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言下之意:还没有好好活过,怎么就去谈论死亡那样无聊的事?也就是说,人过早地谈论死亡的事情不仅徒劳无益,而且并不讨好。这句话,包含着我们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最普遍的看法。这种生死观也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无论在精神的深层面或普通的民众心里,这也是一种建立生活的基点。生就会拥有一切,而死就是失去一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社会普遍心理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它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好恶观念。而这一点依赖于我们民族的现实的实用观念。而道家的看法却相反,“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一种很彻底的形而上的哲学态度。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之所以单薄,因其所以赖的本质上还是现世实用观。西方人祷告是为了静心赎罪,中国人求神拜佛是为了平安富贵。西方人去教堂多是为了死后的事祷告,中国人去寺院多是为了活着的事祈求佛。所以中国的寺院喧闹兴隆,而西方的教堂清净安宁。中国人的精神往往依附现实的实用性,有时很难分清彼此的界限。所以,对死的观照性还未能充分地开掘出来。老百姓说死的词更有意思,“蹬腿了”“灯灭了”“走了”“殁”,这除了一些忌讳外,更有种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心不甘情不愿的意思。或者尽可能把死轻描淡写点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生的问题。所以说,死无论在我们的文化里还是普遍的大众心里,都是尽可能回避的。鲁迅《野草》集里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家给儿子做满月,众人都满是升官发财的恭维,有一位却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马上引来主人的大怒不已。说死是忌讳。并且这种忌讳消弱了我们民族面对真实的勇气和胆量,也因为这样,我们的日常避讳都有种心里明白却不愿表达和面对的意思。而这种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回避上,折射在其他的心理和言行上,尤其是对权力和利益的过分贪恋。我们日常语言就能对生死观年窥见一斑。“你咋不死?”表示对对方的一种厌恶感和诅咒。中国人诅咒对方是以死为最大惩戒。因为死就可以彻底消灭一个人。受挫后的自我调侃和解脱也是一句“我死了算啦!另一个反面的例子,因为对死的浪漫。有一种把死作为快乐的表达,喜丧。其实这是为活人开脱的。死是不可逆转的。“人出生、受苦而后死去。”一位哲学家如此说。每一种物质都不会消灭,始终以成、住、坏、空的顺序循环不已,永不止息。释迦牟尼如此说。“死亡是化学成分的分解,分解殆尽后,不残存一物。”自由思想家如此说。人之所以那么强烈的对待死,可能里现实的失败所致使然。所以才表现出来对死的不甘心。因为死钩断了与现实的一切联系。我们常说的视死如归,无怨无悔,其实只是一种精神期许,哪能把死看得像回家呢?贪生怕死。是正常的人生取向。我叔父在生死上的态度,大大刺激了我的思考。我生病时,叔父给过我很多鼓励。但当他检查出肝癌后,不出家门,不让给别人说自己有病,拒接问候的电话,拒绝亲朋探访,死前的日子,大骂绝食。我知道:这是“贪生”是“怕死”。他太想活了,他为死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尽管他已古稀七十之年,早为自己做好棺木寿衣。他不相信死发生在自己身上,甚至不应该发生自己身上。我叔父让我想开,但最终还是他没有想开。死本身和谈论死是两回事情。人为什么怕死?最根本的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人对生命规律的回避或是说:是因为“我”“我的”概念所致。因为执着。人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种先入之见,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是万物的至尊。人从来就不相信平等的概念。拥有优越的思考力及直觉,惯用理智创造永久的自我。但自我或精神只是一种概念,通常根本无法与现实世界呼应和对接。因为自我和对自我的信仰,人发展了自我,从而产生了私欲、占有欲望,渴求、自我膨胀。所以对死的恐惧就是一种自我的失落或悲情,甚至绝望。恐惧只是一个渴求世俗人生的负项心理状态。死去剥夺了自我,以至于一项没有来及面对的生命规律,充分地打击了一响以来所坚信的“我是不可或缺的”“舍我谁何?”人的过分自信有时成为人对死亡回避或无法面对的致命的人性弱点。其实,对世界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既使大权在握的权贵之人,或平头百姓。