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托姆布雷,旧世情怀的抽象艺术】塞托姆布雷

【塞·托姆布雷,旧世情怀的抽象艺术】塞托姆布雷,第1张

  去年7月5日,这位20世纪最难以捉摸的艺术家最终长眠于罗马,享年83岁。这一消息是就是由常年代理他作品的高古轩画廊宣布的。自从第一间高古轩在80年代中期于纽约开幕,托姆布雷就已经是画廊的台柱,过去25年再次举办过多次展览,甚至有不少人认为高古轩2007年在罗马开画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取悦住在罗马市郊的托姆布雷。作为他多年的好友的高古轩画廊老板拉里·高古轩在其去世后说:“艺术世界逝去了一个真正伟大的天才。尽管这些年来托姆布雷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但是他从来没有回到象牙塔里,他一直乐于并且坚持活在当下。在他的盛名之下,掩饰不住的是他老顽童般的玩世不恭和源于天性的幽默感,更重要的是,他自始至终对艺术的谦卑。对于我个人来说,失去这样一位朋友,我的悲痛和他的家人一样难以形容。”

 托姆布雷的一生宛如一部讲述着前世今生的精彩故事,这位出生在弗吉尼亚州列克星敦的美国人一生都怀有一个异乡梦,这个理想的乌托邦已经早已湮没在废墟之中,但那些微弱的痕迹如同他作品中无序而错乱的笔触如影随形。

 欧罗巴的古典冥想

 托姆布雷于1928年出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列克星敦,原名埃德温·帕克·托姆布雷(Edwin Parker Twombly)。他的父亲曾经是一位职业棒球手,因为崇拜外号“旋风杨”(CycloneYoung)的传奇投手丹顿·楚·杨(Denton True Young)而给他取了同样的昵称,谁都没想到,这个昵称缩写“塞”(Cy)会成为一位被世人铭记的艺术大师之名。

 从14岁到18岁,年轻的托姆布雷在老家和一位西班牙艺术家皮埃尔·多德(PierreDaura)学习当代欧洲艺术。19岁和20岁的时候,他入读波斯顿美术馆附属学院。22岁那年,他获得了奖学金资助去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艺术,在那里开始接触抽象派画家罗斯科和波拉克等人的作品,并且认识了日后同样成为著名艺术家的高年级学长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Rauschenberg),在劳森伯格的鼓励下,托姆布雷不久后又去卡罗莱纳州的黑山学院求学。

 托姆布雷的求学之路让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现当代最耀眼的艺术明星。正值抽象表现主义的盛期,弗兰兹·克莱因(Franz Kline)和罗伯特·玛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都在黑山学院任教,他们的艺术理念无疑影响了托姆布雷早期对艺术表现中抽象和再现关系的态度。玛瑟韦尔还安排了托姆布雷在纽约库兹画廊(Kootz Gallery)的第一个个人画展,个展中展出的作品体现了融合克莱因黑白的表现主义风格以及保罗·克利那稚拙的、孩童般的早期风格。战后第一个反学院诗歌学派“”就是在那里诞生。美国前卫诗人和文学家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时任黑山学院的校长,他于1950年发表的文章《放射诗》,对托姆布雷的艺术风格显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诗的每一部分都是高度的能量结构,也应是能量发射器。”不少艺术批评家解读出托姆布雷作品里那些无章的诗意性几乎就是“放射诗”中“形式只是内容的展开”的最佳注解。在托姆布雷一生的作品里可以不间断看到诗歌体裁的介入,比如1985年完成的作品《感伤绝望地看待玫瑰》就是引用里尔克、鲁米和兰帕德的诗描绘出了死亡和重生的韵律。

 在黑山学院,托姆布雷不仅接受着艺术表现技能的培养,更孜孜不倦地积淀着对古典人文的诉求。广泛的阅读成为他日后众多晦涩隐喻的源头,他与劳申伯格一起读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文化指南》,受庞德的启发阅读维吉尔的作品,在1973年的“维吉尔”系列中,“Virgil”的字母成为画面唯一的主题和内容。帕萨尼亚斯(Pausanias)的《希腊志》以及早年游历日本的菲诺罗萨(EFenollosa)论述日本艺术的书籍都开阔了他的视野,这些阅读而引发的思考使托姆布雷从艺术生涯的早期就深深地沉淀在这广博的文明图景之中。

 从托姆布雷作品的接受和展览的角度来看,他和美国本土艺术确有一些区别,托姆布雷作品晦涩的多义性吸引了包括罗兰·巴特等在内的一些哲学家的青睐,巴特在名为《艺术的智慧》的文章中详细探讨了托姆布雷作品中文字的符号性和暧昧的游戏感。

