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句
朱熹写的关于读书的诗句 1 朱熹的诗句关于读书
朱熹写过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两首: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寓意: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
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朱熹的诗句关于读书
朱熹写过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两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寓意:
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朱熹所写的关于“读书”的诗句有哪些
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劝学诗》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二、与读书有关的句子
1、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 译文
2、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乔治·马丁
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 译文
4、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 译文
5、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燮 译文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7、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8、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曾国藩 译文
9、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译文
10、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
11、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李欣 译文
12、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曹雪芹
4 宋代朱熹写的有关读书的文段有什么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改,为有功耳 2、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3、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6、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8、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9、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1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2、观书须从头循序渐进,不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13、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 14、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努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15、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6、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1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致于此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的故乡,不是酸辣粉的故乡。可去重庆读书的朋友却说,故乡的酸辣粉,比重庆的还好吃。也许是因为,这一碗“不正宗”的酸辣粉里,有我们的青春,与店家爱情的酸辣。
“小哥酸辣粉”,是一对来自永安的夫妻,从街边小摊开到闹市门店。具体开摊的时间,我已记不大清,大概是我初中的时候。虽然小摊紧邻县城汽车站,身后就是公交站和车水马龙的街道,喧嚣嘈杂,车来车往,尾气弥漫,尘土飞扬,隔壁是烟熏火燎的烧烤摊,PM10乌泱泱一飞冲天,烟气逼人,但丝毫不影响混迹在县城的小伙伴们纷至沓来的“安利”,以及各路食客“屈居”摊前,“簌簌”吸溜着粉条。我那会儿“自命清高”,对街边小摊的卫生状况深表怀疑,从来不肯坐上塑料板凳,“委身”在低矮的折叠桌上,像无数食客一样对着热气腾腾的粉前大快朵颐。直到有一天,闺蜜小胡和我说起这对“酸辣粉”夫妇。
小胡说,这对夫妇就居住在她家楼下的柴火间里。从起居到备料,两人从早忙到晚。每次经过柴火间,她都会听到“哒哒哒”的剁菜声。我问卫生状况如何?“还行,挺干净的。”我开始对“酸辣粉”小摊萌生好感,最终决定尝一尝。也大概是因为酸辣粉酸爽的香气氤氲整条街,诱惑太大,让我每次经过都口水长流。
我终于“放下身段”,踏上“吸粉不要命”的不归路。
老板小眼睛,肉乎乎,笑起来憨憨的,虽然身材矮胖,但他是个灵活的胖子。
“粗粉细粉?中辣微辣?中酸微酸?加牛肉牛肚鸭胗?要不要香菜葱?”
一连串发问后,他用笔飞快记下每一位食客私人订制的粉,对身旁的夫人一声令下,再在碗底里加调料,而后递到汤锅旁。老板娘瘦瘦小小,剪短发,眼睛又大又圆,滴溜溜水汪汪,整个人机敏灵动,连我妈经过都会跟我嘟囔两句:卖酸辣粉的老婆长得还挺漂亮。丈夫吩咐之后,七上八下把各式粉丝与蔬菜下锅,并精准地拿捏时间,哪个先下锅,哪个后下锅,都清晰明了。起锅,装盘,舀汤,递粉……流水操作,纯熟老练。老板再一勺勺加花生、酸豆角、荤菜、香菜葱……一碗酸辣粉大功告成,灵活的老板再一路小跑,找到客人,端到桌上。
一对胖瘦雌雄双煞,从早上备料,到晚上出摊,直至凌晨收摊,二人就这样无论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在香气与烟火中创造着属于他们夫妻的财富传奇。
说起他们家的酸辣粉,味道确实是我家美食圈的一股“泥石流”。一个食物以清淡为主的福建山区县,各路食物和热衷养身的老妈做出来的菜,常让人嘴里淡出个鸟来。小哥家的酸辣粉在一票性冷淡中显得尤为前凸后翘,汤头酸辣带劲,偏咸口,薯粉滑溜爽口,入口柔,嚼起劲,我偏爱地瓜细粉,顺滑易消化。小哥家自制的荤菜也堪称一绝,油津津的色泽, 卤得入味,香气浓郁,牛肚本不好嚼,也烹制得Q弹易嚼。加上香脆的花生米,鲜爽的酸豆角,热乎乎的来一碗,哪怕是大夏天吃得大汗淋漓,也依然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从此,高中三年,晚自习完骑车回家自然是披星戴月,但无论多晚,一旦嘴馋起来,就会爬上楼,拿出大搪瓷罐,连跑带跳地到摊前——
“老板!酸辣细粉!中酸微辣!牛肉加牛肚!要香菜葱!花生多加一勺哈!”