在死亡面前绝对公平,人人平等。实质上,对死的恐惧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对在世权力和某种特权的留恋和眷顾。怪不得: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在死上大做文章。秦始皇一生有三件事:一是修万里长城,二是炼丹,还有件就是修他的陵墓。这都对死亡的恐惧有关。也怪不得,历代皇王要人喊他万岁,也还是因为怕死的恐惧。生命不完整是因为生命无法永恒。生命就是像绳子有两个端点,生的这头,是起始,死是另一个末端,代表完结。释迦牟尼说:“生命是无常,但死亡却必然。”由于我们对生命的眷恋和执着,我们无法接受死亡的想法。而事实上死亡是必然。我们喜欢把这种想法尽可能地丢得越远越好,自欺死亡是遥远的事情,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毋需庸人自扰。但死亡对每个人都确实是存在的。是随时随地都可发生的,这是无法逃避的的事实。雪莱诗:“世界运转不息/从新生到衰萎/如水中的泡沫/晶莹、破灭而后消失。其实,时间的概念就是萎诠释死亡的。睡眠是死亡的练习。花不常开,月不常圆,人不能永生。人类的生命也是随着自然万物的更迭不息,出生、生成、死亡、把自己曾经占位留给别人。等到人看透了这世事更替的真相后,方可有些醒悟自觉。佛家教人觉悟:什么是觉悟?就是明白。我们难道不明白生死之事?不是。把生死看得那么过分,不是因为我们不明白,而是隐喻着我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表现出就是实用和物质,非精神。人生是旅途,那就有上车下车,进站出站,到时候,我们都要那里来那里去。谁也剩不下。死很自然。从科学上说死是一种必然。而不死是一种哲学。之所以在我们社会里被灌输不死的观念,是因为我们的实用观念。这种观念和价值,跟我们人伦有关。因为我们的文化里,生命从来不是一个单个个体,它是属于家庭、团体、社会,生命个体本身就担当着很多东西,死亡也是如此。西方相对于我们对不死观念是不回避的,正因为如此,它们建立了信仰和天堂。这既是一种无畏更是一种浪漫。中国人对墓穴的讲究更能说明这死的本有观念,死是另一种生的延续。中国人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似乎是很达观的,其实不然,因为对死的不明了,中国人表现在对身外之物的执着根本不是嘴上所言的,读鲁迅的作品,我一直有一种不寻常的看法:鲁迅文学一直有追求速死的(毁灭)意识。这一点在《野草》里表现尤甚。这也更说明鲁迅的精神是反传统性。作者:西狄 (传媒学院)
参考意见:
《绑个韩国帅哥回中国》小说书摘:
就知道是江董骗我的,他那人,小气抠门在超级市场界可是无人能敌的!说什么到了韩国,会有五辆宝时捷给我接机,十几个管家给我提行李,可我都在机场门口呆站了十五分钟了,却连一个上前来跟我搭话的人都没有!>o<
冷风在我的耳朵边猖狂着,那些藏在耳朵后的散碎的头发就快被刮走了。我怎么这么白痴,堂堂的江大**居然会听她抠门老爸的话,放下中国的好日子,跑来韩国挨冻!又一阵冷风掠过,我按按头上的帽子,缩缩脖子,在中国耀武扬威的我就这么变成了可怜虫?
《恶魔王子天使奴隶》小说简介:
水晶般的爱太过昂贵,当心出现了裂痕也许只有选择冰封。一次机缘巧合,冰山美男遇见阳光少女,是冤家是对头还是情人,看一场17岁的笑闹恋曲。活泼少女成佑灵为了逃避相亲来到了韩国,谁知刚来到梦想里的济洲岛就惹上了霉运,一个性格暴躁的韩国帅哥,麻烦的是好巧不巧的踩碎了帅哥价值一千万的水晶项链。赔偿的条件是两个月的中文家教,最后却沦为佣人和陪读。且看纯真美少女如何出招,收服冰山酷男。
《我的霸道王子》书籍简介:
17岁的中国女孩来到韩国上学,偶然邂遇超帅男申麒渊,而他竟然极具个性的暴躁天 才、打架高手;安圣浩,安氏集团的唯一继承人,对林霏霏也是情有独钟,为救霏霏安 圣浩身受重伤,就在林霏霏决定陪安圣浩去美国治病时却传来了申麒渊遭遇车祸的消 息,面对着两个为她而受伤的男人,霏霏到底该如何决择?
男主韩国人女主中国人的小说:
《我的雪人》 作者:tomorrow 书摘:
1悦欣曾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对竹道解释什么是缘分:前世有五百次回眸,佛才让两人今生擦肩而过。
2你总是不断地遇到一个人,在校园里,在马路边,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在回家的电梯里。
你问自己,这是否就是所说的缘分。
你把每次相遇的时间地点牢记在心,做仔细的统计分析。这些数据会让他下一次准时出现在你眼前。
3红灯。你们都在人行横道前停住了。从驶过的汽车间隔中,你看到了站在对面人群中的他。你暗自高兴:仅用巧合是解释不通的,他也在用心地制造相遇。
绿灯。你和身边的人一齐往前走。
你通过余光关注他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到动作表情中的不自然以拆穿他的伪装。
你期待着他突然脱离人群,拦在你面前,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好奇怪,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总是遇到,现在可以正式认识你吗?
