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马得宝出去一趟之后是真的成长了,有人会觉得他不去福建找麦苗,再一次抛弃了和麦苗的感情。对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只能说是狭隘了些。身处那个年代的背景之下,爱情自然可贵,可最大的问题还是生存,这个问题不解决, 那还会出现用女儿换牲口的事情。
这里心痛水花一秒,再说回得宝的选择,就白校长殷勤的样,是巴不得早点把女儿嫁给马得宝。至于得宝选择在家乡发展,完全就是得宝的看到了希望,出去了福建打工又怎么样,和麦苗能见上面又能怎么样,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不然教授也不会夸马得宝有眼光了。
至于最后他们在没在一起,其实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就算马得宝不给麦苗写信,那么麦苗也要回来了,那自然就能见上面了,所以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懂了。片尾的演员名单可以看到,尕娃、水旺也都娶了媳妇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这马得福作为主角肯定也是能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
通过片尾的线索只是知道了得福的女儿叫贝贝,可是官配到底是哪一位确实没有明确标注。唯一有过绯闻的水花早就嫁人了,小孩都要叫马得福叔叔了。所以肯定是排除了水花了,之前其实举例说了一下其实娟子也非常合适,热心的网友们提醒她已经结婚了,这个事实当然知道的了。
其实就是想说明,马得福的媳妇肯定是要有另外一个角色才行,都是来看笑话的,却没有人到片尾找到马得福的老婆,看来还是要小编来揭晓答案,因为马得福的媳妇基本是已经锁定了,她的名字叫高青峡。至于为何会是她,因为只有她才是最合适的,虽然是猜测但其实是可以坐实的。
首先高青峡的名字比较中性,但看到是柴碧云饰演的,就可以完全确实这是一个女性角色。其次再来看演员名单里紧挨着的人,后面一位是青铜峡的高书记,再后面是高青峡的妈妈,通过水站的事情可以得知,灌溉用水的事情已经得到解决,有了自己的水灌溉之后,基本可以确实一个事实,马得福太可能还会和高书记有交集。
但演员表里不仅出现了高书记,还出现了高青峡和她的妈妈,可以直接证明马得福和高书记一家肯定还有戏份没完结,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明白了原来高书记话里有话,原来还是这个意思啊,因为水的事情,高书记对着马得福说过小伙子我记住你了,当时就觉得是某种潜台词,但又不敢确定。
真是隐藏得太深了,合理是因为领导就喜欢马得福这种又好看又非常朴实的年轻小伙子了,演员冯晖当了宋运辉的岳父不过瘾,这是又跑来《山海情》里当马得福的岳父了,对比一下宋运辉和马得福就懂了这选女婿的标准原来是如出一辙啊。
近年来,城市在变化,我们的农村也在变化,下面就是写农村变化的快板台词,与大家分享了解。
农村变化单人快板台词:《农村变样子》
上台子,清嗓子,两手忙得是甩板子,
我给大家说上一段子,夸夸农村变样子。
要说子就专说“子”,若有一句不带子,
大家轰我下台子,省得再耍嘴皮子。
先说大集体那阵子,五更半夜没有闲空子,
腰酸背疼过得还是穷日子,怪只怪大锅饭让人混日子。
单说修庄盖房子,难得没有票娃子,
只能打上个土圈子,盖上顶棚还无法安窗子,
黑咕隆咚就像班房子。
冬天生的是土炉子,烧得是粪蛋柴棒子,
烟就圈了一屋子,熏得人流泪淌鼻子,
冻得尕娃子围被子。
土炉子上搭的是清汤锅锅子,锅里调的是白菜帮帮子,
顿顿拌汤苞谷榛榛子,几天才吃一顿面条子,
还是少盐缺油半年见不上肉星子,只盼那大年三十生产队里宰那猪娃子。
大年初一拜年串门子,小里小气丢面子,
好些拿上个油饼子,差不多拿上个卷卷子,
一般还是那白面“刀巴子”。
穿的是补丁汗褂子,走哪里骑得是毛驴子,
进城屁股上挎的是煤油瓶瓶子,三分钱找了几个糖瓜子,
留着回家哄娃子,自己嘴里淌得尽是“哈拉子”。
罢罢罢,提起过去就想哭鼻子,还是说说改革开放的这阵子,
勤劳人吃苦流汗甩膀子,挣来的尽是票娃子,
家家户户盖起新房子,红墙上安得是铁门钢窗子,
烤漆家具摆了它一溜子,地板亮的照见人影子。
小媳妇回家提的是电烫子,老人高兴的`听着戏匣子,
姑娘小伙哼哼咛咛唱歌舞步子,尕娃子的玩具也是呱呱叫的棒样子。
家家户户烧上铁炉子,炉子上炖的是火锅子,
火锅里下的宽粉香肠鸡爪子,吃热了电扇就转得“瓦尔子”。
如今过年过节串门子,大包小包的罐头酒瓶子,
东奔西走干脆开上三轮四轮子,喝醉了想吃的还是韭菜面条子。
进城坐的是小车子,问话就掏出手机子,
肚子饿了下馆子,啤酒伴的是牛肉猪肘子,
上市场褡裢里背的是饭盒子,回家时装得是风味小吃酿皮子。
如今生活变样子,全靠党给我们指路子,
过去现在对比了一阵子,也该鞠躬行礼下台子,
大家别忘了小康路上使劲迈步子,科技兴农、遵纪守法争做中华民族好儿子,争做中华民族的好儿子。
瞧咱农村新变化(方言音舞快板)
人物:1男8女。
男:姑娘们。
女:诶。
甲:你们好。
女:好。
男:今儿个咱不往别处跑。
女:去哪呀?
男:咱到农村去圪照照。
女:那有个甚看头。
男:哎,变了,变了。这会儿的农村和以头那会儿可不一样了,这几年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变化大的哩!
女:好啊,那咱都就一起去圪照圪照来瞧一瞧。
男:上车,走喽!
女(板):坐车走往土圪豁,
这路修的平踏踏,
往前走来是直不捻捻,
铺得真是光不哒哒。
男:你都可知道以头是甚样儿来?
