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厌诈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七月七。
七月七是个好日子,是个相亲约会的好日子。
叶开穿上他那件过年过节都舍不得穿却只有在相亲约会时才舍得穿的名牌西服准备去相亲。
因为每次相亲叶开都会穿上他这身西服,所以村里的人只要一看到他这身打扮就知道他要去相亲了。正在喂羊崽青草的杨大妈看见了叶开,还大老远就问:“孩子,今相那家姑娘啊?”
叶开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今约了三个……”
杨大妈好像听到要地震似的,大叫一声:“三哥?是张三哥家那大丫头吗?不行,不行!那大丫头都离过三次婚了,说什么也不能要三手货,不靠谱,不靠谱!”
叶开急忙解释:“不是张三哥家的大丫头!……”
杨大妈又一次震惊:“那二丫头也不行啊!还没结婚都已经生两个小娃娃了!”
叶开不得不解释:“也不是二丫头……”
杨大妈终于松了口气,道:“那是三丫头了!三丫头还行,没有什么外遇前科。今年张三哥家那三丫头是八岁吧!”
叶开还是头一回听说“外遇前科”这个词用在一个人的感情史……
包拯的一生中共娶了三位夫人,第一位夫人结婚没有多久就突然病逝了,并没有给包拯生育儿女,于是包拯又继娶了一位夫人,这位夫人倒是给包拯生育了儿女,只是儿子早逝孙子早夭,无奈之下包拯只能又将夫人的陪嫁丫鬟扶正,而这个陪嫁丫鬟明显命也比较好,不但生了儿子并为包家繁衍了子孙。
一、第一位夫人结婚不久病逝,故并无所出包拯的第一任夫人李氏在家做**的时候,身体就不怎么好,后来嫁给包拯后,包拯又一心都扑在公事上,家里的事务都丢给夫人李氏打理,李氏也确实不负包拯重托,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只是原本就身体不好的李氏,因过于操劳,在嫁给包拯仅一年后主突然离世,因为二人结婚时间不长,李氏并没有生育孩子。
二、第二位夫人生的一子早逝孙子也早夭
包拯在第一夫人离世后,又续娶了一位夫人董氏,董氏出身书香门第,非常知书达理,包拯与董氏感情也是非常深厚,但是很不幸,董氏后来也是大病一场后离世,但是她给包拯曾经生育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个儿子活了21岁之后却早逝了,儿子去世前是给包拯留有一个孙子的,但是可惜孙子只活了4岁就夭折了,所以第二位夫人也并没有为包家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三、第三位夫人终于让包家有了后
眼看包家将要无后,包拯非常无奈,只能将夫人曾经的陪嫁丫鬟扶了正,这位丫鬟也就成了包拯的第三任夫人,也许从小就必须劳动,第三任夫人的身体明显比前两位夫人的身体要健康的多,她不但给包拯生育了一个儿子,而且儿子还遗传了母亲的体质,不但健康长大成人,而且后来又娶妻生子,给包家繁衍了许多子孙,所以,第三位夫人也确实是命好,帮包家顺利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使命。
飞机上弹琵琶---高调
上嘴皮挨天,下嘴皮贴地---好大的口
木屐脱了底---尽牛皮
水桶当喇叭---大吹
风钻进鼓里---吹牛皮
公鸡飞到屋顶上---唱高调
皮坊老板---吹牛皮大王
吹牛皮不犯死罪---大话由你说
背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钱铺子的幌子---好大的调儿
麻雀子下鹅蛋---讲大话
鼓上安电扇---吹牛皮
爱好表现
一脚登上泰山---蹦得高
口袋里装满锥子---爱露尖
半瓶子醋---晃荡得很
头上安电风扇---大出风头
打破脑壳不叫痛---死称好汉
打足了气的皮球---爱蹦
打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打肿脸---充胖子
布袋里兜菱角---尖的出头
石板上炒豆子---熟了就蹦
阴沟里洗手---假爱清洁
吃家饭屙野屎---只顾外头
光腿穿大衫---光讲阔气不讲丑
红漆粪缸板---臭讲究
厕所门口挂绣球---臭美
狗长了角---羊(洋)气
烂茅屋上挂绣球---假漂亮
虾子得意---爱蹦
袖筒里伸出一只脚 ---夸大手
胸前挂板---好大的牌子
聋子的耳朵---摆样子
搽粉上吊---死要面子
演员化妆---涂脂抹粉
爱情
一天下了三次雨----少晴(情)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六月芥菜----假有心
木偶跳舞----自有牵线人
东边日出西边雨----说他无晴(情)也有晴(情)
司马遇文君---- 一见钟情
叶公好龙----假爱
