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之岛
never lonely on the island
歌声相伴,岛不孤单
欢迎关注歌之岛
学过艺术史,唱过流行歌
作品上过墙,排队吃食堂
扒过故纸堆,擦过新人泪
脱掉西装,不装
乐海冲浪,太浪
识字识谱不识道听
敢怒敢言不敢途说
主笔 | 霓岸
主播 | 小怪
01
作品简介
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2号,作品编号S244/2,是作曲家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创作的19部匈牙利狂想曲中的第二部,也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部。其钢琴独奏版本和管弦乐版本被广泛的应用在卡通动画的配乐中,足见全球人民,尤其是全球小朋友们对李斯特狂想曲的钟爱。
猫儿协奏曲(The Cat Concerto)是一部1947年的美国动画,也是《猫和老鼠》系列的第29部短片,于1947年4月26日公映。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华彩乐章
马克·安德列·哈梅林整理
演奏者
马克·安德列·哈梅林
超级技术家(super-virtuoso)
加拿大钢琴家、作曲家。1961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5岁开始学习钢琴。
11次格莱美提名。
1985年获得卡内基音乐厅国际美国音乐比赛冠军。
2000年获得留声机奖
2003年获得加拿大勋章
2008年获得朱诺奖
哈梅林以发掘和演绎小众冷门作曲家的高难度曲目而知名全球。
Carnegie Hall 卡内基音乐厅
02
浪漫派钢琴巨匠
Chopin Playing the Piano in Prince Radziwill's Salon
肖邦为罗兹维尔王子的沙龙现场弹奏钢琴
李斯特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期(Romantic Period: 1820-1900)继肖邦、舒曼之后的又一位浪漫派钢琴巨匠。他表演风格随性而自由奔放,夸张而包含感情。
没错! 比这位还奔放~
Center of Raiding 徕町小镇
出生在匈牙利西部徕町小镇(Raiding)的李斯特,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音乐才能。在他9岁那年,在财富阶级的赞助下前往维也纳学习音乐,师从钢琴名家车尔尼(Carl Czerny)。由于车尔尼年少时曾师从贝多芬及胡梅尔,因此李斯特可称为是“贝多芬的徒孙”。
祖孙三代,一片harmony
贝多芬
车尔尼
李斯特
03
动荡年代 天才辈出
常年旅居国外,身处革命迭起、斗争激烈的19世纪前半叶,李斯特对音乐的痴迷让他足迹遍布欧洲,也因其“魔鬼般的演奏技巧”让世人惊叹。但在他乡漂泊的李斯特从未忘却少年时代受到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的影响,骨子里自带节奏感,表达极具张力,再加上民乐特色的吉普赛音阶(gypsy scale),这些元素对李斯特日后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Revolutions of 1848
1848年革命的战火燃遍整个欧洲大陆
匈牙利也不例外
1848年欧洲革命地图
1848-1849欧洲革命地图
虽然李斯特的作品既多产又风格迥异,但其大多数作品都闪耀着匈牙利民族精神的光芒,文中这部狂想曲可谓光芒四射、照耀全球。
匈牙利狂想曲2号创作于1847年,(没错就是各种欧洲革命频发的1848年的前一年)专门献给拉斯洛·塔里基(匈牙利作家、政治家,有进步的革命立场,饱受匈牙利人民爱戴)。李斯特敬献自己日后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给塔里基,其政治立场可知一二。毕竟在动荡的年代,艺术家也不能独善其身。更何况李斯特的艺术养分及灵感来自热情勇敢的匈牙利民族血脉。为谁而歌,不言自明。
László Teleki 拉斯洛·塔里基(1811-1861)
匈牙利狂想曲2的受赠者
因在国民议会中争取各民族平等代表权而受到人民拥护
因1848年匈牙利革命失败而遭驱逐出境
1860年末回国后回复政治活动并领导决议党(Határozati)
作品于1851年首演,即获得巨大成功。舞台上的成功促使李斯特于1857-1860年间同另一位作曲家弗兰兹·多普勒合作完成了管弦乐版本的改编。
04
拉桑与弗里斯卡
该作品包含“慢”与“快”两段截然不同的部分,其形式取材于一种匈牙利民族舞蹈查尔达什(匈牙利语Csárdás,意为客栈)。
第一段拉桑lassan(匈牙利语 lassú意为慢速),情绪通常是黑暗、忧郁。第二段弗里斯卡friska(匈牙利语friss意为鲜明),情绪通常明快、愉悦。
前段庄严而戏剧化的lassan与后段和谐而充满能量的friska产生强烈的反差。乐曲开始速度缓慢、沉着有力。庄严的旋律与低沉的下探仿佛是对无边痛苦的控诉。3′18″ 高音区的变化反复之后,旋律轻快跳跃,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些微沉寂之后是匀称富有律动的节奏,一切豁然开朗。
音乐速度加快进入到急板的部分。主音与属音和谐交替,短暂缓和之后,音速加快、力度加强,倾泻而出的八分音符用奔流般的旋律描绘了光明再临、万人空巷的无限激情。无边的痛苦与无限的激情两种极具反差的感情,通过钢琴音乐的织体与层次的大量重复,被结合在了一起。
动荡不安、革命四起的欧洲大陆,乐章在战火中响起;历经苦痛却又不言放弃的欧洲人民,伴随乐声在废墟中站立。越黑暗就越光明,越沉重就越轻盈,这也许就是匈牙利狂想曲最大的魅力。也是李斯特“狂想”的资本。
Earliest known photograph of Liszt (1843)
by Franz Hanfstaengl
李斯特最早可考的照片(1843)
联系作者或下方评论
索取文献参考目录
情感可以压抑
态度必须表达
聆听千遍古典
体验百态人间
主笔 | 霓岸
主播 | 小怪
肖邦与李斯特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波兰作曲家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
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
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
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销魂,在肖邦的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
肖邦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奈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