女:那还能不知道。
甲(板):骑车走在球土路,
乙(板):圪塔蹦翘圪簸的苦,
丙(板):圪套洼块圪炖身,
丁(板):圪圪铛铛晕乎乎。
戊(板):天气晴时净不荡土,
己(板):走一步就扬得灰憷憷,
庚(板):下喽雨雪更倒霉,
辛(板):泥汪四带的难挪步。
男:这会儿得劲儿了吧?
女(板):村村通喽水泥路,
走在上头真舒服,
一路通来百业旺,
全面发展有基础。
男:姑娘们,第一站到了,你们快看。
甲:哇呀,老爷家呀,不荡忽忽的,这是到了哪了呀喂,这个好哩。
戊(板):大街小巷是硬化路,
己(板):一街两行是花草树,
庚(板):四五十步一盏灯,
辛(板):圪地圪廊真干净。
女(板):农村城市分不清,
觉意好像进喽城。
乙(板):以头也来过这个村儿,
猪圈乱修没规程儿,
粪尿流街臭烘烘,
这会儿怎没一点儿味儿?
男(板):我看你是个刘姥姥,
沼气你都不知道,
猪粪这会儿成喽宝,
家家户户离不了。
戊(板):煤球不用烧,
己(板):柴火不砍了。
庚(板):烟火不再熏,
辛(板):节能又环保。
丁(板):养猪很赚钱,
丙(板):沼液又肥田,
乙(板):真是好项目,
甲(板):生态又富民。
男(板):还有秸秆沼气站,
集中供气更出坦,
政府扶持力度大,
今年沼气建一万。
女:啧啧啧,这沼气真是个好东西喂。
男:还有变化继续看,
你都上街转一转。
甲(板):卫生所,已改造,
农民个个来参保,
合作医疗新型化,
老百姓看病不难了。
乙(板):文化室,修得好,
有图书,有电脑,
新型农民培训忙,
科技知识学的牢。
互联网上连世界
农产品外销不愁了。
丙(板):这里还有体育场,
乒乓球篮球打得忙,
健身器材十来样,
休闲锻炼你就上。
丁:哎呀,真真眼气的不行,都不想走了。
男:走吧,走吧。下一站,下一站,咱都去瞧瞧东后盘。
戊:哎呀,我可不敢去那个村喂。
女:怎来,怕甚哩?
戊(板):东后盘,东后盘,
骂街打架没人管,
车要压死一只鸡,
都要讹你半个万。
男:那都是老黄历了。
甲(板):我都进村瞧喽瞧,
乙(板):村民人人讲礼貌,
丙(板):文明家庭牌子多,
丁(板):和谐稳定就是好,
己(板):民主议事商量办,
庚(板):村务公开有黑板报。
男:怎股劲儿,你不嫌这个村怕了吧?
戊:文明村牌子我看到,
以后还得来多跑跑。
男:经济发展很重要,
沿路挨村来圪照。
甲(板):农业发展有六项,
玉茭种好最稳当,
乙(板):小杂粮,更吃香,
小米地蔓远名扬,
丙(板):花椒核桃和木耳,
绿色产品正兴旺,
丁(板):鸿生淀粉古陵山,
五色土阿珍加工忙。
戊(板):药材产业发展快,
野生抚育人工栽,
己(板):规范种植GSP,
品质享誉海内外,
庚(板):同仁堂和养生堂,
大牌企业慕名来。
乙(板):畜牧养殖更厉害,
太行黑山羊销国外,
丙(板):养殖园区建得多,
一不溜来一排排,
丁(板):强民乳业奶牛园,
二百多头真气派。
戊(板):农家旅游有创新,
提篮小卖土产品,
己(板):农家旅馆小吃店,
乡土风味分外亲。
庚(板):搞建筑,搞运输,
搞装潢,搞劳务,
辛(板):小建材,修理铺,
村办煤矿迈大步。
女(板):生产发展真真快,
迈向小康户户富。
男:怎么样,今儿个开眼界了吧?
女:哎呀,没想到,没想到,农村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众(板):新农村,新天地,
新农村建设不一般,
经济社会齐发展,
明天的农村更灿烂。
日头已经西斜,老戏台的影子一点点压过来,来喜欠欠身子,从碾盘上出溜下来。他拍了拍屁股,对着碌碡说:“这世事,闹不清!”这个散了架子的碌碡几十年没挪过窝了,风雨剥蚀过的纹理和来喜脸上的褶皱有些相似,它能听懂老头儿的话,只是开不了口。
来喜一开始闹不清他父亲为什么要把他过继给人。
来喜原来不叫来喜,他的父亲给他起的学名叫陈继贤,他还有个哥哥叫陈希贤。老爷子颇有些学问,是村办学校的校长,哥哥大他十岁,也在学校教书。那时候村里办学校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没老师就是没校舍,所以周围七八个村庄凡是想念书的孩子都得来他们陈家庄。十里八村的人都尊称父子俩为老陈先生和小陈先生。
老陈先生对子女要求甚严,念书识字必须得用功,连平时的一举一动也要规矩。比方说吃饭,一定要用手扶着碗,身体要坐直,不能伏下身子爬到桌上,夹菜要适量,动作要稳当,不能用嘴去就碗、就筷子,不能“吧嗒”嘴,等等。
小继贤二姨家的三个孩子就很没规矩,喜则年龄大点儿,还懂点儿事,二喜、三喜就淘气得很,整天灰头土脸,袖口上全是鼻涕。逢年过节的时候亲戚们之间有个走动,三个娃前脚走,老陈先生后脚就会拿他们当反面教材给小继贤上一课。可小继贤万万没有想到,突然有那么一天,他反而要向这三个没家教的家伙学习了。
据说老陈先生决定把小儿子送给他二姨家是听了算命先生的话。算命先生说继贤八字不好,克亲生父母,只有过继给别人家才能保平安。当时小继贤正读高小,一万个不情愿,挨了一顿戒尺,才哭哭涕涕地被二姨夫拉走。小继贤从此恨上了父亲。
