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德斯鸠
主要主张: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②法律应当体现理性(代表著作如《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园的贵族世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直到现在仍为一些国家所使用。
2伏尔泰
主要主张:①倡导君主立宪
②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抨击天主教会,主张信仰自由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他主张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还尖刻地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热狂作斗争”。主要著作有《哲学通讯》、《路易十四时代》等。
3狄德罗
狄德罗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国《百科全书》主编。
狄德罗在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同时代唯物主义者缺乏的辩证法思想,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唯物主义应该称为过渡性的唯物主义。
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4卢梭
主要主张: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②社会契约说(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卢梭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各·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卢梭对法国封建社会进行的批判最为严厉,最为激烈。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甚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卢梭还强调“公共意志”,认为它非常重要,公民应接受它的统治。“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卢梭的思想主张在法国大革命中成为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的理论旗帜,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昌盛了深刻影响。
5康德
康德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生于英国维尔特郡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5岁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曾在欧洲大陆旅游过多年,结识许多科学家,并做过培根的秘书,思想深受培根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一度移居法国,克伦威尔执政时,返回英国,此后他的思想得到传播(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没有收到霍布斯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影响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的封建落后意识。他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坚持统治者一旦获得授权,人民就要绝对服从,不可反悔;因此,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认为专制政权有权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他认为世界上本没有神,宗教不过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代表作《利维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他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不应干涉公民的私有财产。他有一句名言内容是“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
卢梭回归自然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人类不平等的最大根源,不是生理上的不平等,不是财产上的不平等,而是政治权力上的不平等。
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人在生理上是不平等的,这是“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和心灵的性质的不同”等自然原因造成的。个人充分发挥自己不同的自然能力,在技巧、知识、声誉、分配等方面产生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最后到达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卢梭说,私有制首先产生于对土地权的要求,谁第一个把一块儿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个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人。他对文明的批判着重指出,文明的基础是私有制。
