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论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1、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论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第1张

  全面分析就很多了,先单讲这首诗吧~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作品译文

  何以解忧?雄城延绵,我独自登上高峻的安定城楼,

  看绿柳繁枝飘飘,西北风暖,春色充满远处的水洲。

  我如同贾谊年青有壮志,可怀才难遇只能白白泪流,

  我如同王粲无奈离故乡,我比他飘泊更远也更悲愁。

  一直渴望功成名就后、白发苍苍时,安然归隐江湖,

  一直渴望造福社会后,一叶扁舟游四方,品诗饮酒。

  我没料到小人们会把“腐鼠”一样的小利当成美味,

  竟然不停地猜疑高洁的凤凰抢它的腐鼠,好不知羞!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是李商隐咏物诗的代表作品,作于早期,李商隐开成2年考中进士后,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可是由于某种原因,本已经被录取的李商隐,被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以“此人不堪”为由,取消了资格。怀揣着不满与落寞的心情,来到了他的岳父,王茂源治下的泾州,这个安定郡就是当时泾元节度使府的所在地。

  1首先从结构上看,这首《安定城楼》先写景,在叙事,继而抒情,发出感慨。可以说,层次十分鲜明。有条不紊。李商隐的诗,可以用“隐秀”两个字形容,因此,在读他的诗时,往往带着复杂的多义性与感发。因此,在理解他的诗文,有时候不能从理性去分析。

  比如第一句中“迢递”二字,本身,有高远的样子,同时也有遥远的含义,故人有等高来抒发感慨的习惯没那李商隐在这书法的是什么样的感慨呢?他说我来到了这连绵的城墙,登上了那高高的城楼,此时,长安离他是那么遥远,本应在长安做管得自己却流落至此,心情可想而知,因此,紧紧“迢递”这一个词,就包含他很多的感发在里面,我们很难用具体的理性思维去分析它,同样,下一句也是如此,暂时不过多叙述。

  2第二联,李商隐就开始叙事了,也就是自己感发的原因,而这里他又运用了一种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手法——用典。用典分很多种,直接用典,间接用典,用古典,用今典等,李商隐再用典上可以说的上是别具一格,也是他最惯用,与最擅长的一种艺术手法。典故的好坏其实完全在于你怎么用,我们看这两个典故,一个是贾谊,一个是王粲,从年龄,背景,遭遇上看,都与此时此刻的李商隐十分的相似,那么,通过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不难1体会到作者当时悲惨的遭遇与内心的愤懑。包扩后文中“入扁舟”“猜疑鹓鶵”的典故,也有十分独到的地方。

  3第三联可以说是全诗的精粹所在,这主要是体现了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李商隐后期的诗中很少出现这样满怀壮志的句子,这也与他的性格与人生遭际有一定的关心。另外,“永忆江湖归白发”一句他用了倒置的句式手法,那正常的顺序应该是“白发归江湖”,这也是当时一些诗人习惯的修辞方式。

  4最后一联他用一个典故写的两个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读出诗人的愤慨,可以说骂的很直白,甚至有些激愤。这也是李商隐诗中鲜少出现的情况。

  其实关于他的诗歌艺术风格我大致上总结了几点,纯粹是个人意见。

  第一:朦胧的意蕴与鬼斧神工的用典(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点,也因此具有了多义性,他的诗也由此最难理解,但又不同于近代朦胧诗派的那种枯涩与无法理解。)

  第二:“转益多师是汝师”(解释下,就是他主张“兼才”,面对当时晚唐逐渐萎缩的诗坛,他提出应集众家之所长,广泛扩展自己的思路文路,他模仿杜甫的精神,模仿韩语的句式,模仿李贺的曲折,模仿齐梁诗文的华美,模仿《离骚》的香草美人等等,又在他们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三:以骈文为诗(他最早写古文,后改写骈文,在他的诗中,不自觉的讲文中的精致,比喻,陈铺等种种手段融入诗中,形成另外一种韵味)

  第四:矛盾的思想倾向(李商隐的本身的思想性格就是矛盾的,难解的,因此他的诗也充满着这种矛盾在。)

  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最主要的作品是离骚,它基本能代表屈原的作品,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由诗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杰出的浪漫主义的抒情作品,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政治。它汲取了北方文化与文学,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在南方巫术宗教的文化精神的孕育下,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1.《离骚》以诗人自我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有着高贵的家世、美好的品质、优秀的才能、高尚的人格。诗人以披香戴芳的象征手法,反复描写了自己人格的高洁和精勤不息地修养道德,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超凡脱俗、苏世独立的形象。诗人有着忠君爱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他关切君王和国家的命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虽然有小人的离间和君王的疏远,最终都没能改变他眷恋故国的情怀。诗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执着的理想追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懈地探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时时感叹时光流逝和功业未就:“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臣不吾与”。虽然现实的黑暗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执着坚持自己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2.《离骚》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兴、象征、叙述、幻想、虚构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创造了丰富的意象系统。《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创造性地将《诗经》的简单比兴发展为丰富的意象系统。《离骚》创造性地运用了三大意象群:一是人事意象群。二是花草禽鸟意象群。三是神话意象群。

