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美国是由一种共同的语言分割而成的两个国家——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出处则不一而足,从萧伯纳到王尔德都有。姑且不论这句话是谁说的,这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其实小 看了这个问题。我认识一些美国人,只懂几句阿拉伯文就在中东大张旗鼓地创业做生意;懂的法文还填不满一个闪电泡芙, 却也能在巴黎轰轰烈烈地谈一场恋爱。那么,为什么美国人来 到了英国——一个语言完全相同的国度——却觉得如此的难以融入呢?又为什么曾经在地球最遥远的角落建立庞大帝国的英国人,又觉得美国如此的陌生呢?
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看似表面的差异底下,其实有更深层的历史与文化分歧,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搬到英国的美国人就像是卡通里面的大野狼,总是跑着、跑着就从悬崖跌到半空中,本来还不以为异,直到他发现 少了一点什么,这才出了问题;而少的那点什么,正是脚下的土地。有份不太科学的调查显示,一般的旅外人士大概要在六个月后,才会有那种跌落深渊的感觉。 从纽约搬到伦敦八年之后,我仍然有那种大野狼的感觉。
英国人听到美国人在游戏场上替孩子们加油时,总是忍不住莞薾,因为他们只有在小孩子大便时才会说「Good job」;同样的,美国人听到英国人喊著「Well done」的时候,也会不禁想 笑,因为那是乡下老土在餐厅点排牛排时说的话。美国人一听 到什么「scheme」(方案),就自动警惕起来,因为在美式英语里,这个字眼有邪恶的含义,而英国人却毫无警觉地谈论他 们的「退休方案」或是「薪资方案」。我有位美国朋友在她们 公司的伦敦办事处里不经意地引起哄堂大笑,因为她说:「我 真的必须让我的 fanny 到运动中心动一动了。」(如果你不知道 这有什么好笑的,请参阅「便服」章节。)你甚至不需要讲到排泄物或是跟色情有关的事,就已经不小心得罪了别 人。在某些英国家庭里,讲到沙发,如果不用「sofa」,而是 用「couch」一词(或者更惨,用了「settee」),可能会被安上阶级歧视的罪名,但是你只有在不小心触犯了这些微妙的敏感神经之后,才会发现自己说错话了。对美国人来说,他们没有 这样的社会地雷,因为他们可以大摇大摆地无知下去,但是每 一个旅居海外的美国人都知道,无知并不是一种幸福。
至于客居美国的英国人则比较不会犯这种失礼或失态的错误,因为他们大多都已经从电视、**、广告和其他文化输出上,看到也学会了美式词汇与发音;尽管如此,实际来到美 国,仍然不免晕头转向。不只是因为美国人对英国人的特质已 经有某些既定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因为英国人自己对美国人既有的刻板印象在一开始的时候不断地遭到冲撞与挑战,让人觉得疲惫不堪。我们低估了在同样讲英语的国家之间旅行可能遭 逢的文化冲击,结果只是咎由自取。等到新鲜感消失了之后, 思乡情绪就来得又快又猛。没有什么可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 英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对彼此的崇拜与仇视。这样的紧 张关系非但不容易消弭,而且还会持续累积。BBC请大家提出他们认为最受诟病的美式英语,结果意见如雪片般飞来;反之,《纽约时报》则报导说美国人「对英式英语感到痴狂」。这种语言上的差 异,在词汇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探讨 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自我认同。
同一个字,在英国和美国,可 能会有不尽相同、甚或完全相反的意义(如:quite、proper、 middle-class);有些字只存在某一边的英语之中,而另外一边 则没有(如:mufti、bespoke、dude);有些字在一个国家备受吹捧,而在另外一国则遭到谩骂(如:whilst、awesome、shall);还有一些字则是在一国有另外一国所没有的弦外之音(如:sorry、 art、ginger)。有些字眼听起来是灰熊、灰熊英国的,但是美国人却不顾三七二十一地借来用了,而且还愈来愈常见,甚至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如:bloody、shag、bugger、cheers、god acked)。 对于讲英文的人来说,这些差异可能很有趣、很恼人,或是很困扰,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这些差异都如影随行,成了我们的标签。这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 语言的差异成就了我们的个人与文化认同,不但本身就很有意 思、很有价值也很好玩,而且也像是登山路径上的指标。如果 你忽略或是没有注意到这些差异,那么你讲的可能就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语言,当然会有坠入五里雾中的感觉。这本书是一本英美文化差异的指南,以语言为镜,探索我们使用的文字如何表现我们的特质及其背后的成因;这本书也是一本具体而微的文化史,更是旅外人士的生存指南——不论是旅居美国的英国人或是旅居英国的美国人。
乔.昆南曾经写道:「哈英族跟色情一 样,都是一种你很难用言语形容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看到, 就会知道。」我向来就是一个像那个样子的美国人,这也算是 家学渊源。我奶奶给我一本关于英国皇室的立体书,还跟我讲述了许多她们住在科滋渥时的故事,想必那是我爷爷在一生空军军旅生涯中最喜欢的一个服役地点,也是他过得最舒适的一 段生活。五岁那年,我一大清早就把我妈从床上挖起来,看黛 安娜王妃的婚礼转播;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穿的那件睡衣。
十六年后,换成我妈把我叫醒,跟我说了在巴黎发生的那起意外消息。对某一群美国女人来说,或许看起来不太真实,或许 有点傻气甚或难堪,但是这些事件确实是我们孩堤时代的重要 里程碑;对那些天没亮就起床看着黛妃走进结婚礼堂的我们这 群人来说,我们心中充满希望与轻信童话的那个部分,也随着她葬礼的行列死亡了。
如今,全世界的新世代都喜欢看皇室,也让纪念品的制造 商趁机大捞油水。英国人确实有许多值得让他们感到自豪之处,近年又刚刚庆祝剑桥公爵与夫人的婚礼,在自家国土上举办了奥运,女王登基的钻禧庆典,还有未来国王的诞生。在美国的哈英族也达到有史以来的新高;你一看到,就会知道。