扩展资料:
卢梭关于社会的学说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省,他克服了启蒙学者盲目的社会进步观。在其第一篇论文中,他对第戎科学院征文题“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做了否定的回答。在他看来,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
在自然状态中,人类在为自己的生存而与自然作斗争中和睦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德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德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而私有制却使人的心灵变坏。
卢梭把文明的进步称做人类“最大的不幸”,因为人类所有的进步,不断地使人类与其原始状态背道而驰。因此,他认为, “文明的发展史”不过是一部“人类的疾病史而已”,有理性的人类失去了原始朴素的感性,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科学和艺术助长了奢侈浪费,自由变成了专制。
了解卢梭,是从考研之前学习《外国教育史》开始的。至今依然记得一位外国教育史教授讲授卢梭的生平讲得声情并茂,也记得他说过,一生没有任何瑕疵的康德也能为卢梭的《爱弥儿》而倾倒。
卢梭的著作中,《爱弥儿》是很有代表性的,只可惜读了几页,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便搁置了。学生们都说:教育学专业的人没有几个人是没有听说过《爱弥儿》的,因为在考研面试时,考官常问的几个问题中一定会有一个:“你最喜欢的一本教育著作是什么?”时,大家都会回答《爱弥儿》,也因此,很多有过教育学考研经历的人都会读一遍《爱弥儿》,或者,没有时间读书,就干脆百度上找几篇关于《爱弥儿》的书评。
所以没有读过他的任何著作,仅凭借几篇书评,我对于卢梭的了解,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今天听了《浪漫之魂》,进一步了解了卢梭的生平,了解了他和伏尔泰多年的敌对关系,以及瓦朗夫人以情人和母性保护者身份,促进了卢梭的教育和社会地位,影响了卢梭的一生……
卢梭生前声名狼藉,死后却声名远扬,影响了至今两百多年的世界;他把五个孩子送进育婴堂,却写出了里程碑式的教育学作品;他一夜成名,却主动远离上流社会,与众多启蒙思想家反目成仇。他是启蒙运动的巨擘,浪漫主义的先驱。 卢梭饱受苦难、瑕疵颇多但又激昂奋进的人生,以及超越时代的思想,为西方思想史带来了一次重大变革。
正如书中所说:“他的所有弱点、忧郁、疯狂和夸张,恰恰 表现了他对自己灵魂的真诚。
奥古斯丁卢梭是思想的巨人,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比较奥古斯丁和卢梭,最大的共同点是《忏悔录》。这两个人的自白以自传的形式出现,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们自己。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学,每个人敢于向人揭露自己黑暗可耻的一面,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思想开放的今天,也很少有人能真正彻底的反省自己,忏悔自己。
奥古斯丁的肖像
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的重要人物,天主教思想家。他对宗教改革有很大的影响。奥古斯丁以自传的形式祈祷,渴望上帝的怜悯,在自我忏悔中得到改造和重生。告白中的真实自我剖析。
卢梭的《忏悔录》也很棒。他从不逃避书中最卑劣的行径,比如抛弃自己的五个孩子,召回陪伴自己一生的妻子德列斯瓦什,但他不爱她,也不爱自己混乱的私生活。简而言之,卢梭也是在通过自我反省来为自己辩护,以避免来自敌对阵营的恶意中伤。
奥古斯丁卢梭在《忏悔录》年恢复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但现实因为虚荣和所谓的面子而被大众所缺失。然而这两位圣贤做到了,勇敢地解剖了自己。当世人看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卑劣甚至可耻的部分时,他们更为奥古斯丁卢梭的勇气所折服。这两位圣贤树立了自我反省的榜样。
卢梭和康德的思想碰撞怎么样?
卢梭和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卢梭属于这一运动的早期,他的思想对康德影响深远。康德是后期启蒙运动中最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两人都比卢梭小12岁。康德的生活很有规律。他在固定的时间看书和散步。为了一口气读完卢梭的《爱弥儿》,他终于打破了自己的时间规则,可见卢梭的作品是多么吸引康德。这样看来,康德的理论受到卢梭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康德的肖像
卢梭的生活丰富多彩,具有法国浪漫主义风格。相比之下,康德的生活极其单调。甚至有人说康德没有生命。他的时间像机器一样准时,但两个人却截然相反。他们在思想上互相欣赏。
与卢梭思想碰撞的主要有四点:第一,知识和理性与道德无关。第二,关于自由的观点和定义,人有自由意志,但受欲望和贪婪的影响。这种说法很像中国为钱而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他们忘记了对贪婪的追求。第三,真正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前提,而卢梭也认为人性本善,所以真正的道德是在自由和没有压制制裁的条件下的本能行为。第四点是卢梭和康德最有争议的一点。康德认为道德的基础是理性,卢梭认为道德的基础是本能。
哲学本身也在这场争论中不断进步。不管卢梭和康德的哪个认知是正确的,这两个人的伟大著作,终于在人们思想闭塞的时候,唤醒了人们的思想。
卢梭是什么时候的思想家?
