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算是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有所差异的。闽南婚俗在传承过程中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也不断受时代影响而加入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婚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闽南结婚风俗所包含的内容。
一、初识阶段——相亲。
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发展阶段——探家风。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
四、送小定(订婚)
送小定完成就代表这桩亲事已经确立下来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却退婚的话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可见这一程序的重要性。 “‘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82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着物 价上涨增至820元,8200元。” 在闽南地区送小定时,男家会带戒指,糕点,糖果等礼品(不同地方礼品的种类数量不尽相同)到女方家给女方戴戒指,当然之后女家也会回礼。之后双方将礼品分赠给亲亲朋好友来宣告婚事。
五、放大定
放大定也被称为“纳采”、“完聘”。它意味着婚期已经不远了。放大定的彩礼包括婚书、牲醴、首饰、衣裙、礼饼、贡糖、聘金和全猪(“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 俗话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4] )等。在晋江,泉州一些地方会以花包代替礼饼。花包是一种以冬瓜条、花生、白糖、肥肉为馅的大包子。但是现在很多都折成钱或饼票送过去。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六、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头桌客”)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结婚后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其他亲人会到男家探房,请新娘回娘家作客,新郎和新娘会在当天带着礼物去女家,并在当晚回来,这象征“暗摸摸,生查埔” 婚后,女家还要“请女婿”。新郎会和几位亲友一同前往女家而不与新娘一起去。“请女婿度,礼仪甚多,宾主座位和斟洒均严格有序,鸡、鳗两菜上席,女婿应即离席,故民间有‘见鸡飞,见鳗趖’之 说。青阳一带尤其忌上‘乌贼’,否则即会触发事端。”[9] 但是如今很多地方请女婿都提到婚前与轿前盘同时举行。 唐以后陆续有许多中原人因为各种原因迁移到闽地,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共处﹑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闽文化。所以闽南婚俗既深受中原礼俗影响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七、闽南婚俗的特点
(一)念四句
“念四句”是闽南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以闽南歌谣,谚语为主的吉祥话伴随整个婚礼过程,“念四句”概括了婚礼的一些情景和细节并通过谐音等方式来表示对婚礼的祝福,使得婚礼氛围更为喜庆热闹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1人未到,缘先到。 在新娘到男家之前,媒人要先到男家向新郎的家人“撒铅钱”。铅钱是一种用铅粉铸成的小圆形薄片,“铅”与“缘”谐音,象征着结缘。媒人在撒铅钱时还要念些“人未到,缘先到”,“铅钱撒门口,夫妻吃到老,铅钱撒高高,生子中状元,铅钱撒落地,米粟无埭夏(放不下)”等吉祥语。这些都蕴含着新娘日后与新郎和谐相处,阖家平安,兴旺发达的祝愿。
