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麟集团贾彦红老婆是哪里人

丰麟集团贾彦红老婆是哪里人,第1张

贾彦红,男,1973年3月出生,舞阳县保和乡二郎村人,现任河南省中小企业民营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秘书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民促进会理事、平顶山市八届人大代表、平顶山市民营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平顶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平顶山市卫东区六届政协委员、卫东区工商联副会长、平顶山市卫东区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丰麟公司董事长。

贾彦红的人生经历充满艰辛和坎坷。少年时由于家里弟兄多,家境贫寒,16岁便迫辍学,四处打工,在饭店刷过盘子,蹬过三轮,干过装卸工,开过拖拉机。生活的挫折和艰辛,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梦想,凭借着聪明好学和对市场的敏感,他从小规模煤焦加工和销售做起,艰苦创业。刚开始公司只有几个人,没有运输工具,就想方设法找亲戚朋友借,没钱雇装卸工,他和工人就一铲一铲自己装。公司能够适应市场和客户不同时期的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诚信、质量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誉,公司逐步向前发展。

2004年,国家煤炭行业复苏的机遇,贾彦红注销了原有公司,怀着满腔热情新成立了河南丰麟实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企业发展新的梦想。在公司经营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第一”、“实、干兴企,虚心进取”的经营理念,在纷繁变幻的市场中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产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经济增长点,使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公司先后被评为“2004年平顶山市十佳明星民营企业”、“平顶山市五强煤炭营销企业”等众多荣誉和奖项。贾彦红个人也获得了“卫东区优秀企业家”、“平顶山煤炭行业十佳营销经理”、“中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等多项殊荣。

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他更加关心的问题。在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和听取意见后,贾彦红和他的领导班子确定了“现代化、集团化、国际化”的战略发展目标。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以河南丰麟实业有限公司煤焦产业、河南奥鑫合金有限公司铁合金产业、河南佳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乳产品产业三大产业为龙头,煤矿、运输、货场、贸易、医疗、服务多业并行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在舞阳县总投资5亿元的河南佳源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投产运营,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奶牛养殖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不断繁荣。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贾彦红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投资800多万元用于舞阳县保和乡二郎村的道路、村容村貌、教育、文化等建设,他用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企业家的承诺和责任。

未来,任重道远。诚信、勤勉、务实、创新的贾彦红将继续秉承“实干兴企,虚心进取”的核心价值理念,励精图志,永攀高峰,用理智和热情创造新的辉煌

泰兴佳源威尼斯城开发商是泰兴市广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佳源威尼斯城位于泰兴市泰兴市区鼓楼北路西侧、银杏路北侧,目前参考均价:6000元/平米,产权年限:住宅底商70年。

宏林世纪城规划用地面积约14万_,未来还城市以高层、别墅、商业街等物业形态组成的Artdeco风格海派生活城。项目分三期开发建设, 一期产品面积在60-130_之间,布局精巧、功能完善,轻松接轨大城生活。项目选择符合审美的 优雅、内敛经典的Artdeco建筑风格。融汇古典建筑的三段式构图,衬显建筑尊贵感。格调上,简洁里显露内涵、典雅中浸透自然。 项目首创挑高45m酒店式入户大堂,新型同层排水系统,人车分流系统,方寸之间,尽显尊荣。阳光新型地下停车场,地面采用卫生、环保的地坪漆,顶板采用空心楼盖板,柱距大,顶板无梁,空间开阔。 社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依山就势,打造 “浪漫香颂苑”、“规整凯旋苑”、“活力悦动苑”、“异国爵仕苑”、“古典御珑苑”五大主题花苑,将“自然和谐、低调奢华、浪漫情怀”三大格调完美结合并精彩呈现。室外电梯、放坡、密林等细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园林打造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深研居者所需,先备居者所想,宏林~世纪城提供周到贴心的酒店式物业管理服务,呵护您的生活。应用前沿科技力量,配备远红外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主入口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管理系统、车辆进出入管理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等,为您的生活保驾护航。 “一城两翼山作景,三岸串珠水为媒”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一语道出”山“与”水“在千年古城——建瓯的荣耀地位。项目独占龟山,面朝千年建溪,背倚莲花山,占据建瓯佳风水宝地,独享城市希贵的天然山水资源,同时位于水西桥头, 老城区,领驭城市未来价值。

