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子的介绍

楝子的介绍,第1张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甘肃等地。冬季果实成熟呈**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药材以个大,饱满,外皮金**,果肉色黄白者为佳。饮片分生用、炒制、醋炙和盐炙。生川楝子有毒,长於杀虫、疗癣,兼能止痛。炒川楝子便於粉碎,缓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免伤脾胃,以行气止痛为主,病适用於脾胃虚弱患者。盐川楝子引药下行,作用专于下焦,长於疗疝止痛。醋炙川楝子引药归肝,增强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胃、小肠、膀胱经。功能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楝子树学名是苦楝树。苦楝树楝科植物中的著名品种,又称苦苓、金铃子、栴檀、森树等。苦楝:为楝科落叶乔木植物,高10-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该植物在湿润的沃土上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与石灰岩地区均能生长,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区的良好造林树种,在村边路旁种植更为适宜。

该种是材用植物,亦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润滑油和肥皂等。

果核卵圆形或类球形,质较硬,两端平截,表面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种子1枚。种仁乳白色,长圆形,富有油性,特异臭气,味微酸苦。以个大、外皮金**、肉黄白色、饱满、有弹性者为佳。伪品来源:为楝科植物楝。

的干燥成熟果实,部分地区作川楝子入药,或作川楝子代用品(江苏、安徽、陕西、湖北、浙江在川楝子不足时代用),应注意区别。性状鉴别:果实类圆形或椭圆形,较小,直径1~2cm,表面灰。

楝子树学名是苦楝树。

苦楝树(Melia azedarach):又称Chinaberry,楝科植物中的著名品种,又称苦苓、金铃子、栴檀、森树等。

苦楝:为楝科落叶乔木植物,高10-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

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

该植物在湿润的沃土上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与石灰岩地区均能生长,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区的良好造林树种,在村边路旁种植更为适宜。该种是材用植物,亦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实、根皮均可入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此外,果核仁油可供制润滑油和肥皂等。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分枝广展,小枝有叶痕。

叶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20-40厘米;小叶对生,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顶生一片通常略大,长3-7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多少偏斜,边缘有钝锯齿,幼时被星状毛,后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2-16条,广展,向上斜举。

圆锥花序约与叶等长,无毛或幼时被鳞片状短柔毛;花芳香;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外面被微柔毛;花瓣淡紫色,倒卵状匙形,长约1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通常外面较密;雄蕊管紫色,无毛或近无毛,长7-8毫米,有纵细脉,管口有钻形、2-3齿裂的狭裂片10枚,花药10枚,着生于裂片内侧,且与裂片互生,长椭圆形,顶端微凸尖;子房近球形,5-6室,无毛,每室有胚珠2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具5齿,不伸出雄蕊管。

核果球形至椭圆形,长1-2厘米,宽8-15毫米,内果皮木质,4-5室,每室有种子1颗;种子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庇荫,较耐寒,华北地区幼树易受冻害。在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中均能生长,在含盐量045%以下的盐渍地上也能良好生长。

耐干旱、瘠薄,也能生长于水边,但以在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中生长较好。

楝树势强壮,萌芽力强,抗风,生长迅速,花艳、量多,极具观赏性。耐烟尘,抗二氧化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

拉丁名1Melia toosendan Sieb etZucc;2Mazedarach L

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叶。

植物形态详川楝子及苦楝皮条。

乔木,高10余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2回羽状复叶长35-45厘米,每1羽片有小叶4-5对;具长柄;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膜质,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全缘或有不明显钝齿,侧脉12-14对。圆锥花序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长约为叶的1/2,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具梗,较密集;萼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长约3毫米,两面被柔毛,外面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长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圆柱状,紫色,无毛而有细脉,顶端有3裂的齿10枚,花药长椭圆形,无毛,长约15毫米,略突出于管外;花盘近杯状;子房近球形,无毛,6-8室,花柱近圆柱状,无毛,柱头不明显的6齿裂,包藏于雄蕊管内。核果大,椭圆状球形,长约3厘米,宽约25厘米,果皮薄,熟后淡**;核稍坚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产甘肃、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生于土壤湿润,肥沃的杂木林和疏林内。分布于日本、中南半岛。

