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七八十年代的老旧的自行车

描写七八十年代的老旧的自行车,第1张

  这是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它的电镀部分早已失去了光泽,车身上的漆皮已失去了本色,那两块挡泥板上也长满了蚕豆大的锈斑。车铃、锁、后座、车闸都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作用。骑起来除了铃不响,所有的零件都“吱呀吱呀”地奏出独特的进行曲。又因为它又高又大,所以大家都称它“老坦克”。

回忆是把杀猪刀,照出岁月刻在脸上的皱纹,弹指三十年,转眼已近不惑之年;

可回忆也是一面哈哈镜,看着记忆里的自己,那些曾经穿过的衣服,吃过的东西,住过的房子,骑车的车,以及玩过的玩意儿,满满都是笑点和泪点。

80后的童年,虽然没有父辈的艰辛,但也没有如今孩子的富余,仿佛一叠黑白照片,留下最纯粹的印象,每每回忆,总会陷入柔软的遐思里。

那些三十年前的衣食住行,留下了特别的岁月痕迹,你都还记得吗?

01衣篇

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拥有神奇的审美视觉。家家户户,几乎都在五斗橱壁上都贴着一张脸上画着两大团腮红,穿着马海毛蝙蝠衫的女明星。

拥有一件这样的马海毛蝙蝠衫,是每一个小女生的梦想。那时候的蝙蝠衫,袖幅宽大,出奇夸张,跟衣服的侧面连在一起,只要伸开双臂,犹如蝙蝠振翅飞翔。

那时候,配合蝙蝠衫的是健美裤,上宽下窄,上紧下松,以强悍的对比冲击着视觉。

可惜,小女生似乎不配穿蝙蝠衫,好似谁穿了,谁就是在向世人宣示臭美。可心里的羡慕,眼神里藏不住。我有一个爱美的表姐,看我如此痴迷,竟也把一件穿剩的旧蝙蝠衫赠与我,让我如获至宝。

那是一件黑白条纹的蝙蝠衫,中间还隐隐夹了金色的丝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成为我的大爱。可惜那时候还没有胆量穿到学校去,也只能一遍又一遍在家里试穿,看着镜中的那个自己,无比渴望一夜长大。

02食篇

80后的零食真的不多,如果谁能够吃上大白兔奶糖,阿咪奶糖,那真算是小伙伴里有钱的一族。但是,无论怎样,在六一儿童节或者生日那天,一般大人都会给个一元、两元当作奖励,让孩子自己做主,买一些自己想吃的零食。

记忆最深的是咪咪虾条,5毛钱一包,里面是一根根细细的虾条,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一包省着吃,竟能解一个下午的馋。

一根又一根,美美品味,满足童年对零食所有的欲望。

如今,超市里还有同包装的咪咪虾条,每次路过货架,总感觉亲切,饶有兴趣地挑上一包放入购物车,可等真撕开包装口再品尝的话,虽然味道还是童年的那个味道,只是少了童年那种期待的心情。

03住篇

“一排小平房,住着内文和你,一块儿做游戏,一起上学去……”

记忆中,童年没有高高在上的高楼大厦,大家都住一溜的小平房。特别是到了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会搬出小桌在院子里吃饭。大人们一边吃,一边会隔着院落聊天,孩子们则端着小饭碗,饭面上搁上菜,然后东家蹿西家,跑了一圈,一碗饭也就打发了。

有时候,一不留神,还会脚底一摔,“晃当”一声,碗碎了,大人的聊天戛然而止,随之是怒喝声:“小兔崽子!你没长眼睛吗?”

