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
世人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或者多个默默无闻的女人。因此在影视剧《大宋提刑官》中,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宋慈身边就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女人,一个是负责家中大小事务的妻子玉贞,另一个就是帮助他验尸查案的红颜知己英姑。
宋慈:《洗冤集录》为后世法医入门必读,文献记载妻子却仅余6字
余遍寻文献,全然不见宋慈妻子的记载,唯有在刘克庄写的《宋经略墓志铭》提到了6个字:“娶余氏,继连氏。”其大意可以理解为,宋慈在原配妻子余氏死后,又续弦了连氏。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宋慈,只有两个妻子。
扩展资料:
宋慈人物评价:
1、仕宦评价:
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无其他嗜好,惟爱收藏异书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虽是后生晚辈,凡有一技之长,皆提拔引荐。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务,犹亲自审察,一丝不苟,慎之又慎。
2、社会评价:
宋慈文而勇武,兼有谋略,由主簿而知县、知州,多所历练,所以清人陆心源作《宋史翼》将宋慈列入《循吏传》,并将其与辛弃疾媲美。
建宁公主是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雄,后来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公公发动了叛乱,那么他的子孙们都因为受到了这件事情的牵连。建宁公主的丈夫和儿子都被康熙抓了起来,斩首示众了。
有时候有些女的可能很羡慕那些身在皇家的公主,但是如果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的话,你还会羡慕她们吗?吴三桂本来是一位藩王,刚开始的时候,他骨气还是很硬的,誓死不肯投降清朝。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他的家被抄了,他的父亲也进了监狱,还有他的最爱的人陈圆圆也被明朝的人抓走了,他就投奔了敌军的阵营,投奔了清军。
有人说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而投降清军的。也不能这么说,当时明朝形势已经是不容乐观的,他也是随大势而去而已。后来在投降清朝之后,他的势力还是很庞大的。清朝政府为了笼络他,就把建宁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建宁公主和吴应雄结婚之后,起初两个人婚姻还是很美满的,也生下了几个孩子。他们没能回云南,一直居住在京城,估计也是康熙的意思吧,康熙想把他们留下来,牵制吴三桂。
但是后来清朝政府决定撤销藩王,这个决定惹恼了吴三桂,他就发动了叛乱。有人可能说一人做事一人当,但是那时候的社会一人做错了事情是要牵连全族的。所以吴三桂的叛乱牵连到了他的儿子和孙子。建宁公主可能刚开始想康熙可能会念及亲情,放过她的两个儿子,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被摆平之后,她的两个儿子也被弄死了。
只不过独独放过了他,所以建宁公主是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这种生活肯定对她打击是很大的。
史籍中关于结婚年龄的记载,所涉人物最早的,可能要数《史记·五帝本纪》:“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载:“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由此可见,上古的两位先王舜和禹都是三十岁结婚。舜三十岁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禹三十岁娶了涂山氏女娇。如果男子三十岁还不结婚,就与制度不合了。不过上古之事,多半是传说,不可考证。史籍中比较确切的关于结婚年龄的记载,是从先秦开始。
先秦:三十而娶,二十而嫁
《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春秋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也就是说,西周与春秋,男女的法定婚龄分别在三十岁和二十岁。《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而《谷梁传》传说为孔子弟子子夏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它记录下来,但实际上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这也与同样成书于两汉的《史记》和《吴越春秋》中舜和禹“三十而娶”的描述相吻合。
事实上,“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仅是礼法上的理想状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法定婚龄,往往更低。《国语·越语上》记载越王勾践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这里只规定了结婚年龄的上限,而没有下限,这显然与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向吴国复仇的国策有关。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提到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与管仲商议后“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齐国男女的法定婚龄也比《周礼》的规定分别小了十岁和五岁。
战国时期,墨家提倡早婚,《墨子·节用上》:“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也就是说,墨子主张,男二十女十五就应当成婚。这种理论,无疑也是为了适应当时交战各国繁衍人口的需要。
秦朝:身高不够,别想结婚
中国历史上关于法定婚龄的规定,最特别的要数秦朝。根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举行冠礼,行冠礼后方可结婚;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定为成年,成年后许嫁。也就是说,能不能结婚,与年龄无关,完全取决于身高。这规定够奇葩!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朝也有婚姻登记制度,结婚必须去官府登记才有效。秦朝的官方法律解释《法律答问》中就有这样的案例:“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也就是说虽然没达到结婚条件,但如果官府登记了,也予以承认。不登记,婚姻当然无效。
两汉: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到了汉朝,《汉书·惠帝纪》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征收五倍赋税。即汉朝的第二任皇帝要求女子十五岁前必须结婚,这同样是出于西汉初年迅速增加人口的需要。
汉代无论皇家还是民间,早婚现象都很普遍。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汉文帝十五岁生汉景帝,据此推算结婚年龄则更小。而《后汉书·灵帝纪》:“建宁四年四月癸丑,立贵人宋氏为皇后。”灵帝建宁元年十二岁即位,建宁四年十五岁结婚。民间如,收录汉魏晋石刻的《隶释》卷十五《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碑文:“年十八,娶妇徐氏。”以上为男子,女子如《后汉书·班昭传》:“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更为夸张的是《汉书·上官皇后传》:“诏召安女入为婕妤……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汉昭帝的上官皇后结婚时竟然只有六岁!真是没有最小,只有更小!
根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中的研究,汉代结婚年龄多为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汉代早婚之俗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后世,自汉以后,历朝历代多奉行早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十三当爹,三十当爷
三国时期,王肃在《<诗·摽有梅>疏》中说:男十六而精通,女十四而能化,自此以往,便可结婚。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观念,认为男十六女十四身体成熟达到结婚条件。
《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司马炎在泰始九年十月颁布诏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也就是说,西晋女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官府就要进行干预,勒令出嫁。《周书·武帝纪》建德三年正月诏:“自今已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即北周武帝规定,无论军民,包括丧偶者在内,男子年满十五,女子年满十三都要及时嫁娶。
举个比较有名的例子。《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二八就是十六岁,十六岁的貂蝉先许吕布后嫁董卓,致使二人反目。貂蝉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人物,而三国历史上另一确有其人的美女——文昭皇后甄氏,在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时就已是他的妻子了,而甄氏据考证生于183年,也就是说她的结婚年龄在十七虚岁之前。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例子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也就是热播剧《锦绣未央》男主的父亲。根据北魏皇帝世谱,拓跋晃生于428年,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生于440年,拓跋浚的儿子拓跋弘生于454年,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生于467年,拓跋宏的儿子元恪生于483年。拓跋晃虚岁24岁病卒,假如他一直在世,虚岁13岁当爹,27岁当爷爷,40岁当太爷爷,到56岁就已五代同堂了。北魏早婚之风可见一斑。
隋唐:十三豆蔻正好,十五老大不小
隋朝未查到明确的法定婚龄,只能通过史实加以描述。《隋书·独孤皇后传》:“文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明确记载了独孤皇后十四岁嫁给隋文帝杨坚。《隋代墓志铭汇考》所辑500余方墓志,直接记载女子出嫁年龄的22例中,十三至十五岁成婚者8人,十六至二十岁成婚者11人,二十岁以上成婚者3人。
唐代第一次规定男女法定婚龄是唐太宗贞观元年二月:“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新唐书·太宗本纪》)即男二十女十五为结婚年龄上限,如果年满未婚,官府就要帮其结婚。唐太宗诏令一百多年后,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唐玄宗又下诏:“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唐会要·嫁娶》)即男十五女十三为结婚年龄下限。
唐人的婚嫁年龄,我们不妨通过唐代杰出的艺术形式——唐诗略做管窥。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虽写青楼女子,却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十三岁是女子最好的年华。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明确写了女子十四岁嫁人。李商隐《无题》诗:“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十五岁还未嫁人,那女孩自己都伤心不已了。可见早婚观念在唐朝是多么深入人心。
两宋:晚婚新风尚
宋代的法定婚龄沿袭唐开元年间的规定,辑录宋代官吏办案判词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不过,宋人似乎并不热衷于这么早婚。比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就认为早婚有弊端,提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皆可成婚(《司马氏书仪》卷三)。南宋大儒朱熹也赞同司马光的观点,并在《朱子家礼》中加以引用。
《宋史》所记许多名臣,结婚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甚至还有花甲之年才成家的。大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建中辛巳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而李清照生于1084年,结婚时已虚岁十八了。若是放在汉唐,这样的年纪不是要被罚款,就是要被强制官配了。
宋代晚婚之风从文学作品中也可看出一二。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小说《水浒传》,第六回鲁智深初见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第七回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前与丈人告别:“自蒙泰山错受,将令爱嫁事小人,已经三载……”可见林冲是三十岁后才结的婚。再如南宋陆游诗:“尝闻邻家女,及笄不思春。”及笄也就是十五岁,这与李白笔下“十五泣春风”的唐代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据统计,宋代男女的平均婚嫁年龄推迟到十七八岁,虽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仍属于早婚,但在普遍奉行早婚的古代社会,有宋一代可以说是开了晚婚的新风尚。