  3.《离骚》创造了波澜壮阔、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离骚》是一首抒情诗,主要是以抒发忠贞而遭忧的情怀为诗的线索。抒情诗一般没有故事情节,但《离骚》的前一部分是在诗人的人生遭际的基础上展开抒情的,后一部分又虚构了女媭劝说、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四方神游等一系列虚幻的情节,使抒情在若隐若现的情节中展开。同时,也扩大了诗的结构,增加了诗的内容含量,形成了波澜壮阔、宏大完整的艺术结构。

  4《离骚》在诗歌语言和形式上,也有创新和开拓。它汲取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营养,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创造了一种基本整齐,而又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的语言形式。《离骚》的语言精炼华美,极富表现力,并多用方言、虚词、双声、叠韵等。

  三、屈原的其它作品:

  (1)《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在内容上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内容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九歌》中唯有《国殇》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它篇。

  (2)《九章》是后人集结的屈原的一组作品,共九篇。《橘颂》是借颂橘表现屈原的人格理想。其余篇章的思想内容大都与《离骚》一致,只是以较短的篇幅写某一方面的经历和情感。《九章》在艺术上以写实为主,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写实中同样贯穿着强烈的抒情性。

  (3)《天问》是屈原诗歌中的一篇奇文。诗歌以提问的方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关于历史、哲学、社会、人生、自然、神话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诗人对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事的怀疑和探索。《天问》构思奇特,纯以所问之事联缀成篇,而且篇幅巨大,是仅次于《离骚》的长篇巨制。《天问》基本上采用的是《诗经》的四言形式,间有少量杂言。诗歌瑰丽奇异,大气磅礴,节奏明快,问事叙说中夹杂着激越的情感,而又涵蕴着深刻的哲思。

  希望被采纳哈

1、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有唐代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李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唐代诗人李商隐,战国末期辞赋家宋玉。

2、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古代许多文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下笔成诗,仕途却屡屡受挫,甚至一生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李商隐就是如此。李白与杜甫是唐朝诗坛不朽的丰碑,几乎无人能超越,中晚唐时期的李商隐和杜牧,虽然比不上达不到李白杜甫那样的高度,但也算得上佼佼者,世人称二人为“小李杜”,可见李商隐的知名度、影响力不可小觑。

以作品风格划分,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李商隐则属于情诗高手。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李商隐总能写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感慨万千,“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诉说对妻子无尽的相思,哀婉寂寥跃然于纸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仕途上的失意,对李商隐的打击确实很大,但换个角度来看,激发了他创作潜力。李商隐四十五岁去世,写作年限不过二十余年,流传至今的诗歌高达六百多首,其中20首入选《唐诗三百首》,数量位列第四,堪称高产又高质的大诗人。今天介绍他最冷门的一首诗,全篇没有一个情字,却句句都在写情。

《凉思》

唐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此诗创作年份不详,写作背景也无法考证,但根据题目可以确定,写这首诗季节是某一年的初秋。诗的大意为:你离开时,春天的潮水与栏杆齐平,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已听不到蝉的叫声,露水也挂满枝头。我一直忘不了与你在一起的日子,现在却独倚栏杆叹息。你我距离遥远,迟迟等不到你的书信。远在千里之外,每天梦里都是你,担心你有了新的知己,从而把我忘记。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从季节的变化入手,描述当初离开时的场景,通过时间上的差异,表达时光易逝的无奈。秋天本就容易让人产生愁绪,加上心里在乎的人不在身边,相思与愁闷更近一层。而后引入空间距离的遥远,通过“北斗”与“南陵”的对比,使得相思气氛更浓。

作为情诗高手,李商隐对这一块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不刻意隐藏内心所想,更不会故作深沉造作,言语简洁直抒胸臆,意境却高人一筹,总有一种扑朔迷离之感。关于《凉思》这首作品,存在两种看法,有些人认为,李商隐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且是异地恋。

然而,也有人认为,他描写的是友情,从首句中的“客”字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爱情也好,友情也罢,在李商隐眼中都珍贵无比。诗人多愁善感,害怕得到以后又失去,更害怕对方有了新的知己,从无话不谈,变成杳无音信的陌生人,那种感觉太痛苦。李商隐如此,你我何尝不是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2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