小继贤长得随他爹,高高瘦瘦的。二姨夫开玩笑说,你身上肉太少了,叫你“四喜”都对不起这个名字,就叫“来喜”吧。
既然“继贤”已经变成“来喜”了,就得过“来喜”的生活,他得跟着二姨夫和哥哥们下地干活,至于书本,只怕这个小村子也找不到几本书。三喜只比他大一岁,可人家打小干农活,已经能顶半个劳力给家里挣工分了,而来喜只能在地头打打杂,掰个玉米、抱个秸杆什么的。这还不说,来喜连吃饭都是个笑话。
收工回到家,二姨在锅台上一敲,四个男人就一人一个大碗过去盛饭,来喜半天都反应不过来这是叫他吃饭。端上饭,四个人往地上一蹲,呼哧带喘就吃完了。来喜学样蹲在地上,脚后跟着不了地,晃晃悠悠的,把碗都掉了。二喜、三喜就憨厚而放肆地大笑。
来喜原来喜欢念书,生活一下子变成了这样,他真是想不通,就更加恨他老子。
来喜寄人篱下,干什么都格外用心。等他摔烂三个大碗之后,他就能和哥哥们一样四平八稳地蹲着吃饭了,农活也渐渐上手,间苗、掐顶这样的技术活也不在话下,这个活连二喜、三喜都干不好。
四、五年的光景,来喜一次也没回去看望亲生爹娘。邻村上下七八里路,有时候喜则去给姨夫老陈先生拜年,他也躲着不肯去,只是偶然会碰到希贤来看望二姨和二姨夫。希贤对他很冷淡,待理不待理的。二姨夫一家人好象也从不提起他亲生爹娘那边的事。直到有一天,二姨对他说,回去看看你爹吧,怕是不行了。来喜不能再拒绝。
老陈先生已经奄奄一息,连一句整话也说不上来了。家里的东西被砸得稀巴烂,原来满满当当的书架变得空空如也,老陈先生亲笔书写的楹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涂上了红油漆。
希贤对来喜说,四五年了,爹刚把你送走家里就乱了,再批斗下去,哥恐怕也撑不住了。
来喜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老陈先生脸上总算露出点笑意,走了。
过继给人就不是自己的儿了,来喜不用给老陈先生披麻戴孝,扛幡送行,也不需要三年守孝。
老陈先生走了第二年,来喜就由二姨夫张罗着娶了媳妇。读书人没有好下场,来喜彻底死心了,也就不再后悔失学的事,农民么,还是要把地种好,没过几年,土地也包产到户了,来喜更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转眼间,来喜的儿子也大了,已经在村里办的新学校念初中了。
来喜的儿子叫虎娃,老陈先生的子孙,是个念书的材料。村里有些见识的人说,这小子将来能考上清华北大。来喜不以为然,说,认个字,会算加减乘除就行了,书念多了没什么用。来喜的想法并不特别,村里人大多是这么认为的,更何况来喜这儿还有老陈先生的前车之鉴。
国家有政策,来喜也不敢不让虎娃上学,只能旁敲侧击。他说,考大学就是混个饭碗,那饭碗要空着就是个要饭的,碗里得有粮才行,咱地里种的是啥!“人勤土变金”,好好种地,要什么有什么!虎娃不爱听,只当是耳旁风。
农村孩子,课余时间都得下地干活。来喜干农活已是个行家,种地细致得跟绣花一样。他盼的是儿子也能早早搭把手,所以一有机会就带着虎娃下地,手把手地教。
二喜的儿子牛牛和虎娃一般大,也帮家里干活,比方说割草、放牛。来喜经常教导虎娃,说,你看牛牛,割回来的稗子草一捆一捆都是虚的,他家的牛都养得越来越瘦了,干活得实在,不能象他一样。虎娃不管爱听不爱听,干活儿还是很卖力气。
本来学习就是苦差事,当爹的不督促,只管催撵着干活,不管情愿不情愿,虎娃退学也是自然的事。反倒是二喜,目不识丁土包子一个,儿子牛牛却考上中专到省城念书去了。来喜嗤之以鼻,虎娃却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一个人哭了半晌。
这回轮着虎娃恨他爹。虎娃再不肯下地,想着法子出去打工,宁肯在城里睡水泥管子也不回农村来。来喜气得跳着脚骂,暗里却更下辛苦。来喜的庄稼收成总是全村最好的,老俩口省吃俭用的,硬是盖起了一溜大瓦房。来喜对老婆说,哪天你尕娃子在城里混不下去,还得回来过安生日子。
牛牛中专毕业上了班,工资挣不下几个,又要结婚又要买房,逼得二喜抓耳挠腮。来喜心说,说啥来着,念书不顶毬用。可是过年的时候,虎娃一回来就跟牛牛粘在一起,本家的其他兄弟根本不待朝理。来喜说他几句,虎娃便顶撞他说,你哪知道城里的好!来喜不知道城里的活法,只能不吭气了。
又过两年,来喜给虎娃讨了媳妇,原以为这下可以拴住儿子了,可虎娃两口子放着宽宽敞敞的房子不住,双双去城里漂着,给人打工。一生了孙女,当奶奶的也进了城,四口人租一间鸽子窝。
来喜偶然去看老伴,在儿子家一天也呆不住,回老家前还骂儿子,你这工不工、农不农的,村里二流子也比你们过得舒坦。
说归说,骂归骂,来喜进城少不了带一大堆东西。自家种的小米、豆子,杀好的鸡、炸好的鱼,白面也要带上五十斤,要不是实在拿不上了,只怕他要把整个厨房搬进城。
儿媳老是说,爹带的东西比城里的好吃。来喜就又骂,就会说嘴,这不是地里长的!还不知道你,就是让老子再给你们多送点。骂完了,下次进城就带得更多。
来喜闹不清,那城里人挤人的有什么好!