2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 女儿出嫁前,娘家要准备两把扇,一把事先给女儿带上轿。女儿上轿后,母亲把另一把扇伸入轿窗,让女儿将所带的扇扔出来让新娘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捡回来,这就是“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因为 4 “扇”与“性”谐音,所以放心扇意为“放心性”是希望女儿放下性子改变不好的习惯。
3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 新娘到婆家后新娘要跨过烧着的“风炉”。送嫁娘这时要念“ 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人们认为火可以烧去新娘沿路招惹的晦气,祛灾驱邪,还带着红红火火之意据说这一习俗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宋末昺帝南下流亡之时,曾在南安官桥席里山驻跸。当地有一青年叫曾如水,为人诚实厚道,帮忙宋营送柴草,宋帝昺送给他一个取暖的小火炉。曾如水将这只“烘炉”收藏家中, 结婚时在炉中点燃木炭,让新娘跨过,据说婚后生活红火。”
4除了这些婚礼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念四句”,像女儿拜别父母时的“吉日良时来娶亲,拜别父母养育恩,今日过门从孝顺,双竹透尾发万金”;新娘盖头纱时“纱巾掀过来,添丁大发财,纱巾遮头前,子孙代代出人前”;新娘上轿时“新娘坐乎正,入门才会得人疼”;新娘花轿启程时“佳偶良缘天注定,目屎流落心著惊,轿内坐椅要端正,阿母吩咐著爱听,向望入门翁姑疼,勤俭富裕有名声,期待翁婿有官名,水泼落地轿起行”;新娘出轿时“今日轿门两边开,金银财宝一直来,新郎新娘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新娘跨过门槛时“户碇跨乎过,新娘吃甲百二岁”; 新娘进入厅堂时“新娘带入门,金银财宝满满床,新娘带入厅,新郎好名声”;闹洞房时“新娘真古意,闹久会生气,大家赶紧走,新人著欢喜”等等。
(二)闽南婚礼中的茶文化
当男方到女家相亲时女方父母会叫女儿端茶给客人喝,双方就趁这机会来观察对方以考虑这桩婚事。定亲时,待嫁女会出来奉甜茶,男方客人喝完甜茶会送“压茶瓶”。在闽南有些地方会以鸡蛋茶或桂圆干茶等来替代合卺酒。并且在闽南闹洞房也叫“食新娘茶”。结婚第二天(有的地方时第三天),新娘要和新郎一起拜天公和家神然后给公婆和亲族尊长敬茶,这就是“拜茶”。如果有亲友长辈在他乡不能来参加婚礼,那么新郎家就会用红纸包一点茶叶寄去给远方的亲人以告知喜讯。
可见茶在闽南婚礼上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闽南茶是坚定不移,纯洁,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有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代许次纾在其《茶 流考本》中也有‘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表述。” 茶树只能用种子种植不能移植,人们认为这可以表示对婚姻坚定不移,长长久久的祝愿。而且因为茶树多籽这又可以表示多子多孙。所以茶就成了闽南婚礼的必备品之一。
(三)奢华的彩礼