 近年来,艺术界凸显了托姆布雷作品在展览语境上和古典文明之间的对话。泰特利物浦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多人晚期作品展中,和托姆布雷一同展示的可不是他的老朋友劳申伯格和贾思培尔·琼斯(Jasper Johns),而是透纳和莫奈,这三位艺术的并置呈现了18、19和20世纪艺术的缩影,当托姆布雷的潦草笔触和莫奈静谧的睡莲以及透纳的浪漫主义相遇时,一种新的艺术情境奇妙地出现了。这看似迥异的风格特征就像他们所属的时代那样有着遥远的距离,但就处理画面的方式而言,却又有种奇妙而渐进的轨迹,他们晚年对神话和自然的迷恋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契合。这三位在当时被看作是激进的、打破艺术传统边界的艺术家在晚年时无一例外地展示出艺术成熟期的自信。

 这种穿越的展览去年也在伦敦的多维茨画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上演,曾经策展托姆布雷泰特回顾展的尼古拉斯·库利南(Nicholas Cullinan)将托姆布雷和这位法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享誉欧洲的画家一同呈现在“托姆布雷和普桑:阿卡迪亚的画家”这一展览中,虽然瞬间视觉的断裂感让观展的人感到有些荒唐和不知所措,但这确实是一种跨越时空和历史语境的有趣对话,托姆布雷不仅钦慕普桑的艺术才华,更钦慕那个时代和那种古典风格的结合。两人都与一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他们都在而立之年来到罗马,1628年普桑的《阿卡迪亚的牧人》是其传世的经典名作,而330年之后托姆布雷到达罗马的第一幅作品也命名为《阿卡迪亚》(Arkadia,1958),他们寻觅而向往着古典的乌托邦,但也笃信着关于生命和死亡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所以即便在阿卡迪亚,死亡也依然存在。

 托姆布雷对古典的冥想是他作品隐秘的部分,也是对旧世文明的一种情怀,如果将托姆布雷的作品简单地放在20世纪艺术运动的浪潮中是不完整的。他将史诗般的事件和个人化的表现注入画面之中,呈现出的是赤裸的直白、层叠的隐秘、无解的晦涩和感官的清晰以及个人的记忆与历史的遗忘不断纠结的过程。尽管托姆布雷的作品从视觉上是如此的现代和打破常规,但他也是怀旧的,他怀念的是一种充满图像志意义的关于绘画的完整体系,而非形式上单纯的表现技法。因此他怀念又羡慕普桑,却绝不会像普桑那样作画,他深知艺术必须像波德莱尔笔下《现代生活的画家》那样演绎着当代性。

盛行于十九世纪前半,主张艺术不模仿古代巨匠的模板,强调依据自己的感受发挥独特性,以追求新的美的世界。

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前半,特别是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不只风靡于法国,也风靡全欧洲。

它与新古典主义同样都是理想型,是周遭事物的重组,而且都是经过选择,而非日常生活的翻版。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处是,浪漫主义首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追求新的、美的世界,主张艺术即使面对相同对象,也因人而有千差万别,所以浪漫主义与其说是重视理性的普遍性,毋宁说是重视感受的特殊性。他们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丑、恐怖,如果能够诉诸自己的感受性,这种艺术就是美,因此理想美所不被允许的怪异性、奇怪幻想、死亡现象等在浪漫派世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古典主义则首要以万人共通的「理想美」为目标,理想美具有普遍性,正如科学的真理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真理一般。

简而言之,浪漫主义的精神意义是存在于感受上。随着浪漫主义的登场,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于是艺术家的题材是否具有独创性最受重视,但强调自己的个性,使艺术家常常倾向于反抗一般社会,这种反社会态度一方面形成逃避现实的历史品味及异国品味;一方面则显现为革命热情,试图改变现实社会。

在代表人物上,开启浪漫主义运动先河的是杰里科,一八一九年他在沙龙发表《梅迪斯之筏》。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沙龙的作品都是在古代神话、历史里找题材,在这样的时代里,《梅迪斯之筏》以发生在现实世界的轰动事件为题材是非常大胆的。杰里科死后,继承他并使其更为发展的是浪漫派最伟大的巨匠德拉克洛瓦。一八二二年发表的《但丁之舟》及一八二四年发表的《斯基奥岛的屠杀》,引起人们的注意。德拉克洛瓦原本就熟悉文学,曾从拜伦作品中借取主题完成多件名作,一八二七至二八年的沙龙展,他展出了《撒丹那帕路斯之死》,以及《虾子的静物》等七件,后来又以七月革命为题材发表《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像》等五件作品,这时他已是浪漫派的中心人物了。

