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证上的题词]专科毕业证

[毕业证上的题词]专科毕业证,第1张

  1941年7月中旬,61名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都领到印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的毕业证书。为什么题词会印在毕业证上?这还得从头说起。  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再早则为红军军医学校。1931年11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翌年2月22日,在江西雩都县城的一座教堂正式举行开学典礼。这是中国***成立和工农红军组建以来,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1932年10月,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4年10月,红军卫生学校随主力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路。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路线。红军卫生学校一部分随左路军(四方面军)行动,一部分则随右路军(一方面军)穿越茫茫草地继续北上,同年10月走进谢子长、刘志丹及其战友们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

经过一年的长途奔波和惨烈战斗,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陕北已人困马乏不说,还面临水土不服、伤病员增多,且陕北又缺医少药的局面。甘泉下寺湾会议,毛泽东被推举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即找彭德怀要他推荐军委卫生部部长人选。彭德怀毫不犹豫的推荐了身背处分的黄克诚。走马上任,黄克诚即带领部分红军卫生学校师生赶往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党中央在陕北安下的第一个家——瓦窑堡,筹备恢复红军总医院和红军卫生学校。

瓦窑堡南门外二里许有个村子叫水沟坪。这里有一股闻名十里八乡的泉水,刚修起不久的一排十孔砖窑洞和散布周围的砖瓦房……得知红军要办医院,窑主家便慨然应诺。因为窑主的一个儿子已是西北红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将,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即为湖北省军区副政委的李国秀。

1935年12月,参加直罗战役的红军卫生学校师生从前线回到瓦窑堡。黄克诚又张罗恢复红军卫生学校的教学工作,水沟坪自然成为校址的最佳首选地。因为这里有许多伤病员需要治疗护理。红军卫生学校师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一个医院和学校,用肩膀挑到了瓦窑堡。卫校虽然不那么整齐划一,但稍加整顿便能上阵,沿江西在校第六期,在瓦窑堡继又招收了第七期。开学那天,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临学校作报告,勉励学员要更加发奋学习。

1936年6月,红军卫生学校随党中央转移至保安县(今志丹)康家沟,9月又移至吴起境内的塔儿湾;10月左路军(四方面军)抵达陕北,分道的红军卫生学校师生终于又会合到一块,随即进行整顿整编,学校设立了政治部、教育科、文书科、供给管理科。

1937年1月,红军卫生学校迁延安阎店子;3月又转到延安甘谷驿;4月到达关中北部三原县甘泽里;6月移至三原云阳镇;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卫生学校也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9月,平型关战役期间,伤员救护迫在眉睫,学校立即派出第九、十期学员和部分医生,从山西五台到黄河岸边的大宁县,编织组成一条千里救治护送伤员转运线……

1938年2月,八路军卫生学校奉朱德总司令命令,返回陕甘宁边区办学,3月底抵达富县张村驿;5月恢复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名称。

1940年3月,红军卫生学校由张村驿迁回延安东柳树店。这年秋,毛泽东到柳树店休养所探视战友后,来到卫校给师生作报告。他满怀深情地说“你们在党的领导下,从江西中央苏区的‘卫生小学’,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现在成长为‘卫生中学’了,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卫生大学’”。同年9月,经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批准,红军卫生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1941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生第一期(即红军卫生学校第十四期)学员即将毕业,期(班)长林春芳把同学们的期盼向校长王斌作了汇报。王斌当即接通了毛主席的电话:“主席,我是王斌,十四期学员就要毕业了,这是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希望您能给我们做个指示。”电话那头的毛泽东爽快的答应了。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个骑马的人向学校奔来。林春芳一见马上迎了过去,骑马的人是毛泽东的秘书,手里还拿着一卷纸。来人跳下马高兴地说:“毛主席给你们题词了!”接过递来的纸卷,林春芳和秘书边说话边向校部走去。王斌校长小心翼翼的展开纸卷,16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王斌不由得连声赞叹:“好词!好词!”“好字!好字!”抬起头又对林春芳说:“快找人放大几张,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怀啊。”随后,林春芳找到绘图组的田英、张岫岚同学,拿道林纸精心放大四张,并画上美丽的花边,分别贴在校部、礼堂、图书馆和十四期的教室。此后学校决定把毛泽东的题词,用红字印制于十四期学员的毕业证书上。

毕业证书上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年七月十五日,唯一遗憾的是毛泽东的题词却没有写年、月、日。经查,1941年7月15日前有两个星期天,分别是7月6日和7月13日。据当时制版印刷条件,如果是7月13日题的词,要印在毕业证上显得有点紧张。因此,毛泽东的这一题词,应该是7月5日或6日早晨挥笔而就的。从此,“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不仅深深印在了医大师生的心中,印在了广大革命医务工作者的心里,也指明了医疗事业的奋斗目标。时至今日,这一题词仍是广大卫生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栏目责编:魏建国

1第一阶段(1950~1968)

(1)大量系统的石油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自1950~1954年,前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CNPC前身)陕北地质大队首先进入盆地,为何首先以清涧河以南和铜川以北的陕北作地区首选,自然有历史的渊源。不仅因为这里有已出油的延长油田,更有铜川-黄陵盆地的南缘几排背斜带的吸引(图3-1)。

图3-1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挠褶带构造纲要图

图中把渭北分成7个二级带,真正有意义的是马家河—苏家店以北的两个带★表示在J1f至T3面上流出石油的采煤坑道(上石节)位置

遵循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前苏联传来的习惯,陕北大队在未开展盆地整体调查的情况下,工作重点放在了延安的枣园、桥儿沟、青化砭,延长的甘谷驿、胡家村、子长的清涧,甘泉石门子,宜君四郎庙,以及黄陵的七里镇等若干个点上,以勘探目的层三叠系延长组(T3y)和侏罗系延安组(J1-2y)为目的层,首先对以上几个点进行1:5万—1:1万的地面详查和细测,并从中选择永坪、枣园、四郎庙及七里镇进行了钻探验证(共打探井142口)。除钻探进一步证实永坪是个小油田外(T3y4),包括四郎庙构造上的9口钻井,虽然遍见T3y的油气显示,终因测试无价值而放弃。至1954年底,CNPC撤出陕北,将工区工作的重点转到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

(2)前地质部系统在盆地的普查工作,与全国一起开始于1955年。开始工作时是两支队伍,由关士聪担任技术领导的633队(属西北地质局)的工区,在“地台边缘”找油思想指导下,首选盆地西部边缘以固原为中心的六盘山区;而以王永焱为首的206队的首选工区,是在“基岩隆起”指导下的盆地北部的乌兰格尔(隆起)。633队在1955~1957年期间,以白垩系六盘山组(K1l)为主要目的层并兼顾第三系的评价。在南起泾川、陇县,北至同心、海原的K1l,裸露区,开展了1:20万普查。并对发现的寺口子、冯川里、王大寺套等构造,进行了详查和浅井钻探。仅在固原西南庙山构造61号构造井,井深30~40m处见油气显示,在寺口子手摇钻20m深见少量气显示。应该说,由于手段上的限制,此期间对六盘山的深部,包括对固原-同心地区的清水河流域覆盖区(重力低)并无深入的了解。

致力于“东胜基岩隆起”的206队,第1年在伊盟隆起顶上,进行了1:20万普查,第二年将普查范围扩大到北至大青山、东至准格尔旗、西到桌子山、南至杭锦旗、鄂托克旗以南。主要一项成果,是发现了东西长达56km的分布于“基岩隆起”顶部的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油砂”(可闻而难见),同时圈定了柳沟和长盛源为代表的4个局部构造(实系膝状挠曲)。此期间,钻浅井8口,并在吴1井至吴5井中见早白垩世油气显示,同时在吴1井、吴6井、吴7井见石盒子组(P1-2sh)油砂。还在吴l井井深1079m下白垩统/太古宇不整合面上下见显示。

根据地质部的指示,放下六盘山,633队与206队于1957年合并,在东胜成立了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在1957~1960年期间,该队以鄂尔多斯北部为重点,继续在“基岩隆起”思想下,进行1:20万普查和1:5万详查。并对基岩隆起东西,较系统的开展了钻探工作,继续发现了下白垩统和二叠系石盒子组中的油气显示,在吴6井还见到了二叠系山西组中的显示,并在吴19井土法试油中,见少量气喷。