送彩礼、嫁妆也就是所说的送大定(纳征)。“在城市和部分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明确的‘彩礼’已大致 消失” 金钱成了彩礼的主要部分。女方出嫁陪嫁妆是一种风俗,在闽南这种风俗被流传下来并且产生了攀比的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晋江、石狮地区。在闽南的晋江、石狮等地“嫁妆的价值一般是 聘金的数倍,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聘金和嫁妆的多寡是由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的,但是有的人家为了不失面子,就算借钱也要拿出相当的聘金或嫁妆。 高额的嫁妆、聘金给新人和社会都带来不小的危害。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父母亲常常是倾其一生的积蓄用于子女的婚姻,甚至是通过借债的方式,致使家庭负债累累。这种婚俗助长了通过婚姻谋求财富的想法,金钱成了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感情。而且许多人都想通过婚姻来取得财富,可以少奋斗几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奋斗力。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婚俗造成的悲剧不少。陈埭有一人家娶媳妇订婚时借了几十万的高利贷用来当聘金,结果结婚时女方没按婚俗如数返还聘金当嫁妆。男方母亲知道后昏倒在婚礼上。
石狮有一新娘在结婚当晚一气之下返回娘家,就是因为男方母亲在新婚当晚质问新娘嫁妆为何这么少。为什么出现这种嫁妆,聘金攀比现象呢 首先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前提,改革开放后晋江、石狮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家庭经济能力都不错。再次如果有丰厚的嫁妆或聘金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件很体面的事。还有就是对于儿女的补偿心态,在闽南有许多出国经商或打工的,收入可能很高,但他们长期不在儿女身边,就会想要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儿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的,许多古老的婚俗仪式已经逐渐被新时代所淘汰和替换,“所谓男女择吉日同时裁衣、安床、合帐、把盏、放心扇、喝合房酒、吃合房丸以及换房、送点心、包嘴饼、合桌、住月、双人还等等,也只是少数上了年纪的家长为了讨个吉利而偶尔为之,绝大部分青年男女已不在乎, 婚礼过程中不少礼仪已被省略不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对于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陋俗应该废除、禁止,像巨额的彩礼,它对于家庭婚姻都会造成很多伤害。对于那些符合社会要求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的习俗要好好保护。
像“念四句”、“拜茶”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好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 现代的婚礼即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被赋予新的文化元素,随着与世界的更多交流,许多国外的婚礼习俗也被融入闽南婚俗中,像婚纱、婚宴等。现在很多结婚礼服都是婚纱式的,闽南结婚忌穿白色的衣服,人们就将婚纱改为红色并与旗袍融合,设计出独特的婚纱款式。照婚纱照也成了结婚的必需要做的一件事。 闽南婚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闽南文化也通过闽南婚俗呈现出来。我们在了解这些闽南婚俗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闽南文化十分显著的特色文化就是它的海洋文化,闽南人敢拼爱拼,从古时候开始就与海外交流频繁,现在随着闽南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更多,闽南婚俗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走向多样化。
