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性在体力等生理方面天然优于女性,在人类进化早期,更强的体力意味着更多的食物来源,部落战争中更多的生存机会。
2、经济。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男性具有社会性的天然优势。因为男性的体力优于女性,所以能更好的农作干活,在古代能得到更多的养育回报,在资源有限甚至匮乏的情况下,也构成了父母重男轻女思想的经济原因。
扩展资料:
重男轻女是社会一种男女不平等的观念,重视男性的权利和利益,而把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和人身自由。
这种观念常见于父权社会,常伴随着男尊女卑和性别分工的观念出现。重男轻女的观念也会影响父母对生男生女的意愿,例如:中国上古的卜辞里就视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
一些语言也会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例如在中文里“妇人之见”指没见识的人的见解,“妇人之仁”指不顾全大局的仁慈,含有轻视女性才智的意思。
-重男轻女
我在研究西汉时期关系着汉武帝命运的后宫女子中,谈及在汉景帝决定谁继承皇位的问题上,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居然想让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继承皇位,也就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角逐。汉景帝表面遵从母亲的吩咐,暗地里削弱弟弟的权势,最后居然立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虽然废除了薄皇后,却没有立栗姬为皇后,这也就为王美人成为皇后,与皇姐长公主刘嫖联手,最终刘彻成为太子,后来成为汉武帝,奠定了基础。
那么,这薄皇后是什么样的人?为何汉景帝要废除这个皇后?换句话说,薄皇后的为何这么薄命?
最大的原因是薄皇后的一生,始终无法为汉景帝生下一个孩子,这还真的是致命之伤。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分别出自六个嫔妃,唯独这个正派皇后没有儿子,确实匪夷所思。
为什么薄皇后无法为汉景帝生下一个儿子?说她不美丽,可是她却是一个美女。说她没有生育能力,可是她的生育能力却大得很,祖母薄太后因为与刘邦有了一夜情就生下儿子汉文帝,孙女绝对会生出一大堆孩子。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不受宠,汉景帝心里明白得很,他自己是薄太后的孙子,而薄皇后是薄太后的孙女。孙子和孙女上床做爱,有点不合常理。而正因为薄皇后是薄太后的孙女,在汉景帝面前,总存在心理阻碍,因此汉景帝宁愿重新温柔多情的栗姬或者王美人,而不愿意召见和宠幸薄皇后。
其实,薄皇后是依靠其祖母薄太后的权势而成为皇后的。也就是说,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祖母薄太后就给他指定了一个皇后,薄太后以薄氏为妃,也就是太子妃,等到汉景帝登基成为皇帝,薄妃就成为薄皇后。
汉景帝是十分听从其祖母薄太后的安排的,真所谓人的心气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儿子当了皇帝,自己成了皇太后,如今的薄太后既不是当年的织布女工,也不是不受宠的普通嫔妃。她现在日思夜想的就是,如何让帝国的荣光从此照进娘家,让家人永享富贵。儿子,也就是汉文帝,薄太后已经管不了了。事不宜迟,就从孙子汉景帝着手。薄太后处心积虑,要为孙子选妃,点名薄氏孙女。当年的吕后不是专门给刘姓的皇子配姓吕的后人,刘吕配?薄太后也要“拉郎配”,搞刘薄配。于是,汉景帝就是有十分的不喜欢,也要遵从祖母的安排,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要是不服从,也会丢掉太子的地位。
其实,这个薄太后,她还真的命好,她的一生没有任何护佑,也从来与世无争。不存在朋友,也就无所谓敌人。她始终处于政治斗争的盲点,即使在枪林弹雨中也毫发无损。她的一生是因为儿子做了皇帝而吉星高照。
薄太后曾经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嫔妃,后来,魏豹兵败,被刘邦所杀,薄姬被刘邦收留。身为败将家眷,薄姬在刘邦军中只能做一名普通的织布女工。刘邦因为发现薄姬长的漂亮就把她选进后宫,可是由于楚汉战胜历时漫长,刘邦身边也有了很多女人,老实巴交的薄姬也就只能是一只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可是,运气来了,有一天,刘邦听到两个女人嘲笑薄姬,说薄姬运气不好,魅力不大,只能在后宫傻等着。刘邦此时产生怜悯之心,就召见薄姬伴寝。
就在薄姬给刘邦伴寝的这天晚上,她开了窍,变得很会说话。她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苍龙盘腹,今天您就宠幸了我。”这可是一个贵征啊,意味着刘邦就是将来的“真龙天子”,由此刘邦十分开心,也因为有了这一夜情,薄姬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刘恒,成为后来的汉文帝。
所谓因祸得福,薄姬自从与刘邦有了一夜情之后,刘邦就再也没有召见她,薄姬也就在众多后宫嫔妃中备受冷落,几乎被人忘记了。也因此,吕后掌权时,把刘邦的嫔妃全都关在宫中,唯独放走了薄姬,因为吕后觉得薄姬无足轻重,根本成不了气候。
可是吕后根本没想到,这个成不了气候的薄姬最终却成了大气候。因为薄姬被意外地放出了宫,她的儿子刘恒也就跟着躲过了吕后的后宫大屠杀,成为代王,直到齐王刘襄起兵,周勃、陈平、刘章内应,一举消灭了京城诸吕。因为薄太后非常谦恭,大臣都认定刘恒最适合做傀儡皇帝,不会造成外戚夺权的局面,于是代王刘恒成为汉文帝,薄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薄太后。