根据地质部的决定,1959年在延安成立了由陕西省地质局领导的陕西石油队,从1959~1960年两年内,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南起邞(富)县,北至绥德,东至黄河地区内,开展普查、详查工作。同时进入对沟门、甘泉一带,针对侏罗系进行钻探,发现了侏罗系延安组的油气显示。

(3)1960年12月,地质部决定将鄂尔多斯石油普查大队和陕西石油队合并,组成第三普查勘探大队(以下简称三普),队部由东胜迁往延安。虽然此时的技术指导思想,开始注意到盆地的整体研究,工作范围是整个鄂尔多斯及其外围。然而,由于受到当时“长垣”思想的影响,在三普1960~1963年的设计思想中,以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为重点的“二级长垣构造”思想,写进了三普的设计。4年当中,三普和地质部第三物探大队协同作战,以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办法,部署三条区域性剖面对该异常进行解剖。企图了解中生界对基底“隆起”的继承。同时在异常带的东段,开展1:5万地面面积详查,企图以局部构造间的关系为基础,结合钻探,弄清异常带的性质,对该区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

正像在出版的地质图上所见到的鄂尔多斯,从1961年到1962年,在异常带东段打井21口,证实志丹-麒麟沟重磁力异常带在中生代并无隆起反映,整个陕北是一个倾角不到1°的西倾大单斜,是鄂尔多斯中生代陕北斜坡的一部分(图3-2)。

钻井和地面详查在否定长垣思想的同时,在重磁力异常东段志21井、22井、23井、25井,在上三叠统延长组中普遍钻遇油砂,中段的志5井、6井、8井也见延长组油砂,其中志8井油砂总厚达318m。还在延安以西的招4井、6井、公8井及柳l井中见到中上侏罗统延安组的油砂,在吴参井延长组及延安组见良好显示。

(4)地面地质、钻井、盆地的整体研究和全盆地的编图工作,在此期间,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对盆地构造单元第一次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指出占盆地面积2/3的陕北,是一个局部构造并不存在的单斜,这就是图3-3中的“东部斜坡”。

通过编图(全盆地),认识到北纬38°线,或横2-刀4一线,也就是盆地南部黄土塬区与北部沙漠区的分界,既是区内中生界上三叠统延长组—中上侏罗统延安组含油的北界,也是延长组河流相区与湖泊相区的分界,界线以南的三边—延安以北一线是延长组缓坡的河口三角洲地区。

大单斜上,延长组及延安组油藏的特点,具有“平面上一块一块”和“剖面上一条一条”的典型的岩性油藏的特点。由于延长组的孔隙、渗透率极低,不经常规压裂(当时的钻井及试油都无此条件)只能是“孔孔见油,孔孔不流”。

图3-2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分布位置

示西倾大单斜

1—盆地边界;2—延6等深线;3—下古生界气田;4—上古生界气田

此一时期,还通过盆地整体研究,提出几个重要的直到现在仍然应该重视的成果。

图3-3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及周缘新生代地堑系的分布图

——根据盆地东西部古生代特别是上部古生代沉积和构造古地理的研究提出,在现在盆地中央存在一个“古中央古隆起”(图3-4)。

——在研究延长组及延安组沉积和沉降中心不吻合,以及每有迁移基础上,提出中生代沉积由西向东迁移的时空观念。

CNPC的队伍,自1954年离开陕北,进入西部以马家滩为据点的灵盐工区后,在以银川为基地主攻马家滩断褶带中部同时,也曾于1964~1965年,北上盆地乌兰格尔及六盘山地区。同时将灵盐(灵武-盐池,下同)地区的工区,向东扩展到三边一带,还在驻地的银川地堑,以第三系为重点进行过勘探。主要成果是在灵盐地区,也就是在盆地西缘活动翼上的马家滩断褶带中部及紧邻天环向斜的西翼,发现了以马家滩、鸳鸯湖、刘家庄、李庄子,以及后来的大水坑、马坊等小油(气)田(图3-5)。

图3-4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厚度略图

在这一阶段后期(1964~1968年),地矿系统的队伍(三普)第一次离开了作为盆地主体的鄂尔多斯,于1964年进入渭河(汾渭盆地)地堑。

志丹-麒麟沟重磁力高带作为长垣的否定;“孔孔见油”、“孔孔不流”和“三低一无”现象的存在,加上认为“陕北基底太稳,盖层太平,岩石太硬”等认识,在1963年底的地质部系统的全国会议上,受到中国东部华北新生代裂谷盆地突破的影响(此时CNPC在华8井发现了沙河街的自喷油层),三普队伍于1964年离开了陕北,第一次来到了渭河。

1964~1968年,渭河工区经过先北后南、自东向西,包括7口深井、2口浅井,以及近12个地震队年的工作(这当中,在后期还抽调地震队和钻机北上河套盆地),证实渭河盆地的特点是:

图3-5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图

1—钻井;2—构造分区线;3—油田;4—古生界气田;5—古河道;6—延长组(T3y)生油区

否定了过去认识上的浅、小、碎、红,证实这是一个既新又深(第三系沉积主体以中新统—上新统为主,第四系底界在WC-4井达到2400m,新近系底界在盆地西南部周至深达5200m以下)的依附于北秦岭的新生界的半地堑(图3-6a-b)。

盆地发生在中生代近东西向的属于“北秦岭”轴部的隆起背景上,盆地北部中新统—上新统以下就是奥陶系,盆地南部中新统或局部始新统—渐新统之下,是前寒武系。

没有找到类似华北沙河街组的湖相源岩,局部所见古近系(白鹿塬组、红河组)都是红层。唯一所见暗色湖相沉积(永乐店群1~3组),实际是第四系三门组的同时异相(图3-7)。

图3-6a 渭河WH-Ⅸ线解释简化示意图

图3-6b 渭河地堑中部示意横剖面

图3-7 通过渭南南北(地面—井下)三门系(永乐店群1~3组)岩相横剖面图

2第二阶段(1969~1975年)

——“打回老家去”,迎来长庆油田大会战,突破庆、华、吴,盆地南部下、中侏罗统延安组(J1-2y)石油地质储量上了第一个大台阶。

地质部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找油工作,如果将1964~1968年在渭河地区的工作包括进去,到1968年,已历经14年。这期间“曾用过地台边缘凹陷找油理论(指六盘山)和地台边缘隆起理论(指乌兰格尔),后来又运用找大庆式长垣和新生代断陷找油的经验(指陕北和渭河),在盆地内转了一大圈……虽然积累了大量地质资料和寻找油气工作的经验教训,但既未发现工业油气流和向国家提交一个油气田,也没有一个肯定能发现油气流的明确目标。整个队伍陷入了向何处去的困境”(《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和发现》289页)。

“1968年底,大队领导王琳和孙肇才工程师为部署下一阶段油气勘查工作,围绕找油方向和怎样找油的问题,发动全队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一是是否留在渭河和河套继续工作;二是回到鄂尔多斯盆地的哪个地区;三是另选新区而新区又在哪里……(同上)”。大队派孙肇才和一位职工代表李海云去北京向李四光部长汇报。当部长听完孙肇才有关渭河、河套盆地情况以及大家讨论的意见后,根据他一贯的有关中国东部三条沉降带的理论说:“松辽、华北、江汉的第二沉降带均已出油,因此,第三沉降带的陕甘宁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北边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有两个盆地(指产油的东戈壁及乔巴山盆地),与东部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是两个平行的含油远景带”。“陕甘宁盆地与四川盆地情况有些类似……这里存在生油层是没问题的,应该回到陕甘宁中去。作为伊陕地盾的盆地中部很值得搞,要接近它”。部长谈完后,李海云同志问部长:“是不是让俺们打回老家去”部长说:“对,就是要打回老家去!”(详见1968年12月23日李四光部长的谈话记录,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与发现》289页)。三普广大职工的意见及李四光的指示,得到了一起听汇报的地质部领导的支持。三普1969年的石油普查工区,从渭河与河套转向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