太婆盘是给婆婆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婆盘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礼仪,用于向婆婆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太婆盘通常由媳妇或女儿准备,上面放置一些食品、水果、茶水等礼物,以表达对婆婆的尊敬和关爱。在太婆盘上,可以放一些婆婆喜欢吃的食物,例如蛋糕、水果、茶水等,也可以放一些婆婆喜欢用的物品,例如化妆品、护肤品、保健品等。
太婆盘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礼仪,也是一种感恩和尊重的象征。它表达了媳妇或女儿对婆婆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太婆盘上,可以放一些婆婆喜欢吃的食物,也可以放一些婆婆喜欢用的物品,以表达对婆婆的尊敬和关爱。
总之,太婆盘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礼仪,也是一种感恩和尊重的象征,它表达了媳妇或女儿对婆婆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结婚陪嫁超详细__
嫁妆
1首饰
龙凤金镯(1对或者更多)
其他金饰
说明:三金/五金除了男方需要准备之外,现在很多父母也会给女儿买金镯或者其他金饰作为嫁妆,买多买少没有定数,有些地区的亲戚也会买金镯送给新娘,寓意对新娘的祝福。
2陪嫁箱
红色陪嫁行李箱(1大十小)
陪嫁新衣(1-2套)
喜蛋(红色熟鸡蛋)(6或8只)
油盐酱醋(1套)
枣生桂子(不定量)
压箱钱(66/666/6666/66666元)
说明:摆放:大箱放新衣十首饰+压箱钱,上撒枣生桂子。小箱放喜蛋+油盐酱醋+压箱钱,上撒枣生桂子,压箱钱最好摆成圆形、扇形、双扇形,显多又吉利。
3陪嫁床品
龙凤喜被(6/8/10套)
喜庆红色床品(2套)
婚后床上用品(3-4套)
被子寓意“辈子”,寓意新人和谐美满一辈子,买的数量无定,4/6/8/10套为主流。
红色床品主要在婚礼当天铺在婚房,吉利喜庆,婚后一般不用,所以两边婚房各买1套即可,价钱看情况。
婚后实际要用的包括:冬季长绒棉1套+羽绒被1床,夏季丝绵1套+夏凉被1床,春秋纯棉2套+被2套,枕芯1-2对,靠垫1-2对,毛毯1床。
4传统陪嫁物品
子孙桶(1对)
说明:子孙桶寓意多子多孙,是1大+1小,两只桶,一只放8样吉祥物品(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另一只桶内盛满米,上撒红枣、桂圆、及柏树枝,两桶都要覆红蕾字在上,并用大红不包裹,搜索"子孙桶“即可买到。
4传统陪嫁物品2
长命灯(1对)
喜盆(1对)喜碗(1对)糖罐子(1对)
其他陪嫁生活用品1套
1对红色台灯,寓意长命百岁,结婚当晚长亮不灭,tb搜“长命灯”可买到。
1对红色带囍字脸盆,寓意聚宝,tb搜“喜盆"。
1对红色带囍字碗筷勺,婚礼当天吃饺子、甜汤,也可用里面放一些喜糖,寓意甜甜蜜蜜。
以红色为主,婚后一般不用,所以象征性买套喜庆的就好,主要包括:牙刷牙刷杯1对、皂盒1对、拖鞋1对、梳子1对、毛巾1对、浴巾1对、暖壶1对、剪子1对、圆形镜子1个,tb搜“陪嫁”可直接买全套。
5新娘-服饰配件
红内衣(1套)
红袜子(2双)婚鞋(2双)头纱(1件)
要选择搭配婚纱的内衣,比如露背婚纱要搭配nubra等。船袜或丝袜,买2双,1双备用。一双高跟,一双半高跟,也可根据婚纱礼服搭配来买。头纱又称瘦脸纱,不仅很有仪式感,拍照也好用。
5新娘-服饰配件2
手套装(1对)
婚礼当天佩戴首饰(无定数)
晨袍(1件+n件)。
回门礼服(1-2套)
手套不是一定要买,但戴手套更优雅,搭配婚纱使用。如果化妆师会帮忙搭配,则不需要自己购买的。除了买自己的,也可考虑给每位伴娘买一件。回门礼服不能再穿婚纱、裙褂,可穿红色、粉色、橘色、蓝色的晚礼服或小礼服,或者旗袍。
6新郎-服饰配件
西装(1套)
衬衣(2套)
皮鞋(1双)
一定要买定制西装,婚礼和婚后都可以穿。深色、浅色可以各买一件,深色比较百搭。
6新郎-服饰配件2
皮带(1条)
领带/领结(1条)
领带夹(1只)
袖扣(1对)袜子(2双)手表(1只)
这个就随意啦,买喜欢的牌子就好。如果是婚礼佩戴,领结比领带帅。领带夹如果想买好一点,的确比较贵,如果只想买个在婚礼上戴,那几十也可以买到,看需求。
袖扣也是如此,品牌的和一般的价格差很多,看需求。黑色或藏青色比较好,也可以买一双平时穿。手表也是看品牌,价位差很多,一般是娘家买了送新郎。