采其熟后的果实晒干,叫川楝子、金铃子或川楝实,内含川楝素(toosendanin, C30H38O11)、生物碱、山柰醇、树脂及鞣质。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泻火、止痛、杀虫作用,主治胃痛、虫积腹痛、疝痛、痛经等。木材用途同楝,用树皮和根皮的二层皮有杀虫作用,可治蛔虫病。

采集夏、秋采、晒干。

药理作用苦楝子叶的水提取液(2~5%)可防止蚱蜢、蝗虫等对植物之侵害,而对人、畜无毒,其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烃。

性味归经《广东中药》Ⅱ: “苦,寒,有小毒。”肝、肺、大肠三经。

川楝子有被称为“金铃子”,是一种中药的名字,是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其药用价值极高,在中医中经常被用作治疗肠胃的药材,而且还能止痛消肿,在中医里面一直被广泛应用,那么川楝子到底有哪些功效呢?其又有哪些使用禁忌呢?

1、行气止痛

川楝子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与元胡,或是苏梗,川朴,木香同用,适宜于缓解气郁胃疼;与柴胡,青皮同用,用于缓解胸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与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同用,用于缓解疝气作痛。

2、燥湿杀虫

川楝子中的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作用强,有驱蛔虫的作用,与其他杀虫药同用可以缓解因蛔虫引起的腹痛;湿热下注者出现女性私处瘙痒,多与滴虫病有关,用川楝子内服或外用熏洗,均能起到杀虫止痒的作用。

3、促进肠运动

川楝子有促进肌张力的作用,会引起痉挛性收缩而导致腹痛腹泻,因此在使用川楝子驱蛔虫时可不要再用其他泻药。

4、疏肝利气

川楝子与青皮配伍可疏肝利气止痛,川楝子行气止痛,青皮善破气消积,两者搭配可用于气滞湿停所致的小腹胀痛,疝气腹痛等症。

5、川楝子的使用禁忌

虽然川楝子的药用价值很大,但是也带有一点毒性,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而且川楝子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6、临床应用

一、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钱,红糖2两,用黄酒或开水100~200毫升冲服,每日~2次,连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诊时未化脓者34例,服药2~4次,均在3天内治愈。

二、治疗头癣

苦楝子烤黄研成细末,用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50%油膏。先将患者头发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净疮痂,再以5~10%明矾水洗1遍,擦干,涂油膏(约厚2~3毫米),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愈。该方法共治发癣患者4000余人,有效率98%以上。

苦楝皮

(《证类本草》)

异名楝皮(《斗门方》),楝根木皮(《纲目》),双白皮(《南京民间药草》)。

来源为楝科植物苦楝或川楝的根皮或干皮。

植物形态①苦楝(《证类本草》),义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棯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森。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2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多生于路旁、坡脚,或栽于屋旁、篱边。北至河北,南至云南、广西,西至四川,都有分布。

②川楝,详"川楝子"条。

以上两种植物的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四时可采,但以春末夏初为宜。砍下树干或挖出树根,剥取根皮或干皮,洗净晒干。

药材①根皮

呈不规则条块、片状或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显,有不规则的纵裂深沟纹,木栓层常作鳞片状,衰老的栓皮常剥落。露出砖红色的内皮;内表面淡**,有细纵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成层,可层层剥离,剥下的薄片,有极细的网纹。气微弱,味极苦。以干燥、皮厚、条大、无槽朽、去栓皮者为佳。

②干皮

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短不一,长约30~100厘米,宽3~10厘米,厚3~7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较平坦,有多数纵向裂纹及横向延长的皮孔。内表面白色或淡**。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层片状。气味与根皮同。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剥落,可见多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此外,陕西、山东、云南、甘肃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