“好嘞!”
三五分钟,一碗喷香蒸腾的酸辣粉被我急冲冲地揣回家。味道足,吃着吃着,就上瘾,以致酸辣刺激加上不好消化的粉丝把我的胃折磨得疼痛难忍,我都要等休养好了继续战斗。哪怕爹妈每天都在耳旁念着“酸辣粉加了**壳”,我也不为所动,坚定不移地“吸粉”。
一碗酸辣粉,慰藉了我贫乏枯燥的高中三年,让索然无味的学习生活有了麻与辣,酸与咸的撞击刺激。但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只要一碗酸辣粉,烦恼忧愁全都化作唇齿肠胃的温暖欢愉。而一碗酸辣粉,除了分担学习的压力,也记录着我和伙伴们,乃至整个县城的少年们的酸辣青春。在三五张折叠桌见方的摊子上,你会听到姐们儿哥们儿边吸粉边互诉心事,情侣们不在乎形象,窸窸窣窣吸粉吸到满头大汗,辣到呼呼喘气。这里是美味的天堂,也是烦恼的火葬场,情感的垃圾场,我曾在深夜,嘈杂的座位中听到一个姑娘无可奈何地叹气:“他有他的朋友圈,而我只有他。”
而店家总有一些细密的温暖,超出美味的酸辣粉和青春往事,打动我。上大学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减少,吸粉的机会也锐减,但只要回家,放下行囊,第一件事就是端一碗酸辣粉回家吸一吸。许久未见,老板会露出惊喜地笑容迎接我,甚至打折。一次回去,我看见他在舀完一勺花生米后,停了一会,再加了一勺。我没有交代,他却记得,这个吃了三年酸辣粉的姑娘,特别爱吃花生米。
虽说“只羡鸳鸯不羡仙”,但我却羡慕这夫妻二人。小哥夫妻俩,勤勤恳恳,日夜相守,配合默契,没到五年,把小摊开到了闹市的门店,终于不用担心突击的文明检查与风吹雨打。但无论是摆摊还是开店,夜里,老板总会让老板娘先回去休息,之后一个人看店到凌晨。
今年回去,和老板聊天,得知他们已经在县城买了房子,一双儿女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一对异乡人,终于在他乡扎了根,颇有点“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幸福。我和老板说:“像你们这样,开夫妻店,真是羡慕!”老板却笑了笑回答:“还是不要哟!干这个多辛苦哦!还是你们读书好,能做一些轻松的事情。”
可是老板不知道,在我看来,夫妻能在生活上协同一致实属不易,还能共同经营一个店铺,更需要比一般的夫妻更多智慧。一家店铺的经营与管理,已是一门学问,若是夫妻二人在理念、财务上有龃龉,别说店难开下去,连生活都难过下去。生活上相濡以沫,工作上配合默契,是需要从早到晚都相看两不厌的。如果说伴侣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那夫妻店更是无数伴侣的修罗场。
巧的是,我所遇到的夫妻店店主们,关系都很好。在大学城有家拌面扁肉店,老板矮矮胖胖,老板娘高挑优雅,年近中年,二人常常一个烫面,一个炒菜,工作间隙老板还会逗乐老板娘,二人嬉嬉笑笑,你来我往。一次,我从尤溪回福州,在动车站竟然偶遇老板,我俩吃惊地互相打招呼,原来他的夫人是尤溪人,这次是送老婆回娘家,再自己回福州。
这是一个纷繁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相遇直到相爱,物质上的要求与精神上的需要交织,自我与他者的矛盾,让爱情变得更难,也更快。虽然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每当我看到这些夫妻店的店主们,都由衷的羡慕, 不需大富大贵,也不需波澜壮阔,就这样,平平淡淡,炊烟袅袅,多苦多难,都甘苦与共,一碗面,一家店,一个家,一辈子,这是我能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
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夫妻店或者夫妻之间的甜蜜故事?你的味蕾里,有哪些美食与爱交织的往事?欢迎在 评论区留言 ,告诉我~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下面是我整理的朱熹读书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朱熹读书的方法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所罕见,堪称“宋代孔子”。也有人说:“宋之有晦庵(朱熹),犹周之有孔子。”据史料记载,朱熹在提举浙东茶盐公事时,曾讲学于樊川书院。他所倡导的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改,为有功耳。
2、使一书通透烂熟,都无记不起处,方可换一书,乃为有益。若但轮流通念,而复之不精,则也未免枉费功夫也。
3、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4、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5、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明日去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6、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8、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穷理而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
9、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点,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10、心不存,虽读万卷书,亦何所用。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
1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是始。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12、观书须从头循序渐进,不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13、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
14、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努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15、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16、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1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致于此。
朱熹的读书方法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读书要讲究次序,读一本书如此,读一个合集或了解一段时期的历史也应如此。而且,这个“序”,还不完全是书本目录的顺序,更多的是知识层级和理解程度之“序”,由浅入深、由易入难。
2、熟读精思
所谓熟读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语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书若不反复读,难免浮光掠影,理解肤浅,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熟读而不在气定神闲之时细细玩味和思索,则读过的内容,即便字字珠玑、微言大义,也会如风过耳。熟读停留于了解,精思则至于理解。读书止于了解而不能理解,如同掘井至半,每每无功而返。
3、虚心涵泳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所谓“虚心”,是朱子鼓励人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对待读书,对于其中的内容和观点,不要先入为主,以己度人,甚至穿凿附会。对于某一问题,即便众说纷纭,也要虚心以待。朱熹解释说:“所谓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涵泳”是“虚心”的落脚点,即读书要反复咀嚼,细细玩味,天长日久,必有真知。
