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舟七号的作文(英语)

关于神舟七号的作文(英语),第1张

鹰击长空,白虹贯日,我们只能见诸银屏;神箭洞天,回声轰隆,地处沿海的我们也许觉不出那震动,但我们的内心却同样震撼。时光飞逝,晚霞红,归帆去棹,天幕中,宇航员,十年磨剑拭锋;岁月流金,山烟翠,星河鹭起,银河里,神行者,今日天马行空

9月25日晚,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在这又一历史时刻,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实施太空行走,必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又一个里程碑。

从1999年“神一”到今天的“神七”,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几代人薪火相传的前进脚印,激励着我们大学生振兴中华科技文化实力的民族进取心,共同推进世界航空事业壮大的雄心壮志。虽然作为一个医学生,但是仍旧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为祖国的的发展与振兴做出贡献。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七”的太空遨游,历数着中国谱写自我文明进步与向世界学习的坚定决心。

古老而浪漫的神话故事“嫦娥飞天”不知在多少中国人的心中播下过漫游太空的美丽梦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随着“神一”到“神六”的顺利升空,中国人这一世世代代的梦想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着。

200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百年奥运梦想实现的一年,“神舟七号”宇宙飞船的升空又将作为人类太空求索的新起点,向全世界展示这千年古国不可磨灭的魅力。此次神七的发射,中国航天员将历史性地出舱太空漫步,这是整个人类航天史的进步与胜利,也预示着人类终将把美丽的祝福带给深邃的宇宙。

五年前,“神五”圆了中国人飞天梦;三年前,“神六”巡天遥看一千河;今天,“神七”太空迈新步。真可谓一步一个奇迹,一步一次飞跃!

“神七”飞天,攀登了我国载人航天科学探索的新高度,实现了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进行了空间材料科学实验,释放伴飞小卫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二步首次重要飞行,对于我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神七”飞天,再次显示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水平。正是这一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神七”的腾飞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神七”飞天,再次凸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实力。航天科技事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据专家介绍,“神七”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与创新。例如,在尚无可借鉴的经验的情况下,创新性地设计并研制了同时具备锁紧及解锁功能的试验装置。飞船应用系统固体润滑材料空间试验项目是我国首次由航天员在飞船舱外开展的空间材料试验项目,该项目的圆满完成将成为我国空间材料研究,特别是润滑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空间润滑材料研究跨上一个新台阶,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神七”飞天,再次显示了我国人民,特别是航天人团结拼搏的无穷伟力。

“神七”飞天,是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是开辟人类生存发展空间的一次新探索,是促进科学技术全面进步的新起点……对于提高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乃至国际地位方面的作用十分重大。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追求的对象就是我们谓之幸福的东西。人和自然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神圣家族》)一个民族、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就能达到既定目的。没有强烈地不断地追求,也就无所谓幸福的未来。不能不说,“神七”飞天成功,这是人类追求“太空文明”的又一次重大有益的探索。

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其本质就是创造,是人们突破思想禁区,克服发展惰性,推进科学发展的那种努力。事实再一次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使中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真是:

“改革开放展宏图,“太空文明”谱新章!!!”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不同历史时期其目的不一样的。当1965年3月苏联航天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第一次由“上升”2号飞船飞出舱外时,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在载人航天活动中进行一次技术性的突破,二是使苏联在航天技术方面走到了美国前边,在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也不甘示弱,同年6月,美国人怀特在乘双子星座4号飞船飞行时也飞出舱外。从此,出舱活动的技术就为两家所共有,在这时人们才谈到太空行走的实用意义。

从多次出舱和登月过程中的月面活动看来,太空行走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其意义与作用是完成太空作业。例如,修复载人航天器或其它航天器上的受损部件。美国人曾通过太空行走修复了天空实验室、太阳峰年卫星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组建空间站。苏联航天员则通过太空行走修复过礼炮号空间站和组装、维修和平号空间站。当前正在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更是需要航天员进行多次出舱活动,才能在轨组装建成。登月活动更是体现了航天员在太空行走和太空作业的巨大作用,为人类进入外层空间和其它星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上第一次

