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历史悠久,古名隆虑,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10]林州市区[11]在夏属冀州,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为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而后又属赵国。秦属邯郸郡。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以西邻隆虑山取名置“隆虑县”,属河内郡。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因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县,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属魏郡。三国属魏国朝歌郡。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属司州汲郡,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属前赵。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属后赵,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属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属前秦,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属后燕。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并入邺。林州市区[11]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复置林虑县。永安元年(公元528年)由林虑县分置临淇县,置林虑郡,属相州。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林虑郡。北周复置林虑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林虑郡废,南部分置淇阳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岩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州,淇阳县、临淇县并入林虑县,属魏郡。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岩州,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废州为县,属相州。林州市区金贞佑三年(公元1215年)升为林州,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增置辅岩县,属林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废州为县,辅岩县并入,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复升为州,划辅岩入安阳县,属中书省彰德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清属河南省彰德府。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属河南省河北道。中华民国29年(公元1940年)3月分为林县和林北县,林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林县属国民党统治区。中华民国32年(公元1943年)5月成立林县抗日民主政府,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七专区。中华民国35年(公元1946年)6月林县、林北二县合并,复称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五专区。1949年8月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属河南省安阳专区。林州市区[11]1962年属安阳专区。1983年10月属安阳市。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仍由安阳市管辖。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总量6721毫米。矿藏有铁、煤、白云石、石英石、耐火粘土、大理石、花岗岩等。林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地图坐标为东径113°37′-114°51′,北纬35°40′-36°21′。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与山西平顺、壶关两县接壤,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京广铁路,西通晋陕腹地,南依郑州,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81人。市区人口25万,产业集聚区人口3万。林州境内以汉族为主,流动人口含回族等少数民族、韩国和越南人,其中东岗镇有白族、苗族、布依族3个少数民族。