重返鄂尔多斯,突破口选在哪里,是能否打开局面的关键。我们从盆地区域整体分析入手,认为上三叠统延长组(T3y)沉积时的鄂尔多斯是个大型的内陆坳陷,是内地台基础上的上叠坳陷(前陆)盆地,庆、华、吴地区处于背靠稳定区(陕北)和面朝活动带(西部边缘)的枢纽地带,是个不粗不细,有粗有细的沉积地带。根据此一粗犷的思路,结合庆阳-华池一带老的电法以及新的地震成果,大胆地在庆阳、华池山庄部署了庆参井和华参1井。其中,打在华池电法隆起上的华参1井,因遭到夏天洪水的淹没,虽然在延长组上部见到10层总厚745m油砂,仍然不得不放弃,再根据三普342物探队在Sh—Z测线上的山庄“隆起”显示,钻探了山庄的华参2井。

庆参井在延长组和延安组中共发现油气显示19层。该井在试油过程中,汲收过去因低渗透,导致“孔孔不流”的教训。笔者与李炳刚一起远赴玉门油田,请来了CNPC系统玉门油田的压裂队伍。1970年8月,对该井2组4层,进行了压裂喷砂测试(是地矿部系统的第一口压裂井),使该井“从无产到有产,从有产到间歇自喷(1970年8月23日自喷高出井口40m)”,从而突破了陇东的出油关,引起了兰州军区及CNPC的重视。

1970年5月打在华池山庄的华参2井,因为首次在下、中侏罗统延安组中发现了很好的油砂,在井深13676m提前完钻试油。8月28日初,日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03m3/日。

庆参井和华参2井的突破,加快了陇东的勘探步伐。燃料化学工业部于1970年9月向中央呈报了请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石油会战的报告。11月5~10日由兰州军区主持,在兰州召开了有陕甘宁三省军分区及40多个单位参加的会战协作会议。会上,笔者代表三普向燃化部副部长唐克及大会作了庆华吴油气勘探情况的谈话和汇报。唐克建议三普从庆阳、华池已突破区撤出,并以“威力侦察吴旗、火力侦察走马湾(渭北褶带)”任务,重返陕北。

从1971年2月,三普在吴旗工区,先突破了吴l井14方/日后,同年8月,吴2井以11方/日,以及吴8井(张坪)以108方/日的高产,圆满地完成了突破吴旗的任务。1974年,三普转战志丹,在永2井,以237方/日产量突破了志丹县的出油关。

从1969~1973年,三普在庆阳、华池、吴旗和志丹地区,共打探井22口,几乎每口井都钻遇了以延安组为主的油气显示,在经过试油的16口井中,有13口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

这就是“打回老家去”及“庆华吴”概念的由来和前前后后。“由于庆华吴的突破,在国家计委地质局1973年6月召开的西安石油地质座谈会上,笔者代表三普介绍了突破鄂尔多斯盆地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重视。1980年4月,地质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上,三普被评为《在地质找矿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为了总结鄂尔多斯盆地20年来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孙肇才、谢秋元、孙国凡、李龙云等于1974年完成了《陕甘宁盆地石油普查阶段地质成果总结报告》的编写,报告从盆地整体出发,以三叠系和侏罗系为中心,以庆华吴的发现为重点,总结了庆华吴地区的油气赋存规律,提出了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为内涵的勘探侏罗系底部砂岩油气田的勘探模式,及以古河道和滨湖三角洲为主体的地层岩性油气藏赋存规律,丰富了我国陆相油气田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方法。《陕甘宁盆地油气田的发现与岩相古地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图集(鄂尔多斯部分)》和《5200m的裸眼钻进工艺》,1978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查和发现》291页)。

同一期间,属于CNPC的会战主体部队,先后组织了“围歼马岭,扩大城(壕)和华(池)”、“发展吴旗、出击姬塬”、“进军定边”、“开辟两河(洛河、葫芦河)”等战役。“探明了马岭、城壕、华池、南梁、吴旗、马坊等6个油田,找到了山庄、刘坪、五蛟、上里塬、合道川、黑河、演武、庆阳、姬塬、薛岔、顺宁等16个出油点”。“一个新兴的侏罗系古地貌披盖河道砂油区巍然屹立在中国黄土高原上”(杨俊杰,2002,P166)(图3-8,图3-9)。

3第三阶段(1975~1982年)——再下渭河,突破内蒙古

再下渭河

1970年9月17日,国家计委地质局把三普下放到陕西省地质局,并更名为陕西省石油普查大队。因此,在前一阶段会战中,在接受唐克部长“威力侦察吴旗,火力侦察走马湾”时,根据省里的要求,笔者在1971年三普的地质设计中,又增加了地方色彩的“再探关中、调查陕南”8个字。这样一来,三普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都有了队伍。

二上渭河的步骤是先西后东。重点先放在西安凹陷古近系上。到1975年,在西安凹陷完成地震2546km,控制面积5700km2,打深井5口,进尺19501m。其中渭参10井,井深5205m,裸眼钻进井段4913m,创造了当时地质部系统钻井最深、裸眼钻进最长、取心最深三项纪录。该井井位紧靠秦岭,5210m未穿透新近系,(有的报告认为达渐新统顶)。后又在东部固市凹陷打深井5口,进尺14369m,地震2270km,除在下更新统(有人主张划在上新统)湖相沉积地层中局部见荧光显示,因而有所谓“三个月母鸡不能生蛋”(意思源岩不成熟)的评论外,二上渭河的勘探结论,是对一轮否定结论的进一步补充。

由于二上渭河的地质和钻井工作,向东进入了三门峡,并在依附于小秦岭一系列北东向小地堑中,发现了古近系的以项城组为代表的暗色地层,从而将项城组与横跨秦岭的南襄盆地中北东向的核桃园组联系在一起,分别将分布于豫西隆起上的北东向小地堑称“豫西地堑系”,而将包括周口、合肥盆地中的近东西或则NWW向的第三系称“豫皖地堑系”(孙肇才,1979)(图3-10)。

图3-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早期古地貌分区图

1—油田;2—古地貌分区;3—坡嘴;4—水汇三角;5—指状丘嘴;6—侧蚀斜坡;7—延10缺失区

突破内蒙古

1975年9月国家地质总局成立后,三普在回归国家地质总局的同时,又恢复三普名称。在1976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长沙会议上,总局给三普下达了1977年北上内蒙古并力争当年突破上部古生代出油关的任务。在三普1976年的设计书中,写进了包括“重点伊盟、准备河套、抓上古兼下古海陆并举”等大意的设计内容,当然,1977年的重点,是努力实现在长沙会议上,国家地质总局石油局副局长苏云山再次面嘱笔者的“力争突破内蒙古出油关”的任务。

图3-9 盆地南部延安组油田分布与延安组早期古河道关系图

(据长庆油田资料)

1—油田;2—古河道;3—有远景区;4—缺失延10或尖灭区

在选择北部突破井位上,也是北上内蒙古第一个井位上,遇到了4种以上完全不同的意见。笔者从前CNPC在北部石股壕所钻的石深1井报告中,获得启发,“为什么对二叠系石盒子组18m油砂不试而别”,“岂不是陕北吴旗吴参井的翻版”。笔者再一次力排众议,在当时队领导王庆斌和内蒙古工区负责人李海云支持下,1976年1月,冒内蒙古冰雪的严冬,赴现场,将新的伊深1井,定在离老井不到100m处的“石股壕鼻状高点上”。该井1976年6月开钻,22962m进入基底前震旦纪片麻岩后完井。二叠系石盒子组直接不整合覆在太古宙变质岩之上。该井在二叠系石盒子组6—8砂层中普遍见油气显示,1977年7月进行测试,其中对底部4层合试,在未采取压裂工艺的条件下,获得日产天然气15920m3的自喷,上部砂层除日获10000m3气外,还获得1m3凝析油。

图3-10 豫西地堑系示意简图

三门峡属于汾渭(EW)地堑

虽然伊深1井突破后一段时期内的工作并不顺利,但仍然在一些钻井分别见到了奥陶系风化壳及内部(伊13井、15井)、中石炭、上石炭和二叠系山西组的荧光显示(伊3井、伊16井)。显示的范围从北部的东侧,扩大到了西部桌子山南段。

1982年5月,中日合作队(地震)成立后,在中日双方确定的合参井中(鄂托克旗大庙乡),在二叠系石盒子组底部砂层中,测试日产气207万方,凝析油04m3。同时还在伊17井、伊13井、榆林北伊24井发现从石盒子组到奥陶系的低产或显示。其中伊17井,初产仅2006方/日,压裂后达到日产37万方/日,伊24井奥陶系内发现4层气显示,测试日产267方。

