒好水和酒。八大碗主菜上桌之前,会先上四个小菜。酒也随之一起上来。这时候就正式开席了。
尽管桌上的菜香诱得你直咽口水,但小孩子是要忍着的,坐在上席的长者不说“来,咱叨着”,谁先动了筷,会被斥为“没出息、少教养”,长者会冲你直瞪眼睛的。看着大人们陆陆续续的举筷“出击”了,这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夹起菜美美地放在嘴里。当长者吃完第一口菜,举起筷子来说“来,咱再叨”,然后再挥着筷子再来“第二趟”。长者的筷子指向那个菜,一桌人的筷子会齐唰唰地奔向那个菜,是绝对不能乱来的。再好吃的菜也只能叨上两次,长者就会放下筷子,然后大人们说话聊天。
也许正因为这么多的规矩,小孩子坐席没有人愿意和老年人在一桌。如果碰巧了一桌全是孩子,那这桌就热闹了。没有人去发号叨菜的使令,也没有那么多的客套话,筷来筷往,上来一个菜吃一个菜,等下一个菜端上来的时候,前一个菜早已吃光。八大碗上齐了,很快就碗碗见底,风卷残云一般,那叫一个爽快。
小嘴吃得溜滑回到家,大人看着心里也高兴:“嗯,孩子解馋了。”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坐席是一种待遇。家里闺女出嫁,请谁去送亲,谁心里会美滋滋的。约定成俗,一家嫁女,没出五伏的家族中每家至少去一个送亲,亲近些的可以多去几个。不管嫁妆多少,不管用得了用不了那么多人去抬,该去多少还是要去多少。为的就是让至亲走近的人都去享用一顿丰盛的酒席。
每当有送亲的这等喜事,往往一宿睡不好觉。天刚放亮,送亲的人便陆陆续续来到喜主家里。此时,主人早已烧好了一大锅面疙瘩汤,作为招待送亲乡邻的早餐。尽管在整天喝地瓜糊糊的年代这也算是美食了,但人们一般就象征性地喝上一碗,因为不久就会有更为丰盛的酒席吃,不能吃得太饱,得留着肚子。我等小孩子们就更不屑喝什么面疙瘩汤了。
那时候的嫁妆,都是大人用扁担抬去的。路近还好,如果几十里远壮劳力也有点吃不消,来到男方家里已是汗流夹背。这时,男方迎亲的队伍早已等候在村口,随着鞭炮的响起,他们将嫁妆接了过去,送亲的人这会便可一身轻松地等候招呼入席了。
比起庄邻结婚请客,送亲酒席要丰盛讲究得多。在上热菜之前会先摆上六个果碟,都是些各式面点。等吃完点心撤下碟子后,才开始上酒上菜。上菜的顺序有“头鸡、二鱼、三合菜”的说法。鱼端上桌后如何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应该“头枕东海”。如果上菜的毛头小伙不懂规矩胡乱摆放,刚会被人耻笑。
农村的酒席,最有说道的就是这鱼了。厨子在做鱼上是下足了功夫。把采购来的鲤鱼收拾干净后,先放在滚烫的油锅里过一遍油,然后放进一口大锅用各种料小火慢煮,通常要煮上几个小时,焖在锅里一直到上桌,连鱼骨都酥软酥软的,以至于整条鱼会吃得汤水不剩。渐渐地,“吃大红鱼”就成了坐席的代名词。
送亲的酒席通常要吃上几个小时。吃过鱼后,两位新人要过来挨桌挨人敬酒。农村人实在,酒量也大,敬几个就喝几个。也有光实在没有量的主,酒喝了菜也吃了,末了用地排车拉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吃一次酒席回味好几天,然后会情不自禁地数算一下本家族里谁该出嫁了。夜晚,在吃了一肚子地瓜蛋子后,也曾独自躺在光滑的麦场上,瞅着满天的星星,扳着指头计算着“近门”一共有多少女儿会出嫁,这也就意味着能吃上多少顿酒席。时今回想起来,忍俊不禁。