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载有别列亚耶夫、阿里克谢·列昂诺夫的“上升”2号飞船。飞行中,阿里克谢·列昂诺夫进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离飞船5米处活动了12分钟, 他离开“上升”2号飞船密封舱,系着安全带实现了到茫茫太空中行走。后来由于空间活动的需要,阿里克谢·列昂诺夫穿着一种新型宇宙服,内衣是由通心粉状的管子盘成的,管子总长100米。管内流过的冷水能吸去航天员身上散发的热量,并排放到宇宙空间去。在这种内衣外再罩上一层一层外套,套上同样多层的手套,穿上金属网眼靴子,戴上增强树脂盔帽,就能保证到密封舱外安全活动了。1965年,苏联航天员阿里克谢·列昂诺夫走出了“上升”2号飞船,从而成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太空的出舱活动。这次太空出舱活动使理论付诸实践,从此真正打开了太空的大门。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航行。虽说飞船从升空到返回地面不过26小时,阿里克谢·列昂诺夫和他的指挥长别利亚耶夫却多次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万无一失向来是人类探索太空时的基本准则,而此次航行遇到的意外之多足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苏联太空行走的计划实施得确实匆忙,因为美国同时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出于安全考虑,苏联率先向轨道上发射了一艘不载人的侦察飞船,以收集太阳辐射、高能量粒子流等各种因素将对航天员身体造成的影响的数据。然而飞船在返回地面过程中却意想不到地启动了自爆程序,关乎航天员生命的珍贵数据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

两位航天员很清楚期待他们做出怎样的选择:美国几乎已经准备就绪,虽说他们的航天员只是准备把手伸到飞船外面,但这也将被宣传为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飞船刚一起飞就遇到了麻烦,本来预定进入距地球30万米的轨道,实际高度却达到了50万米。不过,真正的险情还在后面。列昂诺夫穿的是一套多层特制宇航服,它不仅能保持恒温,还有可以支持航天员在太空工作一个小时的生命保障系统。地面气压训练室只能模拟相当于距地球9万米高空的气压,而航天员走出飞船时周围则是真空状态。

为了防止宇航服膨胀变形,阿里克谢·列昂诺夫特地在上面系上了许多条带子。完成太空行走后,他突然发现因为宇航服发生膨胀自己已经无法返回飞船了。列昂诺夫果断地调低了生命保障系统的气压。

阿里克谢·列昂诺夫是头朝前进入飞船的,他这样做是为确保手中的摄像机万无一失,可是关闭舱门却成了一件难事。该舱断面直径只有120厘米,而宇航服的高度是190厘米。阿里克谢·列昂诺夫拼命旋转着身体。虽说从发现宇航服膨胀到关闭飞船舱门前后不过210秒钟,阿里克谢·列昂诺夫所承受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体重减少了数公斤,每只靴子里积聚了3升汗水。

1965年6月5日,美国宇航员怀特也走出双子星座4号飞船的密封舱,在太空行走了20分钟。 完成了目视观测、拆卸工作及其他实验。该飞船上装有气闸舱,因此列昂诺夫还是从气闸舱进行出舱活动的第一人。

自从载人航天以来,宇航员已实现了近百次太空行走。但在1984年以前的60多次太空行走中,宇航员不仅必须穿上特制的宇宙服,而且还要使用安全带和供给氧、电的“脐带”与航天器连接在一起,以防在太空中飘走。

1965年6月3日,美国发射载有航天员麦克迪维特上尉和怀特上尉的“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怀特到舱外行走21分钟,用喷气装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机动飞行。这是美国第一次太空行走。怀特乘坐的是双子星座4号飞船,该飞船上没有安装气闸舱,因此是直接打开舱门出舱的。由于双子星座飞船是乘载两名航天员,两名航天员同在一个座舱内,因此当怀特打开舱门后,坐在舱内的另一名航天员麦克迪维也暴露在宇宙真空环境中。如果按照苏联的定义,只要航天员暴露在宇宙真空环境中就算进行了太空行走,因此麦克迪维就是“没有出舱坐在座椅上进行的太空行走”。可惜美国不承认这种定义,因此麦克迪维仍然不能排列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名单之内。

1984年7月17日,苏联发射“联盟”T12号飞船升空。船上载有扎尼拜科夫、沃尔克和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与“礼炮”7号空间站-“联盟”T10号飞船联合体对接。她于1984年7月25日从礼炮7号空间站上进行了太空行走,她与另一名男航天员一起出舱,25日,萨维茨卡娅和扎尼拜科夫一起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舱外活动。萨维茨卡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月面行走的第一人

美国的阿波罗航天员阿姆斯特朗,他于1969年7月20日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面上着陆,第一个走出登月舱登上月球。他在月面上停留了2小时31分钟,与阿姆斯特朗一起的另一名航天员奥尔德林也跟随其后登上月球,在月球上也待了2小时31分钟。

2007年11月3日,美国航天员帕拉金斯基完成历时7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成功修补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由于电池板依然带电,而且破损点距离工作舱足有半个足球场远,帕拉金斯基要“走”上近一个小时,英国《泰晤士报》曾评论说这次任务是美国航天史上最危险的太空行走。

训练

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训练(失重训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失重水槽,二是利用失重飞机。

利用失重水槽:

在地面可以用中性浮力水槽产生的漂浮感觉,模拟训练航天员在失重时进行工作和维修。

利用失重飞机:

它可以完成抛物线飞行,形成15-40秒的微重力时间。使航天员感受、体验和熟悉失重环境,在失重的时间里可以做各种试验,如吃东西、喝水、穿脱衣服、闭眼与睁眼的定向运动,甚至可把一个舱体搬进机舱中,还可以进行人在失重的时间里从舱体爬出来的试验,训练太空的出舱活动。

影响因素

太空行走比较危险,有5个因素,一个是太空的环境因素,第二个是气闸舱的因素,第三个舱外航天服因素,第四个机动装置的因素,第五个人为的因素。

太空处于真空状态,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温度变化很大,太阳照射时温度可高于100℃,无阳光时温度可低于-200℃,同时存在各种能伤害人体的辐射。为保障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中能安全、健康和有效地完成任务,需要有出舱航天服、航天员在舱外乘坐的机动装置、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固定航天员身体的设备及安全带等装备。舱外航天服是出舱活动中最重要的装备,相当于一个微型航天器。它将航天员的身体与太空的恶劣环境隔开,并向航天员提供大气压力和氧气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条件。由于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这些载人航天器密闭舱内的人造气压、空气组成基本与地面相同,因此人体内吸有一定量的氮气,而航天服内的气压较低,仅为大气压的275%,航天员如果猛然出舱,遇到低气压后血液供应不上,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气游离出来却不能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而形成气泡,可能造成气栓堵塞血管,引发严重疾病。所以航天员出舱前需要吸取纯氧将体内氮气排出,以排除隐患。

在太空行走的航天员由于没有参照物,无法分清物体的远近大小,并判断其速度快慢,如无保险措施,很容易丢失在茫茫太空中而成为人体卫星。所以太空行走需要采取保险措施——用安全带将航天员与航天器连接起来,防止航天员在太空中走失。

为了防止减压病,航天员在出舱活动之前还要进行吸氧排氮。生活在地球表面时,人体受到大气层的压力为一个大气压,人体在这样的压力下不仅生活正常,与外界气体交换也正常。但是,如果外界气压下降过大,人体组织内的气体因外界压力低往外逸出。氧气是人体需要的,逸到哪里都可以。但氮气往人体组织外逸出就会使人体产生皮肤发痒、关节与肌肉疼痛、咳嗽和胸闷等症状。这种从高压变成的低压所引发的病就是减压病。如果所设计的载人航天器乘员舱采用的是接近地面大气的压力制度,航天员进入航天器内时就不必进行吸氧排氮。如果所采用的是半个大气的压力制度(60%氮,40%氧)时,航天员在进入载人航天器之前,就得把体内多余的氮气排出,用氧气代替它。这是因为在一个大气压的普通空气中生活时,人体中氧气只占21%左右,而氮气约占79%。

航天员到舱外活动时,他身穿的航天服系统中的压力比舱内的压力要低,载人航天中使用的航天服只有低压航天服,还没有研制出实用的高压服装(航天服中的压力太高,不仅在工程实现上难度很大,还会使航天员的运动和工作操作发生困难)。所以航天员在出舱(舱内采用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制度)准备,穿低压航天服之前必须把体内多余的氮气排出,用氧气来代替它,其方法就是吸入纯氧。这一过程则简称为吸氧排氮。吸氧排氮还涉及到时间问题,如果航天服内的压力相对较大,或者说它与舱内压力水平接近,而且舱内的含氧量大,则吸氧排氮的时间就短,反之则长。

装备气闸舱

航天员在气闸舱内主要是穿舱外航天服和吸氧排氮,气闸舱是载人航天器中供航天员进入太空或由太空返回用的气密性装置,是航天员出舱进入太空不可缺少的缓冲区。

作用

·航天员进入真空之前,气闸舱起到适应作用

·保证飞船的气体在舱门打开时不能全跑掉

结构

·气闸舱一般有2个闸门,一个与座舱连接叫内闸门,另一个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闸门。

步骤

1·首先将穿好航天服,同时充分吸氧,一位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轨道舱并关闭舱门。

2·航天员出舱时先走出内闸门,然后关闭内闸门,把气闸舱内的空气抽入座舱内。  3当气闸舱内和外太空压力相等时就可打开外闸门进入太空了。航天员返回气闸舱时按相反的顺序操作,这颇像船过水闸。