你会假装惊讶地说是吗,然后矜持地犹豫一下才接过他的手机,按下你的号码。
2《美少年花茶社》小说简介:
它是由完全不懂茶道的颜申壹领导的茶道社,和完全不懂花道的牧千里领导的花道社的合称。就是这个奇怪、恐怖、全校同学都回避不及的花茶社,倒霉的米佳人小妹妹居然莫明其妙地加进了!机缘巧合下进进的佳人,要似何挽救并征服谁人将自己躲匿在长发下的美丽少年牧千里呢?由于巧合开始的恋爱在崎岖的阶梯上壹路前进!
米米拉,微酸的甜蜜滋味,是来自柠檬草布丁。仍然花骨朵般的恋情?玫瑰展成的浪漫爱之路,又隐躲着怎样意外的陷阱?这里是米米拉的异想世界,即使寻爱之路布满荆棘,只需谁人人守护着你,就壹定能到达终点。收获最美的恋情。
3《爱在一起》
为了一圆拓展事业版图的梦想,庄静只身飞往韩国;满怀养强烈企图心,生性清冷淡漠的她,无意沾惹爱情,韩国灸手可热的大明星,身边美女如云。多金又帅气,人家都说他温文和善,谦恭有礼。没有艺人架子,为何待她却是霸道又富侵略性,像个无赖他肆无忌惮地接近她,以邻居的身分侵入她的生活,那双深沈而炽热的眼眸总是缠绕着她,令她晕眩,难以抗拒。不能自己。原来,她已跃入爱情的深渊,与他一起。
阅读地址:
http://wwwyqxscom/data/book/12533/
4《女王太多情》书中简介:
集美丽、性感、智慧、财富于一身的金琳,是台湾珠宝界女王,更是所有男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王!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够幸运的拥有她。可现在她却突然想找出色的绝品美男子来当奴隶,陪她共度人生的第一个亲密夜晚……浑身散发著艺术品味的钢琴演奏家朴泰俊,俊雅迷人的外表一如他的琴艺,让女人们痴迷不已!自从在佛罗伦斯见过金琳之后,她就时常在他梦中出现,想不到两人再次相遇,他竟受邀前往她居住的公寓?既然如此,那他就不客气喽!
阅读地址:
红薯中文网-最新小说排行榜-免费小说在线阅读-好看的原创小说阅读网站
http://wwwhongshucom/
中国式的浪漫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才能感受,只有懂得中国的人才能领悟,也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拥有。
1、东风系列导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系列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同时,其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关于它的名字来源,很有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来源于红楼梦中的一句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虽然不是很有意境,但是却表达出了我们国家在研制东风导弹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前辈们所作出的努力。
2、鹰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中国装备的第一种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最早期的反舰导弹叫做上游,取力争上游之意,现在的空地导弹叫做鹰击,是鹰击长空的意思,不仅带给人一种威力强劲的感觉,而且在气势上也压倒一片,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国人在起名字上的智慧。
中国式浪漫的事件:
1、2021年7月1日晚,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隆重播出。随着激昂深情的歌声响起,绚烂的焰火升腾出“100”的纪年,盛放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璀璨焰火让全国人民都为之震撼,“鸟巢烟花”的相关话题也立即登上了热搜。
2、2022年2月20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惜别冬奥的画面真的是看的叫人直呼,中国人的浪漫真的是太绝了!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支柳枝送给远行者,以此寄情。这也是属于东方的独特浪漫。其实这个节目的背后蕴含的寓意远不止如此。从里约奥运会开始,缅怀逝者成为了“规定动作”。
3、2022年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看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折柳送别中道尽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延续到了刚刚闭幕的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巨大的“留声机”勾连记忆的流转,道尽“曲终人未散”的共情。
引言: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传统的,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中国人的浪漫并不是体现在一些徒有其表的行动之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一、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在袁隆平去世后,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在外地的人民都为袁隆平爷爷送去了一束鲜花,尽管是在外地都要通过网络让快递小哥送去一束鲜花。在这些花海中有三束水稻道最为显眼。在网络平台有人看到这水稻之后就发文称,这是他留给人民的馈赠也是人民为他践行的礼物,此话一出,让众人都觉得非常的感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不仅如此,在李白的陵墓前白茫茫来自世界各地的酒,因为李白生前最爱喝酒。
二、上九天揽月嫦娥5号在登上月球后带回了月球的土壤,带回来的土壤一部分放在了北京,一部分则放在了湖南。因为毛主席曾经说过要上九天揽月,如今我们做到了上九天揽月,将月球上的土壤带回毛主席的故乡,也是在告慰毛主席。这些都只是我们浪漫的一部分,我们始终都会记得那些失去的人为我们所留下来的事情也不会忘记他们没有完成的遗憾。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先人们看到,如今的我们越来越好。
三、看完后心里感受如何在小编看完这些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之后,泪水就让自己红了眼眶。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也会记住这些伟人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并且将这些伟人的事迹一代一代的传承给我们的后辈,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之梦,毛主席的上九天揽月,这些我们全部都会记着,也会有一代一代的人去完成。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郭沫若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以及在诗文、戏剧、史学、考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有定评,自不待言。而徐志摩由于某些政治和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当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反对者而予以否定的。他的诗歌在解放后除了于个别评论文章中略见一鳞半爪外,直至1981年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印成集子发行。
徐志摩的诗歌出现在"五四"之后的中国诗坛上,时间大约为1922年。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的飞机不知何故(有一说是因浓雾所致)撞到了济南的开山上,人机俱毁。是时,年仅36岁。