至于浪漫主义的观念与技法,在美术上,可以看出它不是模仿古代雕刻、文艺复兴巨匠的模板,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它以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美。技法上,它重视色彩而非线描,线描是经由明确的轮廓线获得形态的把握,是新古典主义的作法,浪漫主义则彻底追求诉诸感觉的大块面色彩效果,有时甚而也尝试把笔触原原本本留在画面上的这样的奔放表现,可以说其画面上的构成,喜欢多动态的动感表现,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各种风格中占主流地位的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义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补充渗透,一起贯穿整个的人类艺术文明史。

对于古典主义,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道出其精髓——“静穆的伟大,高贵的单纯”。静穆之所以显得伟大,单纯之所以显得高贵,与古典主义的心理渊源有关,在古典主义者看来,装饰不仅是一种对于浪费的嗜好,而且是对理性的冒犯,一种不必要的冒犯——因为理性本事能够产生美。泛古典主义的现代服装设计,其总体风格也是反装饰的。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古典主义包括古希腊和罗马主义、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和盛行于19世纪前叶的新古典主义。

服装中的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希腊,希腊人崇尚尊严和自然,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的实现,古希腊的服装和雕塑一样,强调对人体自然美好的推崇。本身无形,但穿在人体上就随其身体结构自然造型,充分体现人体之美。基同和希玛申是希腊服装的基本形式,基同又分为多利亚式基同和爱奥尼亚式基同。古罗马服装上基本承袭了古希腊的基本风格和形式,只是更强调地位和象征。与此同时,“缠身型”的衣服也发展到了最高峰。托噶和丘尼卡是罗马服装的基本形式。前者是由希玛申演变而来的,后者由爱奥尼亚式基同演化而来的。不管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服装都是遵循比例均匀、平衡和谐的法则,讲究整体效果,忽略细节刻画,摒弃繁杂装饰,并以悬垂性设计为主要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怀着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无比崇尚与浓厚兴趣,将其文化艺术之准则冠以古典主义之名,并使之复兴。

新古典主义在19世纪前期达到高峰。艺术家们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题材上捕捉到了时代的基本精神。拿破仑一世时期的帝政风格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映射。其特点就是追求艺术形式的纪念性和宏伟性、严整性和序列性。女装多为及乳的高腰设计,线性具有明显转折的袒领,短袖,及地长裙,用料轻薄柔软,色彩素雅,装饰很少。裙装自然下垂形成丰富的垂褶,对于人体感的强调与古希腊服装非常相似。裙装以单层为主,后又出现采用不同衣料、不同颜色的装饰性强的双重裙,并把前中或后身敞开,露出内裙。男装也趋向简洁和整洁严肃。

20世纪以来的现代服装设计史中,古典主义被宽泛的引申为最佳的、第一流的、有公认而无可争议之价值或地位的风格。用于服装,常指那些符合传统而不那么时髦花哨的、不前卫的、非最新款式的衣饰。泛古典主义服装又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古典主义风格。

狭义的古典主义风格服装主要指继承了或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帝政风格影响的作品。20世纪前期的设计师如维奥妮(VIONNET)、格蕾(ALIX GRES)、伏契尼(MARIANO FORTUNY)和玛丽•麦克菲登(MARY MCFADDEN)的作品是其典型代表,他们的风格相对稳定,带有浓郁的古典雕塑风味和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保罗•波华亥于20世纪早期也有帝政风格主题的设计。广义的古典主义风格服装可以指任何具有简洁单纯的构思、典雅端庄的效果、稳定合理的设计的作品。它们可以被更加确切的形容为古典的或者是经典的。在女装中此类风格的代表如夏奈尔和瓦伦蒂诺的套装、特里瑞阿的那些深受维奥妮和格蕾风格影响的裙装以及巴伦西亚加和詹姆斯的比较简洁的夜礼服;另外,已故的比尔•布拉斯的传统男装风格的女服、诺内尔的实用服装以及卡尔文•克莱恩和DKNY的便装,也都可以视为古典的。就男服而言,英国传统的精致西服经常被视为古典的,典型如保罗史密斯,拉夫尔•劳伦的服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用古典加以形容。

如果说古典主义是理性的和思辨的,那么浪漫主义就是感性的、无所拘束的、想象力丰富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它具有较强的精神的、音乐性的和运动的因素。