卢梭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不难回答。你可以在他的简历上看到卢梭的生平,出生日期,去世日期。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1778年死于法国,当时正是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坟墓依然矗立在法国巴黎东北部的一个小镇上,像一个精神图腾一样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悄然接受。
卢梭的绘画形象
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一系列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卢梭作品中体现的叛逆精神是对当时社会的挑战和批判。在那个愚昧的社会,大家都信天主教神学,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卢梭就像是法国人民的精神向导,指引着思想的方向。卢梭在启蒙运动时期并没有过多地批判旧社会的苦难。着眼于长远,他提出了未来更多的社会建设。所以有人曾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卢梭开启了一个时代。
卢梭现在被公认为法国人民的精神领袖。他留下了人民主权的叛逆精神和思想精髓。这是卢梭对社会建设的杰出贡献。他在那个教会掌管一切的时候,提出了人权,人权源于私有制的不平等,主张人权是全体公民的意志。所有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卢梭所处的时代。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彻底解放思想,不受世俗束缚。他讨论哲学,分析社会。他的思想是对世界的启示。
卢梭的启蒙思想有哪些?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哲学和教育等方面。在愚昧无知的宗教统治下,卢梭的思想是大海中的灯塔,为人们指明方向。最后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都是卢梭的启蒙思想作为思想武器,最终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
卢梭的肖像
政治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契约,政府是统治者,人民是被统治者,但他们生而自由,之所以受到政府的约束,正是因为这些契约发挥了作用。此外,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有人权,人人平等的观点,这在当时的宗教封建统治下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反抗和斗争。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是启蒙运动的主题。在哲学上,卢梭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人一出生就向往自由。但是,自由受到外在和自我贪婪的限制,人的道德自然显露出来,法律应该以人的道德为基础。
在教育上,卢梭的启蒙思想主要是顺应自然,让孩子自然发展。虽然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下过于激进,偏向自然发展,但在当时却是对封建统治禁锢思想的昏庸社会最有力的抗争。
卢梭的启蒙思想主要倡导平等自由,不仅是人身权利的自由,也是思想的自由。之所以称之为启蒙运动,是因为需要卢梭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思想禁锢的环境下,引导人民的思想。
卢梭和伏尔泰的矛盾是什么?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那个愚昧黑暗的社会,卢梭的思想为人们指明了一条自由平等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爆发了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卢梭死后受到世人的追捧,但在他生前,卢梭与伏尔泰因为思想上的分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伏尔泰的肖像
伏尔泰也是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当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才。然而,卢梭与伏尔泰的矛盾至今仍是一个谜。通过综合比较,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家庭背景上,卢梭出身贫寒,十几岁就开始流浪,而伏尔泰出生于法国中产阶级家庭,童年教育完整而全面。习惯性的,伏尔泰经济基础好,穿着考究,出门需要排场,应酬有条不紊。而卢梭呢,穷,衣着随便,不堪宴请之类的,不怎么喜欢。他们的思想有最大的不同。卢梭生活贫困,作品浪漫乐观,伏尔泰生活安逸乐观,作品悲观厌世。
由于矛盾的激化,伏尔泰写了很多攻击卢梭的作品,卢梭也写了《忏悔录》向世人辩护。但无论谁对谁错,卢梭和伏尔泰都是当时启蒙运动的先驱,唤醒了那些沉睡在黑暗愚昧的封建统治中的人们。
卢梭真的是同性恋吗?
卢梭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为当时封建愚昧的人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他们大多与众不同,这也体现在他们的性生活上。卢梭是一个典型的糜烂和紊乱,他的爱好很多,让人难以想象。有人还提出了卢梭的同性恋问题。其实同性恋在欧美名人中很常见,比如米开朗基罗等等。而且卢梭在《忏悔录》中写了自己三次被同性恋骚扰的经历。
卢梭的雕塑
其实仔细看《忏悔录》,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卢梭对同性恋的摒弃。卢梭是正常的异性恋,不是同性恋。其中一个是在天主教会,但更多的是强调天主教徒的驯服,所以卢梭的同性恋不是真的。第二段,卢梭完全处于被骚扰的状态,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包括第三次,所以卢梭不是同性恋。