:佳源威尼斯城历史成交价

平顶山山川灵秀,物华天宝。建国初期,探明地下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国家开始大规模开发平顶山煤田,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平顶山市,195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正式任命了平顶山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从此开启了平顶山发展的新纪元。5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勤劳、智慧的平顶山人民在这片昔日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改造旧山河,开辟新天地。建市之初,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响应祖国的号召,胸怀共同的理想,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开发建设平顶山的序幕。在此后的20年间,广大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装点这座年轻的城市,奠定了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基础,形成了相对配套的中等城市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全面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向多元的快速扩张,农业实现了由生存农业向高产农业的过渡,提前8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利用支撑经济发展的一次创业使命,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机电、建材、纺织、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跨入全国大城市行列。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奋力打造经济强市,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和综合加工基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尼龙66化工化纤生产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世界级的特宽特厚钢板科研生产基地,努力建设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坑口火力发电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环保设备和高速铁路机车关键设备制造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和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井盐生产加工和配送基地,努力建设全省重要的白酒生产和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培育建设八大工业基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我们扎实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实现了赶上和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目标,开始了向经济强市的跨越;扎实推进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向多元化新型工业体系转变,改变了主要依靠煤炭支撑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格局,开始了向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跨越;扎实推进煤矿城市向区域性功能城市转变,改变了平顶山在人们心目中的煤城形象,开始了向山水园林城市的跨越,使平顶山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建市之初,平顶山生产总值仅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013亿元。50年后的今天,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719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净增100亿元左右,三年迈上了三个大台阶。财政总收入完成84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2亿元,两年实现翻一番;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71%%,居全省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1位。工业增加值达到392亿元,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超二百亿元、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6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县域经济竞相加快发展,6个县(市)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7%%;10个县(市、区)有7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最高的达到6亿元。两个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30位,两个县进入全省“十个快县”行列。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建市之初,平顶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煤炭支撑经济发展。50年后的今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筑起了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建成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烟叶、优质小杂粮种植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养殖园区,扶持了华懋双汇、巨龙淀粉、梦想饼业、佳源乳业和九头崖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82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工业体系更加完善。煤炭产业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全市煤炭产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非煤产业和接续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建成了帘子布厂、高压开关厂、姚孟电厂、舞阳钢铁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近年来,建成或开工建设了平煤集团十三矿,神马集团30万吨尼龙66盐和“双三十万”吨氯碱,舞钢公司100万吨宽厚板,姚电四期2×60万千瓦机组,平高东芝一期、二期,天瑞集团高速铁路机车关键设备和5条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汇源公司“双十万吨”氯碱,中加公司50万吨炼铁和矿山开采等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拉动作用的大型重点项目,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机电、建材、井盐生产和食品加工等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在电气仪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新型材料、皮革加工、摩托车制造等方面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非煤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5%左右,非煤产业的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5%左右。第三产业全面发展。餐饮、商贸、房地产业市场繁荣,文化、旅游、信息产业步伐加快,金融、保险、物流业日趋活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尤为可喜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1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10种。