截止2012年,常住人口1200007人,户籍人口1026659人,5交通运输编辑林州市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林州市公路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21]南林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林(州)-长(治)高速已于2013年5月29日全线通车,鹤(壁)-辉(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京广铁路支线安林铁路直达林州腹地(现已停运),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吕梁市(山西省)-日照市(山东省)重载铁路(在建中)途经林州市,并在林州市设立红旗渠站。农林牧资源林州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水稻、大豆、花生、棉花、油菜、芝麻等。境内山坡面积广大,林果资源丰富,主要土特产品有柿子、柿饼、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苹果、杏、梨、桃等。畜禽品种有牛、羊、猪、鸡、兔、驴等。特产“大红袍”花椒、淇河鲫鱼(双背鲫鱼)、洪河小米。[23]药材资源林州山坡林间草地中生长有党参、柴胡、元参、当归、黄芩、元胡、远志、板兰根、灵芝等800多种中药材,其中党参、全虫、山楂、五加皮等中药材盛产,常用药材160多种,年收购量达2000多吨。林虑山主峰四方垴北部山谷中,有药用植物92种,素有“太行天然药物园”之称。林州话,或称林州方言,属晋语系。林州方言语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亢宏亮,发音清晰,浑厚直硬,变音较多,四声分明,去声字多多。词汇丰富,词尾多有后缀;句中常有语头、镶中和缀尾,说话常省略某些词语。林州话对多音节词的首音节词读得沉重、响亮、节奏长,末音节词读得轻、低、节奏短:常因发音速度快,省略或轻放读个别词的声母、韵母,听起来好象改变了原来词语的音节。林州国际和平艺术节(11张)林州话和河南话不属于同一语系:典型的河南话属于中原官话,而林州话则属于晋语。“晋语前身应该是汉代扬雄《方言》提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晋语的使用人口近5000多万(86年是4600万),其中山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大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入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比北京话的语言特点古老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方话中的山里话”。林州话,放在河南话,或者放在晋语邯新片中都是非常晦涩的。林州话和安阳话同属于安阳地区方言,不同于河南中原官话,而是都属于晋语分支。饮食林州特色饮食有:大烩菜、卤面、水饺、捞面条、宽面条汤、凉粉、粉条、和乐剏、林州风景二(13张)鸡蛋面疙瘩汤、红薯面窝窝等。大烩菜由于制作简单,口味鲜美、醇厚,在林州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除了饭店里做的大烩菜,基本是家家都会做,每天都在吃。由于林州历史上比较穷,在吃饭上不讲究,炒菜时不一盘一盘的炒,而是把各种菜依次放到锅里一起炒熟,从而成为烩菜。随着生活的改善,烩菜里的配菜越来越丰富,口味也越来越好吃,逐渐形成林州一种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在饭店里一般配以大米为主食,再上一碗鸡蛋紫菜汤,让人回味无穷。在个人家庭里,一般也是配以大米为主食,在过节日时,有时会配馒头为主食。如今林州大烩菜已成为林州特色菜,每每有结婚喜庆的时候,主人家都会支起大锅,一连做好几天大烩菜,招待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卤面在林州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主食,由于卤面食用方便快捷,很方便外出事的人食用,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城市乡村,随处可见三轮车上放着大笼屉,笼屉里面放着做好的卤面,下面放着加热的火炉。中午时分,在街上行色匆匆的生意人随时可以坐在马路边要一碗卤面,热情的老板还会免费为你端上一碗面汤,在上世纪90年代,15元的价钱就可以让你吃饱喝足,然后接着去忙自己的事情。林州卤面做法独特,做好后1天之内口感不变,被称为中国林州式快餐。林州卤面是将面与卤(肉)汤混合,使面充分吸收卤汤入味后上笼屉蒸制。蒸好的卤面没有汤汁,香而不腻,干而不柴,百吃不厌。卤面的配料一般是:细面条,五花肉,黄豆芽(或豇豆,蒜苔)等。水饺在林州水饺也叫扁食,代表了团圆、喜庆、关爱、牵挂,它是逢年过节等隆重节日里不可缺少的角色。和面、盘馅、擀面皮、包饺子,每一步精细的做工,都把美好的心愿和对亲人的关爱融入了进去。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元旦、冬至等节日,水饺总会出如今林州人每家的饭桌上。对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融入到了水饺,每每有亲人远行或归来,都会用水饺来送别或接迎。捞面条林州饮食是捞面条的天下,无论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的正餐一定是捞面条。林州太行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这里的小麦生长创造了黄金条件。成熟后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做成的面条筋道、滑爽、有嚼头。