**里面谈恋爱----假情假意
刘海拉着孟姜女----有哭有笑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待你还不好啊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生死在一起
百里挑一---美人儿
戏台上结婚---不是真夫妻
向着太阳的花---爱情(晴)
好花插在牛屎上---不相配
快刀砍西瓜---两分开
快刀砍水---难分开
杨宗保招亲---又喜又惊
陈世美当驸马---喜新厌旧
门板上的神---定成对
画上的美女---不嫁人的
雨后送伞---不领你的情
姐儿俩害相思---患的是一样的病
姑娘当大媒---自己作保
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
挑水娶了个卖菜的---人对桶也对
哑巴恋爱---靠做手势
盼望太阳的姑娘---想晴(情)人
看戏流眼泪---有情人
莲蓬梗打人---丝尽(私情)断
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鸳鸯戏水---双双下
捉对的蚕蛾---死也不放
黄鹰抓鹞子---两个人都扣了环了
棒打鸳鸯---两分开
隔墙看美女---爱不得她
媚眼做给瞎子看---不领你的情
壁上挂的美人---你爱她,她不爱你
办法很多
二齿钉耙---有两下子
六个指头搔痒---多一条道道
心眼像蜂窝---窍门多
天师过河不用船---自有法渡(度)
牙刷脱了毛---有板有眼
王八爷的眼眶眶---自有规模
水兵的汗衫---满是道道
牛吃草帽---一肚子圈圈
火车站的铁轨---道道多着哩
龙王爷的帽子---道道多
老鼠打洞---自找门道
和尚拾辫子---得发(法)
蚂蚁爬进磨眼里---条条是道
窑上瓦盆--- 一套一套的
铁耙耙地---道道多
脱了毛的鞋刷子---板眼多
滚水锅里煮棉花---熟套子
宽钉耙搔痒---道道多
饱经风霜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山坳上的松树---饱经风霜
打虾公,买烟抽---水里来,火里去
何仙姑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
轮胎皮---经磨
洞庭湖里的麻雀---经过风浪来的
染房门口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
铁磨脐---耐磨
锅盖上的米花子---熬出来的
摔到五味瓶子里---酸甜苦辣都尝尽了
悲伤
三九天吃冰块---凉透了
小孩见了娘---没事哭一场
六月间喝冰水---寒心
忆苦会开完了---不欢而散
手榴弹爆炸---心胆俱裂
火烧旗杆---长炭(叹)
打鱼的网---在家干瘪瘪,出去湿汪汪
对着墙壁流眼泪---独自悲伤
冬天吃冰块---太心寒了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林黛玉葬花---情悲意冷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胡椒浸在醋里---辛酸得很
贾宝玉哭灵---悲伤已极
梁上挂猪胆---苦苦(哭哭)滴滴(泣泣)
崔莺莺送郎---一片伤心说不出来
寒号哭夜---如丧考妣
提起来的竹稿---眼泪汪汪向江河
彼此一样
一个半斤,一个五两---没两样
三十晚上无月亮---年年都是一样
天下乌鸦--- 一般黑
瓦罐子和土坯子---一窑货
乌龟笑鳖爬---彼此一样
乌龟莫笑鳖---都在泥中歇
乌鸦落在猪背上---黑对黑
半斤对五两 --- 一样的
羊屎落地---颗颗一样大
老和尚念经---千篇一律
同池塘的水---一样咸淡
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房上的瓦---翻一半,覆一半
狐狸莫笑猫---彼此差不多
姐妹俩生孩子---对添
城隍庙里的鼓槌--- 一对
歪嘴巴吹海螺---两将就
歪锅配歪灶---两将就
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路货
狼心狗肺--- 一个样
绣花枕头--- 一对
黄瓜炒丝瓜---一样色
猴子笑兔子没尾巴---彼此一样
变化
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小娃娃的脸--- 一会哭一会笑
上春的天气---变化大
水银柱---不稳定
公鸡屙屎---头截硬,后截软
阴阳婆的脸--- 一日三变
戏子的脸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茄子开黄花---变种
玩魔术人的本领---会变
卖冰棒的进茶馆--- 一冷一热
剃头匠的担子--- 一头冷一头热
削尖的南竹脑壳---变卦了
桂花树旁修个茅厕--- 一阵香来一阵臭
黄连蘸蜜---甜一口苦一口
猫儿眼---早晚有变
寒暑表---有升有降
撤了火的钢精锅---很快冷了下来
不长久
三月间的樱桃---红不久