明清:男年十六,女年十四
《明史·嘉礼三》:“洪武元年定制用之,下令禁指腹、割衫襟为亲者。凡庶人娶妇,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规定,明代的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乾隆《钦定大清通礼·嘉礼》:“许男十六以上,女年十四以上……皆可行右议婚。”清朝也明确规定,法定结婚年龄为男十六,女十四。
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在紫禁城坤宁宫大婚的皇帝——正统帝,就是十六岁结婚。那位从湖北入主紫禁城的嘉靖皇帝也是十六岁大婚。而正统帝之子成化帝十八岁大婚,成化帝之子弘治帝,也就是明朝唯一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也是十八岁大婚。而明代后妃的结婚年龄,如成化帝选后时,皇太后谕礼部:“榜谕京城内外,于大小官员民庶有德之家,务择其父母贤善,素有家法女子,年十五至十八……令其父母送来,吾将亲阅焉。”(《明宪宗实录》卷三)再如,天启元年三月,十七岁的天启帝要大婚,诏选天下十三到十六岁的淑女,最后选定十五岁的张嫣为皇后。
清朝早期,皇帝后妃的结婚年龄多早于乾隆《钦定大清通礼》的所说的十六岁和十四岁。比如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就是十三岁嫁给皇太极。而孝庄之子顺治帝则是十四岁迎娶自己的表妹。再如康熙帝十二岁大婚,迎娶了同样十二岁的赫舍里氏。而乾隆之后,清朝皇帝的大婚年龄多在十六至十八岁。而清宫后妃的重要来源——-选秀女制度,则是遴选年十三至十七岁的八旗女子。
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上述均为虚岁),从西周的三十二十降至春秋战国的二十十五,到汉唐又降为十五十三,至明清又稍有提高至十六十四,大体呈一个反向的J型曲线分布,而并非很多人印象中的朝代越早婚龄越小。 至于《大戴礼·本命》所说的太古之礼“男五十而室,女三十而嫁”,姑妄听之,不必当真。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通过夏、商、周三代,尤其是通过周代,基本上建立与固定下来,而到了秦、汉时期,则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婚龄
古人是主张晚婚的,认为一定要等性功能健全和发育成熟才能结婚。上一章虽述及《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岁始来月经;男子二八天癸至,即十六岁才开始遗精,如果这时“阴阳和”(即性交),则可能有子。但是这时性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还没有进入合适的婚龄。女子要等到三
七二十一岁,始能“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男子要等到三八二十四岁,才能“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而长极”。所谓“肾气平均”,就是指性器官和性功能得到了均衡、正常的发展,性器官和性功能都比较成熟;所谓“真牙生而长极”,指人的最后一颗牙齿“尽头牙”长出,也表示人的身体已完全发育成熟。
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古代书籍中都提出过这个问题,在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学术书籍及医书中也强调这一点。
但是,到了汉朝,这“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的理论在实践中受到了一些冲击,有一些行不通了。例如《论衡·齐世篇》中说:“《礼》虽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法制张设,未必举行。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
这种状况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子早娶则家中较早地增添劳动力,似对发展一家一户的生产有好处;另外,封建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视子嗣,早娶则可能早得子、“早得福”。所以,虽然有些有识之士反对这种早婚现象,但收效不大。例如,汉朝有个学者叫王吉的说:“夫
妇,人伦大纲,天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现象、民间有许多做法都源自经济发展需要,它是一些十分现实的问题,带有很强的现实性;而科学理论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带有很强的预见性。预见与现实之间往往有矛盾。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都会遇到这类问题。对此,固然一方面要教育,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经济上彻底解决,这当然不是一朝
一夕的事了。
汉代早婚现象的兴起,王室与民间皆然。查考《汉书》、《后汉书》,男子从十五岁至十八岁初婚者都有。如《后汉书·灵帝记》:“建宁四年四月癸丑,立贵人宋氏为皇后。”灵帝于建宁元年即位,年十二,那么结婚时年十五。《后汉书·桓帝记》:“建和元年秋七月乙未,立皇后梁氏。”桓帝是十五岁即位的,结婚那
年应为十六岁。《隶释》十五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云:“收从孙,即广延,立以为后。年十八,娶妇徐氏。”
查考《汉书》、《后汉书》,女子出嫁从十三岁到十九岁的都有。如《后汉书·昭德马皇后纪》:“后从兄严不胜忧愤,白太夫人绝窦氏婚,求进女掖庭,由是选入太子宫,时年十三。”《汉书·外戚传》:“宣帝求得外祖母王媪。王媪家本涿郡蠡吾平乡,年十四,嫁为同乡王更得妻。”《后汉书·曹世叔妻传》:“作女
诫七篇,其辞曰: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古诗《孔雀东南飞》:“十七嫁为妇,心中常苦悲。”《后汉书·光烈阴皇后传》:“更始元年六月,遂纳后于宛成当里,时年十九。”
需要提出的是,古人所统计的年龄,按中国旧俗为虚岁,即刚诞生就算一岁,诞生满一年即为两岁,所以实足年龄比上述的还要减去一岁。
男子相配,大率以男稍长于女为常。如《汉书·霍光传》:“光长女为桀(上官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昭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又《汉书·外戚·孝昭上官后传》:“昭帝始立,年八岁,安女入为婕妤,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这两段是说明了男女相差两岁,是为 “相配”。民间也是如此,《后汉书·循吏·任延传》:“洛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龄相配,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
二、婚姻途径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由于距上古时期还不算很远,男婚女嫁还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父母之命已日益加强,夏、商、周时代那种在有的节日里“奔者不禁”之俗在汉民族中已基本绝迹了。
在《汉书》与《后汉书》上记载了这样几件事:《汉书·张耳传》:“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邸父客。父客谓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请决嫁之。女家厚俸给耳。”
《后汉书·梁鸿传》:“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外黄富人之女尽管是他人建议,自己决定,但总是表明了对婚姻有一定的自主权。孟光之嫁梁鸿,不惟有眼光,而且是完全自主的。这种自主程度, 在宋, 明以后很少见了,即使有,也会受社会打击,被斥为“放荡”、“不规”、“有悖礼法”,而在汉代,还是时人异之,时人贤之的。
当然,以上这种现象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从秦、汉起,婚姻由父母决定,已逐渐演变为事物的主要方面。《后汉书·戴良传》:“良五女并贤,每有求姻,辄便许嫁。”这个父亲有支配女儿婚事之权,对外也比较好说话。可是也有不好说话的父母,如《汉书·淮阳宪王传》:“赵王复使人顾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
《魏志·王粲传》:“粲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有时,长辈对子女亲事的看法有矛盾,但归根结蒂,儿女亲事还是取决于长辈。如《汉书·孝宣许后传》:“时许广汉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当为内孝令欧侯氏子妇。临当入,欧侯氏子死。其母将行卜相,言当大贵,母独喜。张贺闻许啬夫有女,乃置酒请之,酒酣,为言:‘曾孙体近,下人乃关内侯,可妻也!”广汉许诺。明日,妪闻之,怒。广汉重令为介,遂与曾孙。”再如汉高祖刘邦当初娶吕后,也有类似情况。吕后的父亲吕公看到刘邦的相貌,很敬重刘邦,说自己相人多了,没有人能及得上刘邦,要把女儿嫁给他。可是妻子吕媪发火了,她责问吕公说:“你一直说我们的女儿要嫁个贵人,沛县县令来求婚,你都不同意,怎么许给了刘邦这个小子?”吕公说:“这种事女人不懂。”结果还是将女儿嫁给了刘邦。
有时,男女的婚姻还由别的亲属插手干预决定,当然这种亲属要比父母更权威。例如汉朝的陈平年轻时娶不起妻,户牖有个富人叫张负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陈平,感到陈平相貌很好,气度也了不起,于是就要把孙女许给他。这个孙女命不好,嫁一个丈夫死一个丈夫,共五次。可是,张负的儿子不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
陈平,说陈平穷,又不干什么正事,县里不少人看不其他,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张负认为此人不会没出息,最后还是把孙女许配给了陈平。
如果男女的婚姻不通过父母,或不从父母命,那么父母是十分生气的。例如汉朝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事就是如此。临邛的大富豪卓王孙有次宴请宾客,司马相如应邀出席,在席间弄琴。卓王孙新寡的女儿文君偷偷地从窗缝看司马相如,十分倾心,于是在夜里跑到司马相如处,两人私奔至司马相如的故乡成乡。司马相如家
境贫穷,徒立四壁。卓王孙为此事大怒,说:“这个女儿这么没出息,我不忍心杀她,但一分钱也不能给!”人们劝他,他终不听。
无论是男女自行择偶,还是父母决定,选择的标准有哪些呢?
男方择妇,一是看重形相,当然所谓形相不光是美。汉朝有个有名的循吏黄霸,“少为阳夏游徼,与善相人者共戴出,见一妇人。相者言:‘此妇人当富贵,不然,相书不可用也!’霸推问之,乃其乡里巫家女也。霸即取为妻,与之终身。”二是看中女方的才。《华阳国志》卷十中说了这么一件事:“阳姬,武阳人也,生自寒微,父坐事闭狱。杨涣始为尚书郎,告归,郡县敬重之。姬为处女,乃邀道扣涣马讼父罪,言辞慷慨涕泣。涣恳告郡县,为出妻父,因奇其才,为子文方聘之。”三是看中女方的门弟,如《汉书·董贤传》说:“王闳妻父萧咸,前将军望之子也,久为郡守,病免为中郎将,兄弟并列。贤父恭慕之,欲与结婚姻。”还有贪慕女方家财的,如前面引述的陈平娶妻的事就是如此,陈平为什么接受张负这个守寡五次、人们都不敢娶的孙女呢?后人说是贪图岳家多财。
女家择婿,第一也是看男方形相,吕公之看刘邦,张负之看陈平,都是如此。《太平御览》 五百四十一引《吴书》说到吴国有个有名的大臣陶谦年轻时的事:“陶谦字恭祖,丹阳县人。甘公出,遇之途,见其容貌,异而呼之,住车与语,甚悦之,因许妻以女。甘夫人怒曰:‘闻陶家儿游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甘公曰:‘彼有奇表,后必大成。’遂与之,后为徐州牧。”二是重男方之贤与才,古人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史书所载甚多,如《汉书·张耳传》:“父客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后汉书·公孙瓒传》:“瓒为人美姿貌,大音声,言事辩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后汉书· 列女传》:“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当然,少君之父是看中了鲍宣贫而好学,有志。《太平御览》五百四十一引《郑玄别传》云:“故尚书左丞同县张逸,年十三,为县小吏。君谓之曰:‘尔有赞道之质,玉虽美,须雕琢成器,能为书生以成尔志否?对曰:‘愿之。’乃遂拔于其辈,妻以弟女。”《华阳国志》卷十下说:“李燮,太尉固子也。父死时,二兄亦死,燮为姊所遣,随父门生王成亡命徐州,佣酒家,酒家知非常人,以女妻之。”
许多古人惜才、爱才,慧眼别具,识人于草莽之中,助人于穷危之际,这种赏识与帮助往往以联姻的形式出现,这种情况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好。
在那个时代,联姻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带有政治目的,为了某种政治关系而联姻。《史记》七《项羽纪》说:“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后汉书·刘植伟》:“时真定王刘扬起兵以附王郎,众十余万。世祖遣植说扬,扬乃降。世祖因留真定纳郭后,后即扬之甥也,故以此结之。”
在秦、汉之际,指腹为婚的事也始见端倪,此风盛行于后世。如《后汉书·贾复传》:“复兆与五校战于真定,大破之,复伤创甚。光武大惊,曰:‘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闻其妇有孕,生女邪,我子娶之;生男邪,我女嫁之,不令其忧妻子也!”