这一切优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捞面条风行林州的独特景象。面条可选细、宽各种种类,以手擀面为佳。捞面条好吃,还需调以入味的臊子,也就是吃捞面需要的配菜或卤菜。臊子可以是各种炒菜,并无固定配方,但是,不论荤素,菜一定要切的精细,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菜细汁浓,加到煮熟的捞面条里,搅和均匀,配以蒜汁和一滴香油,口味鲜美的捞面条就可以品尝了。介绍几种林州特色的臊子:白菜炒豆腐、鸡蛋炒西红柿、菠菜炒鸡蛋、西红柿炒茄子、土豆炒肉丁等等。宽面条汤在林州,小孩满月那一天,会邀请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举行庆贺,中午饭吃过,会给乡亲们花饭,除了大烩菜外,其中必有宽面条汤,宽面条有2cm宽,其中有着深刻寓意,期盼孩子以后人生道路宽广、事事顺利。这么好的饭,自然也就成了林州人饭桌上常见的饭了,一般会在晚饭做,只不过面条会适当细一点,另外会加上一些青菜,用烧热的菜油一烘锅,再加上馒头或火烧,就发展成了林州常见的晚饭。鸡蛋面疙瘩汤人生病后,一般都肠胃虚弱,不喜饮食。家里人一般会做鸡蛋面疙瘩汤给病人喝,根据病人口感,或调以白糖,或加油盐酱醋。鸡蛋面疙瘩汤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还可以滋养脾胃,完全无污染、无添加剂,很有利于病人康复。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融合,林州饮食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出现了:米皮、凉皮、面皮、米线等各种街头小吃,大饭店里更是融合了东南西北中各式饭菜。特产林州特产有:柿子(其中焦家屯村的柿子产量丰富、寨底村的柿子质量很好)、柿饼、核桃(在申家洼村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基地)、柿卷(合涧镇路家岭的柿子树满山都是,以前村里的人都去皮晒成柿卷(柿子的皮)和柿饼,现在村里人少了,家庭条件好了,一般也不稀罕了,不过还会摘些待客之用)。林州特产小米(合涧镇路家岭村的小米非常有名,因为它生长地理位置高,受阳光照射时间长,雨量丰富,家家户户种的小米色泽黄润,晶莹剔透,闻名各乡)、水煎包子、小磨香油、板栗、花椒等,山楂产量、品质中国之首。林州山楂:习称北楂。据古碑文记载:清康熙年间,林县城关大纸坊乡红土岗村李清基,曾出任山东“五品军工”,后带回山楂枝条植于红山岗村,长势健壮,品质俱佳,遂移栽繁衍至全县各地。主要品种为豫北红和林红两种。林州花椒:有大红袍、小红袍等品种。早在北宋时已大量种植。11旅游景点编辑林州风景名胜众多,现已形成以红旗渠和太行大峡谷为龙头、以黄华神苑、天平山、洪谷山、柏尖山、龙凤山、万泉湖、五龙洞为侧冀的景区格局。红旗渠的红色旅游与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旅游“红”“绿”交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旗渠、林虑山景区,以其“雄、奇、险、绝”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红旗渠景区、太行大峡谷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林虑山乃“北雄风光最胜处”,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飞瀑流泉、景观奇物,为世所称,内有天然公园“王相岩”,有高达346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以及三九严寒桃花怒绽、三伏酷暑寒水结冰、千古之谜猪叫石等神奇的自然景观。被国际航联誉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着中外滑翔健儿竞相来此大展雄姿。[45]成功举滑翔伞世界杯赛暨第一届中国安阳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和全国汽车越野赛。红旗渠景区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天平山景区创建成3A级旅游区。石板岩乡石板岩村、郭家庄村、高家台村被评为全省农家乐百村万户试点村。红旗渠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工程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建筑工艺高超,通水40年来,仍巍然屹立在太行山上,至今建筑专家们还称赞它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典范,成为林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太行山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南北长100华里,东西宽25华里,海拔800-1739米,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峰、峦、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方山水风光的典型代表。境内有三九严寒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水结冰的太极山,千古之谜猪叫石三大奇观。有太行之魂王相岩,潭深谷幽仙霞谷,晋普龙洞小洞天,原始森林太极山,亦真亦幻仙台山,鬼斧神工鲁班门,华夏—绝桃花瀑,太行平湖南谷洞(刘秀湖)八大景观。
