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描写柳堤倒影的诗句
关于描写柳堤倒影的诗句 1描写漓江水倒影的诗句有哪些
文/胡秉言
烟波浩渺漓江水
群峰倒影隐若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浮云穿行奇峰间
啊漓江···
你那千姿百态让画家泼墨画也难
啊漓江···
你那婀娜多姿让诗人万词也难言
人在画中游
舟行高山尖
你我陶醉在此情此景中
竹筏上共对青山碧水吟诗篇
竹影婆娑翠俨然
群山叠嶂秀水缠
天赐神韵垂万丽
缤纷美景醉人间
你风情万种谈笑似潘安
你若出水芙蓉在碧波中妖妍
水草淡淡随水弄波澜
清风微微把你的秀发轻掀
扁舟叶叶逐江上
凤尾竹葱裴屏鲜
愿与山水同和悦
百舸争流歌声欢
山耸耸,水弯弯
飞瀑飘霞吻流泉
独立江心人陶醉
清幽仙境拂琴弦
2描写倒影的诗句
1,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出自宋代:苏轼《花影》
白话文释义: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2,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出自唐代:吕岩《梧桐影·落日斜》
白话文释义:太阳已经西斜,眼见就要下山了,秋风一阵阵袭来,觉得更冷寂了。等了这么长时间,老朋友怎么还不来呢?到底来不来啊?等了很久了,夜幕已降临,月华满地了。又不知过了多久,梧桐影子也萧疏了,连月影都没有了。
3,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出自唐代: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白话文释义:江水深沉,船帆的倒影在江面上划过。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渡口那边飞起了成双成对的白鸟。云烟四处缭绕,渔人唱着渔歌在芦苇丛的深处隐去。
4,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出自清代:朱彝尊《高阳台·桥影流虹》
白话文释义:桥的倒影像彩虹在水中流动,湖光山色映衬着雪一般的波浪,翠绿的窗帘不曾挂起,使人感到春天更深将归他方。她那一寸秋波似的眼睛忽然看到,那牵新她柔肠的人出现在楼阴里。无奈游动的情丝系不住他的羊车,又能请谁作青鸟为她传语?
5,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自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白话文释义: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3“描写倒影”的诗句有什么
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唐王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唐杜牧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有感》唐赵嘏
原文:
1 《秋浦歌其十三》唐
李白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2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 《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江花月夜 。
译文:
1 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种田郎荷锄听采菱女唱歌,并一道唱和着山歌踏月而归。
2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3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
4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5 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
4赞美“倒影”的诗句有哪些
1、《山亭夏日》
唐代: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2、《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宋代: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译文:青山环绕,湖面辽阔。汹涌的波涛似乎要撼动城垣。湖波平息,湖光潋滟;周围高山倒影湖中,呈现一抹碧蓝。徘徊水晶楼下,欣赏湖上风光,不觉快到夜半。
一片乌云飘来遮蔽了月光,堤上杨柳仿佛罩上一团烟雾。云腿月出,荷叶上露珠随风摇晃,如无数流萤光点闪闪。我披着散乱的白发吟赏,直到天边曙色出现。
3、《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4、《山园小梅·其一》
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译文: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
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声吟诵,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执着金杯饮酒来欣赏它了。
5、《曲池荷》
唐代: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译文: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
5描写美丽的柳树的诗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百柳诗》集 李青 《烟柳》诗曰:“飘缈微光照绿诗,树腰半露影参差,淡抹轻笼迷晓色,不知何处叫黄鹂。” 《春柳》诗曰:“金粉半销丝渐长,半姿濯濯比王郎,间紫参红春意闹,午风常带百花香。”
《夏柳》曰:“猎猎风浦共野塘,农阴轻护怯娇阳,日长正足三眠梦,又听蝉声噪晚凉。” 《池柳》诗曰:“春草晴波漾细纹,几枝斜横绿纷纷,凿地偷将一片天,垂杨倒影起青云。”
柳丝袅袅风缲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袅袅:纤长柔弱的样子。缲:抽茧出丝。
草缕:如线的嫩草。茸茸:柔软细密的样子。
唐·白居易《天津桥》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鸭绿:指春季溪水的颜色。粼粼:清澈的样于。
鹅黄:淡**,指嫩绿的柳条。袅袅:随风摇曳的样子。
前句说绿水在春风中泛起微波;后句说嫩柳在春日中轻摇。宋·王安石《南浦》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 唐·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燃:形容极红。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关于描写柳树的诗句,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池柳 春草晴波漾细纹,几枝斜横绿纷纷。凿地偷将一片天,垂杨倒影起青云。
春柳 金粉半销丝渐长,半姿濯濯比王郎。间紫参红春意闹,午风常带百花香。
夏柳 猎猎风浦共野塘,农阴轻护怯娇阳。日长正足三眠梦,又听蝉声噪晚凉。
烟柳 飘缈微光照绿诗,树腰半露影参差。淡抹轻笼迷晓色,不知何处叫黄鹂。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柳 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6关于柳树的诗句