总之,秦、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在婚姻的途径与目的上已日益鲜明地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家法与父母之命越来越起作用,而门第之见也开始产生,从前面所引述的许多事例来看,门第相当的所占比例不少,这种重门第、重等级之风是封建社会的特征,而到魏晋之时达到顶点。当然,也有许多女家不嫌男方卑贱与
贫穷以女嫁之的事,一般说来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深入分析,其中有许多“此男当贵”,“此人必非终于草莽者”的看法与期望,带有一种以求有朝一日进入较高等级的希求。至于通过联姻以获取金钱还不太明显,陈平欲得五嫁夫辄死之女意在金钱,也只是后人的分析。古人联姻中以追逐金钱为目的的远不如今日,这可能是
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缘故。
三、婚仪
这个时期的婚仪沿袭过去的“六礼”,而且在贵族和平民中都日益普及了。如《艺文类聚》四十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纳征,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请吉日将迎,亲谓成礼也。
但是,这一时期的“六礼”比之于古之“六礼”,繁缛得多,奢侈得多,以此来显示地位与财富,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淳朴的古风已逐渐丧失殆尽。例如,从汉朝起,百官纳采,用玄纁、羊、雁等礼物凡30种。《通典》五十八对此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后汉郑众百官六礼辞大略同于周制,而纳采女家答辞,末云:奉酒肉若干,再拜反命。其所称前人,不云吾子,皆云君。六礼文皆封之,先以纸封,表又加以皂囊,着箧中,又�皂衣箧,表讫,�大囊表之,题检文,言:谒表某君门下。聘礼物凡三十种,各有谒文,外有赞文各一首。封箧表讫,蜡封,题用皂帔盖于箱中,
无囊表,便题检文,言:谒箧某君门下,便书赞文,通共在检上。礼物:案吕玄纁、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九子墨、金钱、禄得香草、凤凰、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鸟、九子妇、阳燧。
以上这些礼物都要写上讨吉利的谒文,表明它一定的含义,这些谒文还表明当时人们的伦理观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典》五十八记载的是:
总言言物之印象者,玄象天,纁法地。羊者,祥也,群而不党。雁则随阳。清酒降福。白酒欢之由。粳米养食。稷米粢盛。蒲众多性柔。苇柔之久。卷柏屈卷附生。嘉禾须禄。长命缕缝衣。延寿胶能合异类。漆内外光好。五色丝章采,屈伸不穷。合欢铃音声和谐。九子墨长生子孙。金钱和明不止。禄得香草为吉祥。凤凰雌
雄伉合俪。舍利兽廉而谦。鸳鸯飞止须匹,鸣则相和。受福兽体恭心慈。鱼处渊无射。鹿者禄也。鸟知反哺,孝于父母。九子妇有四德。阳燧成明安身。又有丹为五色之荣,青为色首,东方始。
至于聘金,即纳征钱,是越来越豪华奢侈,甚至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汉官仪》说:“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汉书·王莽传下》说:“进所征天下淑女,立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后汉书·献烈梁皇后纪》说:“于是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宋书·礼志》说:“尚书朱整议:
汉高后制,聘后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夫人,金五十斤,马四匹。”《汉书·淮阳宪王传》说:“赵王复使人顾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
这种状况不仅在王室贵族中定为礼制,而且在民间也蔚为风气。如《汉书·陈平传》中叙述:“张负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由此看来,这种“门面”无论如何不能不要。《后汉书·任延传》中所述的任延因骆越之名不懂嫁娶礼法,就以官府的力量,按两千多男女的年龄差异,为他们配对。“其贫无礼聘,令长史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这也是风俗不可违也。
当时,不仅聘金甚巨,而且婚礼的其它方面排场很大。如《汉书·西域乌孙传》说:“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潜夫论》三《浮侈篇》说:“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
这种嫁娶侈靡之风在当时就为一些有识之士所反对。例如前面所述的那个戴良,“嫁女,以竹方笥为严器”,陪嫁的只是疏衣、布被、竹笥、木屐。还有前面说过的那位因清苦但好学而被人赏识、妻之以女的鲍宣在这方面作风也很好,其妻少君嫁过来时,装送资贿很丰厚,鲍宣很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长于富豪之门,习惯于修饰、享受,而我是生活贫贱的,对这些礼实不敢当。”妻说:“我的父亲因为你品德作风好,才叫我嫁给你。我既然做你的妻子,总按你的意见办。”鲍宣高兴地说:“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志同道合了。”这位妇女就把华衣美服与侍从都退回娘家,换上布衣,和鲍宣一起归乡里。当然,在那种社会里像戴良、鲍宣这种人
是不多的。
在当时,闹新房的风俗已经兴起,宾客们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群书治要》引仲长统《昌言》说:“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宜*泆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据记载,汉代汝南有个叫杜士的人娶妻,大家前来祝贺,喝了许多酒。
他的一个叫张妙的朋友在闹新房时开玩笑,把杜士捆起来捶20下,又把杜的手足高悬于梁,杜竟一命呜呼了。
四、几种值得注意的婚姻形式
秦、汉及以后的封建贵族、地主和前世以至封建社会的后世一样,多妻制颇为盛行,除正妻之外,还有小妾、**、傍妻、小妇、妾、下妻、外妇、傅婢、御平等许多名义,而且往往不止一人。如《汉书·元后传》:“王禁好酒色,多取傍妻。
”《汉书·孔光传》:“时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长小妻乃始等六人皆以长事未发觉时期去或更嫁。”《后汉书·梁节王畅传》:“臣畅小妻三十七人。”当时,如无子则买ae ,在民间也是寻常事,如《意林》及《太平御览》三百八十八又三百二十六引《风俗通》说:“陈留有富室,公年九十无子,取田家女为妾。”九十
岁还要买小老婆,这是多么畸形与丑恶!
这些情况,当然还是建立在男子统治与压迫女子、以女子为玩物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中间有许多丑闻秽事,如《汉书·王商传》:“耿定上书言:商与父傅婢通及女弟*乱。 ” 《汉书·夏候婴传》:“颇尚平阳公主,主与父御婢奸,自杀。”
《汉书·侫幸传》:“张彭祖为其小妾所毒,薨。”《汉书·淳于考传》:“许皇后姊孊为龙额思侯夫人,寡居。长与孊私通,因取为小妾。”至于《后汉书·赵孝王良传》说:“赵相奏乾居父丧私其小妾,坐削中丘县。”这是因为在父丧期内还
娶小老婆,触犯了封建礼法中的大忌,所以才受到了降职的处分,否则,在封建社会中多妻是完全合法的。
婚姻形式中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重亲。重亲就是婚姻之家再结婚姻,即所谓“亲上加亲”。重亲可分三种:姻家恒为姻家,婚家恒为婚家,还有姻家、家互为的情况(指《仪礼士昏礼记》的说法,女氏称婚,婿氏称姻)。这种情况,按历史记载,多实行于王室、贵族,当然民间也有,只是未具体地记载于历史罢了。由于亲上加亲,就结成了一个个颇为复杂的关系网,如《汉书·文三王传》:“梁荒王嘉薨,子立嗣。荒王女弟园子为立舅任宝妻。宝兄子昭为立后。”
至于下面一种情况就更复杂了。《后汉书·耿弇传》:“父况,及况卒,少子霸袭父爵。弇卒,子忠嗣。忠卒,子冯嗣。冯卒,子良嗣,一名无禁,尚安帝妹濮阳长公主。……隃麋侯霸卒,子文金嗣。女金卒,子喜嗣。喜卒,子显嗣。显卒,子援嗣,尚桓帝妹长社公主。……牟平侯舒卒,子袭嗣。尚显宗女隆虑公主。袭卒,子宝嗣,宝女弟为清河孝王妃。”
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其实质是为了双方在政治上、经济上相互扶持,相互利用,从而用重重的婚姻形式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关系。从这也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婚姻很少是爱情的结合,往往是以家族利益为前提的。