自从坐在奶奶的大腿上接受情感教育,已经悠悠过了三十余载;我在美英两地的大学念完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又嫁入了 一个英/美混合家庭,并且实现了成为英美双重公民的梦想之 后,请容我告诉你:在英国生活真的会耗损一个人的哈英情 怀。我以前喜爱的英国不是英国本身,而是理想中的英国。我 现在的感觉虽然仍属正面,但是却复杂了许多,主要依附在特定的人、经验以及跟我先生汤姆和两个孩子安妮与亨利共享的 伦敦日常生活环境。诚如在我搬来的第一年,在生活充满艰辛 颠簸的时候,有位好心人跟我说的:搬到一个新的国度还真 的非常(jolly)辛苦!住在英国的美国人始终都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而且还未必完全得到别人的赏识―或是欢迎。这也不 无道理,因为旅居海外的美国人,尤其在伦敦,根本就一文不 值,而且很多年来一直都是如此。在休.沃波尔一九二五年出 版的作品《一位红发男子的画像》(Portrait of a Man with Red Hair)中,一位客居异乡的美国人哈克尼斯在火车上听到一个英国人跟他说:「美国人那样糟蹋我们的国家,如果由我作主的话,一定要他们缴税。」
「我就是美国人哪!」哈克尼斯无力地说。 那些到英国度假的美国人或许会感到很意外;他们到英国来,过了几个星期鲁莽的生活,探访他们预期会发现的事物: 传说中的礼貌与保守、过于自吹自擂的沉着坚强、守护伦敦塔的卫兵、大乌鸦、双层巴士、从不出错的伦敦计程车司机、莎 士比亚、温热的啤酒、酒馆里的午餐,还有下午茶。打勾,打 勾,打勾,打勾。所有的刻板印象都得到印证,最后还有一点 点时间去哈洛兹百货公司血拼,然后再赶赴希斯洛机场搭机回家。在此同时,有位英国朋友提出了一个极有见地又有说服力 的看法,他说英国人不论在文化上或气质上,其实都更像日本 人,而不是美国人。
因此,一位外地人即使在这个国家住了几个月甚或几年,还是有可能无法穿透表层,深入了解本地人真正的生活与思考方式,还有他们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虽然随着时间累积,我们会逐渐开始发现还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但是这样的认知其实也有帮助。我们两地英语中的相似之处可能会误导我们,反而是差异才会指引我们方向,协助我 们最后终于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
直到十九世纪,都还有人担心这两个国家会丧失彼此沟通的能力。诺亚.韦伯斯特就曾经预测:总有一天,美式英语会跟在英国讲的英语变得很不一样,一如瑞典语、荷兰语跟德语渐行渐远。所幸,这样的情况并未发生,反而出现了手足之间的激烈竞争。英国扮演冷静自持的大姐,一直努力忽略麻烦的小美国已经长大的事实,大到已经可以逼得她走投无路。
考量到他们的历史渊源,说美国人其实并不是一直都这么崇尚英式英语,应该也不会让任何人感到意外。在一九二○年代初期,孟肯就对英语新词和使用这些新词的那一小撮「恋英派」阶级人士嗤之以鼻;他说,大部分的美国人都认为英国的一切都矫揉造作、没有男子气慨,又可笑至极。不过,早在美国观众迷上休.葛兰和丹尼尔.克雷格之前,孟肯说:「反而 是剧场提供了这些没有出过国的哈英族「有稳定供应的英国 腔,包括英式词汇和英式发音……因此,某个住在宾州阿尔图纳或是乔治亚州雅典市喜欢赶时髦、追逐英国风的美国人,才 会知道如何握手、喝汤、跟朋友打招呼、进入起居室,甚至正 确地念出像路径(path)、秘书(secretary)、忧郁(melancholy) 和必要(necessarily)等词汇的发音,他们无非是模仿某位美国演员模仿某位英国演员模仿某位住在梅菲尔区的人说话的样 子。」如果这样的评论看似没来由的严苛残酷,那么不妨想想 这话是什么人说的;毕竟绝少有美式英语的支持者像孟肯这样 充满自信,或是像他一样坚定信仰美国式的个人主义。
信不信由你,曾经有一段时间,英国游客还曾经对美式英语称赞不已呢。就在美国建国初期,在那里讲的英语听起来就有够古意盎然——没有自创一些新词来污染国人。可是不久之后,美国人也开始有了他们自己的新词——诸如:「快乐化」(happify)、「共结盟」(consociate)、「糟粕性」(dunderment) 等等——在英国人耳里听起来都荒谬至极。不过,当时的美国还太新、太年轻,尚不至于威胁到他们的文化和语言。
现在,就没有什么人喜欢美式英语了。从第一部有声**开始(早期美国**开始大举入侵时,常会先译成英式英语),焦虑从那时就开始蔓延,担心美式英语的影响力。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第四广播网「今日」(Today)节目中备受尊崇的主持人约翰.韩佛瑞斯就坦承,尽管英国人一再地跟自 说(法国人更常这样说),他们的语言已经变成世界的第二语言,但是他们都知道真正的国际通用语言其实是指美语,自然 而然地会产生一股怨气,觉得「我们的前殖民地偷走了我们的光环……这个语言本来就是『我们的』,因此他们对这个语言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一定是非法变造。」这也难怪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在英国讲的英语才是母语,而在美国讲的英语只是 任性的孩子。其实不然。今天的英式英语就跟美式英语一样, 都是从十六世纪的英语演化出来的一种方言,没有哪一个可以自称比另外一个更接近其源头。
现在我们仅存的虚荣感,就只剩下一些小小的差异了,因此比以前更专注在这些差异之上。我们可能会以为:愈来愈便 捷的海外旅行以及流通的国际新闻都有助于弭平语言中的这些差异,但是却反而让我们更意识到这些差异,说来还真是讽 刺。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互相激荡,不论你是予以拥抱或是刻 意回避,多半都是有自觉的行动。英文书籍或是电视节目进入 美国市场之后,总是固定会经过重制,以适应美国阅听人。《哈利波特》的套头毛线衣(jumpers)和比司吉(biscuits),到了美国就成了毛衣(sweater)和曲奇饼干(cookies);「办公室风云」干脆请美国演员(还有他们满嘴的美国腔) 来重拍。
出版社和制作人都声称他们改编是为了让英国出口的 产品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很多美国人厌恶这样的做法,反而更渴望搜寻原版作品。如果他们不是为了寻找浸*在异国文化的 机会,想要了解异国的特色与风情,又何必这样做呢?更不要 说是厚颜 地借用词汇来强化他们的文化威望——姑且称之 为「经典剧场症候群」(Masterpiece Theatre Syndrome)吧。移植到美国之后还能或多或少完整存活下的节目―例如「唐顿庄园」——就是如此,因为这些节目与其 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而这正是美国人热爱他们的原因。(正如英国观众喜爱一些经典美国电视剧,如「火线重案组」〔The Wire〕和「绝命毒师」〔Breaking Bad〕等。)要到什么时候这 些出版社与好莱坞制作人才会知道这些差异本身就有其价值, 而不再荼毒他们呢?反之,我们应该好好地颂扬他们,而我所谓的「颂扬」,可绝对不是「模仿」。