崔护评论 五月水边柳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
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
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
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郑谷评论 柳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詹敦仁评论 柳堤诗 种稻三十顷,种柳百馀株。
稻可供饘粥,柳可爨庖厨。 息耒柳阴下,读书稻田隅。
以乐尧舜道,同是耕莘夫。 柳宗元评论 种柳戏题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李商隐评论 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 春咏敢轻裁,衔辞入半杯。
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
从诗得何报,惟感二毛催。 韩偓评论 柳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施肩吾评论 杂曲歌辞·杨柳枝 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王勃评论 长柳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
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 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
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刘宪评论 折杨柳 沙塞三河道,金闺二月春。
碧烟杨柳色,红粉绮罗人。 露叶怜啼脸,风花思舞巾。
攀持君不见,为听曲中新。 杜牧评论 独柳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雍裕之评论 江边柳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张泌评论 柳枝 腻粉琼妆透碧纱,雪休夸。
金凤搔头坠鬓斜,发交加。 倚著云屏新睡觉,思梦笑。
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 卢仝评论 寄崔柳州 使者立取书,叠纸生百忧。
使君若不信,他时看白头。 三百六十州,克情惟柳州。
柳州蛮天末,鄙夫嵩之幽。 花落陇水头,各自东西流。
凛凛长相逐,为谢池上鸥。 白居易评论 忆江柳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评论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唐彦谦评论 垂柳 垂柳碧髯茸,楼昏带雨容。
思量成昼梦,来去发春慵。 梳洗凭张敞,乘骑笑稚恭。
碧虚从转笠,红烛近高舂。 怨脸明秋水,愁眉淡远峰。
小园花尽蝶,静院酒醒蛩。 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
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 刘禹锡评论 杂曲歌辞·杨柳枝 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请挼。 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李商隐评论 杂曲歌辞·杨柳枝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唐彦谦评论 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王维评论 辋川集·柳浪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
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贺知章评论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评论 横吹曲辞·折杨柳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恨,想对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沈佺期评论 横吹曲辞·折杨柳 玉窗朝日映,罗帐春风吹。
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 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
妾自肝肠断,旁人那得知。 柳宗元评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白居易评论 杂曲歌辞·杨柳枝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温庭筠评论 杂曲歌辞·杨柳枝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南内墙东御路傍,预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情人最断肠。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春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干半入楼。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春草绿萋萋。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柱绣芙蓉。
景阳楼伴千条露,一面新妆待晓钟。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孟郊评论 横吹曲辞·折杨柳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
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 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
但恐人别促,不怨来迟迟。 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
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 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
枝疏缘别苦,曲怨为年多。 花惊燕地雪,叶映楚池波。
谁堪别离此,征戍在交河。 李商隐评论 柳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李商隐评论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乐府诗题作杨柳枝)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
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 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龙山文化 :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阑式建筑 、榫卯构造
