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她传宗接代的女人却是给丫鬟这件事其实只能说是一个巧合,只能说包拯的运气太差和太好了。
包拯一生有两位夫人还有一个滕妻。
包拯的原配张氏在与包拯结婚一年多久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
然后,包拯又娶了一个妻子董氏,这个还好,董氏一个生下了一子和两女。长子叫做包繶,包繶娶了妻子叫做崔氏,崔氏又生下一个儿子叫做包文辅。
但是不幸的就是,长子包繶在和董氏结婚没多久,也就一两年过后酒病逝了,包繶的儿子包文辅也在五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也就是卓,他的儿子这一脉也就没有后代。
当然他还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倒是没有什么事,而且也嫁得很好,儿孙这些也还有。但是在古代,女儿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是已经不能算在包拯家了,也就是不能认为是包家后代。
包拯还有一个滕妾,滕妾也就是陪嫁的丫鬟做了妾。而包家的后代也都是这个妾所生的后代。都是这一脉的=所繁衍来的。
包拯的滕妾这个人叫做孙氏,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吵架,包拯也就将孙氏赶回了娘家。但是在这时,这个孙氏有了身孕,回娘家没多久就生了一个儿子。而且因为孙氏与包拯的关系不好,娘家人也没告诉包拯。
后来包拯年事已高,以为自己没有子孙,每天都是郁郁寡欢,在包拯60岁生日的时候,儿媳崔氏给包拯带来了这个有孙氏所生的儿子,告诉包拯他还有后代。也让包拯高兴了一回,可谓是老来得子。所以说在最后来说,包拯是幸运的,在60岁以为自己断后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有个儿子。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崔"应该算得上是最为显贵的姓氏之一了。现在人提到崔姓,尤其在东北地区,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你是朝鲜族吗?"的确,在朝鲜族为数不多的几个辨识度极高的姓氏当中,"崔"姓是其中一个。
崔姓出身:姜太公嫡孙,齐丁公四子
实际上,崔姓出自姜姓,而姜姓可以直接追溯到炎帝。确切的历史记载是,《新唐书》、《通志》等都说,当年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有功,周朝成立后,被分封在今山东沿海一带建立齐国。周成王时,姜太公的儿子齐丁公本来要传位于嫡子季子(排行老四),但季子却让国于庶子叔乙(排行老三),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叔乙继位后,将弟弟季子封于崔地(今山东邹平一带),此后,季子的后人便长居这里,并以地名"崔"为氏,从而发展出今天的崔姓。
第一个"名人"崔杼:我是受害者!
崔姓在我国典籍中出现的也比较早,但是出名的由头却有点……(狗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了一个著名典故《崔杼弑其君》。齐国大夫崔杼(季子之后,崔氏在齐国一直身居卿大夫的高位)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齐庄公之后,利用自己的权势新立了齐景公。史官在史书上记载"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杀之;换了前任史官的弟弟来,依然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怒杀之;再换了另一个弟弟来,依然从"崔杼弑其君"开始写起,崔杼终于慑于史官的正义与无畏,无可奈何之下只好作罢。
崔杼弑其君
以上是这个典故的后半部分。人们常常以此来称赞史官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敬业精神"和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正义感,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但这个典故的前半部分就少有人知了。崔杼作为齐国大夫,已是大权在握、富贵加身了,为什么还要做出弑君这等明摆着要被史官记一笔的"傻事"呢?