在本书中,我会纠正一些关于英美两国常见的错误观念, 还会解释一些幽微的差异,这些往往是参加十日旅行团的游 客在走马看花时会忽略掉的地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误解就 是英国或英格兰(England)与不列颠(Britain)或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之间的差别。大不列颠包括三个国度: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斯;而联合王国,除了大不列颠之外,则 还包括了北爱尔兰。所以只有来自英格兰的人——这是联合王 国里最大的一个国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四——才是英格兰人(English);而英国人(British)则可能是苏格兰人、威 尔斯人、爱尔兰人(来自北爱尔兰)或是英格兰人。同样的, 美国人虽然可以容忍英国人称他们为「洋基佬」(Yankee), 但其实他们对这个字有更狭隘的定义,而且还因地域不同而有 所出入。南方的美国人用「洋基佬」来形容北方人,而北方人 则用以形容新英格兰人——只有这里的美国人才会自认为是「洋基佬」。英美两国都是多元化的国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口音与方言,更别说各地域在词汇上有不同的用法,这些差别都不可 能一一详述;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概括归纳到一定的程度,而这正是我的作法。任何人想要寻找真相,总得从某个地方开始着手。
我保证不偏袒任何一方——因为讲到手足,唯有如此才会 公平。我的忠诚跟我的语言一样,都是横跨大西洋两岸的;我拒绝选边站——至少不会永久的选择某一边。同时我也拒绝放 弃我的美国腔,虽然我也接纳了一些新词汇,而且也稍稍修 改语法结构以适应环境。使用英式拼法,就算没有到背叛祖国 那么严重的程度,总还是觉得拼错了。我公公完全能够理解; 他在搬到美国近四十年后,依然保留他的英国腔,可是他的兄 弟姊妹还是取笑他说,他们觉得这是彻底的背叛。有个(美国)小孩曾经跟我婆婆说:「很遗憾莫尔先生有这种的残疾。」——指的是他有趣的口音;在一九八○年代亚历桑纳州的土桑 市,这是很少人罹患的一种语言残疾。我很想说,旅外人士过 得真是辛苦,但是这并非事实;我想我们看到了两个文化最好的一面才对。
身为专替美国读者寻找并出版英国书籍的前编辑,我深谙这样的文化张力会产生多么丰硕的成果。我是一名热情又好奇的读者,也善于观察别人说话和我们彼此理解——或是误解——的方式。这个主题是个活动箭靶,也极度的主观,所以有时候你一定会有跟我不一样的看法;我只是希望这本书有助于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沟通,或者至少能够了解为什么无法沟通。 如果你热爱语言到愿意为其争辩的程度;如果你喜欢旅 游、喜欢宅在家里或是喜欢其他的事;如果你正考虑搬到英国或美国;如果你自认是哈英族;或者你若是曾经想过:为什么没有一个类似的大字来形容那些热爱美国的英国人(哈美族〔Americanophile〕听起来像是含了满嘴的钉子,而哈洋基族〔Yankophile〕听起来真的不够庄严,有欠尊重)——那么,《这不是英语》正是你需要的书。这是一封写给两国的情书,他们对彼此的亏欠远远超过自己愿意承认的程度。
Quite
相当
一个小小的副词修饰语能有多大的杀伤力?从「相当」这个字就可见一斑。这个字引起了种种混淆,造成求职者失业, 甚至心碎或是伤感,全都是因为美国人搞不懂其中微妙却致命的差别,让英国人骇然失色。
两个国家都用「 相当」 这个字来表示「 彻底」或「 完全」,这个意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三○○年,用在没有程度之分的时候。如果你说一个人「相当 」或是一个瓶 子「相当的空」,在美国人耳里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正式的有点奇怪,但是还不至于造成任何争议或误解。毕竟, 就是 ,空就是空,没有程度上的差别。但是当「相当」这个字用 于修饰有程度之分的形容词时,例如:「妩媚动人」、「聪明」或「友善」,问题就来了。因为在这个时候,英国人把「相 当」视为一种修饰用词,而美国人却当作强调用语。在英式英文里,「相当」一词是指「还算」或「勉强称得上」,只有一 点点称赞的意味,却隐隐然带有负面的评价。可是对美国人来说,「相当」就是指「非常」,就是刻意强调、夸大形容词, 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可言。
这一点也不奇怪吧?我们的刻板印象本来就是英国人敏锐纤细,而美国人则夸大成性,言过其实,只不过他们从以前一 直到现在都使用共同的词汇罢了。美国人对形容词的用法向来 夸张到破表,英国人刚到年轻的新大陆时,往往会被他们听 到的夸张语言吓到——像是「穷凶恶极」(rapscallionly)、「喧嚷嚣尘」(conbobberation)、「惊人爆猛」(helliferocious)之类的。这些字眼现在听起来冷僻,只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已;姑 且不论在美国荒野大西部是否广泛使用这些字眼,他们都让美 国人听起来像是粗鲁无文的坏蛋。每一个人——特别是美东的那些胆小鬼——都希望能够相信:美国人只是放荡不羁,管教得「相当」不好而已。
不过,这些词汇在「棒的不得了」(awesome)面前,就 相形失色了——这个字现在已经成了广泛用来嘲讽美国人夸张虚饰的当代典范。以前,只有上帝才能「棒的不得了」,现在连不怎么样的墨西哥卷饼也能「棒的不得了」。其实,这个字眼如果没有那么积极外销的话,倒也没有那么糟糕。在「都会辞典」网站(urbandictionary)上有一则贴文,形容「棒的不得了」是「美国人用来遮掩他们词汇严重贫乏的字眼, 像一张『狗皮膏药』(sticking plaster)一样」。讲到「狗皮膏 药」,不用多说,也知道贴文的人是英国人。
还有一位英国诗人也曾经勇敢站出来,公然反对「棒的不得了」这个字,而且他还在洛杉矶的一家书店工作(你能想像吗?)。约翰.托塔汉大声疾呼,呼吁大家一起来扑灭「棒的不得了」这个字——他对英国《邮报》说,这个字根本就是「假字」;这个运动还形成了一股「反『棒的不得了』的论述」,甚至做成了时髦的贴纸,贴在 汽车保险杆上。他在这份工作上,投注了几乎等同美国程度的 热情,还差一点要制作 T 裇穿在身上,幸好及时踩了煞车,否则就太过分了。毕竟是他自己选择要住在洛杉矶的,你总不能 到了海滩,还抱怨怎么沙子这么多吧?