由于王政复辟,人们的兴趣开始重新追求16世纪的豪华宫廷趣味。经过了17世纪巴洛克服装样式的,流动统一、强有力和跃动,18世纪洛可可样式的纤细和优美、富丽堂皇,也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简练朴素,浪漫主义时期的女性化风格主导了人们对服饰的审美。在服装史上,1825至1845年的欧洲风格服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尽管法国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人们依然惶恐不安,他们缺乏上进心,逃避现实,崇敬有诗意的空想世界。而浪漫主义服装则将人们 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时期的服装男性装扮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女性化的形象,通过服装手段追求类似女性的收腰、圆胸和丰臀的形体美好。这也是男装史上最后的绚丽辉煌。男装上衣的前襟线加长外凸呈柔美的弧线,双排钮的领位上移使得胸部线条明显,在上衣内穿上双层背心,加上领结或领巾、翻领,使得胸部隆起,腰部紧收。上衣下摆维度放大使得外展幅度增加、裤子在后腰部打多个碎褶,营造出臀部丰满的感觉。还有诸多讲究的发型、鞋帽以及精致的装饰品。而女装一般为强调细腰的X造型,饰带、花边、花结等复杂繁琐,是更加夸张矫饰的巴洛克服装的变异,因此也有人称其为蕾丝和塔夫绸堆砌的时代。紧身胸衣和裙撑卷土重来袖型明显复古,夸张复杂,甚至袖山部需要用金属丝定型或者用羽毛作填充物。领口多呈花边装饰,敞领低开露肩,高领为拉夫式轮状皱领。帽子多有装饰,阳伞有纤长细柄可以支在肩头,小折扇,大手帕。

20世纪也出现了一次浪漫主义运动,即泛浪漫主义。也被人们称之为伪浪漫主义。毕竟无法再回到那个绅士淑女矫揉造作的时代了。用一些柔和回转的线条加上轻柔垂悬的面料,有一点变化丰富的浅淡色调和循环较小的花卉纹样,再加上些许装饰,渲染出浪漫的感觉:还有女性内衣露出的精巧蕾丝、男士西服的轻薄面料和柔性肩领让人在怀旧的浪漫中呻吟流连。然而发展的道路并不那么容易。20世纪初期的服装中,“浪漫”已成了矫揉造作、过分夸张的代名词并从此背上恶名。直至60和70年代的少数民族风貌中有部分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而在70年代的西方,也曾经有以幽娴纤巧的长裙的女性化时尚,用碎花和碎褶营造出浪漫的气息,只不过其流行面积不大。1993年的服装界开始响起浪漫主义的声音,但是不久即落。到1997年亚历山大•麦克奎恩与约翰•加里阿诺为代表的设计师们纷纷推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服装,至1998年,新浪漫主义成为时尚的主流。

1997年及1998年的新浪漫主义服装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末那种追求装饰的人工主义,而是更趋向于自然柔美的形象、浅淡的色调、婉转的线条、轻柔的材质、表现的是一种怀旧的情节和田园风格,他与设计领域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相呼应,表现人们对现代工业所带来的那种单调冷漠、整齐划一的一种逆反心理,追求所谓唤起历史的回忆。随着西方简约和冷漠设计形式的淡出,继之而起的是充满装饰意趣和神秘魅力的东方风格,例如印度风格、中国风格和吉卜赛风格等。繁花似锦的装饰图案、缤纷跳跃的色彩、柔美轻巧的面料、异彩纷呈,金碧辉煌。古典浪漫主义的繁复细节全面复苏:泡泡袖、珠片绣、荷叶边、网纱、蕾丝花边,令人眼花缭乱。柔软、松弛、随意的线条,鲜红、橙红、粉红、天蓝、翠柳、明黄的明亮色彩、飘逸的轻纱、蕾丝、雪纺与绉纱,将女性的身体打扮得如鲜花盛开。

20世纪剧院浪漫主义创造特征或倾向的设计师代表有罗密欧•吉利好克莱拉•麦卡弟等人。另外库雷热是一个出色的但偏离了时尚主流的设计师,卡尔•拉格费尔德、麦克奎恩和加里阿诺的部分作品也常有浪漫的风格。在2002年以后诸多设计师和品牌均推出所谓后浪漫主义,其中包括以古典主义风格套装著称的瓦伦蒂诺等;罗伯托•卡瓦利的波西米亚风,多尔切与加巴纳的民族风,路易斯•威登的田园风,和马克•雅各布斯的女性柔情等。2002年以来的新浪漫主义服装,带来一种全新的浪漫妩媚、性感、柔软乃至奢华的气息,但它所表现的浪漫风格,是一种全新的创新,或者说是一种向最原始最基本的要素的回归。他瓦解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构建了属于自己时代的浪漫美学。

