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抬花轿

结婚抬花轿,第1张

结婚抬花轿是中国民族婚嫁文化的一种婚礼形式。在新郎迎亲的时候抬花轿,并伴奏着抬花轿唢呐音乐歌曲,以示喜庆,是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一、抬花轿的起源

抬花轿是汉族民间 婚嫁 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始兴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性,而且还有着独特的趣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此习俗虽被彩车迎亲所取代,然而,这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旧时,由于交通不发达,婚姻嫁娶,均以轿代步,一是显得隆重气派,二是表示热闹喜庆。花轿也称彩轿,即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花好月圆”、“龙凤呈祥”、“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再套上木轿即成。抬花轿的人数,一般为4个人,也有8个人的,轿前轿后对半,并配有彩旗、唢呐、铜锣、高灯等随轿物件。

二、抬花轿的类别

抬花轿分平抬、闹抬、戏抬3种。要求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婚庆行路途中,如遇转弯、沟坎等障碍时,均由前行轿夫喊出各种“彩头”予以提示。

(1)平抬,即抬着花轿平和行路,使新娘坐入轿中感到舒适;

(2)闹抬,喊起号子,吹奏乐曲,鸣放鞭炮,使迎亲场面显得热闹;

(3)戏抬,就是花轿快要接近男方家门前,轿夫采取摇、摆、抖等动作,使花轿处于不平稳状态,用以戏逗轿内的新娘。

随行人员伴之喊叫、起哄,为轿夫助威;乐队亦随之鼓乐高奏,为轿夫鼓劲;迎亲者也随之抛出 彩礼 钱,以示喜庆,使其成为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

三、抬花轿的基本流程

1、婚娶前,男方先请媒人至女方商订喜期和条件。喜期既定,前两日就杀猪办酒。

2、头一天男方将女方所需衣服、手饰、鸡鸭鱼肉及烟酒、喜饼、糖果等物,用抬盒送到女方;女方则将嫁妆交给来人抬回男方,俗称“辅盒”。这天晚间,新郎在家里行加冠礼,又叫“告祖礼”;新娘也在这天整容更衣,坐席习礼。

3、娶亲正日,男方抬花轿,张高灯,敲锣鼓,吹喇叭,组成迎亲队到女方迎亲,新郎随行。花轿至女方后,交给女方抬进屋门,接新娘上轿,迎亲乐队则立于门外高奏乐曲,频放鞭炮,谓之催轿。待新娘上轿后,由女方抬出再给迎亲者抬回男方。

四、抬花轿的发展历程

1、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是每个人的心愿,但一味追求“排场”而“打肿脸充胖子”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抬花轿”办婚礼,充满了传统文化色彩,办得虽然朴实简单,却不不失热闹排场。

人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办这样一个“绿色低碳”的婚礼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新生活,应该给这种新形式点个赞。由于人们消费观念在发生转变,新时代年轻人的婚尚观也得到了提升。在农村,红色就是喜庆。

2、简单而有意义的婚礼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低碳从简”的角度去看待结婚这项人生大事。

事实而言,从简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明不仅仅表现在不随地吐痰、不横穿马路、不乱丢垃圾这些表层上,市民的核心价值取向才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文明的程度。在拜金主义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这样一种隆重、热烈、简朴、严肃而且庄重的“抬花轿”婚礼,实际上也是在借传媒的力量推进城市的文明进程。

五、抬花轿唢呐 歌曲 歌词

《抬花轿》香囊记选段

类型:豫剧

歌词:劲松

演唱:周凤莲

府门外三(呀么)三声炮

(啊)花(啊)花

花轿起动(啊呀哈哪哈呀咳咳。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

周凤莲哪,

周凤莲坐轿内我喜气盈盈。

众执事鸣锣开道排到齐整,

那个鼓乐吹,

嘀嘀嘀嘀嘀嘀,嗒嗒嗒嗒嗒嗒,

嘀嘀嘀嘀嗒嗒嗒嗒悦耳动听。

出府来吹得是百鸟朝凤,

一路上吹得是鸾风和鸣。

武状元来迎亲满城惊动,

乡亲们站路旁赞不绝声。

这个说新女婿他好人品相貌端正,

那个说新媳妇长得好多么水灵(哪哈呀)。

乡亲们都夸俺女婿好呀,

隔着轿帘我看(哪)