美国人的热情曾经是我们心仪仰慕的对象。一九一○年的《纽约时报》曾经引述一位名叫亨利.狄拉派斯丘太太的英国小说家说:「美国人不得不发明一个在我们这里用不着的动词——『激发热情』。我们为什么不能激发热情呢?如果我们确实偷偷地创造了这个词,为什么又这么害怕让别人知道呢?……我们就是非常害怕激励自己或是别人,但是那里的人却完全不怕。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自主地说出他们喜欢什么或是仰慕什么,也毫不吝惜如滔滔江水的赞美之词,而我们却总是怯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除非相当确信其他的每一个人都会同意我们的看法,或是我们仰慕的对象 早已作古多年。」英国人或许可以从这段话里听出一丝丝纡尊降贵的高傲感,但是美国人则不行。
美国人做事夸张、讲话夸张,连表达情感也夸张——以前如此,以后亦然。所以英国人可能会忍不住想要取笑美国人,硬是强行征用「相当」,一个保守谦虚的修饰用词,挪做他们热情如火的用途;可是你若是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 用「相当」一词来修饰有程度之分的形容词,英式用法——而非美式用法——才是非传统用法。美国人使用「相当」来表示「非常」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七三○年,而英国人 把「相当」视为修饰词的用法晚了一百多年,也就是到了一八 四五年,才出现最早的纪录。从此以后,这个词汇一直引起国际纠纷。
英国作家接到美国编辑写来的书评,说他「相当」喜欢她 的新作。(辱!)
美国学生拿着她的教授写的推荐信,里面都是溢美之词, 却发现自己在英国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最大的赞美就只是说她「相当聪明、勤奋」。(惊!)
英国人到美国朋友家里作客,说他「相当饿」,结果白目的美国朋友送到他面前的,是份量大到像是惩罚他的牛排。(惧!)
这样的故事不一而足。 究竟是谁引起这些争端,现在已经无关紧要了——追根究底,对于「相当」一词的误会,其根源就是美国人与英国人表达习惯的不同而已。人类学家凯特.芙克丝在她精辟的著作《瞧这些英国佬》(Watching the English)一书中就解释道:「我们严禁太过认真、装腔作势、表现情感和夸大吹牛,所以几乎随时都要轻描淡写;为了避免表现出遭到禁止的严肃、不得 体情绪或是过度热情的危险」,英国人假装冷漠,满不在乎。
「这种轻描淡写的规则意味着:让人衰弱到无法行动又痛苦的慢性病,必须称之为『一点小麻烦』;……看到令人屏息的绝色美女,也只能说『相当漂亮』;看到精彩的表演或杰出的成 就,要说『还不赖』;……愚蠢到让人无法原谅的误判,只是『不太聪明』」。任何在其他文化中肯定会用到一连串最高级形容词的事情,到了英国人的口中,大约一句「不错哟」就全部概括了。
那么,要跟英国人对谈、打交道的美国人该怎么办呢?去问德倍礼就行了。这个自称是「英式社交技巧、 礼仪和风格的最可靠来源……成立之初即为专研英国贵族的专家」,早就警告说:千万别把轻描淡写与反应不足混为一谈,只要「领悟弦外之音,你就会发现看不到的戏剧性与情绪」。 可是,如果英国人认为「相当如此」是完整的一句话,又怎么能期望向来以迟钝闻名的美国人听出任何弦外之音呢?若是英国人能够学会自动理解美式的「相当」已是经过一番加油添醋了,那不是容易的多了吗?的确,相当如此。
本文授权刊登自脸谱/ 艾琳‧莫尔《这不是英语:从语言看英美文化差异的第一手观察志》
《这不是英语:从语言看英美文化差异的第一手观察志》
哈里王子大婚天价费用是多少? 哈里王子婚礼嘉宾都有谁?
5 月 19 日报道 ,据台湾媒体报道,英国皇室哈里王子将在 19 日与美国女星梅根(Meghan Markle)完婚,这场众所瞩目的皇室婚礼,预计当天在温莎堡附近将涌入 10 万人围观,以下整理 6 大看点,一睹皇室婚礼花边大小事。
1、花童与小小伴娘团
乔治小王子(左)和夏洛特小公主,将分别担梅根的花童和小小伴娘
先前凯特王妃亲妹妹结婚时,乔治小王子与夏洛特小公主特别以花童现身,成为阿姨婚礼上的小亮点,这次在哈里王子的大喜之日,肯辛顿宫日前曾表示,新人已经选好了花童及伴娘人选,4 岁的乔治小王子将担任花童,而 3 岁的夏洛特小公主将和另外 5 名小朋友担任小小伴娘,据悉伴娘们最大不超过 7 岁,至于伴郎,在英国皇室婚礼中,并没有伴郎 (Bestman)的角色,而称作 Supporters,这个任务将由威廉王子出任。
2、婚礼场地
哈里与梅根举办婚礼的圣乔治教堂,也是当年哈里王子接受洗礼的地方
婚礼将在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及圣乔治大厅举行,这里对哈里王子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 1984 年时,才 3 个月大的哈里王子便是在这里受洗。而圣乔治教堂约可容纳 800 名宾客,仪式完成后,新人将进行 25 分钟的马车游行,绕行温莎堡一圈,当然乘坐的马车也大有来头,是皇室在官方、加冕等礼仪性的重要时刻,专用的 Ascot Landau 皇家马车。
3、婚礼花费
英国军队在温莎堡外彩排
据悉这次哈里王子与梅根的婚礼豪掷美金 4500 万(约人民币 29 亿),比 7 年前威廉王子迎娶凯特王妃时,多出了 1100 万美元,而当年威廉王子婚礼花费中,有近 3200 万美元是投入在维安工作上,这次哈里王子与梅根的费用中,大部分用于维安及订制婚纱,这些款项全数由英国皇室买单。
4、婚礼不提供餐点
许多店家已经在为王室婚礼推出相关商品
据英国《卫报》报导,受邀宾客收到一项通知,那就是婚礼上不提供餐点,然而现场肯定无法购买食物与饮料,势必得自备午餐,尽管肯辛顿宫表示,现场还是会准备一些 " 小点心 ",仍引起部分受邀人士抱怨,当中受邀参加婚礼的 21 岁慈善青年杂志创办人阿塔查表示," 大家不解他们这么有钱,怎么还要我们自备餐点?" 甚至幽默地说查过网络地图,发现附近有一间超市与麦当劳," 但我不确定是否能带麦香鱼餐入场。"
5、婚礼宾客
哈里王子与奥巴马夫妇交情不错,但据悉这次婚礼不会邀请各国政要
婚礼邀请了 2640 人共襄盛举,当中 1200 人从英国各地遴选而出,200 人是来自慈善机构,610 人是温莎城堡社区人士,530 人来自王室,最后 100 名是城堡附近两间学校的学童。不过真正能进入礼拜堂的仅有 600 人。至于包含美国总统川普在内的各国政要,据悉因为考量场地较小,以及哈里王子王位继承顺位仅排第 6,并未邀请。
6、辣妹合唱团为皇室合体
辣妹合唱团将会在哈里王子的婚礼上献唱
辣妹合唱团成员媚儿碧先前在访谈节目中透漏,5 人将会合体一起参加哈里王子婚礼,并松口将会在婚礼上献唱,虽然事后戏称希望大家假装没听过这件事,但外媒猜测,辣妹合唱团解散至今 18 年,首场复出表演,有极大的可能性是献给皇室婚礼。另外,黛妃生前的好友、英国知名音乐人艾尔顿强据悉当天也将演出。