4、切己体察
对于“切己体察”,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意思是,读书不能一味地在纸上寻求义理,需要联系自身来推寻探究。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圣人早就阐述过,我们只有在圣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推究,才能日益精进,有所收获。否则,哪怕“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不过一台“复读机”,终无法融会贯通。
5、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自然是指读书当下功夫、花力气,但朱熹所谓下功夫,并非稍作努力的层次,而是超乎常情的努力、超乎常人的功夫。他说:“读书时当将此心葬在此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又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骨筋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读书要紧迫到什么程度如救火,如治病,一刻也不能耽搁。
6、居敬持志
对于“居敬持志”,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真正要把书读好,达到至精的上乘境界,便须居敬持志。“居敬”,有恭敬之意,亦有安静之意(敬又通静),就是读书要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心静则诚,心诚则灵。学生问朱熹“敬如何地持”,朱熹回答:“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作(放逸)而已。”
至于“持志”,便是对待读书要如其他大事业、大学问一样,要有理想、有目标、有志向,迈着朝圣者坚定的脚步,十年如一日地朝着目标奋进,才能有所成就。对此,朱熹说得极为简单:“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又说:“看文字须此心在上面,若心不在,便是不曾看相似。所谓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
拓展延续
读书有法,6位古代名家的读书方法:
01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
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02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03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0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入书出书”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05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06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最急。(南宋朱熹《朱子家训》)
释义: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上,那么眼就看不仔细,就不会专注,只是泛泛地读,决不可能记下来,即使记下来也不会长久。三到中,心到是最急需的。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
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扩展资料:
《朱子家训》从治家的角度谈了安全、卫生、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姻、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戒性、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积德等诸方面的问题,核心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明理、生活严谨、宽容善良、理想崇高的人,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贯追求。
大家如果真正依此践行,不仅能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更能构建美满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朱子家训》之所以三百年间在中国有这么大的影响,除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修身齐家的理想与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用了一种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
通俗易懂则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语言骈偶则朗朗上口,容易记忆。骈指两马相并,骈文就是用作对联的方式写的文章,每句都两两相对,讲究平仄对仗,铿锵有韵,是最能展现汉语独特魅力的一种文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最为兴盛,后世也不乏佳作。
《朱子家训》就是以骈文形式写成,每句都对仗。 家训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蒙书,一般多悬于厅堂屋室,以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弟起警戒的作用。但《朱子家训》影响巨大,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自然也就成了旧时人人必读的蒙书之一。
今将《朱子家训》放在《蒙书讲义》之首,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对小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家中的点点滴滴小事教起。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从小就见我外公是这样做的,他也是这样教我的。
外公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将屋里连同门前的小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边扫地边教我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道理。渐渐的我也这样做起来,以后外公搬了家,我住进那老院子的时候,也是早起将屋里院外扫得干干净净,直到老院子被拆迁。
一个人的品行人格往往就是从这些点滴生活小事中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朱子家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所以《朱子家训》尤需家长和子弟一起读。
做家长的读了,知道怎样管理家庭、怎样教育子女、怎样在家庭生活小事中去教育;儿童读了,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在具体生活中要求自己,将来也更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大家细细去体会,就会感受到《朱子家训》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