航天服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

功能

·具有舱内航天服所有的功能

·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

·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

结构

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风服、头盔、手套、靴子和背包装置等组成。

结构特点是:采用硬质的上躯干,上面装有双臂和生命保障系统组件,头盔与上躯干为一整体,不能跟随航天员头部运动,通过气密轴承和一个自由度的关节连接来保证四肢各关节的活动性能。有硬结构,也有软结构部分,是混合式结构,软的部分采用气囊和约束结构。外套是由多层防护材料组成的真空隔热屏蔽层,具有防辐射、隔热、防火、防微陨石的功能。气密限制层是舱外航天服最重要的部分,通常选用无毒性、重量轻、抗压强度高、伸长率小的织物和像胶材料制成,它的作用是保持服装气密,限制服装膨胀,使各大关节具有一定的活动度。液冷通风服穿在气密限制层内,在服装的躯干和四肢部位有网状分布的塑料细管,液体流过时可将热量带走。此外还装有通风管。头盔有两种,均通过颈圈与服装连接,一种是面窗可随意启闭,在应急减压时可自动或手动关闭并自锁;另一种是由聚碳酸酯模压成头形壳体,平时不戴,必要时戴上。头盔外还有防护罩和护目遮阳装置。手套、靴子与服装通过断接器连接,袜子和气密限制层连成一体,通常有3种型号供选用。

背包装置,又被称为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二氧化碳、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当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将背包装置与舱外航天服配套使用,可以保证航天员在舱外活动长 达8-9小时之久。

机械臂

由于太空作业环境条件的十分苛刻,而作业的精确要求又极高,因此,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机械臂来帮助或代替宇航员,完成一些微小设备的运输和安装任务。

主要案例国外

著名成功事例

太空行走“世界冠军”是俄罗斯的索洛维约夫。他总共进行过16次太空行走,在太空停留时间总共为77小时41分钟。

在一次太空行走中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是两名航天员赫尔姆斯和沃斯,他们于2001年3月11日从国际空间站出舱,在太空停留8小时56分钟,将近9个小时。而美国航宇局的要求是6小时,一般航天员在太空停留的时间是7小时左右,因此在太空停留8小时56分已到了太空行走时间的极限。

著名失败事例

气闸舱因素

1993年12月,航天飞机STS-61上的舱门出现关闭障碍,影响航天员的太空行走。

1996年11月,航天飞机STS-80上气闸舱的舱门也出现问题,由于舱门闩启动器被一颗松动的螺钉卡住,气闸舱门不能打开,航天员出不了舱。

舱外航天服因素

1982年11月,在航天飞机STS-5飞行中,一名航天员由于出舱航天服故障,太空行走被取消。

1984年4月,航天飞机STS-41C上的航天员遇到“尿污染问题”。这次太空行走的主要任务是维修卫星,但由于载人机动装置停靠位置不当,未能固定住需要维修的卫星,维修任务失败。

机动装置因素

国际空间站的第53次太空行走由于出现设备问题提前结束。此次出舱活动是国际空间站第九长期考察团的第一次出舱,开始时间是格林尼治时间2004年6月24日21:56(北京时间6月25日凌晨5:56),结束时间是22:10(北京时间6月25日凌晨6:10),整个出舱过程仅耗时14分钟22秒。故障原因是航天员麦克·芬克的主氧气瓶泄压速度过快。这是时间最短的国际空间站太空行走。

人为因素

1985年4月,航天飞机STS-51D上的一名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中出现人为失误,他不小心走过航天飞机的机翼,差一点儿不能返回座舱。

2007 年 8 月 15 日,由于发现宇航服手套出现一个小漏洞(如右图),“奋进”号航天飞机一名机组成员当天被迫提前结束太空行走。

中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2008年9月12日宣布,神舟七号飞船任务实施期间 ,飞行乘组中1名航天员将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并完成有关空间科学实验操作。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晚上9:07-10:27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关注点: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航天员出舱时间在神舟七号发射后的第二天下午4:30进行,航天员出舱选择在神七在太空飞行的第29圈出舱。

航天员:将搭载3名,2人进入轨道舱,其中1名将太空行走。航天员已确定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没有女航天员。

太空行走步骤

进入轨道舱(即气闸舱):

第27圈,两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关闭返回舱舱门。

穿舱外航天服:

第28圈,两名航天员互相协助穿好航天服后吸氧排氮。

泄压开门:

先将轨道舱泄压,与飞船外真空状态一致,航天员合作打开舱门。

太空行走:

一名航天员穿国产舱外航天服出舱,另一名协助。

舱外活动:

航天员借舱外扶手等沿轨道舱外壁移动,到达后返回。

科学实验:

航天员放飞一颗小卫星,用立体相机近距离为神七拍照。还设备安装等操作。

返舱:

航天员回到轨道舱后,关闭舱门。

复压:

航天员进行舱外航天服漏检,检漏合格后,轨道舱开始复压。

脱舱外航天服:

大约第30圈,航天员脱掉舱外航天服。

神舟七号航天服全面解析

航天员所穿的航天服按照功能可分为舱内用航天服和舱外用航天服。舱内航天服也称应急航天服,当载人航天器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航天员及时穿上它,接通舱内与之配套的供氧、供气系统,服装内就会立即充压供气,并能提供一定的温度保障和通信功能。航天员一般在航天器上升、变轨、降落等易发生事故的阶段穿上舱内航天服,而在正常飞行中则不需要穿着。