4 细石器文化 :神庙与祭坛
第二节 奴隶社会建筑
一、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1、 文化背景
禅让----传子不传贤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夏铸九鼎——青铜时代
2、 科学技术
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
3、 建筑状况
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2 建筑状况:
•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茅茨土阶
•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
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
2.建筑状况:
• 城市——“镐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 斗的形象出现
•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第二节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一、 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
秦、楚、齐、燕、赵、魏、韩
1.历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天子失学、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色彩寓意: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
2建筑状况:
•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
赵邯郸、魏大梁
•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
《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
公输班——鲁班
3建筑特征:
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2 修长城、驰道
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 阙——“观”。
3 技术成熟:
<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顶丰富,出现歇山
<3>拱券式、叠涩式艺术风格:
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220—589
1 历史文化背景:
战争、迁徙、分裂、割据——“魏晋玄学”
人的自觉——艺术形式表现人本身
2 对建筑的影响:
• 薄葬、园林
• 佛教建筑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
甘肃麦积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
第三节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内在精神
文士风度 + 佛教释的影响
互存互补——开朗、生机勃勃
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引进胡床
形式、结构、材料充分结合
2建筑群的发展:夯土台——以山为陵
加强总体规划——“三朝五门”
唐长安——严整、有序“万国和 ”
寺庙——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小雁塔
3建筑技术:
<1> 河北赵县安济桥
• 四个敞肩券,减少1/5自重,减少水压
• 铁件加固——连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并列券—券上加伏石、两边大中间小
• 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
<2>木构——大面积、大体量
<3>都料匠 宇文恺
五代:完美——停滞——定型
<4>砖木混合结构——灵隐寺双石塔、虎丘塔
栖霞山舍利塔、广东光孝寺铁塔
二、宋、辽、金
历史背景:10世纪(北宋+辽)12世纪(金+南宋)
赵匡胤——“艺祖” 、赵佶
1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2、装饰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华严寺、大同善化寺、净土寺小木作
第五节 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一、元代
1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游猎生活——圈地
农业、工商业停滞
2木构架:大胆、草率、简约
• 减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额作,内檐去斗拱,柱梁直接交接
• 采用天然大弯木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长城、北京故宫史皇城(现档案馆)
明洪武年间南京灵谷寺无梁殿(砖拱)
琉璃:大同九龙壁、南京报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空斗砖墙
3建筑群的成熟:
园林——《园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筑艺术风格:
平直,无侧脚——比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侧脚——舒展、稳重
商品发展——“通俗小说”
艺术“世俗化”——苏式彩画
三、清代
文化背景:怀柔政策——对外宽容:联姻
对内高压,“文治武功”
1建筑群:
• 住宅类型丰富
• 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
• 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外八庙
• 各地建文庙、贡院、学院
2建筑技术:
<1>雍正年间官书《工部工程做法》
以斗口为基础单位
强调等级制走向极端
<2>算房、样房:专门从事设计、施工、预算的人
雷发达“样式雷”:开始用模型“烫样”
<3>斗拱退化成为装饰
小结: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各时代特质
原始社会 浪漫时期
夏商周 理性时期
秦汉 浪漫时期 高潮
三国、两晋南北朝理性时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时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时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种循环,又并非一种简单的循环——循环上升的过程
<2>三个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规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时期,但发展脉络始终一元化
<3>渐变、互补——在动态中发展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区差异
3 纯金文化与合金文化