老伴成了孙女的老妈子,来喜孤孤单单,突然就觉得老了。他学会了抽旱烟,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剧烈地咳嗽,然后赶紧再抽两口止咳。
有时候进城见着老伴,老伴就给来喜唠叨家务事。
孙女儿到了上学的年龄,虎娃在城里托人找关系,费了老大周折才进了城里的学校,私立,学费高得吓人。
孙女儿上了初中,跟人搞对象,老师叫家长,虎娃两口子没功夫去,她就去了一趟,又被老师训了一顿,说你们这是什么家长。
孙女儿上了高中,功课跟不上,找老师补课,大把大把花钱还怕请不到,虎娃两口子愁坏了。
因为没让虎娃念书,来喜觉得理亏了,不敢再阻拦孙女的事,少不得勒紧裤带给儿子凑点钱。
孙女最后倒是考了个大学,花了四年钱,毕业了什么也干不了,还是四处打零工,一天就知道抱着手机玩。
来喜忍不住,就说她,别一天玩手机,那里面有什么好东西!孙女嘴一撇,拧身就躲开了。老伴就抱怨他,人家爹妈都不管,你来个一天半天的,说这些没用的干啥!来喜就火了,吼道,那他们每天这样消闲,凭什么要你伺候着,你跟我回家。吼叫完了,还是一个人气呼呼地回了老家。
来喜实在是闹不清,自己想念书的时候,天打地对的就是念不成,后来他觉得应该好好当个庄稼人了,儿孙们却不肯种地,现在倒好,连劝劝孙女儿好好上班、认认真真找个对象也不合时宜了。
日复一日,来喜干不动了,看着日渐荒芜的田地,不禁悲从中来。来喜偶然也想,假如世道不乱,老陈先生一直好好的,他会不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不求别的,有文化的人也许能知道这后辈儿孙们是怎么想的。
冬天了,老来喜天天和一帮老头儿坐在碾盘上晒太阳,聊天。他一说“这世事,闹不清!”老头儿们就全跑了,他们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只有这碌碡跑不了,肯听老来喜叨叨这些事,但碌碡却开不了口,没法安慰这个一辈子踩不上点、跟不上趟的死老头儿。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55天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朔漠,把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鸣般的马蹄传到了西亚东欧,奏出了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7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辉煌早已化作历史的烟尘,功过留与后人说。然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最后魂归何处,却始终是个谜……
公元1226年秋,64岁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率领大军“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同行”(据《蒙古秘史》)
公元1227年,吞并西夏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已近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适。戎马一生的一代天骄和众多老人一样,无法抗拒岁月沉重的枷锁。他留下大军继续攻打西夏都城,自己带着亲信怯薛军(禁卫军)移到六盘山避暑。这次移兵就如牧人率领自己的羊群到一处水草更丰美的地方驻牧一样自然,然而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迁移。
是年8月,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终于向死神低下了桀骜高贵的头颅,病逝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享年66岁。临终前,他命令自己的子孙将出降的西夏国王及王族全部处死,以此作为一个强者给予敌人的最后裁决。
传说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将领遵循遗诏“密不发丧”,由最忠心的部下把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赶造好的陵墓中。部下出动了万千骏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最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而另据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除马匹踏平墓地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坟上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等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时,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让当时被杀驼羔的母驼作为向导,如果母骆驼停在一个地方久久徘徊,哀鸣不已,那么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700多年过去了,漫漫草原,茫茫戈壁,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如同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渺无踪迹……
成吉思汗地墓地找到了吗?
一旦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将使发现特洛伊城和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陵墓的轰动效应相形见绌,成陵中的珍宝将比秦始皇陵中的还要壮丽。
――日、蒙联合考古队
2004年10月6日,一条爆炸性新闻在国内外媒体出现――一支日本和蒙古的联合考古队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成吉思汗的 “灵庙”!如果灵庙身份得到确证,那么将会在灵庙方圆12公里内锁定成吉思汗的陵墓。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此发现属实,那么它将比特洛伊城和图特安哈门陵墓的发现更加激动人心,或许会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10月4日,日本、蒙古联合考古队在位于距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约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发现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纪的灵庙遗址。在灵庙的下方是一座几乎已成废墟的石头平台,在石头平台的下方藏有许多坑洞,里面埋葬着许多战马的骨灰和遗骨。从战马遗骸的数目之众来看,这座陵墓的主人显然地位非比寻常。在方形的基坛上约11米见方的范围内还发现了作为灵庙遗存的基石和柱穴,因为没有发现瓦和砖,所以推测上面所建应该是帐篷。考古学家认为,这个石头平台应该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灵庙内,还发现从上面看为“凸”形的、高约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烧火的痕迹。基坛的周围发现了埋灰和马骨的坑,考古队认为这是为祭祀成吉思汗而烧马等“烧饭”仪式的证据,这与中国史书的记载一致。另外,在灵庙的南侧,出土了刻有作为皇帝象征的龙的纹样的香炉,这则与14世纪波斯历史书的记载相一致。
考古发掘队的负责人之一、日本新泻大学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绍称,距这个陵墓7英里之内密布着各个时代的蒙古首领陵墓。种种迹象显示,这里应当就是传说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各国考古专家对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4个地点。一是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中国甘肃的六盘山;四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不过,这些都只是推测,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此前,2000年8月,美国探险家、亿万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率领着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2001年8月16日,克拉维兹的考古队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被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包括几十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又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个月后,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有传言说,在考察过程中,美国考古队的一些工作人员被陵墓墙壁中忽然涌出的许多毒蛇咬伤,而且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考古队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于是决定放弃挖掘。不过,真实情况据说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
美国考古队这次出师未捷的考察给人们留下了重重谜团和极大的希望,尤其是蒙古政府的阻挠,更让人们深信,为蒙古民族所崇拜的圣祖成吉思汗就安葬在那里。
然而,这次蒙日考察团的“重大发现”,虽然证明了克拉维兹考古队所指出的地点确实有惊人秘密,却非但没能让人们感到拨云见日般的快感,反而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其中最大的反对意见是,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决定了蒙古族不大可能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墓葬,即使是这个民族的缔造者也不能例外。那么,这个游牧民族地丧葬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
成吉思汉是被“天葬”的吗?
