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爱上地理课

怎样让学生爱上地理课,第1张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我们的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也仅接触过两年的地理学习,进入高中后由于学生的学习将从起点开始,加之部分教师不了解新课标下的地理课该如何上,仍然按传统教法或是念书式的教学方法执教,这样的效果当然不会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学地理呢?下面就从本人十年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来浅谈一下如何让学生喜欢地理课。

1抓好新生入学第一堂地理课――培养兴趣

经过十年的地理教学,我认为新生入学第一堂地理课非常关键,我们可以海阔天空地和学生聊与地理有关的话题,甚至可以谈些近似神乎其神的风水学,并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风水现象,引导学生辩证、科学的看待这一古老学说。例如建在山谷中的房屋,往往要求正门左侧山脊要高于右侧山脊。古代方位左为青龙,右为白虎,青龙要超过白虎。青龙代表男性,白虎代表女性,喻意在家庭中,男主人要占主导地位,反映了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又如一房屋三面环山,缺口一面,紧靠房屋有一溪流过,结果这栋房屋便怪事连连,屋内经常出现蜈蚣等毒虫,于是这家人按风俗惯例,请风水先生前来指点,风水先生经过一番故弄玄虚后,叫这家人在山谷缺口处种些树,几年后,这家人便渐渐好起来。这其中有哪些玄机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山缺口处为风口,刚好将溪流蒸发的水汽吹向房屋,自然引来一些喜湿的毒虫。风水先生在风口处种树(若干年后树木成林)挡住了风口,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

以上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将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与成长,我想,有了第一堂课这个良好的开端,成功的门在开始打开了。 2注重学科知识生活化转换及趣味事例的适时运用

21

学科知识生活化。我们山区的学生对远离他们生活环境的知识感到陌生,但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物感到特别亲切,因此在上课时尽可能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和学生周边的地理事物作为例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在讲内力作用下的地表形态时,把家里废旧的洗衣机排水管带进课堂做演示:一学生双手抓住排水管使其弯曲,另一学生观察其顶部形态的变化,利用这一演示过程来正确引导学生动手体会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而向斜顶部较稳定的原理。在讲水气变性问题时,利用了教室饮水机里的热水:首先让两同学保持一米间距对坐好,中间放一张课桌,让甲同学轻吹乙同学的脸部,乙同学则负责感受有热水杯在中间课桌上时与没有时脸上水气的多少,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就会思考并明白到,脸上的水气多时是甲同学把热水杯上水气吹到了自己的脸上所至,进而可扩展到干燥水气在经过一片较湿地域后会变湿润,反之亦然。此外,我在讲正午太阳高度时,选了一个晴天带学生到操场上,让他们用课前准备好的1米长空心直竹竿及量角器来测量当日学校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刻,让太阳光透过竹竿照至地面,再用量角器测量竹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为当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思维活跃的学生甚至还可以据此计算出学校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当讲到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体会当地夏季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冬季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更能深刻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

22 趣味事例的适时运用

如西方"感恩节"的由来可作为分析国际人口迁移的案例,诺曼底登陆可作为分析北半球南北温差夏季小于冬季的案例,二战期间希特勒地中海偷袭战的胜利可作为分析密度流的案例,郑和下西洋可作为分析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案例。

以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作为教学事例,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当堂所学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了地理能解答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地理之谜,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更喜欢学地理。兴趣的提高说明我们上课不能只注重讲授理论知识了,脱离生活及缺少趣味事例的地理课堂便如同冬季的内蒙古草原,缺乏生气,枯燥无味。通过这些生活化知识的学习与趣味案例的分析,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一下就被吸引到了地理学科上。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满足地理探索欲的高层次上建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迁移和创新的高层次能力。

3注重学习迁移,注意学生地理知识的类化

我们知道,会跳舞的学生,学习体操更快,这是技能的迁移。当学生对某一任课老师有感情以后,会对其教学风格发自内心的喜爱,所谓爱屋及乌,就是学习情感的迁移。学生养成了认真学习的态度,凡事都认真对待,这是学习态度的迁移。为此我们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尊重、理解、关怀、帮助,就能给学生以鼓舞,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感、敬重感,由此把对老师的爱转化为喜爱老师所讲授的学科。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地理学科,知识多来源于生活,"自下而上"地将分散在教材中的零碎知识,由个别的地理现象的成因概括出共同因素,加以类推非常关键,或是"自上而下"地运用学生已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成因和基本规律等较高层次知识,去演绎推理较低层次地理现象的成因,我认为这是我们在注意学生地理知识类化的同时要注意的方法。