坐席是馋人的梦想,之所以嘴馋是因为那时日子清苦,肚子里的油水太少。随后的日子,农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坐席也就不再是一件眼巴巴盼着的事情。在坐席的期盼中,我也一天天长大,以后进城上学、工作,也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再加入农村送亲的队伍。
尽管不再垂涎鸡鱼肉蛋的美味,但时常会想起家乡的酒席和坐席的幸福,令我神往的不是那菜,而是那味
每年的五一假期都是“扎堆”结婚的好日子,放假了大家时间充裕,心情愉快,婚礼也会办得更加喜庆欢乐。假期在河南参加了一个朋友的婚礼,一桌子都是地道的河南菜,豫菜不在八大菜系之中,很多人对河南菜的印象停留在“烩面”“胡辣汤”之中,这其实是有些偏颇的, 河南地处中原,豫菜也讲究“五味调和、质味适中”,“中”字是豫菜的精髓,不东、不西、不南、不北,菜品的口味不偏向任何一个酸甜苦辣的味道,力求将各种口味融一鼎,求一味大同, 这也让河南菜找不到明显的特点,反而湮没在群星璀璨的中国各大菜系中。看看这一桌子婚宴都是怎么样的河南菜吧。
四宝蒸菜
蒸菜是很有特色的河南凉菜,胡萝卜和土豆做的蒸菜是最受欢迎的,松软香甜,老人孩子都喜欢,这道菜想做的不沾不坨,根根分明还是有不少技巧的,具体的做法可以参看我以前发布的菜谱。这道四宝蒸菜分别是胡萝卜、土豆、芹菜叶、紫萝卜。
道口烧鸡
河南安阳的著名菜品,其色、香、味、烂被称为“四绝”,代代相传已有三百多年 历史 。
卤水双拼
鸭肉和驴肉做的冷水拼盘,驴肉是豫菜中比较常见的食材,比较知名的有“闹汤驴肉”“洛阳驴肉汤”等。
酥炸鱼柳
鱼柳是剔除过鱼刺的大片鱼肉炸制而成,金黄酥香,喜欢吃的人不少。
红豆豌豆糕
豌豆糕是河南一种特色的糕点小吃,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流行,用豌豆脱皮磨粉,加入柿子霜、柿饼、栀子黄等制成,味道香甜可口,百吃不厌。
压板卤牛肉
牛肉卤好以后,用压板挤压在一起,空隙填充卤牛肉的汤汁,冷却定型后切块,有肉有筋有汤汁,比卤牛肉好吃。
时蔬蛋卷
一道味道清爽的冷盘,鸡蛋做的面皮裹上火腿、胡萝卜、黄瓜等食材,简单爽口。
红焖肘子
一道解馋的大菜,河南的肘子做法会用到五香粉来调味,味道中和,蒸的时间非常长,力求酥烂。
腐乳肉
腐乳肉是河南宴席上几乎少不了的菜,一般不会炸制,煮熟后直接蒸透,搭配荷叶饼,丝毫不会油腻,雅俗共赏,极受欢迎。
砂锅鸡汤
这道菜以前的婚宴上经常是一只整鸡直接炖,其实主要是为了好看,上桌后主要是喝汤很少有人吃肉,现在基本都已经改进了,直接炖鸡块,还能加入玉米、胡萝卜等辅料,吃肉喝汤两不误。
蒜香牛肉
这种颗粒状的菜,在河南一般都会搭配各种饼来吃,将肉馅塞入饼中,扛饿又解馋的好菜。
牡丹肉燕浓汤
牡丹肉燕外观看起来和豆腐一模一样,但它是鸡肉和鱼肉做的,做工繁琐复杂,这是河南洛阳的一道 历史 悠久的菜品,收录在“洛阳水席”中,吃火锅、做汤菜的极品食材。
上汤娃娃菜
一道经典的汤菜,这道菜好喝不好喝用这娃娃菜、皮蛋、火腿这几样食材是做不出来的,关键还得看高汤怎么样。
汴京烤鸭
也叫开封烤鸭,烤鸭不仅仅只有北京有,汴京烤鸭是豫菜中的名菜,北宋时期延续至今,味道比起北京烤鸭丝毫不差。
八宝饭
八宝甜饭也是河南婚宴上的必备菜,代表着甜甜蜜蜜,幸福美满,河南的八宝饭会放一些青红丝来点缀,显得更加的喜庆。