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发展为架空的干栏,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所见的居址。随后又发展成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
商周时期(约前21世纪~前221) 传说中的夏代的建筑遗址尚在探索中。已发现的此期最早建筑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早商建筑。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即有近2万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头的两座宫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回廊或夯土围墙围成庭院,南面开门。商代中期的黄陂盘龙城遗址有大量夯土城墙和殿基。据这两个遗址所示,此期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回廊或前后檐廊。在商代后期的藁城台西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土坯砌的承重山墙。商代已出现了城墙,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黄陂盘龙城等的城墙均用夯土筑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西周都城中的宫殿情况不明,但周原遗址中的凤雏早周房址已是两进的四合院,并有明确的南北中轴线,房屋主体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墙为承重墙,内柱沿面阔方向成列,进深方向则不成列,说明当时是以檩架为主梁架。西周已出现板瓦、筒瓦,屋顶局部用瓦。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建筑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筑,周原遗址西周中期已出现了面积达280平方米、最大面阔56米、全部瓦屋顶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墙只起保持稳定和围墙作用。至此,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木构架、采取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主要特点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筑是夯土承重墙的土木混合结构。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侯马晋城遗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晋都新田遗址,城内有每边宽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凤翔雍城遗址出土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青铜表明此时建筑已很精美。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战国时出现的《考工记·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规划原则,对后代颇有影响。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21~公元581) 秦统一全国,仿建六国宫殿于咸阳北坂,建朝宫、信宫于渭河之南。现存阿房宫前殿址和骊山陵的规模和气势都远过于战国时代,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秦代在修建长城、驰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首都长安包秦代旧宫而建,城内陆续起造宫殿,但均不居中。各宫前都建巨大的阙,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时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庙,也是台榭。长安居住区有一百六十闾里,有九市做商业区。城周围有七个陵,各陵建陵邑,迁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现代的卫星城。西汉地方城市及建筑都很兴盛,并有计划地在边远地区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垦城市和移民区。
东汉定都洛阳,有南北两宫。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东汉建筑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顶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画像石中还画有拱桥。但现存汉代遗物只有石阙、石祠和崖墓。
三国时代建筑是东汉的继续,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邺城。全城面积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条东西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北部除东北一角为贵族区外,均为宫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南部为衙署和居住区,中间有南北干道直抵宫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分区明确、有中轴线的都城。
西晋出现短暂统一后,随即陷入长达300年的混乱和分裂局面。各政权先后建有雄侈的都城宫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阳、北齐的邺城南城。北魏洛阳宫城位于汉魏洛阳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宫前大道的两侧,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个里坊,开隋唐长安城之先河。北魏时并出现琉璃瓦。此时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寺庙逐渐采取中国宫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与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亚地区的特征,但也很快和中国特点结合起来。寺庙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内有九级木塔,高四十余丈,可能是历史上最高的木构建筑。现存北朝实物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砖石建筑,南朝则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时期(581~1279) 隋朝为时虽仅37年,却进行了大量的建设。隋立国次年建新都大兴(唐代改称长安),其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人类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内有108坊和两个市,纵横排列,形成方格网街道。宫城在中轴线北端,其南为皇城,集中衙署于内。它是总结北魏洛阳及北齐邺城南城经验而建的,集中衙署于皇城则是它首创的(见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显示出夯土墙壁木构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预制安装,施工迅速的优点,同时也表现出组织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开凿大运河。河全长2000余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内完成的。著名的赵州安济桥建于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史载隋代建汾阳宫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时已有设计图纸和模型。