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即川楝素和另一尚未完全确定的微量成分。还含有其他苦味成分:印楝波灵A、印楝波灵B、梣皮酮、葛杜宁、苦里酮、苦内酯、苦洛内酯,以及苦楝子三醇等。

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β-谷甾醇、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从日本产苦楝的韧皮部中,曾得到一个具有与山道年类似杀虫作用的化合物,还分离出香荚兰酸和dl-儿茶精,前者能驱除蛔虫与短膜壳绦虫。又从苦楝变种的叶子,分离出二种黄酮体:芸香甙和山柰酚-3-L-鼠李糖-D-葡萄糖甙。

果实中的苦味成分有苦楝子酮、苦楝子醇。还有4,4,8-三甲基-3β,7α,23-三羟基-胆甾-14,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

从日本苦楝的果实和果皮中,除得到苦楝子酮外,还有楝酮乙酸酯和去乙酰杜楝质等。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35%,主成分为亚油酸(45~50%)、油酸(32~40%)。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剥去外层棕色粗皮的内白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早年即证明,苦楝皮的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具有麻痹作用,自提得其有效成分苦楝素后,作用远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则缓慢而持久。对其作用原理有二种说法:用较高浓度(1:1000以上)的苦楝素对猪蛔作用的观察,认为它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其头部的神经节;用较低浓度(1:5000~9000)的苦楝素,则观察到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破坏其运动的规律性(活动增强与减弱相交替),并能持续较长时期(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乃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临床上服苦楝素排虫时间较迟(24~48小时),排出的虫体多数尚能活动,由此可得到解释。

高浓度的苦楝药液(25~50%)在体外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子的酒精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效力较醇浸剂弱。因此,苦楝子治疗头癣等真菌感染时,用酒精制剂可望提高疗效。苦楝素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

炮制洗净,稍浸泡,润透,切丝,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①《别录》:"微寒。"

②《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⑧《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①《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②陶弘景:"根:以苦酒摩涂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④《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

⑤《医林纂要》:"杀疳、治疽。"

⑥《现代实用中药》:"根皮对绦虫、蛔虫、蛲虫都有效。"

⑦《湖南药物志》:"治冻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体弱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选方①治小儿蛔虫:一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二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方》)

②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二两,白芜荑半两。为末,每服一钱,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③杀蛲虫:楝根皮二钱,苦参二钱,蛇床子一钱,皂角五分。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 或 内。(《药物图考》楝皮杀虫丸)

④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一两。(《湖南药物志》)

⑤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⑥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⑦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2):43,1959)

⑧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二两,薤白三两,生地黄五两,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⑨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⑩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⑾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四两,加米酒半斤、醋四两,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临床应用苦楝皮驱蛔虫,民间使用已久,疗效确实。解放后,各地临床报道,病例数以万计。但在实践过程中,对药用部分的选择、制备、剂量、服法等均不一致,其驱虫效果及毒性反应差距也很大。现根据部分临床报道,综述于下:

①药用部分及采集季节

苦楝树的干皮、根皮都可驱蛔。从唐《千金方》等历代有关23种方书查考,其中有16种主要采用根皮。明代以后的记载更多采用根皮。根据近年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根皮比树皮疗效高1倍;近根的树皮(约在地面之上5寸处)较上层树皮为优,其疗效与根皮近似。在时间上以冬季或春季抽芽前采集的根皮,疗效最高。此外,楝属植物的各地品种不同,一般均认为以四川产的川楝为佳。