由于“亲上加亲”,结成了十分复杂的关系网,婚姻有时是在同辈之间进行,有时却是在不同辈之间进行。这并不是由于疏忽,封建宗法制度十分严格,这是马虎不得的,只不过是家族利益超过了对辈份的讲究而已。
另外,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周制同姓不婚,而汉朝人结婚似不避同姓。
如《汉书·王诉传》:“诉薨,子谭嗣。谭薨,子咸嗣。王莽妻即咸女。”由此看来,王莽和其妻是同姓。又如《通典》:“吕后妹嫁于吕平”,也是如此。
用现代科学观点来看,同姓联姻,并非不可,因为同姓未必有多近的血缘关系。但汉代的不同辈通婚,尤其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不同辈通婚,如亲母舅娶外甥女、姨侄娶姨母、表侄娶表姑母等现象很值得分析。可以从政治利益高于一切来考虑,还可能是古代血缘婚的回光返照。
五、绝婚与改嫁改娶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之际,绝婚(即离婚)与改嫁改娶之事甚多。这种情况比较复杂,从中既可以看到封建礼法与贞节要求的萌始,可以看到男子以及整个宗法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又可以看到在绝婚与改嫁改娶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是显然不同于宋、元、明、清等后世的。
绝婚的第一种情况是男弃其妇,这样做有许多原因:一是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当然是一件大事。“无子弃,绝世也”,这正是七弃(或七去)之一。《东观汉纪·应顺传》:“顺少与同郡许敬善,敬家贫亲老,无子,为敬去妻更娶。”其实,无子不一定是女方的问题,这实在是很冤枉的。
二是口舌之故,即女方说“错”了什么话,闹了些家庭矛盾。例如汉朝的那个陈平,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不事生产,他的嫂嫂看不过去,说了些不好听的话,如“有叔如此,不如无有”等,陈平之兄知道后,就逐其妇而弃之。人云,这种做法也符合七弃(或七去)之一:“口舌弃,离亲也。”其实,这也是很不公正的。这
正像后来刘备所说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犹可补,手足断安可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中,自然是如此。
三是盗窃。七弃(或七去)之一是“盗窃弃,反义也”。其实,这种所谓“盗窃”,往往不是什么大事。如《汉书·王吉传》:“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这棵枣树是邻家种的,枝果伸到王吉家来了,王吉的妻子摘了一些给王吉吃,结果王吉为之和她离了婚,这真是视婚姻为草芥,视女子为草芥。
四是女性嫉妒。七弃(或七去)之一是:“嫉妒弃,乱家也。”这样离婚当然有“充分理由”了。《后汉书·冯衍传》上说,冯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任氏女又凶悍、又嫉忌,不许冯衍畜媵妾,而且虐待冯衍前妻所生的子女冯豹、冯姜,后来冯衍把她逐出了门。关于这件事,冯衍写了一封信给任氏女的弟弟任武达,说明原委,这封信在历史上颇为有名,人们常以此来教育女儿如何事夫,如何恪守妇道。
信云:
天地之性,人有喜怒;夫妇之道,义有离合。先圣之礼,士有妻妾,虽宗之眇微,尚欲逾制,年衰岁暮,恨入黄泉,遭遇嫉妒,家道崩坏。五子之母,尚足在门,五年以来,日盛岁剧,以白为黑,以非为是,造作端末,妄生首尾,无罪无辜,谗口嗷嗷,乱匪降天,生自妇人,青蝇之心,不重破国;嫉妒之情,不惮丧身。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古之大患,今始于衍。醉饱过差,辄为桀纣,房中调戏,布散海外。张目抵掌,以有为无。痛彻苍天,毒流五脏,愁令人不赖生,念令人不顾祸,入门著床,继嗣不育,纺绩织纴,子无女工,家贫无僮,贱为匹夫,故儿之,莫不凄怆,曾无悯惜之恩。唯一起,武达所见,头无钗泽,面无脂粉,形骸不蔽,手足抱土,不原其穷,不揆其情,跳梁大叫,呼若入冥,贩糖之妾,不忍其志。计妇当去久矣,念儿曹小家无他使,哀怜姜、豹,当为奴婢,恻恻焦心,事事腐肠,汹汹藉藉,不可听闻,暴虐此婢,不死如发,半年之间,脓血横流。婢病之后,姜竟舂炊,豹又触泥涂,心为怆然,编谷放散,冬衣不补,端坐化乱,一缕不贯,既无妇道,又无母仪,忿见侵犯,恨见狼藉,依倚郑令,如居天上,持质相劫,词语百东,剑戟在门,何暇有让;百弩环舍,何可强复;举宗达人解说,词如循环,口如布谷,县幡竟天,击鼓动地,心不为恶,身不为摇,宜详居错,且自为计,无以上书告诉相恐,狗吠不惊,自信其情。不去此妇,则家不宁;不去此妇,则家不清;不去此妇,则福不生;不去此妇,则事不成。自恨以华盛时不早自定,至于垂白家贫身残之日,养痈长疽,自生祸殃。衍以家室纷然之故,捐弃衣冠,侧身山野,绝交游之路,杜仕宦之门,阖门不出,心专耕耘,以求衣食,何敢有功名之路哉!
这封信写得很生动,振振有词,凿凿有据,女方家族自然无话可说,当时的社会舆论也在冯衍这一边。当然,以今日的眼光看来,这也仅仅是一面之词,信中还不时流露出“大男子主义”的思想。可能,任氏女确有许多缺点,但触犯丈夫的统治权,不许丈夫纳妾,危及丈夫的“权利”与“利益”也是原因之一。
五是女方德行差。例如《华阳国志·广汉士女赞》说,有个叫汝敦的人,兄弟住在一起,父母有些遗产,嫂子很想独占,汝敦的妻子很贤惠,劝汝敦都给他们算了,于是汝敦把田宅、奴婢都给了兄嫂,夫妻俩搬出去住了。有一次汝敦在耕地时挖出了一件金器,妻子劝他送给哥哥,夫妻就一起去了。嫂子见他们来,以为是来
借钱的,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后来知道他们来送金器,又高兴得手舞足蹈了。这时,哥哥感悟了,出其妻,把家财还给弟弟。从这件事看来,这位嫂子贪心,似乎是个“小人”,但这位哥哥也很差劲,弟弟与家媳让出父母遗产,他竟也全部接收,不以为愧了。后来,虽然感悟了,为什么马上和妻子离婚呢?自己能感悟,为什么妻子就不能感悟,为什么不帮助、教育她呢?这又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在作怪了。
六是女方不得于父母,即没有把公婆侍候好,或是公婆对媳妇有偏见。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后汉书·鲍永传》:“永事后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后汉书·列女广汉姜诗妻传》上说:“诗事母至孝,妻奉顺尤谨。母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尝溯流而汲,后值风,不时得还。母渴,诗责而遣之。
”这两件事都很不讲理,鲍永的妻子只是在婆婆面前喝骂了一条狗,就被离弃了。姜诗的妻子更冤,她本来对婆婆很孝,婆婆喜欢喝江水,她常走六七里路去汲江水,有一天刮大风,她没能及时返回,婆婆口渴了,只是为了这件事,就被离弃了,这是多么违背人情、人性!
七是为了一时的政治关系而去其妻。汉朝大将班超就发生了这种事。《后汉书·班超传》说,当时有个大臣李邑初去于阗,畏敌如虎,又妒班超之功,于是上书皇帝诽谤班超,说班超拥爱妾,抱爱子,安乐
怀玉公主剧情介绍
清将傅正攻破云南明宫,意外收养一女婴,带回抚养,取名怀玉,此女婴,竟是明朝亡国皇帝永历之女
元宵灯节,十八岁的怀玉,男装上街游玩,遇恶棍劫财出手相助,误打了微服出巡的康熙,康熙不恼反对傅怀玉起了好感
怀玉与未过门嫂嫂成莹上街,遭尚之信调戏,怀玉当街开打康熙寻至与傅怀玉并肩小混战,危急时,在京充做"质子"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介入,并化解了这场纷争三人邂后,一见如故,结为金兰兄弟依年龄排序,吴应熊做大哥,康熙化名"白十二",做老二,男装的傅怀玉做小弟三人欢喜结拜,殊不知竟是日后三方爱,恨,情,仇的起点
狩猎大典,傅怀玉易装偷偷前往,因马失蹄射伤成安,傅,成两家原有婚约,却因此反目成仇,傅荣与成莹相爱甚深,却此误了婚事,但兄妹情深,代妹顶罪受过,一状告到皇上面前,将傅荣囚进宗人府怀玉不忍哥哥顶罪,大闹成府,并趁皇帝出巡,犯毕申告,发现圣上竟是自已的结拜二哥"白十二"怀玉禀明来意,告之伤害成安是马之错,若非马失该送宗人府的,应该是这马匹皇帝拜把闻此歪论,倒觉有趣,要傅怀玉拿出证明,傅怀玉当下借来弓箭,咻,咻,咻连三箭,果然完全命中目标,神乎奇技看得当今圣上目瞪口呆,打心里佩服傅怀玉多次与康熙见面,总是男装,是以康熙至此仍不知傅怀玉实乃女儿之身,问明身分,知道是傅亲王的二公子,傅怀玉见康熙未认出自己性别,仓促间只得隐瞒到底康熙在傅怀玉面前暴露了皇帝身份,心底竟升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再三要求傅怀玉仍能一本初衷,把他当做白二哥,并代为隐瞒吴应熊,好让三人得以继续维持原有的交情,至于先前约定三兄弟的定期聚会,也一切照常傅怀玉头低低,满口称是,却哪敢再视如从前
德福晋因傅荣获罪之事,入宫面圣,太后与成韵闻讯赶来助威,并向康熙再三施压,请严惩傅荣康熙念及与傅怀玉私交,颇感为难,允诺会妥善处理,实则有意大事化小,待劝离了太后与成韵,留下德福晋,询问傅怀玉若干傅怀玉因其特殊身世,自小便被双亲严禁入宫,是以在此之前,康熙全然不知有"这号人物",却哪里知道竟在市井中,糊里糊涂地做了拜把兄弟