徐志摩曾和胡适、陈西滢、闻一多等人一起创办过《新月》诗歌月刊。闻一多先生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理论,被公认为是"新月派"诗歌特色的标志。徐志摩对闻一多十分尊崇。在《猛虎集序文》里,他坦诚地告白世人:"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死水》的作者的影响。"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位诗人和作家来说,确乎太短暂了,而他竟留下了大量的著译,单单诗歌就有近150首之多!这些诗歌不论在当时,还是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给我国新诗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徐志摩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曾向港英当局举报并最终破获了一起毒品走私案件。他怒目黑暗腐朽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他赞美列宁,认为"他的精神竟可以说是弥漫在宇宙间,至少在近百年内是不会消灭的"。但又声称"我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我怕他。……铁不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欢呼升起在冬宫的红旗,讴歌"那红色是一个伟大的象征,代表人类史里最伟大的一个时期;不仅标志俄国民族流血的成绩,却也为人类立下了一个勇敢尝试的榜样。"(《落叶》)转而,他又抨击十月革命,呼吁"青年人,不要轻易讴歌俄国革命,要知道俄国革命是人类史上最惨刻苦痛的一件事实,有俄国人的英雄性才能忍耐到今天这日子的。"(《列宁忌日-- 谈革命》)徐志摩思想上的矛盾导致他的诗作形成了一种多面体的结晶。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因为毁誉双方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许多证据。
鲁迅先生有段为人熟知的名言:"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切。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① 今人重新审视古人,不是看他说的、写的、做的是否符合当下的政治标准和社会需求,而是看他对所处时代和整个历史做了些什么。用化学分析的手段做文学鉴定,于判断文学遗产的取舍是极为有害的,那将使今天的学术研究趋于简单化、庸俗化、泡沫化,最终沦为过眼云烟。
我赞成这样的观点:不能在新月派、徐志摩、徐志摩的诗歌之间划上等号。新月派是由一群作家、理论家在其文章、诗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艺术风格,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本身也是复杂的,其主要成员的政治态度亦不完全一致,并且不断分化,最终道路各异。徐志摩虽是新月派的骨干,但他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创作道路。他既不等同于闻一多,也不是胡适的附庸。徐志摩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对社会、政治、人生、理想的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能够代表新月派诗歌的整个发展过程的。对他的诗歌,最好还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具体分析,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要以偏概全,再犯"捧杀"和"骂杀"的旧疾。
内容复杂 思想矛盾
徐志摩的诗歌共有四本,即《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以往论及徐志摩的诗歌,多半是仅对其艺术技巧作部分肯定,而对其内容则往往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实际上,徐志摩诗歌的内容也很有细加分辨的价值,不少诗的思想性还是值得肯定的。譬如:
干什么来了?
这"大无畏"的精神?
算是好男子不怕死?--
为一个人的荒唐,
为几元钱的奖赏,
闯进了魔鬼的圈子,
供献了身体,
在乌龙山下变粪?
--《俘虏颂》
诗中嘲笑、讽刺那没有头脑、糊里糊涂替主子卖命送死的俘虏,锋芒实指那些不顾人民死活,一味用士兵的躯体和生命去争夺自己的地盘,谋取私利的各地军阀,反内战的立意显而易见。《大帅》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揭露了军阀的凶残暴虐:"大帅有命令:以后打死了的尸体再不用往回挪(叫人看了挫气),就在前边儿挖一个大坑,拿瘪了的兄弟往里掷,掷满了给平上土,给他一个大糊涂,也不用作记认,管他是姓贾还是姓曾!也好,省得他们家里人见了伤心:娘抱着个烂了的头,弟弟提溜着一只手,新娶的媳妇到手个脓包的腰身!"剪取这样一幅凄惨可怖的画面,诗人多少也表露出对不断挑起战祸,陷民众于水火之中的官僚、军阀的憎恶,对违反人道主义的暴行的愤恨。
徐志摩先后留学过美国和英国。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繁华的物质生活,上流阶层富有闲散的生活景况,英国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作品,都给年轻的徐志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理想的狂热触发了他创作的欲望,"诗情真有些象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以后,他在《诗刊弁言》中阐述对诗的认识时说,"我们信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革命没有一部象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也许正是抱着这种希求,同时受国内"五四"爱国运动浪潮的激荡,他满怀英国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挥一挥衣袖",悄悄地告别使他深深眷恋的康桥,欣然登程返回祖国。
对于徐志摩的思想核心,似有必要剖析一下。他宣称"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并不高深,这只是说我只知道个人,只认得清个人,只信得过个人。我信德谟克拉西的意义只是普遍的个人主义;在各个人自觉的意识与自觉的努力中涵有真纯德谟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实现它可能的色香,"② 不难看出,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个人主义。"徐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人们的性灵。他的理想是个人的性灵得到最大自由的发展。(对爱、自由的追求和美的享受都包括在内)。"③ 据此,我们也有理由断言:徐志摩的人道主义也是资产阶级的。注脚就是他的"宣言"。
"五四"之后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国***领导的革命斗争运动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的文学社团大量产生,一方面是广大人民仍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景况十分悲惨。严酷的现实与诗人那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锐的对峙。他失望、忧愤、痛心疾首。《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见《志摩的诗》)等一些作品就深切地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 "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
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有玉杯;
"可怜我快冻死了,有福的爷!