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所穿的就是舱内用航天服。而由于神舟七号要实现太空行走,执行舱外任务的航天员所穿的舱内用航天服将接受更大的考验,所以在研制上需要实现更多的技术突破。

舱外航天服是保证航天员安全、有效完成出舱活动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功能是保护航天员不受宇宙空间恶劣环境的影响,并为航天员个体提供赖以生存的微环境。随着载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员出舱活动越来越频繁,出舱活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对舱外航天服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舱外宇航服外层防护材料是其成型的关键所在,它应具备舱内服所不具备的防辐射、防紫外线、抗骤冷、骤热等功能。因为出舱的航天员可能会遇到向着太阳的一面是200多摄氏度高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零下摄氏度的低温。这种骤冷、骤热的变化必须要使用特殊的材料及防护层。

我国自主设计的舱外航天服能使宇航员免受太空微流星体撞伤,并能过滤一定程度的辐射。

隔热功能好散热能力强

为了应付极端变化的温度,大多数航天服都会用许多层纤维去隔热,并再用能够反射光的布料覆盖着最外层。在呼吸作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热,因此每当宇航员在进行工作时都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这些热不除去,皮肤便会产生大量汗水并覆盖着头盔,宇航员会因此严重地脱水。

航天服里有风扇或水冷式的布料去除过量的热。还有一件由一系列的尼龙及弹性人造纤维并由胶管交织成的“长内衣”。由航天服背部或经由管道从太空穿梭机中送出的冷水会流过这些胶管除去宇航员制造的过量的热。

功能全面的通讯传递系统

航天服上有个纤维罩,包含了免提装置的通讯用的麦克风及喇叭,配合宇航服中的传输器及接收器,可以使宇航员与地面控制中心及其他的宇航员通话。

自主动力系统

它还能产生助力,使宇航员在太空穿梭机外能自由行走。在这一方面,美国的宇航服做的最好。他们的舱外宇航服有以气体推动的操纵杆装置,每当宇航员要向某方向移动时,相应位置便会喷出气体,使宇航员移动。这装置提供的最高速度为每秒三米。

输送养料排泄废物

每次太空漫步都会维持很长时间,而身体会不断制造尿液,如果走进太空穿梭机中的洗手间,会把太多时间浪费在平衡太空穿梭机与航天服的压力程序中。因此航天员都会穿上一块吸收尿液及排泄物的布。当工作完成后,这块布便会被弃掉。

航天员需要的食水被放在一个胶袋中。胶袋可容纳19公升的食水,由航天员嘴边的一条小管及饮管连接。胶袋有一个可放置壳类食物棒的长孔供正在进行太空漫步的宇航员进食。

每个人都会呼出二氧化碳,航天员也不例外。在航天服这个密封的空间中,如不除去二氧化碳,那它的浓度会上升至危险程度,令宇航员死亡。空气首先会进入一个装有木炭的盒子除去臭气,接着便会进入过滤二氧化碳的部分,随后,经过一个风扇,在纯化器被除去水蒸气后再回到水冷系统。空气的气温维持在128摄氏度,航天服上的转换装置可提供长达7小时的氧气供应及二氧化碳的去除。

经典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进行首次太空行走

首次太空行走: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英雄的列昂诺夫通过一个膨胀的气密舱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太空行走。人类进入太空飞行后,开始只在宇宙飞船、空间站或航天飞机的密封舱里生活。后来由地空间活动的需要,宇航员穿着宇宙服试验到舱外活动。列昂诺夫开创了地球人类太空行走的先例。列昂诺夫穿着一种新型宇宙服,就能保证到密封舱外安全活动了在首次太空行走的最后阶段,列昂诺夫费在返回太空船时遇到了小小的麻烦。最后他不得不放出航天服中的气体才得以费力地进入太空船。此后,列昂诺夫又担任了“阿波罗-联盟”任务苏联方面的指令长。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五次太空行走:

美国宇航员布鲁斯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

1984年2月7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系安全索离开航天飞机实现在太空行走,成为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美国宇航局测试 “载人机动装置”(Manned Maneuvering Uni)。通过载人机动装置,宇航员得以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虽然这种装置仅仅在三个太空飞船上使用过,但这一标志性照片是最著名的太空行走照片之一。

美国首位太空行走的宇航员--怀特:

苏联人列昂诺夫完成历史性的太空行走三个月后,即1965年6月3日,美国宇航员爱德华-怀特也实现了太空行走这一壮举。在怀特的太空行走任务中,他还带有一个特别的太空手套。该手套漂浮于太空舱外,用于搜捞某些有趣的太空碎片。怀特认为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时刻就是被命令返回太空舱的那一刻。怀特1930年11月14日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1962年被选拔为美国宇航局第二批宇航员。1965年他参加了双子星座4号的飞行,完成了美国首次太空行走。此后,他被选为双子星座7号的替补指令长,但没有参加飞行。1967年,他被指定了阿波罗飞船首次飞行的宇航员。但在1967年1月27日的一次地面飞船封闭训练时,阿罗波飞船内部起火,怀特不幸牺牲,年仅36岁。