童年最怕摔碗,因为买一个碗又会花父母不少钱。如果还能凑合着用,父母一般也舍不得扔。记忆中,碗橱里都是豁着口子的破碗,一桩桩都是孩子不小心的罪证。哪有现在的孩子,碗破了就破了,人别碰着就成。

04行

小时候,还没有公交车,近一些的路程,坐老爸28寸的永久牌自行车;而远途,比如去外婆家,骑自行车比较费劲的地方,则花上一块两块钱坐中巴车。车上有卖票的阿姨,孩子半价,往往上车门的时候,忍不住屈膝,为的是尽量让自己看上去矮一点,小一点,好够上儿童票。

那时候,老爸有的是力气,只要他得空,准会骑上他那28寸的自行车,骑半天的路程,带我去外婆家。

可事实上,我并不乐意坐他的自行车。这是因为,坐在横梁上的我,不仅要弯腰半天,屈膝半天,半天一动不动,屁股就会麻掉一半,随之麻木的还有双脚。

一提起脚,甚至还有惨痛的记忆。有一次,坐着坐着,脚不由地伸开了,结果愣是卷进车轮里,钻心的疼痛让我“哇”一声就哭开了。

老爸赶忙下车查看,脱下袜子,那脚已经肿成了馒头。我记得那次,在夹脚之后,死也不肯再坐上自行车,记得老爸左哄右哄就是没招。

后来,一个挑着木箱卖冰棍的大爷路过,老爸愣是狠了狠心,给我买了一支“紫雪糕”,那种里面奶油,外面还包着一层巧克力的棒冰,我这才破涕而笑。终于答应着重新坐上了老爸的座驾。

当然,从外婆家回来的时候,老爸再也没敢骑车带我回家,而是买了一张中巴车票,将我托付给了卖票的阿姨,到点喊我下车。

也不知坐了多久,正瞌睡迷蒙,阿姨摇醒了我,原来到站了。

车站很小,熟悉的修自行车铺,还有熟悉的卖冰棍的木箱。按照和老爸之间的约定,我坐在修自行车的车铺里等他,也不知等了多久,也不知来来回回数了多少辆中巴车,才终于远远看见那个熟悉的骑自行车的身影,人一下子清醒又兴奋起来。

“原来是你家闺女!”修车的叔叔跟老爸打招呼,他们俩闲聊了两句,也就一个忙生意,一个带着我回家了。

想想真不可思议,那时候的老爸怎么会如此放心让我一个人坐车回家?不过还好,没有走丢!

05玩篇

80后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在玩,不是上山,就是下河,玩具不多,乐趣却不少。

记忆中,孩子都爱玩一种小玻璃球,一毛钱可以买好多个,揣在裤兜里沉甸甸,听着它“晃荡晃荡”的清脆撞击声,心里的那个美,简直没法说。

玩法比较简单,趴在地上,看谁先把玻璃弹珠打进洞,谁就可以攻击别人的玻璃球。只要被打中,那么这个胜利者,就可以拿走战胜品。农村的地,坑坑洼洼,到处都是小窝,所以到哪都可以玩。

很多男孩子玩得废寝忘食,总是踩着铃声进教室,听到下课铃一响,又一窝蜂跑出去玩。廉价的小玻璃球,简直带来无比乐趣。

怀念曾经物质匮乏,却乐趣盎然的80后童年。

一段段,一幕幕,打开回忆的闸门,有太多童年的故事值得自己回味。只是,一切都定格在了曾经: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留下这些文字,做一些念想罢。

山西长治,一对90后教师结婚时,并不讲究那种大排场,而是直接选择以一种非常质朴的方式来举办婚礼,那就是骑老式自行车迎亲。这样的接亲方式可以说是极为新颖且纯真的,让许多网友看到后直呼浪漫。当然,也有不少人疑惑,为何这对年轻的夫妻却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举办婚礼?其实,个人觉得年轻人大概更多的是希望以这样的办法来致敬老一辈人的爱情,希望能让婚姻以一种更真诚的方式来见证和实现!

