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洁白的睡莲——读《茵梦湖》有感

那洁白的睡莲——读《茵梦湖》有感,第1张

十多年前读《茵梦湖》,施托姆对自然风光的生动描写让我印象深刻,茵梦湖上那朵洁白的睡莲在月光下圣洁的光辉,像一个美好的梦,因不可抵达而让人忧伤。

此番重读《茵梦湖》中篇小说集,依然要感叹作者的生动细腻,那些关于田野、丛林、湖泊、村庄的描写,总能让人身临其境。与此同时,施托姆这一系列中篇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令人称道,其对人性的探索也值得思考,这正是它能够超越时代成为经典的原因吧!

施托姆把目光投向贫苦大众,以悲悯之心讲述人间的苦难。善良和冷漠,贫穷和不幸,爱情和道义,每个故事都让人感动。心灵手巧的流浪艺人带给孩子们快乐童年,生存却格外艰难;济济无名的音乐教师培养出著名的歌唱家,不哗众取宠,沉默不语的音乐家令人尊敬;美丽单纯的混血女郎漂洋过海寻找生母,故乡却成为回不去的陌生世界;坚守道义的木匠学徒为了照顾师父一家牺牲了自己的人生,直到白发苍苍才重返故乡;一生等候爱人的退休女仆直到死去一直相信爱人会信守承诺,却未能见爱人最后一面;为了女儿去偷马铃薯不慎跌落枯井而亡的父亲,只因曾经犯罪,就一直在经受世人的审判;修建防洪大堤的骑白马者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或许可以看作是开拓者的代表,他付出的代价多年后成为传说……

因为这些故事饱含着作者深深的同情,我的阅读也并不轻松。

尤其在读《双影人》时,几度沉重得透不过气来。约翰·汉森服役时是个好士兵,返乡后却无用武之地,找工作的希望落空后,他和别人一起实施了抢劫,被捕入狱坐了六年牢。出狱后,好心的市长担保,他谋了份监工的差事,结识了少女汉娜,两人相爱结婚,并生了女儿。但贫穷却使这个家风雨飘摇,双双失业、三餐不继的日子十分凄惶,夫妻俩动辄吵架,用尽各种恶毒的话语,直到有一次争吵中约翰失手杀死了妻子。邻居看着他们年幼的女儿,帮他隐瞒真相,安葬了妻子。因为找不到工作,约翰越来越穷,甚至连床单都卖了,女儿常常跟着他挨饿。这时有个老乞丐住进他那间低矮的茅草屋,帮他照料、教育女儿,还付他房租。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努力坚守着做人的尊严。前狱友来找他时,他断然拒绝了罪恶之路。但人们并不能信任他,他又失业了。父女俩常受饥饿的煎熬,约翰甚至想到让女儿出去乞讨;他终于又一次被逼无奈的去偷,虽然只是几个马铃薯,却足够让他羞愧难当、神思恍惚,不慎坠入他一直小心防范的枯井里……

那口深不见底的枯井,就是人性的恶。一个犯了罪、坐过牢的人,怎样才能得到宽恕?怎样才能找回失去的尊严?怎样才能得到救赎?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茵梦湖》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深意笃,可伊丽莎白的母亲把她嫁给了富有的农场主埃利希。几年后,莱因哈德受邀来到埃利希和伊丽莎白的家。这对昔日恋人的重逢,因为爱之无奈,带给彼此深深的痛楚,最后莱因哈德远走他乡,终身未娶,孤独终老。白发苍苍时,他看着伊丽莎白的小小画像回忆过往,黑暗中仿佛又看到那朵洁白的睡莲孤零零地漂浮在水波上……

对莱因哈德而言,伊丽莎白是那个躲在草棚里听他讲童话故事的小女孩,是跟着他到林中采草莓一无所获也快乐无比的小女孩,是那个和他一起漫步田间、采集标本的小女孩,那些美好时光都写进了他的诗集,伊丽莎白像一朵小小的铃兰,是他内心最美好的秘密。而这些美好的过往,最后只留下一朵干枯的石南,夹在那本属于他们的诗集里。

重逢时,伊丽莎白却像是湖面的那朵睡莲,在夜色中闪闪发光。他努力向它游去,睡莲几乎触手可及,他却感到自己陷进了一张网里,草藤缠住了他的手脚,四顾茫茫一片黑水,他拼命扯掉缠在身上的水草,气喘吁吁地游回岸边。回头去看,那朵睡莲仍和从前一样,远远地,孤独地,躺卧在黑黝黝的水面上……

《茵梦湖》的这些故事,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毫无疑问,它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特性,有对包办婚姻的控诉,有对社会底层的同情,有对当时社会形态的记录。文学只所以能够超越时代,一定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而且深刻了人类的历史,挖掘了人性的本质。《双影人》和《茵梦湖》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故事,从文学意义上来讲,它们却又是相同的。那朵洁白的睡莲,是人类的希望。

施托姆曾为《茵梦湖》写下一首小诗:

“从书页间飘出紫罗兰的芳香,

这朵我故乡原野生长的小花,

年复一年,没谁知道它的来历,

走南闯北,我也再不曾找着它。“

文学之于我们,就像这朵小花,散发着芬芳,那是故乡的气息。文学之于我们,又像那朵睡莲,圣洁高远,但我们终将在那里找到归属。

  创造社出版的新文学丛书

 创造社除主办各类文学刊物外,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陆续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光华书局、创造社出版部出版或再版60余种。是中国现代文学出版史上,最早开始出版的新文学丛书。

 《创造社丛书》第一种《女神》,于1921年8月出版,《沉沦》也相继在10月出版,从此以后,直至创造社实际停止活动的1930年,在近10年的时间里,创造社的成员、思想主张和刊物均有所发展变化和更动,但是《创造社丛书》始终持续编辑出版。它所收的作品,包括了该社成员不同时期的大部分重要著作,代表了创造社的创作实绩:既显示出其成员大体相似的思想倾向、艺术特色,又反映了它前进发展的轨迹。除出版最早,影响最大的《女神》、《沉沦》之外,尚有郭沫若的《星空》、《三个叛逆的女性》、《瓶》、《前茅》、《恢复》、《文艺论集》等,郁达夫的《寒灰集》、《鸡肋集》,成仿吾的《使命》、《流浪》、《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与郭沫若的合集),郑伯奇的《抗争》,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爱之焦点》,周全平的《烦恼的网》、《梦里的微笑》,倪贻德的《玄武湖之秋》,穆木天的《旅心》,王独清的《圣母像前》,冯乃超的《红纱灯》,陶晶孙的《音乐会小曲》,龚冰庐的《黎明之前》,华汉(阳翰笙)的《暗夜》等,另外,收在这套丛书中的几种翻译作品,如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著)、《茵梦湖》(施笃姆菁与钱君胥合译)、《雪莱诗选》等,也曾影响深远。除文学著译外,前期《创造社丛书》还收有朱谦之的《革命哲学》、《无元哲学》两种。另由泰东图书局于1923年开始出版的《辛夷小丛书》,亦属于《创造社丛书》的系统,编有郭沫若等的诗歌散文集《辛夷集》、郭沫若的古诗今译《卷耳集》,郁达夫的小说、散文集《茑萝集》等。《创造社丛书》所收作品有的也曾编入该社《世界名家小说》、《落叶丛书》等丛书。

 不论是创造社的前期,还是后期,它所编辑的《创造社丛书》,都曾引起当时文艺界和读者的注意,尤其在青年中影响更大。其中有的一再重印,如《女神》至1929年已重印 9次,《沉沦》至1930年已重印12次,如《雪莱诗选》1926年初版后,到1932年已重印了17次。《创造社丛书》在新文学发展初期形成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和20年代后期倡导和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创造社介绍: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1]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3年5月13日,创造社的《创造周报》创刊,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编辑。发刊词是郭沫若写的一首诗《创世工程之第七日》。诗中表示“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做起”。《创造周报》于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能提高文学素养的书古今中外都有,最好是兼收并蓄,但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还是找比较典型的来读。

诗词、散文杂文、小说、戏剧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

说到诗歌,中国自己的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唐诗宋词,刚刚入门的可以就读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另外,汉武帝的古诗,建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的古诗都值得阅读,别有风味!

小说除了常说的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以外,还应该看看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和《三刻拍案惊奇》为代表的《三言二拍》。中国现代的钱钟书的《围城》,鲁迅的《阿q正传》。外国小说流派繁杂,建议读读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看看伟大作家笔下的金发碧眼绝色美女,是怎样在命运的漩涡中浮沉的。高尔斯华绥的不推荐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巨著,而是世代给人启迪感染的长篇小说《友爱》,和短篇小说《苹果树》,巨人就是巨人,有资产的名画家和模特的故事,爱情和绝望、阶级和情感在这些小说中,展现了空前绝后的融合与炫目;还有德国作家斯托姆的《茵梦湖》,淡淡清凉惆怅中的令人窒息般的情感,风格独特!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家喻户晓,是欧洲文艺复兴后再一次扫荡封建陈腐气息的锥心之作!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描写的黑暗时代被压抑的青年枭雄向往火热激情时代的奋斗,情欲与野心,爱恋与决绝,以王后捧着英雄头颅下葬一样的历史重复,达到主人公们生命的高潮时刻。同样法国作家的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巴尔扎克的《交际花盛衰记》,都是描写道德上的另类女性,纸醉金迷中的虚幻与真情,挣脱与沉沦!更进一步的探索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公爵从花花公子游戏人生到幡然悔悟,搭救昔日情人过程中展现的俄罗斯从妓女、农民到公爵、沙皇的广阔社会。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展示了人生苦斗的价值。日本川端康成的《伊豆歌女》,很有细腻清新的特色。丹麦安徒生的童话是妇孺皆知的经典作品,这位终生不娶的作家写出了万古流传的浪漫童话故事。

戏剧读读唐代传奇,各时代的《西厢记》,元杂剧《窦娥冤》、《牡丹亭》;更主要的看看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温莎的风流娘们》、《威尼斯商人》等。

郁达夫的散文,鲁迅的杂文几乎是绝响,当代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值得一读。

特别强调下当代的作家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贾平凹的小说,还有女作家铁凝、张洁、毕淑敏、王安忆、池莉等的作品都很有可读性。另外韩寒、郭敬明的作品也是开卷有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588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