由于房屋采用木构架,随之出现了另一些重要特点:①外观分3级。木构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筑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较大的屋顶,外观明显分为台基、屋身、 屋顶3部。屋顶又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 攒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翘。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来采用调节每层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采光和排水。同时,四面坡的屋顶在角脊下要加一条角梁,角梁高度一般为椽径的三倍,在椽与角梁相并处,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条,逐渐垫高,这就出现屋檐在屋角处翘起的现象。③使用斗栱。为了增加屋檐挑出宽度以防雨,至迟汉代已出现从柱身逐层挑出横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时,斗栱置于柱头之上,与梁和柱头枋交织在一起,外挑屋檐,内承梁尾,成为构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时的斗栱较大,一般二柱之间用一至二朵。明清时斗栱简化成纯装饰物,尺寸缩小,二柱之间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为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中所独创,多用在大型木构建筑中。④模数制设计方法。这一特点至迟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为定制。其方法是把常用为栱枋的构件——“材”分为八等,根据所建房屋的性质和规模选用,建筑的面宽、进深和构件断面都规定为材高的一定倍数。明清时改为以栱的宽度——“斗口”为基本模数。这种方法可以简化设计,甚至不需制图即可预制构件和大量兴建。⑤油饰彩画。木构架需在外表涂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画便成为木建筑外观的重要特点。至迟在春秋时,已出现建筑彩画。明清以来,北方盛行柱及门窗用赭红而檐下用青绿的彩画,南方则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筑物都在纵轴线上,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地位于其前方两侧,以回廊或围墙围出矩形庭院。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基本的组合单元,较大建筑群组可在纵轴线上串连若干院落,每院称一“进”;更大的还可在主轴之侧加次要轴线一至数条,每条称为一“路”。各种不同规模的住宅、宫殿、衙署、寺观等就是这样组成的。院落中的建筑外侧封闭,门窗开向庭院,这样可减轻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枢纽,又可视为露天的敞厅。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形式较简单,所用屋顶形式又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筑的不同组合与庭院空间的变化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在行进中层层展开,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宫殿是现存最宏伟、变化最丰富的院落组合杰作。
城市规划 中国至迟在商代已出现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战国时都曾大量营建城市,形成根据政治、军事、经济需要,按一定规划分级建城的传统。现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规划是战国时撰辑的《考工记·匠人》,对不同等级的城的大小、高度、宫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区的规模都有规定。以后历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内另建宫城或衙城,城内居民区自战国至唐均实行闾里制(亦称里坊制)。里坊为矩形,四周有坊墙,每面设一坊门,实行宵禁。坊内又被小街分为若干块,庭院式住宅列于其中。城内商业集中于市,按行业排列,围以市墙,四面开市门,中心有楼。坊、市实际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纵横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网,与宫城、衙城组成一个整体,唐长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后拆除坊墙,民居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自三国邺城以后,无论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规划修建或改建过的城市,大多平面规整,街巷方正,有一条中轴线,从现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县城中均可见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布置 中国有悠久的造园传统,而以兼供游赏、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园最具特色。这种园林南北朝以后渐盛,宋以后受山水画和诗词的影响而日趋精巧,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又不简单地摹拟自然,而是追求中国山水画和诗词的意境,以略带写意的手法,创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园多是人造景物,故叠山掘池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现出深山穷谷、绝壁危矶的效果。园景中山水花树与厅榭亭馆并重,建筑密度颇大,多随宜曲折布置,较少采用对称手法。至于大型园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常常划分成若干景区,在统一规划下分群组安排建筑。作为观景处所和点景,以尽力抒发自然风景之美为主,造景次之,与宅园手法有不同处,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则是一致的。