大门外西北风笑说:"叫化活该!"
--《叫化活该》
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民众,目睹人民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诗人精神感到十分压抑、愤懑。他要呐喊,要开放他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要鼓励读者"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服的,懦怯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灵魂的呻吟"。由于理想的狂热、爱的深沉,随之而来的失望的痛苦也就特别强烈。这使得徐志摩在直面人生,用"半干的墨水"移情寄慨时,总是同情多于批判,伤感多于愤怒,忧叹多于呐喊,颓唐多于昂奋,诗稿多呈"残破的花样"。在他眼里,"民族的破产,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是破产了的。"绝望、残毁、荒唐、沉沦、惆怅、凄冷、徘徊、破碎这些字眼大量出现于他的笔下。他伤心"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他诅咒"谁敢说人生有自由,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沤";他忽而高呼,要用"自剖的一把钢刀","劈去生活的余渣,为要生命的精华",忽而又流露出厌世遁世的情绪,宣扬"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都将"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散见于徐志摩诗集里的这些"残破的花样",反映了诗人头脑中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乱。对处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的祖国和民众,他怀有怜悯心。《庐山石工歌》附录中就有这样的记叙:"那时我住在小天池,正对着鄱阳湖,每天早上太阳不曾驱净雾气,天地还只暗沉沉的时候,石工们已经开始工作,浩唉的声音从邻近的山上度过来,听了别有一种悲凉的情调。……尤其是在浓雾凄迷的早晚,这悠扬的音调在山谷里震荡着,格外使人感动,那时痛苦人间的呼吁,……那浩唉的声调至今还在我灵府里动荡,我只盼望将来有音乐家能利用那样天然的音籁谱出我们汉族血赤的心声!"
徐志摩热爱弥尔顿、拜伦、耶稣、尼采、甘地、罗兰、托尔斯泰和哈代。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的"永恒的是"(Everlasting Yes)的哲学观点特别为徐志摩所推崇。他说:"我想望着一个伟大的革命。因此我在那篇《落叶》的末尾,我还有勇气来对付人生的挑战,郑重的宣告一个态度,高声的喊一声:Everlasting Yes!"Л·契尔卡斯基在其论著《中国新诗》中,对此有一段评论,他说:"'永恒的是'的思想是卡莱尔在《旧衣新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种宗教唯心主义的'衣裳哲学',这种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和全部历史表现为种种外部的衣着、标志,其后掩盖着神的永恒本质。《旧衣新裁》的"永恒的是"一章表达了成为诗人极端的个人主义表现的饶有兴味的思想。"针对徐志摩的"宣告",Л·契尔卡斯基分析道:"徐志摩如此拚命抓住卡莱尔的名言不放的原因也就在于: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永恒的是'与这位英国哲学家描写的'黑暗的沙漠'无大差别,这句名言成了这位中国诗人的灵魂的屏障,他的护照和进攻武器。"对照这些材料,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徐志摩在不少作品里都渗进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为被压迫者呼号,为寻求自由、爱、美而歌唱的内容。尽管他信奉的哲学观点是错误的,出发点也多半源自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立场,但他的这部分诗歌对帮助后人认识、了解当时的社会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是不应忽视,也不能抹煞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诗人,尤为难能可贵。当然,徐志摩还算不上一位坚定的民主战士,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也没有给他安上政治的显微镜,帮助他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洞察到社会痼疾的病根。他虽然有感于军阀混战,人民涂炭的残酷现实,却找不到真正的出路。无怪乎他的诗常常发出无病呻吟、人生无常、世事无望的悲鸣,消极、颓唐、绝望的情绪时有所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倾向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西窗》一诗,甚至明显地影射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苏联,攻击创造社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这样的诗虽然在徐志摩笔下为数寥寥,却也多少说明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政治上的偏见、立场上的动摇。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除去这些政治诗,徐志摩还有一些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抒情短章,如《沙扬娜拉》、《车眺》、《再别康桥》。这部分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文字清雅秀丽,意境幽谧恬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请看: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用"水莲花"比附素以贤惠闻名于世的日本女子,美丽动人,形神贴切;用"不胜凉风"来描绘告别之际躬身还礼的日本女郎,更增添了这形象的温柔和娇羞之态。那一声声轻柔甜润的"珍重",悱恻动人地蕴藉着友人们(或许是情人)因愉快的相会,而带来的依依惜别之情。小诗没有正面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具体叙述活动场面,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故事内容,仅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普通的告别语,就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确实不同凡响。最后,诗人摹日语"再见"之音道了一声"沙扬娜拉",再度渲染了这似水的柔情,吟咏出一个意蕴幽深的回音。