德福晋得知傅怀玉冲撞圣驾,委实大吃一惊,傅正为此召来傅怀玉痛骂,怒极失言,后悔当年将傅怀玉抱回抚养,幸德福晋及时制止傅怀玉首次接触到自己的身世之谜,闹着要追根究底,奶娘兰姨忙将劝回房里,一阵苦口婆心,暂时化解了傅怀玉疑惑
兰姨从小呵护傅怀玉长大,关怀备至,其实有着为人不知的缘由,她曾是明朝皇后身边的宫女,于战乱中亲眼看见傅正将公主接入清营,因而尾随到了北京,混入傅正府中,一待十八年,忠心耿耿地就近照料傅怀玉将兰姨视若至亲,无话不谈,在外与人结拜之事,除贴身丫头青青之外,也向兰姨提及,那时兰姨得知傅怀玉竟和仇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交往,大为反对,却又苦于不能道出真相到了结拜三人相约之日,傅怀玉带着忐忑的心赴约,尽管一再力持镇定,终不能以平常心面对康熙,吴应熊看出端倪,一度追问,却因双方隐瞒不了了之其实吴应熊也有着自己的心事……前次聚会,三人把酒言欢,喝到了兴头,吴应熊提议效法诗仙李白水捞月,康熙大笑,当场便与吴应熊臆掉上衣戏水,唯傅怀玉心存顾忌,死也不肯下水,更别提要脱掉上衣,那次之后,生性敏感的吴应熊便对傅怀玉起了怀疑,经过多次试探,几乎证实了傅怀玉女子的身份当结拜弟弟"变成"女人的时候,吴应熊惊讶之余,其实心底暗自欢喜,非但不矛揭穿,还更加倍的疼惜,心底隐约种下了爱苗反观康熙,少见世面的他,哪里猜得到"女扮男装"这种戏交,竟会活生生地在他身边上演而今他能与傅怀玉共享彼此身份的秘密,心底已经是很得意了
成家长女成韵城府极深,因弟弟受伤之事,对傅府深恶痛绝,乃向太后哭诉,经由太后向宗人府施压,诬指傅荣预谋杀害成安,宗人府官员不敢得罪,乃将傅荣判以重刑,眨为庶民,消息传来,傅府举家震惊,傅怀玉认为康熙言而无信,竟不顾家人阻拦,冲动地闹进皇宫,于午门前遇侍卫阻拦,险遭当场格杀,幸图德海行经制止,引往书房见驾康熙得知宗人府草率判决,随即召见承辩官员问明原由官员坦承因太后施压,出于无奈,见皇上面露漫色,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后经图德海反复提点,"揣摩上意",终于"水落石出",认定成安受伤乃傅怀玉所骑的马儿过失造成且见官员带领人马涌入傅王府,声称捉拿要犯,便牵走了傅怀玉的白马,定罪入狱,同时释放傅荣判决既定,满朝文武尽皆论然,成泰父子虽感不满,却只能暗自吞忍就连太后与成韵也无计可施
傅荣与怀玉商量婚事,福晋感到不安,小六子通报尚家准备迎娶成莹,怀玉知道要至成家理论傅正出面出阻止,成莹求父亲放过她,让她能嫁给傅荣,成泰不准,怀玉至吴府求应熊帮忙,被拒,怀玉对应熊说要哥哥与成莹私奔,应熊立即进宫请皇上处理,皇上没答应,傅荣独自一人饮酒,不小心引燃火警,被怀玉及时救出,怀玉跟傅荣说要他们私奔,隔日尚之信来娶亲,怀玉假扮新娘,傅荣与成莹逃出城外,皇上赶至成家,看轿子已出门,但心中还是不安,怀玉在尚府大闹洞房,应熊及时出面解救,把尚之信打一顿逃回吴府,成家尚家至傅家理论要求交人,傅正希望给一点时间查明,成泰,尚可喜至皇上面前告傅家,康熙要问清楚三人在辨,康熙猜怀玉现在在吴府,立刻前往醋劲大发,要图德海立刻送怀玉回府,怀玉回家被傅王爷打一顿,皇上溜回宫被皇太后发现,要皇上不要多管闲事傅正在家逼怀玉说出哥哥下落,尚家下人拿一块腰牌给尚之信看,发现是吴应熊的,兰姨却搧动怀玉离家出走,大门提督禀告皇上,吴应熊与尚之信两批人马在大街上打架,康熙大怒要提督立刻回去处理,提督把两人带回见皇上,康熙姑念2人初犯,不予追究,成韵却要父亲派人处理傅荣,成莹半路生病放弃马车,被傅府家丁找到,回去禀告老爷,傅正立刻起程去找,怀玉女扮男装溜出门救哥哥,青青告诉福晋格格出城了,福晋马上进见皇上希望皇上帮忙 怀玉在野店碰到应熊却发现成泰父子也来,康熙准备出宫,皇太后却出现,不准皇上离宫,小六子街上抓药被成家父子发现,趁机逃跑,回客栈要傅荣成莹快跑,成泰成安赶来在街上发生冲突,应熊出面解危,傅正找到怀玉一群人,要傅荣带成莹回京,成韵知道派人送密函给父亲,派人赶快杀掉他们,密函被怀玉捡到,皇太后召大家进宫,成韵在旁搧风,皇上大怒,把信函给皇太后看,太后却护成韵,要皇上不要追究,傅荣,成莹身上没钱与人发生冲突,抢劫药材,传回京师, 康熙决定出宫,但要怀玉假扮皇上坐镇乾清宫,傅荣找工作,被官兵发现抓走,成韵至御书房来伺候皇上,怀玉害怕穿梆,一拳把成韵打昏,皇上微服至县衙,劝傅荣成莹返家,怀玉回家,傅正告诉傅荣先送成莹回成府,傅荣在成家被打到断腿,成莹激动晕过去,皇太后希望康熙不要管傅荣案,皇上没答应,康熙至傅家探望傅荣却看见吴应熊也在,心里不舒服,福晋请皇上帮荣儿做主,怀玉却怪罪皇上,青青小路小拿拐杖给傅荣,傅荣大怒,怀玉知道找大夫理论,打的大夫满街跑,遇上建宁公主与建宁发生冲突,吴应熊赶来救走怀玉,建宁回宫,打手下出气,皇上出面解危,皇太后要康熙下令进宫与建宁公主见面,吴应熊心里不悦,请病假不去,吴应熊至傅府送药给傅荣,顺便来看怀玉,兰姨知道拿箭射应熊却射中怀玉,兰姨被人救走,皇上亲自到吴府找应熊却没找到,下令捉拿吴应熊来见朕,应熊请求傅正让他留下照顾怀玉,傅正同意,福晋觉得不安,康熙在宫大怒斥责,手下找不到吴应熊,却叫图德海至傅王府找应熊图德海在傅王府见到应熊希望他进宫见皇上,应熊答应,建宁公主在宫内发现应熊与他打起来,图德海见状立即禀告皇上,皇上前来处理
皇上对应熊不满,应熊讲出心里的话,不愿娶建宁,康熙大怒,派人把吴应熊抓下去杀头,图德海在旁打圆场,康熙心软要图德海转告应熊只要答应婚事就不杀头,应熊还是不答应,图德海只好找怀玉帮忙,怀玉进宫见皇上替应熊求情,康熙要怀玉去天牢说服应熊,就不追究,应熊答应,成莹身边的丫环至傅家告诉傅荣与怀玉成莹要出家当尼姑怀玉激发傅荣,傅荣觉醒站起来,立即至庙里劝成莹,怀玉觉得事情不妙,进宫请皇上帮忙,却碰上建宁公主,两人打起来,康熙赶到责骂建宁,要图公公送她回宫路中图公公告知建宁公主成家与傅家之间恩怨建宁公主愿意出面帮忙傅荣与成莹这对苦命鸳鸯皇上,怀玉及建宁等三人商讨如何帮忙,建宁回宫说服皇太后,成泰及傅正来到皇太后面前都不同意联婚,建宁见状编一套谎言骗皇太后,皇太后只好答应不管此事,由皇上处理怀玉与建宁成为好姐妹,怀玉在皇上面前要求约建宁吴应熊骑马出游不料怀玉及康熙被人挟持幸好图公公即时赶到救出怀玉及康熙皇太后责怪怀玉,康熙出面求情愿意替怀玉受伤,皇太后只好不追究成韵故作昏状,并禀告皇太后,怀了龙子,皇太后非常高兴要韵贵人保重身体,顺便对皇上提起册立太后之事康熙想见怀玉於是叫图公公想办法出宫怀玉返家傅正指责怀玉不准她在与皇上接近 吴应熊与手下商量逃离京城,此时建宁公主来看吴应熊,要他一起上街被吴应熊拒绝,建宁大怒拿刀要杀吴应熊,却下不了手,掉头离去,叫手下看住吴应熊等人成韵在次见皇上被拒,拿图公公出,皇上出面怒斥成韵,成韵回宫发脾气,建宁来访,成韵在建宁面前说皇上的不是,建宁去见皇太后打小报告,皇太后不悦指责皇上及图公公皇太后要皇上和韵贵人尽早培养感情,才不会让太后担心,皇上只好答应
吴应熊至傅王府找怀玉,傅荣骗应熊怀玉至乡下找亲戚,应熊留下一封信,告知怀玉要逃离京城,怀玉知道此事要青青及小六子帮忙逃离府去找吴应熊,应熊带行李准备离去,被建宁手下发现,应熊要手下转告建宁死也不与她结婚建宁知道此事大怒,去禀告皇上,皇上要图公公立即派人找寻
康熙也亲自去找,康熙追到怀玉要她不要冲动,免得惹来杀身之祸怀玉劝应熊不要离京,免得被杀头,应熊执意离去,怀玉只好随从建宁为此事与皇上在皇太后面前吵架,皇太后要傅亲王明日午时交出傅怀玉傅正返家告知福晋,福晋至祠堂内把将军灵堂砸坏,傅正生气教训,福晋及傅正将怀玉身世告知傅荣,要傅荣找回怀玉康熙担心吴应熊及怀玉下落,图公公回报,吴世子和玉格格乘传南下返回云南,康熙大惊
韵贵人至乾清宫端补品给皇上进补,康熙拒绝,韵贵人装昏,太后至寝宫看韵贵人,要康熙多陪成韵,皇上返宫要图公公多带人去找怀玉,成泰父子至宫内找成韵商量如何整傅家,怀玉在船上把康熙打昏,要船家把船驶回京师,下船后成安带人在码头上抓走怀玉应熊,将二人关进囚牢中,傅正要傅荣赶紧去找回怀玉,成莹至宫内求成韵帮忙傅家,成韵拒绝,怀玉在牢内骂成安,应熊清醒,怀玉要应熊想办法脱逃,太后在朝上问宗人府大臣如何处理,众臣请求皇上依法处理,康熙只好要图公公至傅家宣旨,贬至北荒不得有误,成韵要成泰杀掉怀玉两人
成安至牢中处理不慎被怀玉应熊逃脱,两人立即返傅家,傅家被查封,心里非常担心,图公公出现告诉怀玉事情经过,怀玉要立即去救人被图公公阻止,应熊见状出面帮忙与图公公打起来,图公公住手,解释给应熊听要他去帮怀玉,图公公回宫,手下告知找到船家,皇上赶来问船家,事情经过,皇上返宫与图公公商量,决定亲自带兵去救人,怀玉前来劫囚与宫兵发生冲突,应熊来帮忙
怀玉应熊来劫囚,平西王吴三桂赶来解围救儿子,康熙此时也赶到,康熙质问吴三桂为何带兵马来至京城,康熙回宫后,图公公禀告,吴三桂兵力确实屯驻在省界之外,听了之后大怒,太后与成韵驾到问皇上,应熊案要如何处理,成韵却在旁加油添醋,被皇上责骂应熊在府手下送来一封信,以为是怀玉要见他,立刻前往,却发现是公主,俩人为怀玉事争吵,离去前却说要杀怀玉,建宁生病在房,太后驾到来看她,成韵在旁说明昨晚发生之事,太后决定召应熊进宫,吴三桂带应熊前来见太后,太后为此事太发雷霆,责骂吴三桂父子俩,康熙知道立即前往慈宁宫解围,康熙对应熊说如果不答应婚事就提人头来见他,康熙在花园私下与应熊谈此事,如果在不答应太后可能会杀掉怀玉,要他好好想一想,建宁在房,应熊前来求见,建宁惊喜,却叫宫女,要他在外等一等,故意整他