此诗于乾元二年(759)春二月,即两京克复后,相州兵败前,作于洛阳。当时平叛战争形势很好,大有一举复兴的希望。故诗多欣喜愿望之词。此诗凡四转韵,每韵十二句,自成段落。
第一段(从“中兴诸将收山东”至“万国军前草木风”)以歌颂战局神变发端。唐室在“中兴诸将”(即后文提到的李、郭等人)的努力下,已光复华山以东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报昼夜频传。《诗经·卫风·河广》云:“谁谓河广,一苇航之”,三句借用以言克敌极易,安史乱军的覆灭已成“破竹”之势。当时,安庆绪困守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故云“祗残邺城不日得”。复兴大业与善任将帅关系甚大,“独任朔方无限功”既是肯定与赞扬当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平叛战争中的地位和功绩,又是表达一种意愿,望朝廷信赖诸将,以奏光复无限之功。以上多叙述,“京师”二句则描绘了两个显示胜利喜庆气氛的画面:长安街上出入的官员们,都骑着产于边地的名马(“汗血马”),春风得意;助战有功的回纥兵则在“蒲萄宫”(汉元帝尝宴单于处,此借用。)备受款待,大吃大喝。“餧(喂)肉”二字描状生动,客观铺写中略寓讽意(作者一贯反对借兵于回纥)。从“捷书夜报”句至此,句句申战争克捷之意,节奏急促,几使人应接不暇,亦似有破竹之势。以下意略转折,“已喜皇威清海岱”一句束上,时河北尚未完全克复,言“清海岱”(海岱,指古青、徐二州之域)则语有分寸;“常思仙仗过崆峒”一句启下,意在警告肃宗居安思危,勿忘銮舆播迁、往来于崆峒山(在今甘肃平凉西)的艰难日子。紧接以“三年笛里”一联,极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安史之乱三年来,笛咽关山,兵惊草木,人民饱受乱离的痛苦。此联连同上联,恰是抚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壮,于欢快词中小作波折,不一味流走,极抑扬顿挫之致,将作者激动而复杂的心情写出。故胡应麟说“三年笛里”一联“以和平端雅之调,寓愤郁凄戾之思,古今壮句者难及此。”(《诗薮》卷五)
第二段(从“成王功大心转小”到“鸡鸣问寝龙楼晓”)逆接篇首“中兴诸将”四字,以铺张排比句式,对李豫、郭子仪等人致词赞美。“成王”即后来的唐代宗李豫,收复两京时为天下兵马元帅,“功大心转小”云云,赞颂其成大功后更加小心谨慎。随后盛赞郭子仪的谋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书王思礼的高远气度。四句中,前两句平直叙来,后两句略作譬喻,铺述排比中有变化。赞语既切合各人身分事迹,又表达出对光复大业卓有贡献的“豪俊”的钦仰。“二三豪俊为时出”,总束前意,说他们本来就为重整乾坤,应运而生的。“东走无复”以下六句承“整顿乾坤济时了”而展开描写,从普天下的喜庆到宫禁中的新气象,调子轻快:做官的人弹冠庆贺,不必弃官避乱(“忆鲈鱼”翻用《晋书》张翰语);平民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鸟之有归巢;春天的繁华景象正随朝仪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宫禁,天子与上皇也能实施“昏定晨省”的宫廷故事。上上下下都是一派熙洽气象。
喜庆的同时,另有一些现象却是诗人断乎不能容忍的。第三段(从“攀龙附凤势莫当”至“后汉今周喜再昌”)一开头就揭示一种政治弊端:朝廷赏爵太滥,许多投机者无功受禄,一时有“天下尽化为侯王”之虞。“汝等”二句即对此辈作申斥语,声调一变而为愤激。继而又将张镐、房琯等作为上述腐朽势力的对立面来歌颂,声调复转为轻快,这样一张一弛,极富擒纵唱叹之致。“青袍白马”句以南朝北来降将侯景比安、史,言其不堪一击;“后汉今周”句则以周、汉的中兴比喻时局。当时,房琯、张镐俱已罢相,诗人希望朝廷能复用他们,故特加表彰,与赞“中兴诸将”相表里。镐于去年五月罢相,改荆王府长史。此言“幕下复用”,措意深婉。这一段表明杜甫的政治眼光。
第四段(从“寸地尺天皆入贡”到篇终)先用六句申“后汉今周喜再昌”之意,说四方皆来入贡,海内遍呈祥瑞,举国称贺。以下继续说:隐士们也不必再避乱遁世(“紫芝歌”为秦末号称“四皓”的四位隐士所作),文人们都大写歌颂诗文。至此,诗人是“颂其已然”,同时他又并未忘记民生忧患,从而又“祷其将然”:时值春耕逢旱,农夫盼雨;而“健儿”“思妇”犹未得团圆,社会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均有赖战争的最后胜利。诗人勉励围邺的“淇上健儿”以“归莫懒”,寄托着欲速其成功的殷勤之意。这几句话虽不多,却唱出诗人对人民的关切,表明他是把战争胜利作为安定社会与发展生产的重要前提来歌颂的。正由于这样,诗人在篇末唱出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和诗章的最强音:“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这首诗基调是歌颂祝愿性的,热烈欢畅,兴会淋漓,将诗人那种热切关怀国家命运、充满乐观信念的感情传达出来了,可以说,是一曲展望胜利的颂歌。诗中对大好形势下出现的某些不良现象也有批评和忧虑,但并不影响诗人对整体形势的兴奋与乐观。诗章以宏亮的声调,壮丽的词句,浪漫夸张的语气,表达了极大的喜悦和歌颂。杜诗本以“沉郁”的诗风见称,而此篇在杜甫古风中堪称别调。
从艺术形式看,采用了华丽严整、兼有古近体之长的“四杰体”。词藻富赡,对偶工整,用典精切,气势雄浑阔大,与诗歌表达的喜庆内容完全相宜。诗的韵脚,逐段平仄互换;声调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张,于热情奔放中饶顿挫之致,清词丽句而能兼苍劲之气,读来觉跌宕生姿,大大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王安石选杜诗,标榜此篇为压卷之作(见《王临川集》卷八四《老杜诗后集序》)。今天看来,无论就感情之充沛,结撰之精心而言,《洗兵马》都不失为杜诗的一篇力作。
1 关于英字开头的诗句
关于英字开头的诗句 1求以英字开头的诗句
以英字开头的诗句: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李白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赠张相镐二首》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陈情赠友人》李白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寄上吴王三首》李白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李白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李白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
2求以英字开头的诗句
以英字开头的诗句:
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
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李白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赠张相镐二首》李白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陈情赠友人》李白
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寄上吴王三首》李白