从网上分享的信息来看,当时新浪骑着老式自行车,优哉游哉地驮着美丽的新娘,整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后面也有不少自行车队伍跟随着,因为伴郎伴娘以及其他的人员也都是以踩老式自行车的方式来送嫁的。一路上,他们欢声笑语,这样的场景让人的记忆立马回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八九十年代,可谓是满满的氛围感与回忆杀啊。

路人看到这样的接亲、送亲队伍时,也深感诧异,而后是巨大的心潮涌动。不少人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分享这样特殊的婚礼,不管是发到朋友圈,还是发到网络平台,都只为了让大家更多的看到这样淳朴却又极具热闹的结婚方式。当看到新人们进入小区后,也迎来了许多邻居的热情相迎。这种骑自行车接新娘子的方式也许并不如何出挑,也没有什么大排场,可却让人感觉到了满满的诚意。

许多网友看到这样的婚礼后,都觉得确实很走心。因为这样的新郎新娘没有追求更高的物质欲,也没有要求看起来更体面的结婚仪式,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来宽容地对待婚礼。没有别人所谓的豪华与卑微,而是用最真诚的方式——蹬着老式自行车去将心爱的人接回来,这样的人能够用心地去对待婚姻,那么想来以后的人生道路应该会走得更平顺,婚姻也会经营得非常幸福。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国产自行车正是销售的高峰期,家家户户购买自行车相当于现在人们购买私家车一样。除了少数的用次品零件组装的二手自行车之外,正品厂家生产的自行车质量绝对优良。

早在19世纪末,自行车传入了我国,刚开始这新鲜玩意儿是清宫内的玩具。当时的溥仪皇帝为了骑自行车,拆了不少门槛。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神器就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人们耳熟能详的自行车品牌,比如永久、凤凰、飞鸽等等,逐渐进入了城市的每户人家,渐渐成为了当时人们代步的最佳工具。

城市之中每天上下班时的自行车潮流是相当壮观的,到处都是自行车铃声。而公共场所的停车场也是密密麻麻,排列着各式各样的自行车,当时大城市公共场所寄放一次自行车大约2到3分钱,差不多就是一块烧饼的价钱。

在80年代中期,一辆大品牌自行车的价格差不多是150-200元,而且这还得凭借自行车票找后门才能买到。80年代初,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是762元,每个月64元;到了80年代末,年平均工资1935元,平均月薪161元;到了2015年,人们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了5103元。而大部分网友们都说,80年代初期在一般的二线城市,职工的月薪只有30元左右。我们现在一个月赚上三四千根本不够一大家子花的,但是当时一个月30块钱养活一个六口之家已经足够了,农村一家人100块钱完全可以过一年。

一辆自行车道需要一个普通的职工不吃不喝半年才能攒下钱买下来,折合现在差不多就是两三万块钱。而实际上,这远远不止,因为当时的自行车也不是说买就能买到的,它有数量上的限制,这也增加了它的价值。

再看看当时其他产品的物价,差不多就能体会到当时的钱是有多值钱了。80年代初小学学费差不多是一年几块钱,医院挂号费是03元,**票差不多02元,水费01元一吨,大米018元一斤,猪肉093元。80年代初,在食堂吃饭,2毛钱就能吃个饱。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吃饱了想要吃更好的,只不过当时的肉没有抗生素,奶粉也没有毒。

如今,我们正经历着由“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王国”的转变,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辉煌一时的“永久”、“凤凰”,早已变得十分陌生,甚至成了历史。当然,在一些长者心里,还是对自己曾经的“坐骑”,有着深深的眷恋。

七八十年代,一辆加重二八自行车,堪比今天的奔驰宝马。这话虽然听着玄乎,倒也如实地折射出了当年物资的匮乏。这世上最难的是并不是东西贵,而是有钱也买不到。在这一段时间里,“永久”,便是有钱也碰不起的稀罕物件。

很多人都喜欢用具体的数字来折算,但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包括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东西都不是有钱便能买得到的。当时,永久自行车便是如此。

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交通和运输,多半是靠着手提肩扛和牲畜驮运。直道十八世纪末,法国人西夫拉克受马车启发,才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木马轮。