弗伦兹·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即以卓越的钢琴琴艺驰誉欧洲各国,同时也从事创作与评论。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明显地反映了对祖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李斯特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演奏技法和独奏音色,使钢琴音乐不仅具有室内乐抒情小品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交响性的宏伟气魄和辉煌效果。他同柏辽兹一起倡导新型标题音乐。他在交响音乐领域,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的形式,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响诗共十三部。从而扩大了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他的音乐上直接从柏辽兹、肖邦和帕格尼尼身上得到启发。受帕格尼尼的影响,李斯特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他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习气相对立的新的浪漫主义原则,并支持阿尔贝尼斯、斯美塔那、柏辽兹、瓦格纳等作曲家的创作。
大约14、15 岁时,李斯特开始作曲,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在六百部以上。有时,人们很容易被那眼花缭乱的技巧、雷霆万钧的力量和疾风暴雨般的速度所吸引,其实,更重要的,还是音乐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广阔豁达的胸怀,对祖国的歌颂和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抒情。他的音乐贯穿着乐观主义精神。他的戏剧性、悲剧性总是带着深刻的哲理性。他的浪漫主义总是洋溢着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从不柔弱、委靡。
《狂想曲》不是李斯特首创,但一提《狂想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李斯特。李斯特一共写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一首《西班牙狂想曲》。这些作品,都以民间曲调或民间风格的曲调为主题,按多段组合的方式,充分施展钢琴技巧的“十八般武艺”,驰骋作曲家的想象,寄托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超级练习曲》写于1851 年,题献给他的钢琴老师车尔尼。与肖邦练习曲一样,这也是将艺术趣味与技巧相结合的,可作为音乐会节目的练习曲。《b小调奏鸣曲》这首写于1852—1853 年间,题献给舒曼的作品,是李斯特唯一的奏鸣曲。由于在他之前已经有了贝多芬和肖邦等人伟大的奏鸣曲,这使李斯特不能不以十分谨慎的态度思考他自己的奏鸣曲。既然叫奏鸣曲,就要遵循一些规范。但创作,总是意味着创新。这也许是李斯特只写了一首奏鸣曲的原因。尽管他很慎重,这首作品还是引起了不同看法的尖锐对立。
李斯特的主要钢琴作品有:
19首《匈牙利狂想曲》,《西班牙狂想曲》; 大量练习曲如《超级练习曲》,《帕克尼尼—练习曲》; 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 交响曲《浮士德》等。
肖邦初到巴黎时,没有名气,也没有什么朋友,他原想成为一名音乐会钢琴家,但是,巴黎的音乐厅好象并不太接受他。巴黎的音乐厅更适合李斯特那样的演奏风格,巴黎的听众正在为李斯特的钢琴秀而疯狂,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演奏家来改变他们的欣赏时尚。
一天,李斯特举办音乐会,大厅里挤满了幕名而来的听众,演出开始了,按照当时的演出习惯,音乐厅内的灯火逐渐熄灭。音乐响起来了,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依然是那样娴熟、演出风格却是那样恬雅宜人、引人入胜。听众听得如醉如痴,熟悉李斯特的人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演奏结束了,听众们象往常一样为他们的偶像喝彩。灯火重明,听众们惊讶地发现,站在钢琴旁答谢听众的竟是一位陌生的青年。李斯特用他的方式,把肖邦介绍给巴黎的听众,而技艺精湛的肖邦也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巴黎的听众,一鸣惊人地走进了巴黎的音乐界。不过,肖邦恬雅、精美的风格,更适宜于巴黎的音乐沙龙,他很快为巴黎艺术界的精英们所接纳,他很快成为巴黎沙龙的宠儿。
只要对古典音乐稍有了解,就一定知道弗朗茨·李斯特的鼎鼎大名,这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斯特年少即成名,是万众瞩目的音乐天才,但他为人谦逊,待人平和宽容,今天的 外国名人故事 就为你讲述这位“钢琴之王”的宽容之举。
李斯特六岁起学习钢琴,曾师从于着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他在十一岁时就举行了演奏会,轰动了维也纳的音乐界。有一次,在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魅力,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
这位老人正是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年长之后,极富天赋又刻苦努力的他成为了全欧洲注目的对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即使已经是名动天下的音乐大师,李斯特在面对普通民众时也毫无恃才孤傲之态,而是以平和宽容之心来对待。
据说功成名就的李斯特有一次路过德国的一个小镇,恰逢小镇里一位钢琴师将要举行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钢琴演奏会的女钢琴师是着名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钢琴师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师是一个青年人,见到李斯特,她大惊失色,浑身颤抖,脸色苍白,好半天才抽泣着述说了自己艰苦的孤儿身世,冒充李斯特的学生完全是为了生计,为此她跪在李斯特面前,请求大师的宽恕。但是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把姑娘扶起来,和蔼地对她说:“让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可以补救的办法。”
姑娘看到李斯特这么和蔼可亲,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之后李斯特要她把晚间准备演奏的曲子弹一遍给自己听,李斯特的平易近人消除了女钢琴师的紧张和恐惧,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她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
结果,女钢琴师演奏得十分出色。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仔细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师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一席话令女钢琴师感动万分。