说禹的爸爸是舜的,才是真正白痴!!
虽然说尧、舜、禹~~~但是,在大禹之前,根本不是世袭制!!是禅让制~~是让适合的人来当老大的~~~~~
其实大禹这一代也是的~~~禅让给伯益,可惜禹的儿子启,把伯益杀了,从此变成了世袭制!!!
明白???
禹的爸爸是 “鲧”~~~刚查的~~~
大禹,姓姒,名文命,也称禹,夏禹。
传说,他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为民造福的治水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拜。
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就有许许多多。禹的出生就很神秘,据说禹的父亲名叫鲧,也是一个部落领袖,因为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横流,黄河、洛河泛滥成灾,百姓们流离失所,深受其害。
尧知道这是关乎人们生死的头等大事,就向四岳说:“谁有治理水患的能力?你们推荐一个人。”四岳说:“鲧可担当此任。”尧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寻思天下这么大,怎样能治好呢!想了想就偷吃了天帝的“息壤”,当下力大无穷。他指挥各地的人们,见哪里水大就扒山堵水,这里堵住了,就再到那里去堵。
他高兴地堵住了黄河、长江。谁知一遇上暴雨,洪水猛涨,冲坏大堤,危害更加厉害。鲧治水九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收效甚微。
这时,尧因年事已高,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接任后到全国各地巡查民情,发现鲧治水无力,非常恼火。这时,杨二郎下界视察,得知是鲧偷吃了“息壤”,报给天帝。天帝听后大怒,命令火神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谁知鲧死了三年,尸首一直不腐烂。后来有个狂人就刨开他的肚子,想看看里面是啥,不料就跳出个白胖小子,见人就会说话,在地上跳来跳去,见风就长,不一会儿就长成一个七尺高的大小伙子。
出现了这样的奇人怪事,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前来看稀奇。
有一对老夫妇,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也赶来看。大伙问他叫啥,小伙子说:“我叫文命。玉皇大帝知道民间有难,命我下界治理洪水,拯救百姓。”
这对姓姒的老夫妇见小伙子长得英俊,高兴极了,老汉看看老婆,老婆看看老汉,俩人会意的点点头,都想收留这个小伙子当儿子。老汉笑着对文命说:“孩子,你现在也没有家,如不嫌弃,跟我老两口一起过好吗?”文命见二位老人慈祥和善,连忙跪拜道:“父母在上,请受孩儿一拜!”老汉高兴地扶起孩子,从自己身上脱下斗篷披在文命的身上。
姒老汉老来得子。消息传到了舜帝的耳朵里,舜感到此人出生不凡,就派伯益去调查真相。伯益回来说:“此人姓姒,名文命,身高八尺,体魄强壮,没从过师傅却聪明过人。每天和邻居长老筹划治水,相当有干才。”舜一听大喜过望,当下派伯益前去相请。伯益说:“人已在殿外等候。”说罢便传文命上殿。
舜观文命举止大方,很有礼貌,就说:“听说你热心为百姓解除水患,今赐你名禹,命你去治理治水,派伯益和后稷为你的助手,你看如何?”文命听罢,叩头领命而去。
禹接受父亲堵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归流的办法。在荆山,禹得到了一柄大神斧;在黄河,他得到了黄龙的协助。逢阻开山,遇沟添土,只知道辛辛苦苦忙着治水,自己三十岁了还没有结婚娶妻。
这时,有一只九尾白狐,看上了这位治水英雄,就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化名涂山氏,带着一群姑娘来到治水工地,为民工送茶送饭,慰问英雄。
在民工休息时,姑娘们翩翩起舞,涂山氏带头唱了起来:
治水小伙真吃苦(唻),日夜战斗在河心(吔)。
为了百姓不受害(唻),远离家乡到外边(吔)。
大禹首领本领高(唻),十人见了九人夸(吔)。
阿妹越看越动心(唻),愿与英雄结同心(吔)。
几个小伙子忙推着禹说:“你听!人家姑娘们为咱唱歌跳舞,你也代表咱们唱几句吧!”
在大伙的鼓动下,禹也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春季里来百花开(哎),
仙女们来送饭(吔),
小伙子干劲添(哎)。
那怕洪水狂(唻)。
------
通过对歌,禹和涂山氏更加爱慕,在大家的撮合下,他们结了婚。婚后,禹又一头扎进治水工地,“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带领民工到处治水,感动了天神帮助。在黄河、长江大河里出现有黄龙摇尾帮他疏导河道;有鱼身人脸的河精,送给他河图,帮他治水;还有蛇身人面的神送给他一尺二寸的玉筒来度量天地、定水位,使他加快了治水速度。
传说,禹最后带人来到卢氏治理洪水,卢王和禹登上熊耳山一看,只见卢氏盆地一片汪洋,山民们都被洪水逼上了山顶。经过勘察,禹决定从崤山的山顶山挖一道大壕让洪水流入黄河。谁知那一带的山石坚硬如铁,禹说:“这真是个铁岭!”后来“铁岭”就叫开了。
铁岭打不通,禹又看准了金斗山北面的一道沟。他让民工先砍大树,堆满山沟,然后点火焚烧。经过三天三夜的焚烧,这种石灰岩的石山一经火烧就分散成灰。这时天突降暴雨,大水卷过燃烧过的山沟,一下把山沟冲下去许多。禹看这办法不错,就让大家反复焚烧,而他自己则拿把大神斧,每天开山不止。
涂山氏总不见禹回家,便来到治水工地,商量着要去送茶饭。禹说:“你去工地,一定要守规矩,必须听见鼓响才可以上去。”她答应记下了。