影影绰绰我看呀看不清(啊)。

看哪,看哪,

看呀看不清啊(哪呀咦呀咳)。

轿前边走一匹高头大马,

马上边端坐着一位相公。

只见他身穿红袍金盔罩顶,

上插着金花十字披红。

不用说俺知道,

就是俺的那个他来把那亲迎(啊)。

小兄弟扬鞭催马把我护送(啊),

头戴乌纱身穿红袍满面春风。

武状元把我娶呀,

文状元把我送啊,

大姑娘我今日(哪哈呀咳嗯啊咳)

那个八面威(哪)

那个八面(哪)威呀,

风(啊呀呀咳哪呀嗯啊咳)。

湖南沅江的订婚结婚都有一些讲究的习俗,例如订婚:一般都是男女双方家长和亲戚朋友在一起吃订婚宴,男方的父母要给女孩订婚钱、金手链(金手镯)等,订婚钱看男方家的经济条件,一般的给1万,富裕的给10万都行,男孩要送女孩99朵玫瑰,并当众向女孩求婚。

有些人家讲究老传统的订婚的订礼还要有六种:六斤肉(一刀切的)、六条带麟的鱼、六瓶酒、六斤糖(六盒也可以)、六扎粉丝(用红线扎起来)、六斤点心(六盒也可)。

以上的每样彩礼(肉除外,俗话说闺女是娘身上的肉,是舍不得给别人的)一般女方家都会返还给男方家一些,每种两份或四份。

另外,还有其它的东西,订婚戒指、两个红包袱、两条红腰带、衣服至少两套(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

湖南沅江这里结婚要注意:

新娘出门不要回头招手

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一方面会破坏化妆

下车时,新郎和新娘要从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否则不吉

有身孕的不宜参加婚礼

在新娘家吃饺子时,碗内要留下双数 还要吃面 然后男的问 这面生不生 新娘要说 生 意思就是生宝宝

再和你说说程序 :

订婚后12个月左右

买订婚戒指

选择一种宗教仪式或民间仪式

选择仪式的场所或会场,咨询贵族婚礼在线手册

两人达成对婚礼形式和主题的一致意见

决定婚礼的最佳日期和时间

选定伴郎和引座员(大约每50位客人需要一个引座员)

如果在教堂举行婚礼,先预约好,然后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没问题,(证件,禁令,费用,钢琴师,唱诗班,鲜花和其它仪式)