7双方父母-服饰配件
双方母亲礼服(2套)
双方父亲西装(2套)
服装配件(不定)
双方母亲礼服款式颜色要不同,选合适妈妈身材的就好。父亲西装最好也是定制,可以跟新郎西装选一家。母亲搭配首饰、手包,父亲搭配的皮鞋、皮带等。
8婚包-服饰配件
婚包(一只)
红色婚包,婚礼当天用来装红包及随身小物的。
9敬茶道具
红色盖碗茶杯(2套)
红色跪垫(2套)
注意图案别有寿等,tb搜“敬茶”即可,别忘买托盘。要喜庆的,tb搜“敬茶跪垫”就可买到
10婚房装饰
囍字(1套)
其他装饰用品(1套)
囍字最好买绒布囍字,有质感,静电囍字贴窗户。气球、拉花等,按需求买,买气球别忘买氦气充气筒。
11堵门道具
各种堵门道具(1套)
12婚俗用品
红伞(1个)
红腰带(1条)
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若干)
压床娃娃(1对)
有些地方新娘出门时,伴娘要给撑红伞,按习俗。有些地方新娘系着红腰带出门,腰带内有缠腰钱。“枣生桂子"陪嫁、撒床、摆盘都要用,按斤买。放在新郎婚房床头,买自己喜欢的就好。
13红包
大小红包(50+)
送给孩子及工作人员的红包,还有备用空红包(有的女方请的人员,需要女方给红包)。
14干鲜果品
水果坚果(不定)
零食饮料(不定)
男方盖房,女方陪嫁妆
发嫁·迎娶仪式
一、去女家迎亲
婚期的前一天上午,男方雇请的傧相带领吹鼓手、花轿仪仗(轿夫8一l6人,另有一名喊号的轿头),一路吹吹打打,到女家迎亲。进门之后,女家要赏钱管饭。这就是婚礼中的“整日子”。此时,新娘就梳妆打扮,由长辈或同辈女性陪同,带着红纸、红毡、祭品,乘坐花轿,在吹鼓手奏起的曲乐声,到坟上祭祖。女家要再次赏钱。
如果男女两家路程较近,花轿、吹鼓于下午返回,第一天吉时再去接新娘。如果路程较远,花轿、吹鼓手要住下,晚饭后要张灯演奏。
二、嘱闺女、填柜子
吉期的前天晚上,婶子、大娘、姑嫂、姐妹都来帮蓿,“填柜子”,即把嫁妆、火烧、压柜钱等装入箱柜。压柜钱装在一个红漆木匣里。这是娘家给闺女的私房钱。箱柜的四角还要放上一些钱,以备闺女零用。等众人离去后,母亲单独嘱咐女儿过门之后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团结妯娌、善待下人。这叫作“嘱闺女”。实际上就是母女话别。
三、新娘上轿
吉日一大早,新娘便梳妆打扮。身着红袄(夏天也要穿)、红裤、红裙,肩披霞帔(俗称云肩),腰扎红带,头戴凤冠,脚穿绣鞋,外包红布。从上妆开始,吹鼓手们反复吹奏《催妆曲》,女家第三次赏钱。上轿时辰一到,新娘蒙上“蒙头红”(一块如方巾大小的红布),坐上太师椅,由迎亲的人抬到轿前,一对女家人把新娘扶下椅子,脚踩红毡,倒退着走入轿中。随后放下轿帘,花轿起动。一对大红纱灯头前照路,依次是仪仗锣鼓,送客(一般是新娘的舅舅和叔叔)骑马与花
轿同行;一对押轿的小辈手扶轿杆(一般送一程即回),一路上浩浩荡荡,锣鼓喧天,笙乐齐鸣。个别富有人家,还给闺女雇上两个丫头,同样得涂脂抹粉,红褂、红裤,列轿两旁随行。这两个丫头一般是短期雇用,给新娘伺候几个月就回去。
四、过门
花轿抬到男家大门口,按卜定的方向落在预先铺好的红毡(或红席)上。男家马上给新娘支付“落轿礼” (一定数目的的钱),如果这次支付得多,到拜天地、进洞房、敬酒、送客时就不再支了。吹鼓手立即吹奏《拜堂曲》慢板。两位嫁客(预先卜定好属相的青年女性)搀扶新娘,领着一对端传盘的人(年轻的男性)来到到轿门口,由嫁客掀起轿帘,将传盘里的两小碗栗子、红枣装进新娘的两只袖子内。但要各留下一对压碗。新娘把亲手给新郎做的一双过门鞋及一身礼服交给嫁客,嫁客叫端传盘的端着,一同回到新房。这时,新郎故意不马上出新房,让新娘闷坐在轿里等待.说是考验新娘的耐心,俗称“蹲性”。一直等到新郎穿上过门鞋和礼服(“回门时仍穿这一身,以示对新娘满意),披上一丈二尺长的彩绸,随傧相与嫁客穿庭过院,走出大门。两个端传盘的紧跟其后。一个传盘里放着一个缠有黄丝的篁子(表示一生不缺吃穿),一个装有枣、栗子,上蒙红纸的小升,一杆戥子称(表示人财两旺)。另一个传盘里放着一对包有红纸的粘糕。到了轿门口,先把粘糕连同传盘放到轿门边的红毡上,新郎在傧相陪同下,
向新娘三鞠躬,表示请新娘进门。两个嫁客把新娘扶下轿来,双脚迈过粘糕(示步步登高)。端传盘的立即把粘糕端回新房,放到床前的凳子中间。嫁客把新郎所披彩绸的一端用簦子压在另一个传盘上。两个嫁客一左一右扶着新娘,三人共同托定传盘,由新郎导路,脚踏红毡,缓步向前。经过大门口时,新郎、新娘要一步跨过放在门槛上的马鞍子(意为一步升天),进入大门。这就是“过门”。此刻,鞭炮齐鸣,鼓乐阵阵,人声鼎沸,毒片热闹、祥和景象。 .