美国首位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莎丽文

首位太空行走的美国女性:女性宇航员凯瑟琳-莎丽文。1984年10月,凯瑟琳-莎丽文将音乐磁带和随身听带入了太空。当被起在太空飞行时听何音乐时,莎丽文回答:“经典音乐和打击乐。当你在太空舱中漂浮状态下准备入睡时,不要指望任何抒情歌曲能够有效果。”莎丽文还认为,太空**《IMAX蓝色星球》中的音乐最能让她找回太空行走的感觉。

太空行走维修“哈勃”望远镜

“哈勃”维修任务中的太空行走:美国宇航员斯托里-马斯格雷夫。也许,在所有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中,斯托里-马斯格雷夫是最具个性的一位。为了能够圆满完成太空任务,他愿意头下脚上地像蝙蝠一样倒挂睡觉。他兴趣广泛,拥有六个学位,如医学、数学以及文学等。作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宇航员之一,马斯格雷夫于1993年完成了首次“哈勃”首次维修任务五次太空行走中的三次。他将这种太空行走形象地比喻为“太空芭蕾”。实际上,“哈勃”维修任务中的太空行走最能体现太空动作的奇妙之处。300多种不同的维修工具和巨型器械,虽然都处于一种无重力状态,但仍然还有一些惯性。在最后一次飞行中,马斯格雷夫一直呆在飞行甲板上,竟然还站立起来并面朝前窗而不系任何安全带。在执行了6次太空飞行任务后,马斯格雷夫最终离开了美国宇航局。

第六次太空行走

经历三年多的准备工作,肩负中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任务的神舟七号(神七)飞船,25日晚9点10分由长征二号F遥七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27日下午4点40分,航天员翟志刚出舱漫游;晚上7点24分装置在神七飞船的伴飞卫星成功释放;28日傍晚5点37分,神七安全返回地面。

同名游戏

类型:体育

大小:686K

标签:超难

简介

想象自己在神秘的太空世界行走,把宇宙中的星星全都摘下来,你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还可依靠快速行走的惯性,跳跃到其他星体上,这是很美妙的一次旅行哦!

操作指南

方向键移动

在太空,人的体重几乎没有。而所谓太空行走,即宇航员离开了飞船漂浮在太空中,由于没有空气作为阻力,人的进退转身行动都要依靠专用的小型推进器来实现。所以,太空行走时是一种漂浮的感觉。由于行动规律与地面不一样,人的动作没有地面上方便!第一次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一种激动兴奋惊艳自豪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之下,人显得实在太渺小了!假如时间停留较长一点,激动过后,你将会有一种紧张害怕想家的感觉!

古希腊赫拉神庙前采集的太阳之光,跨过五大洲四大洋的千山万水,960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历海拔8844米地球之巅的攀登,经全世界2万多人手手相传,今天,终于来到北京,来到鸟巢,来到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火炬的面前。

8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204个奥运大家庭成员,16000名运动员和教练员,10万名现场观众,数十亿电视观众;东方和西方,中国和世界,我们、你们和他们,一起凝视着,一起见证着:

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北京国家体育场,一页新的历史正在诞生。

站在这一刻,仿佛站在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面前,5000年漫漫之路,浩浩然文明之光,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曾留下多少永不磨灭的“中国印”

2008面古朴的缶,2008名伫立的人,在鸟巢开阔的中央场地上组成气势宏大的“缶阵”。一道耀眼的光芒如闪电般从空中射来,激起缶阵上波涛起伏的光影,震耳的缶声如春雷隆隆响起。鸟巢里,全场观众随着发光的缶面上闪现的数字一起高喊:

“5——4——3——2——1”

10万人的齐声呼唤飞向天空。天空中,绚丽的焰火如盛开的牡丹,映红了鸟巢,映红了北京的不眠之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08名缶手击缶高歌,唱和吟诵,荡气回肠。

此时此刻,让人忍不住回望岁月沧桑,光阴流水。全世界唯一延绵不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曾多少次像今天一样创造了历史?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曾留下多少永不磨灭的“中国印”?