此一时期末,长庆油田在会战期间对延安组的勘探上,在庆华吴地区取得突破,长庆油田年产原油超过100万吨,加上陕北地方浅油层的产量,总年产量接近200万吨。有总长近500km的3条向兰州输油的管线在此期间建成。

420世纪90年代以来(1983年至现在)——以CNPC为主导的盆地油气大发展时期(从简)

CNPC在“压开延长组、拿下大油田”以及“东抓三角洲、西找湖底扇”的指导思想下,拿下了地质储量10516万吨的安塞大油田

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盆地勘探侏罗系的储量高峰过去之后,扩大油气后备资源,又成了CNPC的当务之急。延长组“既是该区弥补延安组油气产量的理想接替层,同时也是一个需要经过攻坚啃硬的风险对象”。他们在总结1973~1975年“压开延长组,拿下大油田”未果的经验基础上,这次(1983)增加了“东抓三角洲”的思想,并将1964年编图得出的陕北延长组三角洲为对象,首先把安塞作为突破口。“结果第一批探井连连得手,其中塞l井(长2)日产油64吨、塞5井(长2、长6)日产183吨……后来(1985~1986年)塞37井和塞121井分别获得427吨和321吨高产”(杨俊杰,2002,P168)。从而证明安塞延长组是湖泊三角洲大油田,探明含油面积206km2,地质储量10156×104t,控制储量3300×104t,伴生气50×108m3(图3-11,图3-12)。

突破陕北大气田时期(1986~1994年)

20世纪80年代初,CNPC因“皮厚肉深”,从河套撤出,以及在“收缩灵、盐、陶”和晋西地区而进入盆地中部后,在陕北打了麒参1井和洲1井。分别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顶部风化壳获天然气173和4万立方米/日产量。还在天环向斜天池构造上的天1井,在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获16万立方米/日气流。

1988年,CNPC研究院与长庆油田合作,在靖边打了一个科学探井陕参1井。与此同时,1989年6月27日至7月1日,长庆油田在庆阳召开的天然气发展战略、战术研讨会上,经过讨论,明确了以下4个问题:

坚定在盆地中部找到大、中型气田信心。

统一寻找大气田的主攻方向——中部古隆起的认识(详见后)。

强调奥陶系顶面侵蚀面的作用及意义。

明确勘探战术(特别是压裂技术)的保证作用。

1989年,“勘探实践与综合研究凝结出的陕参1井和榆3井,分别在下奥陶统顶部风化壳获得日产283×104m3和138×104m3的高产天然气流,从而成功地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潜台大气田中国陆上第一个世界级大气田”(杨俊杰,2002)。

自1969年到目前为止,CNPC以早中侏罗世古河道为对象开发的油田是22个,累计探明油田面积1568km2,石油地质储量233×108t;继安塞延长组三角洲大油田发现后,相继又发现了靖安、安镇北、下寺湾和直罗柴窑等5个油田,累计探明油田面积10021km2,石油地质储量51077×108t,加上延长油矿5个小油田(延长、永坪、青化砭、姚店、甘谷驿)25×108t储量,延长组油田共13个(加上马家滩),地质储量增至8亿吨,目前仅长庆就年产油500万吨;已发现气田8个(刘家庄、胜利井、镇川堡、中部大气田,以及神木、榆林、乌审旗苏里格),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7504×108m3。其中,两年多以前发现的盆地北部中间地带上的苏里格大气田,已在20000km2内钻探井2l口,获天然气井11口,主力气层为盒8,砂体宽15~40km,长150km,厚20~45m,含气层厚度15~30m,孔隙度12%~14%,渗透率10×10-3—627×10-3μm2,单井无阻流量平均25×104m3/d,含气面积2500km2,已探明储量2204×108m3,控制储量1000×108m3(邱中健在2002年文中的探明储量是6000×108m3)(图3-13,图3-14)。

图3-11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图

注意三角洲的位置

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晚三叠世三角洲体系区域解剖及钻探效果图

1—井位;2—出油井;3—砂体等厚线;4—湖岸线;5—三角洲前缘;6—剖面线

假如我们把1949年以来,工业部门与地质部在鄂尔多斯的工作和选区经历,画在一张图上则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图3-15)。

1968年底向李四光部长汇报“打回老家去”以后的历史,是这个盆地油气勘探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界线。此以前的20年中,虽然扩大了陕北小油田的范围,发现了灵盐地区几个背斜型的小油气田,但对发展石油工业来讲,并无思想上及产储量上的飞跃。“打回老家去”后20年则不同,先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思想,在“老侏不够朋友(康部长语)”上拿下了以庆、华、吴为代表的6个侏罗系油田;接着,在三叠系三角洲概念下,拿下了以安塞为代表的延安—吴旗以北的5个上亿吨的大油田。在陕北榆3井和陕参1井发现下奥陶统顶部风化壳油流之后,又在认识到“古中央隆起”思想背景下,发现了盆地中部奥陶系的陕北(长庆)大气田。

图3-13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成果图

松辽盆地从几乎是一张白纸上进行调查到大庆油田发现,仅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1955~1959);华北从1955年开始到华8井出油,中间包括一个低潮和一段“先南后北”的经历,也仅用6年时间……为什么鄂尔多斯的勘探工作,从发现(1907年)到真正有大的突破,前前后后经历了长达几十年曲折的历史。

图3-14 鄂尔多斯盆地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砂岩等厚图

按照一个地区(盆地)油气田规模发现的规律,总是大油(气)田在阶段前期发现,为什么以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为代表的大油气田的发现是在勘探阶段的后期。

笔者想在介绍我所认识的鄂尔多斯盆地风格基础上,以强调指导勘探的观念为中心,展开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的一些认识和讨论。

图3-15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普查工区(1955~1969)转移示意图

(CNPC工区见邱中建等,1999)

驾车路线:全程约3547公里

起点:甘谷驿镇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包南线行驶290公里,直行进入南大街

2沿南大街行驶77公里,直行进入二庄科隧道

3沿二庄科隧道行驶640米,直行进入包南线

4沿包南线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赵庄隧道

5沿赵庄隧道行驶740米,直行进入包南线

6沿包南线行驶970米,直行进入南梁湾隧道

7沿南梁湾隧道行驶550米,直行进入包南线

8沿包南线行驶43公里,朝安塞/甘泉/榆林/铜川方向,稍向左转进入G210(旧)

9沿G210(旧)行驶440米,朝甘泉/铜川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31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包茂高速

11沿包茂高速行驶1686公里,朝铜川新区/西安/西铜高速/G65W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包茂高速

12沿包茂高速行驶26公里,直行进入西延高速

13沿西延高速行驶532公里,直行进入延西高速

14沿延西高速行驶475公里,直行进入草滩渭河大桥

15咸阳市内驾车方案

1) 沿草滩渭河大桥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2) 沿包茂高速行驶56公里,朝汉中/成都/宝鸡/兰州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吕小寨立交桥

3) 沿吕小寨立交桥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西安绕城高速

4) 沿西安绕城高速行驶163公里,过陇海线高架桥,朝宝鸡/兰州/G3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帽耳刘立交桥

5) 沿帽耳刘立交桥行驶380米,过帽耳刘立交桥约840米后,直行进入连霍高速

6) 沿连霍高速行驶59公里,在咸阳/沣西新城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咸阳立交

7) 沿咸阳立交行驶310米,直行

8) 行驶290米,左前方转弯

9) 行驶100米,稍向右转进入陈南路

10) 沿陈南路行驶370米,直行进入陈南路

11) 沿陈南路行驶220米,在第2个出口,朝市区方向,直行进入秦皇南路

12) 沿秦皇南路行驶15公里,过右侧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售票处约130米后,右转进入渭阳中路