来源:网易娱乐
最佳爱情分类:豪门总裁作者:鄀宁宁简介:为了出人头地,相爱四年的男友,亲手将她送给了陌生人。他叫傅斯年,31岁,华臣老总,傅氏家族嫡长孙。与顾氏的千金**早有婚约。风波过后,她阴差阳错地变成众所周知的“傅总未婚妻”。背负着万人唾骂的小三之名。她和他的婚礼极尽豪华,可那两本大红的结婚证书,承载的不是爱情,而是利益。他冷漠疏离,心机深不可测。她骄傲倔强,坚守着灰姑娘的自尊心。可她万万没有想到,仅仅是一夜沦陷,便会跌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谁能告诉她,这场无爱的婚姻
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
英文姓名:Diana Frances
名衔:威尔斯王妃戴安娜(离婚后)
出生日期:1961年7月1日
出生地点:英国诺福克
结婚日期:1981年7月29日于保罗在
教堂与查理斯王子举行大婚
分居日期:1992年12月9日
离婚日期:1996年8月28日
子女:威廉王子(1982年6月21日)哈里王子(1984年9月15日)
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
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尔斯·菲利普·亚瑟·乔治(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结婚。
1982年6月21日长子威廉出生。
1984年9月15日次子亨利出生。
1992年12月9日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分居。
1996年8月28日双方解除婚约。
1997年8月31日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
1997年9月6日葬礼,安葬在她的家族墓地,北安普敦郡(Northamptonshire)的奥尔索普(Althorp)。
别了,英格兰的玫瑰(环球时报)
她从伦敦圣保罗教堂走来,又从那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离去。16年的风雨历程,悲欢荣辱从此划上了句号。一朵光彩照人的玫瑰就这么凋谢了,一个曾给人以同情、爱心和理解的王妃就这么离去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外,成千上万的人为她祈祷,她的灵柩经过的77英里道路上洒满了鲜花。
许多人难以忘怀,因为他们曾是16年前那场“世纪婚礼”的见证人。1981年2月29日,同样的万人空巷,迥然的气氛情绪,伦敦是欢乐的海洋。那一天,戴安娜披着7米多长的婚纱,在圣保罗教堂与英国王储查尔斯立下永生相爱的誓言,那情景恍如昨日,白金汉宫阳台上的“世纪之吻”仍历历在目。如今曲终人去,天上人间!
“灰姑娘”邂逅王子的那个舞会是在查尔斯30岁生日的晚会上。尽管戴安娜只是个凑数的宾客,甚至没机会与王子共舞一曲,但故事毕竟开了个头。随后,最重要的章节要数戴安娜那番关切的话:“你在教堂的走廊上显得非常悲伤。这是我见到的最悲伤的情景。我看到你悲伤,我的心也在为你流血。我想这不公平。你太孤独了,应该有个人来照顾你。”他们谈的是不久前查尔斯的叔叔蒙巴顿的葬礼。那天是1980年的7月,当时两人坐在朋友庄园的干草堆上聊天。这番话令查尔斯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以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约会、订婚、半年后结为百年之好。
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最华美的篇章。然而好景不长,新婚燕尔,争吵接踵而至,随后便是猜疑、不忠、分居和离婚,戴安娜最终因车祸惨死塞纳河畔。一则美丽的童话故事最终因车祸衍变为一场人间悲剧。
故事是残酷的,但细想起来也在情里之中。他们毕竟生活在20世纪的现代化时代,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应该说,恋爱时的玫瑰、蜡光晚宴以及查尔斯的地位、王室生活的富贵,对戴安娜的爱情的确起到了某种催化作用。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哪个少女不向往美好生活,哪个姑娘没有梦见过白马王子
事实上,这一婚姻的浪漫色彩更多的是由善良的人们演绎出来的。从根本上讲,它一开始就包含诸多的现实考虑。在查尔斯漫长纷杂的寻妃道路上并不是没有心仪的姑娘,只是作为王妃,未来的王后,她们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最后相中戴安娜,是因为她基本能满足王室的苛刻条件。首先,她年轻,貌美,出身贵族,家族信仰新教。其次,她的家庭与王室相熟,她本人就象邻家女孩那样为王室所熟悉。更重要的是她从未交过男友,是个处女,不会有人说东道西,丢王室的脸。在她之前查尔斯的多个女友都因为这一点而未能进入王室。也有人说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即当时英国的经济形势严峻,失业、罢工等使王室的威望江河日下,王室希望通过迎娶这位当过幼儿园教师的平民女子来取悦人民,拉近与人民的关系。当时年仅19岁的戴安娜当然不可能想到这些,但是后来她确实起到了这一作用她的风采、她的行动给王室注入了活力。这当然也是她本人始料未及的。
走进深宫之后,戴安娜对王室的生活从雾里看花到切身感受。繁文缛节,清规戒律,隔阂冷漠令她这个初来乍到的年青女子备感紧张、孤独、无助。可她的丈夫没有给她以适当的帮助。尽管她嫁给查尔斯多少有点图慕虚荣,但在她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依然是真爱,是有人能关心她。童年父母离异,失去关爱,这种创痛时时刻刻追随着她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亲情、对爱的渴求与日俱增。查尔斯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她全身心地爱着他,一片痴情。她的理想是象童话故事中说的“从此她和王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偕老。
先前有消息指出,英国空军特别部队(SAS)是背后主谋,但没有证据证明此事,因此仅被认为是外界揣测黛妃死因的众多版本之一。不过,一名作家向英国媒体透露,证实这项说法,并提出有力证据,称英国军情六处(MI6)才是主谋,其高层下令SAS执行任务。
