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四航天员首次出舱看点解析:中国式的浪漫是怎样的?

神十四航天员首次出舱看点解析:中国式的浪漫是怎样的?,第1张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一直在突飞猛进。继神舟12 ,13号以后,神舟14号又突破了很多第1次。神州14号的设计更加先进,更加方便宇航员进出舱门,而且对宇航员的安全更加有保证。宇航员出舱更加舒适,便捷,安全。他们更加从容地”走出家门,遨游太空“。

神舟14号的舱门是一米宽的设计,更加方便宇航员穿着笨重的宇航服自由出入。而且神舟14号舱门的打开非常便捷,只要宇航员用手轻轻扳动一下门把手就可以把门打开。是一种刚与柔的平衡,利用杠杆放大原理找到平衡点,这样的话宇航员就会很省力。这次出仓的仓门作为航天器机构中的复杂产品设计结构复杂,涵盖了密封,传动,锁紧,导向,润滑,人机工效等学科。既给宇航员打开舱门提供了方便,又给宇航员安全出舱提供了方便。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式的浪漫。

而且宇航员的安全绳索长达10米。有效的连接了宇航员和神舟14号航天舱。而以前的有效长度仅有一米多。而这个安全绳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证明,它能够经过数万次的扭转牵拉,还能保证宇航员的安全。能够最大范围的让宇航员在航天舱外活动,完成航天舱外的科学试验。而且这种安全绳采用了耐空间辐射的特殊包裹附材料。还采用了辅助排绳,滑轮组引导钢丝绳排绳。而且此次宇航员在航空任务执行过程中有云台灯照明。宇航员在空间站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手机应用调节舱内照明,环境睡眠模式等各种模式。创造最佳舒适的环境。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和睡眠。

虽然科研很重要,但是科研人员能够舒适的工作更重要。科研人员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科学家不仅要讲究效率,更讲究安全,便捷和舒适。让我们的航天员开开心心的工作,平平安安的归来。

中国航天起名很浪漫,关于航天起名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一、嫦娥四号发射的任务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但月球怎么说也是个胖大个儿,巨大的身子完全挡住了地球和月背探测器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怎么办那就先给这对“苦命鸳鸯”把鹊桥搭好!于是便在嫦娥四号探测器升空之前,先发射了一颗为它提供通信支持的中继星,而这颗中继星,就顺理成章的被命名为“鹊桥”。怎么说呢!就还……挺浪漫的,看个航天工程也能被喂到狗粮我真的没想到。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从小到大我都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这个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最早被记录在《淮南子》等书中。可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在字里行间还埋藏着古人对于星辰的崇拜和向往。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先人们想奔的月,我们来完成!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这项工程的名字,就叫做“嫦娥工程”。我们的嫦娥四号虽然不如故事中的那般飘然飞仙,但仍然给祖先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嫦娥”奔月

“穿过地球大气层,我奔向月球”

“嫦娥”来源于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它有着古人对于星辰的崇拜与向往。先人们想奔的月,现在我们实现了。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中国嫦娥工程分三期实施,俗称“绕落”回”探月工程“三步走”。

二、同宿“望舒”,参辔“羲和”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给新发现的系外星系命名的方式都很简单粗暴,大部分都是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编号,显得非常“直男”。所以IAU(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组了一个全球的局,给每个国家提供了一个命名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机会。分配给咱们命名的是围绕K巨星HD173416运行的类木巨行星HD173416b。这可乐坏了一群爱起名字的天文爱好者们。在67份有效的名字提案里,最终确定了“望舒”和“羲和”这两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名字。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羲和”是太阳女神,同时也被大家认为是古时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望舒”在故事中是一名为月亮驾车的女神,也被当做月神。用这两个天界之神来命名,非常有中国味道。

“嫦娥”“神舟”“天宫”“天问”,名字,从来不只是名字。它是历史、是传承、是梦想,是向上仰望。当这些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名字相结合时,更能体现中国式的智慧和浪漫。

李涛:神舟“第一开”