有一天,禹正在开山,不留意一个石头滚下去敲响了大鼓。涂山氏高兴地提着饭罐走向工地,但怎么也找不到禹的踪影,就向民工们询问。一民工指向半山说:“那不是,正在开山呢!”涂山氏一看,是一只大黑熊在举斧劈山。她不相信,就喊叫起来。禹回头一看:呀!是美丽的妻子送饭来了。就赶快往下跑。涂山氏看见大熊向她奔来,一时羞愧难忍,气得扭头就往回跑。禹一看自己还是一头大黑熊,赶紧变回了魁伟的原貌。可就在这霎那间不见了妻子。顺沟找了半晌,见一个美人石极像妻子,就坐到大石旁边说:“不要生我的气了,咱们回家吧!”禹好话说了几箩筐,也唤不醒美丽的爱妻。禹火了,大声说:“你还我儿子!你还我儿子!”只听一声巨响,大石启开一道口子,石缝里蹦出一个胖娃娃,一头扑进大禹怀里。大石里还传出声音:“我们的缘分已尽,你们父子走吧!”禹只好抱着儿子返回了治水工地。
禹在卢氏,先后疏通了五里川、朱阳关两大盆地的河道,引老鹳河、淇河水入长江;又凿开了山河口,使卢氏盆地的洪流归入黄河,从而平定水患,保障了江、河中下游部族的安全,他也因治水有功,被公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疏导洛河,禹花了不少心血。他用剑在山河口崖壁上刻下一个“雒”字,以作纪念。后人把禹新开的河沟叫做“大禹沟”,禹用过的石灶称“禹王灶”,用过的脸盆称“禹王盆”。并在金斗山腰建禹王庙,塑禹王像,以纪念大禹治理洪水的丰功伟绩。
大禹治水的事迹还载入了史篇,《尚书禹贡篇》载:“大禹导洛至熊耳”。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大禹治水定九州,“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东北流而会合涧水、缠水、再东流纳入伊水,然后东北注入黄河。”
清代卢氏知县刘应元在山河口凿石刻诗,并在河西崖壁留下大型摩崖题记“神禹导洛处”以作纪念。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
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村位于蚌埠市西郊的涂山南麓,村名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一直延续至今。当地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禹会诸侯等传说。
1981年,禹会村首次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自淮河东岸的大堤下一直到村中,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中国于2000年启动了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力图通过汇集多学科专家的研究,论证这一时期的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而对禹会村禹墟的发掘正是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考古项目之一。
2006年10月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率队在此进行短暂试掘,发现一处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基址。其夯土层不规则,厚薄不均,距今约4500至5000年,符合早期龙山文化特征,但是用途不明。
2007年5月初,王吉怀再次率队对禹墟进行正式大规模系统发掘,希望通过对夯土层的断代和定性,以及更多的遗物证据,揭开“禹会诸侯”之谜。
—大禹治水 (历史典故)
皮定均夫人张烽于2009年5月26日23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总医院去世,享年86岁。皮定均将军夫人张烽简历,皮定钧妻子张烽生平简介如何?皮定钧有几个儿子,儿子、儿媳,孙子都是谁?
张烽原名张凤兰。1923年4月21日出生于省涉县城南关镇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于1938年11月在省涉县参加八军129师工作团工作。1939年夏任涉县妇女救主任,1939年8月加入中国,翌年元月调北方局(即八军总部在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村)妇委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1940年8月毕业后仍返回涉县任县妇救会主任。
1941年底调太行区党委党校参加整风学习。两年后调至河南林县合涧区任区委副,同年与皮定均结婚,1945年4月任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一区委。下图为皮定均将军夫妇合照:
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7月中原军区突围,皮旅掩护主力部队,为了不拖累皮旅突围,母亲挺着7个月大的肚子,涉险躲过,三次化装闯敌占区,爬上煤屑滚滚的火车顶棚上,从蒋占区回到了华北太行解放区。皮旅中原突围胜利后,她从太行山区党委回到华东野战军六纵队团任职工股股长。
1948年春参加部队新式整军运动的“三查三整”和夏季豫东战役。1948年秋调往鲁中南区党委派到驻村工作组做调研工作(实际上组织上储备干部准备接管新区)。
淮海战役后,1949年初被派往淮南煤矿任人事处副处长。1950年冬因患肺结核病调回部队。1951年初病情好转调任24军军直处副主任。1952年调到(南京)华东后勤生产部军需工厂任党委。
1955年转业至福建省工业厅任食品处处长皮定均简介,1958年在轻工厅继续任食品处处长,1963年任食品局局长。1970年3月任军区司令部直属部副主任,1974年1月调福州军区司令部直属部副主任。1983年按正师级待遇离休皮定均简介,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