鸟巢中央场地,平坦如一张巨大的书案,案上一卷中国古代形制的画轴缓缓打开,一张白纸铺在画卷中央。

古琴声起,《高山流水》淌进场中。15位全身玄衣的舞者跃上画卷,如饱醮的浓墨,如腾挪的笔锋,用独特的肢体语言,时而描摩,时而写意,行云流水,抑扬顿挫。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之求索!”在人类文明的白纸上,我们的祖先以这样的精神和气魄,一笔笔刻下无法湮没的痕迹,一页页书写自己的华彩篇章。

“用最现代化的手段,向全世界展示古老的中华文明”,这是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的初衷。

今夜,1万多名表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声光电等影像效果,为全球观众打开中华文明长卷的一角。《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乐》一一呈现,先秦百家哲人们的智慧,“四大发明”的创举,诗词、音乐、舞蹈、戏曲、书画、建筑等古代艺术的韵味,如梦如幻地勾勒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气象。

然而,透过这一幕幕惊艳的亮相,细细体味,贯穿其形意、渗透于神韵之中的,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推崇、守护的一个理念,一种哲学,是华夏子孙对和平、和谐、和睦的追求和向往――

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表演。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一块块坚硬而方正的活字印刷字模,忽然间柔软地像风一样划过,又或像水一样流动;一会儿由方变圆,成阴阳两级,一会儿又由圆成方,垒起错落有致的城墙。让人眼花缭乱的变换中,唯一不变的是一个个活字印刷字模组成的一个汉字。它以不同时代的不同字体,出现在风中、水中、圆中、方中,以及演员们的吟诵中。

这个字就是:“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懂得追求善与美的民族,追求‘和为贵’、‘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

今天,13亿中国人正在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奋力前行。同样,这个“和”字,与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在精神层面上异曲同工。

也许,正是这个“和”字,注定了奥林匹克和北京今夜的相逢。

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焰火《历史足迹》,29个巨大的焰火脚印,沿着北京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故宫、鼓楼一步步走向奥运会主会场,象征着第29届奥运会一步步走进中国、走进北京。这是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拍摄的“脚印”。新华社记者 郝远征 摄

站在这一刻,仿佛站在一个时代新的坐标点,100年孜孜以求,30年翻天覆地,今天,东西两大古老文明在奥林匹克圣火下相拥,将催生怎样的激情碰撞

今夜,全世界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了“奥林匹克的历史足迹”。

一个个巨大的、燃烧的脚印状焰火腾空而起,从永定门沿北京城中轴线一路向北,穿过天安门广场,一步步走向主会场鸟巢。当第29个亮丽的脚印炸开在鸟巢的正上方,立即化为漫天繁星洒向地面,在鸟巢中央聚拢成星光闪烁的奥运五环。

中国最美丽的古代艺术形象飞天,在空中舞动长袖,巨大的五环随着衣带飘飘的飞天缓缓升起,缓缓升高,像一个美丽的神话辉映全场。

张艺谋说,他希望用梦幻般的五环,让所有人记住奥运会第一次来到中国的这一天。

这种神奇的感觉,让人不能不心潮涌动,百感交集。

从《天津青年》第一次提出“中国何时能办奥运会?”的设想,中国人的奥运梦已经整整100年。实现这个梦的历程,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的道路相伴而行。在把梦变为现实的过程中,中国从落后到发展,从贫穷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已然以崭新的面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自信平和的心态,站立在世界东方。

鸟巢中央,象征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画卷再一次打开,原来的黑白水墨变成五彩斑斓。青年钢琴家郎朗和5岁的女孩一起,在画卷上弹着舒缓浪漫的钢琴曲,为新时代、新生活奏鸣。

千余名少男少女,身披亮闪闪的星光,用自己的身体搭建起一座惟妙惟肖、晶莹剔透的鸟巢。一个红裙女孩,放起一只五彩风筝,从光影鸟巢中飘然飞过。

这充满憧憬的美好景象,感染了全场,看台上无数观众挥动手中的手电,台上台下,万点星光,“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支持和热爱奥运。”这一幕,让克罗地亚驻华大使韦利奇发出由衷的赞叹。“北京奥运是一扇精美的窗,通过它,人们欣赏到世界最伟大的文明和最灿烂的文化。透过这扇窗户,世界也将重新认识中国、认同中国。”

奥林匹克有这种神奇的力量。4年一度的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也是全世界瞩目的文化交流盛典。今天北京的奥林匹克之夜,奥运大家庭的204个成员汇聚一堂,北京奥运成了现代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聚会。

“对于大量普通中国人来说,北京奥运使他们第一次有机会零距离、大面积接触外面的世界,让中国人真正体会到地球村的感觉。”一位外国记者在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中如是说。

幸运万分抽到奥运开幕式门票的北京市民李先生,似乎正在感受“这种感觉”。今天他早早赶到鸟巢,看着自己身边穿梭而过的各国来宾,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谈笑风生,他半开玩笑地说:“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国了。”