长期研究此案的作家苏·瑞德(Sue Reid)表示,戴安娜王妃遇害后,英、法两国皆在2008年以狗仔跟拍、司机酒驾导致车祸,戴安娜王妃因此香消玉殒结案,但苏根据多方调查,访问14名目击证人,发现了惊人隐情,也证实2013年8月传出戴安娜王妃是被SAS谋杀的说法。[9] 王室交情
早在15世纪,斯宾赛家族就是欧洲最富有的羊商之一。查理一世在位时,他们捐了伯爵爵位,在北安普敦郡起建奥索普大屋,得到刻有“上帝庇佑权力”箴言的家族徽章,同时开始收藏大量古玩、书籍、艺术品。
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斯宾赛家族成员逐渐介入权力机构,经常出入白金汉宫、肯辛顿宫和威斯敏斯特宫。
虽说斯宾赛家族从未到达权力的顶峰,但在通往权势的走廊中,却毋庸置疑地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他们与英王查理二世、马尔伯勒公爵、德文郡公爵、阿伯肯公爵,甚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芝加哥帮派大佬艾尔·卡朋都扯得上血缘关系。
英王爱德华七世是戴安娜祖父老斯宾赛伯爵的教父,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当年曾正式追求戴安娜的祖母,没当成王后的斯宾赛伯爵夫人后来成为王太后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侍女。
宫廷侍女是令英国人深感自豪的一种古老而高贵的职业。她们必须具有毫无瑕疵的教养,精通穿衣之道,善与各色人等周旋,通晓进退应对礼仪,非系出身名门的女子不能担当这份工作。
戴安娜的父亲做过英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中侍从,一度约会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英国戴安娜王妃到底是怎么死的?~~
1997年8月31日下午,英国王妃戴安娜与其男友、埃及亿万富翁之子多迪·法耶兹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圣托贝度假一周后回到巴黎。午夜过后,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用完晚餐后准备前往多迪在巴黎16区的私人住宅。为摆脱7名骑摩托车的摄影记者的追逐,他们乘坐的奔驰280SE35型豪华轿车时速高达150公里以上。31日凌晨约零时30分,汽车行至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阿尔玛桥下公路隧道时突然失去控制,撞在隧道中央的一根分界水泥柱上,汽车被完全撞坏,多迪和司机当场身亡,戴安娜与她的保镖身负重伤,被送进医院抢救。追踪戴安娜的7名摄影记者随即被警方拘留。凌晨4时,戴安娜因胸部大出血在医院逝世,年仅36岁。当晚,她的遗体在查尔斯王子和她两个姐妹的护送下由专机运送回英国。
1997年9月6日葬礼,安葬在她的家族墓地,北安普敦郡的奥尔索普。上午,戴安娜的葬礼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当灵车驶向大教堂时,百万群众肃立沿途,向"人民的王妃"告别。全世界十几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葬礼。白金汉宫降没有下降半旗的事「王室没哀悼戴安娜的死」指责开始出现。送葬行列前面的是丈夫查尔斯和二人的儿子。3人不是丧服穿着藏青的套装。许多人汇集在沿途,哀悼神狄安娜的死。伊丽莎白女王也站立在沿途,棺通过眼前的话垂下了头。
葬礼结束后,戴安娜被葬在故乡奥尔索普的斯潘塞家族墓地。整个世界都为戴安娜的早逝叹惋。旧金山举行了万人烛光游行;汤加人用传统的守灵方式怀念她;巴黎人在出事地点放满了鲜花和悼辞,经过这里的车都要放慢速度以表示哀悼;澳大利亚的土著孩子举着横幅悼念王妃,上面写着:"你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获悉这一噩耗后发表声明,表示:"戴安娜的死使世界的贫困者和老弱病残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道主义的声音"。戴安娜就这样离去了。她宛如上帝的天使,带着仁爱与至美来到人间,为充满斗争和恶行的世界带来一束善与美的玫瑰色光辉。如今她已经完成了上帝的使命羽化而去,将一个迷人的美丽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戴安娜王妃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1997年8月30日晚,戴安娜与男友多迪乘坐一辆本茨W140S280,在法国巴黎阿尔玛桥隧道中遇上狗仔队追踪,失控越过行车线撞向灯柱和石墙后爆炸。戴安娜和多迪均在车祸中死亡。1997年9月6日举行葬礼,安葬在她父亲的家族墓地,北安普敦郡的奥尔索普。
这场车祸在全球造成极大震惊,其中一个原因是,事发时在场狗仔队在车祸后,只顾在车祸现场不停拍下照片,而未及时协助抢救。而狗仔队和媒体操守问题,也因此成为讨论焦点。而事发车辆除司机、戴安娜和多迪外,还有一名保镖,是车祸中唯一生还者。不过在获救后一直拒绝回应事件,使车祸引来不少猜测。
1999年法国司法部公开车祸调查结果,指出车祸是缘于肇事司机酒后驾驶引致。但同年2月多迪父亲穆罕默德·法耶兹公开声称这次车祸是一场政治阴谋,认为是英国军情六处受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菲利普亲王的指示,策动车祸谋杀戴安娜和多迪。此言论在英国亦引来巨大回响。
2006年12月14日,英国警方公布戴安娜王妃及其男友多迪的死因调查报告,认为这起车祸纯属事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车祸与谋杀相干。车祸发生时开车的司机保罗确属酒后超速驾驶,车上的人也未系安全带。而法国死因庭也在2005年5月裁定死于交通意外。
扩展资料:
戴安娜在婚后获得“威尔士王妃殿下”的头衔。她成为英国王室的明星,常遭到“狗仔队”贴身追访,而她的打扮、衣着甚至举止都成为英国女性模仿对象之一。由于受不住巨大压力,戴安娜王妃常传出与王室家人不和之消息。而王储查尔斯和旧情人卡米拉·鲍尔斯藕断丝连,也令戴安娜的婚姻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完结。
1992年12月9日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正式分居。而正式的离婚,则是在1996年8月26日之后的事。1996年戴安娜受访时说,她曾因受不住作为王室成员压力患上暴食症,有时候一天要吃四、五餐,每次都吃到太胀然后呕吐。
参考资料:
戴安娜王妃是怎么死的?