然后,由新郎本家属龙、属虎的两名年轻人搭上梯子,把一对用红纸包裹的砖块放到大门的前檐上,并插上两双拴有栗子、枣、铜钱的红筷子,名目“龙托虎递”,表示镇邪、吉祥。
三岔、悦庄等乡镇还要在大门两旁各摆上一个“火盆”(瓦盆里装有正在燃烧的木炭火),等新娘过门后撤去。“火盆”寓意是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五、拜天地
在新郎的牵引和嫁客的搀扶下,新娘来到院中摆好的罩有红色桌衣的香案前,一对新人女右男左面对北边坐着的公婆站定(按照我国旧的礼仪,右为上位,左为下位,女人一生仅这一次居于男人之上),傧相高喊:“一拜天地,二拜爹娘,夫妻对拜,共入洞房。”新郎新娘随着喊声,依次行礼。
拜天地的整个过程中,吹鼓手起劲地吹奏,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20世纪50年代末期,东里、西里一带还时兴拜完天地后,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新娘给新郎拴荷包,表示互敬互爱。
六、入洞房
1.揭蒙头红、坐床。新娘进入洞房先坐在椅j子上,新郎用裹着红纸的擀面杖把新娘的“蒙头红”挑下来,通过嫁客递给新娘的婆母,由婆母揣在怀里,意思是“早抱孙子”,也有的说是表示“娘俩一条心”。接着,新郎先在床上来同走三趟,名日“踩床”,说是踩踩新娘的脾气,以后好夫唱妇随。然后新娘迈过床前踏凳上的粘糕,这对粘糕由嫁客压到枕头下面。登床,撒出袖中的枣和栗子(让闹房的人任意抢食)。然后,按卜定的方位赫腿端端正正坐好,谓之“坐床”。坐床直持续到当天的深夜,不能大小便,不能下床。所以新娘在结婚前三天就得缩食,仅吃点蛋黄之类的食物,吉期的头天晚上就不敢再饮水。第二日仍要坐上一天,三餐茶饭有人送,有人陪。
2、换饭。新娘坐到床上之后,由专人用传盘端来两壶酒、两小碟咸菜,两个嫁客分别给一对新人敬上一盅酒,再夹两筷子咸菜喂到新人嘴里。
接着又端来两小碗宽心面(手工擀的切得很宽的面条儿),第三趟端来两小碗糕,第四趟端来两小碗豆腐,都是象征性地夹一点喂给新人。这就是“换饭”。余下的东两端出新房被看热闹的人抢食,说是吃后能免病去灾。新娘的午饭是面条,晚饭是馒头,都是在床上吃,也有人陪侍。
换饭以后,左邻右舍掉了乳牙好长时间还未长出新牙的小孩儿,往往由大人领进新房让新娘子用手摸摸牙床,据说新人的手吉利,摸摸之后新牙很快就会长出来。
3、填枕头。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嫁客开始帮着往枕套里象征性地填把麦穰,还要放进栗子和钱。两个嫁客一边填一一边大声吟诵: “一把栗子一把钱,火的领着小的玩”、“一把金,一把银,一辈子有个聚宝盆”“一把米,一把面,一辈子不愁吃和穿……”引得新房外的人嘻嘻哈哈,新人也臊得面红耳赤。这时新郎就快步离开新房。嫁客再续填几把,放到床的两头,等婚后由新娘填足,缝好。
4、闹媳妇。闹媳妇又叫“抢栗子枣”。新郎出了洞房,门外的男男女女便一窝蜂地涌进去,无所顾忌地摸抢被褥下的栗子、枣、花生,甚至故意推拉新娘。在一阵嬉戏过后,小姑、嫂子把闹新娘的人撵出去。如果婚期是在炎热季节,这时新娘可以由姑嫂帮助换下身上的红袄、红裤。
吹鼓于们也就可以稍事休息,喝水,吃饭。到此为止,他们已经连续吹奏一个多小时了。
七、宴请
l、候人客。新娘下轿的同时,男家的两个陪客(一般是新郎的叔叔大爷)就寒喧客气着接过两个送客(当地称之为大客,一般是新娘的大伯、舅舅)手拎的一对包袱(一个包有一对未填的大枕头、宽心面,一个包着新郎的一双鞋、一身衣服),把他们迎进客厅,在一、二席位上坐定。两个陪客分列两旁,依次是其他作陪的亲朋。这一桌席必须是八个人,而且也是这场婚礼所有婚宴中的最高规格,因此男家非常重视。酒肴一般是十二大碗,有的乡镇兴两道饭,先后上到六个菜后,上第一次饭——水饺;再上六个菜后,吃第一次饭——馒头。上菜的顺序是头鸡、二鱼、三合菜、四喜丸子、六扣肉、八是八宝饭,其他菜肴可以随便上。陪客必须热情让菜,频频劝酒。整个酒宴间,男家要四次临席敬酒。第一次是上好四喜丸子之后,新郎和兄弟们敬酒。第二次是上到第六个菜后新郎的父辈敬,第三次是上完第八个菜后新郎的祖辈敬,第四次是上全了菜后由厨师敬。每次敬酒,客人们都是起立相迎,吹鼓手在门外吹奏《斗鹌鹑曲》。