的确,坐在北京奥运的主会场,格外强烈地感到一种“世界就在身边”的氛围。4.2万吨优质钢材搭建的鸟巢,是中外合作创造的建筑奇迹;正在激情上演的开幕式文艺演出,其团队中很多重要岗位由外国艺术家或技术人员负责;来参加比赛的人员自不必说,就连看台上的观众,也来自世界各地。

生物学家认为,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会笑的生命,笑容是人们表达善意、相互交流的最好表情。

早在一年之前,北京奥运会在世界范围内征集孩子的笑脸。今夜,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数千张笑脸展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孩子们纯洁、纯真的笑容,与整个看台上八方来宾的融融笑意,交相呼应。

这笑容告诉全世界,在奥林匹克这个绚丽的大舞台上,北京正在上演与世界各文明平等对话、交流和融合的精彩大戏。

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运动员入场。新华社记者郭大岳摄

站在这一刻,我们站在了人类大家庭的中间,希望着每个人的希望,荣耀着每个人的荣耀,五洲四海在这里分享“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希腊运动员伊利亚斯·伊利亚迪斯手擎国旗,第一个走上今晚的星光大道,观众热烈的掌声让他更加神采飞扬。

身着盛装的各国和地区运动员,在来自五大洲民族音乐的伴随下,一队队走进场地,开始他们在本届盛会上的第一次亮相。有的热情地挥手,有的舞之蹈之,还有的边走边拍照,给自己留下最难忘影像。

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体育赛事,大批世界名将云集奥运。每当观众从队伍中发现自己喜爱的明星,总会爆发出惊喜的呼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将夺取奥运金牌或奖牌作为自己的目标。但每个人都知道,只有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

更多的运动员,也许并不在乎奖牌。但他们心中的执着,绝不输于任何夺标热门的明星。

“到北京参加奥运会,与世界各国高手同场竞争,是我一直的梦想。”哥斯达黎加20公里竞走运动员阿伦·塞古拉只是一名业余运动员。为了争取奥运参赛资格,他甚至举债参加国际比赛。没有教练、没有陪同人员,孤身一人在20公里的竞走场地上拼搏:“这些困难对于我的梦想来说都太不足道了。”今夜,塞古拉作为代表团的旗手走进鸟巢,心里充满自豪。

奥运会是无数人梦想成真的地方,更是人们友好相处、相互了解、分享喜悦、承担苦难的大家庭。

21岁的达娜·侯赛因是伊拉克代表团中唯一的女运动员,因为种种原因,她和她的队友们几乎与北京奥运失之交臂。今天,当她和其他队友一起走进鸟巢,全场观众对历经磨难的他们报之如潮的掌声。

人性的关怀,美好的情感,是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体现。当中国代表队最后一个入场时,是让人惊叹而又感动的一幕。高大的中国队旗手姚明身边,走着一个双手拿着小旗的孩子,他就是汶川地震重灾区映秀镇的小学生林浩。

这个意外出现的小旗手,吸引了全场的目光。虽然他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但当那场灾难降临时,却表现出罕见的勇敢,冒着极大的危险,从废墟里救出两个同学。

他今天的“意外”出场,让全场观众“意外”地惊喜。人们把最多的掌声、最热烈的呼喊投向了他,投向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最高贵的人性。

这可能是今夜开幕式上最动人的掌声。

长久的等待,让梦想成真的欢乐格外酣畅。此时此刻,北京国家体育场,鲜红的中国国旗与奥林匹克会旗比肩而立,204个奥运大家庭的旗帜一起飘扬。

千呼万唤中,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得主许海峰手持火炬跑进鸟巢。在全场观众有节奏的“北京加油!奥运加油!”的呼喊声中,他和高敏、李小双、占旭刚、张军、陈中、孙晋芳依次交接,跑完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后的路程。

万众瞩目下,站在全场中央,承担最后点火任务的是体操名将李宁。他将手中的火炬高高举起,在人们尚未明白之时,他的身体已经腾空而起。

本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悬念终于揭晓。李宁举着火炬,在钢索牵引下,如太空行走般沿鸟巢边缘奔跑。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画卷上依次呈现出奥运圣火在各地传递的动态影像。当画卷完全展开,李宁停在距高高的火炬塔不远处。

忽然间,流光溢彩的鸟巢里,10万人仿佛同时屏住了呼吸。世界著名歌唱艺术家莎拉·布莱曼和中国男歌手刘欢演唱的本届奥运会主题歌缓缓响起,歌声柔美、清新、温情脉脉,沁人心扉。

“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李宁轻轻地将火炬伸向前方,在光影打出的一只金色凤凰前点燃了引线。一道火苗旋转上升,奔向火炬塔,“忽”地一声,矗立在鸟巢边缘的主火炬喷出熊熊火光,照亮北京的夜空。

这一刻,112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揭开新的一页;这一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写下新的篇章;这一刻,全人类的荣耀和梦想尽情绽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4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