先前有消息指出,英国空军特别部队是背后主谋,但没有证据证明此事,因此仅被认为是外界揣测黛妃死因的众多版本之一。不过,一名作家向英国媒体透露,证实这项说法,并提出有力证据,称英国军情六处才是主谋,其高层下令SAS执行任务。
长期研究此案的作家苏·瑞德表示,戴安娜王妃遇害后,英、法两国皆在2008年以狗仔跟拍、司机酒驾导致车祸,戴安娜王妃因此香消玉殒结案,但苏根据多方调查,访问14名目击证人,发现了惊人隐情,也证实2013年8月传出戴安娜王妃是被SAS谋杀的说法。[9]王室交情
早在15世纪,斯宾赛家族就是欧洲最富有的羊商之一。查理一世在位时,他们捐了伯爵爵位,在北安普敦郡起建奥索普大屋,得到刻有“上帝庇佑权力”箴言的家族徽章,同时开始收藏大量古玩、书籍、艺术品。
接下来的三个世纪中,斯宾赛家族成员逐渐介入权力机构,经常出入白金汉宫、肯辛顿宫和威斯敏斯特宫。
虽说斯宾赛家族从未到达权力的顶峰,但在通往权势的走廊中,却毋庸置疑地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他们与英王查理二世、马尔伯勒公爵、德文郡公爵、阿伯肯公爵,甚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芝加哥帮派大佬艾尔·卡朋都扯得上血缘关系。
英王爱德华七世是戴安娜祖父老斯宾赛伯爵的教父,而“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当年曾正式追求戴安娜的祖母,没当成王后的斯宾赛伯爵夫人后来成为王太后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侍女。
宫廷侍女是令英国人深感自豪的一种古老而高贵的职业。她们必须具有毫无瑕疵的教养,精通穿衣之道,善与各色人等周旋,通晓进退应对礼仪,非系出身名门的女子不能担当这份工作。
戴安娜的父亲做过英王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女王的宫中侍从,一度约会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戴安娜王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戴安娜王妃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1981年7月29日与英国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结婚。她是查尔斯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亲生母亲。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约,戴安娜获准保留“威尔士王妃”的头衔。1997年8月31日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一起死亡的还有司机保罗及男友多迪。关于戴安娜王妃车祸之谜,十几年来众说纷纭。
豪华世纪婚礼
戴安娜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斯宾塞家族与英国王室有着历史的交情。戴安娜的姐姐莎拉是查尔斯王子的女友,后来关系冷淡。1978年11月白金汉宫举办的查尔斯王子30岁生日晚会,戴安娜走入大众视野。
1981年2月6日,查尔斯向戴安娜求婚。戴安娜接受了他的求婚。
1981年7月29日,筹备六个月的世纪婚礼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那一天,伦敦城内所有教堂的钟声在上午9时一起敲响,服饰鲜艳的英国皇家骑兵仪仗队护送着王室的婚礼车队驶向教堂,沿途是上百万因为感受到大英帝国的幸福而欢呼不已的民众,他们拿着芬芳的鲜花,举着戴安娜和查尔斯的照片,口里还高喊着美好的祝福语。英国广播电视公司用33种语言向世界转播了婚礼的盛况,全球7亿多观众沉浸在这童话般的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中。
皇室家族上午10:00离开白金汉宫,查尔斯王子的庞大的游行马车队走在最后。当他们到达圣保罗大教堂后,
查尔斯王子身着海军指挥官的漂亮制服。他的两侧是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整齐的海军部舰队司令走在查尔斯王子前面。
戴安娜戴着闪闪发光的钻石皇冠和拖着长达8米的洁白婚纱和她的父亲埃尔·斯宾塞乘坐乔治五世1910年在加冕典礼上用过的玻璃马车,在人们的热烈祝福中来到大教堂。
婚前宣誓之后,王子和王妃一起走下铺着红地毯的走廊。在乘上敞篷马车返回皇宫前,他们一齐站在教堂的台阶上向人群挥手致意。而后,这对新婚夫妇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以传统方式露面,在乘坐分顶式敞篷四轮马车开始他们的蜜月之旅前,他们空前、缠绵的皇室之吻使亿万观众惊喜不已。
不幸婚姻
婚礼没多久,戴安娜就明白了这是场失败的婚姻。查尔斯不会费神为任何人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
有一次,两张情妇卡米拉的照片从查尔斯的日记本中掉出来;而在另一次招待埃及总统和夫人的晚宴上,查尔斯戴了一副新袖扣,查尔斯直言不讳是卡米拉送给他的。这两件事情让戴安娜感到无比的恐惧和伤心。
事实上查尔斯之所以选择和戴安娜结婚,并不是爱情使然,而是查尔斯作为一个王储,肩上背负着生儿育女,传承香火的责任,而这个责任需要一个王妃来完成。不久,戴安娜怀孕了。可是,这时查尔斯王子不但不陪伴着虚弱而又无助的戴安娜,而是天天和朋友出去打球。对身怀六甲的妻子不闻不问,一副形同陌路的样子。这令戴安娜王妃十分伤心。
两年后,戴安娜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哈里王子。由于哈里王子的出生时间和查尔斯王子打球的时间相冲突,查尔斯王子非常不喜欢这个孩子。可是,戴安娜王妃却得了产后忧郁症,她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多次用小刀来割自己的手腕、脚腕以及喉咙。查尔斯王子却漠不关心,而且更加讨厌戴安娜王妃了。
5年后,查尔斯王子曾公开表示自己对这段婚姻不抱任何希望,他一直在旧情人卡米拉的怀抱里,可当时威廉王子才5岁,哈里王子才3岁。因此,查尔斯王子的手机里经常有卡米拉暧昧的短信。是查尔斯王子,背叛了与戴安娜王妃的婚姻。
1992年12月9日英国首相梅杰代表皇室宣布戴妃和查尔斯王子婚姻的确出现了危机,两人正式分居!