原来,齐庄公不但跟崔杼的妻子相好,常常去崔杼家里约会,而且还公开侮辱崔杼,明知是崔杼的帽子,却把它赐给别人。崔杼忍无可忍,终于趁齐庄公与妻子再次在自己家里约会时"闭门捉客",而且拒绝齐庄公"饶命"的请求。在齐庄公准备**逃走时,令其中箭坠地而亡。看吧,崔杼是不是也挺憋屈的。同样是干坏事,明明是庄公不对在先,我被逼报复在后,他倒是一死了之了,凭什么我就得在史书上"遗臭"几千年?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公问崔子,遂从姜氏。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大唐帝国的荣耀里,有崔姓的身影
言归正传。崔杼在齐国独揽朝政多年后失势,崔姓转入鲁国继续为卿大夫。进入汉代,世袭了父亲"东莱侯"爵位的崔业,与弟弟崔中牟分别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和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定居。经过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发展,到了唐初,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这两个郡望与陇西李氏(今甘肃东南)、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和北京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荥阳)以及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宗",是当时社会上最为显耀的世家大族。
显耀到什么程度呢?仅仅在婚嫁方面,连当朝宰相、皇家子女想要与这五家结亲都未必能成功!"娶五姓女"成为了和"进士及第"、"修国史"相并列的具有唐代特色的文官奋斗目标之一。
女皇武则天上台以后,为了打压这些豪门大族的势力,曾规定五姓七望之间不得相互通婚。结果消息一出,不但激起了这些家族之间"突击结婚"的"浪潮",而且他们竟然以"皇帝不准我们通婚"为光荣!(唐代五姓七家的通婚情况,也是当今史学的一个课题。)
崔姓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顶峰。能够位列五姓七望之首,在婚姻市场上炙手可热,那是前代先人们积累的结果。唐代崔姓人最令人称道的,大概就是向"学霸"家族的成功转型了。南开大学夏炎教授曾经做过一组统计,在有唐一代,仅仅清河崔氏一脉,入朝为官的就有287人,其中有确切的入仕途径记载的是84人。在这84人当中,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唐朝"公务员"队伍的有68人。唐朝近300年历史(289年),共出了15位姓崔的宰相!
从唐高宗李治开始的唐朝皇帝们,为打击山东的旧族势力,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改良了对我国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的科举制度,本想通过科举制度,杀一杀山东大家族的威风,顺便为"公务员"队伍吸收点新鲜血液,结果人家完全是一副"水来土掩"的架势,孩子们根本不怕考!
诗圣杜甫广为传布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崔九",就是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的崔涤,"九"指排行第九;他的哥哥崔湜,是同朝的中书令。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这首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当时崔姓的地位。至少这首诗明确地告诉人们,崔九和岐王(唐玄宗的弟弟)用的是同样的乐师,也就是诗的主人公——李龟年。一直到唐朝后期,唐文宗还在感慨,李家二百年天子,竟不如那些崔卢郑王!
宋代以后,崔姓的分布范围更为广泛,历史上的崔姓名人,也大多以学者身份出现,很难说不受唐代"学霸基因"的影响。当今,崔姓在百家姓中位于第58位,也不时有公众人物出现。但总得来说,与唐代时崔姓的影响相比,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
包拯六十岁时并非膝下无子,反而是突然“冒”出来一个儿子。因为这个孩子还未出生时他的母亲便被送走以至于包拯并不知晓他的存在,直至包拯六十岁生辰时双方才最终相认。除了这个孩子之外,包拯其实还曾有过一个名叫包繶的儿子。包繶出生之后因着包拯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十九岁时与崔氏成婚,婚后产下一子。这之后没多久包繶被授予太常寺太祝一职,但是还未等走马上任包繶便突然因病英年早逝。