13) 沿渭阳中路行驶440米,左转

14) 行驶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咸阳市

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北纬36°11′-37°09′,东经109°21′-110°03′。东临延长县,西靠安塞县,南与甘泉县、宜川县、富县毗邻,北与子长、延川县接壤。总面积355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16平方千米。总人口4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716000。行政区划代码:610602。区号:0911。拼音:BaotaQu。宝塔区辖3个街道、11个镇、9个乡:宝塔山街道、南市街道、凤凰山街道、桥沟镇、枣园镇、河庄坪镇、李渠镇、姚店镇、青化砭镇、蟠龙镇、柳林镇、南泥湾镇、临镇镇、甘谷驿镇、川口乡、松树林乡、冯庄乡、元龙寺乡、梁村乡、麻洞川乡、贯屯乡、官庄乡、万花山乡。共有611个行政村、37个社区。

夏、商、周属雍州。秦时设高奴县,三国至南北朝,境内先后设临真县、广武县、沃野县、真川县和丰林县。隋时设延安郡,同时在境内设肤施县。唐代设延州和延安郡,宋升为延安府,明清仍称延安府,民国改称延安县。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设延安市,建国后改称延安县,1972年撤县设市,1996年12月撤市设区。

自然特征

全境南北狭长,属丘陵沟壑地形。境内以延河、汾川为骨干,支流支沟纵横交错。属暖温带气候,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4℃,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170-186天。

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小米、苹果、薯类、羊子、烤烟、大棚蔬菜和名贵杂豆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紫砂陶土、白沙石等。

社会发展

2000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2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3亿元,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67元。

工业以石油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陶瓷、塑料、食品等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地方工业经济体系,拥有区、乡、村工业企业458家,可生产石油、煤炭、建材、水泥、炸药等400多种产品。

农业全区耕地面积52万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苹果、大棚蔬菜、烤烟、薯类、谷子、荞麦、绿豆、黄豆等。"果、菜、牧、薯"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宝塔区是国家生态农业试点县(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县区之一,截止目前,共退耕还林还草2632万亩。

财贸金融

2000年,全区财政收入1315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55万元。共有各类商业网点4721个,从业人员10689人。200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5083元。个体工商户1307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45户,非公有制经济占辖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辖区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服务网点遍布城乡。

基础设施

"九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1670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13万亩,基本农田累计达3058万亩,建成草场15万亩。城乡电网改造适用住房145万平方米,建成了国贸大厦、北关供销市场等一大批商业网点。延安广电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旅游培训中心、银海大厦、丽融大厦等重点项目正在紧张建设。区乡道路建设不断加快,公路通车里程达16019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公路。西延、神延铁路和210国道两大动脉穿境而过,贯通南北,三条省道和地方干线交织成网。延塞、延黄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太原、西安等地。区内用户达40852户,无线移动用户达29257户,无线寻呼用户达75793户,电话普及率达12部/百人,已通电话行政村340个。

科技文卫

区内有电视台1个,广播电台1个,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有各类学校548所,在校学生1054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7所,高等学校2所。1999年,实现了"两基"达标,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普及率达822%。文化体育设施齐全,2000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全面开展,科技贡献率达31%。有各类科技协会1126个,科技人员5426人。有医疗卫生机构658个,每万人拥有专业卫生人员26人,病床1513张。

社会保险

全区保险业务已有财产险、人身险、农业险等45个险种,承保金额1154亿元,综合赔付率06%。有社会福利院1家,收养104人,孤儿院1家,收养孤儿76人。城乡全面推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普遍实行了公费医疗保险制度。

特色产业

以优质苹果、舍饲养羊、大棚蔬菜为主的农村特色主导主业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石油为龙头的特色工业不断发展。陕北最大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正在形成。

历史遗迹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城区有唐代宝塔、宋代石刻、范公祠、摘星楼等历史古迹和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保护点848处,其中古遗址400处,革命史迹119处。

历史沿革

原为县级延安市,因境内有著名的延安宝塔而得名。

秦时设高奴县,三国至南北朝,境内先后设临真县、广武县、沃野县、真川县和丰林县。隋时设延安郡,同时在境内设肤施县。唐代设延州和延安郡,宋升为延安府,明清仍称延安府,民国改称延安县。

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同年设延安市,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1949年,改称延安县。1972年,撤县设市。1997年,延安撤地设市后,改称宝塔区。

?年,宝塔区辖3个街道、7个镇、17个乡:宝塔山街道、南市街道、凤凰山街道、姚店镇、蟠龙镇、南泥湾镇、临镇、青化砭镇、李家渠镇、甘谷驿镇、枣园乡、柳林乡、川口乡、碾庄乡、梁村乡、冯庄乡、下坪乡、元龙寺乡、官庄乡、贯屯乡、松树林乡、麻洞川乡、河庄坪乡、张坪乡、丁庄乡、桥儿沟乡、万花乡。

2000年,宝塔区辖3个街道、11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4038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宝塔山街道48292南市街道37177凤凰山街道41194桥沟镇47025枣园镇14363河庄坪镇16514李渠镇17343姚店镇19595青化砭镇13570蟠龙镇9606柳林镇24429南泥湾镇6518临镇镇10437甘谷驿镇12940川口乡9562碾庄乡4280冯庄乡5747元龙寺乡6634梁村乡5917张坪乡4459贯屯乡4621下坪乡3286万花山乡16788松树林乡3978麻洞川乡10416官庄乡4646丁庄乡4531。

2021年4月,宝塔区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2020年6月,宝塔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宁片区)。

2020年4月,宝塔区上榜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9年3月,宝塔区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陕甘片区)。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宝塔区榜上有名。

2018年8月,宝塔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5年3月,宝塔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援引文章:

  寻访革命英烈 赵方,一个在史册中闪光的名字

  

  宜川县云岩镇有个村子叫二里半,出生在这里的赵方大概算得上是该村最早的村支书了。但村里人并不清楚这一点,因为在村头遇上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他居然不知道赵方为何许人也。这多少叫我们有些失望。好在终于找到了赵方的侄儿赵建强,通过他的回忆和查阅有关资料才了解到:历史不应当遗忘的赵方,居然有着如此丰富、生动和传奇的革命经历。

  传播革命真理,遭校方开除

  赵方,原名赵正化,化名张超。1908年出生于陕西省宜川县云岩镇二里半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2岁在宜川县新市河乡东良村小学读书。1924年春,赵方到延长高小上学。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李遇杜、赵洪善等***员。李遇杜经常向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讲革命道理。1925年3月,延长高小的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先生逝世大会。在大会上,赵方上台演讲,宣讲革命道理。不几日,学校当局以“造谣惑众,煽动闹事”为由,开除了他的学籍。

1926年春,赵方和李遇杜一同来到延安“四中”读书。他们一面学习,一面讨论社会问题。李遇杜给他找了《***宣言》、《资本论》、《社会进化史》等马克思著作。他越读,心里越亮堂。6月,由李遇杜介绍,加入了中国***。

1929年冬,赵方受陕北特委的派遣,回到家乡开辟工作,担任了中央宜川县委宣传委员,二里半村党支部书记。此间,他深入到工农群众中,秘密地成立了“红枪会”,“蓝蓝会”,团结组织群众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1930年,赵方先后在宜川、云岩镇第三高小任教员、校长。6月,陕北特委遭敌破坏后,赵方虽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积极与范世昌、贺席珍、白彦博、阎志道、白思佼等在一起,商谈决定组织武装力量,走革命道路。

  谈笑间,智夺敌武装

  为了给新成立游击队筹集枪支弹药,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同年秋天的一个早晨,赵方邀云岩区的敌伪乡长薛光录在云岩城墙上散步。行走期间,空中飞来几只乌鸦。赵说:“薛乡长,打一只吧!”薛光录回答说:“打不准”。“让我试试。”说着赵方把薛光录的枪要过来,子弹推上膛,退出两步,将枪口对准薛光录。吓得薛面色煞白,哆哆嗦嗦地说:“这是怎么回事?”赵方说:“命令你的士兵将枪搁下空手操练。”薛光录无奈,传下命令,隐蔽在附近的高思恭、赵正兴等一拥而上,31支枪没费功夫全部缴获。次日,他们又到北赤镇,缴了伪乡公所8支枪,击毙了呼广线等几个民愤大的坏蛋。

1931年,赵方发动学生集会游行,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要求清算伪县长贪污教育经费,欺压人民的罪行。他率领学生将史秉贞“勤俭爱民”的大匾,抬到大街上烧掉。同时还砸了地主李国忠的四块“歌功颂德”牌匾。迫使伪陕西省政府撤换了史秉贞县长的职务。赵方的革命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仇视。他们抓不到赵方,就把他七岁的弟弟赵正杰抓走。