应熊来看建宁公主,建宁故意整他,吴三桂问手下,应熊与皇上,怀玉三人关系,回忆入关之事,怀疑怀玉身世,亲自去傅家刺探怀玉身份,并派手下夜探傅家,傅正家人怀疑吴三桂来访动机,谈话中不小心说出怀玉身世,被探子听见,傅正发现探子,兰姨追出被打伤,傅正开始怀疑兰姨身份,探子回报吴三桂说出怀玉的身份,兰姨跟怀玉说现在处境危险,要她离府避难,怀玉不肯兰姨将她打晕,带离傅家,青青来找怀玉,发现怀玉不见,立即禀告傅正,兰姨一帮人带著昏迷的怀玉出京,路上与宫兵发生打斗,兰姨不敌逃离,宫兵在箱子里发现怀玉,并看见皇上衣袖
应熊至傅家找怀玉,成莹告诉应熊怀玉被抓走,应熊立刻回府找父亲要人,吴三桂告诉他怀玉身份,并要上朝报告,应熊说只要父亲不讲就愿意与公主成亲,提督带著昏迷的怀玉见皇上,康熙立即派太医治怀玉,太医离开乾清宫,立即偷偷禀告成韵怀玉在乾清宫
康熙深情坐在床边照顾怀玉,成韵前来看皇上,图公公见状阻止,成韵大怒,去太后面前告状,说怀玉在乾清宫,只好摆架前去,皇上出面质问成韵要做什麼,太后却要成韵进房搜人,没找到,被皇上责骂,太后要与皇上私下谈怀玉之事,顺便叫皇上要对成韵体贴一点,太后离去,康熙问怀玉是被什麼人抓走,怀玉没答,康熙开始表明爱意,怀玉不接受,心想脱身,皇上只好派图公公送怀玉回府,在路途中碰上吴三桂父子俩人,寒宣一番,吴三桂要应熊对怀玉死了这条心 皇上要吴应熊下个月初八与公主成亲,应熊答应,并至酒楼喝酒闹事,小路子告诉怀玉,怀玉前去酒楼事情传回宫中,韵贵人告知建宁,建宁大惊成韵告诉公主,吴应熊在酒楼闹事并口中直感怀玉名字怀玉至酒楼劝阻吴应熊,应熊向怀玉吐露出爱意,公主赶至酒楼却见两人抱在一起,大怒打了怀玉,应态不悦也出手打了公主公主返宫要离京皇上知道来劝建宁建宁还是溜出宫离京康熙知道后要图公公立即去酒楼找应熊要他阻止公主离京怀玉知道公主离京便备车车追赶公主,公主却与怀玉打起来,图公公为了想办法叫醒应熊,只好把他丢进河里此时皇上赶来责骂建宁,建宁不愿回宫,抢下侍卫刀要自杀,应熊出面阻止不料被刺伤应熊至锦绣宫看建宁,俩人又吵架,公主生气跳上凉庭上,皇太后驾到吓害皇太后要公主下来,公主从凉庭上跳下,被应熊接住,傅正与福晋对皇太后要怀玉去白云观念佛,心中感觉不安,兰姨与帮主知道怀玉己到白云观准备前往劫怀玉建宁请求太后不要害怀玉,太后不答应,并与韵贵人立即前往白云观,建宁立即去禀告皇上,康痰立即赶去,太后要怀玉剃度皈依佛门,怀玉不肯并请皇太后说出理由,韵贵人出面责骂怀玉俩人打了起来韵贵人在白云观要太后杀掉怀玉,皇上赶到阻止太后,此时兰姨赶来救怀玉与皇上杀起来,皇上不幸被杀成重伤,兰姨不敌逃离,太后要图公公立即返京救皇上,怀玉返京后被关入大牢,怀玉在牢内担心皇上的伤势,太医对太后说皇上伤势没办法控制,康熙慢慢清醒问怀玉下落,太后不准大家说出来,康熙大怒,下床去找,口中吐血,应熊只好说出来,怀玉被关进宋人府大牢内
康熙要图公公立即宣宗人府大臣全部来晋见,问清楚如何处理怀玉事情,康熙要求太后要杀怀玉连他一起杀,太后生气只好离去,皇上不支倒地,傅荣成莹至大牢内看怀玉,怀玉请求哥哥告诉她外面情况,韵贵人在太后面前说不一定要太后下旨杀怀玉,她可以去办,太后同意,成韵立即去大牢内对怀玉动用私刑,建宁与应熊去见太后求她能放怀玉,救皇上,因为皇上情况越来越糟,太后只好答应应熊,怀玉立即至大牢内,看见怀玉被打伤,建宁转头就打成韵,太后阻止,怀玉下跪求太后,让她能去见皇上,太后答应,但有条件,等皇上伤势好了以后,你必须重返白云观,出家为尼,怀玉答应图德海在旁伺侯皇上,康熙突然昏死过去,大家以为皇上驾崩,太后,怀玉等一群人往皇上寝宫,突听见丧钟响起,太后大惊众人跪下,怀玉不知道发生了什麼事,韵贵人告诉怀玉,皇上驾崩,怀玉不相信,立即至康熙寝宫,图公公告诉怀玉皇上临终前还叫著她的名字,怀玉立即拿药,用口餵食皇上,成韵看到上前与怀玉发生争吵,建宁看不过教训成韵,康熙突然清醒,大家都很高兴,成韵心里很不高兴,太后要她放心,皇上好了以后怀玉就要出家,建宁要青青留在宫中照顾玉格格,太后在宫内召见提督,问他是否抓到刺客,要成家父子俩去插手,不要让哀家失望,吴三桂在府对应熊说皇上没被杀死,错失一次好机会,皇上渐渐清醒与怀玉俩人独处发生关系,韵贵人知道此事,与怀玉起冲突皇上出面教训成韵,把她打入冷宫中,太后知道前来制止,皇上说不准放人,母子俩人冲突开始,太后请皇上看面子放了成韵,皇上拒绝,俩人争吵,建宁知道叫应熊来想办法处理,应熊要建宁去劝太后,他去劝皇上,俩人分开进行,应熊晋见皇上,对皇上说不能再与太后起冲突,太后会杀掉怀玉 建宁在慈宁宫劝太后,太后却要建宁转告皇上只要他下令废成韵,她就下旨要怀玉出家,建宁前往乾清宫转告皇上母后所说的事,康熙大怒要他们下去,青青抓老鼠至冷宫吓成韵,告诉怀玉替她报仇,韵贵人在冷宫中悬梁自杀,被太监发现救下,立即禀告皇上,康熙反应冷淡,不予理会,太后知道前去看成韵,要她放心,一定会跟皇上斗到底,派人去抓怀玉,青青立即禀告皇上玉格格被抓走,皇上立即去救怀玉,太监禀告原因说,太后要与格格一起去出家,一夥人立即去见太后,母子俩人又为册后之事争吵,建宁与应熊俩人在想解决此事,建宁想到办法与应熊前去禀告皇上,说两全其美办法是册成韵为后,怀玉为妃,皇上没答应,太监禀告太后病倒,大家前往探视,建宁告诉太后,皇上要册成韵为后,怀玉为妃,太后高兴说要与怀玉陪养感情,康熙心里还是不悦,只好放了成韵,成泰父子俩人找成韵,恭喜她要成为皇后,成韵告诉成泰父子俩假怀孕的事,成泰吓坏,成安却要她放心会帮她解决,皇上告诉怀玉要立她为妃,怀玉不愿意,太后前来要怀玉帮忙劝皇上册后之事,不要三心二意,怀玉对太后说,韵贵人不适合做太后,成韵知道与怀玉大吵一架,怀玉告诉青青没想要做皇后,更不想做皇妃,叫青青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皇上在御书房喝醉,图公公与建宁在旁劝皇上
康熙指示图公公去找寻怀玉下落,图公公至傅王府查看格格是否回家,图公公返宫禀告皇上没找到人,康熙大怒要杀他,应熊公主替图公公求情,康熙就不杀他,怀玉与青青在客栈发现尚之信在欺侮良女芸儿,俩人想法子把芸儿救出,芸儿告诉怀玉如何被尚之信欺侮,怀玉还不知情,青青被尚之信抓走
尚之信把青青抓进地牢内关起来,成安到来看青青,逼问怀玉下落,傅正夫妇俩人进宫,晋见皇上,为怀玉之事而来,康熙怀疑玉不是傅正亲生的女儿,福晋劝皇上放弃与怀玉的感情,皇上不答应,成泰父子前来见成韵告诉她,怀玉没生病偷溜出宫,三人想办法要整死怀玉,怀玉带芸儿返回妓院拿东西,九姨娘在怀玉茶里下药,妓院手下立即禀告尚之信怀玉来闹场,尚之信立即前往,成泰成韵父子三人想出办法栽赃怀玉,由成安去执行偷玉玺与宫兵打起来,求应熊去帮忙,不幸公主被抓做人质,成泰前来解围,成安逃走,太后与皇上在谈什麼东西被偷,图公公前来禀告皇上玉玺被偷,皇上太后大惊,怀玉芸儿在大街上碰上尚之信打起来,怀玉药性发作,芸儿逃走,怀玉被抓,芸儿在逃跑路上遇见受伤的成安,成安请芸儿送他回成王府,怀玉被尚之信关进大牢内与青青重逢,怀玉在牢内骂尚之信,尚之信拿刀要杀她,被父亲阻止,成安清醒问父亲芸儿下落,对芸儿有好感,父亲要他小心芸儿,免得偷玉玺事件暴光,建宁应熊在花园谈心,图公公前来禀告太后与成亲王带了一个大夫进宫给玉格格看病,要他们去帮皇上,大后等人进去却发现,怀玉是公主所装
太后发现建宁假装怀玉大怒,责骂大家要处置图公公,皇上出面要替图德海受罪,太后还是生气,成韵成泰跪下要替皇上接受处罚,太后只好离去,成韵在太后面前嫁祸怀玉说她是偷玉玺的贼,太后吃惊,图公公禀告皇上,太后下旨叫成泰父子去搜查傅家,说是怀疑怀玉偷玉玺,皇上下令图公公前去阻止,康熙立即前往慈宁宫,路上碰见建宁与应熊要他们一起前往向太后解释怀玉并非贼,皇上与太后又起了口角,太后生气离去,成泰父子俩人商量要把怀玉抓回来,被芸儿听见,成泰发现要杀她,成安阻止求父亲放了她,成泰不爽离去,芸儿换男装准备去救怀玉,成安发现阻止,芸儿还是赶去,怀玉青青在大牢内饿了好几天,尚之信带食物来勾引她们,青青受不了,尚之信要怀玉学狗叫就给她们吃,怀玉只好答应学,尚之信故把饭掉到地上,此时芸儿出现把尚之信打昏救走怀玉,在逃走的路上不幸又被抓回,成安来到大牢内,要尚之信把三人交给他带走,尚之信答应,成泰看在芸儿面子放走她们,怀玉不信,成泰要她赶回傅家看看发生什麼事,怀玉在路上发现自己被通缉
怀玉到家看见都是宫兵,只好与青青跳墙回家,向父母解释,福晋要怀玉去找姑奶奶请她进宫去跟太后解释,要她赶紧去图公公禀告建宁应熊皇上不见了,怀玉青青要溜出城却发现官兵在搜捉她们,太皇太后想康熙决定摆驾回京,皇上在街上找怀玉却救昏倒的芸儿,太后与成韵在谈对皇上的不满,图公公来找建宁应熊求救,太皇与韵贵,来看皇上要如何阻止,三人想办法解决,要应熊假装皇上在思亲堂闭关悔过,太后不信前去查看,怀玉青青发现康熙与芸儿从药房走出,於是工人跟踪他们,康熙在木屋起火煮药,芸儿不小心手握住康熙的手,怀玉看见生气离去,青青阻止,并要怀玉前去问个清楚,康熙见到怀玉十分高兴,怀玉吃醋问他们,康熙解释与芸儿相遇经过,不过芸儿知道他们身份,要自杀,皇上阻止,怀玉相信他们俩是清白和好如初,康熙立即送怀玉回傅王府,傅正夫妇很高兴,并请皇上查明此案,应熊要介绝自己亲兄弟给公主作为附马,公主大怒与应熊吵架,应熊一气离开,穿皇上服离去皇上傅正福晋怀玉等人去晋见太后解释 芸儿问图公公皇上每天行程,图公公却觉得芸儿很像某将军夫人,怀玉带芸儿至颐寿宫玩,途中碰上太后阻隢芸儿煮绍子面给孝庄吃,孝庄很高兴,大口大口吃掉,要芸儿留在宫内作她贵宾,芸儿在房内拿出父母牌位,想起全家被杀头,决定要杀康熙祭祖,芸儿在花园内碰上成安,成安对她表明爱意,要她离宫,芸儿拒绝,成韵出现指责芸儿是否要揭穿成安盗玉玺之事,成韵与弟弟吵起来,芸儿说要帮成安把玉玺送回藏宝阁,成韵奸笑答应,成安交玉玺给芸儿的时候,被图公公发现,芸儿偷偷去还玉玺,成韵带官兵在藏宝阁外等著抓她,送入大牢内,芸儿知道成韵是要害怀玉只好坚持玉玺是自己偷的,怀玉知道去求孝庄帮忙,孝庄答应,去找太后皇上说此事由她来侦办,图公公决定去救芸儿,成安不顾父亲反对去劫囚,与官兵大打出手,图公公此时来相救,打昏成安三人一起逃至破庙,图公公与芸儿谈起当年往事芸儿虚弱在床上,孝庄餵药给她吃,成安进来要芸儿跟他逃离京城远走他乡,芸儿拒绝,怀玉告诉成傅两家恩怨,成安知道孝庄身份,对孝庄承认玉玺是他盗走,想嫁祸给怀玉,孝庄听了以后决定要帮成安芸儿脱罪,一群人回到宫中,太后皇上成韵等人接驾,成韵看见芸儿叫侍卫抓她,被孝庄阻止,对成韵说明天把成泰父子找来,有事要问他们,成泰父子一早晋见孝庄,知道孝庄已明白成安偷玉玺之事,成泰立即求孝庄给他一个赎罪的机会,孝庄答应,要他们与傅家好好相处,孝庄在众人面前说玉玺是她拿的,所以不要再追究,圆满处整个事件