卢梭的同性恋不是真的,但他作为异性恋的特殊爱好同样让人无法接受。卢梭将自己的天性和心灵解放到了极致。卢梭喜欢裸体,喜欢在黑暗的地方露出自己的私处,寻找刺激。我还写了和沃伦夫人以及一个管家一起度过三个人的时光,希望我会受到性虐待。当时人们的思想封闭晦涩,卢梭行事标新立异,独当一面。无论是在与人的交往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都是如此,也正是因为这种风格,卢梭对旧式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人类写下了启蒙教科书。
被浪漫主义尊称为“浪漫主义之父”、“人类之友”的卢梭以其“返归自然”的呐喊震惊世界,并深刻影响了他身后的历史,成为在政治、哲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中诸多流派的鼻祖。同时,他也因此受到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评价。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实际上,卢梭所谓的“自然”不仅包括山川草木的自然界,而且包含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最终归结为纯真质朴的人性,这三者的结合才真正成为卢梭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自然”。正因如此,卢梭的反文明也并非如伏尔泰等人认为的那样是要人回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原始人的状态。他所反的文明是一种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剥夺了人的天赋权利并使人性堕落的文明。他认为造成这所有一切的根源便是人的理性。因此,卢梭讴歌自然,推崇感性激情,与这种“文明”相抗衡便是顺理成章的了。然而在十八世纪那个崇尚理性,“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卢梭倍受迫害的境遇也同样成为必然。但卢梭的革命性正在于此。在科学理性渐入主流,并成为主宰人类思想世界的上帝之时,卢梭却在极力推崇人文精神,并将两者视作互为消长与对立的因素,体现出一种罕见的远见卓识。而卢梭思想的最终归宿正是崇尚人性的爱的哲学,在卢梭那里,理想的人的发展便是顺其自然的教育、充分自由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康德从卢梭那里学会了“尊重人”而浪漫主义的后继者们从卢梭那里继承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倾向。
卢梭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
文学是卢梭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卢梭整个浪漫主义思想主题的艺术化体现。在这里,一如在他的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中所贯穿的思想主张一样,卢梭推崇情感福音,张扬自然人性,批判文明束缚,追求自由平等而又赋予了强烈的审美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席勒曾有一段经典的话:“作为诗人和作为哲学家的卢梭,永远只有一个愿望:要么探索自然,要么为自然而抨击矫揉造作。这就看他的感情倾向于哪个方面了。他有时多愁善感,有时愤世嫉俗,有时又逃避到田园世界中去,……他总是被两种东西所制约:有时是病态的敏感统治了他,刺激他的感官直至无法忍受,有时是理性统治了他,他就用逻辑概念的严谨来贬抑绘画的美。这两种品质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都具备,而这种品质的交替和结合把他造成一位诗人。”这段话揭示了卢梭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同时也说明卢梭式的“理性”之浪漫在其文学领域里如何被凝结而又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文人、作家和诗人,卢梭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将理性思考与梦幻遐想、文明针砭与自然回返、自然景观与内在情感,尽融一体,达于极至的境界。
卢梭的作品极有特点:《新爱洛伊丝》的自然情感、《忏悔录》的个性张扬、《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的心灵力量都十分准确而丰满地反映出卢梭的心声。对于卢梭来说,人是根本目的,鉴于人的灵魂的腐化,倡导回归自然就是回归纯真质朴的人的善良品性。他认为只是在深藏于理智之下的地方,才使人意识到有感性、善良的存在。他喜爱同情给予的温暖,喜爱直觉闪现的敏捷,喜爱良心传递的清晰信息。他的著作给人的特别印象是:冲动比斟酌过的判断来得可靠,本能的感觉比应急的思想更为可信。对于他来说,凭借直觉的见识比出于理性或清晰的见解更为真实。他成了“感觉的人”成了“自然之赤子”成了浪漫主义之父。
(一) 情感地位的确立
《新爱洛伊丝被视为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描写了贵族**朱丽同在其家中担任家庭教师的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这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谴责了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思想,要求个性解放,呼吁自然的爱的结合。作品对于书中人物的感情和大自然的细腻描写,特别是通过人物的感触去描写自然使自然和人物的情感水乳交融,使这部小说成为启蒙文学中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卢梭推崇自然感情,始终以人的纯朴率真的感情作为挑战特权、虚伪和恶习的根据。同时情感也是卢梭创作的源泉,他说:“我作了一番大概从无先例的最热情、最真诚的探寻之后,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感情这个东西。”《新爱洛伊丝》细腻温婉的感情、融合自然的描写赢得了赞赏,法国浪漫派诗人拉马丁就有一则著名的评价:“卢梭是法国第一位情感作家。”