1996年,在女王的勒令下,戴妃和查尔斯王子离婚了。但是戴妃仍然可以保留“殿下”称号。
车祸之谜
2006年12月14日,英国警方公布戴安娜王妃及其男友多迪的死因调查报告,认为这起车祸纯属事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车祸与谋杀相干。车祸发生时开车的司机保罗确属酒后超速驾驶,车上的人也未系安全带。
照片显示黑色奔驰车基本解体,它变成了一堆扭曲的金属,车的挡风玻璃破碎,安全气囊弹出,发动机完全被毁。消防人员不得不切掉奔驰车的顶盖以救出戴安娜王妃和琼斯,取出保罗和多迪的尸体。
但是仍有不少人怀疑戴安娜王妃车祸还有别的内情。
很多人认为,由于受到“狗仔队”的围追堵截,戴安娜王妃与男友多迪为摆脱一帮摄影记者的追逐,在巴黎发生车祸,双双身亡,司机也当场毙命。
另外据英国社会传闻,因戴安娜已怀有身孕,为避免未来国王威廉有个异父兄弟,王室遂指派间谍机构军情五处和六处下毒手。
还有说是地雷商埋下地雷,甚至有人说在出事当时听到一声状似地雷爆炸的响声。因为戴安娜一直关心地雷带来的祸害,倡议全球禁制地雷,因而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有报纸称,肇事车辆曾被人盗去控制刹车的电脑中枢组件,令人怀疑车祸可能与汽车机件故障有关。有人目睹一部摩托车扭向戴安娜所乘车的前面,在看到一些相机闪光后奔驰车便失去控制,据说当时摩托车上有两个人。
当年伊拉克《巴格达日报》称,戴安娜是被英国特工干掉的,因为她逾越本身的权限,牵涉到政治圈子里去。该报又指出特工选择在法国下手,目的是为了推卸责任。
英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巴纳德表示,如果戴安娜在车祸发生后的10分钟内被送往医院,她可能已被救活了,因为只有手术才能制止大出血,而他们却在现场磨蹭了1个多小时。一位法国医生弗雷德里克回忆说,戴安娜当时看上去“还不错,有活下来的机会”。
还有传言称,目前戴安娜仍活在世上,“诈死”是想摆脱传媒追踪,重新过平淡生活,以逃避世俗的纷扰,现正以另一身份在世界另一边出现。有人称,出事后4个小时才对外界宣布戴安娜死亡,有足够的时间隐瞒真相及让戴安娜改头换面。
戴安娜王妃蜡像
戴安娜是怎么死的?
戴安娜究竟是怎么死的?
据英国《每日镜报》20日披露,曾因涉嫌盗窃王室财物而于去年险被起诉的戴安娜前管家保罗·伯勒尔在经过一年多的沉默后,日前突然爆出猛料∶他将在数天后出版一本自传性新书《王室职责》。在这本新书中,保罗·伯勒尔将披露众多戴安娜王妃生前写给他的信件,其中一封信件的内容堪称“石破天惊”∶戴安娜在这封于1996年10月写下的信件中称,她预感有人正阴谋暗杀她,并且写下了这个可能的人是谁!死前10月预言会遇车祸伯勒尔在新书中称,戴安娜出车祸去世前两年,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她后来将自己的担忧写在纸上,交给伯勒尔保存,戴安娜对伯勒尔道∶“保罗,为了预防万一,我希望你好好保存这封信如果我将来真的遭遇不幸,也好成为证据”戴安娜在这封于去世前10个月写下的“预言信”中,用最清楚的语言解释称,她确信自己正被卷入一场死亡阴谋,这正是她在肯辛顿宫写下这封信、并将其交给伯勒尔保管的原因。
戴安娜在信中这样写道∶“我预感到自己生命的这个特殊时刻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为了给查尔斯的婚姻扫清道路,我预感到有人正计划阴谋暗杀我———我的死将会是一场事故?是一场车祸?我的车刹车突然之间失灵?然后我头部遭重伤而死?”在这封信中,戴安娜还列出了可能会暗杀她的嫌疑犯是谁,不过由于法律上的原因,《每日镜报》无法登出此人姓甚名谁。
妨碍查尔斯再婚惹祸事?据报道,戴安娜王妃自与查尔斯王子离婚后,就将全部时间献给了慈善事业,这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公众支持。伯勒尔在书中称,到1996年秋天时,戴安娜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开始感到巨大担忧,她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不会得到英王室的赏识。
伯勒尔称戴安娜这样对他道∶“我已经变得越来越坚强,当我离开他们时我仍能靠自己的双脚站起来,而他们显然不喜欢我这样。”当戴安娜确信在自己肯辛顿宫的寝室中存在窃听设备后,她的这种生命安全担心就更加强烈了。到1996年10月,戴安娜再一次向伯勒尔倾诉,称可能有人会阴谋策划让她“从公众的眼中消失”,戴安娜认为自己的存在显然阻碍了查尔斯王子与情人卡米拉的结合,一些查尔斯王子的“潜在支持者”———戴安娜将他们称为“反戴安娜派”———很可能会对她“采取某种行动”。
而我的天使一直在暗中保护着我,如果没有它们的幸运翅膀,我怎么能度过生命中最悲哀的时刻呢”然而幸运天使并没有保护她多久,10个月后,戴安娜就死在了巴黎的车祸中。伯勒尔希望戴妃的这封绝密信件内容曝光后,能够促使英国政府对戴妃之死的真相重新进行调查。
戴妃家人不信“阴谋论”据报道,戴妃绝密信件的披露将使跟戴安娜一起在车祸中死亡的多迪的父亲法耶德大感振奋,因为此前他已花了数十万英镑请私人侦探调查戴安娜和他儿子多迪的死亡,他坚信是英国情报特工在获得某种命令后暗杀了戴安娜。不过戴安娜的家人却拒绝相信这种“阴谋理论”,戴妃母亲弗朗西斯·凯德完全认可法国警方的调查结果,戴妃的哥哥斯潘塞伯爵也称法国警方做出了一个“完全正确的结论”。
戴安娜王妃为什么会死?
首先,戴安娜是皇室给查尔斯王储选的妃子,因没什么感情基础,后来查尔斯在外有其他女人,冷落了戴安娜,而戴安娜和身边的一个警卫搞上了,后来就离婚了,最后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至今还是个谜底,未查出真相,有的一种说话比较接近,就是英皇室为维护皇室尊严故意制造的这场车祸。
根据记载,英国皇室自从伊丽莎白二世以后,所有结婚的王子亲王都没能和结婚的妃走到最终,都是以离婚为结局。今天也是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大婚日子,全球有20亿人都在关注,这次的大婚不仅刺激了英国的经济,也在英国民众中重新树立英皇室的威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