——老井说——
参加这顿婚宴的份子钱随了200元,这是我们本地朋友之间的正常份子钱金额,不算多也不算少,可能在有些地方看起来会比较少,但对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一二百元的份子钱还是比较合适的,既不影响生活,又可以表达朋友之间的感情,份子钱这种礼尚往来的事情,随多少还是要量力而行。
香港的华人在婚事方面大多仍沿用习俗传统。通常男女双方在求婚成功之后,都会通知父母。双方家长会就筹备婚礼而约晤。先是商量婚期,-般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排过之后择出良辰吉日。
香港的华人在婚事方面大多仍沿用习俗传统。通常男女双方在求婚成功之后,都会通知父母。双方家长会就筹备婚礼而约晤。先是商量婚期,-般要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排过之后择出良辰吉日。再而商量婚礼仪式、婚宴地点与席数。继而讨论礼金、饼、嫁奁等事宜。传统结婚礼仪,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其一,过文定和过大礼。
文定为小聘,大礼为大聘。过文定是男家把衣物和首饰等聘礼送到女家,作为订婚仪式。过大礼则是男家携备礼金及各种礼物,如礼饼、椰子、茶叶,鸡或鹅、洋酒等送到女家,礼品数量全部皆用偶数。茶叶暗寓婚约一经缔结,女方便要绝无反悔;椰子取义有爷有子;礼饼是聘礼中之主要聘物,女家将男家所赠之礼饼分送亲友,即所谓“派饼”,向亲友宣布女儿行将成婚出嫁。现时-般人多采用西饼饼干馈送亲友。但馈赠中式,礼饼较受老一辈人欢迎,尤显对长辈的敬意。中式礼饼一般以“担”(100市斤)为单位,一斤有4个。男家送给女家的礼饼必须有两对龙凤饼,女家领受后回敬-对给男家,留作结婚当日“上头”及祭祀时用。派发中式礼饼是按亲属的亲疏决定送赠数量,必以双数计。聘礼物品还包括海味、京果。
其二,安床、上头。
安床是指男方的父母或一对有儿子的“有福气”长辈夫妇,在择定的吉日将新人的床布置妥当,说-些吉祥如意话并放上一些好意头的东西。有的家庭还要叫一位小男孩在床上坐一阵子,暗示新人婚后生贵子。上头则是结婚当日凌晨,在好时辰时,由新郎、新娘父母或“有福气”的长辈,为准备娶妻的儿子或准备出嫁的女儿梳理头发,边梳边说些吉祥的话语。此仪式表示子女自此真正长大成人。
其三,迎亲、回门。
结婚当日,由新郎亲自到女家接新娘前往行婚礼或直接回男家。传统上,女子嫁到夫家后第三天由丈夫陪伴携备烧猪果品回娘家,但现时香港人已简化成即日“回门”。在教堂行婚礼者,习惯上是由新娘的父亲或兄长将新娘带到教堂交给新郎,但香港人多照一般习俗,先到女家接新娘再一起赴教堂,依习惯行婚礼。
其四,婚宴。
中、西式婚宴均有人采用,但以中式婚宴居多。结婚酒席通常有八道菜,包括头盘、热荤、大菜以及单尾饭面、甜品等。生果通常由主家自备。酒席之菜色大同小异,而价格高低则因设宴地点、食品级数而有所不同。无论在何处设婚宴,甚至不宴客,皆要发请柬或通知书,将男女婚期通知众亲友。亲友收到请柬,应送礼道贺。现时香港对不请喜酒者多送贺卡或礼物,而饮宴者则多送银行礼券。因受礼的对象不同,故贺辞也各有分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