卢梭打破古典主义悲剧崇尚名誉、尊严和国家义务,以荣誉来扼杀爱情,以理性来节制情感的清规戒律,将自然、纯洁、美好的感情还与人。当古典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把人仅仅当作理性动物时,卢梭却强调人是一个有着活生生的情感的生灵。在《新爱洛伊丝》中展现了一种超越等级的情感自由和歌颂纯真爱情的心灵契合。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乔治·勃兰兑斯指出:“这一特点,连带地推翻了法兰西古典时代在情绪问题上所持的理论的立场。这个理论以为所有高尚而纯洁的情绪,尤其是爱情,都是文明的产物,从而在文学作品中见不到自然和热情,只有伪饰的情操和阿谀的礼式。”这是从反面对卢梭创新的意义肯定。卢梭开辟的情感倾向和影响如此之巨大,以至于伯恩斯写道:“要阐明卢梭的影响有多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是第一个认为感情和情绪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可靠的重要作家,他通常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他以后的五十年里欧洲的文学界都在哭泣。”
二 自我个性的张扬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写作的自转体小说,它为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如果说感情的表达就是个性的表达,那么与《新爱洛伊丝》相比,《忏悔录》因系卢梭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乃具有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度。《忏悔录》名为忏悔,实为抗辩。卢梭在一开篇就说:“我在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他宣称,看有谁敢在上帝面前说:“我比那人要好。”卢梭一生经历坎坷,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平。长期的流浪生涯和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使卢梭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晚年著书以精诚地剖析自己为自己辩护,表现了个性品质、信念坚定和巨大的道德勇气。不仅如此,《忏悔录》更重要的目的是关注“人的研究”、人的独立、自然人性,不啻是一篇人权宣言。借助于自我的形象,卢梭喊出了他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人性自然发展的最强音,从而确立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重大主题。在《忏悔录》中对自然人性的崇尚和对个性自由的呼吁,与赞美大自然、歌颂淳朴的自然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构成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核心,这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忏悔录》通过卢梭个人奋斗的历程、精神独立的品格和挑战社会的勇气,从而揭示出的个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浪漫主义乃至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大主题和某种典型人物性格特征,即“以个人反抗社会”,“个人主义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的最富特色的特征”。
三 讴歌大自然,讴歌自然与人的感应契合和生命的融通
《新爱洛伊丝》对大自然的出色描写与热情讴歌不仅为其突出的艺术特色,而且是其主题的构成要素。卢梭在创作中第一个将大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把它当作追求和感受感情奔放、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美好理想。
在《新爱洛伊丝》中,自然的绮丽是需要借助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的,而在《忏悔录》里,自然已经和自身的生命融为一体。卢梭在大自然中体悟上帝的存在:我喜欢在欣赏他的创造物时默念他,这时我的心也上升到神的境界。他总在大自然里感受生命的律动;一看到美丽的景色,我不知为什么就感到心弦震颤。
而在《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对自然的描写已不是分割的局部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境界。晚年的卢梭,再不会被社交的烦嚣所打搅,也不会由于被跟踪而使眼中的自然披上一层迷纱。卢梭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有《新爱洛伊丝》的出世,才激动了情感,推翻了启蒙思潮的冷酷理智;有《忏悔录》的著作,才开始了自然的笔法和浪漫主义的文学”。卢梭“自然的笔法”对十八世纪后期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欧洲文学的发展方向。
四 抒发灵魂的梦幻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像用串串散步的脚印串起的灵魂的叹息与梦幻。孤寂而丰盈,质朴而高傲,超脱而真情,其间蕴涵着一种无比安静的力量。它是卢梭式的灵魂梦幻的抒发。在《忏悔录》中,卢梭就开辟了一块心理描写的新天地,《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映射出这位一生关注人类幸福的思想家,在晚年极度不幸和孤独中,发现了幸福。在他看来,幸福即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好似佛教中的涅磐状态。他在“散步之九”里说:“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仿佛不是为世人而设的。”“假设有一种状态,在那里心灵能够找到一个坚实的位置,整个儿地静息在那里,并在那里聚集它的整个存在,既不必追怀过去,亦不必思考未来;在那里,……除了唯一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以外,再无贫乏或享乐、快乐或痛苦的感觉,更无希翼或恐惧的感觉。我们自身的存在这一唯一的感觉就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完全充实。”在安静和幻想中,卢梭似乎找到了心灵的依托,而据此又生发出无限的梦幻,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卢梭式的存在主义之极致”。