不仅如此,包繶死后没几年他那年幼的儿子也跟着夭折。接连遭受夫与子离世打击的崔氏自然十分悲痛,而包拯因考虑到崔氏尚且年轻,于是便劝说她另行改嫁。但是崔氏却并未答应,而是一直留在包家侍奉包公夫妇。这之后包拯一直不曾再有其余子嗣出生,本以为这种膝下无子的状态会一直持续到老死,但是在他六十岁大寿时事情却发生了巨大反转。
包拯除了正妻之外,还有一名滕妾孙氏。但是这个滕妾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包拯送回娘家,而当时她已经怀有身孕。由于是怀孕初期,所以不管是包拯夫妇还是滕妾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孙氏回到娘家之后孕肚越来越明显,但是她并未因此找上包府。不过崔氏却碰巧知道了孙氏怀孕的消息,但是她并未马上将这件事情告知包公夫妇,而是私下为孙氏提供诸多帮助。
不久之后孙氏产下一个儿子,于是崔氏就将这个孩子偷偷抱回包府亲自抚养。待第二年包拯举办六十大寿时崔氏才将这个孩子抱至包拯面前,包拯这才知晓自己竟然还有一个儿子。之后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包綖,不过后来更名为包绶。
有,宋代著名清官包拯的夫人董氏是一位有名的贤内助。包公清廉的一生离不开她的默默支持,“包青天”的荣誉中有董氏一半的功劳。
董氏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她与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我会像对亲生父母一样侍奉他们,你放心去应试吧。”于是,包拯留下贤惠的妻子照料父母,赶赴京城参加考试。后来,包拯考中进士,被派去做知县。由于父母年迈不愿远行,包拯毅然辞官回家侍奉双亲。为尽孝心而抛弃官位,包拯此举不仅没有惹恼妻子,反而赢得了妻子的敬重。董氏理解丈夫“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心甘情愿地陪伴丈夫奉养双亲。11年后,包拯的双亲都过世了,包拯才出任知县,踏上仕途。这期间,董氏无怨无悔地伴其左右。
在包拯从政的岁月里,董氏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包拯,在政治上也常常扶助、支持他。包拯经常当面向宋仁宗秉直谏言,一次在朝堂上,包拯因为一件事说话太激动,唾沫星子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虽然宋仁宗没有当面责怪他,但包拯退朝后想起朝堂上的事,不免闷闷不乐。善解人意的董氏了解到原因后,回后堂穿上诰命夫人的服饰,庄重地对包拯说:“你是为国家说话,就是皇上怪罪下来,我也愿和你一起受罚。只希望你今后在朝堂上继续为国家、为百姓直言面谏。”一席话,董氏深明大义、外柔内刚的性格展现无遗。
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是宋代著名的清官,他断案如神,被世人尊为包公。包公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成了小说和戏剧家创作的源泉。 劝嫂娘休流泪你免悲伤,养老送终弟承担,百年之后,弟就是你带孝的儿郎。 之上戏词出自京剧《赤桑镇》,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包拯的侄子包勉在萧山县令任上贪赃枉法,包拯斩掉了包勉后,他的嫂娘吴妙贞前往赤桑镇责问包拯,包拯晓以大义,最终得到嫂娘原谅的故事。虽然《赤桑镇》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包拯嫂娘是有原型的,现实中嫂娘的包拯的大儿媳妇崔氏。 《赤桑镇》剧照 包繶之妻 崔氏是包公长子包繶之妻,她是北宋著名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这门亲事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可惜好景不长,结婚二年后,包繶抛下妻儿英年早逝。包公夫妇相当开明,不希望看到崔氏为儿子守节而耽误青春,二老派人劝儿媳改嫁,但崔氏为了包家的名声执意不肯改嫁,说生为包家人,死为包家鬼。几年后,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可怜的女人身上,包繶的儿子五岁时也早逝了,崔氏相继遭受丧夫和丧子之痛。 吕蒙正塑像 包公次子 包拯的媵妾(陪嫁丫鬟)孙氏,曾因犯错被他赶回了娘家,当时孙氏已经身怀有孕,但是包拯并不知情。孙氏在娘家生子的消息被崔氏知道后,将孩子接回包家自己抚养。在包拯六十大寿之时,趁着喜庆的日子,崔氏将孩子抱出为公公贺寿,看到包家仅存的唯一血脉,包拯夫妇大喜。 在包绶五岁时,包公去世,宋仁宗亲自前往包家吊唁。看到忠臣稚子早孤,环顾包家如此朴素,仁宗厚赐包家并封包绶为将仕郎、太常寺太祝。 誓不改嫁 崔氏的母亲吕氏,不愿看到女儿年纪轻轻就守寡,从荆州远道来看望女儿,并想把女儿带回去改嫁给她的族人之子。崔氏的母亲对他说:「 ”当初你丈夫死了,你不改嫁是为了儿子,如今你儿子也死了,还有什么好守的?”