9月28日16时38分,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安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第一架搜救直升机舱门打开的瞬间,一名搜救队员快速冲向返回舱落点,在指挥长下达开舱命令后,熟练地打开返回舱,三名航天员稳坐其中,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打开舱门的搜救队员就是李涛,主着陆场救生回收队空中分队一班班长。从1999年至今,李涛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所有任务,每次返回舱的舱门都是由他打开,因此,他也被队友们亲切地称为神舟“第一开”。

1999年7月,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毕业的李涛被幸运地分配到了刚刚组建的着陆场站救生回收队,成了一名搜救队员。当知道救生回收队是中国航天部队中唯一一支专业担负航天器回收任务的部队时,李涛激动万分,自己的工作同载人航天事业联系在了一起,与宇航员的生死安危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多么神圣、多么自豪的工作啊!特殊和神圣,使李涛在兴奋之余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1999年8月,李涛被派往北京航天部五院学习返回舱的扶正、开舱门、吊装固定技术和某型号电台的操作使用技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专业学好,把业务搞精,做一个优秀的搜救队员。在方师傅的指导帮助下,李涛对飞船返回舱及其舱门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通过数百次的操作练习,熟练地掌握了返回舱吊装固定工具的安装方法和返回舱舱门的开启技术。并对某型号电台的原理及操作、组网方式、系统原理、频率频段、信道分配,及电台的接收机、发射机、双工器等集成电路中的具体电路进行强化学习,详细作了学习笔记,这也促使他迅速成长为救生回收队的骨干力量。

神舟七号任务前,李涛独立编写了《返回舱吊装固定操作规范》,并和其他同志一起编写完成了《返回舱现场处置程序》,使返回舱现场处置有据可循,有章可依,为任务中返回舱舱门的快速顺利开启提供了可靠依据。

张学亮:神舟“第一抬”

刚听到抬航天员的工作时,笔者一直以为是个体力活,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行了,是与张学亮的谈话改变了笔者的这种印象。

初见张学亮,只见他黑黑的脸庞,一米八几的大个,感觉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但与他细细聊起抬航天员的工作,笔者却发现他是个非常细心周到的人。抬航天员,首先要的是两个人的配合,自己再有力气,如果与同伴配合不好也不行。两名队员不仅要身高相似,而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步伐、手势和所用力气都要均匀相等,这就需要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有任务时的默契。

神七任务前,每次训练张学亮都格外认真。“航天员从太空回来,身体很虚弱,我们轻微的晃动,对他们来讲都是难以承受的。”长期的训练磨合,他与队友几乎达到了每迈一步都一致的地步。

9月28日傍晚,航天员出舱并进行了近1个小时的地面重力适应后,由6名搜救队员抬上搜救直升机。张学亮与队友是第一组,抬的正是翟志刚。“当时心里甭提多激动了,我能听到他均匀的呼吸声。”当把翟志刚送到医监医保直升机后,张学亮才意识到,由于刚才过于专注,手都有些抽筋了。

裴俊:神舟“第一吊”

“虽然没有见到航天员,但我的工作却是载人航天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神舟七号救生回收队的一员,裴俊每次都见不到航天员本人,他的主要职责是,开着特装吊车,处置神舟返回舱,被誉为神舟“第一吊”。

参加过6次神舟飞船任务的裴俊,在站里细心是出了名的。开特装吊车,不仅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对返回舱的外部结构很熟悉,才能在吊装时一步到位。为熟练操作,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苛刻,由于吊装返回舱平时很难有机会练习,他便自己想办法,在吊钩上固定一支筷子,操作着吊臂往啤酒瓶子里放,每次的精准度都在厘米级,就是像这样长时间的磨炼,终于锻造了他“一抓准”的本领。

神七任务前,裴俊还针对场区风沙大、草原夜间温度低,吊装照明设备极易损坏的特点,对设备重点加以检查和保养,减少故障的出现率。有一次,他发现照明设备的电动升降装置异常。他在寒冷的天气里对设备的机械装置进行检修,检修过程中由于天气冷三用表失效,他就将三用表放到自己的怀中,用体温为三用表加热,当三用表能正常工作时他赶紧拿出来测量;一会温度下降,显示器失效,他又放入自己的怀中……就这样,他一次次的反复,经过一个下午的时间,终于把故障排除。

其他的贴不下了/到这儿来看

http://wwwwnxkcom/jiazhang/anli/2008072312637html

http://hibaiducom/%F6%CE%D3%EE%CE%DE%CF%DE/blog/item/61f0a7fc14a675fbfd037f36html

