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是出自李白曾写给孟浩然的试,如此直白的表述,不难看出李白对他的喜爱。如若问其为何如此钟爱孟浩然,个人认为必然是孟浩然的性格,以及他身上有着李白向往的那种清高,淡然,随性。
李白是潇洒自由之人,这毋庸置疑,所以在遇到同样品性的人才会觉得惺惺相惜,尽管孟浩然比之大了十二岁,却丝毫没影响两人之间的情谊。诚然,孟浩然才情横溢,文采风流,年少成名,在文艺界足以与李白媲美,而除了才情之外,他的浪漫他的清高他的气节更是为李白所崇敬。
虽说孟浩然是当时唐代诗人的顶峰,但在我看来,他的人生并非真的如此风流,至少在前半生不是的。他此前曾多次委婉得表达过自己想要做官,因为他有着达济天下的理想,可是却一次次落败,即使后来有王维等人的举荐,却也因种种原因不得遂愿,这无疑给他增添了苦闷,想想都是无奈。
半辈子都过完的孟浩然才真正的找了自我,他开始以一种浪漫的形式归隐,他开始放飞自我,他开始去做那个风流天下闻的清高诗人,我想这或许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救赎。试想,如若他真的为官,以他的那种清高,不会刻意阿谀奉承,他又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光明的仕途,多半也是和王维一样,一生都在官场边缘,不如这样,挣脱世俗,活出自我,让心归于平静。
提起大诗人李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李白一生写了数不胜数的诗词,迄今能收录集结的诗歌作品就有上万首,用作品等身来形容一点都不算夸张。在李白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里,除了能感受到他博大的英雄主义情怀外,也能看到很多历史人物的影子。这些历史人物的影子出现在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里,人数竟然达360人之多,有古代建立不休功业的古代帝王,也有著作等身的古代圣贤;有春秋时期启蒙大众的哲学大儒,也有运筹帷幄、连横合纵的谋略家,总之被李白写进诗的都是一些大人物,都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咖级网红。为何李白在他的诗文里这么喜欢写古人呢?
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一个想把自己一生奉献给大唐或者说唐玄宗的热血青年。李白后面虽然在工作中遭遇了很多不公正待遇,但他对大唐帝国的热爱却没有丝毫的改变。他把自己想象成历史上出身平民,又能为国效力,忠诚圣君的古人。他在《梁甫吟》写道:“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找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辑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聘雄辩,靓女缀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李白在这首诗里写了两个他可以对标和效仿的历史人物,前一段写的是屠叟,后一段写的是高阳酒徒。李白希望自己像这两个古人一样,满怀激情,只要能遇到一个欣赏自己又有大格局的老板,他也能建立姜子牙和骊食其一样建立同样的功业。
从这里我们可以开出,李白当时虽然是三十而立之年的文艺青年,但他的知识面很宽,思想很成熟,绝对要比我们现在我很多明星的文化水平高出许多。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 他之所以在自己的诗里赞美姜子牙和骊食其,是因为在这两个人身上,都有李白自己的影子,寄托着李白风云际会、建功立业的个人情怀,抒发了自己强烈的上进心。
李白一生对古人的效仿和歌咏,寄托着他对现实的认可和感慨,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和丰满的人生,然后在现实中他处处碰壁,伤痕累累。他想效仿古人,却又不愿意向现实低头;他想退隐山林,却又不愿意放过为国工作的机会;想得到大唐两任皇帝的认可,却又不愿意改变自己。在这样两种思想的交织中,李白表面上洒脱自如,实际上内心无比痛苦。
在这样的矛盾中,才华横溢的李白却浑然不知,他能看清历史,却看清不了自己,效仿古代圣贤,却救不下子性命,最终却被现实吞噬了自己的生命。他要效仿的古人,也只能停留在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里,让后人看到的是一个更加清晰的李白以及他的理想。
因为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