如果想举行民间婚礼,和登记员确认每一个细节,然后找证婚人。

安排婚宴

结婚前6个月

准备客人名单,在这件事上你需要父母的帮助,确保没有拉下一个客人

决定婚宴上的餐饮问题,特别是菜单

请一个DL乐队或其他娱乐项目

为新郎和男族部落订服装l 解决婚礼当天晚上的食宿问题

选择花的种类,宴会和一些小细节

找摄影师和录象师

安排婚礼的事

决定蜜月的日期并作好准备工作

保证护照有效,如果需要的话再去办一个签证

如果你在蜜月时怀孕,现在就做好准备

为蜜月旅行准备好钱

结婚前三个月

和未婚妻商量一下结婚的请柬,现在就写好并发出去

开始选择礼物

讨论仪式的中的问题和仪式的顺序

和钢琴师讨论一下选择哪首歌曲

订购一份仪式的顺序清单

买结婚戒指并安排婚礼

当收到礼物时写感谢信给他们

为从其他城市来的朋友解决好食宿的问题,如果能在邀请函中解决这些问题最好了,特别是如果你想在一个节日结婚,那你就应该早点告诉别人

预定婚礼气球

新娘的父亲和伴郎都准备好了自己的发言

买好蜜月出行的衣服,行李

结婚前一个月

准备好座位卡

如果你想在教堂结婚,事先了解一下有关的禁忌

让每个出席的人都了解他们的职责,先安排有伴郎,伴娘,引座员参加的一次就餐彩排

确认参加的人数和对菜单的要求

开始写发言稿

和伴郎安排好只有男士出席的舞会

为新娘,伴郎,父母和引座员买好礼物

婚礼前一周

把你的对座位安排的建议给引座员

理发

准备蜜月的行李并买一些必要的东西

为婚礼当天的时间做个安排

如果你想在蜜月时用车,检查车子是否一切良好

最后一次检查一下蜜月计划

安排一个组的人负责在婚礼后将租来的服装还回去

婚礼前一天

把要带走的衣服准备好并把宴会上要用的箱子带上

给伴郎一套其它车的备用钥匙以及教堂仪式中要付的费用

把你要发表的文章或照片寄给媒体

把你的结婚证复印一份

感谢双方父母给你们的帮助

★ 婚礼特别提示 ★

1、尽量不要把婚礼定在双休日,大多数人想在双休日放松放松,如果你在这时举行婚礼他们就不得不在休假和你的婚礼之间作出选择。假若你真的要在双休日办结婚典礼,那你就准备好整个周末都用来招待客人吧。

2、别忘了写婚誓。这样做并不是出于从众,而是可以表达你们对彼此爱情的专一,为你们的婚礼增添光彩。

3、不要在仪式和婚宴之间出现冷场。

4、准备车辆,把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从仪式地点接送到婚宴地点;

5、不要让DJ在婚宴期间把音乐放得太响;

6、与承办洒席的人商量,在每道菜之间留出时间间隔;

7、不要忽略客人的饮食禁忌,可以推出一些特色菜;

8、为客人安排座位,在桌上放号码提醒客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排座位时要把新郎的客人座位和新娘的客人座位相同排开,以免落下搞分裂的嫌疑。

9、根据举行婚礼的具体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膳食,早晨举办婚礼需要吃点东西或将早午餐并作一顿;下午举办婚礼则吃一点餐前的小点或小量食物;晚上举办婚礼则可以吃上一顿充足的晚餐,承办洒席的人可以帮助你选择合适的菜谱;

10、不要省略香槟酒。

11、在宴会上,你们两个新人应该周旋于洒席之间与家人和客人交谈;

12、让服务生协助摄影师和酒席承办者完成工作任务,他们肯定乐于伸出援助之手;

13、与你的未婚夫商量到哪里去度蜜月,住宿方式,准备呆多长时间,这些具体总是都要考虑周到;

14、不要把所有积蓄都花在这次蜜月之旋上,选择在诱游淡季出行或是到一个什么都包括的胜地,这样做都能够为你省一笔钱;

15、量力而行,婚期紧迫,你的身体会超负荷运转,当体力透支时,要注意它发出的信号,关注自己的身体

1、车与人都得是双数

现今新婚的当天,男方都会派车来接亲,而来接车的数量都是以单数,而娘家的送亲也是单数,这样就刚好成为双数,成亲本来就是为了成双,因此,不管接人数是单是双,送亲的就得配合接亲的好双事成。成双成对,比翼双飞这样的寓意本来就是结婚时的美好,因此,娘家的车与送亲的人数都得与接亲的凑成双数才行,这一点也是结婚送亲有什么讲究首要了解的事项。

2、要四个男性亲属相送

在中国古代,女子出嫁通常都是用轿子抬去的,而轿子的四角一路上都会由娘胎家的人来送新娘子,而这四个人都是新娘的长辈、叔叔、伯保持一致等等,当然,也可以是新娘的弟弟以及堂兄弟等。有这四个男士护送新娘,就能够显示出女方对两家结亲的重视的同时,还能够显出女方家庭是守礼节的。

3、新娘由哥哥或弟弟背上车

还有许多地方新娘出嫁时,从屋到花车这一段距离脚不能沾地,待新郎来接亲为新娘把鞋穿好后,就需要弟弟或者是哥哥哥抱上花车,或者是背上花车,甚至有的地方让新娘躺在椅子上,几兄弟将新娘抬上花车。

以上所说的就是新人在结婚当天,在对结婚送亲有什么讲究环节中,新手人对这些细节都得了解通透才行。

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旧时,乡俗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婚讲究“身世田园,门当户对”,选择门户极为讲究。在沁县,过去门第观念十分严重,社会上分三等,“诗书宦门者为上等,业农工商者为中等,唱戏乐户抬轿者属下等,上等不与中下等为婚姻,而下等亦难与中上等作嫁娶,各称世家,对其门阀”。(《沁州志》)