舞钢公司自主研发的特种钢材打破了韩国和日本的垄断,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神舟飞船、奥运场馆鸟巢、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军事工程;神马集团打破了国外对尼龙66工业丝技术的垄断,生产的特种纤维产品成为神舟飞船返回舱减速伞的主体材料;平高集团在高压、特高压电器技术领域创下四个“中国第一”,100万伏超高压组合电器项目被列入河南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中材环保公司袋式除尘器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瑞集团高速机车重载合金钢铸件项目引进日本V法造型技术,经过自主创新,生产能力提高了30%%,成为亚洲最大的同类生产企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经济增长正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建市之初,平顶山城区面积只有6平方公里。50年后的今天,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强力实施“东扩西进”战略,大规模改造老城区,大力度开发新城区,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新城区一期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已经配套,绿化面积达到230多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的建筑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米,初步展现出以山水为特色的生态型滨湖新城形象;老城区改造新建道路47条,改造背街小巷42条,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商业街区,建设了鹰城广场、河滨广场、山顶公园等56个游园绿地、公园广场。特别是对横贯市区的湛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实现了堤岸变绿、河水变清的目标,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生态长廊;在新老城区之间采煤塌陷地开发建设了大型生态园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城市山水园林特色的重要标志。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8%%和32%%,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进入全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县城和小城镇面貌明显改观,6县(市)和石龙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舞钢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宝丰县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城镇化率达37%%。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了许平南、漯平洛两条高速公路,太澳、郑石两条高速公路年底前后可望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水泥路(油路)”的公路网络。通信、电力、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快速增长,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建市之初,平顶山主要依靠国家投入进行开发和建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50年后的今天,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和机制。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稳定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初步建立了土地所有权有偿转让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13户大型及省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神马实业、平高电气、平煤天安成功上市,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革重新焕发了生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0%%左右,天瑞集团、汇源集团、中加公司、银龙集团、洁石建材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力度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与俄罗斯塞兹兰市、韩国安东市、土耳其陶香乐市等结为友好城市,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科技和友好往来,805家企业取得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外资企业发展到324家,日本东芝、安川电机、德国PHP、美国KKR、上海宝钢、中电投、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平顶山,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利用外资逐年增加,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硕果累累。建市之初,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平顶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50年后的今天,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开展,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家,实现了河南省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10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基础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两所本科院校和两所专科院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建成了广电中心、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马街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文艺精品先后在全国、全省获得大奖,被中国曲协命名为第一座“中国曲艺城”。“宝丰现象”创造了“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独特经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设了一批重点医疗设施,改造了一批乡镇卫生院,两家医院进入“三级甲等医院”,11家进入“二级甲等医院”,临床医疗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兴建了体育村等一批现代化体育设施,承办了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全国赛艇锦标赛、亚洲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等大型比赛,培养世界冠军10余人,120多人在全国性竞技体育比赛中夺得金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连续12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淘汰了一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五小”企业;新建省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26%%,城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涌现出了李二银、刘嘉、许乃同、张玮、吴如、范素海、霍新泰、张铁岗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社会和谐、物阜民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市之初,平顶山物质财富贫乏,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简陋。50年后的今天,平顶山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连续两年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03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4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61%%,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5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01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8万人,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职工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6%%、875%%和98%%;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较好地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建立了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制度和捐资助学基金,保证了考上大学的学生没有一个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爱心救助超市,保障了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们坚持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生命工程来抓,通过关井压产、资源整合,先后关闭了2000多座小煤矿,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办法,改变了小煤矿乱采滥挖的状况,遏制了煤矿事故多发的势头,开创了煤炭资源有序开采的良好局面。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状况不断好转,社会大局保持持续稳定。