崔氏说:「 ”我当初之所以不改嫁,不是为了儿子,为的是公婆。如今公公已经去世了,婆婆也年纪大了,小叔子年幼。我怎么能舍她们而去呢?”吕氏大怒,对她女儿说:「 ”我这么大年纪远道而来,你就忍心让我自己回去么?你必须得跟我回家。”崔氏哭着对她母亲说:「 ”母亲远道而来,按说我不该让母亲自己回去。但是到了荆州后,如果您再逼我改嫁,我就自缢,您可以把我的尸体送回包家。”崔氏将她母亲送回荆州后,吕氏知道女儿节烈,也就不敢再逼她改嫁,让她回到了包家。 亲侍汤药 包公夫人董氏在生病卧床期间,崔氏与小姑子二人侍候床前,亲自为老太君煎药尝药。在包公亡故四年后,包公夫人董氏亡故,崔氏打理了老夫人的身后事,并把她埋葬在包公墓侧。崔氏抗起了管理包家的重任,悉心教育抚养小叔子包绶。 包公墓园 包绶嫂娘 崔氏虽然名为嫂子,其实负担的是养母的责任,这也就是嫂娘称呼的来历。在嫂娘崔氏的主持下,包绶娶包公门生张田之女为妻,张氏早亡后。崔氏又替包绶操办了一次婚姻,娶了已故宰相文彦博的三女儿文氏为妻。之后,崔氏还派人接回包绶生母孙氏,让他们母子团聚。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崔氏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包绶千里奔丧从开封赶往合肥,为崔氏披麻戴孝,以母子之礼将崔氏安葬。 崔氏曾被朝廷封为永嘉郡君,当时的敕封文书是由大文豪苏东坡书写,这封文书被辑录于《东坡文集》。 崔氏墓 无眠心语: 包公一生忠正清廉,是历代清官的楷模。他儿媳崔氏高风亮节,为了包家劳碌一生,性纯孝。后世京剧《赤桑镇》中,包公嫂娘吴妙贞的原型实际上是来自于包公的儿媳崔氏。 包绶死于赴任途中,随身只有四十六文铜钱,他为官正直清廉,除了受到父亲的影响之外,与崔氏的教育也有一定关系。
《二十四悌》和《朝野佥载》里记载了一件事,说唐朝有个崔氏女“替姐代嫁”。妹妹怎么会替姐姐代嫁呢?妹妹嫁出去后,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话说唐朝的时候,冀州有个长史叫吉懋。吉懋有个儿子叫吉顼,转眼间,他这个儿子到了该成家的年纪。说起来,吉懋的职务也算过得去。但他却有一个弱项,那就是吉家的门第不高,这在古代,是会被人轻视的。看看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就知道,在唐朝,门第有多重要了。武士彟很能干,也很有钱,又为唐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是商人出身。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贱的。所以,他无论和皇帝李渊感情多深,功劳有多大,却还是因为出身低微被大家轻视。也就是这样,李渊才让他续娶了皇亲国戚杨夫人为妻,其目的,就是要抬高他的门第。吉懋也希望通过这种联姻,来抬高自家门第。他打听到南宫县丞崔敬有两个女儿正待字闺中,不免非常高兴。原来,崔敬虽说官职不大,但他却是真正的名门大族。
同时,家境还很优渥,两个女儿也长得花容月貌,且知书达理。因此,吉懋找到崔敬,向他表达了联姻的愿望。崔敬认为,吉懋的家世和自家的家世不匹配,算不得一桩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因此死活不答应。吉懋偏偏非崔家长女不娶。所以,他利用手中权力,对崔敬多有挟迫。最后,崔氏无奈,只得答应。吉懋又是性急之人,当下便下了聘礼,定下婚期。
崔敬惧内,思忖来思忖去,都不知该如何把这桩婚事告诉夫人郑氏,每次都是欲言又止。因此一拖再拖,最后竟拖到了结婚这日。结果,待吉顼骑着大马,穿着红袍,后面跟着大花轿,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走到崔家门口时,郑氏才得知,原来这是来迎娶其长女的。
郑氏死活不同意,抱着长女痛哭不止。长女听说吉家门第不高,也觉得是委屈下嫁,唯恐嫁过去会吃苦受累,因此 “坚卧不起”,铁定了心,不肯出嫁。面对此情此景,吉顼也是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偏偏左右邻居听到吹吹打打,都跑来看热闹。崔敬左右为难,又见邻居越围越多,急得团团转,却也无计可施。
崔敬越想越怕,竟想一死了之。这时候,崔敬的小女儿站出来,对郑氏说,父亲有难,做女儿应当替他分忧。别说是出嫁,就算为奴,也心甘情愿。再说,吉家虽说门第不高,但也受乡里推重,算得上德高望重,所以谈不上门户不对。姐姐不愿意嫁,她代姐姐出嫁便是。说完,便让侍女把自己好好打扮了一番,坐上花轿随吉顼而去了。
婚后,由于崔敬的小女儿显赫了吉家的门第,因此,吉顼的家人对她非常热情。吉顼也在她的劝说下,苦读诗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由于吉顼能力突出,敢于进谏,深得武则天器重。因此平步青云,最后竟然登至相位。而崔敬的小女儿代姐出嫁后,阴差阳错,竟然也做了宰相夫人。她不光门第高贵,还荣耀之极。(参考史料:《二十四悌》《朝野佥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