众所周知,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速度很快。也给国人带来了很多的惊喜,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今年的元宵晚会上,我们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就弹奏了一曲茉莉花,这段表演着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当音乐与航天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其实航天人员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比如在睡觉的时候,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睡袋,这给了他们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而且也保证了每位航天员的隐私。其实更大的好处是为了他们在轮流工作的时候,不受到对方的干扰,这个设计还是很人性化的。之前会有很多网友说这个睡姿真的好可爱呀,躺在那里就像一条鱼一样。还有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就是睡觉了翻个身会不会飘起来呢?总之,人们对宇航员的生活状态还是很关心的。更多的则是体现了我们对航天员的一种祝福,希望每一位航天员都能够休息好工作好,为我们的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是,航天员的起床铃声也是不一样的。大部分的铃声都是音乐和大自然的融合,而且这些铃声是可以点播的,这也是帮助航天员有一个很好的心态。那么这些铃声是怎么传到太空上去的呢?那就是音乐铃声是从地球的航天中心发射到太空中的,真是可以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要想工作的好,就要有一个很健康的体魄。航天员们每天大概在七点半左右就可以一起吃早餐。他们的早餐也是很丰富的,而且重复率很低,不需要复杂的加工。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黑椒牛柳,在太空中也是都可以吃到的,以酸辣为口味,为航天员开胃。

 

七夕佳节,是牛郎织女在天河团聚的日子。这个古老、浪漫的传说蕴含着中华儿女对广袤星空的美好畅想。8月14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来祝福:“牛郎织女在天河团聚,我们在‘天和’舱向大家送上祝福!”“我们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中,祝大家幸福美满!

对此,网友表示:“向祖国的好儿女航天员致敬。祝福你们平安吉祥。完成祖国人民交给你们的任务。”“拜托聂将军,路过鹊桥的时候,代我在桥上留下个签名吧,好吗? 我叫‘骄傲的中国人’。”

延伸阅读——“航天员**姐”与飞天女神联袂开启大唐秘境

8月13日晚,河南卫视播出了中国节日系列之七夕节特别节目——七夕奇妙游。故事的开场,一个独自在空间站过节的航天员看到了一场流星。没想到的是,一名衣裙飘曳的飞天也出现在浩瀚的星空中。与她牵手后,一道通往龙门石窟的“天门”便打开了。

龙门历史之古老,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胜极于唐。建造石窟时所用的彩绘,如今多已褪色。而这场“七夕幻梦”的开场,便是霞光照亮斑驳的石窟雕像。镜头拉远,那名将航天员带回大唐盛世的飞天,正飞掠过石窟前的伊河。

陡然间,天色变换,石窟内亮起佛光,飞天则缓缓飘落。至于佛像正前方时,她忽的幻化出分身无数,手中拿着各种古朴的乐器。一时间,仿佛石窟中的飞天塑像化作真人,有的凌空飞舞,有的侍从护法,有的奏乐,有的歌咏,有的舞蹈,有的散花,有的持物供养……而他们背后,佛像庄严。这还没完。  

随着飞天们转过身,一道天门再次打开,龙门石窟里的另一道经典形象——金刚,也出场了。这些金刚的定妆照在节目预热时就放出过,每个定格的姿势都是从洞窟已有的金刚塑像中拓印而来。

此外,尽管塑像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但化妆老师们仍然给舞蹈演员设计了十分具有古典美的彩绘造型。相比于飞天的飘逸,他们的舞蹈动作也更刚硬。团体造型也极富创意。但最惊艳的还在最后——飞天与金刚化作金色尘埃,附于雕塑之上。

而佛像们,竟在一瞬间,变回刚建成时熠熠生辉的样子。而在这场惊艳的开场舞后,那位“航天员**姐”也被飞天一把拉入千年前的洛阳。在千年前的洛阳古城,她遇到了月老,见识了世间万般爱情,甚至碰到了白居易。而被这些情节串联起来的,则是一个又一个,传统色彩极浓重的七夕节目。

以上内容参考 光明网-中国航天员从太空发来七夕祝福:祝大家幸福美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370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