三月间的桃花---谢了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太阳下面的雪人---不长久
瓦上霜---不长久
过年的猪---早晚得杀
芋头叶子上的水珠---不长久
戏台上的官---当不长久
灯草打火把--- 一亮而尽
狗守厕所---等屎(死)
兔子尾巴---长不了
茶杯里的糖块---寿命不长了
太阳底下的露水---不久长
秋后的蚊子---神气不了几天
借来的老婆---过不得夜的
跌在茅坑边上---离屎(死)不远了
不负责任
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三尺长的锯---又拉又推
大肚罗汉戏观音---睁只眼闭只眼
天天练打靶---睁只眼闭只眼过日子
王八拉车---有前劲,没有后劲
王婆卖了磨---没有推的了
少吃咸鱼少口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吃咸鱼少口干---何必多管闲事
牛皮鼓---不打不响
欠帐多了---不知愁
打鸟政策---睁只眼闭只眼
打排球---靠推
闭眼吃毛虱---眼不见为净
米汤盆里洗澡---糊糊涂涂过日子
池塘里的萍---浮在表面
孙悟空坐金銮殿---毛手毛脚
老和尚敲钟---过一日是一日
关云长失荆州---大意
吃了迷魂汤---全忘记了
当天和尚撞天钟---得过且过
丢了铁棒担灯草---专拣轻事做
灶边磨子---推 一下动一下
泥水匠刷墙--- 一手推
浅滩上放木排--- 一拖再拖
披着牛皮---不认脏(赃)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指头挖耳朵---不深入
树叶子掉到河里---随波流
站在高处看打架---袖手旁观
鸭子过河---随大流
鸭子身上泼水---漂漂(飘飘)而过
拿着钥匙满街跑---当家不主事
铁匠改行学弹匠---拈轻怕重
骑马观花---不深入
猪八戒带腰刀---邋遢兵一个
揪住马尾巴不放---过拖
棒槌拉板胡--- 一粗二糙
猴子带皮手套---毛手毛脚
晴蜒点水----不深入
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瞎子吹洞箫---摸(莫)管
砻子推豆腐---好粗糙
牛皮篮球---不打就不跳
百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落水的油滴---浮在上面
和稀泥,抹光墙---和事老
不好开口
儿看见娘丑---不好开口
三尺长的梯子---搭(答)不上檐(言)
三餐萝卜炒现饭---没有盐(言)
大姑娘要婆家---嘴里说不出来
大风里吃炒面---开不了嘴
下巴底下支砖---张不开嘴
牛嘴上了篾篓子---开不得口
两个哑子捆在一起---谈也不好谈]
两 个哑子见面---不好开口
吞了火炭---哑了口
迎风吃炒面---张不开口
茅厕板上的纸---揩(开)不得嘴
茅厕板上捡手帕---揩(开)得口
嘴巴贴膏药---开不得口
茶壶里煮汤丸---嘴上倒不出来
哑子受人欺---敢怒不能言
哑子受冤枉---至死不开腔
哑巴打电话---有话讲不出
秋蝉落地---哑口了
蝎子当琵琵---弹(谈)不得
不明不白
木头眼睛---看不透
不识字的人看布告---老说一抹黑
半夜里鸡叫---不晓
四两棉花十张弓---从何弹(谈)起
米汤里和盐---咸咸(含含)糊糊
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初一夜里---处处不明
屎壳郎爬到炭堆上---不动显不出自己黑
哑巴比划,聋子打岔---说不清,听不明
夏夜的萤火虫---明一下,暗一下
铁拐李葫芦---不知卖的什么药
骑跑马吃烧鸡---这把骨头还不知道扔在哪呢
隔山买猪---过估
隔口袋买猫---蒙着交易
隔墙的箕簸---不知翻覆
瞎子过桥---摸着走
瞎子望天窗---不明不白
不能改变
六月的杉木---定型了
木头做成了船---已成定局
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
长虫钻到鸟铳里---拐不过弯来
乌鸦的翅膀---白不了
出了窟的砖---定型了
生米煮成熟饭---改不过来了
生成的矮子---高不了
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痣---定型了
奶奶的鞋子---老样子
死羊的眼睛---定了
观音菩萨---年年十八
孙女穿她奶奶的鞋---老样子
阳雀叫三年---现话一句
吃屎的狗---性难改
和尚打梆梆---老一套
城隍庙里菩萨---站就站一生,坐就坐一生
屋檐水---滴现处
缺牙齿吃豆子---原进原出
菩萨的眼睛---动不了
猴子玩把戏---老一套
不起作用
一身掉下井---耳朵拉不出
三十里路骂知县---无用
三加二减五---等于零
三年陈账---还翻它作什么
大人不在家---讲小孩子话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
