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清朝期间沈复字"三白"写的《浮生六记》。里面的女主角陈芸,被林语堂感叹为:人世界最可爱的女人。
然读下来,从我的角度看上去,芸娘遇见了沈三白却是在爱情和家庭中经历了坎坷不幸,颠沛流离的一生。
芸娘从小没了父亲。只有母亲和弟弟两个亲人,家徒四壁。芸娘在这样的环境中,精通纺织、刺绣、缝纫等女工。三个人的生活靠芸娘的十指为生。就是这样的生活却没有磨灭芸娘读诗学文的热情。能写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
因芸娘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自幼熟悉,又互相默认对方是知心爱人,所以13岁便定了亲。在沈复的眼中,芸娘眉清目秀,顾盼生辉,使理想中的爱人。芸娘看三白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新婚燕尔,沈复的家庭条件当时还算不错。应该是过了一段衣食无忧,举案齐眉的幸福生活。然成家后的沈三白没有自己的担当,自己的收入一直不能供芸娘和两个小孩的家用。前期与其父母生活时,毫无生存的危机感。
新婚前期的一段日子里,是有一段诗生活的。两人爱好相同,与朋友对酒当歌,吟诗作画,游山玩水,将平淡的日子过成了诗。
然而诗却不能代替生活。沈复和芸娘的生活并没有一直幸福下去。首先结婚后,沈复的收入不足以给芸娘和他们的女儿青君,儿子逢森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开销常常依靠父母的资助,才得以解决温饱。
沈复自诩:讲情谊,重承诺,性格直爽,不拘小节。然却是愚孝,加没脑子。为什么这样讲:首先当芸娘和他父亲因为写信的缘故有了误会。明明是婆婆怀疑芸娘代笔讲述事情不妥当,不让芸娘写家书。可却被他父亲认为是芸娘不屑于代写家书。在这误会之中,儿子和父亲之间本来三言两语就能解释好的事情,可沈复却始终没替芸娘辩解。
当然芸娘自身也有点糊涂,或许也是当时的环境所然。竟然有事不直接说开,还替小叔子担保借钱,又替公公找小妾,却还瞒着婆婆。最后弄得里外不是人,被公公,婆婆,小叔都厌恶。
其实沈复的小叔从让芸娘担保借钱开始,就有可能是别有用心。文中开始说:沈复是被他父亲过继给了他堂伯父了,父母偏心也是很正常的。或许总感觉小儿子更亲一点。后面因为沈复替朋友担保,朋友卷款逃跑。又因芸娘和"憨园"来往过于密切等缘故。两人一再被赶出家门,却又没有独立生存的资本,直接导致了他们后面的生活颠沛流离,坎坷不已。
芸娘对沈复的爱更多的像是一种惺惺相惜,知己的爱。却少了一份醋意,而对名妓女儿"憨园"的爱,却又显得如此的不同。文中有"从那日起,芸娘没有一天不谈论憨园"。心心念念要把"憨园"介绍给沈复做小妾。文中说"憨园"是"一泓秋水照人寒"的俊美人。
真正的爱是不喜欢与人分享,可芸娘的爱却是为老公沈复亲自找小妾,最后没成功,却得了"咯血"的毛病。临终还感叹人心不古。"浮生六记"里沈复的回忆是深情,却也仅仅是深情的回忆而已。却看不见他身为爱人的担当和责任。如果说沈复没钱,他却有钱在广州召"喜儿"。
可芸娘在生命的最后却借居在别人家。自己的女儿和儿子。一个早早的给别人家做童养媳,一个早早夭亡。一家四口,凄凄惨惨。而他自己的生活却是又取了个小妾重入春梦。
如果回忆应该是深情,那沈复和芸娘这一生的深情也只是落花流水一场空。家不成家,只剩了一个回忆而已。
总说《浮生六记》男人爱看,女人不能看。男人是找到了想象中的浪漫的芸娘。可芸娘的泪,芸娘的苦却都是沈复带给她的,只是她自己也不明白而已。过去和现在一样,女人如果只有恋爱脑,却看不清风花雪月背后的残酷,结果总究是悲情的。
生活的享受亦为艺术的延伸,生活的艺术亦是抒情的哲学。在忙碌、焦躁、闲适的生活百态之中是否可以用一种轻逸、愉悦的哲学气质在生活的哲学中找到论据。我们常纠结于生活的琐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却将诗与远方置之于身后,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充斥下生活必将俨然无趣,不要为生活而生活,要将生活发挥出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时代觉醒万物复苏更应以现实为基点,以幽默的视角来看梦想。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苏东坡的遗世独立,前人创造后人瞻仰,在忙碌的时代给心灵一番净土,过得智慧生活,看云卷云舒。
·时代觉醒 将何去何从
人类的情绪都来源于生物性的感知,时代的变迁是人类发明成果促成的导向,用科技的手段将生活推向另一高度,所有的创造成果都将成为人类的附庸,而在此时人们却因工作疲惫不堪,生活难以达到想要的高度而焦虑聒噪。医学的发展将人类的寿命不断提高,拥有与病魔作斗争的基本条件,而我们的生活质量与之前人发生的怎样的变化,是否利欲熏心一直谨慎游走于法律的边缘、是否起早贪黑只为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忘记奋斗的初心。我们努力成长可却终会老去,是否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快乐为原则方能长久,淡于名利钟于生活。
人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源,林语堂先生说:“我以为这个世界太严肃了,因为太严肃,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快乐的哲学以为调剂。”时代太匆匆已让我们目不暇接,作为一个本体的活动应当辩证的去看待并分析问题的本质。我们由出生开始变被安排了家人由开始家人对“我”的责任与义务逐渐会演变为“我”对于家人的责任与义务,而我们与家人相处共同生活是否能够更好的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未知的可能,生活永远会有缺憾,对爱的坚持,让我们不断成长并学会包容。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已压抑我们太久,不能够去真正的乐享生活,而我去接受《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时所感触最深的便是林老先生给我们生活的启发,由分析各国人类不同的性格特征来给予我们更直观的感受,使人类相互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古到今由内及外浪漫主义的作家诗人们以他们的生平为最好的记录来给予我们精神上相同的方式,林语堂先生的自由旷达,陶情闲逸的性格亦为当代人所向往的高度。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同时也为林语堂先生这种生活的哲学的先导,宋代尚意的风气与苏东坡的思想观点相吻合,时代的风气促成了一代伟人的诞生,他的“不作为”是非无意实则有意,他们的不循规蹈矩使文学、书法的成就走向高峰,用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诠释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我们拥有放浪不羁的野性,却往往迫于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而小心翼翼的行走着,不敢释放自己,那样的亦步亦趋胆小甚微。