  节选《市委书记邓永俭在庆祝平顶山建市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面有你想知道的所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五月的平顶山万物竞翠,一派生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聚会,热烈庆祝平顶山建市50周年,一起见证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一同分享50年的丰硕成果,共同展望催人奋进的美好未来。在此,我代表中共平顶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军分区,向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平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表示亲切的慰问!向为平顶山的开发、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老领导、老党员、老干部、劳动模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平顶山山川灵秀,物华天宝。建国初期,探明地下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国家开始大规模开发平顶山煤田,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平顶山市,195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正式任命了平顶山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从此开启了平顶山发展的新纪元。5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勤劳、智慧的平顶山人民在这片昔日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改造旧山河,开辟新天地。建市之初,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响应祖国的号召,胸怀共同的理想,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开发建设平顶山的序幕。在此后的20年间,广大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装点这座年轻的城市,奠定了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基础,形成了相对配套的中等城市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全面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单一向多元的快速扩张,农业实现了由生存农业向高产农业的过渡,提前8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了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利用支撑经济发展的一次创业使命,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机电、建材、纺织、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跨入全国大城市行列。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奋力打造经济强市,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和综合加工基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尼龙66化工化纤生产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世界级的特宽特厚钢板科研生产基地,努力建设在全国、全省有重要影响的坑口火力发电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大型环保设备和高速铁路机车关键设备制造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和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全省最大的井盐生产加工和配送基地,努力建设全省重要的白酒生产和食品加工基地。通过培育建设八大工业基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我们扎实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实现了赶上和超过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目标,开始了向经济强市的跨越;扎实推进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向多元化新型工业体系转变,改变了主要依靠煤炭支撑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格局,开始了向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跨越;扎实推进煤矿城市向区域性功能城市转变,改变了平顶山在人们心目中的煤城形象,开始了向山水园林城市的跨越,使平顶山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建市之初,平顶山生产总值仅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仅013亿元。50年后的今天,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719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每年净增100亿元左右,三年迈上了三个大台阶。财政总收入完成84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42亿元,两年实现翻一番;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4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71%%,居全省第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27亿元,增速居全省第1位。工业增加值达到392亿元,涌现了一批销售收入超二百亿元、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6家企业进入全省工业企业100强。县域经济竞相加快发展,6个县(市)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7%%;10个县(市、区)有7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最高的达到6亿元。两个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30位,两个县进入全省“十个快县”行列。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建市之初,平顶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煤炭支撑经济发展。50年后的今天,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构筑起了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建成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烟叶、优质小杂粮种植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养殖园区,扶持了华懋双汇、巨龙淀粉、梦想饼业、佳源乳业和九头崖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82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工业体系更加完善。煤炭产业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全市煤炭产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非煤产业和接续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建成了帘子布厂、高压开关厂、姚孟电厂、舞阳钢铁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近年来,建成或开工建设了平煤集团十三矿,神马集团30万吨尼龙66盐和“双三十万”吨氯碱,舞钢公司100万吨宽厚板,姚电四期2×60万千瓦机组,平高东芝一期、二期,天瑞集团高速铁路机车关键设备和5条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汇源公司“双十万吨”氯碱,中加公司50万吨炼铁和矿山开采等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拉动作用的大型重点项目,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机电、建材、井盐生产和食品加工等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在电气仪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新型材料、皮革加工、摩托车制造等方面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非煤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5%左右,非煤产业的地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5%左右。第三产业全面发展。餐饮、商贸、房地产业市场繁荣,文化、旅游、信息产业步伐加快,金融、保险、物流业日趋活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尤为可喜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1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10种。

