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美感的浪漫主义性格是不是不好?

沉迷于美感的浪漫主义性格是不是不好?,第1张

我觉得不是很好。不要认为浪漫主义是褒义词,它作为形而上学较为激进的一派,在历史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后来被科学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一直批判,文学上的浪漫主义也多因空洞被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文风所替代。当然我不是拒斥所有浪漫主义的东西,我只是想告诉你,浪漫不等于浪漫主义。

如何获得真爱?

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中说:“爱给予你的痛苦就像给予你的欢乐一样多。”

看似一段完美的关系,没多久,却开始鸡飞狗跳,随着争吵的不断升级,两个人开始彼此埋怨、讨厌对方,刚开始冷战几天,一星期,最后变成几个月。随着循环的周期,两个人对这种关系慢慢适应,分分合合,可时间久了,分开的时间拉长,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

如果你想说,我们还想重修旧好,回到以前的美好。

埃克哈特托利在书中说:“浪漫的爱情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当你用积极的一面想要修复关系时,消极的部分就会出来捣乱,它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比如,占有、嫉妒、控制、被动、无言的怨等等。

这就造成了一边修复,一边又去破坏。

在生活中,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恋人吵架,男方想要哄女方高兴,但说着说着两个人又吵起来了,原因就是男方的消极因素在阻止积极因素,导致了两个人没办法真正的和好。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原来是你意识中的小我起作用的结果。

小我没办法探求到内心的真正需求,它从身外中找寻自我认同,追求圆满,比如财产、外表、成功与失败。但小我又不仅仅满足这些,当对方成为你的恋人时,你的小我就投射到对方身上,你把你的全部需求放到对方身上,一旦对方有离开的想法,你的小我就会想要操纵、控制对方,也会产生恨意。

用小我恋爱的人,不会得到真爱,只有开悟后的真我,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

什么是开悟的真我呢?

不自我批判,不对伴侣批判,用接纳的方式对待彼此。

作者说:“爱情最伟大的催化剂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侣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方式去改变他。”

在你放弃批判,放弃改变他人的想法,改用接纳的方式对待对方时,就收获了真爱,达到开悟的状态。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原因如下。本质上并不矛盾,能够同时共存在一个人的身上,所谓的浪漫指的就是一种对于事物感性的幻想,容易夸大事物的美好,而忽略他阴暗的负面悲观指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总体趋向消极,一个同时拥有浪漫和悲观两种心态的人往往是比较复杂。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涵义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nce,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形式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西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李贺《李凭箜篌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8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