建宁公主,建宁公主和硕第一公主,又名可春公主、金复阁公主。是中国历史上清朝的公主,清朝唐太宗的第十四个女儿,母亲是齐磊的妻子,来自蒙古察哈尔省。起初,她被封为和硕公主,14年,她被封为和硕皇家公主。
顺治十年,13岁的他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16年12月,她被封为建宁公主和硕公主殿下,后改名为可春和硕公主殿下。与吴公主结婚后,顺治十年立她为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康熙七年成为太保。14年,因为父亲吴三桂背叛清廷,他和儿子吴士林被清廷处死。武死后,康熙帝经常安慰公主,说她“造反累了”。43年,公主去世,享年63岁。
历史上,皇太极有十四个女儿,其中建宁公主最小,比康熙大十三岁。她的生母是一位普通的公主,所以她可能不太受欢迎。皇太极的两个女儿,四个女儿玛卡塔,五个女儿阿图尔都留下了名字,建宁没有。她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三桂很怕清廷。那时候她才13岁,她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
和硕公主与吴的十四女儿结婚后,与定居北京。顺治十年,吴被封为第三子爵。顺治十四年二月,十四个皇帝的女人都被提升为公主。同年,吴加少保、太子太保。顺治十六年十二月,皇女被封为建宁公主和硕,后改称和硕公主。康熙七年,吴晋少府与太子太傅。
起初,建宁公主和皇帝不断增加他们在首都的排名。他们和美国一起生活,却不知道南疆的突变。康熙十二年,当时的吴三桂国王声称全世界都在招募军队和元帅,头发也很好穿。他举白旗,以恢复视力为由,挑起反清的“三藩之乱”。建宁公主的生活从此变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即人们讨厌水,在东方长大。因此,历史上真正的建宁公主并没有为了幸福生活而与“韦小宝”结婚。相反,在寒冷的日子里天气变得更暖和,这发生在莫问,因为过去是无法忍受的。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十四岁的女皇帝建宁公主在忧郁悲伤了三十年后,享年六十三岁。
将乐素有“文化之邑(yi)”的美称。东晋时干宝《搜神记》中《李寄斩蛇》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誉为“闽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学家、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杨时(号龟山)也诞生于此,“程门立雪”的典故代代相传。擂茶、龙池砚、西山纸堪称“将乐三绝
将乐擂茶
请喝擂茶是将乐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凡人们结婚、添丁、乔迁、参军、提干、升学、做寿,擂茶便成为必不可少的喜庆之品。将乐擂茶源远流长,据考证,它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传入的。 擂茶用料讲究,制作独特。器具有:口径35厘米、内壁有辐射状纹理的陶制擂钵,一根70厘米长的茶树枝或白蛇藤作成的擂茶棍,捞滤碎渣的竹制笊篱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叶、陈皮为主,并根据需要变换不同配料,如鱼腥草、川芎、藿香、凤尾草等。制作方法:将配制好的原料放进擂钵里,加些凉开水,两手握住擂茶棍,沿着钵壁有节奏地作惯性旋转,待钵内之物被擂成细浆,将滚烫的开水徐徐倒入搅泡,用笊篱滤去渣滓,反复研磨二、三次,一钵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擂茶的药用功能颇多,酒足饭饱之后喝口擂茶,可感油腻尽退,满腹舒畅。据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肺健胃、润肤美容、延年益寿等功效,是极佳的保健饮品。
将乐南词
将乐南词又称“八韵南词”。它的源头来自浙江的婺剧,由浙江的流浪艺人经江西传入我县,后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将乐地方韵味的剧种。南词的道白采用“土官话”(将乐方言腔普通话)。唱词曲调为八韵,每韵由7字组成,一曲8名。腔调变化以八韵为中心展开。乐器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苏笛、京胡、二胡、板胡、云霄、笙、镜锣、铜鼓、渔鼓等。南词唱腔种类繁多,声腔齐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紧板、北调正板、数板外,还有众多辅助唱腔,如弦索、昆腔、北叠、外调。完整的基本中还有曲头、曲尾及串子调等。 南词演唱时,曲会讲究,一般古厅堂或庙宇正厅,挂桌帘、摆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两边,各执乐器,接生、旦、净、末、丑行当扮唱。每场戏必先唱《天官赐福》曲目,后唱其他曲目,如《断桥相会》《合钵妆妖》《昭君和番》《芦林相会》《苏文表借衣》等。 1964年冬,传唱了近百年的将乐清唱南词终于以一种崭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台,由刘怀忠编词作曲的将乐南词说唱《赵书记治水》开了南词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五届农村文艺汇演中取得佳绩,被选送参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出。此后,一批如《五婆骂鸡》《哑背疯》《小鱼儿》等南词剧目陆续创作问世,一批南词艺人如陈维绪、徐素娥、王朝仁等逐步成长,成为今天南词演唱的传人。
接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大地充满了生机。春,在将乐人心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城乡各地的接春风俗,寓意深刻,颇为有趣。 立春前夕,各家从菜地寻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带回家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后用大红纸做成长形条幅,写上“新春大发”、“春到财来”、“迎春接福”之类的吉利话,插到“春花”旁边。立春来临,把“春花”端出来,放到大门前或窗台上,同时摆上清茶、甜酒,点燃线香,待立春时刻一到,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这就叫“春花接春”。 “开大门”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时,这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辰。人们把大门打开,在门两侧帖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之类的联子,燃放鞭炮,这叫“开大门接春”。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民间称之为“上元天官赐福日”。过去这一天,是正月最精彩、最热闹、最令人回味的佳节。元宵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多姿多彩的“闹花灯”。这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土话叫“汤圆”),皮用糯米粉制成,馅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团圆。将乐城关人还做春卷、竽包等风味小吃,将元宵节称之为“寿年”。过去城关和万安的元宵活动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千灯争艳。龙灯、花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鸳鸯戏水灯、麒麟送子灯、松鹤延年灯、吉祥如意灯、百鸟朝凤灯、牡丹富贵灯……公龙灯就派生出烛龙、板凳龙、香龙等等,灯火辉煌、千姿百态。元宵节不仅有观不完的花灯,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河蚌舞、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各种游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每到元宵节,文联、文化等部门都要组织民间元宵节活动,或舞龙灯、或举办花灯展,或是放焰火,元宵活动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端午节
