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回门“的习俗主要指的就是在结婚后的第三天就要回到娘家,之所以要定在第三天,主要是因为前两天都要在男方家办理喜事,一直到第三天新人才有时间回到娘家跟父母叙旧。所以说第三天回门也是有讲究的,在男方家的所有事情办理妥当以后,新人的第一件事情的安排就是回门,这也表现了对于女方父母的尊重。回门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一、回门要表现出女儿对于娘家的不舍。
因为结婚的时候,双方都是非常忙碌的,要打理的事情都非常的多,因此新娘子跟自己的父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聊聊天。因此回门就是最好的机会,毕竟把女儿养大了几十年,这个时候嫁给了男方,不管是新娘子还是父母,心里都是舍不得的,所以说在婚礼结束以后,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时间给新娘和娘家人,慢慢的来适应一下。
二、娘家需要跟女婿交代一下
其实在结婚的前几天,由于很多礼节都是在走过场,并且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说娘家人有很多话还来不及跟自己的女儿以及女婿交代。就这样把自己的女儿交给了对方,娘家人肯定是不会放心的,需要一个时间好好的跟女婿待在一起,然后把自己的女儿郑重的交付给他。只有通过这样正式的过程,娘家人才能够安心。
三、娘家人需要对新人表示祝福
结婚以后,新娘子就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常常回到娘家了,所以说第三天回门,就给了娘家人时间去祝福两对新人。而且在回门的时候,娘家人其实也有很多的礼仪是需要完成的。这也是两家人你成为一家人以后的第一次相处,女婿也成为了自己的半个儿子,所以说对两家人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是“结婚纪念日”,那就应该体现浪漫、甜蜜的主题。
西餐讲究太多,就中餐吧。
1、清蒸鲑鱼(或者你可以买到的某种鱼吧):微波炉或者上锅蒸都行,然后撒葱丝、浇热油、淋生抽,ok;
(这道菜是说你们的生活看似简单,实则充满“营养”)
2、红烧鸡翅,作法就不必说了吧;
(这道菜表示吉祥,而且预示你们的事业展翅高飞)
3、蒜蓉青菜(油麦菜、小白菜、西兰花、生菜随便选一种);
(这道菜目的是荤素搭配,说明你们的小日子虽然平淡但是面面俱到)
4、红枣、桂圆甜汤(你到超市任选几种配料吧);
(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好得没法说)
5、主食米饭;
6、餐后甜点是南瓜饼(或者柿子饼之类)总之买得到的东西,微波炉加热即可食用,自己做似乎不妥;
7、买一支葡萄酒,增加浪漫气氛。
呵呵,餐后你们再安排一场**或者其他活动,你老婆会爱死你滴。
内蒙古的风俗好象就是本着友好协商、双方互利的态度,以结婚两人幸福为基础,坚持不铺张浪费、不互相攀比、不贪财敛钱、不制造不和谐因素。订婚的时候,男方给女方的为了讨吉利给女方有六色礼:鱼、肉(带三根肋骨)、糖、酒、烟、茶叶,数量成双,礼品上用红线、红纸、红布包扎,至于什么衣服、首饰钱还有聘礼嫁妆什么的双方就自由协商了,女方把肉剔下来把肋骨还给男方,叫离娘肉,然后双方至亲一起吃顿团结饭。结婚的时候男方带红被子、红拖鞋、红脸盆、红镜子等等东西,女方给女婿包饺子炸糕。过程中双方都准备点什么红包啊、巧克力啊、烟啊什么的,活跃气氛。
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礼。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祝颂人,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一只“碰门羊”和其他的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1、提亲,在旧式婚姻中,“无媒不成亲”。所谓媒妁,即与男方媒为媒,与女方媒为妁,是“媒合二姓以成婚媾”。提亲是由媒人持帖送至女方,如女方答应,男方便备礼去女家求婚,即六礼中的“纳采”。从提亲到定亲有一个烦琐的议婚过程。
现代婚姻,由于男女社交公开,婚姻恋爱自由,基本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议婚中那些烦琐过程已逐步消失。但经介绍人介绍先交朋友,后恋爱结婚相当普遍。也有在报刊上公开征婚的,社会上出现了婚姻介绍所。
2、订婚,俗称“定亲”。定亲过程中有繁杂的礼仪。其程序是,先由男女双方交换喜帖(又称“龙凤帖”),尔后正式确立婚约。传柬帖同时要送压柬礼,俗称“下小定”,即为“纳征”。订婚吉日由男方择定,并要宴请婚配姑娘及其父母、兄弟姊妹、舅父舅妈等。宴请地点旧时均设于家中,今多假座饭店,并拍摄定婚照,男方还要为女方买衣料、金银器饰等物。
定亲以后,未婚夫每逢过年过节都带礼品拜望岳父母,特别是在端午、中秋和春节要赠以重礼。
3、送日子,在六礼中谓“请期”,即择订婚日。而择定何日都要请算命先生推算而定。选定吉日后,以红柬记上结婚日期,由男家选择双月双日通知女家,女家同意即收下男方柬帖和礼物,书写“允台登嘉”4字,交媒人带回,表示决不改期。在准备结婚时,由媒人作中介,商议如何办酒席,定夺男方给女方的口脚钱、行妆钱等。
4、迎亲,迎亲之前,为了使婚后早生男孩,民间有铺床、暖床习俗。一般是女家要请多子女的夫妻,到男家去铺床,铺床时2人不能开口,动作不能有先后,称作“同时暗发”。铺床时,先摊席,后铺褥被,并要在被里放5只红蛋、4只团子,在床上两边挂青龙(即铜发禄、铜元宝及铜钱串),面挂吉祥如意绣件,正中挂发禄袋。暖床也称压床,是在结婚前夕请一位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的童男陪同新郎同榻而眠,压床的男孩要把被角上的栗枣都吃掉。俗称“婚前童子压床,婚后子孙满堂”。
5、拜堂,花轿抬至男方家大门前,新娘在鞭炮、锣鼓声中出轿,由喜娘搀扶,脚踏麻袋,移步至客堂,其寓意是“代代相传”。后经过拜堂、坐富贵、撒帐、合卺、闹房等一系列程序,把婚礼推向高潮。拜堂、闹新房的程序,在丹阳四乡八门均有差异,有地方繁杂,有地方简洁。丹阳荆林一带,新郎新娘拜天地后,专有人一路传递麻袋,使其踏着麻袋进入洞房,这称“传袋”,意即“传宗接代”。
6、喜筵。结婚时,大摆喜筵,称“喝喜酒”。此俗至今愈演愈烈,不管在家或在酒楼饭店设宴,主人都要迎立门外;新郎新娘身着礼服,迎接宾客。筵席一般要摆十几桌以至几十桌,从八碟八碗,到鱼翅海鲜,越来越奢侈,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同下,逐桌敬酒,现在还要新娘敬烟。敬酒时闹酒把婚礼推向高潮,宾客出各种花样刁难新郎新娘,互相灌酒。民间认为不闹不吉利,越闹男女双方越高兴。
7、回门,新娘新郎回门一般在三朝,也有六、七天或满月以后回门的。新郎入岳家门要在堂前拜见岳父母及长辈,并和亲友行见面礼。午餐新郎坐头席。回门必须当天即返回男家,不在岳家过宿,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之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