总之,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内容涉及天文、水文、地貌、地质、岩溶、生物、土壤、气象等多个领域,地理现象无处不在。让学生喜欢地理、学好地理,必须将地理课堂与学生熟悉的日常实例相结合,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巧用趣味事例,用事实说话,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事半功倍。

阳光实践 贴心服务——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阳光服务小分队实践纪实

暑期来临,大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正式开展。7月2日——16日,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师范081班“阳光服务小分队“的同学们在崇川区任港街道晨苑小区进行了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实践主要目的是通过帮助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社区内居民举办一些活动,从而让大学生们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一定的责任感,增强团队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实践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期七天,主要是协助校区工作人员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第二部分同样持续一星期,主要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的生活。

在第一个星期的活动中,小分队的队员们被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由一位或者两位同学组成,将普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刚开始的工作,由于有一些居民点人口相对较多、出租户多、人员结构复杂,加上同学们在开始还有些不熟悉,当地居民又多讲南通本地方言使沟通存在了问题,所以工作开始开展并不顺利。为了使问题得以解决,小分队队员在入户登记时,针对普查对象见面难的现实,采取错时登记法,在多次上门都找不到人的时候,借助居委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帮助,收集住户的起居规律,以便调查员有的放矢;其次使用电话通知、电话预约或请街坊四邻互相转告;最后是在各个居民点张贴宣传条,并将居委会电话和普查员电话做成小条贴在信上,提醒居民主动与调查员联系。工作最终得以能够高效的进行。

另外,由于人口普查表所填内容较多,为了防止填报时间过长引起居民不满,同时也为了使登记规范更为高效,在入户登记过程中,同学们对于同一小区建筑物内的住户,在填写如建筑层数、住户类型、是否饮用自来水、住房内有无厨房、住房内有无厕所等指标时,按照相同的基础信息,根据已核对过的信息填表,缩短在住户家滞留的时间,确保入户登记高效,同一建筑物基础信息规范。

在登记过程中,同学们随着工作的深入而逐渐掌握了一定技巧,使得工作进展更为顺利,面对听不太懂普通话的老年人,同学们不厌其烦地耐心沟通,并用微笑寻求周围其他居民的帮助,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居民多,工作量大,所以同学们一大早就去社区,登门造访,中午只打一个小盹,下午接着工作。尽管有点苦,但队员们都认为很值得。一位队员说:“虽然这几天感觉很累,但是每当我下班时捧着一叠厚厚的写完了的登记表时,觉得自己的努力也换回来了劳动成果,就会有一丝欣慰。”

三天时间的工作,同学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丰富了阅历,又掌握了更多与人沟通的技巧,更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有队员自信的说“这次的社区服务,我有自信把它做得更好,让人们看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锻炼,同学们就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实践——将活动带进社区,进行为期七天的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在开始之前,小分队队员们就提前与社区工作人员联系,结合小区实际和自身的专业素养,一起制定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小分队的第一个活动话题为“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为中国官方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整个活动分为五部分构成,普通话推广的意义及法律依据;普通话的发音基础;如何咬准字音;普通话有关的幽默、绕口令。小区居民积极配合,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尤其幽默、绕口令部分时,笑声不断。

小分队的队员们的第二个活动就是向晨苑社区老年人讲解一些有关养生的生活小知识。活动当天,很多老人早早来到礼堂,活动举行极为顺利。阳光小分队就老人常见疾病预防及食疗提供了许多简单实用的办法。活动给老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随后几天的活动中,队员们针对青少年假期安全问题、创立节约社会、树立人生目标、普及科普知识等角度出发,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活动。

青少年安全工作是一向长期性、社会性的工作。活动方式以阳光小分队成员与晨苑社区青少年互动为主,展示演示文稿,对互动中的内容加以总结讲解。讲解内容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以及网络安全。活动得到了社区大力支持,并提供消防灭火器等器材做了现场演示。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在向小区居民讲解生活中的节约小妙招时,小分队主讲同学将这个本来很大的话题分为用水篇、用电篇、用气篇三部分讲解。这样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更容易方便小区居民理解。

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规划。7月14日,阳光服务小分队在小区举行了一场针对青少年的励志讲座,这场主题为“过不平凡的生活”的讲座,主讲同学在讲座中解读了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梦想,从而引导各位同学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进行思考,规划未来。

活动的最后一天,“阳光服务小分队”举行了一场地理知识普及讲座,主讲同学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小区居民的实际情况,选取比较常用而且有意思的地理小知识进行讲解。最后,主讲同学对今天所讲的全部知识进行了全面回顾,并用精美的地理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提出了环保的重要意义,结束了整个讲座。