  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猴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相生者可成,相克者须忌避,故乡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长治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或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长治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象”是也。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有些地方,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

  定亲这一天,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

  上党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壶关、平顺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上党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上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柬制成,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有的则叠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后,武乡还有“请期”的规矩,即男方择吉日备礼纳彩,由媒人率领,用食盒两架抬送女家,并告迎娶月日。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称为“会择”或“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当地各种属相的迎娶月份分别是:“鸡兔正、七月,虎猴二、八月;猪蛇三、九月,龙狗四、十月;牛羊五、十一月,鼠马六、腊月”。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屯留一带称为“送天气”,平顺等地则称为“下书”、“下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男女双方准备婚嫁前,要举行送彩礼仪式。男方要根据女方的要求给女方送衣服用品和聘金。彩礼基本有六种:聘金、喜饼、喜面、插戴、成衣、喜红等。喜红是红棉布,用来制新妇女裤。彩礼其他五种不一定强求,但喜红必须有。

  上党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夕,男女双方互赠“牲料”,婿家牲料有少许米面、一刀猪肉(约一斤)、一块生铜、一块熟铁。女家牲料缺猪肉,有少许咸盐。每种物品都象征一定的意义:米面,表示米面夫妻,祝愿夫妇勤俭持家;猪肉,表示死肉换活肉;生铜、熟铁,表示铜铁姻缘,祝愿夫妇终身相依,白头偕老;咸盐,表示有缘分,祝愿夫妇和睦相处。男家牲料由新婿亲自送到女家;女家回赠,由新婿带回。“回面”后,岳家要用红布包生铁小块,一双筷子和一把米面,含义是米面夫妻快生子。至于新娘穿红,各地皆然。结婚为大喜,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吉祥如意,类如八音会、拜天地、枕头内装筷子(快生子)、点婚灯等,皆属此例。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武乡、黎城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沁县、襄垣、长子的一些乡村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平顺则叫“皓脸”。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婚礼前一晚上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日程,男方需要找一个能说会道者。一般是议定第二天的时间、车辆的安排。注意:男方需携带面一袋、肉五斤。(不是玩笑)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娶前夕,新房内要由几名男青年同睡,俗称“暖房”。

  迎娶之日,婿家于大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叫作喜草。喜草上张贴“喜”字斗方,内藏两响炮,俟迎娶临门点燃。解放前,还要备一捆谷草放在天地神位前,同时备一把铡刀,夫妇俩铡草,只准七刀铡完,因此叫七刀草。铡好的草一部分填充新枕头,一部分装入斗里,备阴阳使用。启程后,在大门和新房张贴喜联。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迎娶之时,男方需选伴女婿1人、引新娘女2人,连同鞭炮手1人前往女家。返回时,女方需1名跟新婆和1名夹礼单者(一般是新娘的弟弟),相送至男家。有时女方的姑舅至亲也同往男家送闺女。上党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武乡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有的地方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有的地方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一般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上党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新婿出门时,随带一块猪肉,叫作打虎肉,到了女家,将其扔到新妇居宅的屋顶上。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新郎进入女家,也要先到祖先牌位前行礼,女家必须给新郎赠送拜礼。女家设宴款待新郎及娶客。饭后,女家一般要向新郎索要“离母盘”(钱财)。有的家庭还索要梳头礼等。女婿离开女家时需“偷”女方家一件东西带回,意为吉利。偷的一般为酒盅、茶杯之类的小物件,由女方家人准备好并暗示给女婿。 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襄垣一带还有“抓富贵”之俗:男女双方各在自家父母怀中抓几把预备好的钱钞,意在今后的日子里有钱花,但不能抓完,须给父母留下一些财源。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

  女儿出嫁离家时,上党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两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4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平顺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个别地方,还能见到新娘着装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袍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当天男方派尽量多的车辆到女方迎娶,头一辆必须是红车。最后最好有容积较大的车辆(如面包车),以便饭后送女方众多的亲戚。

  男方最好在11点左右到女方家,以应付女方亲朋好友的刁难。(一般是善意的,上头商量不充分容易搞成真的。)较重要的是女方会有人讨要梳头钱等小款项,男方要给女方穿鞋。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新娘到了男家后,男方要给“下轿礼”,新娘才下车(马)。女方嫁妆随新娘送男家后,男方查收嫁妆毕,要给持礼单者、跟新婆及运送嫁妆的帮手开付赏钱。然后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交换礼品(多为结婚戒指)、进入洞房。