稀了的泥----糊不上壁
木头上长疮---不痛不痒
水牛陪考---比劲大
毛脚鸡---上不得台盘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空话
头发丝穿豆腐---不消提
打蚊子喂象---不顶用
巧眉眼做给瞎子看---白搭
对牛弹琴---不起作用
阳雀叫三年---空话一句
吃南瓜不放盐---讲淡话
光有鼓槌子---打不响
竹山上的笋---大了不能吃,小时不能用
灯草作拐杖---借不着力
没脚蟹---走不动
床底下躲雷公---无用
宋江的军事---吴(无)用
张天师被娘打---有法无用
杨柳一开花---没结果
纸上画的糍粑---吃不得
纸做的花儿---不结果
纸糊的板凳---坐不得
纸人骑石马---轻不压重
炒现饭---没有味道
庙里的菩萨---不讲话
抱琵琶进磨房---对牛弹琴
担雪填井---白费力
茅坑里的搅屎棍---闻不能闻
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武大郎打虎---没生成那个拳头
画上的马---顶看不顶用
画上的饼子---充不得饥
青石板上种花生---既扎不了根,更结不了果
扁担插在桥眼里---担不起
钝刀子割肉---不出血
请人哭爹娘---假伤心
嘴巴上擦石灰---白说
狗屎做的鞭---闻(文)又闻(文)不得
和尚买梳子---无用
使牛去追马---徒劳
兔子虽多---驾不了辕
临死打哈欠---白张嘴
哈叭狗追兔子---论跑不能跑,论咬不能咬
浸湿了的木头---点不起火
拳头打鸡蛋---无济于事
铁丸子打汤---不进油盐
绣花枕头--- 一包草
渔场起火 ---网燃(枉然)
麻秸杆做扁担---不是那个材料
麻秆搭桥---担当不起
麻袋布做龙袍---不是那个料子
麻子打粉---不过填洞洞
聋子参加赛歌会---收获全无
脱了牙的老虎---咬不伤人
隔年的金子---顶不上现铜
隔着内衣搔痒---不过瘾
隔年的皇历---不起
强盗过后安弓箭---没有用
猴子看戏---干瞪眼
满天挂鱼网---遮不住太阳
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墙上画饼---不充饥
墙上画老虎---吃不了人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框框
糟鼻子不喝酒---空有其名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每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到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包拯。千百年来,包拯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只知道包拯的清廉和铁面无私,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包拯一生娶了三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的却是丫鬟,这是为什么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铁面无私“包青天”的一生。包拯,字希仁,出生于999年,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逝世。包拯平生整治吏治、铁面无私、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多次论劾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他为开封府尹,用三把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钻恶棍,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2、包拯的三位夫人。据记载,包拯一生有两个夫人,一个媵妾。第一位夫人是李氏,是包拯的原配,很早就过世了。
第二位夫人是包拯续娶的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董氏原是官宦之家的**,从小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过:“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