不得损坏土壤,严禁破坏草场;不得将奶食与其他食物洒于地上,违者处斩;禁止在夏秋两季白昼下水洗浴及在水中洗手……不得在草甸洗晒衣服;有失火、放火者,全家问斩。
――《成吉思汗大扎撒》
在蒙古游牧民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问他的母亲:我们蒙古人为什么总是游牧和迁徙,就不能定居在一个地方呢?他的母亲告诉他,如果在一个地方定居,那么地母神――额图根会很疼的。蒙古人的游牧和迁徙,就像血液在地母神身上流淌,使她浑身舒畅。
这个故事生动而简洁地诠释了蒙古人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要与自然维持一个和谐的关系。成吉思汗所制定的《成吉思汗大扎撒》,是蒙古人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中严格规定了对于草原保护的法令,如不准在草地挖坑、不准焚烧草地、不准向草地泼洒秽物等等。因为这些都是对“腾格里”也就是长生天的亵渎。
在这样视人为自然一部分的思想之下,蒙古人对于死者的安葬,就与其他农业文明有着很大的不同。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从蒙古人信奉的萨满教来讲,祭奠先人主要是祭灵魂,不是祭尸骨。
按照蒙古民族的观念,人将死时,他的最后一口气――灵魂将离开人体而依附到附近的驼毛上。据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就是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已经附着在这团白色驼毛上,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冢里。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20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银棺被打开过,并发现了这团驼毛。可惜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这团驼毛连同衣冠冢里的马鞍、弓箭,全部被毁弃掉,真正属于成吉思汗的贴身物品一件都没有了。
成吉思汗逝世之后,灵柩运回蒙古草原。但是成吉思汗是如何安葬的,葬于何处,是否随葬有大量珍宝,至今众说纷纭。
有观点认为:成吉思汗的遗体安葬于今蒙古国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图拉河三河发源的大肯特山的一处山谷中,建有陵墓。然而问题在于:成吉思汗逝世之时正当盛夏,遗体如何能运回数千里之外的肯特山一带而不腐烂?路途遥远,非数十日不可到达;而当时深受萨满教影响的蒙古人的传统观念对尸体腐烂更为忌讳。
1935年,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地下发掘出了一只铁制小柜,柜中所藏一本残破的蒙文小书,系曾随成吉思汗出征的蒙古将领突拔都所记成吉思汗逝后的情况。据1939年成书的《伊克昭盟志》所引,“大汗出征突薨,因大汗×××××(因字迹残破难识,以×相代,下同)议举天葬。……丞相奉汗衣冠宝剑,熏沐置七宝箱内(原按:即当今之银棺),使神驼载运,拟葬××××。行大漠四十七日……,又行××日至平漠洼地,驼立不行,臣民以主喜悦,为营葬于洼地高原(原按:当系今伊金霍洛旗),设戍守护……四处觅宝剑,至百里外草地上寻获,就其地置为为宝库(原按:即今内蒙古之苏勒定霍洛),四时享祭。”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则成吉思汗逝后即择时、择地“天葬”,然后以灵柩盛骸骨、遗物,北返蒙古草原安葬。
自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帝王均实行“秘葬”。成吉思汗逝后10余年,南宋朝廷曾派彭大雅、徐霆出使蒙古,回归后合编《黑鞑事略》,其中说,“霆见忒没真(即铁木真)之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北元时期,以致蒙古帝王的陵墓,至今一座也没有被人发现。
值得重视的是,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中一直流传着成吉思汗葬于这一地区的传说。在鄂托克旗有一些地名与成吉思汗的安葬有关。而在阿尔寨石窟,则有成吉思汗安葬图、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崇拜图。相传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时,曾经在这里养伤,并且指挥、部署军事行动,至今遗迹尚存。至于成吉思汗是否逝世于这一地区,逝世后是否在这里举行天葬,是否安葬在这一地区,则有待于深入、系统的研究了。
那么,历史记载的成吉思汗去世后的安葬,会不会仅仅是后人的猜想和臆断呢?从成吉思汗开始,历代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的安身之所全都杳无踪迹。即使全都是“秘葬”的方式,也应当能找到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但是什么都没有找到。是不是所有汗王和皇帝都是采取了蒙古传统的保留灵魂而忽视尸体的安葬方式呢?
当年克拉维兹考古队在蒙古进行考古的时侯,土耳其考古学家宣布发现了蒙古帝国中亚统治者比尔格可汗的陵墓,里面发现了2800件金、银、珠宝,这个发现令人怦然心动。人们猜测,成吉思汗的陵墓里也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和图特安哈门国王陵墓里出土的宝物一样令人目不暇接,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丽。但是,比尔格可汗已经是一位伊斯兰教徒,他已经是一个远离草原文化的蒙古人了,他的墓葬难以代表生活在蒙古本土的蒙古可汗们,更代表不了成吉思汗。
链接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经过元、明、清各个朝代,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喇嘛教传入后,在草原牧区出现了天葬。人死了以后,给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缠身,然后把尸体放在勒勒车上(也有的不用勒勒车,而是用马或骆驼驮),用鞭抽打牲畜,不用人驾驭,让它任意奔走,任意颠簸。死尸掉在哪里无人管,车走到哪里去也无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车辙去找尸体。找到尸体后,如果尸体已经被野禽、野兽吃掉,就认为已经升上了天堂。要是禽兽没吃,就要请喇嘛来念经,给他赎罪。
也有的天葬和这种葬法略有不同,就是装尸体的车要有人驾驭,但也是让车子任意颠簸,或是赶车向山上走,尸体在哪里落地,哪里就是吉祥的葬地,马上用土块、石块把尸体围起来。第三天与前述方法一样。这种葬法的特点是“求天卜地”,流行的范围很广。
喇嘛寺庙影响较大的地方,也有的实行火葬。丧礼过后,将死者与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于山河。传统习俗以火葬为主,除寺庙葛根活佛以外,不修坟墓。从民国初年开始,火葬、土葬并行。
土葬分两种:一种是将逝者尸体装入白布葬袋运至墓地,按照头北脚南的姿势把尸体放入坑内掩埋,墓穴上面用石头堆成墓包,墓包上立达日其格(一块白布上写有藏经或蒙经的灵魂幡)。另一种是用檀香木水或芳香草水洗逝者全身,入殓后让逝者头部平视,双手合十,盘腿而坐。然后在棺中填满香和芳香草,在棺外罩紫色或黑色布棺罩。棺材安放好后,烧香,点灯,上供,守灵3~5天。出灵时,棺材从窗户抬出(意为死人和活人不能同走一个门),儿女亲友要面地而卧,让棺椁从身上慢慢移过。再由逝者的儿子举着柳条杆白旗(上书玛尼字)引路,将棺材运至墓地下葬。3天后,家人要前往墓地摆供品祭奠。用于拉棺椁的车,3天内不能进屯,须在野外向外侧翻放3天,方可取回。
成吉思汗永远活在他的子孙心中
成吉思汗的墓地是一个千古之谜,而这个千古之谜,作为成吉思汗子孙的蒙古人却从未急着将它解开,他们从未因为找不到自己祖先的埋葬之地而感到遗憾。在他们心目中,成吉思汗不朽的灵魂,早已安息在“圣祖之灵的禁地”――鄂尔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
这里是成陵的所在地,是蒙古人祭祀祖先的圣地。就如走进草原随处可见的敖包,里面并没有牧民们的先人,但却是牧民们所坚信的先人灵魂的所在。