②制备方法、剂量与服法

一般采用煎剂,亦可制成片剂。苦楝皮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需用文火久煎,才有确实疗效。有人作对比试验,分别以2、4、6两用文火煎11小时,其疗效比以8两用武火煎4小时者为高。剂量:根据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和有关记载,苦楝皮的成人剂量为15~30钱(干皮),但实际用量颇不-致,高的竟有用至9~11克/公斤体重者。有人建议成人用4~6两(鲜皮),小儿按3~6克/公斤体重计算。川楝片每片含川楝素结晶0025克,成人剂量为6~8片,2~4岁2片,4~8岁3~4片。苦楝素片每片含苦楝素25~50毫克,用于儿童以5毫克/公斤体重疗效最好。或每2岁服用1片(4岁用2片……14岁用7片),16岁以上用10片。服法:睡前或晨间空腹顿服,或在睡前和次晨分服。煎剂服时可加糖矫味,不必另服泻药。有主张在服药前先吃些油类食物,以减少药物对胃粘膜的 ,防止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③驱虫效果

根据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疗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疗约5000例肠蛔虫病的临床分析来看,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蛔虫,以24~48小时排出者居多。排虫率202~100%不等,大便阴转率55~928%不等。曾有介绍,以苦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获得显效。方法以25%煎剂200毫升作保留 ,半小时后再用300~500毫升作第2次 ,1小时后再用600毫升行第3次 ,此为一疗程。若经24小时未见排出,可再进行第二疗程。对严重失水者可先补液矫正脱水。也有用川楝片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剂量:1岁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均日服2次,并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毫升。此外,用鲜苦楝根4~6两(不去皮)煎成100%煎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亦取得一定疗效;12岁以下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3小时痛即减轻,从第1次大便开始,即有蛔虫排出。一个疗程后,尚有轻度症状者,可隔1~2日后再续服一个疗程。又苦楝根皮对驱除蛲虫、绦虫、鞭虫,亦有一定效果。

④毒性反应

苦楝皮的副作用,一般在服药后1~6小时尚未排虫之前发生,通常为头晕、头痛、思睡、恶心、腹痛等,其发生率高者可达100%,低者不到1%,持续时间大多在数分钟或1~3小时,最长16小时,可自行消失。严重反应或严重中毒时,可出现呼吸中枢麻痹、类似莨菪类植物中毒症状及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视力障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川楝素240"系从川楝皮中提出的白色晶体,具有蓄积作用,对胃肠有 性,对肝脏亦有损害;为了避免中毒,不宜连续服用。苦楝根外层紫褐色皮,古人曾指出有毒,但经近人试用,并未见副作用增加。引起上述各种严重反应或中毒现象,多因药物过量,或因患者机体的特殊敏感性所致,临床应用时务须注意。

提醒您:苦楝皮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川楝子是一种楝科植物川楝植物,川楝子成熟果实可以供药用。川楝子有利湿热,止痛,杀虫等效用。以下分享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快来了解一下吧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一、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1、驱虫止痛

川楝子具有驱虫止痛的功效,这主要是因为川楝子含有丰富的川楝素,而这一物质是一种天然的用药成分,对驱除人体内寄生虫起到很好的效果。当人们出现蛔虫病或绦虫病时,就可以适当使用川楝子来进行治疗。

2、理气

川楝子具有很好的理气功效,这主要是因为川楝子能入肝经,当人们出现肝郁气滞或腹痛疼痛时,就可以适当服用川楝子,从而缓解病症。另外,当女性出现月经不调时,也可以服用川楝子来进行调理。

3、疏泄干热

川楝子具有疏泄干热、解郁止痛的作用。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肝火旺盛或失眠的症状时,不妨试试服用适量的川楝子,可以帮助人们缓解这些症状。另外,适当的服用川楝子还能调理胸闷气短的情况。

二、川楝子的食用禁忌

虽然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对人们有很大的保健作用,但这毕竟是中药,人们在食用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比如一下这几点:

一1、不宜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

川楝子本身就具轻微的毒性,哪怕时是轻微的毒性都不建议人们长期服用或大量服用。因此,人们在服用川楝子要注意用量,最好根据自身的病情适量服用,这样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2 、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川楝子

一般,不建议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川楝子,因为川楝子性寒,一旦脾胃虚寒的人服用后就极容易引起身体不适,比如肚子疼、肠胃不舒服等。

三、 川栋子的两种做法

由此可见,并非人人都可以服用川楝子的。那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用川楝子的方法呢?人们不妨试试以下这2种食用方法!