那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也是一首流传很广、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谣。美丽的康桥(即剑桥),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欲望都是在这里形成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与众不同的是,诗人别离如此钟情的康桥,既不是"泪洒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陈辞,放歌而去,只是像来时一样,悄然无声地走了。唯余一片淡淡的云彩裹藏着诗人无限的柔情,默默地飘浮在异国他乡的天际。这是多么缥缈、超脱的意境啊!难怪他后来的妻子陆小曼说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还需指出,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无聊、颓废、色情的诗。如《猛虎集》第一首《我等候你》,描绘的是一个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侣赴约时的内心活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
叫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毋须多作剖析,这种情调很不健康,也不是一个真正想追求幸福、美满爱情的男子应有的。到此为止,这首诗已不能称之为优雅的小夜曲了。可接下来的内容更是糟糕,诗人肉麻地表白:
痴!想磔碎一个生命的纤维/ 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泪,/ 她的一阵心酸,/ 竟许一半声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愿!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传给/ 一块顽石,她把我看作/ 一支地穴里的鼠,一支虫,
我还是甘愿!
如此庸俗低下、自作多情的唠叨,既无意境,亦无美感,唯一可见的,倒是诗人日趋枯窘的思想,日渐消沉的意志。这也说明,一个诗人,不管他有多么娴熟的艺术技巧,多么睿敏的创作灵感,一旦在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中失去方向,畏缩退避,躲进象牙之塔,鼓吹为艺术而艺术,沉溺在个人感情的小沟里孤芳自赏时,就必然陷于迷途而不能自返,再不会写出什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来。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徐志摩也摆脱不了它的制约。
徐志摩好像一颗彗星,伴随着一道亮光就迅速而永久地消逝了。他的夭折对中国新诗坛究竟是福是祸,历来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对此,捷克的汉学家普契克有一段评论很有意思,特辑录在此,也许对我们的研究工作不无补益。普契克写道:"谁知道他能成为什么人,能干出什么事情?但飞机中途失事,遇雾撞到了山上,于是这位未来能够给当代中国以语汇和韵律的人就什么也没有留下。他是唯一能建树这样的功勋的人。也许他的遭遇总的说来不是一件不幸?也许命运比我们对一个如此早逝的人的痛惜更为明智?因为谁能知道,从水上飘浮的柳絮,溪上小桥的绿影到马达轰鸣的工厂这段漫长的道路,一个人有没有力量走过?走过之后,能不能依然是位诗人?他有没有力量去征服十八世纪?从描写情人的扇子的格律诗,到刻划为了糊口而一天十二小时用瘦弱的肌肉同整个世界进行英勇超人的斗争的人力车夫,他能不能一越而过?……
(徐志摩擅长写)需要用语言表达一种情绪,即当一个人看到土地开始散发芳香,在废墟里,在草丛的荫影下出现一些僻静的角落,从那里传出切切的私语和朗朗的笑声时,他所感受到的情绪。(但时代)还需表达出另一种情绪,即游行队伍的天崩地裂般的呼喊声。但是这一切他不愿照老样子去写。他应该找到新的形式、新的语汇、新的形象。"④
瑕瑜互见 面貌各异
作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尊崇闻一多关于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观点。他熔铸中国古典诗词、散曲、民歌的精华,兼取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积极、认真地在现代白话格律诗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清新的诗风。崇拜者,叹服那情感炽热、韵律谐和、文采照人、意味隽永的诗句,誉其为"一手奠定文坛的健将";反诘者,则揭其生搬硬套、晦涩模糊、支离破碎、矫揉造作的痼弊,贬其为诗坛"小丑"。
平心而论,徐志摩的诗确实存在着过于雕琢形式,刻意追求技巧的唯美主义倾向。且越至后期,越趋于极端。如何看待这种特别强调艺术的现象,是分析、研究其诗歌艺术风格的关键。
艺术品的产生,本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要创造艺术品,自然就得讲究艺术性,力争使作品的内在思想和表现手法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特别是文学作品,较之其他艺术样式更为直接、详尽地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感受,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因此,在肯定文学作用的前提下,注意提高文学技巧和形成风格流派,不仅无可非议,而且是理直气壮的。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强调过头就容易走向反面。孤立地谈艺术,将艺术凌驾于思想内容之上,甚至认为追求艺术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最终和全部的目的,这就在客观上把严肃的创作活动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结果,势必降低、削弱以至完全改变了作品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通常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这个提法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不从作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本人遭遇出发,简单笼统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不仅毫无说服力,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例子:蜚声世界文坛的俄国诗人普希金曾是一个渴望战斗的鼓手。他的《自由颂》响彻愤慨的吼声:
唉,无论我朝哪儿观看,
到处是皮鞭,到处是锁链,
还有致人死命的法律的羞辱,
和奴隶们的吞声饮泣;
到处都是被偏见的浓雾
笼罩着的邪恶的权力。
然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观点的人,常常爱引用他的另一首诗以为佐证,
不是为了生活的骚扰,
不是为了私欲,
也不是为了战斗,
我们生来是为了灵感,
为了甜蜜的声音和祈祷!