几天的活动下来,活动中很多社区居民纷纷表示此次阳光小分队的活动不仅有很强的实际意义,而且整个活动趣味十足,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小区居民的欢迎与支持给予了阳光小分队很大的鼓励,队员们纷纷表示,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使自己更进一步地了解了社会。通过与社会零距离接触,把自己从校园带到社会中,亲身体味社会生活,使自己学到了真本领。 热心、真诚的他们不仅仅把它看成了简单的社会实践,更看成了一次用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的机会。--------------------蛋蛋的忧伤

#教案# 导语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一

 一、说课标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选自中国地图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新课程标准中对此节内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家人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从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到学生的分析和运用都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段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人类的生产活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对于指导人类生产、生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重要意义。本课通过归纳几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对其身边的环境问题产生关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采用多种素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难点: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学习与小组合作讨论法。一方面,结合课本及文字材料,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相关资料,讨论出现的原因并归纳总结。

 学法:要使学生学会探究,即学会如何分析选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1、大家都看到了,在导入新课时,我使用了一段环境优美的视频资料作为本课

 内容的一个情景引入,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与本课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课标分析与教材分析两个板块的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2、教学新课: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基于三点来进行设计。

 (1)开放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几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我都配有相应的文字及视频资料。(观看)再加上学生课前准备的材料,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危害了。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疏漏与不足而不断的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个问题是臭氧层破坏。因为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观看了南极臭氧空洞的之后以练习题的形势来使学生巩固次知识点。

 大气污染和酸雨这一环境问题,我同样给学生提供大量资料,让学生来进行加工整理。

 当然,教师应及时补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是指网络化、系统化。即重点知识小结。

 (2)充分利用课件

 这个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观性较强的文字、、数据、视频资料。他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现状。

 (3)精心设计活动

 本节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学以致用。在教学时先由课前探索活动引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危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课下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关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环境危机。也就是此处的案例探究。学生以“荒漠化”为主题开展了小组探究活动,并在这节课上向大家做了战士。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最后的漫画反思将此活动推上了高 潮,可以说这幅漫画是本节课中心思想的总结与升华。

 五、说教学效果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全面和谐培养学生素质,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输灌对象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小组讨论合作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而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的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并茂的动态信息,形象直观、快捷、大容量的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过使用这个课件,我有一点感触颇深,就是,如果你是一个专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课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

 2、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

 2、学生应熟悉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

 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屏展示台。

 2、网络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和设计

 教师设计网页,并把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先进入网页。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教师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思维拓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用品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绿色用品”(学生回答后)“绿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自由探究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每一知识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设计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保护

 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针对全球变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酸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举手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师机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协作讨论

 1、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2、布置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应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其行动。(大屏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纲要)

 (五)巩固练习

 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自我测试,教师随时监控并作适当的讲评。

 (六)思维拓展

 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为保护大气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3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三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本节主要讲述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地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选择与变迁,其内容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知识目标: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了解工业区位选择变迁的原因。

 能力目标:解释相关产业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转移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德育目标: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为家乡工业发展出谋划策。

 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和主要因素的变迁对工业地域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迁移,解释相关产业变迁的现象;解决城市工业布局的综合问题。

 二、说教法

 讲述法、图表法、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电脑、相关图表

 三、说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综合的能力首先要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的掌握上:什么是区位,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策略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综合的能力需要在对具体习题的把握上逐渐养成,说熟了就是对某类习题敏感程度的提升。除此以外,一定的人文地理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素养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而它也是在综合能力运用中充当新知识“粘合剂”的主要材料,学生要在平时多接触地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用无形的积累换取有形的成绩。本节课作为整章知识的'技能储备,难度相对较大,学习中要做到稳扎稳打。

 四、说过程

 对于《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教学,由于有前面农业地域知识的学习,引入作为一个启发的过程显得较为简单,只需学生了解工业与农业在地域选择方面的差异即可。在这里需要强化一下“区位”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区位作为一个地理名词,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地方或这个地方有某种事物,要体会其“联系,相互作用”的意思层面,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在处理产业地域问题时竖立“综合考虑、运筹帷幄”的思维。

 然后依照学生自身的理解,通过其脑中的思维将工业区位的因素想象成生产投入的“原料”,将生产过程的所需和产出结合起来,既明确工业作为物质加工再造的生产部门较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同时也促进其去思考工业区位的选择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因素。