1、川楝子煎汤喝

对于人们而言,食用川楝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研磨成碎渣直接加水煎汤喝。另外,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搭配其他中药材一起煎汤喝,以至于对病情起到最大的效果。

2、川栋子粥

准备材料:栋子10克,薏米50克,益母草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具体做法:先将川株子、薏米、益母草煮沸30分钟,取汁去渣。然后放入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冰糖少许即成。

其实,没有一种中药是可以让人们随意服用的,因此人们在服用川楝子时也要牢牢记住其相关的禁忌,以防自己乱服用而造成身体出现不适,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发展!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一、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1 理气止痛 (肝郁化火诸痛证)用治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疼痛及疝痛,多与延胡索同用,如金铃子散;若用治寒疝少腹胀痛,可配伍小茴香、木香等同用;对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口苦、舌赤少津等症,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为用,如一贯煎。

2 行气解瘀,止痛。 用于燥闷烦热、疝气上涌、热厥心痛、膀胱疝气、小肠疝痛、小便不利、下腹疼痛等。川楝子苦寒性降,能够导湿热下走渗道,行气解瘀,气血运行畅通了,自然可以止痛。

3 除湿热 。川楝子可以导小肠、膀胱的燥热,辅之引心胞(即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相火下行,所以是治疗心痛、腹痛、疝气的要药。用于急性乳腺炎、头癖、肝火旺盛、淋病、茎痛、遗 精等症。

4 清肝火,泻心火 。医学典籍《本经逢原》有记载称,川楝子主要用于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从而心烦意乱、肝气郁结自然就消除了。古代有一个“金铃子散”就是运用川楝子清肝泻火的功效,用于治疗女性产后血瘀、心疼,配伍散结血的元胡,效果显著。

5 杀虫疗癣 (虫积腹痛,头癣,秃疮)用治虫积腹痛,常配伍槟榔、使君子等杀虫药同用;用治头癣、秃疮,取本品与油脂调膏后,外涂即可。

二、川楝子禁忌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川楝子有毒,过量服用或久服可致头昏、呕吐、腹泻、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血压升高等中毒症状,可能危及生命。

3、 肝、肾功能障碍者不宜用。

4、孕妇忌用。儿童慎用。

5、应按规定量用药,不宜超量、久服。

6、服用本品后不宜服泻药。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3

一、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1、理气止痛

理气止痛是川楝子入药后的主要功效,它与园湖和木香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服用时,止痛效果正好,对人类的胃痛和腹部胀痛都有特别明显的治疗作用,另外人们出现胸闷胀痛和胸闷等不良症状时,把川楝子于小茴香,还有吴茱萸等中药材一起煎煮服用也能让症状减轻。

2、燥湿杀虫

川楝子入药后对人体内的寄生虫还有特别明显的消灭作用,它含有的药用成分能消灭人体内的寄生虫卵,也能让人体内的接生虫随身体代谢排出体外,它对人类因蛔虫导致的腹痛和因滴虫导致阴部瘙痒有特别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可以把它煎煮,以后服用也可以用它煎出的药液清洗患处。

3、导泻

川楝子是一种对人类肠道有明显刺激的中药材,它能让人类肠道中的平滑肌张力增加,而且会导致肠道痉挛,缩短人体排便时间,人们在服用它以后能出现明显的腹痛,而且会起到出色的导泻作用,特别是在出现药物中毒时及时服用入药后的川楝子,就能让身体内的毒素随代谢排出体外。

二、川楝子的禁忌

川楝子是一种略带毒性的中药材,不能过量服用是它最重要的食用禁忌,另外那些脾胃虚弱以及经常腹泻的人也不能吃当时,这也是人们服用它时应该注意的禁忌,不然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248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