稍一推究两诗形成的历史背景,便不难明白其原委:普希金写后一首诗时正受到沙皇和宪兵司令的特别"保护"。普列汉诺夫据此论证:凡是在艺术家和他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地方,就会产生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⑤ 我体会普氏的意旨是:在大夜弥天、风雨如磐的险恶环境中,诗人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标语牌,有时可能是言不由衷的,骨子里或许含有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内蕴。如果确是这样的话,那么其进步性就不当被漠视。自然,这种软性抵抗难免流于消极。请看徐志摩后期的一首诗,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看她们的翅膀,
看她们的翅膀,
有时候纡回,
有时候匆忙。
…… ……
雁儿们在云空里彷徨,
天地就快昏黑!
天地就快昏黑!
前途再没有天光,
孩儿们往哪儿飞?
…… ……
--《雁儿们》
该诗样式别致,格调殊众,艺术上颇有特色。二、三两句采用叠置的手法,同样的内容,音值却增长一倍,语气加重,印象亦深,与后两句诗互为照应,融洽得体,不仅能吟咏,也很好看,不失为一种新颖独特的诗歌体裁。可惜的是,这首身段美丽的小诗,思想性却十分贫乏。看来看去,只见些许淡淡的、莫名的惆怅织在字里行间。"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茅盾语)
诗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样式,都是人们为了多层次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们的作用是相近的。然而,各种艺术都自身的局限性,没有一种艺术能够完全取代另一种艺术。就说"诗"与"歌"吧,这两个词常常联合使用,足见它们的关系之亲密。但细论起来,还是各有讲究的。诗是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将热烈跳荡的情感编织成思维形象,以引起阅读者心灵上的波动与共鸣,达到怡情寄慨的目的。歌则依靠高低、长短、强弱有机组合的旋律音响构造出听觉形象,即使没有歌词,单凭旋律,听众也能从中感受到某种情绪氛围,获得美的享受。闻一多强调诗要具有"音乐美",乃是借用音乐的术语,把单纯词、复合词、词组看作"音节",要求在一首诗中,每一行音节的数量变化要有规律可循,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耐听,富有音乐性。这个理论高出前人,自有其价值。但是,"诗"与"歌"毕竟各自为一门艺术,不承认这点,漠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创作中就会走弯路,事倍功半。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沉雄浑凝,蕴含着俄罗斯民族对沙皇统治的深深不满,是一首富于反抗精神的纤夫之歌。徐志摩模仿它写了一首《庐山石工歌》,除了"鄱阳湖低庐山高","电闪飞大雨暴,天昏地黑上山去"几句话外,通篇就是"浩唉"的语气词堆砌。虽然作者饱蘸浓墨,精心设计,大量地使用了感叹号,仍不能产生类似《伏尔加船夫曲》那样粗犷激越的艺术感染力。因为船夫曲中的"嗨哟"通过不同音色、不同节奏、不同音量的对比交替,一下子就能强烈地震撼听众的心灵。而《庐山石工歌》中的"浩唉",没有模进、变奏、转调、加花这些音乐特有的艺术手段作支撑,仅靠感叹句或三节一句、两节一行的不断反复,仍然是静止的文字,无法达到音乐那样具有强烈动感的效果。难怪不少人认为,《庐山石工歌》还不如它的附录来的动人哩。以此为鉴,多少也能看出,即使是诗这个比较讲究形式和技巧的文学品种,光有激情和技巧,轻视思想性的凝练与开掘,同样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艺术品。毋须否认,徐志摩对白话诗技巧的探索、创新,还是很有成就的。这首先表现为他的诗形式多样,风格清新。《一条金色的光痕》用的是硖石土白,与诗中农妇的形象相吻合,读来淳朴感人,乡情浓郁。《毒药》、《白旗》有感于时事,觉得负载不堪忍受,人的天性遭到滚油般的煎熬,面对恶毒的红尘世界,诗人也报以利刃、狞笑和毒药。两诗都是散文体,自由的体式与充实的思想内容十分协调,相得益彰。《谁知道》以坐车人与拉车的"褴褛老头"对话的方式,为那个像夜一样暗沉沉、黑黢黢、遍地是坟,人鬼不分的社会镌刻了一幅肖像。坐车人慌乱、惊恐的心情同拉车人呆滞、麻木的神态互为反衬,对比强烈,气氛阴森。全诗不拘格套,句子或长或短,韵脚时有时无,完全服从内容需要,毫无雕琢之痕,较好地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其他形式的还有《庐山石工歌》为号子风;《梅雪争春》、《人变兽》都是四句一段,每行字数相等的方块诗;甚至阶梯式、民歌体、自由体、无韵诗等都在他笔下出现过。从题材、体裁上分析,有颂歌、牧歌、打夯歌、风景诗、恋曲、打油诗、讽刺诗、抨击词、忏悔录、悼亡辞……无论那种题材、体裁的诗,徐志摩写来均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时见佳作,如有神助。这对一个创作时间仅十年,学诗起步又很晚的人来说,堪称一绝。