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董氏在包拯的事业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属于包拯事业有成的强大后援。她是出自大户人家的**,自小就已经接触诗词文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见识上也比较广。在包拯去科举的时候,董氏在家中照顾包拯的父母,董氏对丈夫的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什么重活都是她干了,为包拯解决了很多烦恼。包拯在京城获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他想要回家照看自己父母,他的妻子是无条件地支持他,根本没有埋怨过几句。
董氏跟其他家庭中的女人不一样,她没有她们那么小气,只想把丈夫束缚在身边,董氏是相反的例子,她很体谅丈夫这样子做。在包拯当官时期,由于包拯整天忙于政事,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可是董氏还是没有抱怨过,依然做好妻子的本分。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没想到儿子在青年的时候却早早离开了他们。对董氏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一时接受不了,导致长病不起,没过多久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三位夫人媵妾。所谓媵妾,指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媵妾孙氏是第二位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除此之外,包拯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次子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长女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此女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但是,古代女儿嫁出去后,生下的后代一般不能认为是包家后代。
3、为何说传宗接代的是丫鬟?因为包拯与第二位夫人董氏生的儿子包繶,成年后因病去世。据记载,1、包繶,出生于1033年,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辅。
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
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有名的大孝子,为创承香火,根据古代的婚姻制度,在董氏死亡后,媵妾孙氏自动过渡为第三任夫人。包拯把对董氏的亏欠全转移到孙氏身上,但媵妾孙氏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发生口角,后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不想这时,孙氏已有身孕,回家后不久生下儿子包綖。但是,因为包拯和孙氏不和,怕影响孩子,就没告诉包拯生孩子这事。
直到1059年,包拯60大寿的生日宴会上。包拯的儿媳妇崔氏抱来一个两岁小孩,非说是包拯的亲儿子。包拯有点懵逼,按时间推算这是57岁高龄播下的种子。后来得知是被他打发回娘家的媵妾孙氏生的,崔氏一直帮他补交赡养费。包拯很罕见的笑了,他给小儿子取名包绶。于是,他再次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据史书记载,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
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但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翌年,在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妇大喜,遂将此子取名包綖。现在,包拯的后代都是这个媵妾孙氏和包拯所生的儿子“包綖”这一脉繁衍而来。
综合包拯的家庭变故,所以说,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是一生坎坷,虽然一生娶了3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却是最后一位夫人媵妾孙氏,也算是第二位夫妇董氏的陪嫁丫鬟了。但不管怎么说,好人有好报,一代清官包拯寿终正寝,也有后代传承香火。包拯的临终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