将乐人很重视端午节。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节前就备足糯米和箬竹叶裹棕子。亲戚朋友间互相馈赠,女婿要向岳父家送鸡、送肉,谓之“送节”。粽子有甜粽、咸粽之分,有碱粽、白粽之别,品种繁多,有乌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门。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悬挂菖莆、艾叶、葛藤以驱邪。据说门上挂艾叶、菖莆之俗源于中原大地。有的门口还贴上“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莆似箭斩千邪”的对联。午后还用葛藤、艾叶、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城关人还有叫小孩吃驱蛔虫药的风俗,一岁吃一粒,十岁以上吃十粒。端午节期间,乡下村民上山挖草药晒干备用。传说这天所备草药,疗效极佳。 端午节最隆重的习俗要数龙舟比赛。过去县城渡头、水门、东门,都有自己的龙舟。乡下有南口、黄潭、高唐等地各自的龙舟。过去全县有9条龙舟,每年四月下旬,人们早早就把龙舟抬出来,补漏、上油彩,修葺一新,连龙须都要细细地梳过几遍。为了初五进城看划龙舟及走亲访友送粽子,农村特意提前到初四过节,故民间有谚语曰:“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城里不知苦,过节过初五”。一到初五,金溪河两岸人山人海,南门渡头开阔的河面上,金龙、黄龙、白龙、青龙……一字儿摆开6条异彩纷呈的龙舟,每条龙舟上坐着24个光着膀子、握着橹桨的壮小伙子;船中配一面大鼓,由一位久经沙场的彪悍鼓师握鼓锤以待;船尾还有一经验丰富稳重的老师傅掌舵。时辰一到,就听得一声炮响,一条条龙舟立时如离弦的箭、出膛的弹,劈波斩浪向前飞驰。那“咚咚”作响、催人奋进的鼓点,那声震如雷加油鼓劲的呐喊……那铿锵有力、奋勇拼搏的号子;那百桨齐划、你追我赶的场面,让人激动,催人奋进。
板凳龙
将乐县安仁乡的泽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游板凳龙的习俗。原先不叫“板凳龙”,而称“桥灯”,游的是蛇而不是龙。那时的泽坊人以户为单位,各家自备一块二米长十公分宽的杉木板作为烛桥架,状如长条板凳面。每条烛桥上安2至3个斗,斗为木框,白纸糊面,斗内插蜡烛。木板两端各挖一个小圆洞,可用木棍穿洞连接。数百条烛桥连接起来在田埂上行走就像长蛇一样游动,甚为壮观。 旧时的泽坊每年正月十六就开始热闹了。头一天,家家户户就把烛桥抬出来洗净,买来白纸将8个斗面糊得平平展展的;晒干后,在斗面写上: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平安等吉利词语。有的人家为了好看,还画上美丽的花边。到傍晚天才有点暗,各家就派出男的青壮年扛着烛桥到桥头集中,由负责连烛桥的人把蜡烛分给大家。天完全暗时,烛桥接好,各人把蜡烛点亮,扛上肩,随后是长龙似的烛桥,从村头出发,浩浩荡荡沿着全村一路游动翻腾绕一圈,家家户户的老人早已设好案桌、摆好供品、备好香烛等候在家门前,烛桥一到,立刻点起香烛,放鞭炮迎接。烛桥将全村转完以后,便抬进一块平整好的大丘的干田里。大家把烛桥放在地上稍事休息后,便重又精神抖擞地将烛桥扛起,在花灯指挥下从外向内排成金灯盘龙阵;一会儿从里向外,形成蛟龙出海阵,一会儿从外到内形成巨龙腾飞式,起舞花样甚多。精彩的表演、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万千百姓,大田边上人山人海,喝彩的、助威的、笑的、乐的,形成一幅热烈火爆、别具一格的农村节日风情画。 田里的表演结束后,烛桥还要舞到庙前,把烛桥头扛进庙内菩萨前,烧香点烛,虔诚地点三次头,然后把两块半圆竹往上一抛,掉在地上后如果一正一反,就说明蛇可以斩了,只见领头人手一挥,所有的人连忙把拴烛桥的木棍一抽,扛了各自的烛桥就往家里跑,据说谁先跑到家,谁就最先把福气先带到家,这一年的运气就最好。因此,人人争先恐后,拼命奔跑。立时千灯、万灯,天雨散花般四散开来。此情此景,让人万千感慨、耐人寻味。 为图吉利,改革开放后人们改称“桥灯”为“板凳龙”,还为桥灯安了惟妙惟肖的龙头龙尾。安仁的板凳龙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安仁每年元宵节文艺踩街必不可少的节目,远近闻名。
万安牛会
过去农业机械化程度差,农民耕田种地全靠牛,因而有“牛是农家宝,生产少不了”。千百年来,耕牛任劳任怨,辛勤耕田,成为农人最好的帮手,人们敬重耕牛、爱护耕牛,把耕牛当作命根子对待,特意把每年的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农民要为耕牛做寿,为耕牛放假一天,大清早就为“牛寿星”准备美餐,表达对耕牛常年为人代力的由衷敬意,不但为耕牛过节,民间还有举办耕牛交易会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期间,各地相继举办耕牛会,促进了养牛业的兴旺和发展。 将乐万安牛会是从庙会发展起来的。旧时,将乐万安规定农历八月初七、初八为男人敬神日,初九为女人敬神日,每年要举办八月庙会,开展迎神活动。村民纷纷赴会,开始带些土特产前去交流,后又进行以小牛作抵押的耕牛贸易。有的人认为耕牛经神庙菩萨过目,能避瘟消灾,生长健壮,连不准备交易的耕牛也牵来参会,周边的建宁、泰宁、顺昌、明溪以至江西、浙江的客商云集这里,交易耕牛数以百计。解放后不再迎神,但牛会和物资交流会却保留了下来并日益繁荣。 牛会中最热闹红火的还是翠竹扶疏、绿柳垂阴的万安河畔,成千上万头水牛、黄牛、大牛、小牛济济一堂,或悠闲地吃着青草、或自在地打着喷嚏、或温顺地摇着尾巴,任凭主人和客人兴高采烈地夸奖或评判,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美丽而壮观的千牛图。每头入会的牛经检疫后都打上了白色的印记。至傍晚,牛主人各自把牛牵回,散居在周围。 第二天清晨,又成群结队地赶来。牛会,不仅促进了耕牛交易,也使牛主人有了广交朋友、切磋交流的机会,还提供了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欢声笑语连续不断把牛会推向高潮,盛况空前。 万安牛会从迎神庙会转化发展为健康的物质交流会和耕牛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到今天促进边界贸易和耕牛发展,并杜绝了迷信活动,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求富向上的良好愿望。
舞龙与舞狮
节日往往是人们团聚和喜庆的日子,为了表达这种心情,节日的游艺民俗特别丰富多彩。而游艺民俗中,舞龙灯是最热闹的。 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都称为“龙的传人”。龙灯由头、身、尾组成,另有一个龙珠。龙头、龙尾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形状,一节一节的龙身也用竹篾编成笼形,蒙上棉布绘上龙身色彩,里面可点燃红烛,下面用木棍支撑,供舞者执拿挥动,通常用九至十一节衔接成一条龙。舞龙时舞龙人身穿彩色衣、裤、头扎毛巾。引龙人手拿彩色龙珠逗引长龙俯仰翻转,在集市热闹的十字路口挥舞,舞龙的动作有跑、跳、滚、翻、缠等,舞龙人不论执掌哪个部位的都要做到首尾相顾,紧密配合,灵活机动,协调统一。舞龙时,往往青龙、黄龙几条龙一起上,如巨龙翻江倒海,气势非凡。 最有声势的是“舞龙灯”。“起灯”时,领头人带着大伙到大坪上,面向东海方向敬上一对大红烛,敬三柱香后口中念着祈祷之词绕场一周,然后在鼓乐声和鞭炮声中开始。走在最前面的是龙珠。紧接着是龙头,龙头高约16米,长约12米左右,接着是九节十八米长的龙身,最后是龙尾。有时是一颗龙珠在逗着它们,有时是“二龙戏珠”,还有“群龙抢珠”等等表演程式。起龙时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人群欢呼声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妇人争着去拔“龙须”,据说拔到了便可生龙子龙孙,可以早生贵子,这也就是“舞龙丁”的由来。 舞狮也是一种游艺,数白莲镇舞狮最有名。每年元宵时节,白莲人便裸着上身、打着赤脚、脚挂铜铃,以舞狮颂扬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盘(即十八般武艺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口哨不断,助兴者声声呐喊,气氛浓烈异常。助兴的村民伴着唢呐、锣鼓的乐声载歌载舞。狮有青狮、黄狮两种。舞狮队一行约10人,其中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动作有洗面、搔痒、打滚、蹂球等。舞青狮者必须当众表演拳术或刀、枪、棍术,如两青狮相遇则须较量武艺,分出高低;舞黄狮者则纯为游玩不比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