有男方总管主持,大致有以下内容:介绍婚恋经过、拜天地、拜父母高堂(女方这时要正式地喊爸妈)、夫妻对拜(这时会有小的暴力行为,女方须警惕,不过一般都是善意的,不会搞成刑事犯罪。)

  然后男方需要身背新娘上楼,男方最好于婚礼前一个月开始体力训练,否则尴尬。到家门口时,门上一般悬挂一件难以触及之物,需要男方肩抗新娘尽全力努力。

  在郊区一带,娶媳妇的花轿到门庭,新娘头蒙花布,红毡铺地,有人搀扶,音乐齐奏,鞭炮齐鸣接到彩棚下,新郎立左,新娘站右,父母长辈坐在正中,此时宾朋高唱:

  “男女才貌配一双,相亲相爱拜花堂。

  五年生下三贵子,状元榜眼探花郎。

  恩爱夫妻花花转,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同入洞房”。

  尔后夫妇互拜,喝交杯酒,并且有对酒歌。

  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上党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

婚宴时一般需要新娘新郎给来宾敬酒,新郎需要有一酒量大者替自己完成。宴后最好有男方车队送女方来宾回家。

洞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入洞房时,由大伯子铺床,小叔子或婿家外甥提便盆。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灭,俗称“长命灯”。夜半,男女新人要举行“敲升子”仪式,二人倒坐门槛喝疙瘩汤,俗称“儿女汤”。汤中放枣、花生、草节等,边拌碗里的疙瘩汤,边念诵一段民谣:“左手拌疙瘩,儿女一扑摊。”同时还敲梆子念:“邦邦邦敲升子,明年就生乖孙子,男的会念书,女的会扎花,坐下一板凳,起来一海楞。”体现了沁人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憧憬。过去,从举行婚礼时就期待生子,在潞城一带,洞房门上常用的对联是:“喜今日银河初渡,贺来年玉树生枝”。新娘一进洞房,就有人把红枣、花生撒在床上,意味着早生贵子。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在壶关一带流行洞房酒歌:

  女:这盅酒,我敬你,当家主事全凭你。

  男:这盅酒,我敬你,管米管面待亲戚。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遮风又挡雨。

  男:这盅酒,我敬你,叫你生儿又育女。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不要忘了妻。

  男:这盅酒,我敬你,尊老爱幼守家底。

  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门;第九天,新娘还要再次回娘家并小住几日,叫作“住九”。大凡男女新婚,房事必然频繁,若不找点借口让他(她)们分开几日,岂不对身体有害。看来,“住九”还真有些科学道理。壶关将住九叫“接九”,有“新婚不接九,死后不如猪和狗”的俗语。

  上党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洞房之夜,热闹非凡。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回门

  新婚次日上午,新人向户族及亲戚长辈行跪拜礼,受礼者向新妇赠送拜礼。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大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这天,女家家长随带糕点和面食礼品,前来婿家向翁婆致贺,俗称“道喜”。

  婚后第3天,上党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招嫁”,又叫“圆饭”的古老习俗。这一天,女家及其姻亲前来女婿家送饭,并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圆饭意味着确定与婿家的来往关系,如果不愿与婿家来往,便不来圆饭。沁县等地则叫作“看3日”或“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上党各地,基本上是在婚后第五天的,也有在婚后第3天的,或在婚后第6、7、9、10以至12天的,因地而异。新妇回娘家,当日返回,叫回门,又叫走5日。若娘家专门派人来接,叫接5日。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上党一带回门时流行请女婿,即女家宴请新婿,此后,新婿方可择便到女家。过去,请新婿必须具请贴通知婿家,新婿还要在女家住九天,叫作住九。此间新婿“会亲”,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回门”在上党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然而这一带还有“住满月”一种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至此,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

新婚第一年,逢一定节日女家到婿家探望女儿,叫追节。追节一般两次。第一次是临近八月十五,随带礼品有成套的月饼和时鲜水果。第二次在临近春节,传统的礼品是花样面食,有灯糕、豆枕、面兔、剪箍等。现在普遍改用糕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373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