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送长沙陈太守二首》李白
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李白
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李白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
3以英开头的12字诗句
以英字开头的诗句: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
——《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李白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赠张相镐二首》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陈情赠友人》李白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寄上吴王三首》李白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
——《送长沙陈太守二首》李白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送张秀才谒高中丞》李白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
4头一个字有英的诗句
头一个字有英的诗句
英雄去尽羞容在----- 汪遵乌江
英雄一去豪华尽----- 许浑金陵怀古
英雄立马起沙陀-----严遂成 三垂冈
英僚携出新丰酒-----王昌龄送郑判官
英名何用苦搜奇-----司空图携仙箓九首 其七
英俊奔波遂吃虚-----孙棨题刘泰娘舍
英雄见事若通神 -----杜甫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六
英雄亦到分香处-----罗隐邺城
英英香蕙莹朝华----- 文天祥所怀
英雄未肯死前休----- 文天祥纪事 其六
5带 英 字古诗词
《咏司马彪续汉志》李世民
二仪初创象,三才乃分位。
非惟树司牧,固亦垂文字。
绵代更膺期,芳图无辍记。
炎汉承君道,英谟纂神器。
潜龙既可跃,逵兔奚难致。
前史殚妙词,后昆沉雅思。
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
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
梅山未觉朽,谷水谁云异。
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
凤戟翼康衢,銮舆总柔辔。
清浊必能澄,洪纤幸无弃。
观仪不失序,遵礼方由事。
政宣竹律和,时平玉条备。
文囿雕奇彩,艺门蕴深致。
云飞星共流,风扬月兼至。
类禋遵令典,坛壝资良地。
五胜竟无违,百司诚有庇。
粤予承暇景,谈丛引泉秘。
讨论穷义府,看核披经笥。
大辨良难仰,小学终先匮。
闻道谅知荣,含毫孰忘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它三曹鼎立、七子雄发,踵接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兴起了第一次文人诗的 ,奠定了文人诗的主导地位,形成了遒劲阳刚、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安文学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r、刘桢)为代表的耀若星辰的人物中,有这样一位惊才绝艳的集大成者,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岁能诵、倾尔能赋、七步成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被钟嵘推为建安之杰,他就是引领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三曹中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
聚光灯下的天皇贵胄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他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时值天下大乱,自幼随父转徙于军旅,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消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北中国大体统一,才安定下来。
曹植一直生活在富有浓厚政治、文学氛围的家庭中,深受时代的熏陶和父亲曹操的影响。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英豪曹操,非常爱惜文才,身边网罗了不少有才之士,曹植在这种文学氛围中如水得水,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才能,幼年即崭露头角。他十岁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同时,还长于书法绘画、熟悉乐曲,爱好舞蹈、击剑,可以称得上是多才多艺,曹操对他颇为宠爱。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援笔立成,一挥而就《登台赋》,第一个交卷,曹操看后,赞赏不止,此后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王位传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
可以说,曹植是真正的天皇贵胄,他的父亲曹操是当时北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他的母亲武宣皇后卞氏后来成为魏武帝曹操的正妻,与他一母同胞的哥哥曹丕是魏武帝曹操的嫡长子。与同被称为三曹的哥哥曹丕相比,他多了一份才气和率性;与后来的魏晋名士嵇康相比,他多了一份清贵与显赫;与亡国之君李煜相比,他多一份乐观与豪迈。做为一名自幼便深受父亲宠爱、几度欲立为嗣的皇子,他前期一直是在聚光灯下,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过着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他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其鲜衣怒马、斗鸡宴乐的糜烂情状。如《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生动描写了其骑射之妙,游骋之乐。然他又与一般的贵公子不同,并未沉迷于斗鸡走马之中,而是胸怀大志,欲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他前期的诗歌慷慨豪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他的名作《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充满豪壮乐观的精神,寄托了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他的《薤露行》则以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和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自许,表现出他的远大政治抱负和文学上的高度自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