  舞钢公司自主研发的特种钢材打破了韩国和日本的垄断,广泛应用于西气东输、神舟飞船、奥运场馆鸟巢、三峡工程、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军事工程;神马集团打破了国外对尼龙66工业丝技术的垄断,生产的特种纤维产品成为神舟飞船返回舱减速伞的主体材料;平高集团在高压、特高压电器技术领域创下四个“中国第一”,100万伏超高压组合电器项目被列入河南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中材环保公司袋式除尘器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瑞集团高速机车重载合金钢铸件项目引进日本V法造型技术,经过自主创新,生产能力提高了30%%,成为亚洲最大的同类生产企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经济增长正在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建市之初,平顶山城区面积只有6平方公里。50年后的今天,建成区面积拓展到7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强力实施“东扩西进”战略,大规模改造老城区,大力度开发新城区,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新城区一期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已经配套,绿化面积达到230多万平方米,建成和在建的建筑面积达到400多万平方米,初步展现出以山水为特色的生态型滨湖新城形象;老城区改造新建道路47条,改造背街小巷42条,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和商业街区,建设了鹰城广场、河滨广场、山顶公园等56个游园绿地、公园广场。特别是对横贯市区的湛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实现了堤岸变绿、河水变清的目标,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绿色生态长廊;在新老城区之间采煤塌陷地开发建设了大型生态园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城市山水园林特色的重要标志。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8%%和32%%,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进入全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县城和小城镇面貌明显改观,6县(市)和石龙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舞钢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宝丰县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城镇化率达37%%。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成了许平南、漯平洛两条高速公路,太澳、郑石两条高速公路年底前后可望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水泥路(油路)”的公路网络。通信、电力、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快速增长,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建市之初,平顶山主要依靠国家投入进行开发和建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50年后的今天,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和机制。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稳定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初步建立了土地所有权有偿转让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13户大型及省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神马实业、平高电气、平煤天安成功上市,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通过改革重新焕发了生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0%%左右,天瑞集团、汇源集团、中加公司、银龙集团、洁石建材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力度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与俄罗斯塞兹兰市、韩国安东市、土耳其陶香乐市等结为友好城市,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科技和友好往来,805家企业取得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外资企业发展到324家,日本东芝、安川电机、德国PHP、美国KKR、上海宝钢、中电投、伊利乳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平顶山,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利用外资逐年增加,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硕果累累。建市之初,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平顶山社会发展相对滞后。50年后的今天,科技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开展,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家,实现了河南省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10个县(市、区)全部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基础教育资源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建成了两所本科院校和两所专科院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建成了广电中心、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马街书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文艺精品先后在全国、全省获得大奖,被中国曲协命名为第一座“中国曲艺城”。“宝丰现象”创造了“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独特经验,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设了一批重点医疗设施,改造了一批乡镇卫生院,两家医院进入“三级甲等医院”,11家进入“二级甲等医院”,临床医疗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兴建了体育村等一批现代化体育设施,承办了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全国赛艇锦标赛、亚洲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等大型比赛,培养世界冠军10余人,120多人在全国性竞技体育比赛中夺得金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被确定为全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连续12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淘汰了一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五小”企业;新建省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26%%,城乡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涌现出了李二银、刘嘉、许乃同、张玮、吴如、范素海、霍新泰、张铁岗等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历经50年的艰苦奋斗,平顶山社会和谐、物阜民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建市之初,平顶山物质财富贫乏,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简陋。50年后的今天,平顶山整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连续两年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803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4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61%%,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5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2001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8万人,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城镇职工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6%%、875%%和98%%;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较好地缓解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建立了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制度和捐资助学基金,保证了考上大学的学生没有一个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爱心救助超市,保障了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们坚持把煤矿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生命工程来抓,通过关井压产、资源整合,先后关闭了2000多座小煤矿,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办法,改变了小煤矿乱采滥挖的状况,遏制了煤矿事故多发的势头,开创了煤炭资源有序开采的良好局面。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状况不断好转,社会大局保持持续稳定。

十年来,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三十年来,平顶山经济实现了大跨步的前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2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5132亿元,年均增长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由173亿元增加到5329亿元,年均增长125%。三十年来,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0元增加到142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5元增加到5141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三十年来,平顶山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连续十五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两次被授予“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新华区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

平顶山市区玩的地方无非就山顶公园,河滨公园,适合攀登、踏青~,或者去摩杰克、凯撒逛街;山顶公园。山顶公园,其实上面也没什么东西,就是可以骑骑马或吃点野味——关键是登山的过程,那几百个台阶,全部爬完的时候超级爽!!还有中心路的万山红,唱卡拉OK的地方那个,听说挺不错。还有湛河公园,在火车站附近,那有各种游乐设施,风景也不错,早上和晚上经常有人去散步。你还可以去湖心喂喂鱼,一元一杯吧。还有湛河游船,也挺好玩的。市区就这些~

想玩儿的话,也可以去新城区吧,虽然没什么好玩儿的,至少比较干净,空气也很清新,可以去划划船,喝喝鱼汤什么的其乐无穷

当然你如果去郊区的话选择性就多啦~像画眉谷、好运谷、石人山、香山寺等都是旅游的好地方,都挺不错的,特别是平顶山的新城区那边的白龟山水库~

百龟山水库沙岛那里玩的挺多的可以游泳、可以做汽艇划小船等,晚上还有很多夜市摊,烧烤之类的~差不多就这些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53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