李斯特还爽快地说:“晚上你大胆地上台演奏吧!现在你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为了证明这一点,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增加一个节目,是由你的老师——我,为我的学生演奏的。”音乐会如期举行。临近结束的时候,听众突然欢呼起来,原来,弹奏最后一支曲子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李斯特。
李斯特宽容别人。不计别人过错,使自己和别人都得到快乐,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别人的尊重。大师之所以是大师,除了专业领域的技艺精湛之外,还有做人的宽容,所谓德艺双馨,即是如此。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 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 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 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 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 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 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 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 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 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 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车尔尼也十分欣赏 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有一次,他的演奏会 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 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这位老人正是 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 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 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 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 “对不起! 先生。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 我演奏呢?”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 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 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 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 钢琴上弹过的乐曲。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 就不同了。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 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 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 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 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 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 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在巴黎,著名音乐家 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 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 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 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 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于是在晚年, 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生平: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李斯特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晚年的李斯特,开始收敛了他的炫目的技巧,尤其在他的晚年小品中,看似简单的音符,内中却暗藏了深不可测的玄机。
李斯特和肖邦都是很好的浪漫主义音乐家~而两人有很多不同之处
1肖邦的曲风可以看出旋律基本都是很华丽的(我认为华丽是在掩饰内心的空虚),但是李斯特不同,李斯特的曲风虽然变化很多但是都有质朴明朗的风格,所以李斯特的内心更充实一些,也就是说他比肖邦更乐观
2肖邦不承认李斯特是个真正的好音乐家但是李斯特敬佩肖邦。也就是说肖邦是原创型的,李斯特是改编型的。李斯特喜欢改别人的曲子,肖邦喜欢自己创作;李斯特喜欢创作交响乐,肖邦创作N多练习曲;李斯特爱给曲子加标题,而肖邦不喜欢(因为真情流露的曲子真的无法定标题);李斯特爱从宗教和文学中找灵感,肖邦爱从内心深处挖掘灵感
3李斯特爱技巧,肖邦爱旋律,某种程度上李斯特的钢琴弹得比肖邦好。可以说李斯特的曲子美就美在灵魂和修饰,灵魂就是指一首曲子的主旨,修饰就是由于李斯特的曲子技巧很高,所以听起来虽然繁琐但是由于质朴灵魂的衬托又显得很好听。
4肖邦和李斯特都爱将情感发泄在曲子中,但是看得出李斯特发泄的更强烈。肖邦流露的是悲伤和呼唤,李斯特流露的是向往和憎恨。
大概有几点:
1, Liszt是标题音乐倡导者 还首创了交响诗这一体裁 。而Chopin是不喜欢标题音乐的“所以我们看他的作品都仍然是奏鸣曲练习曲前奏曲等等” 肖邦也很少写钢琴以外的作品。
2,Liszt喜欢从宗教、诗歌文学中寻找灵感 很多作品扉页上都题上配套的诗句“有标题就叫《彼特拉克十四行诗》” 。Chopin则不同,没有从文学宗教里找东西的习惯。
两人虽然是很好的朋友 但Chopin到死都认为李斯特不能算个很好的作曲家(李喜欢改编别人的东西 有时候直接原旋律拿过来 并且由于肖邦死的早 李斯特的很多重要作品又都在38岁以后写出)只是个超级的演奏家。 李斯特则一生敬佩肖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