 明确了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以后,将师生共同列举的常见工业按照主导要素的不同进行分类。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市场导向型工业的常见类型、二是电子装配工业作为简单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其与技术导向型工业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这两个考点最为常见,需要特别留心。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教材60页的《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这段文字,由“钢铁工业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主导产业”的讨论导出,进行案例教学。教材所选取的例子十分富有时代意义,是较为理想的材料。通过对不同时代依靠不同区位因素建立起来的鞍钢和宝钢的对比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影响一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这段教学中可以插入世界主要铁矿、煤矿,以及我国主要的矿产基地、钢铁生产基地的相关内容,不失为区域地理知识的很好补充和巩固。

 那么从现状来看我国的钢铁产业基地多数污染较为严重,可见工业区位的选择同样要顾及到环境的因素,由此引入下一部分的内容。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区位因素外,环境、政策以及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等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段文字的处理上,只需进行概念、道理上的陈述即可,重点要放在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这一知识点上。首先要了解什么工业会造成怎样的污染,然后根据污染的类别分别讲解不同的应对方略,最后将配以适当的例题以期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将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要在小结中阐述清楚本节课的两大内容:即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的选择。然后点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难点、重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几道有关主导产业和城市工业布局的例题加以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4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四

 一、说教材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5高中地理说课稿范文 篇五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

 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 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局限于书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小结: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现象,了解了农民工生存的环境,以及体会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探讨,得出了一些列解决的方案。着重培养大家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1现状

 2影响

 a对农村:

 b对城市建设:

 3解决措施

其实地理这个学科是文理双兼的,如果想要激发学生相关的学习兴趣,也是有很多内容的。要知道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所以如果想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就要在课堂上探索一些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想要学习的兴趣。要对地图和课本的插图充分的利用,而且这些都是在教学中经常要用到的教具,而地图又是非常特殊的地理教科书。

学生可以在地图上获取一些地理知识,地图可以把零星的一些知识系统化,也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在中学地理课本里面的一些地理或者插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课本内容。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图文结合目的,这样教学形象比较直观。而且对于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在教学当中要对于地理,针对性的渗透到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要边听边记。这样就会记注意力,随着笔触和语言转移能够视听结合、头脑并用。也要利用现在电话教学的手段,比如幻灯、投影、**、录像,这些对于学生的感知力可以增强,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空间概念。尤其在教学当中,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没有插图的内容。

要用比较生动、节奏明快的这种语言,来对于课堂气氛进行活跃。学生就能够在比较愉快轻松的环境里,去掌握地理知识。而且也可以对于一些区域地理有联系的这种规律,编成一些比较朗朗上口和简洁的歌诀。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记忆起来也会很快。还可以引用一些民俗谚语教学,这样是非常生动有趣,也很通俗易懂的。

地理老师写给娃们的新年贺卡

把地理学科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贺卡里

五颜六色的贺卡同学用地理知识诉说着对地理老师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节贺卡男女老师创意礼物礼物卡卡带信封感谢贺卡

毕业季话感恩------63班感恩老师贺卡展

妇女节写给老师的贺卡

感恩老师话题贺卡感恩老师贺卡

关于赞美老师的句子做贺卡赞美老师的贺卡

老师您辛苦了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二年级十班制作教师节贺卡

一张贺卡祝福老师

勿忘我贺卡店唯美送老师节日感恩感谢祝福留言精美礼品卡 韩国创意

教师节贺卡2021新款幼儿园送老师手工礼物diy制作立体3d手写卡片立体

送老师贺卡写的话

910教师节703班献给老师的贺卡

助理老师作品布艺剪贴手工贺卡

910教师节703班献给老师的贺卡

#教案# 导语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考 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有代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 —— 资源 —— 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 " 以人为本 " 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 " 二期课改 " 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 10 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 - 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 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3 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印度人口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表,以问答的形式解决,这样可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从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约增加了多少亿? 2 读图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长速度 3 学生阅读"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数据表,分组讨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印度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

 印度除了人口压力外,还面临着水旱灾害威胁,我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水旱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个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

 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读图合作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 对照亚洲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 38为例分析该气候类型的特点。 2 比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 38 页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风变化的关系。 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这部分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 、"绿色革命 " 2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中"绿色革命 " 是次重点,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结合动画对比分析的方法解决我先用动画向学生展示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我再用表格对比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业和印度农业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引导学生自学的方式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 3 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 你学了什么? 2 你的体验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到学以至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篇二

大家好,我是赵玉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本》,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通过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洲、地区两种范围大小不同的区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图判读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呢?今天我们用{观察地图}要求学生自习观察地图,通过地图中了解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