我整理的资料,打算做作业用呢,顺便给你看看吧 自己删减需要的内容吧

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始于十八世纪末社会发生剧变之时,它反对古典主义的秩序、唯理性主义和对个性的压制,是一个风格多样的运动,但中心的主题是共同的:即对大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已逝的历史或异国情调的迷恋;对生活中惊心动魄、暗晦神秘的事物的偏好;对人本身难以理解的心灵上的困惑和焦虑的关注。

法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兴起于19世纪20至30年代。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吹响了浪漫主义的号角,他将人类复杂的情感在生命交替的刹那间表现得那样充分和富于悲剧力量,画中所蕴含的不可阻挡的激情的爆发,是以往的绘画中不曾有过的。 被誉为"浪漫主义狮子"的德拉克洛瓦,是一个情感丰富、知识广博、有多方面才能的人。轰动一时的《希阿岛的屠杀》,以其错杂宏伟的构图、热烈灿烂的色彩、阔大有力的笔触,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胜利宣言。德拉克洛瓦认为"幻想是艺术家的第一个优点",因此他在创作时的热情常常是夸大的,浪漫的气质十分突出。他一生都在努力寻找科学的色彩法则,是一个色彩的革新者。他那些具有东方情调的 犹如色彩交响乐般的作品,终于将绘画从对雕塑的模仿中解放出来。

西班牙画家戈雅,可称作是欧洲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战争和革命的震荡使他摆脱了与罗可可传统的联系而创造出一种属于浪漫主义的技巧。在《1808年5月3日 枪杀》中,他戏剧性地运用明暗与色彩,抗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恐怖和灾难。他晚 年壁画所描绘的悲剧和梦幻世界,没有形、没有色也没有美,丑陋扭曲的形象却充 满生命力,完全扎根于无意识的心灵深处。美术史家们认为:"现代艺术是随着戈 雅摒弃了美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后开始的。"

德国的浪漫主义在绘画中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风景画上,代表画家是弗里德里希。他作品中的景物常常是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海岸、修道院的废墟,在日出、日落或月光下显得神秘而深邃。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许多欧美画家开始了他们的"东方之旅",这些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作品,成了当时欧洲画家脱离古典主义规范的重要体现,在美术史上构成了一种颇耐人寻味的"东方主义"现象。

事实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那些对难以实现的理想世界的热烈渴望,那些对灵魂呼唤的未知世界的神秘向往,幻化为欧洲文明中的一支极为统一的力量,它"不可逆转地确立了现代思想的一些基本观点,并且决定了浪漫主义现象的丰富多彩。"

新古典主义关注的是,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艺术的倾向:提倡死亡的坚定性。宫廷艺术已经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和发展,从而在艺术上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注重浪漫就是注重情感表达,追求个性,不满足于古典主义的冷静和理性。不讲究素描,强调色彩鲜艳,用笔自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在于各自强调的方面,属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浪漫主义艺术家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所以在浪漫主义艺术中,情感往往与形式的规则对立。古典画派用古典的艺术精神、理想和规范来表达现实的道德观念,宣扬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以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文艺复兴大师的绘画为例,塑造类型化的艺术形象。在技术上,古典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法和温和微妙的明暗色调,注重使形象看起来雕塑般简洁,追求宏大的构图形式、庄重的风格和神韵。

另一方面,古典艺术家寻求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理想平衡。他控制着艺术背后的情感力量,试图协调情感与理性的要求。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绘画作为古典主义绘画的对手出现在法国画坛。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主要代表是里耶科和德拉克洛瓦。反对尊重理性规范的古典主义绘画,抛弃其僵化的教条和僵化的模式,推出自己充满旺盛激情和思想解放的新格局。

在艺术形式上,浪漫主义强调奔放豁达的风格,以内在的力量、雄浑的运动和构图、饱满饱满的色调、流畅刺激的笔触生成。在题材上,注重表现民族精神、异国情调和文学名著中的意象,充满幻想和浪漫。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画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流派。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一起,是文学艺术中的两大思潮。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注重主观内心世界,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情追求,并经常使用激情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有着悠久的创作倾向。早在人类文艺的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征。然而,此时的浪漫主义既没有形成一种思潮,也没有成为人们自觉掌握的创作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758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