1933年,赵方又与贺席珍同志二次赴西安,经黑志德同志介绍找到党组织。赵方被介绍到苏区薛家寨耀西特委担任宣传委员。半年之后,组织上又派他回延长、宜川一带开展秘密活动,不幸在甘谷驿被敌袭击,同行的两位同志都牺牲了,赵方只身返回宜川。1934年,他以抗款为名,在宜川五区民团开展工作,把一部分穷苦出身的团丁拉了过来,建立了宜川游击队,后改编为宜川抗日义勇军。黑志德同志任司令,杨开德任副司令,赵方任政治委员。义勇军成立后,在宜川、延长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收接伪投诚,入狱写忠贞

  1936年8月,陕甘晋省委抽调赵方去白区工作部工作。九月初,环县一带惯匪头子赵思忠(老五)表示愿意投诚红军抗日。省委决定,派朱子休、赵方、吴士芳去该部接洽收编工作。不料到达匪部后,赵老五反把三同志扣留,送往宁夏马鸿逵部监禁,在宁夏监狱中他们受尽了种种酷刑。1937年,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派张志华去宁夏与马鸿逵交涉,才将赵方和扣留的同志营救出狱。赵方返回延安后,住进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春,赵方从党校毕业后,被晋西南党委分配在隰县地委组织部工作,同年9月调到晋西南区党委社会工作部工作。初任保安科长,后任副部长。

1940年初,晋西行政公署成立后任行署公安局局长。1944年春又调他到晋绥二分区任公安局局长,1945年他任晋绥公安总局第四科科长,做预审工作。1948年秋,赵方同志任绥蒙行署公安局局长,1949年随军南下到四川成都。

  蓉城老公安,人去警魂在

  1949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30日,解放军举行了盛大入城仪式。31日,成都市实行军事管制,“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

成都华兴东街41号“大亨里”胡同深处,有一座楼台亭榭错落的深宅大院,宅主乃国民党第95军副军长刁文俊,故称“刁公馆”,新组建的成都军管会公安处政治保卫室即坐落于此。解放初,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个行署,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刁公馆”和“大亨里”一度为政治保卫室的别称而名扬天府,是川西区、成都市隐蔽战线的情报中心和侦察实体。

1950年1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刁公馆”内的会议室里,坐着3名身着解放军军装、戴着“公安”字样佩章的干部和一名着便装穿皮夹克的人,秘密讨论着在刚解放的成都市及川西区如何开展清匪肃特斗争。居于首座的成都军管会公安处(川西公安厅前身)处长周仝。居于次席的正是公安处副处长赵方,曾担任晋绥公安总局副局长。后来,赵方担任了成都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川西公安厅、四川省公安厅副厅长和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这位一身正气,善待部属,事事处处皆楷模的老公安,竟在十年动乱的“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赵方与周仝在成都工作期间,制订了肃特斗争谋略,组建的侦察情报队伍,为解放初的川西区侦察情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里还有个小事故。1951年初的一天中午,赵方在机关大院与一些干部闲谈,一名小战士在其对面擦枪走火,子弹从他头顶掠过,击中身后砖柱,在场人大惊失色,小战士吓得魂不附体,而赵方只说了句:“小家伙,真是冒失鬼!”即若无其事地离去,再未提及此事。

  儿子回忆父亲

  有幸电话联系上了赵方之子赵西南,他告诉记者:“我父亲从来没有系统的给我们讲过他的经历,宜川档案局的同志收集整理的材料,我们觉得是真实的。另外,宜川党史办也有我父亲的资料。”他对本报及所有挖掘整理、宣传他父亲革命故事的人,表示感谢。

“1949年底我父亲随贺龙、李井泉到了川西后,就担任川西公安厅副厅长,因为当时的厅长是部队干部,所以川西公安厅的业务工作就是我父亲主持,同时他还担任成都公安局局长,检察院检察长。刚刚解放的川西,百废待举,特别是公安工作是异常紧张、繁忙。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工作是何等繁忙。1955年四川合省,他就担任了省高院院长。之后担任省政法党组常务副书记,管全省政法工作,直到他去世。

我小时候觉得他非常亲,他从来没有重声说过我们。我和弟弟学习他不过问,我们考试完了给他看成绩,他也笑笑,说给你妈妈看。我弟弟学习比较差,他也从不责骂他。小时候,他经常带着我们散散步,看到街上有的学生,坐在家门口小凳子上就着黄昏的阳光,做作业,他总是对我们说,你看看人家。在四川,他一直保持着老家的习惯,爱吃面。每天晚饭,家里给他用油炒点葱,他就着蒜吃面,再加一点四川泡菜。他爱听秦腔。有了半导体收音机后,常常晚上我们睡下了,能听到半导体收音机传出的陕西秦腔的高昂唱腔。他不爱交际,从来没有请过客,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饭馆。

我从小到他去世前,就只有在1958年我入了少先队,在饭馆吃过一次饭。他在家不管钱,不操心钱是怎么花的。他几乎不买什么东西,我记得是他买过一个带嘴的茶壶。《列宁全集》出版后,他买了一套,他给我母亲说,这部全集可以留给娃娃们。我母亲给他做一身新衣服,年年国庆的时候才穿,他去世后留下了也只有3套平时舍不得穿的比较新的衣服。我父亲是35年离开宜川的,我小学后,我父母就在存钱,说要接我奶奶来。我看到过当时他给西安战友的信,麻烦他用车接我奶奶到西安,并寄去用车的钱。

我奶奶到成都后,父亲专门请一个照顾我奶奶的人,每天都要陪我奶奶说话,聊聊家里的事。我奶奶去世后,我父亲很难过,他不能回去奔丧,戴了好久的黑布。有一次我对他说,我要取了黑布,他脸一沉,说,不能取。记得他给我妈妈说,他小时候放过羊,出去的时候就带个饼,中午吃。

我父亲是67年1月去世的,父亲去世后,他的身影一直在我们心里,常常做梦觉得他没有走。在我们的眼里,父亲是个平平凡凡的人。可他是有信仰的人。正是有了他那样千千万万的有信仰的人,我们国家才有了改变。”

以MCooper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西加盆地活动翼落基山地区研究的石油地质学家(MCooper等,2004),将图2-32中的落基山褶皱带和山麓带,分别命名为山间超地体(IMST)、位移的克拉通边缘(DCM)和变形的克拉通边缘(DM)。在此以前,McCrossan(1973),从服务于油气盆地的分类出发,一度将由山麓带冲断、前渊和前陆斜坡和前隆组成的3种不同结构,分别命名为变形的克拉通边缘(cmD)、克拉通边缘(cm)及克拉通中央(CC)盆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强调了山麓地带(相当笔者在川东-湘西地区中划分的C带)的形变,而将“变位”(或许不重要)未曾提及。

由苏联学者乌斯宾斯卡娅1946~1952年提出来的“油气聚集的分带性和油气聚集带”(胡朝元等,2002),就是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学者(PJLee博士等)来华报告中所称的“Play”。Play一词,我们开始译为“勘探层”,也有人叫“区带”或“油气藏趋向带”。“七五”期间,我们将由“PBPP”构成评价系中的Play称作“成藏组合”或有效成藏组合,即由源岩(S)、储层(R)、圈闭(T)、盖层(S)及成藏时间(T)5个由静态和动态因素配套组成的区带(孙肇才等,1981)。

不妨从共性上将西加盆地的成藏气与我国中西部已知情况作些对比。在西加前陆盆地,分别由冲断带(山麓带)、前渊和斜坡(含前隆)3部分组成的前陆系统有明显不同的成藏组合。