这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这漫步是身体的漫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欣赏美景,采集植物标本;它也是心灵的漫步,瞰梭在其中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毫无矫饰,从中获得慰藉;它更是文学的漫步,在这漫步中卢梭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
卢梭简介
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岁起独自寄居在亲戚家里,然后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最后还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几个女人,并且对他的思想著作产生了影响。后来的卢梭隐居著书,最后在潦倒中死亡。虽然卢梭去世,但他仍是法国的精神图腾。卢梭的墓地现在仍在法国巴黎伫立,而通过卢梭简介可以了解卢梭的传奇一生。
卢梭画像
首先是他复杂的情感生活;卢梭的父亲被迫离开日内瓦,卢梭从此变成一个流浪儿,寄居在亲戚家庭。11随时他在牧师的家里成了伯爵夫人的情人,17岁时在华伦夫人的引导下步入上流社会,华伦夫人既是他的情人也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思想上的母亲,最后遇到了他一生不爱却陪伴他到最后的黛莱斯瓦瑟。
卢梭简介中更加强调的是他的思想著作卢梭简介,卢梭为后世留下最多的是他的思想精华,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集中地体现,比如《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论政治经济学》《新爱洛绮丝》等,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形象的比喻为一个契约,并提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人平等。就是这些思想指导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
卢梭简介提到卢梭的后期生活过得极为凄苦,由于意见观点与伏尔泰等人不和,受到社会的各界的压迫,书籍不允许出版,最后被一辆马车撞伤,回到屋内后,悲惨死去。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为后世留下许多思想瑰宝,他的文学著作最后成为了人们思想上的武器卢梭简介,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指明了方向。卢梭的思想一般着重在于政治观点和哲学上,但是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同样是极大的进步。
卢梭画像
卢梭的教育思想偏向自然,顺应天性。人的天性是自由的,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宗教统治严中,人们思想愚昧,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孩子生下来开始到学习知识,都是接受的宗教教育,这是对思想极大的禁锢。虽然卢梭过分的强调天性之上,让孩子自然发展,这看上去是极为激进的,但是在那样的高压封建统治下,这种理论是最强有力的反抗。
卢梭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是分不开的。在政治上提出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主张,在哲学上也表明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人的道德基础。这些观点都与教育思想中的自然天性紧密相连。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存在著作《爱弥儿》中,在作品里提出了自然人,表明了自然理论的教育目的。
卢梭的教育思想本身是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一个极大的打击和反抗,正是因为主要其反抗封建的目的,所以卢梭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和平美好的今天并不完全适用。但是这并不影响卢梭作为反封建勇敢斗士的伟大。
卢梭与伏尔泰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那个愚昧昏暗的社会中,卢梭的思想是为人民指明了一条自由平的道路,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爆发了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大革命。卢梭死后受世人追捧,但是在生前,卢梭与伏尔泰由于在思想上的分歧,造成了二人极大的矛盾。
伏尔泰画像
伏尔泰同样是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也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当时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但是卢梭与伏尔泰之间的矛盾时至今日依旧是一个历史疑团,通过综合的对比,两人的不同之处非常多。
首先在家庭背景上,卢梭出身贫苦10多岁就开始流浪,伏尔泰出身法国中产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完整而全面。在习惯上,伏尔泰经济基础很好,衣着讲究,出门需要排场,吃饭赴宴有规有矩。而卢梭算是贫困一些,穿衣随意,对于宴会等等难以忍受,不很喜欢。两人的思想上差异最大,卢梭生活贫困在作品中浪漫乐观,伏尔泰在生活中安逸乐观却在作品里表现的悲观。