最初的自行车十分原始,前后有两个木质车轮,中间用横梁连接,上面有一条板凳,还没有使用传动链条,也没有转向装置,看上去如同体型较大的玩具一般。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人类借助着自己的智慧,很快升级完善了“木马轮”,使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行车。自行车的发明,无疑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大进步。

同治年间,已有国人在欧洲见识并记录了自行车,而甲午战争后,经过进一步改良的自行车,已然出现在了清朝各大城市的街头。值得一提的是,溥仪1922年结婚时,还收到了堂哥赠予的一份大礼——自行车。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时代彻底到来,当时的“永久”、“飞鸽”和“凤凰”,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三大品牌,备受国人追捧。尤其是上海制造的永久牌自行车,更是成为了国人梦寐以求的交通工具。

事实上,直到改革开放初,年轻人结婚时的三大件中,自行车还是稳居其一的重要物件,它的存在感,便如同今天人们追求的小轿车一般。

至于永久自行车的价格,听起来倒也不至于那么“吓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一辆质量上乘的永久自行车,也就在200元左右。不过,要真想成为“有车一族”,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当时的自行车是凭票供应的。也就是说,即便你兜里有两三百块钱,要是没有自行车票,还是买不到。当然,如果是土豪级别的,则可以花高价先去淘换来车票,再带着车票和现金去购买;

再者,以当时的工资收入而言,工薪阶层真要攒够200块钱,真可谓比登天还难。改革开放前,城镇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也不过在40元左右,再抛除维持日常生活的费用,一辆自行车钱就要赞上几年。

到了80年底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实现,工作重心也基本回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这一时期,购买自行车相对简单了些,一般家庭都能实现过去难以企及的“自行车梦”。

当然,即便如此,在工资并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自行车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大件”。试想,一个月拿着四五十的工资,即便是不吃不喝,也得攒上三四个月。如此一来,大家对自行车的珍爱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

虽然折算起来很困难,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今天我们不吃不喝,攒上三四个月的工资,会是多少呢?我想,许多人都能存上个两三万吧!当然,就购买力而言,上世纪80年代的200块钱,可比现在的两三万厉害多了呢!

“自行车”一词最早引入我国是在1866年,清朝第一个出洋考察团中有一人在游记中使用了“自行车”一词,之后人们在称呼时便延续了这个说法。在西方,早在1791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就制成了木制自行车。这辆只是将马车去掉了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十分简单,但只能依靠双脚蹬地前行,十分费力,改变方向时甚至需要直接搬动车子,十分不方便。

溥仪的自行车

1816年,德国人德莱斯在前轮上加了控制方向的车把手,使前行时改变方向成为可能。虽然仍旧需要蹬踩地面前行,但已经可以在速度上赢过一辆马车了。他将它称之为“可爱的小马自行车崽”。1840年,一个英国铁匠弄到了一辆这样的“自行车崽”,他装上了曲柄,还加入了脚蹬,这样在踩上脚蹬之后车子就可以自行运动起来。由于速度过快,他在第一次骑这辆车时甚至被警察以“野蛮骑车”罪名罚款了。不过这辆车子最后却进入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让世人大开眼界。

民国妇女骑自行车旧照

1874年,英国诞生了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19世纪初第一批实用型自行车被生产出来并逐步受到世界欢迎。我国第一辆自行车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从欧洲运到上海,当时只是一种娱乐性的代步工具,直到光绪年间真正的自行车才在上海出现。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第一家车行——同昌车行在南京东路成立,到了1915年上海已经有20多家自行车行,随着需求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了自行车销售网络。

上个世纪的“三转一响”

由于自行车是舶来品,老一辈的人习惯性地在其名字前加入了“洋”字,称其为“洋车”。在小轿车尚是奢侈品的时候,自行车是最便利的出行方式之一。而且从建国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自行车风靡全国,一辆车的就要卖150元左右,相当于城市职工近三个月的工资,折合到现在约需要两万元。而且当年自行车也是凭票供应,昂贵又限量供应,使自行车的意义不再限于交通工具,而是成为身份的象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4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