自20世纪早期在西加活动翼上发现与冲断有关的特纳谷背斜油气田以来,除了以沃特顿(Waterton)为代表的山麓带南部的气田产层是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以外,大部分气田均产于中生界。据Cooper(2004)的报道,近20多年在该带中北部称作“Monkman play trend”组合中新发现的已铺了管线的30个干气田,储层全部是紧靠J1底部页岩(滑脱面)之下,层位属于晚三叠世的Pardonet和Baldonnel组中的台地相碳酸盐岩。圈闭类型也无一不与断层相关的拆离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有关(图2-44)。拆离面是海相页岩占优势的中、下三叠统。圈闭勘探的成功率高达75%。他们在勘探这种属于复杂从而困难圈闭的经验中,强调地层学的详细解释,VSP资料,以及对拆离构造顶部图像的正确分析。手头上没有涉及西加山麓冲断带,包括Monkman区的烃源岩资料。根据1981年笔者访加时的分析,山麓地带的油(气)源岩地层有下石炭统著名的Exshaw黑色海相富有机质页岩,有侏罗纪煤系和早、中三叠世的海相黑色页岩、含磷黑色页岩。就是说,不排除冲断带内部的有限的侧向运移规模,然而沿断裂的垂向和阶梯状的运移应是这类成藏组合的运聚特点。

我国中西部活动翼上的油气田,无论是天山北麓早年发现的独山子,还是近年来发现的呼图壁;无论是天山南麓的克拉2,还是叶城前陆上的柯克亚,以及龙门山前缘带上的中坝(图2-45),包括川东七曜山以西笔者“C”带上的大石干井和卧龙河气田(图2-46),它们产地的薄皮冲断前缘类型,以及以拆离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为主的圈闭类型,乃至油气运聚特征,都与西加山麓带(DM)有相似之处。

图2-44 西加山麓地带(DM)沿Sukunka河的横剖面(上)及拆离和断层传播褶皱(下)

(据Cooper,2004)

图2-45 龙门山L14-线地震解释(中坝构造)

(据四川石油管理局)

图2-46 川东卧龙河构造地震反射深度剖面

(据四川石油管理局,1997)

具有古生代和部分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和中新生代前陆坳陷(前渊)叠加的中外所有叠合盆地,就像称做阿尔伯达向斜的西加前渊那样,除了向西与冲断带是以“A”型潜没关系,即以俯冲边界与活动翼相接外,向东则是一个大的平缓上倾的稳定斜坡。这与鄂尔多斯的天环向斜以及川西的成都平原(川西坳陷)以及所有的“山前”一样,前渊是真正的“面朝活动带”和背靠稳定区的枢纽地带。

对前渊地带的含油气性,北美地质界一向给予很高评价。如在Klemme(1971)的方案中,该类地区的单位体积含油量是2500~50000桶。McCrossan(1973)对西加前渊的估计是:原油可采潜量是132亿桶,天然气可采潜量为656万ft3。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方在该区拿到手(包括帕宾那)的可采储量是94亿桶油和456万亿ft3的天然气。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最大的进展是认识上,对一个非常规领域深盆气圈闭(deep basin gas trap)的突破,以及可采储量上万亿立方米Elmworth作为深盆气气田的发现。据JAMasters估算,在西加向斜轴上,中生界在690×96平方千米面积内饱含着天然气,可采储量有440万亿ft3(125万亿立方米)。

在笔者的访加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应十分重视深盆气的普查和勘探,它有可能是增加我国天然气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四川及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有找到这种大气田类型的地质条件(孙肇才等,1981,p46)”。时间与这段话之间25年过去了。川西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新场—合兴场一带上三叠和侏罗系红层致密砂岩中天然气(郭正吾,1998)算不算深盆气(图2-47)?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紧靠天环向斜探明储量达6000亿m3的苏里格气田(邱中健,2002)算不算深盆气都还值得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地区的向斜中,都有形成深盆气圈闭的资源条件。以川西为例,上三叠统在彭县厚近4000m,烃源岩厚度达700~800m,几乎达到川西坳陷T3平均厚度的50%,是川中、川南同期源岩厚度的1~10倍。李汶国(1992)计算四川全盆地的生气量为392×1012m3~523×1012m3,其中川西坳陷占了总生气量的80%(郭正吾等,1996)。“须家河组(T3x)深埋地腹,在长期的成岩演化中逐渐变得致密,孔、渗性很低。据72口井8812个样品分析,孔隙度平均402%,渗透率小于01×10-3μm2样品占总数的986%,含水饱和度高于60%……(郭正吾等,1996,p164)”。

图2-47 新场气田地质模式

(据郭正吾,1997)

将这种资源条件,去与西加坳陷白垩系深盆气形成条件加以比较,除了川西T3—J的孔渗性比西加更低外,其他条件是类同的。在此,我想起了JAMasters在与作者会面时的两段话,一段是:“天然气的聚集方式,与其他多数矿产资源相似,高品位的矿床储量总是相对较小,通常随着品位的降低,数量随之增大”(见表2-4)。另一段话是他1980年对我国访问时所说:“如果在向斜中没有构造,但有煤系地层,而物性条件较坏时,找到深盆气的机会很大”。

表2-4 北美西部白垩系砂岩中最大气田的储层参数表

一度被McCrossan命名的西加克拉通中央(CC),即西加前陆斜坡的沉积岩分布面积和体积分别达到28万km2和35万km3的这一部分实体,相当于阿尔伯达向斜以东直至加拿大地盾之间的地台斜坡或稳定的前陆斜坡(LGWeeks,1952)地区。是该盆地研究最详的一个地带。它的有关特点是:

(1)西邻活动边缘和前渊(foredeep),东面直接与加拿大地盾毗邻。

(2)具有广泛分布向加拿大地盾方向越来越薄直至尖灭的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积岩最大厚度2100m,平均仅1250m。

(3)具有统一的新元古界以前的结晶基底。

(4)盖层变形极微,仅有平缓的区域性隆起,盖层向西或向西南的倾斜梯度仅有3m/km,是一个极为平缓稳定的西倾单斜带。

(5)油源岩被认为是中、上泥盆统海相暗色页岩、白云岩和蒸发岩(),中生代地层中的页岩被认为还不成熟,著名的白垩系底部砂岩中的重油,认为可能沿不整合面来自西部广大地区。

(6)见工业油气流的储层从中泥盆到晚白垩世,但可采储量最多的是上泥盆统礁灰岩,石炭系次之,再次上白垩统(见图2-48)储层类型很多,发现储量占可采总量438%的上泥盆统,以Ledue礁灰岩而闻名,其次的储层是底砂岩、白垩系海进和海退砂岩以及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风化壳。

图2-48 阿尔伯达油气与岩石体积、岩相关系图

(据访问加拿大资料,1981)

(7)在23000个气藏和10000多个常规油藏中(张卓恒,2002),圈闭全部与地层、生物礁、砂岩尖灭、不整合削截(truncation)有关。即该区最大特点,可用“隐藏圈闭”居统治地位和“油气并不偏受背斜”来概括。其中涉及该区东缘前隆上的以阿萨巴斯克为代表的巨大聚集在前篇中已是讨论。

(8)油气形成时间被认为是晚白垩世晚期以来,算得上是“晚期成藏”的实例。

(9)根据1973年马可罗森等人的计算,这类盆地含油远景等级是好的。资源量总计:原油218亿桶(33亿吨),天然气74万亿ft3(2100亿m3)。到20世纪80年代,已发现原油15亿桶(23亿吨),天然气52万亿ft3(1430亿m3)。尚待发现的资源,原油为68亿桶,天然气22万亿ft3。据近年来的工作,这项估算是保守的,例如1977年发现的霍德雷一个气田的可采储量就达到2000亿m3。

在中国,与西加前陆斜坡类比的最好实例,是鄂尔多斯天环向斜以东的面积11×104km2的那个“简约实不简单”的西倾<30′的陕北斜坡。在这个斜坡上的近代最早勘探始于1907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由CNPC及地矿部系统,在此完成了从地面到钻井的大量工作,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除延长和永坪油田作为地方工业顽强存在外,地矿系统及CNPC的队伍虽然几上几下,始终没有如意的突破和发现(详见案例一)。

1969年以前的工作中,有历史问题(体制、分工),有技术问题(如地矿系统对“孔孔见油”和“孔孔不流”不仅没有试油技术,更无压裂措施),但应承认,就像地矿系统(地质部第三普查勘探大队)上陕北(1960~1964)的目标,是在大单斜上想找出个“大理河长垣”那样,技术指导思想继续用“背斜”学说,“土生土长”的运移观念,以及“煤和油不能共生又何谈共存”的方针,最后导致在1963年底地矿系统的济南会议上,以该区“基底太稳定、盖层太平、岩石太硬”作为陕北地质背景的评价结论,导致地矿系统队伍一度离开这个地区到了渭河。