由于矛盾的激化,伏尔泰曾写过许多抨击卢梭的作品,卢梭也写了《忏悔录》向世人辩白。但是无论谁对谁错,在那个年代,卢梭与伏尔泰都是启蒙的先驱,将那些沉睡在昏暗愚昧的封建统治中的人们唤醒。
卢梭与华伦夫人
关于卢梭与华伦夫人,让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卢梭的那本书——《忏悔录》,在一些人的眼里,卢梭这本《忏悔录》足以和圣·奥克斯丁的《忏悔录》所相比,这已经说明这本书和书的主人是有多么的优秀。因为卢梭的那本《忏悔录》,是真真切切的《忏悔录》,是卢梭,在回忆着他半个人生的故事,是一本完全真实的自传,卢梭曾经说过:我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写成什么样,我当时是善良的,我就应该写成善良,我当时是邪恶的,我便应该写成邪恶。
卢梭与华伦夫人画像
所以,我们才能在忏悔录里,看到卢梭的各种思想,看到卢梭与华伦夫人的故事。卢梭对华伦夫人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呢?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恋母情结,卢梭从16岁,到29岁,这是13年的时光里,他一直跟在华伦夫人的身边。华伦夫人让他上学,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便后来卢梭被开除了,华伦夫人依然坚定地认为这是一个人才,一直培养着他。一直到他20岁,离开华伦夫人去法国巴黎。
在这本《忏悔录》里,卢梭曾这样大胆地写过:“然而我现在所见的却是一个风韵十足的面庞,一双柔情美丽的大蓝眼睛,光彩闪耀的肤色,动人心魄的胸部的轮廓——我这新入教的年轻信徒,一眼便把她完全看遍了。”关于卢梭与华伦夫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很多人来看,其实是十分离奇的,喊着华伦夫人为母亲,却是真心爱着华伦夫人的,这段真挚热切的感情,给卢梭的一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也给后人带来了心理上的震撼。
卢梭的孩子
卢梭作品《忏悔录》中,卢梭的孩子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卢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他这样的伟人竟然做出这样一件令世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发指的行为。卢梭在书中承认自己将自己与妻子泰蕾兹的五个孩子送往了孤儿院。看到这里世人不禁有些愤怒又有些疑惑。他在书中写道,身为卢梭的孩子,其实既是被上帝所眷顾的也是被上帝所遗弃的。
卢梭拿玩偶的孩子画像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卢梭的孩子或许会走卢梭的旧路,将来会遇到什么苦难,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那时的卢梭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怕自己的孩子和他走一样的道路。卢梭的孩子被放进抚养院在卢梭看来是为了他们好,但世人都不这么想,以至于《忏悔录》一出所有人都开始谴责这位伟人。卢梭已经不甚在意了,只是他心中有着深深的愧疚,不然也不会有这部作品的出现,他心里只想着孩子以后能够活得不那么累。
卢梭的孩子有五个,这五个孩子的命运是未知的,卢梭在将他们送到孤儿院的时候,他们或许还在襁褓里;卢梭在创作《忏悔录》的时候,心里是有愧疚的。但是不论怎么样,卢梭的孩子最终也没有回到这个家庭,人们也就不知道他们的结局。卢梭在抛弃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出于一位父亲的爱,自己经历过那样的痛苦,便不再想自己的孩子也跌进这深渊。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生平事迹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法国思想家、作家、政治理论家。日内瓦的孤儿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巴黎沙龙的宠儿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1750年卢梭对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在这篇论文里面卢梭主张,从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朋友与敌人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编辑] 性虐待及露体狂 卢梭除了开创政治学说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为性研究的对象。他在《忏悔录》里曾提及,8岁时受到女教师兰贝尔斯的鞭罚,带来的“肉欲的快感”,“正是这种惩罚注定了我终生的趣味、欲望和感情”。年长后,卢梭钟情年轻少女,一心渴望着她们的鞭打。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头,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说深知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每次做时总会带来无比的性满足,他最终被一名男子捉拿。死于穷困潦倒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恰与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身后备极哀荣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年轻人模仿《爱弥儿》,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据说,这就是路易十六那个著名的嗜好——业余锁匠的由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