据传说,当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的美景,十分陶醉,留连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马拉人推纹丝不动。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成吉思汗安葬在鄂尔多斯的说法,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所否定。但是,成吉思汗去世后,幼子拖雷在木纳呼格布尔(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建立了白色宫帐,安放成吉思汗灵位和遗物,进行祭祀,从此,这里便成为蒙古汗国的“奉祀之神”和“总神祗”。
窝阔台汗继位后,进一步完善了成吉思汗的祭祀,并在都城哈拉和林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宫帐。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在上都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灵宫,称为“朱剌斡尔朵”(**宫帐)。公元1266年,忽必烈在元大都建立祭祀成吉思汗等祖宗的太庙,并钦定祭祀制度,作为在元朝建立后对蒙古汗国时期“总神祗”的延续。同时,忽必烈还钦定了成吉思汗四时大典,并每年率黄金家族成员从大都专程到上都西北郊的祖宗祭祀宫举行盛大的祭奠。
公元1510年,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重建万户制,将全体蒙古划为6个万户,并将分散的成吉思汗八白宫集中在鄂尔多斯万户,重新规范了祭祀制度。
17世纪初,鄂尔多斯万户额林臣,将八白宫迁至黄河南岸的伊克昭。至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旗徽等奉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
公元1649年,清朝在鄂尔多斯实行盟旗制,额林臣被封为多罗郡王。额林臣于是把成吉思汗八白宫迁往自己的封地――郡王旗境内的巴音昌霍格河畔,并将这个地方改名为“伊金霍洛”,意为“圣祖之灵的禁地”或“圣祖的院落”。
清朝初期,对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八白宫)的称呼,开始出现了“成吉思汗陵墓”之类的话,以讹传讹,成吉思汗祭祀宫帐逐渐便成为“成吉思汗陵”。
这块禁地是保存成吉思汗灵魂的地方,它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如耶路撒冷在穆斯林心中的地位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日本侵略中国时,曾经想把成吉思汗陵东迁并控制起来,以此要挟蒙古各旗对于日本占领的承认。为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当时的国民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灵柩先后迁移到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1954年4月1日,新中国的中央政府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移回鄂尔多斯,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的祭祀至今已延续了776年,在人类历史上大概是绝无仅有的。成吉思汗逝世的第二年(公元1228年),其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并举行了为期3天的盛大祭祀,甚至挑选出40名出身于贵族、大臣家庭的美女,“用珠玉、首饰、美袍打扮,穿上贵重衣服,与良马一道,被打发去陪伴成吉思汗之灵。”(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上册,第215页。)
此后,祭祀的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落后、原始的以美女殉葬的方式被淘汰,而将成吉思汗的灵柩、生前用品和夫人们的灵柩安置于八座白色的蒙古包之中,称为“八白室”,蒙语称之为“鄂尔多斯”,即“宫帐群”之意。在成吉思汗的功臣、战将的子孙中,选出500户,专司管理“八白室”和祭祀事宜,世代相传,称为“达尔扈特”,意为“神圣的人”或“自由的人”。达尔扈特在蒙古人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他们不纳捐税、不服徭役、不任官职、不当兵,也不隶属于蒙古各部、旗,只由济农管辖。时至今日,达尔扈特仍在进行着延续了770多年的成吉思汗祭祀,这已经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成吉思汗的祭典,分年祭、季祭、月祭。其中以农历3月21日的春祭大典(也称为“查干苏鲁克祭典”)最为隆重。大典由济农主持,达尔扈特遵照仪规各司其责,祭典井然有序,蒙汉群众踊跃参加,并在祭典后进行贸易活动。
因此,成吉思汗陵墓是符合蒙古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祭祀成吉思汗英灵的层次最高、规格最高的场所。人们尊敬成吉思汗,崇拜成吉思汗,纪念成吉思汗,就应该到成吉思汗陵祭祀一代天骄的在天之灵,感受、认识博大精深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
只要这里的香火绵延不断,只要这里的祭祀文化传承不绝,那么成吉思汗墓地在哪里,对于蒙古人来说,意义就不太大。就如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华提起这个问题时的回答一样:“成吉思汗去世时说过一段话,他说,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因此,我们遵循成吉思汗的这一遗嘱。我认为,成吉思汗陵墓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这并不重要……让它永远成为一个谜,使那些愿意猜谜的人继续猜这个谜吧。”
也许,作为一个生于草原、长于草原、热爱草原,并从草原走向世界的英雄来说,以蓝天绿地作为他的墓穴,才能真正衬托他那震古烁今的豪情吧。
铁马金戈已然不在,叱咤风云的时代早已过去,盘弓硬弩也已被数百年的时光消磨得暗淡无光。英雄成为一个神话,活在厚重的史书和我们忙里偷闲的记忆之中。
光阴似箭,成吉思汗的身体已然尘归尘、土归土。但我们问每一位牧民成吉思汗英魂的归宿时,他们都说:圣祖没有离去,草原依旧广阔,他的灵魂就在我们身边,他就如长生天一样时时刻刻庇佑着我们;他的灵魂在悠扬的蒙古长调里,在每一个敖包的每一块石头里,在克鲁伦河千年流淌的九曲十八弯里;他保佑他的子孙年年水草丰美、牛羊兴旺……
在每一座毡包和每一所房子里,我们都看到了挂在墙壁正中的成吉思汗的画像和牧民供奉祈祷时虔诚的面容。满脸皱纹的老额吉,脸膛黑里透红的汉子,稚气未脱的尕娃子……牧民对成吉思汗的景仰就犹如“雄鹰对于苍天的向往”,而且他们坚信圣祖对他们的庇护千年不变,就像“太阳永远照耀大地”一样。
链接
世界最伟大的征服者
人生之快乐莫如歼首或仇敌如木拔根,乘其骏马,纳其妻女以备后宫。
有草皮的地和有星的天之间的世界就是上天赐给蒙古人的。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一位叱咤风云、显赫一世的蒙古族英雄,他的业绩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现今版图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成吉思汗是他的称号,他的真名叫铁木真,意为“钢铁”,姓孛儿只斤,蒙古乞颜氏。他出生的时候,蒙古草原正处于群雄争霸、杀伐不已的时代。由他祖先和布勒可汗建立的蒙古汗国已经衰落,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致力于重新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但是约在公元1170年,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其部众被其他贵族瓜分。也速该的遗孀珂额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了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性格。
铁木真成年后,与自己父亲的安达(结拜兄弟)克烈部脱斡零勒汗以及自己的安达札木合联合,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了自己的斡尔朵(行宫)。