只是,命好的薄太后想都没想到,她给汉景帝指定的皇后虽是薄氏孙女,却很薄命。直到薄太后死后,早就对政治婚姻不满的汉景帝就废除了薄皇后,寻找新的合适做皇后的后宫嫔妃。
这就是薄皇后命薄的根本原因,因为是近亲结婚,聪明的汉景帝不愿意宠幸她,导致她最终无法生孩子。一旦失去了吉星高照的薄太后做后台,她就会受到汉景帝的冷落,最终被废除了皇后。
爱新觉罗(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觉罗」根据满语jir的音译。他原来有独立的意思。按清制: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束金黄带,俗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觉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称“六祖”,对这些非塔克世——努尔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后裔称觉罗,束红带,俗称“红带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经济上也享有特权,直到清亡后才废除。清朝时,把这个“觉罗”当作语尾,加到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来姓“舒舒”氏,后来加上“觉罗”,就叫“舒舒觉罗”,而老舍又从“舒舒”中取第一个“舒”字作自己的姓,又把第二个舒字拆成 “舍”字和“予”字,作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同样,也把“觉罗”这个语尾,加到“爱新”后面,变成了“爱新觉罗”,作为这一氏族的姓。也就是说,本没有这个姓,它是后人加改而成的。再说,觉罗带有宗室的意思,只不过是“大宗”之外的宗室而已。
满洲姓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姓(哈拉),一部分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族名(穆昆)。爱新觉罗一姓中,觉罗为姓,爱新是族名,两者的关系类似汉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关系(张姓与桐城张氏,翁姓与常熟翁氏等)。除爱新觉罗外,觉罗这一姓氏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分支,都源於同一始祖。那拉氏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分支(叶赫、乌拉均为地名),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因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该族遂成望族,以全称相称,「爱新」遂变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将爱新觉罗氏分为宗室和觉罗,以示血缘远近区别,同时将一些有功之臣赐姓为觉罗,如觉罗纳木泰(原姓舒穆禄)、觉罗吴拜(原姓瓜尔佳)等。
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 如金,、肇等,也有一定赵姓为爱新觉罗,但多为伊尔根觉罗后代。
[编辑本段]家族世系谱
在他们进入中原前,皇室人士的名字都是任意改的。后来他们参考了汉人的命名方式,取名要跟辈份排行。最初的几名儿子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后来固定用「胤」,孙辈用「弘」,曾孙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旗」。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欣,两人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但庆亲王奕劻的则是「力」部。
[编辑本段]爱新觉罗家族的分布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王妃皇后,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与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后金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由于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已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经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恢复了家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家族内祭祀。
不过,一种趋势是很明显的,爱新觉罗氏的人口,仍然还在不断膨胀,血缘关系也由近及远,逐渐形成众多分支。据估计,如今爱新觉罗氏大致有30—40万人。 其实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亲结婚,几乎是没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现在估计子孙很少。
爱新觉罗这个姓,后来也有了简化,有的改为"肇",有的为"罗"等等。
爱新觉罗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多种多样,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