家族不大,人丁不甚兴旺,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家,仅由新郎辈及父辈敬两次酒。(鲁村、大张庄等西部乡镇的喜宴为两道饭)。
席宴结束,大客与新娘的公婆互相认识,除了谦逊地介绍新娘的情况外,还要向婆婆交钥匙,即把新娘家陪送的橱柜上的锁钥交给婆婆,并把带来的两条红绳,一条系在洞房门上,另一条随身带回。这表示“千里姻缘一线牵”。同时,还要到洞房向新娘辞行。
尔后,新郎的父母等长辈把大客一直送出村外。吹鼓手高奏《送宾曲》之后,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
2、招待送“缘坊”的。男家对抬送缘坊的人,同样以宾客相待,新郎及兄弟们照例临席敬酒。宴后发给赏钱,然后返回。
3、宴请邻里、亲朋。娶亲的当天上午,男家的亲朋好友、邻里故旧,或带礼品,或带喜幛,或带礼金,纷纷登门贺喜。男家便在中午宴请答谢。宴席的规格及敬酒的仪式,大体如候大客,但档次稍低一些。
东里、西里、石桥等几个乡镇在新郎敬酒时,由新郎的两个兄弟辈执壶、端传盘到席面上敬酒,新郎只能恭立于客厅的门口,等敬酒完毕,向客人示以鞠躬礼。
中南部乡镇,也有的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分若干次招待贺喜的宾客(当地贺喜称“送饭”),婚礼日主要招待“大客”(即送客)。
4、闹洞房。结婚当日晚上,便是闹房的时间。所谓闹房,就是新郎的平辈、晚辈及四邻八舍的青少年男女,在洞房里和新人耍、闹、嬉戏。即古人所谓“戏妇、戏婿”,据传始于汉代。新娘还得下床开柜,把盛在脸盆里的火烧、点心、糖果让新郎拿一些孝敬祖父母、父母等长辈,余下的让姑嫂分给闹房的人吃,有的就撒到床上,随便让人们抢、争、捡。个别人还对新娘说些涎皮涎脸的话,甚至拉拉扯扯,让一对新人相亲相抱等,做些“非礼”的动作,以使大家从中取乐。每当这时刻,新娘的姑嫂就坐在床沿上遮挡,或让新郎偷跑出洞房躲起来。这叫“护床”。之后,家人以简单的酒肴招待闹房的。多数用罢酒菜即刻离去,但个别人直到深夜不归。这时小姑或小叔拿来尿盆(谓之“小姑拿盆儿,当年抱侄儿”)才不得不走开。当地古来就有“结婚三天无老少,新房新人尽管闹”的谚语。但是,辈份大的人闹房极为少见。
八、喝“合婚酒”
闹房的人散去之后,家人送来几碟菜肴,关上房门,悄然离去。这时洞房内才是一对新人的天地。新郎将“换饭”时搁在窗台上的酒壶拿来,斟满酒杯,互敬对方,这就是喝“合婚酒”,古代称为“合卺”。这一仪式,起于先秦,据《周礼·昏义》记载,古代婚礼有“合卺而醑”之说。孔颖达疏曰: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与妇各执一片“以醑” (醑,用酒漱口)。
九、听房
新婚之夜,洞房内必须通宵达旦点燃一对大红蜡烛,这就是“洞房花烛夜”,又称作“明灯照前程”。洞房外必须有人偷听新人的私房话,俗称“听房”。因为当地有“人不听鬼听,人听传喜,鬼听传忧”之说。所以新娘的婆婆一定要提前安排好。新郎新娘的亲昵举止被听房的窥到,切切私语被听房的听到,往往立即会传为笑话。男家老幼得以放心、宽心、开心。闹房的话传给娘家,其爹娘也眉开眼笑,因为自己姑娘受到礼遇,“公公喜,婆婆爱,女婿当作宝贝待”。
若男家人丁不旺,没有合适的听房人安排,就暗暗地在新房外的窗下竖上一把扫帚,搭上件衣物,装成人在偷听。
十、磕头
新婚的第三天,新娘一大早起床,梳洗过后,先给公婆磕头,请示今天做什么,顺便端走公婆床前的尿盆,公婆要赏磕头钱。接着到厨下灶边掏灰,找到婆婆事先放在狄里或灶台上的红包,表示媳妇细心,会过日子。随后着结婚那天的衣装,由姑嫂领着,端着自己做的数对枕头或鞋,新郎随后,去给婶子大娘等长辈磕头、送礼,长辈照例要赏磕头钱。
新娘磕完头,回到家要亲手做饭,并切记馏上入洞房时压在枕头下的粘糕。全家人阐坐在一起吃顿饭,一来显示出新娘的手艺,二来表示孝敬,二来表示今后家团团圆圆。所以古来有“过门三朝入厨下,羹汤侍奉永无忧”的诗句。
十一、回三
婚后第三天吃过早饭,新娘再次梳洗打扮,带上·对红包袱,里面包有从娘家带来的点心、火烧等,称为“随身饭或新郎新娘都骑马,或新娘坐哑巴轿(没有装饰风铃的轿),新郎骑马,由胞弟或堂弟陪同,一起到娘家去,这就是“同兰”。女家同样热情款待,并同时宴请送贺金、贺礼的亲友。招待新女婿的宴席特别讲究,一桌八人,不管陪客的年纪、辈份大小,新郎须坐首席。这是人生唯一的一次特殊礼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