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公元1196年,铁木真和脱斡零勒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扎兀提忽里”(统领各部的首领)官职,封脱斡零勒汗为王(脱斡零勒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之后,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公元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在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的大战中获胜,消灭了札木合势力。公元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草原,实力猛增。但这又使得王汗对他的疑惧之心大起。公元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公元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尔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
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今蒙古鄂嫩河)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
勃兴的蒙古汗国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征途。首先,为了消灭世仇金国,先后于公元1205年、1207年、1209年三次大举入侵西夏,迫使其请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攻城经验。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开始正式南下攻金。公元1215年,蒙古军占领中都,在辽西消灭金守军,攻占北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曾经雄霸中国北方的金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1218年,由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帝国也在成吉思汗追剿乃蛮残部的进军中轰然倒塌。
与此同时,中亚的花剌子模帝国在苏丹摩诃末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伊斯兰帝国,并试图向东方发展。公元1219年,其讹答剌城守将将成吉思汗派去通商的450名商人杀害。摩诃末苏丹傲慢地拒绝了成吉思汗惩办凶手的要求,并杀害了前往交涉的蒙古使者。面对着遥远而陌生的敌人,成吉思汗祭天3日后率20万大军西征,向花剌子模发动了战争。战场上的主动权全在蒙古一方。讹答剌城、不花剌城、新都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相继陷落,威震西方的花剌子模帝国面对蒙古铁骑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统治者摩诃末苏丹一路向西逃跑,大将哲别、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穷追不舍,使其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哲别、速不台率军继续西进,远抵克里木半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纷纷降伏。公元1221年,拖雷占领呼罗珊全境。成吉思汗追击新苏丹札阑丁至印度河,不获而还。公元1222年,在占领区置达鲁花赤监治。公元1224年,成吉思汗起程回国。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公元1227年夏历7月12日,成吉思汗病逝,临终时提出联宋灭金的战略。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缔造了蒙古民族。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得后辈们最终完成了宋太祖赵匡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都未能完成的统一大漠南北的伟业。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成吉思汗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尤其是西征给西亚、东欧等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是,不能不看到成吉思汗对畅通东西方通道所做出的贡献。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兵锋只达印度恒河流域;11至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抵达两河流域;汉朝努力经营西域,其势力只到达葱岭附近;唐代安西四镇,并没有越过碎叶地区……东西方都力图实现欧亚两大洲的联系,却一直只能是向往。成吉思汗的西征,连同后来几次西征,终于打开了东西方的陆路交通线,并把中原的交通制度推行到通往西方的道路上。在海上交通线出现之前,东西方商旅、使者往来,文化的接触、交融和互相影响,多由这条道路承担。
自此,一代天骄将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鸣般的马蹄传到了西亚东欧,奏出了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
兰州出生,漂泊在外的尕娃子。生命中无法安放的那一份躁动,就在于对牛肉面正宗好味的执着回忆。配上羊肉手抓和大块牛肉,满福得很!
牛肉面,又名牛肉拉面。牛肉面始于光绪年间,系回族老人马保 子首创,在近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以一碗面而享誉金城,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 而蜚声中外, 打入了全国各地。 其间凝聚着马保子及后来无数专营清汤牛肉面厨 师的智慧与心血 牛肉拉面是中国的传统名食,它具有“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征,且色香味美,誉满全国。
兰州拉面天下功,
制法来自怀庆府。 汤如甘 露面似金, 一条入口赛神仙。
手抓羊肉是我国西北蒙、藏、回、维等民族喜爱的传统食物,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 历史 ,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筋”、“薄”、“细”、“穰”是凉皮的四大特色。“筋”,是说劲道,有嚼头;“薄”,是说蒸得薄; “细”,是说切得细; “穰”,是说柔软。正是基于这四大特点,才使得秦镇大米面皮子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原本就想写一篇与“舌尖上的乡愁”同样的文章,收到邀请后就一并了却心愿吧。
1956年,我出生在山东垦利县黄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庄里。因为黄河在秋季经常发大水淹没庄稼,来年春天就得挨饿。饥饿和寻找吃的东西就变成了生存的第一要务。
1965年春天,又是春荒时节,我与二哥下午放学后到黄河坡道上割芦苇根当柴烧。快到傍晚时,阴约看到不远处有灰黑色的东西被河水冲得一动一动的。我喊二哥一块过去看看,他不敢去,怕是死人。我自己壮着胆子,紧握镰刀慢慢靠近,噢噢,我的天呐,原来是一只大雁。我拖上岸一看,大雁嘴巴里还流着血水。原来,这是打猎者利用大雁北归的迁移,临时在黄河里休息的时候开枪打死的,估计当时没死,被黄河水冲到岸边的。
我与二哥用小车将大雁推回家,向邻居借来一杆秤一枰,八斤还多一点。当晚,我母亲和大哥就开始烧水,给大雁拔毛,一直弄到晚上大约十点多吧。我和二哥四弟爬在炕沿上,闻着阵阵的肉香味,心里不知道有多兴奋,脖子伸的老长,直咽口水。到我们真正吃上大雁肉时,大概已是深夜十分了。
我们小时候,一切动物的肉都是难能可贵的,除了蛇肉外,其它野外的大小动物我们都会想办法捉来吃。田鼠,土拨鼠,黄鼠狼,刺猬,各种鸟类及鸟蛋。
1968年,因为生活困难,实在活不下去,母亲就带着我们四弟四人返回老家寿光县生活。五十多年过去了,每次开车经过东营垦利县,总是莫名其妙地,不由自主地从荣乌高速G18的垦利北口下来,站到黄河边上来回踱步,眼睛里默默地流着泪水。我思念英年早逝的父亲,思念过去的苦难。没有童年的快乐,但有生活的老师。
这大概就是乡愁,大概就是“舌尖上的乡愁”吧!