感情奔放,多用口语,是徐志摩诗歌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吟诗赋曲,古往今来皆视为雅事,故列位于"六艺"之首。即或有几位感时伤事、愤世嫉俗的士林豪杰,临到落笔成文之际,一腔怒火怨气,也都化为雅丽的辞章,绝少有以野语村言入诗的。纵观徐志摩的诗,清丽恬淡、雍容典雅、晶莹蕴藉、浓妆淡抹等抒情小品,固然琳琅满目,而嘲讽讥刺、冷峻犀利,以至凄声哀鸣、恶毒诅咒、歇斯底里的诗作,也屡见不鲜。
写诗要有激情。没有激情的人作不出好诗,更不可能成为优秀诗人。徐志摩的感情岂止丰富,诗兴勃发时就像"山洪暴发,不分方向地乱冲","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其结果,自然形成了瑕瑜互见,良莠交织的"残破的花样"。这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有着他那样经历的诗人来说,是非常自然,不足为奇的。问题是,今人目睹他留下来的"残破的花样",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从其诗作的文本原义出发,根据"五四"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联系新文学的成长道路,对徐志摩和他的诗作给出公允的评价,这该是毋须多证的题中应有之意吧。
前言:
怎么定义浪漫?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独特的方式。
文人情话用文字将浪漫变成至死不渝;蕴含诗意的古诗传递出层层情感之间的浪漫;而当代的时代发展欣欣向荣,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释义?
1从文人情话感受中国人的浪漫。“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全是你。”——余光中
字里行间,是讲爱意从眼中传递出来的,文人的笔墨丝毫没有将爱意掩藏,它能够让只字片语将浓厚的喜欢传递得那么真实又巧妙。这就是中国人最浪漫的地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意。
“我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
生命是何其短暂,然而遇到了想守护一辈子的人,哪怕是来生,都想与对方再次重逢。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有心动的时刻,更多的是那一份难以掩盖的爱意,让这份浪漫溢出字里行间。
2从古诗中感受中国古人的浪漫。“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其实,不知道温庭筠是不是对红颜薄命的鱼玄机悔不当初。那时,年仅26岁一代才女香消玉殒。手中玲珑骰子上的颗颗红点,都是最为相思的红豆;你知道不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这便是人们常说,古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更令人回味无穷,让人与千年前的诗人诗意相通。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
释义:多么希望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皎洁的光彩辉映着。
其实整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是她一片痴心的“自说自话”,有观点认为,这首诗可以理解成一个女子的爱情,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
总之中国人的很多浪漫和心情,都藏在月亮、星星和风里。这句告白幽怨而深情,满是喜欢一个人时的幽微心绪。这就是古人独有的浪漫。
3从欣欣向荣的时代感受当代中国人的浪漫。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拥有了微信聊天、网上购物、快速上网等各种智能发展的便利软件和便利途径。这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时代在进步,同时也是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发展的贡献,也正是这种这样的方式,传递出的是当代人独有的浪漫。这便是中国人的浪漫,有花前月下的情爱,有个人主义的表达,有集体社会的感叹,更有对英雄对祖国的眷恋。
结语: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传统的
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中国人的浪漫
并不是体现在一些徒有其表的行动之中
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图源网络,侵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