生活是否可以多一点野性多一点可能,中华民族四千年的思想文化将我们推向高峰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了解本质,这在一个民族史上是难得可贵的。而我们的哲理性却将实效性压到最低使得这个民族难得有狂人的出现。我们的观念应当去与时俱进禁止自我膨胀,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需要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双方共同牵制使民族文明得以进步促成长久发展去应对不断地变化与挑战,理想并不是一定要实现,而是我们为实现更好的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指向灯。
民国时期多出英才,林语堂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以闲适的生活态度在民国时期以独特的存在。林老先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一生斗文,鲁迅先生以忧国忧民的大文豪出现在世人面前与林语堂先生这般“逸趣闲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个性鲜明,气质相通,若观点不同必据理理之。鲁迅死后,林老先生在《鲁迅之死》一文中称:“鲁迅与其说是个文人,更像是战士,拿的不是笔,是剑。”那么,林语堂先生更像是民国时期特定的文人绅士,以平和乐然的心态面对事物,用演讲用文章去渲染,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因为时代的转变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去发现世界感受美,对于林语堂先生书中所提到的悠闲地享受生活wake up and live 这般状态亦或是通过忙碌得到金钱上的满足不断地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都并没有任何冲突,林语堂先生在书中自序中提及:“一切舍取都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仅是作者生活所得的经验个人观点并不作为不朽的真理出现,而书中的观点并不是要一定强加于个人,是作为一种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所表达出的观点。供人们去体会去欣赏而并不是被迫强加。
·找准定位 感受生活妙趣
书中的观点对我影响甚大,感受到时间的永恒而我们个体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我们努力生活活出真我,只为不枉此生几十年的短暂时光,或许我们生来就不是为改变世界,而是去感受世界,与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应该把生活加以调整,在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要先学会懂得享受生活,以自然悠闲地态度处事。不是只为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尽管忙碌于工作忙碌于学习也是为了生活,只是需要在每天的奔忙之中调剂出些许时间去与家人相问候,与朋友喝酒聊天谈天下,给予自己空闲时间与书为友,不要忘记享受生活,不要忘记生活本真的样子,免于得不偿失。
林语堂先生的文笔之中带有东方的神秘色彩,往往让人目不暇接读其书作必赞叹其观点。《生活的艺术》一书带给我新的价值观,让我对于曾经的认知有了新的改观。书中探讨生命寻求心灵的价值,以一代文豪的视角让我对于日常事务的认知有了新的观点与看法,以愉快的方式感知了哲学的存在,林语堂先生独特的文笔让我在读书中已然在享受生活。
生活如同进行绘画创作,我们生而白纸一张,是学习使我们成长,是阅历使我们绚丽将人生绘成完整的作品。品读林语堂先生的文字身心便随他到那个娴静雅意的世界中去,林语堂先生书中提到:“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读他那轻巧的文字,总是以幽默睿智的笔尖去抒情达意,去书写那旷世哲学巨作。仿佛置身于大同社会,人们仁慈和善,邻友相亲互帮互助,态度坦然淡泊名利,为人诚恳不失热情,这不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人们所一直追求的社会也正是未来将会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吗。
书中对于生活的态度生活的享受不也正是提醒我们现代社会生活悠闲地重要性,人类总是在忙碌可是这种忙碌总是在为工作事业,而不能以自己的本心,我们任劳任怨终其一生终究能够得到什么,抛去工作的劳累,提高生活质量,有闲适的时间去品茶、静坐、旅行。我们总是能够在行走的过程中寻找自己潜藏的魅力,激发自己未知的可能。
生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修行。我们终其一生不能碌碌而为,需要有一个信念去支撑我们的意志为其努力,无论杰出亦或平庸都将为之努力。我在们对理想的追求时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快乐为原则。在短短的几十年生命之中,究竟什么对于我们才是重要的,在价值观的取舍中应当做出怎样的决定,究竟是金钱的魅力还是身体的健康,究竟是地位的高低还是生活的享受,孰轻孰重我们应当仔细甄别。无论怎样的选择切勿让自己在痛苦中挣扎,百年之后回首一生,对人生怎样的定位变会收获怎样的回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
《生活的艺术》此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自身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究竟怎样去实现我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生活并不尽如人意,情绪难免会受到外界的波动,畅然的心态去平和面对,体验生活去品味百态人生。当我们经历苦难时不放弃从生活中寻找动力,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周围环境的改变切勿影响本心,以仁和的心态去平复周围的浮躁,在喧嚣的浮华中寻求一番净土自由旷达怡然处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