我们试着从“打回老家去!”(详见案例一)的1969年以来,特别是从1970年底长庆石油会战以来,以CNPC作为主力的队伍,在这个大单斜上的重大发现:

在地质部第三普查勘探大队所钻的庆参井(庆阳)、华参2井(华池)和吴1井(吴旗)先后突破三叠系和侏罗系出油点同时,CNPC发现和探明了大单斜上以马岭为代表的面积达到155km2,地质储量达7274×104t的当时盆地内最大的油田(邱中健,1999)。笔者曾用“让开大路(指J2y主河道),占领两厢”,来概括以马岭、城壕、吴旗为代表的J2y河道两侧地层岩性尖灭圈闭油田的位置和特点(图2-49)。

图2-49 马岭油田中、下侏罗统古河道地貌油藏模式图

虽然分布于定边—延安,作为延长组(J3y)缓坡上的湖泊三角洲体系(定边三角洲、吴旗三角洲到安塞和延安三角洲),早在由笔者主持的1964年全盆地编图过程中,就有所认识,然而对它的勘探和发现,即真正把它作为勘探对象,是在该区勘探侏罗系地层和岩性圈闭获得成功基础上,在长庆油田“二次创业”和“稳住东部发展西部”的大局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先是(1983~1988)发现了地质储量达到1056×104t、面积达到206km2,号称亿吨级的安塞大油田,接着(1991~1994)又发现了与它相邻的上亿吨级的靖安油田。

位于鄂尔多斯古中央隆起东侧地带上的鄂尔多斯(陕甘宁)盆地中部大气田,亦称“长庆大气田”和“靖安大气田”,是在CNPC1988年在靖边部署的科学探井——陕参1井基础上发现的继塔北沙参2井(1984)后的中国西北地区第2个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大的突破。经过1991~1994年4年勘探,在24172km地震以及181 口钻井基础上,获得探明地质储量205825×108m3,探明含气面积3781km2,是中国境内在其北部苏里格庙二叠系石盒子组(P1—2sh)大气田发现以前,中国大陆内部储量最大的以奥陶系灰岩作储层的大气田。它的发现,以及紧着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发现的苏里格大气田(探明储量6000亿m3)一起,使鄂尔多斯陕北大单斜上的天然气的发现储量和增加速度,超过了四川和塔里木,跃居全国之首。

最近几年来,伴随中部早奥陶世大气田及二叠系石盒子组(P1—2sh),苏里格大气田的发现,在三个重新认识(重新认识鄂尔多斯、重新认识低渗透率,以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思想支配下,又发现了上亿吨级的西峰及姬塬两个三叠系大油田,使T3y的探明储量达到了8亿吨,石油年产量自1998年突破500万吨后,每年以50万~100万吨规模增加,到2005年超过1000万吨。即除了天然气之外,也是国内石油近几年增长幅度最大的探区之一(赵政章,2004)。

如果以1970年为界,将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历史,分成前后两个20年。那么,包括两个大气田,几个上亿吨的大油田,也就是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在后20年在一个地区-陕北斜坡-前陆斜坡和一种圈闭类型(非背斜)上发现的。这与前20年“仅发现8个小油田总含油面积15km2,及储量数百万吨”相比;与油气勘探只是“沿边转、拣鸡蛋,找到鸡蛋就打钻,见了出油点就围着转”(邱中健,1999,p211)的困难和尴尬局面对比,“油气并不偏爱背斜”这句话,留给这个地区前20年的教训,以及后20年的经验应当是深刻的。

西加前陆盆地斜坡带中的油田,如图2-50所示,几乎(除非常规)全部发现于前陆稳定斜坡和前隆上,将这种情况,与图2-51 中的鄂尔多斯前陆斜坡(陕北)加以对照,在“温故而知新”思绪下,重新想起阎敦实同志的长庆讲话,以及应重视盆地共性和类比同时,不应忘记已故李四光部长1969年12月23日的谈话,以及为实现他的谈话而不遗余力的几代地质学家们。

图2-50 阿尔伯达(西加)主要油气时代及富集地区图

不包括最近20年来的新发现,以及“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

图2-5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分布图

(据邱中健等,1999)

1—马岭;2—城壕;3—华池;4—南梁;5—镇北;6—樊家川;7—元城;8—直罗;9—下寺湾;10—安塞;11—靖安;12—吴旗;13—油房庄;14—东红庄;15—万方;16—红井子;17—大水坑;18—摆眼井;19—马家滩;20—李庄子;21—子长;22—青化砭;23—姚店子;24—永坪;25—甘谷驿;26—延长;27—南泥湾。另外,还有10个小油田未能标示

仔细看看这个能捋顺了

北朝西魏时期,文安郡所统领的文安县辖今延川县西部和宝塔区东北部,义乡 县辖今延长县西部,广安县辖今延长县中部。

境内安民县(隶属安宁郡)辖今延川县东南部。

隋开皇三年(583)裁文安郡和文安县,改置延川县,广安县、义乡县合并改置为延安(今延长)县。

大业十三年(617),梁国所设文州辖今子洲县南部及子长、清涧、延川县全部和宝塔区北部、延长县北部。

  唐武德二年(619),境内所设南平州辖义门(今子长县北部)、城平(今子长县东南部和子洲县南部)2县;西和州辖安民(今本县的延水关镇、眼岔寺乡和清涧县东南部)、修文(今延川县土岗乡和延长县安河乡一带)、桑园(今延川县杨家圪台乡和延长县东北部)3县;基州(北基州)辖原文州西南部。

贞观二年(628),城平县改属绥州。

八年(634)北基州废,复设延川县。

唐代,延川县域宽阔,今子长县大部和子洲南部为延川县属地;今延川县东南部和清涧县东北部为延水(安人)县属地。

五代十国时期,县域因袭唐代未变。

宋初,今子长县和子洲县南部及清涧大部分仍为延川县属地。

宋元丰五年(1082),宋军收复被西夏占据的米脂、义合、细浮图(今属绥德)3寨,将其辖地暂归属延川县。

七年(1084),米脂、义合、细浮图、怀宁、顺安、绥平6寨改归绥德城辖。

蒙古宪宗二年(1252,南宋淳祐十二年),延川县所辖安定镇(今子长县)分出设为安定县。

时延川县域与今县域略同。

清代县域,据《延川县志》(顺治本)载:“县境东西相距150里,南北相距150里。

东至黄河79里,西至延长县界95里,南至宜川县界200里,北至清涧县界15里。”《延川县志》(道光本)载:“东至延水关70里,过黄河入山西永和县界,至永和县治共130里;西至文安驿30里,又西至蒿岔峪30里,又西至酒店铺(今延安市甘谷驿镇石家河村)10里,迤南5里为丰年铺(今延安市甘谷驿镇唐家坪村),入延长县界,至延长县治共120里;南至安河(今延长县安河乡)180里,入宜川县界,至宜川县治共230里;北至贺家湾15里,入清涧县界,至清涧县治共60里;东南至滩庄(今土岗乡滩则村)100里,过黄河人山西大宁县界,至山西大宁县治共190里;西南至交口镇50里,入延长县界;东北至贺家畔70里,入清涧县界,至山西石楼县治共170里;西北至寒山寨(今寒砂石村)115里,入安定县界,至安定县治共140里。” 民国时期,北至贺家湾入清涧县界;东北至贺家畔入清涧县界;东至延水关,过黄河入山西永和县界;东南至马家河渡口、滩则村入宜川县界;南至交口镇入延长县界;西南至史家河(今属甘谷驿镇)入延长县界;西至后楼河村入肤施(今属延安市)县界;西北至寒沙寨入安定(今子长)县界。

陕甘宁边区时期(1937~1949),今清涧县王家河、双庙、下二十里铺3个乡的大部分为延川县属地,设清延区和东阳区。

县域北界至川口、梁家岔、郝家湾一带。

1949年3月撤清延区、东阳区,其属地划归清涧县辖。

4月,延长县第四区刘坪店、上张家河等村划归延川县。

县域东至黄河;东南至枣坬、樊家坬 村,入延长县界;南至杨家圪台村拓家川河,入延长县界;西南至雁门关入延安市界;西至鲍家河村入延安市界;西北至寒砂石村入子长县界。

境内东西长70公里,南北长39公里,县域总面积19832平方公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687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