 

 以小组分组讨论计算的方式让学生动手计算日本人口密度,并与中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地狭人稠的特点。

 展示日本富士山,因富士山为活火山,导出日本这个国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问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演示日本由于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地震、火山。这样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联系实际,学生分组讨论遇到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利用日本的两个象征之一"樱花"引入气候的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利用其直观的视觉效果及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对气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气候类型图

 为了体现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把其气温、降水以柱状图形式体现与北京进行对比,得出"与亚洲同纬度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温暖,全年降水量较多"的特征。

 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我布置了一下练习:

 1、课本66—67活动题。

 2搜集日本风俗民情材料,使学生更全面了解国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三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2 编者的意图:力求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3 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 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难点: a使学生懂得保护热带雨林的重要意义。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5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a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人口最多的国家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增强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的组合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教学目标:1、了解巴西的面积人口、经济水平。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重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1、引课设计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 第二节 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粉笔板书与电子板书相结合。粉笔板书采用词语式板书;电子板书采用结构式。粉笔板书如下图。"咖啡之国""文明古国""足球王国""狂欢之国"四个关键性词语,基本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的授课技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言要准确,具有缜密的科学性

例如,在讲天气系统的“锋”时,它是由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一曰:“暖气团爬升到冷气团之上”;一曰:“暖气团抬升到冷气团之上”。一个“爬升”,一个“抬升”,虽只一字之差而含义不同。“爬升”表示暖气团是主动一方的大气运动,形成的是“暖锋”;“抬升”表示暖气团是被动一方的大气运动,形成的是“冷锋”。不仅锋型不同,且在被控制之下地区的天气特征也不同。在这里不能笼统用一个“上升”词语来替代,必须严格区分运用。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更应该严格地加以区分。例如,“季风”和“季风环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季风”是指近地面的风,在一年中随季节变换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季风环流”则不仅是近地面的风,还应包括高空的大气运动,在大范围海陆间,随季节不同而形成不同风向的大气环流。

再如,要注意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不能讲外行话。例如,在讲“气温”时,不能用“温度”来代替,因“气温”仅指大气的温度,而“温度”可以是多种事物的温度,如水温、土温等。在讲“气压”时,只能说气压的高低,不能说气压大小。同样,“降水”绝不能用“下雨”来代替。

二、语言要质朴,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在地理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在自然地理部分。像常用语中的“都”字,在讲“天体”时,这个“都”字应加以强调,绝不能省略:宇宙中的天体无论大小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这些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着。而在讲相关气候问题时,“都”字就不可随意使用:信风含水汽(都)很少;靠近海洋的地区降水(都)多等。虽然信风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风,来自高纬度,一般水汽含量较少,但也有个别地区的信风来自海洋,水汽含量较为丰富。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侧、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地峡东侧,这些地区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与信风从广阔海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密切相关。靠海近的地区也不一定降水多,例如在副热带大陆的西岸,由于终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再加上有寒流的影响,形成了终年降水稀少的热带沙漠气候。在这些地方如果乱用“都”字就不妥当了。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面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在学习“生态平衡”时,教材中有这样的表述:“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身的变化和发展。”在讲授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照读一遍,而应加入适当的词语,把其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表述出来:当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新的不平衡绝不是旧的不平衡的重复,而是在原基础上有所推进,有所发展。再结合事例加以证明,就会使学生不仅理解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特点,而且对事物蕴涵的哲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再如,在人地关系的内容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为此,要使学生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超出环境自身的供给能力,排放的废气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再运用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正确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协调好人地关系,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语言要精炼,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精炼的教学语言,来自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深刻体会,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提炼出教材的“精华”。在讲课过程中,一句话能说清楚,就决不说两句,每句话说出来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哪怕是举些课外的实例,或是说句笑话,都是要围绕教材内容,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世界洋流分布”时,把其分布规律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其流向为北顺南逆,性质东寒西暖;二是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其流向为逆时针,性质东暖西寒;三是在南极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其流向自西向东,性质为寒流;四是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其流向夏顺冬逆,性质为暖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记忆,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 峰

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以情动人,以趣激情,要做到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激起学生内心的浪花,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树立良好榜样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初初中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尤为重要。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森严肃穆的氛围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我坚守着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的看法和观点。采取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二、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教学

  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初中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在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在介绍巴西时,联系这次的2014巴西世界杯,让学生了解这个国这,并与中国相比校。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艰苦创业、立志报国的奉献精神,使个性得到优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八年级的黄河的治理一课中,我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同时,还联系本地的河流治理与植被保护,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就要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3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