作为一个从小把煎饼做主食的人,说起我"舌尖上的乡愁"那一定是煎饼无疑了。大家听说说的比较多的可能是煎饼卷大葱,但是作为一个90后煎饼只卷大葱的机会几乎没有。卷菜、鸡鸭鱼肉、肘子、炸串、香肠、虾米皮等等等等,感觉煎饼可卷万物。因为从小吃煎饼的原因,到了外地脱离煎饼后,经常吃饼,吃馒头都喜欢夹菜吃出一种煎饼的既视感。
我现在一直恋恋不忘得就是奶奶做豆瓣,煮得面!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天天到家都是下午四五点了,我家离学校远,中午在学校吃很多时候吃不饱,回到家就放下书包,厨房里总是有吃的,那个时候有吃面不要油,我吃面一吃油就想吐,我就加豆瓣,和盐,豆瓣酸辣酸辣的很好吃,豆瓣是用蚕豆做的,那个时候每年我奶奶都会做几瓶,用来下饭炒肉很安逸现在我结婚了没有经常回去,而我奶奶也老了做不起豆瓣了,我去年跟我奶奶说我想吃你做的豆瓣你教我嘛,我奶奶答应了,可是人老了记性差了,最后发酵过的蚕豆也被她放不在了,也没有做成,现在八十多了人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可能在也不能吃了吧,但是那个味道和感觉永远都在。
我得乡愁是牵着风险的线!
小时候去上山去采野樱桃,又甜又好吃。
我是62年出生的,在我们那年代物资生活是很缺的,我们家是在一个镇上,我父母都是有工作单位的,条件是比较好的,不太缺吃的,饭是吃的饱,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放开吃肉的,应该有一周都是大鱼大肉,有一个菜吃了几十年了,我们今天还是很喜欢,并且是我们全家的最爱,那就是豆腐泡烧肉,在那个年代我们家每每做一大锅,可以连续吃一周,太好吃了,我现在每周都会做一次,还是觉得没有儿时的好味道,这就是舌尖上的回忆。
出生在河南,远嫁外地,思念家乡,最想念家乡的好多 美食 ,胃觉上的思念,尤其爱吃是家乡的变蛋,每年只要有人从家乡来就得捎一大箱。家乡的酱豆也叫豆湿,虽然这个豆闻起来怪怪的,可是吃起来特别的香[呲牙],有次打开包装吃豆湿,好多人都熏跑了,说是臭脚丫味,其实她们不懂,这可是上等 美食 ,国外超市卖很贵,她们叫纳豆,据说对身体好,具体有什么好处得专业资料回答了,对我来说家乡的好吃太多了就不一一例举了[呲牙],每个人都有乡愁,思念的不值是人和事更有那舌尖上忘不了的家乡味道。
玉米面大饼子。舀一瓢水到铁锅里,放上篦子,一点芋头、地瓜放篦子上,中间放一碗虾酱,烧开锅后沿着铁锅中间贴一圈玉米面饼子,大约30分钟出锅,香喷喷的大饼子往炕上一端,再扒两颗大葱,一口大饼子一口葱蘸虾酱,嗯 那叫一个香!
对吃是两种极端看法:要么我觉得像日本道文化的食品算高级!要么对我来说吃撒都可以!不用费神去想,越简单其实越好
想不出乡想是什么,也许是早年街道边的油茶那香甜带着杏仁味,真是美妙也许是夏日的清晨坐在公园看着那火一样染红天边的日出,总之清风吹过等…
《山海情》中,麦苗和得宝这两个角色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得宝比较的顽皮,惹了不少祸,后来还把尕娃弄丢了,怀着一颗愧疚的心得宝决定去寻找尕娃。麦苗明显成熟很多,她希望能够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希望能够出去,不过如果能有一个可以帮助村子脱贫的方法,大家也是比较愿意留下来帮忙的。目前几位重要角色都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前,他们究竟会如何选择呢
1、麦苗结局是什么
剧中,麦苗和得宝是青梅竹马,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因为演员表中有一个角色是马得宝和麦苗的儿子,所以可以猜测,后面两人应该是顺利走到一起,还有了一个孩子。最后麦苗也成为了女企业家,为家乡的发展,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麦苗是一个饮水思源的人,她能够成功也是必然。
这部剧算是一部群像剧了,女主和男主因为因缘巧合错过了,而马得宝和麦苗就像是另一对的翻版。其实通过一些路透的照片,也可以发现,麦苗后来成为了企业家,而且从站位也可以看出来,麦苗和得宝的关心更近。
在最新更新的剧情里,马得宝独自一人出去了,没有带上麦苗,但是他一个人也没有回去找麦苗。这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他从小到大,就一直被人看不起,他希望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情,来向麦苗证明自己。最重要的是,他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娶麦苗,并且不想让麦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山海情》这部剧不愧是正午出品,质量还是一如既往的高。前两集就把出场的主要人物个性立起来了,四集把主要矛盾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么快的节奏,细节纹丝不乱。就算是拍摄这种乡土剧,也是尽量用的实景,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西北方言太带劲,又硬又愣又直,吐槽起来花样百出,但又不刻薄尖酸讨厌,莫名就很亲。看张嘉益骂街,用普通话不够味,用方言能笑死人。为了照顾观众,一个是方言版,一个是普通话版本,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方言版的,这样才对味。更重要的是,这部剧里的人物性格鲜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2、麦苗得宝在一起了吗
水花和马得福两人一起长大成为了彼此的初恋,如果说没有家庭的影响,两人会一起考上好的学校,然后一起走出大山,结婚生子。
可是水花的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所以在初中就已经辍学在家中务农,马得福上了农校,两个平行线开始慢慢的偏轨,原本早已私定终身的两个人就这样分开了。
等多年后马得福回来了,但是回到村里听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水花要嫁人了,因为家里穷他父亲把她嫁给了邻村的安永福,还收了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的彩礼。
而这些年作为弟弟的得宝一直在埋怨马得福,怪他当初没有带水花姐走。马得宝同样也有个初恋麦苗,作为同龄人麦苗要比马得宝成熟,于是麦苗做了第一批出去打工的人。
年轻的男的去到外边的世界,看到了繁华的城市,都不愿意去穷苦的戈壁滩上,对于年轻女孩留下来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组建一个新家庭。
不过麦苗最后还是决定回乡,她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家乡的亲人还有朋友,所以结局肯定也是顺利和得宝走到一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